《李开复:AI未来》读后感

读《人工智能》后感

作为语音识别领域的专家李开复博士出的这本《人工智能》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普书籍告诉我们诸多现实问题: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吗?个人应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被AI取代?企业应该如何升级,才能在新的商业变局到来前抓住先机?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人类历经大约7万年的繁衍生息,一步一步地改变了其他生物,也改变了人类自己。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被攻克,人类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以色列历史教授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著名著作《未来简史》中提出,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时至如今,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有三次提到智能化:一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要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二是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上,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三是在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上,要求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

截至目前,世界上已出现过3次AI热潮:第一次因为图灵测试,第二次因为语言识别,第三次因为深度学习与大数据发展与结合。

目前正处第三次热潮中,最大特点是:

AI在语音识别、机器视觉、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走进了业界的真实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紧密结合,开始在产业界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人工智能是人类对科技无限探索和发展的智慧成果,将带领人类社会进入一个相对富足的丰产时代。

AI作为工具,对生产效率的大幅改进,对人类劳动的部分替代,对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而必然触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为我们创造巨大的价值,帮助我们降低甚至消除贫穷和饥饿、获得更多时间和自由是人类全新的一次大发现、大变革、大融合、大发展的开端。

在不久的未来,AI将取代人类50%左右的工作,AI会取代工厂的工人、建筑工人、操作员、分析师、会计师,司机、助理、仲介等,甚至部分医师、律师及老师的专业工作。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技能,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来完成。

提起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就业问题。历史上每次科技革命,都伴随着很多职业的衰亡。英国工业革命,很多农民被“羊吃人”运动赶出土地;马车被汽车取代,很多马车夫甚至马匹饲养员、马粪清洁工都面临失业风险;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让电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让电报员的一技之长难有用武之地。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广泛进入人们视野的时间并不长,却已使很多人倍感压力。著名

物理学家霍金2 016年底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认为,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管等工作。尤瓦尔·赫拉利也认为当科学技术发展日益成熟时,人类可能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倘若如此,哪些人相对更容易“沦陷”呢?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中提出“五秒钟准则”,认为如果人可以在5秒钟之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和全部或部分取代。基于这一准则,李开复个人预测:从事翻译、新闻报道、助理、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家政等工作的人,未来10年将有约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人工智能早已走进我们的生活,在我们意识中的存在感不强而已,比如我们手机中今日头条使用的推荐算法、网易云音乐的推荐歌单等,我们确实享受着便利;当AlphaGo击败李世石的时候,我们才强烈地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存在。这时,因受过的教育不同,经历不同,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反应不同。有的人看见了科技的发展,有的人对人工智能的恐慌,作者告诉我们要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

虽然包括目前很多行业都感受到危险四伏,但我们也要保持足够清醒的头脑。在短期的未来中,我们还很难超出弱人工智能的范围,更不用说一种通用的人工智能。当然,也不能如此乐观。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一定会引发社会变革,在社会中的我们要经历着阵痛,社会调整结构达到平衡。那些重复性强的工作会被取代,当然不是所有的

重复性的工作都会被取代,更加清晰地说是那些对交流要求性不高的工作会被取代。我们意识到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才能有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在短期的未来,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当做我们的工具,辅助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提升我们的效率。

当然,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教育,思维方式进行调整,专注于那些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方面的事情,也要深度思考我们的工作在遥远的将来能否与人工智能并存。一是人工智能自身的发展还存在挑战。李开复认为目前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还有前沿科研与产业实践尚未紧密衔接,人才缺口巨大结构失衡、数据孤岛化和碎片化问题明显等六大挑战。在物理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尚不能对人类智慧和意识进行精确描述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人工智能在一段时间的加速发展后,会遇到某些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所以他和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等专家都认为至少我们今天还没有到必须分配精力去担心未来,或为可能的机器威胁做准备的地步。这一判断与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刚好契合。近年来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计算机芯片性能的摩尔定律就是一个技术发展遭遇瓶颈的很好例子。二是受影响的职业仍有转型发展空间。历史上受科技革命影响的工作从长远看,往往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成了新的形式。手工农业衰落了,大工厂工业消化了失业农民;马车行业衰落了,汽车及其相关行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超马车;电报员逐步下岗了,互联网时代更多的就业机会等着他们去开拓进取……李开复由此认为,人类越发展,就越不担心高新科技对社会、对经济结构的冲击。即便未来不得不离开

原有岗位,很可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还有新的工作岗位在等待着他们。三是很多工作存在人工智能不易替代的特殊性。比如管理协调事务工作责任重、要求高,在一些方面还不能简单地由人工智能替代。例如情感上,正如相比机器人保姆,孩子更希望由父母陪伴一样,很多工作服务对象也更希望由有情感的人,而不是看似有情感实则冷冰冰的机器提供服务。再如保密上,一些事务工作是涉密的,这些工作是否适合由人工智能服务,特别是一旦出现泄密情况由谁承担责任,还需要深入研究和论证。

历史上每一次先进技术的出现,从长远看,都是一面将人类从旧的产业格局和繁重劳作中解放出来,一面又如鞭策或督促一般迫使人类做出种种变革。我们不一定要做时代的弄潮儿,但是,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赶上时代的步伐,不能被时代所抛弃。读这本书感触很深,一方面对自己是个警醒,另一方面李开复的技术优势和大局观让我对人工智能开始有了全面的理解,尤其是它在商业活动中引起的变革与中国在其中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我也很有指导意义。这不是一个谈AI色变的时代,信息越是融合的今天,我们越是要找到属于自己个性的一面,毕竟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期待未来的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在人与智能高效共赢之时,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