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实践

试探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实践
试探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实践

试探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实践

-----从形合和意合的角度出发

摘要: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 Hypotaxis)和意合( Parataxis)之分。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语言组织手段的不同使得英汉句子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论述了英汉句法结构上的这种异质特点,这对于翻译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形合意合翻译实践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stinctive featu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the distinction about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are two basic organizational means for language, which lead to different sentence structur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paper giv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ntax structu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hich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Key words: Hypotaxis; Parataxis; Translation Practice

形合和意合是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概念,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在连淑能的《英汉对比研究》中提到,形合指“句中的词语的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所谓意合,指“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含义表达”。换句话说,形合语言是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分句的连接,意合语言则不借助语言形式,只求语义上允许搭配,合乎情理,句子的意思就可以意会出来。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即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然而在翻译实践上,若把“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简单理解为“英译汉只要把形合变为意合,汉译英时把意合变为形合”的做法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任何语言都是形合与意合兼而有之的,只不过它们在不同的语言中的表现趋势上有些差异。本

文的目的是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形式上的差异特征及其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一、英语的显性特征与汉语的隐性特征比较

英语句子重形合,因为英语有较丰富的形态标志、有较明显的词类分别。“英语语法成分都有其独立的句法作用,比较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句子以限定动词为中心,各种语法范畴在英语句子中都有较全面的体现,英语话语交际中句法形式要求比较严格。汉语句子重意合,因为与英语相比,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标志,汉语的句法关系则主要靠词序和隐含的语义关系来表达,它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而往往只求表意即可。“汉语的词语意蕴丰富有余,配合制约不足,词语就象是能自由活动的基本粒子,可以相对随意地碰撞组合”。

1. 英语重在以形显义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讲求结构形式的完整。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 covert 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讲求功能、意义的连贯。

(一)形式手段连接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英语中的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如who, whom, that, which等,用来连接主句和定语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或表语从句。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 or, but, yet及when, while, as, since等,用来连接词、词组、分句或状语从句;而在汉语中这些词使用过多就会使语句不够紧凑。例1.If you confer a benefit, never remember it; if you receive one, remember it always.

施恩勿记,受恩勿忘。

例2.While the prospects are bright, the road has twists and turns.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例3.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cept,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 of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而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主次关系隐含句中,即汉语造句注重隐性连贯。

例4. (因为)她不老实,我不能信任她。

Because she is not honest, I can’t trust her.

例5.说是说了,没有结果。(=我虽然说了,但是没有结果。)

I’ve made proposals, but they proved futile.

(二)介词或虚词

据G.. Curme统计,英语各类介词共约286个。介词是英语中最活跃的词类之一,是连接词语或从句的重要手段,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介词。汉语中的介词数量少,大约只有30个,而且大多是从动词中“借”来的。王力指出,汉语“所谓欧化的介词当中,其实有大部分不是真的介词,只是靠着西文的反映,就显得它们有介词性罢了”。不过这并不是说汉人说话不合逻辑,因为不加虚词,我们也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例6. the city of London

伦敦城

例7. education for the handicapped

残疾儿童教育

例8.Power can be transmitted over a great distance with practically negligible loss if it is carried by an electric current.

电流可以把动力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其消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汉人平常说话不喜欢用太多没有基本意义的介词或虚词,常常把他们省略,尤其是口语,用了反而显得啰嗦。所以在汉语中只需将其转化为短小的分句,然后排列在一起,让人去了解这两个事情或这两个意思之间所生的关系如何。例9. Thi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例10. Party officials worked long hours on meager food, in cold caves by dim lamps

党的负责干部吃简陋的食堂,住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

(三)其他显性特征

英语中有很多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如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比较级、人称等),以期保持前后一致的关系。广泛使用代词以保持前呼后应的关系,以及使用“it”和“there”做替补词起连接作用等等。英语常常综合运用上述的关系词、联系词、介词以及其他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如:

例11.They would have had to live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under the stigma that they had recklessly precipitated an action which wrecked the Summit Conference and conceivably could have launched a nuclear war.

他们恐怕免不了在有生之年要蒙受不洁之名,人们会说他们贸然采取行动,使最高级会议遭到搁浅,而且可以设想,还可能挑起了一场核战争。例12.Could any spectacle, for instance, be more grimly whimsical than that of gunners using science to shatter men’s bodies while, close at hand, surgeons use it to restore them?

炮手用科学毁坏了人体,而就在附近,外科医生用科学使其恢复健康,有什么情景比这还荒谬呢?

在汉语中,尽管有少部分的词有形态标志、形态变化,但形态特征还是比较少,如名词不变格,动词不变位,没有词性的区别。各类词中虽有一部分语法范畴,但不象英语中那样普遍。英语中通过词形变化而形成的名词、分词在汉语中常可以用独立的小句表示出来,用语意连接。

例13. He was pale, and there were dark signs of sleeplessness beneath his eyes.

他脸色煞白,眼圈黑黑的,看得出他一夜没睡好。

例14.I spent the next hour chasing squawking chickens all over the yard.

我赶了一个小时的鸡,那些鸡满院子乱飞乱叫。

2. 汉语重在以意驭形

汉语中没有英语中那么多的形式装置,但是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中,分

句含义却有主有次,词语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所以,汉语的意合法常常采用以下手段:

(一)语序

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句中,常隐含着“递进”、“转折”、“对比”、“(动作)连续”等关系。这类汉语意合句相应的英语表达却需根据其内涵关系选用不同的连词。连词的省略,往往会导致拙句,乃至病句。如:

例15.人(若)不犯我,我(则)不犯人。

We wi11 not attack un1ess we are attacked.

例16.江山易改,(但是)本性难移。

It is easy to change rivers and mountains but hard to change a person's nature.

(二)反复,排比,对偶,对照以及成语四字格等

这些汉语句式词句整齐,匀称,往往不用关联词。此外,这些汉语句式相对于英语句来说比较简洁,通常英译此类汉语句式时,应将“隐含”变成“明示”,在逻辑上理解主句与从句的关系,并使用适当的连词而构成形合句。如:

例17.他不来,我不去。

If he won’t come here, I’ll not go there.

例18.不怕慢,只怕站。

It’s better to move ahead slowly than just to mark time.

例19.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Smart as a rule, but this time a fool.

例20.欲盖弥彰

The more one tries to hide, the more one is exposed.

(三)紧缩句

这类意合句式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的。“所谓‘紧’,就是紧凑,是取消各分句之间的语音停顿,让它们紧紧地挨在一起;所谓‘缩’,就是压缩,是略去原来分句的一些词语,让它们简约些。”这类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译成英语时则以形合句表达。如:

例21.有饭大家吃(=如果有饭的话,那就大家一起吃吧)

Let everybody share the food if there is any.

二、“形合”和“意合”的差异与翻译实践

在英语句子中,通常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借助具有形式关系功能的词语,进行结构搭配,把各个分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在汉语句子中,主谓支撑能力较弱,有的句子甚至无主语。汉语的语法结构常常是隐性的,寓于语义结构之中。若想表达一些较复杂的思想时,一般借助动词,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逐步体现,不能颠三倒四,呈现的是一个有序流水路线。

翻译是把第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达的东西用第二种语言(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文化,因此,跨文化的差异往往给翻译造成了障碍。在英汉互译中,外语教师们发现中国学生在用英语翻译和写作时,总是受到汉语表达方式的干扰,尽管语法和词汇使用正确,但仍旧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中国学生所犯的许多错误其实都是由于对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认识不清所致的。奈达也曾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尊重每种语言的特征。卓有成效的译者不会把一种语言的形态结构强加到另一种语言之上,而是随时作必要的调整,把源语的信息用译入语的独特结构表达出来。”(Nida & Taber)可见,在进行英汉互译时,译者应自觉地遵守这两种语言的形合与意合规律,不可把英语的形态结构强加于汉译文之上,也不可将汉语的形态结构强加于英译文之上,而应该对译文的形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理应注重英汉句子结构的对比及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要谨记:英语注重形合,比较严谨,汉语重意合,比较简洁。

三、结语

本文是从英汉形合和意合对比的差异角度展开的,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思维、逻辑方式及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具体反映。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应该注意英汉思维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别,总结英汉句子结构上的种种差异,从而尽量克服汉语思维方式及其表现法的干扰,翻出符合英汉各自表达习惯的译文。但形合和意合不是绝对的,随着时间的发展,现代汉语受西方语言的影响,形合句比例有所增加,与此同时,现代英语的屈折变化功能减弱,句子之间连接也表现出某些意合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正确认识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及其相对性,对于翻译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9

[3]英语世界[J]. 2000, (7)

[4]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5]张静.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6]Nida E. A. &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aden:E.J.Bri11, 1969.

《中国翻译》论文格式及文献格式

《中国翻译》论文格式及文献格式 为规范本刊体例,与国际及国内学术期刊的出版惯例接轨,今后作者向本刊投稿请统一按照以下要求撰写。 1、本刊只受理电脑打印文稿。来稿希力求精炼,论文一般以5000-8000字为宜,长文应控制在12000字以内; 书评及人物介绍等应在5000字以内为宜。4000以上的论述性文稿请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和英文标题。 2、本刊实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编辑部对来稿初审后,以匿名方式转送专家审读,以决定取舍。如果需要,本 刊编辑有权酌情修改来稿。 3、请在文稿前专页附上有关作者信息的内容,包括: (1)中英文作者姓名、中英文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等。 (2)作者简介及电子信箱:主要包括姓名、性别(男性略)、单位、职称、学位以及研究方向,要求简洁,以不 超过50字为宜。如有电子信箱,请在简介后附电子信箱地址。 4、文稿构成依次为:论文中文标题、中文摘要、关键词;论文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注释; 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以150-200字为宜,中英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5、夹住:文内引文所据文献,应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和引文页码。例如:(王 佐良,1982:138)或(Newmark,1988:26-33)。文献详尽信息另在“参看文献”项下列出。 6、参考文献:引据或参考文献按汉语拼音或英文字母顺序列出,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并依次排上序 号[1]、[2]、[3]……与论文内容无直接关联或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或著述一律不列。 各类参考文献著录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期刊文章[J],从专著或编著中析出的论文[A]([C]//),学位论文[D],报纸文章[N]及其他标识不明文献[Z]。主要示例如下: a.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外文文献用斜体)[M].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例:[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15-18. [2]Elliott, Emory. Eds.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 [M]. New Y ork:Columbia Univ. Press, 1988. b. 论文集、编著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外文文献用斜体)[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例:[1]方梦之. 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A]. 杨自检,李瑞华.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79-85. 【曹按】析出文献又可如下例: [1]方梦之. 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C]// 杨自检,李瑞华.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79-85. [2]Carter, R...Is There A Literary Language? [A]. Steel & Threadgold. Language Topics Vol. 2. [C].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9. c.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外文文献用斜体)[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例:[1]王东风. 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J]. 中国翻译,1998,(5):6-9. [2] V igil, F. & J.Oller. Rules of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 [J]. Language Teaching,1976,(26):281-295. d. 译著 [序号]原著者姓名. 原著名(斜体)[Z]. 译者姓名. 译著名. 译著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止页码. 例:Faulkner, W. The Sound and the Fury [Z]. 李文俊. 喧哗与骚动.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81-82. 7、注释:确需对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进一步解释或说明的,本刊采用尾注形式,尾注序号采用圆圈数字,置于 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并在正文相应位置加注上标①②③……。对标题、作者或全文的说明,也采用尾注形式,但用“﹡”号表示。 8、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底稿。本刊恕不退稿,如三个月后未收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9、本刊不受理寄至个人的稿件。 10、来稿刊登后版权归本刊所有,任何转载,须经本刊同意。

英语翻译实践报告

英语翻译实践报告 《翻译1》课程实践报告 翻译课程介绍 翻译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必考课程。英汉翻译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熟悉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内容准确,文字流畅;能将比较简易的汉语文章译成英语,用词得当,语法平稳。本课程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它作为一门实践课,有赖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为应考者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应考者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初步达到阅读英文原著的水平,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因而具备从事英汉翻译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翻译实践和语言对比研究,学生可以进但在翻译时,往往因受原文的影响,而容易一步认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 忽略在译文中体现原有的特点。这也就是本课程的难学之处。但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各自特点,并能在翻译实践中恰当地加以运用,定会提高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和翻译水平。 课程实践目的及过程 为了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10级翻译3班在王静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德胜工业园区的百瑞源枸杞养生馆和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 在参观之前,王老师要求同学们查找关于枸杞的相关资料,基本上了解了枸杞的种植技术、生产流程、营养价值等知识。

宁夏枸杞产业在宁夏省外也有不少公司,而且,百瑞源是宁夏唯一一个进驻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企业,这不仅提升了宁夏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让更多国内外朋友了解了宁夏枸杞的与众不同,同时也为百瑞源走出中国,迈向国际舞台提供了良机。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品尝了味美色鲜的枸杞、其他枸杞制品和,可谓是大饱了口福。但同学们并未忘记此行的目的,大家一边参观,一边了解相关的知识,对于枸杞的营养价值和种类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汉英翻译的错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想进入全球市场,对外宣传和对外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企业品牌的跨文化交流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这让同学们不禁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担忧。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此比较敏感,于是,大家纷纷把有错误的地方拍下来,准备参观结束后再进行更正。 回校后,王老师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一部分企业的宣传资料,然后让同学们查找翻译的错误并改正。我们组分到的任务比较少,但是,在我们仔细读过之后发现了不少错误,而且有些还是由于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导致的比较明显的错误。虽然字数不多,却涉及不少商贸以及新闻语体。我们小组成员认真思考,经过讨论后把我们最后的翻译结果交给了王老师。 课程实践的收获 通过这次的翻译实践,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英语相关方面的知识还远远不足,也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及语境英语句型的重要性。我对翻译充满了热爱,怀着这份热爱,我要跟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今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翻译知识中去,争取在翻译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翻译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要做到精益求精,专业性非常强,而且要与时俱进,这让我知道了仅有翻译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平时大量的艰苦练习,不断积累,才能在翻译中获得巨大收获。而且,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只凭课堂上学到的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

谈严复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一直在广泛进行着。丰富的翻译活动,有利于我们科学系统地对翻译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形成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严复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严复曾在福州马尾船厂船政学堂学习了五年,他学习了英文,几何,代数,电磁学,光学等新科学知识,到过新加坡,日本等地考察,后又到英国学习考察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了解中西政教,风俗之差异,关心世界大事。”回国后,他翻译了向国人敲起危亡警钟的《天演论》。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宣传了进化思想。 下面研究一下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特点。在词法和句法结构中,他模仿先秦文体的词法句法结构,桐城派古文的优点,其他文体的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型文体。在《天演论》的手稿初稿中,他直接引用先秦散文中的句子并标明出处,虽然后来他觉得译作中放入中国古书的名字,中国古人的名字明显不妥,使读者感到彷徨,于是在改稿过程中将正文中出现的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尽皆删去,但导言仍保留部分如《导言十三》中的“以其所爱,及其所弗爱”一句系取自《孟子》;《导言十二》中的“诱然

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得”系庄子所云,“自营为私”是韩非所言,“人之性恶”出自《荀子》。译文中多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很少。而且他的翻译话语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的范例。 1. 辨物穷微,明揭天道必不可知说。(《天演论·论六》) 2.不见夫业真者乎?(《原富》) 微是形容词,在句1中活用为动词。句2的业本来为名词,但在句中担任动词职务。同时,严复话语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子也不少。如: 何以明之?(《天演论·人群》) 人弗之觉也,觉亦弗之异也。(《天演论·能实》) 其少见的被动句主要采用先秦的“见”字句结构,如: 特在人者,每为气禀所拘。(《天演论·论八》) 而为是幻且虚者之所主。(《天演论·论九》) 若是物特为天下只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演论·导言一》) 为了追求群内达旨,他用了很多排偶句: 小之极于跂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隐之则神思智识之所以圣狂,显之则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天演论·导言二·广义》) 人,动物之灵者也,与不灵之禽兽鱼鳖昆虫对;动物者,生类之有知觉运动者也,与无知觉之指植物对;生类者,有质之物而具支体官理者也,与无支体官理之金石对。(《天演论·导言三·趋异》) 严复的翻译使用最多的策略当推意译,为了启发民智,在翻译过程中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关键词:思维方式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英语注重形合,且注重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所以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入连词和对句子进行扩展和组合,形成复合句或长句;相反,由于汉语句子一般结构较为简化,无拖沓,所以在英译汉时也应当注意,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进行分解、拆散和重组。英语文章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了解这一特点对平时汉译英和写作时也大有益处。又如,英语通常为物做主语,而汉语则为人,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注意其人称、物称主语的转换。文化上的不同也是需要注意的,如在写作的时候,西方人喜欢引用专家学者,尤其是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频繁使用领袖和伟人的话。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明显的,概括而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道和佛三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悟性,重人文,轻科学,而西方则讲求逻辑思维,以判断推理为主,提倡理性思辨和科学探索。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The way of thinking,Performance method, rhetorical device,translation skill,logical thinking,abstract think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interlocking, So the translation often join conjunctions and extens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entence on the contrary, the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is simplified, without procrastination, so in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the English sentence often needs to be decomposed and detached and reassembled. English articles for the length of sentence interla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ual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is also helpful. Cultural differences also need to be noted,

英汉对比与翻译期末论文 (2)

英汉对比与翻译——词汇三境 [摘要]:本文将英汉语言中词语分布做了对比,并就词汇翻译提出了“意译”、“义译”、“化境”三个要求,从而得知,词汇翻译的地道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的还原程度。 关键词: 译意、译义、臻化、词汇、语境 正文:英国语言学家George W.W ilk ins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由此可见词汇在英语中所居的重要地位。在翻译时,即使一个译者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与句法,还是会遇到总不能够突破的瓶颈,这个障碍往往是由词汇,甚至是简单词汇所引起的。例如:“He is a perfect stranger in the city.”这里对于什么是一个“perfect stranger”的理解与处理会造成译文层次的不同,同时也是考量一个译者的水平。如果仅翻译字面意思,翻译成“完美的陌生人”,译文显得晦涩难懂;当我们进一步理解“perfect”这个词的含义,并进入意义层面, “perfect”就是“完完全全”的意思,那么“perfect stranger”该译为“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他是这城市中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意思准确但是和全句契合不够完美,同“in the city”在搭配上略有滞涩;所以,我们将其转化,将“完完全全的陌生人”这一名词词组转化为动词词组,意为“对……完全陌生”,这句话就可译为“他对这城市完全陌生”,这样的搭配显得协调,不但译出了源语言想表达的意思,“疏离”这一

语境也得以完整地保留了。 以上例子就体现了英汉互译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即词性转换。世界上的语言,不管其各有多少词类,名词和动词都占最大的比例;不管有多少句型,都能归纳为静态与动态两类。总的来说,汉语呈动态特征,英文呈静态特征。在词汇的使用上,汉语的动态表现为:汉语的动词丰富,使用频率高;而英语中,名词、介词等非动词性此类的使用频率很高。据周志培(2003:390)统计显示截选如下:(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及英译 语言总 数名 词 介 词 动 词 助 动 非限 定动 词 代 词 形容 词 副 词 数 词 连 词 量 词 冠 词 汉语词数636 167 11 186 27 41 70 70 39 17 8 % 26% 2% 29% 4% 7% 11% 11% 6% 3% 1% 英语词数907 238 99 105 19 30 98 104 43 28 5 84 % 26% 11% 12% 2% 3% 11% 11% 5% 3% 7% 9% (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中国欢迎宴会上的讲话”及汉译文 语言总 数名词介词动词助动非限定 动词 代词形容 词 副词数 词 连词量词冠 词 汉语词数324 99 9 72 5 36 22 42 15 13 2 % 31% 3% 22% 2% 11% 7% 13% 4% 4% 0.6% 英语词数366 91 49 41 1 9 39 50 22 13 23 28 % 25% 14% 11% 0.2% 2% 10% 14% 6% 4% 6% 8% 上述结果表明,若要在英汉互译中,若要翻译出地道的T arget Text,就应当尽量符合Target Language的表达习惯。这必然包含必 要的词性转换。在进行英译汉时,根据需要将英文中的名词,介词等

(完整word版)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这周是英语专业的翻译实践周,这次的专业实习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专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的第三学年,实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实习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我们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这次的专业实习。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英译汉和汉译英的翻译实践,为此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总结了四种必备的翻译工具:一是灵格斯翻译工具,里面可安装各式的词典;二是百度搜索工具;三是有道词典;四是英汉词典;五是汉英词典。翻译的过程如下:首先可以现在灵格斯里查询不懂的单词和词组,寻找最符合原文的解释。然后采取同时在百度和有道词典搜索的做法,并对同种搜索工具搜索结果进行比较。他们有着各自的优缺点。所以我们最后用到的就是英汉和汉英辞典,可以对我们翻译之中的词汇,进行最后的确认,确定出最最准确的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也遇到到了一些困难,这说明在漫漫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我还要继续努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要每天我认真学习,那就是一种进步。人生总归会有许多挫折,但我们若不跨过这道坎,就不会有进步,滞留不前。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勇敢面对每一个挑战。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行为。当然纸上谈兵是无稽之谈,光有理论知识而不实践操作也是没有用的。有位翻译家这么说过,“学翻译犹如学游泳。只在岸边看别人游,或只听教练讲解,是学不会的。”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一定要通过实践。实践可以分为两类,直接的实践和间接的实践。 所谓直接的实践,就是自己亲身参加的实践,也就是自己动手翻译。一回生,二回熟,日积月累,第一手经验多了,做起来得心应手,翻译能力有所提高。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但自己能译的东西是有限的,从这种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也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借助于间接的实践。 所谓间接的实践,就是研究别人的译文。比如,一篇文章在手,准备翻译,这时先找一些有关的资料或同类文章的译文看一看,在词语和风格方面定会有所借鉴。别人的译文是别人直接实践的产物,看了别人的译文,就是从事间接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代码:06401405 课程学时:56 学分: 3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商务方向) 开课时间:三、四年级(2)、(1)学期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大纲执笔人:金惠康大纲审定人: 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ranslation)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它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有英语翻译成汉语与汉语翻译成汉语,现代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与障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侧面及其相互的联系和在综合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说明本课程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1.教学目的: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南。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系统地传授翻译基本理论,结合翻译实践训练、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的翻译能力。 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72学时的学习,能够了解国内外翻译研究动态,掌握翻译学的理论系统,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他们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翻译理论;英译与汉译语基本实践 2. 教学难点:翻译的基本技能技巧;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读辅导材料,写学习心得,参与翻译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本课程两学期,36课时/36课时,专题讨论1-3次,计9课时,考试2课时。 第一学期: 第一章汉字英词(Chinese Characters & English Words) 第二章汉英表达的不同(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Ideas) 第三章汉文明礼貌语言(Chinese Language of Respect & Humanity) 第四章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 第五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架构(Chinese Social System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第六章现代说法反映现代社会(Modern Sayings Reflect Modern Life) 第七章语言,文化与社会(Language,Culture & Society) 第八章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九章语言与翻译(Language & Translation) 第十章翻译技巧杂谈(一)(On Skills of Translation)(1) 第十一章翻译技巧杂谈(二)(On Skills of Translation)(2) 专题讨论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专题讨论二:岭南文化翻译讨论 第二学期: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与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第二章跨文化差异与融合(Inter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第三章跨文化理解与翻译(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翻译理论与实践(1)

一、词语翻译选择(1分*15) 练习一: 1. 姜汁皮蛋: Preserved Eggs in Ginger Sauce 2. 凉拌金针菇: Golden Mushroom with Vegetable 3. 五香牛肉: Spiced Beef 4. 盐焗鸡:Salt Baked Chicken 5. 素鸭: Dried Tofu 6. 电脑盲: computer illiterate 7. 翻两番:quadruple 8. 光谷:optical valley 9. 黑客:hacker 10. 排外主义: exclusivism 练习二: 1. 我打算买辆汽车,可心里一直犹豫不定,不知道买那个牌子的好。 I’m thinking of buying a car, but I’m still of two minds. I can hardly decide as to which brand I should take. 2. 老板这几天沉默寡言,看起来好像是心事重重的。 The boss is quite down these days. He seems to have something weighing heavily on his mind. 3. 千万别得罪他,他会对你怀恨在心的。 Take care not to offend him, or he’ll bear you a grudge. 4. 当老板问起是谁把消息说出去的时候,他们两个人相互推卸责任。 When the boss was asking who had disclosed the news, the two of them began to pass the buck to each other. 5. 这几天不知是什么事把我搞得心烦意乱的。 I don’t know what has set my nerves on edge these days. 6. 火上浇油。To add fuel to the fire. 7. 混水摸鱼。Fish in troubled waters. 8. 小题大做。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9. 口是心非。Say yes and mean no. 10. 胸有成竹。To have a well-thought plan before doing something.

文学翻译论文

从形合与意合辩证法角度观古诗翻译策略 (潘静20084033042 英语师范三班) 摘要:形合( hypotaxis ) 和意合(parataxis)是英语和汉语篇章组织的常用手段,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区别所在。本文提出应当运用哲学中的辩证法原理看待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真正做到学术研究全面、客观、严谨以及科学。一方面,要重视句子及其以下层面的语言特点:英语侧重形合,汉语侧重意合;另一方面,更要研究英汉语的意合与形合在句子层面以上(段落、篇章)所具备的不同作用:英语篇章使用词汇手段等意合组织方式,而汉语篇章中则采用重复和骈偶等形合手段【1】。本文利用对《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英译研究分析,强调辩证地、动态地看待英汉语中的形意合问题,改进汉语古诗翻译策略,使译作体现并契合原诗作者的思想与内容,使译作读者明白并理解原诗的内涵与文化。 关键词:形合意合辩证法古诗翻译 Abstract: The very common mea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are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in a language should be researched in a dialectic way. Only in this way, can academic research become more complete and objective. On the one hand, ou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entences and structures below the sentences leve l–English is more hypotactic while Chinese is more paratactic.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structures at the level of paragraphs in the two languages. Lexically paratactic structures are often found in English paragraphs, and hypotactic structures in the form of repetition and parallelism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in Chinese. The author attaches the high importance to research languages in a dialectic way by the analysis of Mooring at night by Maple Bridge. So that we can find some strategies about the poem translation and make the successful exchange of two kinds of people with various background. Key words: hypotaxis, parataxis, dialectic way, poem translation 1.引文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英汉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包括词的变化形态,词汇的衔接等)将语言符号由“散”(个体的词)到“集”(组织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具有外显性和刚性;而意合则是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手段,具有内隐性和柔性。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_0

---------------------------------------------------------------最新资料推荐------------------------------------------------------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2007 年 1 月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 1. 选择题: 10 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标准,比如玄奘对翻译事业的贡献等等。 3. 段落翻译(英译汉): 1 段,共 50 分。 这部分在课外。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C---的翻译。 A. 佛教经典 B. 文学作品 C. 科技著作 D. 哲学著作 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A--- 的翻译观点。 A. 善译 B. 化境 C. 神似 D. 信、达、雅 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B----的译作。 A.严复 B. 林纾 C. 林语堂 D. 梁实秋 4.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 1 / 11

必拘泥于--D----的形式。 A. 词句 B. 词句和比喻 C. 各种修辞手段 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 5. 翻译是一种( A )的交际活动。 A.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 C.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 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 __________。 () A.篇章 B. 句子 C.词语 D. 单词 7. 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 ----B--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 B. 多后置定语 C. 多新词汇 D. 多常用词汇 8. 鲁迅曾提出过-------B-------- 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 B. 宁信而不顺 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 D. 忠实、通顺、得体 9. 在下列四组特点中, ---D---组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A. 重意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 B.重形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 C.重意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 D.重形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 10. 下列四种语言特点, ----B----不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A. 重形合 B. 多动态词语 C. 多替代 D.多物称词作主语 11.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实习报告

1、 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略 二、实习过程概述; 1.结合翻译理论基础知识,周一周二集中训练英译汉各种翻译技巧,采用技巧讲解→学生实践→集体讨论→范文讲解→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的形式进行。 2.周三周四集中训练汉译英各种翻译技巧,方式步骤同英译汉。 3.周五进行总结。 三.主要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 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以下内容为检测目标: 1.对翻译标准,基本翻译步骤,基本的翻译方法和评价译文的基本 知识予 以掌握。 2.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识的训练 3.基本翻译技巧的掌握:增译,减译,转译等等 4.基本修辞手段的翻译训练:隐喻、提喻,双关等 5.难句和从句的翻译训练: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 6.一些特殊句式和惯用语的翻译训练 7.从语言篇章的角度训练翻译过程中语篇的连贯和衔接 四.实习收获和重要心得体会;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想这次实习的经历对我们而言尤为重要。明年我们就要面临走向社会,踏上自己寻找工作的旅程,这次翻译大实习对我们而言无疑也是一次珍贵的、工作前体验和模拟翻译工作坊的机会。尽管知道自己已经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英语水平应该也提高很多,但心里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英语不够好,对未来的一切感到忧愁。但这次的翻译实习之后,我感觉到翻译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我们都可以翻译出来。但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1.再次巩固了我翻译理论的学习,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加深了我的深层认识。 2.这次实习中我收获了很多翻译有关的知识,如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知识等等。 3.增加了做一个合格翻译工作者的信心。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翻译生涯充满了热切的期待。也许我不是天才,不能一下子就成为优秀的翻译者,但我愿意先从一个合格的翻译者做起,从合格到优秀,一直努力,一直在进步,这才是我一生所应该追求的梦想。 翻译是一个理解、求证、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要与不见面的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了解原文的背景和目的,将作者的思想准确、通顺地传递给读者。非文学语篇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对原文进行解构和重构时,特别注意信息的准确、逻辑的严密和表达的严谨。这就需要译者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接近或达到作者的理解水平,充分发掘作者原语语境下所要表达的意义,以符合习惯及规范的目标语表达出来。 有人说,译者是戴着镣铐的舞者。此话一点不假。经过阅读、理解、翻译、查证、修订、审校,完成一篇译文,过程是相当耗费心力和时间的,期间得承受身心的煎熬。因此从事翻译工作需要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专注的精神。我们在翻译时常说,译者要突破语言的外壳,这并非易事。在翻译时怎样实现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的平衡,阿阿其实都要译者做出艰难的选择。世界上什么最难?选择最难!所以,翻译工作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也正因为永远没有最完美的翻译,所以才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的翻译,所以我们才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尽管我们戴着镣铐,但是如果我们肯下苦功,在点滴进取中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假以时日,我们也能成为出色的舞者。还是那句话,译海无涯,学无止尽。 五,存在不足和建议; 初次着手翻译时,发现有诸多长句、比喻句等很难理解的句子,而

关于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的论文

关于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的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英语也成为我们日常交际中的主要语言之一。但是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阻碍交流,因此翻译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但是翻译作为一种交流的环节,由于它是一门跨语言的艺术,所以需要涉及到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重组。同时翻译过程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过程,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各自的语言学要素进行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交流。在实际的硬汉翻译过程中,语言学知识贯穿着翻译过程的各个部分。因此接下来本文将对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运用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语言学;英汉翻译;运用分析;探讨研究 中英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包含着众多的语言学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讲求信、达、雅,不仅仅要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言,同时翻译过来的语言要能够和目的语言表达方式相一致。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看成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担任着中介者的作用,翻译信息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交流的整个工程。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要能够精通了解。 一、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1)外延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外延意义就是指语言的概念知识,是一个词语最为基本的含义,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个词语最先掌握的就是其外延意义,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含义。我们在平时学习英语查字典的过程中,相对应的英语词汇的相关汉语解释就是其

外延意义。外延意义通常来讲具有稳定性,只和这个词语有关。外延意义并不会因为说话者本身所处的国家、说话者身份或者是所处的环境而有所改变。例如,翻译人员在对dragon、dog、book这些词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他们的基本含义就是龙、狗以及书本,不会出现在澳大利亚是这个意思,而在中国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概念。外延意义具有明确性,不会随着国家、地域的不同就变成意外一种含义。 (2)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内涵意义就是指语言深层次的含义,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覆盖下,给予词语的外延意义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一个词语的外延意义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意义,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其社交色彩。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说外延意义是一个词语基本的、表面的含义,而内涵意义就是指一个词语的深刻的、潜藏的意义。前文讲过,外延意义具有稳定性以及明确的指向性,而内涵意义则具有不稳定性。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需要读者自己根据其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加以体会。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会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它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会有所变革,同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不一样。同样,我们可以举例进行说明:Youarealuckydog.在这句话中,dog的外延含义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狗的意思,无论是在英语语境或者是在汉语语境中。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不一致,其内涵意义呈现出差别,在英语中,dog通常代表着忠诚,具有褒义,而在中国,dog则代表着不好的东西,例如狗仗人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源语言的内涵意义出发,将其翻译为“你真是个幸运儿”,而不是“你真是条幸运的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