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学失范理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

浅析社会学失范理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
浅析社会学失范理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

浅析社会学失范理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

燕丽丽作者投稿2011-03-24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体制与结构必然出现变动,社会失范行为容易产生。本文初步探讨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失范行为(社会越轨行为)和社会控制的含义、类型和功能,分析了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和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并探讨二者的理论与我国转型期的内在联系,针对我国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失范行为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措施,即: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社会秩序理性化;转变思维方式等。

关键词:失范行为越轨行为社会转型文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些转变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如道德观、文化观和价值观的转向,犯罪行为和腐败行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能源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等,这些问题暂且不论其性质如何以及对于未来我国社会的发展究竟是利与弊,它们都属社会失范行为,亦即社会越轨行为。如何解决已出现的社会失范行为,是当下值得我们予以慎重考量的。

一、社会学失范理论

失范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亦可称为越轨行为。我们所指的失范行为在宏观层面上意旨社会规范自身的混乱直接导致具体的个人失范或越轨行为的发生;微观层面上指社会群体或个人破坏、违反现有社会秩序的行为。根据越轨程度不同,可把越轨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规行为、违法行为。四种行为中,违法行为是社会越轨行为最严重、最高级的行为,是社会成员所不认同的。如何界定越轨的社会功能要看越轨的对象,有的越轨行为可以动摇社会道德规范,破坏社会常规制度,解构社会基础;有的越轨行为可能有利于澄清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变迁。但在当代历史发展背景下,特别是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状况,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社会失范行为的负功能。我们认为社会越轨行为是社会规

范是否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现有的社会规范是否符合时代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

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控制指约束、抑制人们扰乱、损害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在学术界和实际工作中对社会控制有两种用法:第一种是从对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整治上来着眼的,另一种则是从社会系统管理的角度分析问题。而在社会学中,社会控制作为一个专业概念,基本上是在约束人们损害社会秩序的行为的意义上被使用的。”[1]社会控制主要以文化手段和社会手段引导和制约个人和集体行为,包括人和社会两方面的互动,它最终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成员认同的行为模式,以维护社会秩序。社会控制不仅能维护社会秩序,而且它也可帮助建立新的社会规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逐渐复杂,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控制突出特征是法律成为其重要手段,且控制手段趋向完善,呈现出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特性。社会控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讲依法治国,完善法律制度就是加强社会控制的有力体现。

二、迪尔凯姆、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与我国社会转型

社会学中的失范理论研究者有很多,其代表人物有迪尔凯姆、默顿等。第一位研究失范理论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他认为所谓的失范是因为社会本身失去了行为规范而出现的不正常状态,换言之,社会规范的多重急剧变化、混乱和缺乏是社会失范的表现,其结果导致现有社会规范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指导,社会整体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迪尔凯姆指出,如果社会处于失范状态之中,人的欲念和行为会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控制从而无限的膨胀,因为人们对何为有效、适当的规范和行为的观念相去甚远。欲望的膨胀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处于斗争和冲突的混乱秩序。一旦社会出现了失范行为,而未及时建立起合理的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体系,就会使整个社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并向着有碍于其前进的趋势发展。

迪尔凯姆是一位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人,他毕生都致力于促进社会的道德水平和加强社会的有机整合,所以社会整合、社会有机团结是其主要的研究问题。他

为,现代社会的失范行为意味着社会转型不成熟的结果,这是由于从社会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不彻底造成的。同时,他指出机械团结主要存在于不发达和古代社会当中,有机团结则在一个更发达的、更文明的社会中出现。在迪尔凯姆所处的时代,他认为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取向、文化认同、社会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变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期,旧有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已经被解构,而工业社会所需要的相应的社会机制、价值体系、道德秩序等并未建立,因此,社会就会处于失范状态。所以,迪尔凯姆致力于寻找在时代转型期新出现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并努力创造社会整合的新局面。这与他的个人与社会关系论密切相关,他认识到个人产生于社会,社会第一性,个人第二性;整体优于局部,社会总体是集体状态的体现,不能从数量上理解为成员之和,社会总体必须用集体状态解释个人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继续深化了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他把社会结构引入了社会失范的研究领域。默顿认为社会的越轨行为同正常行为一样,是社会结构的产物,个人的具体行为与社会结构有紧密的联系,若社会结构失范则必然导致个体行为的越轨。他分析了社会和文化的结构,指出两种因素是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即由文化所确立的目标和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的制度化规范。若此两种因素相互背离可能会引起社会越轨行为,那么社会失范状态就呈现出社会所规定的目标与决定着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默顿所指的目标是由文化确定的目标、兴趣,它们对于不同地位的社会成员而言都是合法的,都是在当下社会规范框架内值得存在的东西。从默顿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化价值是人们在其存在的社会中共同遵从的意识规范,文化价值确立社会的发展目标,而社会为人们提供实现目标的制度化的合法手段。制度化手段是社会承认合法的,为实现个人文化目标的方式,而一味强调实现文化目标,忽视实现这种目标的手段就会促进越轨机率的升高,因为个人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下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根据这一理论,默顿划分了五种个人适应模式,即顺从者、创新者、形式主义者、逃跑主义者和反叛者,只有顺从者类型是合法的,其他几种方式都会有越轨行为。他分析得出处于社会结构低层的人越轨率越高,深层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实现较多的文化目标,也与他们接受实现文化目标的机会较少有

关。因此,社会结构的变迁往往伴随着越轨行为的发生,人们的文化接受程度也会对越轨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无论是迪尔凯姆还是默顿,他们对社会越轨行为的理论分析都着重强调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道德、文化价值观的建构,目的是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和良性发展。我们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国家实现了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当前我们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机遇。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性转型过程中,问题和矛盾的出现意味着失范行为发生机率的增高,与其他国家的转型相比,我国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所有危机和问题都要在内部化解,因此,如何调整社会结构和制度规范对控制越轨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当前我国转型期存在的社会失范现象

迪尔凯姆和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提出的背景与我国社会转型期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用很短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的发展路程,各种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和稳定,整个社会处于全面改革和转变的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巨变使现代社会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失范行为,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犯罪现象增多。按照默顿理论的解释,失范行为的发生意味着社会制度和文化目标的脱节,二者的反常状态容易导致犯罪现象发生。我国的反腐败行动于1989年8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通告》起已有20年的时间。这二十年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犯罪行为、腐败现象开始逐渐增多,屡禁不止,经济腐败行为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由过去的个人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群体之间互惠互利;官员犯罪级别、涉案金额、触及领域等呈扩大态势;由过去的单一行政部门蔓延到社会各个领域,犯罪情节极其严重。尽管我国反腐败斗争一直未放松警惕,但国内经济腐败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这是现今社会较为突出的越轨行为,在体制不健全和文化目标不成熟的两重作用下导致权力真空和漏洞,这从根本上激增了越轨行为的产生。

2、集体组织感逐渐缺失。这主要体现在人们对现有的社会支持系统状况的评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去年在全国进行了一次“社会和谐稳定问题抽样调查”可以予以佐证,其中问卷列举了14种人民群众遇到生活困难时可能寻求帮助的途径,“结果显示,支持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家庭’、‘家族’及‘宗族’、‘私人关系网’,排在第四至第七位的分别是‘社区组织’、‘工作单位’、‘地方政府’和‘党组织’。”[2]结果表明人们在国家形势发生好转的前提下,集体意识趋向模糊,也反映出人们对如今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的不同看法和态度。所以,我们促进社会整合应该有一套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尤其是当下,不应该陷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扭曲的思维模式中。

3、价值观和道德感滑坡。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文化泛滥现象也很严重,最突出的是网络文化。科学技术将世界变成信息化社会,网络连接世界地球村,流通的文化也是良莠不齐,同时,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思想急剧混乱,追逐刺激、个人利益最大化现象严重,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屡见不鲜,如暴力行为、抢盗骗行为、学术枪手、兜售各种假冒证件和信息等,青少年网络犯罪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社会失范现象反映出人们已失去原有社会道德价值体系标准的约束与控制,并对现有文化目标和道德底线感到疑惑与失控。一系列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在改革转型期未很快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转型的文化价值体系。物质领域的发展带动精神领域的建设,精神领域应该紧跟物质领域的步伐,这样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越轨行为的发生。

四、运用社会失范理论促进我国社会转型

我国社会转型是发展的必要,转型期间由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巨变、异域文化和观念的流入,使社会规范制度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适应。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表现在道德、习俗约束力下降,社会价值观取向背离传统认同,社会越轨现象频繁发生。依据迪尔凯姆和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有效保障社会转型,其重点在于社会文化建设。

1、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软实力是一个泛概念,其核心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文化软实力。众所周知,软实力是与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所谓的硬实力是指外在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而软实力则可理解为内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软实力体现的范围比较广,它与科学技术力量、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等硬实力不同,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民族精神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其中“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所具有的优势和能力,反映出一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有的份额和国际地位以及维持和提高市场份额和国际地位的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显著体现。”[4]它主要包括文化特性、民族精神、国家形象、时代特征、价值认同、制度法规、政策运行、战略设计、思维模式等。目前,我国硬实力飞速发展,软实力较之以前相对提高,但软实力与硬实力还有很大差距。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建设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份额非常少,同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明显不足。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的纽带与灵魂,它始终贯穿和体现着国家软实力,从长远来看,文化软实力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衰弱。因此,文化建设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锁匙。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越轨行为,如官员形象、民族间的和谐、道德规范、价值认同等还存在缺陷,网络文化中经常有歪曲心灵、扭曲人性、侵害思想的社会文化垃圾。特别是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文化观念,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关键在于构建人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若不正确处理社会转型期的越轨行为,它将会动摇社会结构,影响思想统一、道德提升、文明建设与和谐发展,不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内合力,而且有损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最终也会牵制我国硬实力的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我们要花大力气建设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体制和价值系统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探索出适合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软实力会有力推动硬实力的发展,并拓展硬实力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面对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交

织,我们要把国家力量和人民意志凝聚起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证,使软实力与硬实力齐头并进,共同促进现代化建设。

2、加强社会秩序理性化建设。迪尔凯姆和默顿都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与理性发展,社会秩序的理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减少、规避社会失范行为的发生。社会转型期必然带动社会秩序的变动,处理好社会秩序问题关系着社会转型的成败。社会运行机制的不成熟,社会结构状态不稳定,社会失控现象很容易发生,所以加强社会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社会秩序的理性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直接走向,理性化社会更多的体现为社会控制力的加强,它注重理性规划和设计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个人与群体的行为内在关系和外在表现。加强社会控制的直接有效手段是依法治国,而法律就是为了消解矛盾,解决争端,维护社会安定。“法律,作为所有社会规范中最具明确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的规范,是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最有效手段。”[5]我们这里讲的法律不仅体现在它是控制社会秩序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是均衡、协调权力和利益的保障。社会秩序的理性化并不是根据设计者的主观意识,而是要参考各种制约因素。因为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是有根可寻的。社会秩序的理性化需借助法律为主要手段,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合理分配不同的利益格局。我国要建立理性化的社会秩序必须与实际社会发展状况结合起来,要充分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当代中国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体系进一步的分化、重组,各种利益冲突相继发生,社会亟需完善法律和加强法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这就意味着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者要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的知识、信仰、习俗等,使社会秩序更多的涵盖和符合后者的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的理性化必然要使群众所接受,政策制度和规范要适合民情,这里就体现出社会生活感性化问题,社会秩序的理性化与社会生活的感性化看似矛盾,其实二者并不冲突,社会秩序理性化设计者要看到社会生活的感性化趋势,要考虑到民众的实际感性需求,因此,正确处理社会生活的感性化问题有助于法律制度和社会机制的完善,促进社会秩序的理性化建设。

3、变革思维方式。社会失范行为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产物。真正的社会变革是要从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为起点,思想方式的转变引起的革命会改变社会自身,因此只有从不同的思想角度出发,社会转型才会成功。过去的发展经验

告诉我们,我们解决问题不能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发展模式和解决方法,要结合自已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和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以一种跨界的、创新的、和谐的思维方式迎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挑战。今天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社会转型的影响也会扩散到全球范围,跨界的思维模式能开阔我们的发展思路,丰富我们发展的手段与方法。当今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们彼此联系,不可分离。世界的统一性也决定了人们要高瞻远瞩,将社会各个领域统一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创新的思维决定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前程,我们发展教育为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不是一句口头语言,要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发展模式,以开放的姿态完成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求我们增加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突破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钱老的“中国大学为何创新力不足”的疑问直接触及中国教育机制发展核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石,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育,所以办好教育,增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国力是主要途径。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决定了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矛盾的存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构建和谐就是要正视矛盾,解决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整体和谐的重要性,和谐是减少失范行为的重要基础。和谐的发展方式要求我们正确调整好各种群体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思维方式不仅来自社会秩序的设计者,而且还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它要求建立一套新型社会体制,即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结合。“要紧密结合人们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实际,探索总结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力求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化变动中一以贯之”。[6]只有社会和谐并正常稳定的运转,社会秩序才能更加理性化。社会转型为了发展,发展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新的思维方式会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更深层次的革命。

每个时代都会终结,没有一个时代可以永久存在,无论其多么强大。当代中西方时代也是如此,它们不可能永恒至存,那么也就意味着它们终归走向终结。既然这种历史规律不可改变,那么是否说明人要被动的接受这种局面?答案是否

定的,尽管不能改变历史规律,但我们可以延续时代的发展,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在横向领域纵深开拓,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走向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已过去,新的阶段已经到来,社会越轨行为催促着建立一套体系完备、制度健全的社会结构与秩序,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转型期自我完善的关键途径,相信我们定会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赵连文,张玉玲.社会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18.

2、李培林,陈光金,李炜.重视整体和谐下的不稳定因素[J].新华文

摘,2007(11).

3、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

4、罗能生,韩宝龙.经济开放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求是学刊,2011(1).

5、黄进.法治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J].新华文摘,2010(3).

6、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新华文摘,2009(2).

作者单位:燕丽丽,女,河南长葛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社会学和自然哲学。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第一组:心理动力学理论又称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 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 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一套人格发展理论。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 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 3.客体关系理论 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 5.人格结构理论 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 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心理分层论1)意识:表层,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2)前意识:浅层,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3)无(潜)意识: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1)生本能(Eros) a自我保存驱力:呼吸、吃喝、排泄 b种族保存驱力:性—利比多(LIBIDO) 2)死本能(Thanotos)攻击驱力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根据生物的观点,即认为生物有自我保护和种族延续两种目的,将本能划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后者是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核心。到后期,他认为这两种本能其实可归结为一种,就是生本能,或成为性本能。而与之对立的,是一种破坏本能,或称为死的本能。因此人最基本的本能只有两种:生本能死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客体(object)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客体指的是对我们心理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人,通常首先是父母或祖父、祖母辈的养育者,其次是兄弟姐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的能力,取决于他早年生活经历中的客体关系。一个始终能够得到充分并且恰当的关爱的孩子,就能够建立对生活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能够拥有基本的自信。反之,则容易陷入焦虑和自卑之中。弗洛伊德最初使用客体这一概念时是与内驱力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内驱力比作人类心理活动的能量,且这一能量是有指向性的,既指向某一个客体。如,通常一个婴儿的内驱力指向首先是对母亲的,其次是父亲。弗洛伊德将内驱力指向特定客体这一现象叫做心理能量的"投注(Cathexis)",但心理能量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直接通过空间投入或传递给外部客体,他所能传递的只是各种各样的想法、记忆、幻想以及感情等心理活动的产物。因此,对某一客体投注越大,这个客体就越重要。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成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和回朔成年神经症患者的童年经历,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发现了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或任何种族中都共有的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结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口欲期( 0一1岁):弗洛伊德将婴儿期称为口欲期。(2)肛欲期(约2—4岁):弗洛伊德把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称作“肛欲期”。 (3)俄底浦斯情结期(4-6岁),又称性蕾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age)。 5.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晚年又进一步修正了他的潜意识学说,提出了人格结构的理论。他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结构来阐述人的精神世界。 本我/新生儿出生时自我/出生后发展超我/4岁后逐步形成 原始本能协调本我与超我社会道德、法律以及良心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理想原则 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动力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发现、解释潜意识;提供了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对人类行为增强了解释力。局限:泛性论;过度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决定论思想不符合现代科学。 1

《组织社会学》最终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 ?2.研究对象行政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一般社会组织 ?3.研究问题 ?(1)研究的基本概念 ?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请思考研究的具体问题。?(3)研究的变项(互相影响) ?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 ?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相互依赖);?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 ?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 1)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 ?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 ?3)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 ?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 ?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 ?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 单位制度——我国独特和关键的制度形式 ?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 ?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 ?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 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问题思考: ?1.组织社会学为什么会诞生在20世纪初期? ?2.20世纪初期,还诞生了哪些学科? ?3.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研究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比如:幸福感、信任、社会行为。 ?4.工业革命与社会分工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机制与运作机制。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2)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格雷戈 ?理论共同点:组织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组织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建立起来的的人际关系结构。?(3)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洛尔施、劳伦斯 ?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基本观点: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管理。 ?(4)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 ?重点探讨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学术流派:决策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社会网络学派等。?代表性学者:西蒙、康芒斯、科斯、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博特等 第三章组织分类与研究方法 ?一、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 ?1.帕森斯的分类方案(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者) ?依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各种社团)、模式维持组织(公安局)。?2.布劳和斯科特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把组织分为四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3.埃特奥尼的分类方案 ?依照组织权力类型和组织成员的服从方式,将组织分为三类:疏远类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 ?4.卡茨和卡恩的分类方案 ?以追求的目标和执行的功能,将组织分为四种类型: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管理或政治性组织。 ?5.汤普逊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将组织分为三类:长链组织、 - 1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5年1月劳动社会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294 一、单项选择题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代表梅耶认为,工人是【 B 】 A 经济人B社会人 C 理性人D自然人 2、劳动社会结构中能够反映劳动社会现状的是【 A 】 A劳动者的性别结构 B 劳动者的年龄结构 C劳动者的职业结构D劳动者的产业结构 3、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得的最终奖励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 到最终的奖励目标的士气激励理论是【 C 】 A需要理论B公平理论 C期望理论D双因素理论 4、劳动者的自我控制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的?【 B 】 A生理机制B心理机制 C神经机制D思想机制 5劳动者社会化过程中为未来工作中的真实角色做准备的阶段是【 A 】A预期社会化B基础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D初始社会化 6、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中不包括的阶段是【 B 】 A幻想期B规划期 C尝试期D现实期

7、最常见的职业发展道路是【 B 】 A自学成才的道路B立足本职的道路 C转换职业的道路D自主创业的道路 8、社会分层的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A 】 A达伦道夫B涂尔干 C怀特D萨拉尼 9、组织的必要构成要素是【 D 】 A组织文化B管理体素 C组织成员D组织环境 10、下列不属于非正式组织的特点的是【 C 】 A有较强的凝聚力B规模小,结构松散 C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D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11、国际上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是【 A 】 A三方协调机制B民主协商机制 C少数服从多数机制D工会谈判 12、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或劳动者组织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性质支付的基本现金报酬是 【 C 】 A绩效报酬B激励报酬 C基础报酬D社会福利 13、劳动政策的目标是【 C 】 A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B维护公平、公正 C促进劳动关系的合作D促进经济发展 14、企业待定权利争议一般发生在【 A 】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 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 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 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 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 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 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 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 实证性,解释性 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性 (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 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 之间的合作 (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 (4)全方位的研究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 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

状态 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 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 *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 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 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 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 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 世界研究水平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的关系 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 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 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 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 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 a结构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

精选-《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

前言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学科介绍 引言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 三、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 引言 一、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初期形成的两条途径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化及其发展阶段 三、“新兴”教育社会学的确立与多元化取向 四、教育危机时代的教育社会学 五、社会学微观革命与新教育社会学的崛起 六、当代社会学趋势与教育社会学的综合 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取向 引言 一、教育社会学的功能取向 二、教育社会学的冲突取向 三、教育社会学的解释学取向 四、对教育社会学三种理论取向的判读 五、结语: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最近趋势 第四章教育社会学理论与现代性 引言 一、现代性: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 二、后现代性: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延伸与反思 三、全球性: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扩展与强化 四、结语:寻找全球性话题 第五章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引言 一、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 二、教育与社会变迁中的地位与功能问题 三、中层理论对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的分析框架 四、结语:教育的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六章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引言 一、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 二、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三、教育中的社会选择与分层 四、结语:谁在教育中获益? 第七章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 引言 一、从社会分层的观点看中国的社会现实 二、“文化屏障”的形成与教育的作用 三、教育有助于谁向上社会流动

四、结语:学校是一种再生产性机构吗? 第八章学校教育制度的社会学分析 引言 一、学校教育制度:民主神话的背后 二、学校教育功能:文化和社会再生产 三、反学校文化现象:冲突中的平衡 四、仪式与神话的双向建构:平衡中的冲突 五、结语:殊途同归——制度分析 第九章多元文化与现代性教育之关系 …… 第十章高等教育系统的社会学研究 第十一章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变革动因分析 第十二章教育阐释学之一:教师与教育变革 第十三章教育阐释学之二:校长与教育变革 第十四章教育阐释学之三:学生与教育革新 第十五章教育知识社会学:本土化的思考与建构

社会学原理课程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A

《社会学原理》复习纲要A 一、单项选择题 1.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孙文 2.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同 D.角色失败 3. 在违法的行为发生后,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惩罚的手段来予以制裁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消极的控制 B.内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4. 一个人因为在公司基层岗位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领导岗位,因此需要到总公司接受岗前培训。这种现象称为()。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5.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 子女成婚后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 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功能。 A.社会管理 B.社会教育 C.社会批评 D.社会控制 8. 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生活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9.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0. 学校教育属于()。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1.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A.功能整合 B.结构整合 C.符号整合 D.关系整合 第 1 页共4 页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2016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社会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9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 A、泰勒和梅耶 B、泰勒和韦伯 C、泰勒和配 D、泰勒和迪尔凯姆 2、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个体进行详细调查的方法称为(B) A、问卷调查法 B、个案调查法 C、参考调查法 D、实地调查法 3、基于劳动的个性,可以对劳动作出一些分类。从劳动成果与劳动者关系划分,可将劳动分为(C) A、潜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B、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简单劳动和杂劳动 4、下列不属于直接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的是(D) A、品貌和气质 B、报酬 C、相似和互补 D、政治信仰 5、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哪个指标衡量劳动者态度的总和指标?( D ) A、社会地位满意度 B、收入满意度 C、环境满意度 D、工作满意度 6、构成了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的是( C ) A、劳动 B、闲暇 C、劳动和闲暇 D、娱乐 7、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A) A、劳动性行为 B、非劳动性行为 C、劳动者群体 D、正式行为 8、根据“职业锚”理论,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干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上的这类人属于“职业锚”的哪种类型?( A ) A、技术/职能型 B、管理能力型 C、安全/稳定型 D、自主、独立型 9、下列哪个理论强调道德是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 B ) A、戴维斯和摩尔的功能分层理论 B、涂尔干的功能理论 C、帕森斯的社会分层系统功能论 D、以上理论都不是 10、职业生涯管理中心最核心的是( C ) A、员工自我评价 B、组织对员工的评价 C、制定员工发展计划 D、职业培训与指导 11、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学派观点的是( A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C、根据生产资料占有来划分社会阶层 D、社会结构决定人们手社会行为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劳动社会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试题(课程代码00294)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 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抛开社会制度的层面来讲,劳动的社会关系是指______之间的关系。 A.企业与市场 B.企业与劳动者 C.市场与劳动者 D.企业与政府 2、劳动的经济条件保护主要体现为劳动者的 A.劳动收入的保护 B.最低工资收入的保护 C.物质条件的改善 D.素质的提高 3、期望理论表达公式M=VXE中,E所代表的是 A.效价 B.期望值 C.报酬 D.能动性 4、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和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是

A.高效率 B.高质量 C.高智力 D.高技术 5、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B.闲暇时间的多少C.劳动环境的好坏 D.劳动的社会地位 6、在1959年首次提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的学者是 A.约翰,霍兰德 B.佛隆 C.格林豪斯 D.萨柏 7、按照职业技术划分,我国的职业可以分为九类,下列不属于这九类的是A.经理与行政人员 B.文员 C.学生 D.非技术人员8、达伦道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 A.社会单位 B.社会成员 C.社会组织 D.社会结构 9、传统的劳动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组织基本上是 A.生产关系的概念 B.生产资源的概念C. 生产力的概念 D. 生产环境的概念

社会学建构的理论思考

社会学学科建构的理论思考 论文将主要从滕尼斯和齐美儿关于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和著作进行论述思考。同时为了避免观点的片面性,努力使文章做到尽量的的全面,会少量引用其他一些社会学家的理论进行对比参照。 纵观众多社会学家的著名理论可以发现两点共同点。理论的产生背景往往是之前两种或多种截然相反或者很极端的观点争论。他们的理论脱胎于已有理论,把极端绝对的观点进行整合,并有一定的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可是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当我们在讨论某位社会学家的社会学理论时,实际上涉及了很多前人的理论。(有个疑惑,难道他们意识不到太极端的东西是不对的吗?我们今天都知道不能极端。) 滕尼斯的思想来源主要是霍布斯和斯宾沙诺的哲学和自然法学说。此外十九世纪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特别是当时对古代社会和社会形态的研究,带给他很大启发。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围绕“共同体”和“社会”这两个概念建立。因此,理解这两个概念对滕尼斯社会学理论的把握至关重要。 《共同体与社会》是滕尼斯关于社会学的代表作。而它的产生背景就是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争论。一方面“我毫不伪饰的主张,在任何科学中,一个概念的系统是必要的。”(滕尼斯《社会学引论》,斯图加特,1931)。另一方面“经验的证实与校正,它必须不断重新求证其概念,检验并核实其演绎。它会不断的想到经验,认为被批判的纯化了的经验是所有实际认识的唯一源泉。”(滕尼斯《社会学研究与批判》,第二集,134页,1926)。 其中涉及两个基本概念“共同体”和“社会”。在对这两个概念的说明中,又引入另外两个概念“有机的”“机械的”。“这种关系本身,即这种联系,要麽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活,这便是公社的本质;要麽被理解为客观的和机械的形成物,这便是共同体的概念。”(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52页,1963年版)。 共同体和社会的意志类型是不同的。他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分为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两种。本质意志是共同体所具有的意志类型。本质意志的特点是,它是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选择意志是社会所具有的意志类型,选择意志的特点是,主要是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目的性的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思考。 由于共同体和社会的意志类型不同,导致了它们各自的共同生活形式和特征的不同。共同体事情感动机型,在此基础上,它是一种整体意志的体现,其中的行动带有传统色彩,生活范围大多是家庭、乡村、城镇,以和睦的感情、伦理、宗教来维护本地网络,互动上呈密集型。结合形式是有机的。社会是目的动机型,

社会学理论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 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文化物质2。群体内聚力 3、角色冲突4。人格 5、性存在6、有机团结(杜尔克姆) 7.镜中我(库利) 8。情境定义(托马斯) 9、扩散性-----专一性(帕森斯) 10、权威结构(达伦多夫) 二、简答题(第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我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特点 2.简述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及其形式的基本条件 3.简析马克思“阶级论”与帕雷托“精英论”之间的关系 4.简述布劳“社会交换”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同“经济交换”的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列举当前我国“社会越轨”现象的主要表现。并选用适当理论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2、试用社会学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化”增长的主要表现及其蕴含的问题 05年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EAP方案 2、东亚福利模式(Asian Welfare Model) 3、社会工作督导 4、选择性福利供给 5、社会排斥 6、第三条道路 7、反移情

8、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 9、小组工作 10、社会救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析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关系中需要扮演的主要角色。 3、简述福利国家的基本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社会学专业试题 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功能主义 2、性别角色 3、文化堕距 4、集合行为 5、标签理 论6、泰罗制 7、迟发展效果8、社会解组(杜尔克姆) 9、实证(孔德)10、价值合理性行动 二、简述题 1、科层制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2、简述中国社会失范的表现及其成因 3、社会学对“权力”的性质及其作用的主要观点。 4、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各自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三、 1、用相关理论结合中国转型社会分析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2、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例分析中国现代风险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3、阐述结构功能论和符号互动论对“结构”和“行动”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模式的不同,并谈谈你的看法

高等教育社会学三个主要理论取向

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取向 第一部分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m ) 一结构功能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半期,西方国家正处于经济的快速上升时期,发展和稳定是社会的主要问题,教育在其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为此功能学派由此产生。 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有其悠久的历史,直接源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例如,斯宾塞的“生物有机体说”,19世纪的“社会有机体说”等。这种理论是对18、19世纪“功利主义”的反动,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社会学家归纳,后又经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的研究发展,最后集大成于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并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社会学的主导性理论。虽然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冲突理论的冲击,但在当代教育社会学中仍有重要作用。 二结构功能主义概念阐释 结构指结合、构造之意。 功能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作用。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是社会学中一个主要的理论,它又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m)、共识理论(consensus)或均衡理论(equilibrium theory)。 功能主义是对共同利益的一种理论探讨:社会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或和整个社会体系的关系。强调这样的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从而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功能主义还被称机能主义。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主要是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三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 它的逻辑起点我认为源于对社会系统“均衡”的思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整体与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理解更容易些。它的内部逻辑结构可以理解为“对社会和社会中的机构的功能分析”以达到社会的整合、平衡和稳定。 四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创始人主要以英国的斯宾塞和法国的涂尔干为代表。后发展为两个分支学派,一派是以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社会功能文化学派”,另一派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为首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一)早期功能论思想 1.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 他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其主要观点是那些能更好地对环境进行适应的社会要比那些不能很好的对环境进行适应的社会更易于生存和发展。他第一个提出社会像一个生物的有机体。而这个社会已经演化到相当的程度,其组成部分“器官”每一个都对社会的生存和维持发挥着正面的作用。认为适者生存原理适用于社会之间和社会内部。社会的特征,包括它的不平等都是“自然”进化原理的结果。

社会学何以可能:论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建构

社会学何以可能:论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建构 * — 兼评《实践与反思》一书的理论视野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刘拥华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当代社会学理论发展不可绕过的重镇,也是自雷蒙·阿隆以来法国思想界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在其长达近乎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集合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于一身,孜孜不倦地追问实践的逻辑与社会科学潜沉下的本质,进而,质问社会科学对象建构的虚幻性与欺骗性。长期以来,他致力于在其学术研究中,发展一门基于批判的反思性社会学。反思社会学抛弃了实证主义虚假旁观者的态度,也拒斥了学科中长期存在的二元分划的“学院式”的研究与思径趋向。并且,还给予这样一种分类图式以经验与理论上的反思,提出了在实践中把握实践的逻辑以及在实践中建构反思性的实践社会学。在反思社会学中,人文主义研究与人文主义关怀以及社会批判的维度闪现着耀眼的光芒,这是布迪厄有意为之,也正反衬出反思社会学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解社会学以及现象学与常人方法学的区别之所在。在下文中,我们将会有具体的论述。 一 自社会学创始以来,基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之争就一直沿续下来,并且演变成为这一学科基本的学科资源与学术链条中不可回避的话语。甚而至于,如果要成为一位出色的社会理论家,而没有在这一话语中有所建树,或者说没有参与到这一话语的场域中来,似乎就不可能在理论界有太多的立足之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社会学首先是作为与哲学等传统学科相区别的新兴学科而出现的,相区别的本质在于学科所立基的方法论基础,也就是孔德所倡导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后经迪尔凯姆等人加以完善,从而在学科中确立了主流地位[1];第二,正因为如此,社会学学科比之于传统优势学科,不但在方法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活的话语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薄弱的,社会影响力不强。而增强学科影响力的途径之一,就在于梳理自身的方法论体系并与其它优势学科展开积极的沟通与对话。布迪厄理论的建构,首先也正是基于对这些早已存在的理论进行解读并进而展开批判的基础上开始的。 作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从反对形而上学传统出发,立志建立一门客观的、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科学,他将之称为“实证社会学”。孔德为社会学确立的实证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方法为模本,直面具体的经验事实,以观察、实验和对比等为手段把握社会现象间的联系,排斥价值评价和理想要求,追求客观、正确、有实际用处的实证知识。区别于形而上学传统,实证原则是在19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