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政治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专题十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专题十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山东菏泽一模)“嫦娥四号”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它在月球背面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探测活动,首次为人们揭开月

球背面的神秘面纱。“嫦娥四号”的成功着陆表明( )

A.探月活动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B.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C.人们对规律的创造性认识和改造

D.科技进步和人类创新能力的增强

1.答案 D “嫦娥四号”的成功着陆表明了科技进步和人类创新能力的增强,D

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探月活动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B说法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造规律。所以本题选D。

2.(2019山东济南期末)2018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

之旅。据悉,“嫦娥四号”由于准时发射、准确入轨,原计划在近月制动前实施的3次轨道中途修正,只于12月9日进行了1次,就达到预期目标。上述材料体现出( )

①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②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尊重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实验活动可以事半功倍

④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推动着人们认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答案 D 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①说法错误。题干中原计划实施的3次轨道中途修正,只进行了1次,就达到预期目标,与②中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意思相反,排除。“嫦娥四号”由于准时发射、准确入轨,只进行了1次轨道中途修正,就达到预期目标,这说明尊重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实验活动可以事半功

倍,③符合题意。“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这说明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推动着人们认识的发展,④符合题意。

3.(2019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三模)2019年1月15日,首次在月球开展生物生长试验的科研团队宣布,人类在月球上种植的第一株植物发出嫩芽。这次科普载荷主要是探索微重力与低重力生长的规律,为将来建立太空基地生存打基础。这说明( )

①经科学研究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自在事物联系的产物,具有主观性

③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④客观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也是可以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答案 D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无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②错误。材料说明了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同时也说明了客观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也是可以被认识的,③④符合题意。

4.(2019贵州遵义航天高级中学五模)2018年10月下旬,我国首颗民营研制的天文科学技术试验卫星“铜川一号”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升空。“铜川一号”卫星作为引力波电磁对应体探测计划的第一颗验证星,首次利用微小卫星进行引力波源的探测。同时还搭载了全世界最新型的、高灵敏度X射线偏振探测器,开展全新的天文观测试验。这表明( )

①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②实践最终以服从和服务于认识的发展为目的

③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④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决定着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答案 A “铜川一号”卫星作为引力波电磁对应体探测计划的第一颗验证星,首次利用微小卫星进行引力波源的探测。同时还搭载了全世界最新型的、高灵敏度X射线偏振探测器,开展全新的天文观测试验。这表明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①③符合题意。实

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最终以服从、服务实践的需要为目的,②错误。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决定着认识的深度和广度,④错误。

5.(2019安徽皖江名校5月模拟)2019年3月10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资料显示,长征火箭从第一次发射到第100次发射用了37年,从第100次发射到第200次发射用了7年,从第200次发射到第3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推动人们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答案 B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历程表明实践推动人们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①④符合题意。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300次的发射,不是对同一事物的反复认识,②不选。题干没有涉及认识是如何形成的,③不符合题意。

6.(2019湖南邵阳第三次联考)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这一论断反映的哲学道理有( )

①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③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推动实践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答案 B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这从哲学角度反映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

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①正确且符合题意。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这从哲学角度体现了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发展,④错误。

7.(2019广东汕头第一次模拟)在智能手机带给人们诸多生活便利的时候,电池电量消耗大、充电时间长确实是困扰用户的一大难题。面对这种局面,一些厂商积极探索研究将新的石墨烯材质电池应用到新开发的机型中。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超级快充和超级续航力将不再是梦。这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实践产生的新问题和提出的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

②实践是具有能动性的活动

③人类实践活动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

④创新开辟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7.答案 C 电池电量消耗大、充电时间长是困扰用户的一大难题,面对这种局面,一些厂商积极探索研究新材料、新技术,这说明实践产生的新问题和提出的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也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①②正确切题。实践决定认识,③说法错误。④属于辩证法道理,不合题意。故选C。

8.(2019山东潍坊三模)月球背面一直是全球着陆探测史上的空白。中国探月工程团队在嫦娥一号、二号、三号成功发射的基础上,攻克了轨道控制、着陆和通信等技术难题。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实现了软着陆,并通过中继卫星“鹊桥”将第一张月背影像图传回地球,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这表明( )

①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②对月球的正确认识验证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③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人的认识器官拓展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答案 B 中国关于对月球的认识是随着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的成功发射逐步深化、扩展的,最终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这说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①③符合题意。验证了自然界的物质性的不是对月球的正确认识,而是实践活动,②错误。题干反映了中国关于对月球的认识是随着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的成功发射获得的,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不是人的认识器官,④不符合题意。

9.(2019山东聊城三模)2019年4月10日,全球六地同时发布了“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拍摄的首张黑洞照片,长久以来人类关于黑洞的探索,在这一刻终于得到影像印证,这也拉开了黑洞天文学新时代的序幕。人类对黑洞的探索,印证了( )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②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科学家对黑洞的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往往只有一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答案 A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现今科学家对黑洞的认识未必是真理性的认识,故③错误。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④错误。长久以来人类关于黑洞的探索,在这一刻终于得到影像印证,这也拉开了黑洞天文学新时代的序幕,这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①正确。长久以来人类对黑洞的探索体现了人们对黑洞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印证了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②正确。

10.(2019湖北4月调研)人们总是通过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去认识世界,也习惯基于由此积累的经验来分析社会现象。但由于其生活实践的局限性,很多人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判断和认识往往是不深刻的,甚至有很大偏差。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必然出现偏差

②社会实践的水平不同会造成人们对社会认知的差异

③必须在实践基础上克服经验的狭隘性实现认识的深化

④实践对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具有不确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答案 B 从认识客体上看,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会导致认识出现反复性,甚至出现偏差,但人有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认识能力、实践水平,揭露事物的真相,认为必然出现认识偏差实际上是不可知论,①错误。人的认识受到认识主体、认识客体以及实践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的实践条件、范围和水平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会产生差异,②正确。认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认识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对事物的认知,造成认知的差异,因此,必须立足于实践,通过实践水平的提高,克服经验的狭隘性,锻炼提高认识能力,实现认识的深化,③正确。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对认识的每一次检验都不具有最终完成的性质,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社会实践检验,因此,实践标准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统一。本题就生活实践中遇到的认识不深刻和偏差问题展开讨论,不涉及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问题,④不符合题意。

11.(2019广西桂林、贺州、崇左3月联合调研)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该研究利用小分子核苷酸精准合成了活体真核染色体,首次实现人工基因组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所得到的酵母基因组具备完整的生命活性。这表明( )

①化学物质与酿酒酵母染色体之间的联系是人为设计的,具有主观性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人类可以不断深化对自然奥秘的认识

③在正确的设计指导下,我们能够通过实验去改造现实世界

④人造物“具备完整的生命活性”颠覆了现有哲学体系的物质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答案 C 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都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化学物质与酿酒酵母染色体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只是认识和利用了它们之间的联系,①错误。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这表明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②正确。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正确的设计指导下,我们能够通过实验去改造现实世界,③正确。人造物“具备完整的生命活性”,并没有颠覆现有哲学体系的物质观,④错误。

12.(2019河南新乡4月模拟)造血干细胞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归巢”(到特定的造血环境中)。“归巢”的概念由来已久,由于观测手段十分有限,科学家仅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整合免疫荧光标记、遗传调控和活体成像等多种技术,形成一套全新的研究体系,在国际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的完整动态过程。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 )

①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②实践是按照人的意愿去规定和改造世界的

③人们进行探索研究是基于在实践中碰到的新问题

④实践手段的进步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答案 B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整合免疫荧光标记、遗传调控和活体成像等多种技术,形成一套全新的研究体系,在国际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的完整动态过程,这佐证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也说明了实践手段的进步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能力,①④符合题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说法错误。材料未强调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不合题意。

13.(2019福建福州第一学期质量抽测)某地中考改革政策,设置体育与健康30分的分值。这引发了人们热议。有人说:“体育与健康的分值太高了,不科学。”有人认为:“身体健康比文化知识重要,体育与健康的分值还应提高。”人们对体育与健康分值设置持不同的看法的原因是( )

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对象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④事物具有满足不同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答案 D 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人们对体育与健康分值设置持不同的看法,②符合题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说明事物具有

满足不同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④符合题意。对任何事情的评价都有其客观的评价标准,①错误。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并不总是不同的,③错误。

14.(2019湖北武汉华大新高考联盟11月教学质量测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思维碰撞时,“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后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在全球化时代,交换愈加频繁便捷,红酒、纺织品、汽车、机械装备等数以万计的货物在各国海关进出,国际媒体间定期交换报道内容,国家首脑会晤交换对国际事务的意见……实物、信息、知识和思想的交换每天都在发生。从哲学角度看,交换的意义有( )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交换使每个人、每个地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交换促进了分工、合作,使全球成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③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知识和思想的交换推动着认识的上升、发展、创新

④实物的变换,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答案 C ①不符合题意。④不是从哲学角度说的。在全球化时代,交换愈加频繁便捷,实物、信息、知识和思想的交换每天都在发生,这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交换促进了分工、合作,使全球成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②正确。同时,材料也说明了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知识和思想的交流推动着认识的上升、发展、创新,故③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5.(2019湖南雅礼中学、长郡中学等四校5月联考)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建校100周年的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谈道:南开大学张伯苓老校长有“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就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一流人才,是南开人的兴学强国梦。

百年来,“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宗旨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在一代代南开人身上接续传承、赓续发扬。百年校史陶铸爱国情怀;课堂教学塑造爱国认同;“公能”素质教育诠释核心价值;师生“四同”丈量中国大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探索形成了师生“四同”(同学同研、同行同讲)的社会

实践育人新模式,在鲜活生动的实践中,强化了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和爱国报国的坚定信念。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彰显爱国报国的担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激励爱国报国的志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体现爱国报国作为。自力图强、兴学报国,南开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初心不改,淬砺了生生不息的爱国精神。

运用哲学观点分析,百年南开是怎样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现爱国精神的接续传承、赓续发扬的。(12分)

15.答案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南开人始终坚持价值取向的人民性,教育和服务人民;南开人坚持教育报国,改造社会。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认识又对实践起巨大指导作用。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来自于现实,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爱国主义的赓续发扬,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③实践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的基础。爱国主义百年传承,但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不论是“允公允能”,还是“四同”育人模式,都体现了对传统爱国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继承、发展和创新。④在历史观中,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实践,解决历史矛盾,推动历史发展。南开人扎根中国办大学,爱国报国,推动了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发展。⑤人生价值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实践中才能实现。一百年来,南开人把个人融入社会,在奉献中以教育报国,实现了人生价值。

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知识范围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知识,然后结合材料中的信息,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生价值、在实践基础上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