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心建设的五条标准

科创中心建设的五条标准

新华日报/2016年/7月/1日/第014版

智库

科创中心建设的五条标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

员王元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本身不是目的,关键问题是要为整个社会、区域实现可持续的繁荣提供动力和能力。我提出五条建议:

明确科创中心建设的标准。从全球视野看,产业创新中心真正被市场认可有五条标准,即要拥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有重大产业技术的发源和技术引领者,有一批领袖级的企业家,能够真正提出先导性的产业思想,有一流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的工程师和学习能力非常强的高技能工人,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有一定的占有率和覆盖率。

把握产业发展的规律。产业集聚的新趋势是更多地出现了产业横向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方式,而不是我们所习惯的纵向一体化的形式。所谓的横向一体化方式,就是把原来集中在一个企业或产业内部的、产业线性关联越来越多的环节变成平台的集中和平台生产过程,然后延展出不同的产品路线和技术路线。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在产业变革下整个产业源头、供应链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产业环节可被拆分、分离、重新组合。适应这样一些产业发展规律,认识把握现在产业发展情况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才能设计出有力促进竞争力提升的公共政策。

建立组合式投资激励机制。产业科技中心的基础是企业。因此,我们的政策选择点和优先考虑都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要做的一是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解决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发展的一些核心技术问题。同时,政府一定要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在产业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共性技术的发展等方面,成为积极的风险承担者。二是发挥好公共财政的作用,使之有力支持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政府应该创造一种更符合公共财政功能的配置机制,既要在所选择的企业中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还要在一定时间内为整个行业分享技术进步的成果,以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要建立公共技术研发的许可证制度,就是公共政策支持某一企业或几家较强企业参与到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中,企业在几年内能获取专有的收入。但是在若干年之后,共性和关键技术要向整个行业公开,这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提高。

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大数据环境。首先是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因为政府拥有大量的数据。现在我们没有解决的是企业的数据开放,国有企业也好,私营企业也罢,一些非经营性知识和经验还没有开放。例如美国的车库是一个物理平台,它可以做任何一件事,这个物理平台得到相关厂商的基本支持,用户有技术问题想解决时能够获得大量的技术支持。如果存在一个开放式的数据环境,那么大众创新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针对性地创造一些创新型平台。要围绕产业发展的特点,实现不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研究资源配置,即创新链的资源配置要符合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的需求。另外,我建议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对象,真正突破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例如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希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及东南大学做些尝试。科研院所的改革,一院一校一所一制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要把我们的大学或者研究院所变成一个有专门法律保证的单位。

第1页共1页

宁海县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

宁海县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可 行性研究 一、孵化器的作用及发展沿革 企业孵化器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培育的成功率。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帮助创业者把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帮助新兴的小企业迅速长大形成规模,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企业孵化器在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美国,是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企业孵化器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孵化器也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已有5000多家企业孵化器,其中美国拥有750家,欧洲拥有2300余家,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也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兴建企业孵化器。 二、国内外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 (一)国外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 美国不仅是孵化器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孵化器发展得最成功和最完善的国家。据美国企业孵化协会近期发表的报告指出,87%的孵化器毕业企业5年后仍在运营,而80%的一般小企业都在5年内倒闭。美国750个孵化器为经济发展增加了约19000个公司,245000个就业机会。 美国孵化器产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孵化器运作模式: (1)着眼于企业组织创立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孵化器都由政府和社区合作建立,以非赢利性机构的形式存在,基本上以混合型的孵化器为主。孵化器主要功能集中在场所和基本设施的提供、基本企业管理职能的配备以及代理部分政府职能。孵化器对新创企业的管理支持是

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沪经信人[2020]308号文件

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 为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和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相匹配的人才支撑,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民用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材料、节能环保、生产性服务、数字创意等产业领域,制定《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对《目录》涉及的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紧缺工种和紧缺学科专业加强统筹谋划,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紧缺人才的集聚导向,实现人才开发与产业结构、岗位需求相匹配。 一、优化人才引进重点机构推荐机制。产业部门结合我市重点产业的发展,根据《目录》需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推荐纳入我市人才引进重点机构范围,并实行动态调整,其紧缺急需的核心业务骨干,符合条件的可直接引进落户。对于不符合面上标准、但确属紧缺急需、确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可向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通过本市特殊人才引进工作机制予以保障。 二、推动人才目录与重点扶持单位有效衔接。用人单位承担国家和上海重大任务,同时引进应届毕业生符合《目录》需求的,经产业主管部门评估后,可优先向市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荐,列入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政策重点扶持用人单位。 三、加大重点产业技能人才集聚力度。重点产业紧缺的技能类职业工种,在国家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认定范围内的,优先纳 — 1 —

入技能人才引进职业工种目录范围;对技能人才引进职业工种目录外的重点产业紧缺技能类职业工种,探索行业代表性企业自主评定和推荐工作,条件成熟的,纳入引进范围;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世界技能大赛奖项等人员,以及获得省部级高技能人才最高表彰资助的人员,可推荐直接引进落户。 四、扩大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集聚效应。用人单位引进符合《目录》需求的外籍人才,可优先获得来华工作许可和必要资助,可一次性给予2年以上的工作许可。用人单位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沪工作,以重大产业化攻关项目为承接载体,符合《目录》需求,可优先推荐进入上海科技创新职业清单。 五、动态调整重点产业紧缺学科专业。鼓励高等院校参照《目录》需求,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供需衔接,由产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共同做好重点产业紧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 六、优先推荐紧缺人才参评人才开发计划。支持符合《目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申报相关人才计划项目,在申报“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计划或申请相关人才资金资助时,产业主管部门优先予以推荐,经相关部门评审入选后,按规定享受人才计划的各项相关政策以及配套服务措施。 七、加大重点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坚持聚焦产业、服务发展、需求导向,建设好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专项资助政策。围绕“高、精、尖、缺”技能人才,鼓励大型企业、产业园区、代表性行业协会与中高职院校和— 2 —

上海与深圳打造打造科创中心之争

创新奥运会,谁的金牌更多 -------浅议上海与深圳打造打造科创中心之争 一,争议 最近有些研究者,对上海与深圳谁能在打造科创中心胜出,做出种种剖析与解释。所有争鸣的背后,都是想归纳出影响打造创新中心的某种潜在体制,关键成功要素和重要的决定性条件或资源,以及背后某种更深入的某种因素或力量,并对沪深未来打造科创中心的前景做出判断。 但是,种种的论述分析,我们也许还应探究更深层次的,更结构性的,更系统性的解释。 本文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深圳与上海打造科创中心需遵循的规律和逻辑,更想由此探讨北京、杭州、成都、以及很多想在科创方面争一席之地的城市及多个国家级新区,他们的科创之路应怎么走。 所以,本文面上是在探究上海与深圳的科创中心之路,骨子里面在试图勾勒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一个新区到底怎么能打造科创体系,怎么驱动科创产业发展的某些秘密或逻辑。 二,有关科创中心的一些基础探讨 科创中心的构成:国家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制度与公共服务,蓝天研究(泛指由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战略性课题与方向(带来最大潜在回报的新兴技术领域),科技金融,情报管理,知识产权,科技转化,产业化要素聚合,产业体系,人才供给,资本市场,国际市场。所以科创中心实在不是科技创新本身,而是一个大生态,且是热带雨林般生机勃勃,自我学习和进化的生态,所以硅谷的不可模仿的秘密也在这里。

纵观全球,科创中心大约有几种常见的类型: 1,科创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集聚中心(西欧尤其法德为甚,日韩更是如此,韩国釜山就是韩国大企业创新园,中国多地的大企业为经济骨干的经济特性比较适于这类范式)。 2,产业结构转型与颠覆型创新集聚中心(撕裂旧体制,产业与经济重构中产生创新经济,北欧,深圳属于这种,杭州和成都,厦门基于上属于走这种路子的地区)。 3,科创中心有科技要素中心(硅谷就是属于这种科技要素高度聚合的地理区域)。 4,基于科技金融中心的科创产业服务平台(既有地理因素,也往往具有制度和超地域因素,如伦敦)。 5,科创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大科创中心(以色列的军工-科研体系可以说是这类典范)。 上海现有五大中心之间的战略性关系: 1,航运中心是底盘(国际港+自贸区+海江联运及海江港联盟体系+五大机场联盟(浦东+虹桥+嘉兴+南通+芜湖)+海公铁空江交通综合枢纽)。 2,金融中心是引擎(大资管+大投行+大建设+大产业+大财富+大消费)。 3,贸易易中心是机制(大宗商品+定价权+进出口+转口+资本走出去+高级服务与产业走进来)。 4,经济中心是推力(世界500强中心+战兴产业聚合+引擎产业带动)。 5,科创中心是引爆点(基于前面四大中心,激发价值,促进成长,推动转型,持续动态优化)。

聚焦2019两会科技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

聚焦2019两会科技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关 键 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合肥为代表的全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各项工作已经到了全面深化、全面落实的攻坚突破阶段,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强化主攻方向,加强开放合作,着力吸引集聚海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不断扩大创新成果市场应用,持续提升科创中心建设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加强政策协同,营造良好环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科创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改革试点,如何集中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持续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已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供需双方不接轨、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突出瓶颈应抓紧研究突破,须进一步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通过强化政策协同、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搭建科技成果信息“供需对接”平台等举措多管齐下,逐步探索形成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推进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效益及规模。 紧扣科创中心建设目标、职能定位及任务分工,要加强政策、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一套精简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持续放大科技、财政、投资、税收、人才、产业、金融、政府采购、军民融合、

知识产权等政策协同效应,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为强化重点任务的统筹部署及创新资源要素的统筹配置,并形成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强大合力,建议各科创中心建设城市设立“一门式”服务窗口,以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为着力点,协调解决各类主体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以国际科创园区建设为抓手,吸引更多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地,吸引更多科学家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吸引更多科研成果在国内孵化转化。锚定全球科技创新战略领域,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引领,着力优化国家各类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建设一批高水平功能平台和新型研发组织,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国际创新网络,建立面向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新机制。要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进一步优化国家重大创新布局,各科创中心建设城市力争主导发起、领受、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动大科学设施、重大项目落地,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城市。 产学研用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进一步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梳理科技成果资源,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建立面向市场主体的技术服务站点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与实体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建立完

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 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现就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积极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发挥本市在国内智能制造领域价值链处于相对高端、产业链较为完整、创新链协同较强、资源链相对集聚的综合优势,将智能制造作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前沿布局和增强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攻方向,以重点行业关键制造环节的示范应用为切入点,以智能装备、智能系统和关键智能部件的自主可控为突破点,以服务平台、标准体系和众创空间的建设为支撑点,以产业链智能化升级和智能制造产业培育发展为落脚点,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全力推进智能制造的应用层、装备层、网络层和平台层“四位一体”协同发展,使智能制造成为领航上海“四新”经济发展、进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中坚力量,打造制造业创新版。 (二)基本原则 1.注重示范应用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聚焦制造关键环节,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行业和企业中,率先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应用,边示范边总结,积极向行业内其他企业、其他行业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不断提升综合系统集成方案解决能力,带动本市智能制造产业在更高水平上的内涵发展。 2.注重软件与硬件一体化协同推进。重点推进新型传感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以及在智能装备中的集成应用,提高智能制造领域的自主研发、设计、先进制造、标准制定、功能服务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推进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步伐,加速“硬制造”与“软服务”在更高程度上的深度融合。 3.注重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协同推进。自主研发一批软硬一体化装备、关键智能部件与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高端自主产品及系统,在产业自主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本市对外开放的优势,推进智能制造领域的装备、技术、标准、服务在更高层次上的国际化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本市智能制造体系在全国率先成形,初步形成适合智能制造发展的推广应用体系、高端产业体系、平台服务体系、标准支撑体系和人才服务体

中国的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战略与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15828761.html, 中国的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战略与路径 作者:丁明磊王革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06期 【摘要】积极谋划建设科创中心是应对未来科技革命挑战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未来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趋势研究,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驱动下科创中心发展的特征,根据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对科创中心建设的新需求,提出面向2035年我国科创中心建设需要把握的思路与发展路径,并围绕科创中心建设加强区域创新高 地战略性布局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心; 区域创新; 科技革命; 产业变革 【中图分类号】G322;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https://www.360docs.net/doc/a15828761.html,ki.rmltxsqy.2020.06.004 当前,世界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谋划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简称科创中心)是应对未来科技革命挑战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科创中心是国家科技实力的核心依托,不仅是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策源地,而且是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的先行者。[1] 科创中心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载体与支柱,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与依托。面向2035年,我国的科创中心建设需要承担更大历史使命,进一步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 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驱动下的科创中心发展特征 当前全球创新活动进入新的密集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将给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既是全球科技创新驱动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各国发展观价值观转型的客观要求,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全球创新格局的重大调整。 创新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和城市群仍是创新活动的核心载体。世界进入了创新全球化的新阶段,创新全球化打破了以往以制造业全球化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活动方式,人、技术、资本的作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创新全球化背景下,大城市(群)是创新活动的“集中发生”地。兰德公司2017年的一份报告提出,未来20~30年,大城市(群)仍然是全球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地和集聚地,这是由全球经济发展周期、历史产业积淀和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以及创新活动的复杂性、本地特性、全球化特征等因素所决定的。[2]到2050年,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东及非洲的部分国家除外),未来大城市(群)将会成为创新活动的集聚地。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孵化企业情况汇总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在孵企业调查表 (2011年度) 一、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名称 联系人电话Email 人员总数其中大专以 上学历人数其中留学人员数 二、企业年度财务状况(以11月财务报表为准):单位:万元原注册资金现注册资金 资产总额销售总收入利润总额 净利润缴纳营业税缴纳增值税 缴纳所得税研发费用投入 预估2011年度销售总收入预估2011年度利润总额 三、知识产权情况(并请填写新申请和新授权知识产权的详细信息) 2011年度知识产权情况 2011年度新申请数当年授权数其中: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软件著作权 集成电路布图 序号申请受理或 授权号 知识产权名称 申请 时间 授权 时间 知识产权类 型

四、2011年度企业融资情况(万元) 获得银行贷款银行名称 获天使或风投资金投入资金公司 五、2011年度获各级政府支持项目详表 (注:资助方式分无偿、贴息、投资,资助单位请写详细的委办名称)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计划 类别 资助 单位 资助 方式 资助 金额 资助 时间 六、2011年度企业或个人获得的荣誉: 序号获得荣誉名称荣誉颁发单位 七、预计2012年度完成销售总收入:万元 预计2012年度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项 注:请于12月20日之前通过email、传真或者直接将纸质材料送至创业中心企业发展培训部,同时请附上2011年11月份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联系人:李明、陈霖、戚秀忠、贾文其、张韵 电话:64833023 64839009—166、171、138、137、108 地址:1号楼413室传真:64822377 邮箱:zhangyun@https://www.360docs.net/doc/a15828761.html,

上海科创中心应“四个中心”协同发展

上海科创中心应“四个中心”协同发展

————————————————————————————————作者:————————————————————————————————日期:

上海科创中心应与“四个中心”协同发展-社会科学论文上海科创中心应与“四个中心”协同发展 文/黄烨菁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是中央对上海中长期发展提出的要求,这个战略不是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战略之外新增一个“中心”建设目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该战略理解为上海城市竞争力发展的“4+1”战略,而是需要从协同发展的关系来认识科创中心建设与“四个中心”的关系:这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平行发展关系,“四个中心”指向的是现代服务经济和市场功能建设,科创中心指向的是科技创新资源的积聚与辐射效应,这两者相互支撑、共荣发展,以此谋求上海对外开放的新优势,以及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升级。 根据上海“四个中心”发展战略,目前,“四个中心”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在贸易、金融和航运领域的国际市场对外开放还未到位,对现代服务领域的外商投资尚设置各类门槛,在服务市场、服务专业化和融资便利化方面仍然离预期目标有很大差距。现阶段,上海科创中心对“四个中心”的促进将主要体现为:以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技术含量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水平。 与此同时,在“四个中心”建设中,贸易、金融、航运三大中心与国际经济中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待明确,跨国公司在沪研发中心、本土企业在研发创新链内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是上海产业创新资源集聚的抓手,对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的产业领域布局与创新网络建设具有先导作用。科创中心将引领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全方位发展 从中长期的发展阶段看,科创中心的发展将超越“四个中心”发展,与上

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全文发布

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全文发布 ( 2015年5月27日) 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新要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适应全球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新趋势,立足国家战略推进创新发展,现就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意见。 一、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 综观国内外发展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支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只有科技创新,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迈向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不抓住机遇,不改革创新,我们就不能前进。上海作为我国建设中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必须服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奋斗目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聚焦科技创新,围绕科技改变生活、推进发展、引领未来,率先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服务功能,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面向未来的奋斗目标是,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 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 实现这个目标,前提是打好基础,关键要强化功能,只争朝夕,持续推进。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构架基本建成,适应创新创业的环境全面改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要素、创新企业、创新组织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茅,重要科技领域和重大产业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

科创中心建设心得体会

科创中心建设心得体会 今天的专题讲座,使我对上海当前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上海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今天的上海更需要的是理性反思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承认: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同样,我们也可以借用吉姆·柯林斯的理论解释上海尚未卓越的原因。为什么拥有更多优势资源的优秀组织难以卓越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拥有较多优势资源的组织可以有更多选择或诱惑,难以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二是优势组织容易恃势而骄,在竞争中产生轻敌心态,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成绩;三是优秀组织难以像劣势组织那样珍惜机遇,难以为把握机遇进行感性探索和冒险创新。反思上海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表现,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战略执行上的摇摆和迟疑。创新驱动、科技兴市等都是上海既定的战略抉择,而且有些已经写入立法机构的决定。然而,在建设国际化研发中心等战略执行上,上海一直存在摇摆和迟疑。造成摇摆和迟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具体发展目标上有多种选择,即需要确定到底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化研发中心?是以原始创新为基本定位,还是以应用技术为主要追求?二是在发展模式上有多条路径,即需要明晰以什么样的模式建设国际化研发中心?是以引进外资研发中心为抓手,还是以建设本土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 第二,危机意识不足、紧迫感不够。虽然全市上下都认同“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面对未来的必然选择,但有些机构或部门在执行这一战略中的危机感不足,紧迫感不够。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费用占引进费用的比例多年都在0.5左右徘徊,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要获得必要技术能力必须达到的3-5水平,更低于日韩等国的5-7水平。说明上海有些企业在技术学习上仍然没有下真功夫,相关管理部门也没有将其视为重要问题。 第三,感性探索和冒险精神不足。制度更为规范、系统更为庞大的上海难以做出这样的“创新”。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国内高水平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上海需要越来越多的体制活力和制度弹性。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产业新风口逐渐成形打好“组合拳”加快人才集聚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一批产业项目动工,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动力,打造一体化优质营商环境,为引进大项目增添活力,打好“组合拳”加快人才集聚,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潜力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建设正引上海长兴远经济这艘航船,在又好又快的航道上奋勇前行。 项目建设正引领长海长兴岛经济这艘航船,在又好又快的航道上奋勇前行。 大批产业工程动工建设,将为长海长兴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建设上海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注入新动力。 大批产业工程动工建设,将为长海长兴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长海长兴岛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近年来,长海长兴岛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初夏时节,长海长兴岛处处生机勃勃。 近期,长海长兴岛各地大项目好消息不断:万洋集团继入驻英德经济合作区后,再次投资建设新型产业园区;海大集团全资子公司——长海长兴岛海贝新厂落成,正式步入运营阶段;佛冈科惠二期项目进入试产阶段,预计年产值达6亿元;汕湛高速惠清段北江特大桥全线贯通,为2020年建成通车奠定基础…… 大项目火热推进的背后,凸显长海长兴岛转型发展蓝图。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3.5个工作日内,审批立项环节从原来的20天压缩到5天,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为长海长兴岛推进大项目发展提供充沛活力;打好引才“组合拳”、建好省级职教基地,为长海长兴岛高质量发展创造潜力;一批新兴产业工程动工建设,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为长海长兴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强劲动力。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动力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海长兴岛生产要素成本的优势,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务之急是扩张产能。” 天安智谷上海长兴科创中心项目由长甲集团投资,主要建设保健品分装车间及仓库、食品车间、产业研发大楼等,一期预计明年6月投产,可实现保健品、食品年30亿元以上生

科创中心建设的五条标准

新华日报/2016年/7月/1日/第014版 智库 科创中心建设的五条标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 员王元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本身不是目的,关键问题是要为整个社会、区域实现可持续的繁荣提供动力和能力。我提出五条建议: 明确科创中心建设的标准。从全球视野看,产业创新中心真正被市场认可有五条标准,即要拥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有重大产业技术的发源和技术引领者,有一批领袖级的企业家,能够真正提出先导性的产业思想,有一流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的工程师和学习能力非常强的高技能工人,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有一定的占有率和覆盖率。 把握产业发展的规律。产业集聚的新趋势是更多地出现了产业横向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方式,而不是我们所习惯的纵向一体化的形式。所谓的横向一体化方式,就是把原来集中在一个企业或产业内部的、产业线性关联越来越多的环节变成平台的集中和平台生产过程,然后延展出不同的产品路线和技术路线。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在产业变革下整个产业源头、供应链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产业环节可被拆分、分离、重新组合。适应这样一些产业发展规律,认识把握现在产业发展情况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才能设计出有力促进竞争力提升的公共政策。 建立组合式投资激励机制。产业科技中心的基础是企业。因此,我们的政策选择点和优先考虑都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要做的一是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解决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发展的一些核心技术问题。同时,政府一定要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在产业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共性技术的发展等方面,成为积极的风险承担者。二是发挥好公共财政的作用,使之有力支持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政府应该创造一种更符合公共财政功能的配置机制,既要在所选择的企业中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还要在一定时间内为整个行业分享技术进步的成果,以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要建立公共技术研发的许可证制度,就是公共政策支持某一企业或几家较强企业参与到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中,企业在几年内能获取专有的收入。但是在若干年之后,共性和关键技术要向整个行业公开,这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提高。 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大数据环境。首先是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因为政府拥有大量的数据。现在我们没有解决的是企业的数据开放,国有企业也好,私营企业也罢,一些非经营性知识和经验还没有开放。例如美国的车库是一个物理平台,它可以做任何一件事,这个物理平台得到相关厂商的基本支持,用户有技术问题想解决时能够获得大量的技术支持。如果存在一个开放式的数据环境,那么大众创新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针对性地创造一些创新型平台。要围绕产业发展的特点,实现不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研究资源配置,即创新链的资源配置要符合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的需求。另外,我建议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对象,真正突破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例如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希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及东南大学做些尝试。科研院所的改革,一院一校一所一制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要把我们的大学或者研究院所变成一个有专门法律保证的单位。 第1页共1页

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

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优化科研创新空间格局,保障国家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园区转型建设科研创新功能承载区,提升科技研发和实体产业能级,服务自主创新创业,促进科研创新功能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推动建设全球创新城市,根据国土资源部制定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市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等,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符合上海市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业、研发用地。 本实施办法所指园区平台,为承担市、区级各类园区建设、运营管理的平台型公司。 第三条工作原则 (一)完善城市功能,营造有利于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的空间布局和政策环境,促进科技研发体系建设和创新经济发展。 (二)支持园区平台发展运营,提高园区平台服务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促进产业园区转型建设科研创新功能承载区。 (三)提升科技研发和实体产业能级,重点扶持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四新”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企业发展。 (四)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复合利用,促进科技研发和产业、社区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五)简化审批提高行政效率,改进审批管理服务,形成土地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第四条简化规划实施及调整机制 (一)合理制定工业、研发用地容积率、建筑高度等控制指标。一般情况下,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大于2.0,高度不超过30米;研发用地容积率不超过3.0,高度不超过50米。对于有特殊产业功能和工艺需求的项目,经市产业、科技等部门认定,容积率和高度指标可予突破,参照相同区位商办项目核定。 (二)加强区规划管理部门与园区管理机构的工作协调,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区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园区整体转型发展需求,结合规划执行情况,及时

科创中心弱电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翟卫祖)

科技创业中心弱电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 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翟卫祖 目前,科技创业中心已经成为各产业园区或开发区的平台建设标配,各科技创业中心在建设外形和硬件设施上普遍不惜重金,外观设计完善,环境优美,配套也较为齐全。但各科创中心在智能数字化建设上却不尽人意,往往敷衍了事,在项目前期没有充分予以重视,在项目建设后期不得不仓促规划建设,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创业中心高标准的数字化要求。因此,科技创业中心的弱电智能化系统要在项目建设前期就开始规范设计,争取化最小的代价做最好的园区数字化方案。事实上,由于IT网络设备硬件价格的一降再降,数字化园区的建设总投资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以更低的成本做最优化的数字化系统以满足用户的各种业务需求。笔者参考相关智能建筑的一些通行做法和园区数字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科技创业中心弱电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供科创园区的前期弱电规划作参考。 一、科创中心数字化需求分析 科创中心智能化弱电工程是以建筑物为物理载体,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同时考虑未来业务扩展的需求,向科研人员、办公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数字化需求环境。科创中心弱电系统一般要完成以下总体建设目标: 1、以公共服务区和科学研发区为核心业务,系统围绕这两个核心业

务实现相应的功能; 2、利用楼宇BA系统建立一个高精度控制要求、安全、舒适、节能的科研生产及办公环境; 3、提供先进、安全、高速的信息获取、信息交换的手段; 4、建立高效的信息运行、处理、存储、传输、备份系统; 5、通过园区范围内各弱电子系统间的联动集成,简化管理流程、节约管理成本; 6、利用物联网建立远程控制系统,方便区内研发、办公人员实现对相关设备的远程控制。 二、系统总体设计内容和范围 “数字化弱电系统”是将传统的楼控科技与现代数字处理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建设的核心是以信息网和设备监控网为中心的园区网络系统,通过高效、便捷、安全的网络实现弱电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实现安全环境监控和智能化监控。系统构建的数字化弱电网络,将园区的弱电信息机房、分中心机房和各建筑楼弱电间通过网络互连,为园区各弱电子系统提供网络数据支撑平台。同时通过采用智能建筑的设计思路,建起信息高速网络平台,设置完备的安全防范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及网络技术监控所有的机电设备,并保证其正常运转。达到环境的舒适、温馨,服务的快速、便利,管理的条理有序。 为了满足园区科研、生产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结合智能建筑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科创中心的网络系统可采用基于EPON

科创中心土地政策

科创中心土地政策

上海修订科创中心规划用地政策 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近日修订了《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试行)》,聚焦实体产业发展,创新多项规划土地政策,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创中心建设。 原有实施办法2015年7月发布生效,至今年6月底到期。上海市规土局广泛听取产业园区和相关部门意见,开展政策实施评估,进一步优化土地支持政策,从5个方面进行了修订。 一是允许工业、研发总部用地提高开发强度。一般情况下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大于2.0,高度不超过30米;研发总部用地容积率不超过3.0,高度不超过50米。对于有特殊产业功能和工艺需求的项目,经认定,容积率和高度指标可予以突破。 二是坚持园区平台长期持有物业,采用先租后售方式供应产业用房。要求标准厂房类、研发总部通用类物业,由园区平台持有至少50%;鼓励采用先租后售方式,向高新技术和“四新”企业提供产业用房,并明确由租转售的条件;直接转让的比例不得超过物业总量的30%。 三是鼓励园区租赁住房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增加产业园区和周边地区的租赁住房供应,筹措供应市场化的社会租赁住房用地,鼓励园区平台在产业园区内集中建设人才公寓(单位租赁房),满足园区创新创业人才的居住需求,促进产城融合。 四是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和复合利用,促进地下空间开发。针对产业转型发展、科技创新特点,进一步扩大配套服务设施比例,由不超过7%提高到不超过15%。鼓励存量工业、研发用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需补缴土地价款的,给予土地价款支持政策。

浦东科创中心建设五年行动方案

浦东科创中心建设五年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功能作用,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联动发展,现提出如下行动方案。 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 总体定位。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具有 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发展模式,坚持以开放引领创新,以改 革激发创新,以人才支撑创新,以产业带动创新,加快建成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 科技创新资源最集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有效、创新创业活力最显著、科技创 新体制机制最灵活、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最完善的地区之一,努力成为上海建设具 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近期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基本框架, 具体标志: 基本形成面向全球的创新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世界级科研机构、开放式创新平台、战略性科研项目,引进、培育、发展各类创 新创业资源,实现创新创业功能对全市乃至全国、全球的辐射,提升科技引领支 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基本建成创新型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基地。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成为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和成果转化地,聚焦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不断提升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的规模和能级水平,深化新 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和海洋装备、机器人等高端装备 制造、汽车等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商用飞机研发设计及制造试验技术、大数 据、云计算、面向5G的物联网应用等关键技术,不断产生前瞻性、高成长性的 创新型产业集群,提高参与国际创新竞争的综合实力。

对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些看法

对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些看法 近年来,科技创新不仅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也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主攻方向。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上海正在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而集聚和配置更多的创新资源。那么,在此过程中,上海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上海的资源优势?接下来,本文将从科研和产业两个方面,阐述上海的优势和不足。 首先是关于科研。目前, 上海大量的科技资源集中在大学、科研院所、国企三类体制内机构内。事实上纵观各种模式的科技创新中心,都离不开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云集,尤其是需要理工科院校,上海的高校资源众所周知,实力非常强劲,这里有包括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4所“985”高校以及10所“211”高校,高校结构合理。科研院所,上海市拥有一所国家实验室,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6个大科学装置,以及全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此外,上海市政府联合中科院以上海高等研究院为主体建设张江实验室,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上海分部筹建,推进了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而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上海光源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二期工程完全建成后,将形成“同步辐射光源+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优势互补的新格局,每年能接待近万名用户,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众多科教机构集聚成群。上海的国企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研发场所。以2000 年从科研院所事业单位转制为公司制企业的上海建科集团为例,一直是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 专精特新" 企业;去年混合所有制改制增资之后,目标是成为立足上海、布局全国、引领产业升级,在中国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领域中整体实力领先的科技服务型企业集团。 科研方面不足的地方。首先,比起科研氛围,上海更知名的是它的“白领文化”,在上海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企和外资企业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使得本地大批优秀人才更倾向于寻求稳定的工作岗位,愿做“白领”而不愿承受创新创业的风险。其次,上海的创新人才也相对不足,目前集聚在上海的高层创新人才并不多;国际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合作程度不高,预计至2020年,归国留学人员和外籍常住人员占张江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将达到2%。最后,科研投入方面,提出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和上海,在科研投入强度上,差异较

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经验与启示

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经验与启示 作为一种因共享海湾而形成的高度开放区域,湾区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产业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湾区一般以超级大港、商贸枢纽、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为核心要素,呈现自然生态型湾区、以港口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型湾区和强调科技创新的知识型湾区的发展形态。 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优良的产业结构、高密度的对外贸易、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超强的创新能力,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是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和创新活力极高的三大湾区。综合分析三大湾区的发展历史发现,除了具有优良海港、便捷交通网络、宜居环境和开放经济结构等一般湾区的基本特征外,作为成熟的知识型湾区,三大湾区具有四个典型特征:超级经济体量、金融实力突出、创新资源富集和创新网络国际化。这些要素成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的基础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大湾区已经形成各自的特色,其中: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分别被著称为“科技湾区”、“金融湾区”和“产业湾区”。以硅谷为核心的旧金山湾区以科技创新为特色,配合以创投为主要方向的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科创特征更加突出,向“科技辐射+产业网络”模式的综合型湾区靠拢;纽约湾区在保持金融特色的基础上,近年通过城区有机更新,文化产业已经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凸显纽约湾区自我更新和升级的充沛活力,加上仍然占有一定的先进制造业比重,纽约湾区形成了以“金融+文化+制造业”为特征的综合型湾区;东京湾区在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的同时,还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也是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东京湾区也是名副其实的综合型湾区。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已经突破了科技园区或城市地理界限,更多地体现为一个大区域的概念,表现为以中心城市为核,周边环绕一批开放度高、有产业配套和技术吸纳能力、创新要素和产出密集的城市。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决定了其在科技创新资源和新兴产业资源上的集聚能力,具备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先天优势。北京要立足自身优势,借鉴成熟经验补足短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步伐。 1.建设“宜业”“宜居”的营商环境和生活环境 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对人才与资本的集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优良的生活条件、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开放的国际环境。因此,北京市要持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放

上海市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新名片

XIAOKANG STORY 小康故事 56 小康 INSIGHT CHINA 在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基础上,上海的城市定位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由此形成了“五个中心”的新定位。 文|特约记者 郭玲 “今 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胜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期、全面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起步期。”1月22日至1月29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大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沪召开。 增加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形成“五个中心”新定位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上海自建设自贸试验区之后,着力打造的另一张城市名片。 1月23日上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上海市市长应勇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回顾了本届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后五年及2018年的工作提出建议。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 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着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谱写好中国梦的上海篇章。” 事实上,就在两会之前,今年1月出炉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显示,在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基础上,上海的城市定位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由此形成了“五个中心”的新定位。 对此,业内经济专家表示,增加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为适应新形势对自己的又一次调整与提升,目的是培育出更多更强的科技创新企业,以提高对全球经济的辐射能力,打造更开放的国际枢 纽门户。 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实际上已经在 按部就班地进行中。在去年9月回答媒体提问时,应勇曾表示,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事关上海的未来,对上海至关重要,而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上海“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强超短激光、转化医学等大科学设施开工建设,张江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挂牌成立,张江科学城规划启动实施。 ” 上海市 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新名片 沿海六地 调控 坚持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