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专业技术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专业技术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专业技术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技术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是根据治疗要求,通过穿插在骨上的钢针和体外装置的连接达到骨折固定、加压、牵伸等作用。为骨折愈合、骨形态改建和骨延长创造生物力学环境,达到治疗目的。这一过程的技术关键是如何使骨外固定器提供的结构力学条件,满足治疗所需的生物力学环境。

一、骨外固定支架类型

按几何学形状习惯地将骨外固定支架分为:单边式、双边式、四边式、三角式、半环式、全环式六种构型(见见图1);又视穿针平面的多少分为单平面和多平面。

图1骨外固定支架几何学分类

二、骨外固定支架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的随机性较大。下述内容有些是公认的适应症,有些是相对适应症。适应症也可因技术熟练程度、设备条件、病人对治疗方法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有很大差别。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1.四肢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有广泛软组织伤、伤口污染严重及难以彻底清创的开放性骨折。

2.感染性骨折:远离病灶处穿针固定,提供稳定固定,利于创口换药。

3.多发伤骨折,骨外固定支架能为骨折伤肢迅速提供保护,既防止因延期骨折治疗造成的并发症,又便于威胁生命脏器伤的处理。

4.某些闭合性骨折:因骨折粉碎严重难以用其它方法稳定骨折端的骨干的骨折;近关节端粉碎性骨折,某些关节骨折与脱位。

5.需多次搬动(输送)和分期处理的战伤和某种批量伤员的骨折。

6.烧伤合并骨折,用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不但便于创伤面处理,将伤肢架空还

可防止植皮区受压。

7.开放性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支架可给予较好的固定,并能控制失血与疼痛。

8.断肢再植术及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需修复或重建,以及需用交腿皮瓣、肌皮瓣、游离带血管蒂股皮瓣移植等修复性手术。

9.因种种原因不能手术治疗的不稳定骨折。

10.作为非坚强内固定的补充。

(二)禁忌症

1.伤肢有广泛的皮肤病;

2.因年龄及其它因素不能配合术后管理者。

三、骨外固定支架基本操作技术

(一)麻醉

上肢用臂丛神经阻滞,下肢用硬膜外阻滞或蛛网膜下腔阻滞,亦可酌情选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二)体位

上肢:仰卧、屈肘、前臂置于胸前。

下肢:仰卧、屈髋、外展、屈膝并将踝关节置90度背伸位。

(三)操作步骤

外固定支架的具体操作顺序是一个复位、穿针与固定的交替。

【操作过程】

即先将骨折初步复位(纠正旋转、重叠畸形),后穿骨折线远处的钢针并初步固定,然后再使骨折进一步复位并穿近骨折线处的钢针,最后将骨折复位满意后再进行整体固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直接穿针固定,待情况允许时再行复位,调整后重新固定。

【骨折复位】

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的关键环节,骨折复位是否满意,直接影响骨折愈合的质量。骨折复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闭合复位或直视下复位。也可凭体表标志复位后再根据X线片进行调整。具体复位方法如下:

1.直视下复位:对骨折端已外露的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后可在直视下复位。闭合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时,也可作3~5cm小切口后在直视下复位、穿针、固定。??2.闭合复位方法:先使骨折大致复位后按顺序操作,可利用近骨折线处的钢针,应用提、扳等方法协助骨折进一步复位,直至满意后再固定。亦可凭体表或骨性标志大致复位固定后,根据X线透视对小的移位或成角作适当的调整。对骨折复位的要求,原则上是解剖复位,但严重粉碎性骨折,常不易恢复原来的解剖学形态,此时应使骨折块之间有较好的接触,并保持良好的力线要求。

【穿针】

穿针是骨外固定的主要操作技术,穿针技术的好坏,不仅影响骨折固定的牢稳性,而且关系到合并症发生率的高低。因此穿针时应严格以下操作技术:

1.避免副损伤:充分了解穿针部位的解剖,避免刺伤主要血管与神经。

2.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穿针须在感染病灶区外2~3cm。

3.严格无创技术:穿半针和粗直径全针时,钢针的进、出口用尖刀作0.5~1cm的皮肤切口;穿半针时用止血钳将肌肉分离后放置套管再钻孔。钻孔或直接穿针时不要用高速动力钻,穿好钢针后,应活动关节检查钢针处皮肤有无张力,有张力时应切开减张并缝合。

4.正确选择穿针位置和角度:钢针尽可能少或不穿越肌肉,或者选在肌间隙穿针:单平面穿针时,一骨折段上钢针之间的距离不少于6cm。多平面穿针时,一骨折段上钢针之

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患者的护理

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09-26T15:26:22.73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姚敏[导读] 本组病例术后患肢远端血供良好,感觉运动功能正常,无血管及神经损伤。 姚敏 【摘要】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是利用生物学原理达到骨折端复位与固定,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一项治疗技术,它既非内固定,也不是外固定,实际上是一种两者兼而有之的固定方法。【关键词】外固定支架;骨折;护理Outside steady rest treatment bone fracture patient's nursing Yao Min 【Abstract】Outside the steady rest treatment bone fracture is achieves the bone fracture end replacement using the biology principle and fixed, the promotion bone fracture cicatrization and the function restore a treatment technology, it already non-in fixed, is also not outside fixed, in fact is the fixed method which one kind of both have both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Outside steady rest; Bone fracture;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136.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37-01 我院2006-2009年共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患者25例,疗效满意,现将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29岁~48岁,平均年龄32岁。 2护理体会 2.1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患者因创伤导致骨折后,常常感到恐惧和紧张,且大多数患者对外固定支架的结构及性质不了解,从而对其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我们在安慰、鼓励患者的同时,向其说明应用该固定支架后能早期进行伤肢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缩短骨愈合时间,而且可避免常规内固定手术痊愈后,取内固定物的痛苦。并且将手术成功的病例介绍给患者及其家属,以此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术区皮肤准备:骨折部位上、下超过关节,注意备皮时不能剃伤皮肤,以保持术野皮肤的洁净。 2.2术后护理 2.2.1保持外固定支架位置正确:定时检查支架的牢固性及功能性,注意锁钮是否松动,支架接连处有无变形,保持其稳定牢靠,以免由于固定松动而导致骨折再移位,影响骨折愈合。 2.2.2观察患肢末梢血循环及功能情况: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可因穿针不当,损伤肢体的主要血管及神经。因此在术后24 h内要密切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以及动脉搏动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妥善处理。本组病例术后患肢远端血供良好,感觉运动功能正常,无血管及神经损伤。 2.2.3严格预防针道感染:针道感染是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中常见的并发症。必须十分重视,严重的感染将被迫拔针而终止应用此方法治疗,故要重视针孔护理。术后早期针道护理,针道周围用敷料轻轻遮挡,以防污物流入。若填塞过紧,分泌物排泄不畅,反易感染。针道后期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用75%酒精滴注钉眼2次/d,并用消毒纱布覆盖(切忌用碘制剂清洁,因为碘会腐蚀金属)。同时密切观察针孔有无红、肿、分泌物及发热等,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加强局部换药。同时按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2.2.4功能锻炼:骨折外固定的优点是固定牢固,患者可以早期负重加强功能锻炼,但由于患者心理惧怕和对疼痛的敏感,往往不愿早期负重及功能锻炼,结果致骨折延迟愈合,肢体关节僵硬或强直,因此应耐心说服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克服疼痛的干扰,加强主动肌肉收缩的训练。同时向患者讲解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防止关节粘连、肌肉挛缩等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指导患者加强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逐渐加强,术后2天可做肌肉及关节的被动运动,动作要轻柔,3~5天后进行主动运动,以肢体关节的伸屈为主,活动强度以伤口疼痛能够耐受为宜,下肢骨骨折病人,术后一月X线片与术后第一次X线片比较若骨痂生长,固定可靠,同时耐受疼痛可扶双拐下地行走;8~12周后X线片示骨折处有连续骨痂生长,且塑形良好,达到临床骨折愈合标准则可拆除外固定支架。 3讨论 外固定支架具有设计合理,选材考究,术后允许再调整等特点。固定角度的可调性是骨外固定的优点。通过外固定支架的可改变角度,实施了早期的牢固固定和后期的弹性固定。术后不需其它外固定保护,早期即可进行伤肢的功能锻炼,使关节功能活动及骨折愈合同步进行。使骨折端获得间断性生理应力作用,以促进局部血循环,激发骨折端新生骨细胞生长,减少骨折并发症。作者单位:556000贵州省凯里市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技术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技术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就是根据治疗要求,通过穿插在骨上得钢针与体外装置得连接达到骨折固定、加压、牵伸等作用。为骨折愈合、骨形态改建与骨延长创造生物力学环境,达到治疗目得。这一过程得技术关键就是如何使骨外固定器提供得结构力学条件,满足治疗所需得生物力学环境。 一、骨外固定支架类型 按几何学形状习惯地将骨外固定支架分为:单边式、双边式、四边式、三角式、半环式、全环式六种构型(见见图1);又视穿针平面得多少分为单平面与多平面、 图1骨外固定支架几何学分类 二、骨外固定支架得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适应症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得随机性较大。下述内容有些就是公认得适应症,有些就是相对适应症、适应症也可因技术熟练程度、设备条件、病人对治疗方法得观念等因素影响而有很大差别。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1、四肢开放性骨折特别就是有广泛软组织伤、伤口污染严重及难以彻底清创得开放性骨折。 2。感染性骨折:远离病灶处穿针固定,提供稳定固定,利于创口换药。 3、多发伤骨折,骨外固定支架能为骨折伤肢迅速提供保护,既防止因延期骨折治疗造成得并发症,又便于威胁生命脏器伤得处理。 4、某些闭合性骨折:因骨折粉碎严重难以用其它方法稳定骨折端得骨干得骨折;近关节端粉碎性骨折,某些关节骨折与脱位、 5。需多次搬动(输送)与分期处理得战伤与某种批量伤员得骨折。 6。烧伤合并骨折,用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不但便于创伤面处理,将伤肢架空还可

防止植皮区受压、 7、开放性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支架可给予较好得固定,并能控制失血与疼痛、 8、断肢再植术及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需修复或重建,以及需用交腿皮瓣、肌皮瓣、游离带血管蒂股皮瓣移植等修复性手术、 9。因种种原因不能手术治疗得不稳定骨折。 10。作为非坚强内固定得补充。 (二)禁忌症 1、伤肢有广泛得皮肤病; 2、因年龄及其它因素不能配合术后管理者。 三、骨外固定支架基本操作技术 (一)麻醉 上肢用臂丛神经阻滞,下肢用硬膜外阻滞或蛛网膜下腔阻滞,亦可酌情选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二)体位 上肢:仰卧、屈肘、前臂置于胸前。 下肢:仰卧、屈髋、外展、屈膝并将踝关节置90度背伸位。 (三)操作步骤 外固定支架得具体操作顺序就是一个复位、穿针与固定得交替。 【操作过程】 即先将骨折初步复位(纠正旋转、重叠畸形),后穿骨折线远处得钢针并初步固定,然后再使骨折进一步复位并穿近骨折线处得钢针,最后将骨折复位满意后再进行整体固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直接穿针固定,待情况允许时再行复位,调整后重新固定。 【骨折复位】 骨折复位就是骨折治疗得关键环节,骨折复位就是否满意,直接影响骨折愈合得质量。骨折复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闭合复位或直视下复位。也可凭体表标志复位后再根据X线片进行调整、具体复位方法如下: 1。直视下复位:对骨折端已外露得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后可在直视下复位。闭合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时,也可作3~5cm小切口后在直视下复位、穿针、固定。??2。闭合复位方法:先使骨折大致复位后按顺序操作,可利用近骨折线处得钢针,应用提、扳等方法协助骨折进一步复位,直至满意后再固定。亦可凭体表或骨性标志大致复位固定后,根据X线透视对小得移位或成角作适当得调整。对骨折复位得要求,原则上就是解剖复位,但严重粉碎性骨折,常不易恢复原来得解剖学形态,此时应使骨折块之间有较好得接触,并保持良好得力线要求。 【穿针】 穿针就是骨外固定得主要操作技术,穿针技术得好坏,不仅影响骨折固定得牢稳性,而且关系到合并症发生率得高低。因此穿针时应严格以下操作技术: 1.避免副损伤:充分了解穿针部位得解剖,避免刺伤主要血管与神经。 2、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穿针须在感染病灶区外2~3cm、 3.严格无创技术:穿半针与粗直径全针时,钢针得进、出口用尖刀作0。5~1cm得皮肤切口;穿半针时用止血钳将肌肉分离后放置套管再钻孔、钻孔或直接穿针时不要用高速动力钻,穿好钢针后,应活动关节检查钢针处皮肤有无张力,有张力时应切开减张并缝合、 4.正确选择穿针位置与角度:钢针尽可能少或不穿越肌肉,或者选在肌间隙穿针:单平面穿针时,一骨折段上钢针之间得距离不少于6cm。多平面穿针时,一骨折段上钢针之

外固定支架

支架固定技术 骨科支架固定可以固定骨折,也可以矫正某些骨畸形,就是骨科得一种重要器具。骨外固定得概念起始于1840年得法国医生Malgaigne,她用1枚钉子经皮穿入胫骨骨折得一端,皮外钉尾固定于金属带上,金属带再连接于可调整周径得皮带上调整骨折移位。真正推动骨外固定器临床实用化得就是美国得Parkhin 与比利时得被称为骨折治疗外科之父得Lambotte,她们分别独立设计了各自得骨外固定器,并积极宣传与推广,认为具有容易掌握,固定牢稳,便于伤口换药,组织内不留异物,治疗期间伤肢可以活动以及无需再手术等优点。但也逐渐发现存在许多明显得缺憾,如针道感染,固定得稳定性仍差,调整困难,使骨外固定一度受到责难而难以推广应用,使骨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成为一种公认得标准方法当属前苏联著名学者Ilizarov,她发明得多孔性全环式外固定器,使用直径较细钢针(1、5mm)张应力下固定,使得骨外固定稳定性与针道感染两个最主要问题得到了较满意得得解决。目前国内使用得外固定器种类很多,用得较多得骨外固定器有李氏半环槽式与仿De Bastiani 得单边式外固定器与潍坊三维可调式外固定器。设计要求: 任何骨外固定器都包括固定针(pins),固定针握持夹(clamps)与体外连接杆(connectors)三种基本部件。目前得骨外固定器,都存在某些不足,设计新型外固定器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 .最关键得与最基本得要求就是固定得稳定性,要在能保证早期功能锻炼得条件下达到牢稳固定。固定得稳定性主要就是由固定针与连接杆所构成得空间几何形状所决定得,因此,结构设计时最好兼顾到可供多向性穿针得需要,与

此同时能根据骨愈合进程对其稳定性进行适时调整。 2 .机械结构易于拆卸与组装。最好能兼顾到整复与固定两种功能,可调性大,能在术后对骨断端得位置做适当调整。 3.易于多方向穿针,单边与双边外固定器虽然比较容易装卸,多需平行穿针,因其方向限制较多,且力学结构上对骨折端固定得牢稳性较差,常需增加钢针直径来提高固定刚度,这增加了针道感染得机会,众所周知,多平面穿针对骨折得固定更牢稳,理想得外固定器就需要具有多方向得穿针设计。 4.钢针得良好生物相容性与高刚度,同时能进行张力调整以适应骨折愈合不同阶段对固定刚度得不同要求。 5.固定后要留有足够得空间,便于术后换药或术后二次清创、二期修复处理。6.材料选择,要求材料坚固,重量轻,能透过X线。7.适应不同部位得治疗需要,其构件要尽可能具有通用性、可根据治疗部位与要求组装多种构型。分类通常按功能、构型与力学结构分类。1 .功能分类法,分四类: (1)单纯固定得外固定器,如单平面单侧Hoffmann 外固定器,固定前先要整复骨折,骨折整复对位后再安装外固定器。(2)兼备整复与固定得外固定器,如李起鸿得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固定后能进行复位与必要得再调整,以纠正偏差,但就是,这这种外固定器得缺点就是灵巧性较差。(3)骨延长外固定器,这种外固定器具有较灵活得外固定杆,可以在轴线上延长或者缩短骨质。 (4)预防、矫正畸形得外固定器,体外连接杆可以超/不超关节固定,而且在关节处可以活动,用于关节处瘢痕挛缩得松解,或有效得防治需长时间外固定肢体得关节僵硬或挛缩畸形。 2.构型分类法,分六类: (1)单边式(亦称半针或钳夹式):这就是最简单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技术

.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技术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是根据治疗要求,通过穿插在骨上的钢针和体外装置的连接达到骨折固定、加压、牵伸等作用。为骨折愈合、骨形态改建和骨延长创造生物力学环境,达到治疗目的。这一过程的技术关键是如何使骨外固定器提供的结构力学条件,满足治疗所需的生物力学环境。 一、骨外固定支架类型 按几何学形状习惯地将骨外固定支架分为:单边式、双边式、四边式、三角式、半环式、全环式六种构型(见见图1);又视穿针平面的多少分为单平面和多平面。 图1骨外固定支架几何学分类 二、骨外固定支架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的随机性较大。下述内容有些是公认的适应症,有些是相对适应症。适应症也可因技术熟练程度、设备条件、病人对治疗方法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有很大差别。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1.四肢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有广泛软组织伤、伤口污染严重及难以彻底清创的开放性骨折。 2.感染性骨折:远离病灶处穿针固定,提供稳定固定,利于创口换药。 3.多发伤骨折,骨外固定支架能为骨折伤肢迅速提供保护,既防止因延期骨折治疗造成的并发症,又便于威胁生命脏器伤的处理。 4.某些闭合性骨折:因骨折粉碎严重难以用其它方法稳定骨折端的骨干的骨折;近关节端粉碎性骨折,某些关节骨折与脱位。 5.需多次搬动(输送)和分期处理的战伤和某种批量伤员的骨折。 6.烧伤合并骨折,用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不但便于创伤面处理,将伤肢架空还. . 可防止植皮区受压。 7.开放性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支架可给予较好的固定,并能控制失血与疼痛。

8.断肢再植术及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需修复或重建,以及需用交腿皮瓣、肌皮瓣、游离带血管蒂股皮瓣移植等修复性手术。 9.因种种原因不能手术治疗的不稳定骨折。 10.作为非坚强内固定的补充。 (二)禁忌症 1.伤肢有广泛的皮肤病; 2.因年龄及其它因素不能配合术后管理者。 三、骨外固定支架基本操作技术 (一)麻醉 上肢用臂丛神经阻滞,下肢用硬膜外阻滞或蛛网膜下腔阻滞,亦可酌情选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二)体位 上肢:仰卧、屈肘、前臂置于胸前。 下肢:仰卧、屈髋、外展、屈膝并将踝关节置90度背伸位。 (三)操作步骤 外固定支架的具体操作顺序是一个复位、穿针与固定的交替。 【操作过程】 即先将骨折初步复位(纠正旋转、重叠畸形),后穿骨折线远处的钢针并初步固定,然后再使骨折进一步复位并穿近骨折线处的钢针,最后将骨折复位满意后再进行整体固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直接穿针固定,待情况允许时再行复位,调整后重新固定。 【骨折复位】 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的关键环节,骨折复位是否满意,直接影响骨折愈合的质量。骨折复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闭合复位或直视下复位。也可凭体表标志复位后再根据X线片进行调整。具体复位方法如下: 1.直视下复位:对骨折端已外露的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后可在直视下复位。闭合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时,也可作3~5cm小切口后在直视下复位、穿针、固定。 2.闭合复位方法:先使骨折大致复位后按顺序操作,可利用近骨折线处的钢针,应用提、扳等方法协助骨折进一步复位,直至满意后再固定。亦可凭体表或骨性标志大致复位固定后,根据X 线透视对小的移位或成角作适当的调整。对骨折复位的要求,原则上是解剖复位,但严重粉碎性骨折,常不易恢复原来的解剖学形态,此时应使骨折块之间有较好的接触,并保持良好的力线要求。 【穿针】 穿针是骨外固定的主要操作技术,穿针技术的好坏,不仅影响骨折固定的牢稳性,而且关系到合并症发生率的高低。因此穿针时应严格以下操作技术: 1.避免副损伤:充分了解穿针部位的解剖,避免刺伤主要血管与神经。 2.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穿针须在感染病灶区外2~3cm。 3.严格无创技术:穿半针和粗直径全针时,钢针的进、出口用尖刀作0.5~1cm的皮肤切口;穿半针时用止血钳将肌肉分离后放置套管再钻孔。钻孔或直接穿针时不要用高速动力钻,穿好钢针后,应活动关节检查钢针处皮肤有无张力,有张力时应切开减张并缝合。 4.正确选择穿针位置和角度:钢针尽可能少或不穿越肌肉,或者选在肌间隙穿针:单平面穿针时,一骨折段上钢针之间的距离不少于6cm。多平面穿针时,一骨折段上钢针. . 之间的距离也尽可能大些。钢针与骨折线或关节面的距离不少于2cm。多平面穿针时钢针的交叉

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外固定支架现已成为骨科相应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骨外固定技术是通过经皮穿针和体外连接器将相邻骨段或肢体连接,并在骨折断端基本解剖复位后使其达到稳定固定,为骨折愈合提供所需的生物力学环境,能满足患者功能康复锻炼需求,是一种良好的骨科手术治疗技术。此法既不是内固定,也不是外固定,但却起到过去内固定和外固定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手术前后的护理相当重要,精心、细致的护理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使伤肢尽快恢复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患者多由于突发事件引起骨折,常感到非常紧张和恐惧,对骨折后伤肢功能的恢复痊愈有顾虑。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安慰、关心患者,告诉患者手术的必要性,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优点,并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解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做好患者全身情况的检查和准备,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心、肺、重要脏器功能的检查,X 线片。完成常规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2.1.3 患肢的固定骨折患者骨折断端在移动时极易使邻近的血管神经受到二次损伤,多数开放性骨折的患者伴有神经血管损伤,所以搬运时须用夹板或石膏托做临时固定,防止加重周围组织损伤。 2.1.4 皮肤准备手术前去除手术区域毛发、污垢和表面携带的细菌。因四肢皮肤生长着大量的毛发,隐藏着大量的污垢和细菌,

再加上有一些开放性伤口,极易引起术后伤口的感染。所以术前应严格备皮和清洁皮肤,备皮范围为骨折部位上下超过2 个关节,并向上下远侧延伸6 cm。 2.2 术后护理2.2.1 生命体征监测患者手术完毕返回病房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平卧6 h,禁食禁水6 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术后大小便情况等。 2.2.2 体位保持患肢抬高位,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上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高患肢30°,下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于腘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20°~30°。 2.2.3 患肢的观察术后早期应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是否有瘀血、肿胀,感觉运动功能及术区周围肿胀是否进行性加重,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妥善处理。本组病例术后患肢远端血供良好,感觉运动功能正常,无血管、神经损伤。 2.2.4 外固定支架有无松动术后定时检查支架牢固程度,各螺丝钉及固定针的松紧度。保持其稳定、牢靠,保证切实可行的功能锻炼,以免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由于外支架的松动而导致骨折部位移动,影响骨折的愈合。 2.2.5 预防针道感染由于外固定支架的螺针直接与体外相通,容易继发感染,所以应重视针孔护理。保持针道干燥是防止针眼感染的有效措施,所以应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时针眼处无菌敷料换药,用75%酒精滴针眼2 次/d,并用消毒纱布覆盖,切忌用碘伏制剂清洁,因为碘会腐蚀金属。可用 2 cm~ 3 cm 敷料垫在支

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的康复护理研究

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的康复护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6-08-29T09:32:44.14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作者:申艳 [导读] 对掌指骨骨折采取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的康复护理进行探讨研究。 广州正骨医院 510045 【摘要】目的:对掌指骨骨折采取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的康复护理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观察患者在采用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后的康复护理情况,比较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1年内均无移位、松动或感染现象发生,患者掌指骨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在3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为26例,满意患者为13例,总满意度为100%。结论:在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中,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质量轻、操作易、稳定高等诸多特点,并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确保患者手部功能早日恢复。 【关键词】掌指骨骨折;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178-01 掌指骨骨折严重影响了人的手部功能,是常见的手部损伤之一,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1]。采用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能够帮组患者早日恢复手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微型外固定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的康复护理进行研究,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男女比例25:14,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30.1±2.7)岁。主要临床症状为:粉碎性骨折、斜形骨折、横行骨折。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到本次调查研究中来。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根据掌指骨骨折具体方位,采用臂丛麻醉方式进行固定[2]。选择指骨侧方区确定顶点,避免创口受到创伤,利用克氏针直接进行钻孔,在手指需要修复的位置放置支架。对于部门特殊情况患者,需要在透视下调节好复位位置,采用侧方固定法进行复位固定[3]。 1.2.2 护理方法 (1)术前,对患者实施全身检查,确定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做好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讲述手术重要性、安全性以及手术所需的注意事项。提醒患者保重身体,做好手术准备; (2)术后,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液循环、血压、体温等,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患者行平卧位休息,促进患者体内血液循环,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和肿胀感[4]。在患者进行活动前,需要观察患者的血管肿胀程度、颜色以及温度,确保石膏稳定且舒适[5]。术后3d内,需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避免产生术后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形式,统计分析患者的满意程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确保录入过程真实客观,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1年内均无移位、松动或感染现象发生,患者掌指骨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基本达到患者满意程度。在3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为26例,满意患者为13例,总体满意度达到100%。 3 讨论 手部结构比较复杂,手部功能直接影响了人的生活质量,有效处理掌指骨骨折是保障手部功能迅速恢复的重要措施[6]。在对手部进行骨折固定式,需要采取解剖复位的措施,应当尽量避免肌腱、神经、血供等器官遭到破坏[7]。在骨折固定期间,患者应当积极锻炼,确保手部功能早日恢复。 本次研究中,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进行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研究发现,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1年内均无移位、松动或感染现象发生,患者掌指骨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基本达到患者满意程度。在3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为26例,满意患者为13例,总体满意度达到100%。研究说明,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的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具有固定牢、影响下、结构简、功能强、使用便、负荷小、恢复快等诸多优点,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还存在一定的缺点,主要包括:容易造成血管神经损伤,影响了邻指和肌腱装置的正常活动,手术针道可能造成感染,固定架松动[8]。由于微型外固定架需要暴露在患者肢体意外,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给患者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良好的护理方法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康复护理在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加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改善了患者的负面情绪,并帮助患者积极锻炼,确保患者早日恢复手部功能。 综上,在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中,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质量轻、操作易、稳定高等诸多特点,并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确保患者手部功能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 黎润超,熊秉刚,黎明华,等.克氏针与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0):766-767. [2] 田建,芮永军,糜菁熠,等.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开放性粉碎性掌指骨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3,29(1):4-6. [3] 徐海栋,陈勇,陆萌,等.掌指骨骨折3种不同治疗方法比较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10):1045-1047.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技术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技术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是根据治疗要求, 通过穿插在骨上的钢针和体外装置的连接达到 骨折固定、加压、牵伸等作用。为骨折愈合、骨形态改建和骨延长创造生物力学环境,达到 治疗目 的。这一过程的技术关键是如何使骨外固定器提供的结构力学条件, 满足治疗所需的 生物力学环境。 一、骨外固定支架类型 按几何学形状习惯地将骨外固定支架分为: 单边式、双边式、四边式、三角式、半环式、 全环式六种构型(见见图 1);又视穿针平面的多少分为单平面和多平面。 单竝成 图 1 骨外固定支架几何学分类 二、骨外固定支架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的随机性较大。 下述内容有些是公认的适应症, 有些是相对适应 症。适应症也可因技术熟练程度、 设备条件、病人对治疗方法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有很大差 别。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1. 四肢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有广泛软组织伤、伤口污染严重及难以彻底清创的开放性骨 折。 2. 感染性骨折:远离病灶处穿针固定,提供稳定固定,利于创口换药。 3. 多发伤骨折,骨外固定支架能为骨折伤肢迅速提供保护, 既防止因延期骨折治疗造成 的并发症,又便于威胁生命脏器伤的处理。 4. 某些闭合性骨折:因骨折粉碎严重难以用其它方法稳定骨折端的骨干的骨折; 网辿真 丰环式 近关节 3W 边式 三 用式 沧环式

端粉碎性骨折,某些关节骨折与脱位。 5.需多次搬动(输送)和分期处理的战伤和某种批量伤员的骨折。 6.烧伤合并骨折,用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不但便于创伤面处理,将伤肢架空还

可防止植皮区受压。 7. 开放性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支架可给予较好的固定,并能控制失血与疼痛。 8. 断肢再植术及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需修复或重建,以及需用交腿皮瓣、肌皮瓣、 游离带血 管蒂股皮瓣移植等修复性手术。 9. 因种种原因不能手术治疗的不稳定骨折。 10. 作为非坚强内固定的补充。 (二)禁忌症 1?伤肢有广泛的皮肤病; 2. 因年龄及其它因素不能配合术后管理者。 三、骨外固定支架基本操作技术 (一) 麻醉 上肢用臂丛神经阻滞,下肢用硬膜外阻滞或蛛网膜下腔阻滞,亦可酌情选用全身 麻 醉或局部麻 醉。 (二) 体位 上肢:仰卧、屈肘、前臂置于胸前。 下肢:仰卧、屈髋、外展、屈膝并将踝关节置 90 度背伸位。 (三) 操作步骤 外固定支架的具体操作顺序是一个复位、穿针与固定的交替。 【操作过程】 即先将骨折初步复位(纠正旋转、重叠畸形) ,后穿骨折线远处的钢针并初步固定, 然后再使骨折进一步复位并穿近骨折线处的钢针,最后将骨折复位满意后再进行整体固 定。在某些 特殊情况下也可直接穿针固定,待情况允许时再行复位,调整后重新固定。 【骨折复位】 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的关键环节,骨折复位是否满意,直接影响骨折愈合的质量。 骨折复位可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闭合复位或直视下复位。也可凭体表标志复位后再根据 X 线片进行调整。具体复位方法如下: 1 ? 直视下复位:对骨折端已外露的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后可在直视下复位。闭合 骨折手法 复位失败时,也可作 3? 5cm 小切口后在直视下复位、穿针、固定。 2 ?闭合复位方法:先使骨折大致复位后按顺序操作,可利用近骨折线处的钢针,应 用提、扳 等方法协助骨折进一步复位,直至满意后再固定。亦可凭体表或骨性标志大致 复位固定后,根据 X 线透视对小的移位或成角作适当的调整。对骨折复位的要求,原则 上是解剖复位,但严重粉碎性骨 折,常不易恢复原来的解剖学形态,此时应使骨折块之 间有较好的接触,并保持良好的力线要求。 针时,一骨折段上钢针之间的距离不少于 6cm= 多平面穿针时,一骨折段上钢针 之间的距离也尽可能 【穿针】 穿针是骨外固定的主要操作技术,穿针技术的好坏,不仅影响骨折固定的牢稳性, 合并症发生率的高低。因此穿针时应严格以下操作技术: 1 ? 避免副损伤:充分了解穿针部位的解剖,避免刺伤主要血管与神经。 2 .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穿针须在感染病灶区外 2? 3cm 。 3. 穿半针和粗直径全针时,钢针的进、出口用尖刀作 肤切口;穿半针时用止血钳将肌肉分离后放置套管再钻孔。钻孔或直接穿针时不要用 高速动力钻,穿好钢针后,应活动关节检查钢针处皮肤有无张力,有张力时应切开减张 4 ?正确选择穿针位置和角度:钢针尽可能少或不穿越肌肉,或者选在肌间隙 而且关系到 严格无创技术: 0.5? 1cm 的 皮 并缝合。 单平面

外固定支架

支架固定技术 骨科支架固定可以固定骨折,也可以矫正某些骨畸形,是骨科的一种重要器具。骨外固定的概念起始于1840年的法国医生Malgaigne,他用1枚钉子经皮穿入胫骨骨折的一端,皮外钉尾固定于金属带上,金属带再连接于可调整周径的皮带上调整骨折移位。真正推动骨外固定器临床实用化的是美国的Parkhin 和比利时的被称为骨折治疗外科之父的Lambotte,他们分别独立设计了各自的骨外固定器,并积极宣传和推广,认为具有容易掌握,固定牢稳,便于伤口换药,组织内不留异物,治疗期间伤肢可以活动以及无需再手术等优点。但也逐渐发现存在许多明显的缺憾,如针道感染,固定的稳定性仍差,调整困难,使骨外固定一度受到责难而难以推广应用,使骨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成为一种公认的标准方法当属前苏联著名学者Ilizarov,他发明的多孔性全环式外固定器,使用直径较细钢针(1.5mm)张应力下固定,使得骨外固定稳定性和针道感染两个最主要问题得到了较满意的的解决。目前国内使用的外固定器种类很多,用的较多的骨外固定器有李氏半环槽式和仿De Bastiani 的单边式外固定器和潍坊三维可调式外固定器。 设计要求:任何骨外固定器都包括固定针(pins),固定针握持夹(clamps)和体外连接杆(connectors)三种基本部件。目前的骨外固定器,都存在某些不足,设计新型外固定器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最关键的和最基本的要求是固定的稳定性,要在能保证早期功能锻炼的条件下达到牢稳固定。固定的稳定性主要是由固定针和连接杆所构成的

空间几何形状所决定的,因此,结构设计时最好兼顾到可供多向性穿针的需要,与此同时能根据骨愈合进程对其稳定性进行适时调整。 2 .机械结构易于拆卸和组装。最好能兼顾到整复与固定两种功能,可调性大,能在术后对骨断端的位置做适当调整。3.易于多方向穿针,单边和双边外固定器虽然比较容易装卸,多需平行穿针,因其方向限制较多,且力学结构上对骨折端固定的牢稳性较差,常需增加钢针直径来提高固定刚度,这增加了针道感染的机会,众所周知,多平面穿针对骨折的固定更牢稳,理想的外固定器就需要具有多方向的穿针设计。4.钢针的良好生物相容性与高刚度,同时能进行张力调整以适应骨折愈合不同阶段对固定刚度的不同要求。5.固定后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术后换药或术后二次清创、二期修复处理。6.材料选择,要求材料坚固,重量轻,能透过X线。7.适应不同部位的治疗需要,其构件要尽可能具有通用性、可根据治疗部位和要求组装多种构型。分类通常按功能、构型与力学结构分类。1 .功能分类法,分四类:(1)单纯固定的外固定器,如单平面单侧Hoffmann 外固定器,固定前先要整复骨折,骨折整复对位后再安装外固定器。(2)兼备整复和固定的外固定器,如李起鸿的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固定后能进行复位和必要的再调整,以纠正偏差,但是,这这种外固定器的缺点是灵巧性较差。(3)骨延长外固定器,这种外固定器具有较灵活的外固定杆,可以在轴线上延长或者缩短骨质。(4)预防、矫正畸形的外固定器,体外连接杆可以超/不超关节固定,而且在关节处可以活动,用于关节处瘢痕挛缩的松解,或有效的防治

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患者的护理

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患者的护理 【摘要】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是利用生物学原理达到骨折端复 位与固定,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一项治疗技术,它既非内固定,也不是外固定,实际上是一种两者兼而有之的固定方法。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骨折;护理 outside steady rest treatment bone fracture patient’s nursing yao min 【abstract】outside the steady rest treatment bone fracture is achieves the bone fracture end replacement using the biology principle and fixed, the promotion bone fracture cicatrization and the function restore a treatment technology, it already non-in fixed, is also not outside fixed, in fact is the fixed method which one kind of both have both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outside steady rest; bone fracture;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136.0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137-01 我院2006-2009年共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患者25例,疗效满意,现将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骨科外固定支架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2: 骨科外固定支架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和规范骨科外固定支架产品的技术审评工作,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原理/机理、结构、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是在目前的科技认识水平和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审评人员应注意其适宜性,密切关注适用标准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 本指导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但是,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的变化,以确认申报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第二类骨科外固定支架(以下简称外固定支架),类代号现为6810。 二、技术审查要点 (一)产品名称的要求 外固定支架产品的命名应采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上的通用名称,或以产品结构形式为依据命名,例如:单臂式外固定支架、环形外固定支架、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等。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1. 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单臂式外固定支架可分为一体式和分体式两种类型,单臂一体式外固定支架主要由加压器、架体、万向球、夹针块、伸缩体等组成;单臂分体式外固定支架由直形杆(管)或异形杆(管)、可调节夹、万能关节等组成。 环形外固定支架主要由闭合环、开放环、环针夹、环杆(管)夹、直形杆(管)等组成。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一般是指由两套以上的单臂式和/或环形外固定支架组合在一起使用的产品,其结构组成应根据其具体的组合形式而确定。 2. 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1单臂一体式外固定支架 图2 单臂分体式外固定支架

骨科外固定支架产品技术要求中安泰华

骨科外固定支架 适用范围:该产品通过与金属骨针的配合,应用于骨折部位的体外固定复位。1.产品型号规格及划分说明 1.1. 产品的结构及说明 骨科外固定支架是由杆-杆固定夹、针-杆固定夹、30°支柱、直支柱、5孔固定夹、4孔固定夹、加压连接杆、踝关节活动器、调节式连接杆(单杆)、关节夹、双针-杆固定夹、调节式连接杆(双杆)、半环框、肘关节活动器、腕关节活动器、膝关节活动器、连接杆组成。 1.2产品型号规格示例 骨科外固定支架分为无菌和非无菌交付方式提供,除灭菌方式之外其他产品性能要求一致,规格型号详见附录A。 1.3骨科外固定支架的材料分别选用不锈钢、铝合金、碳纤维,其中不锈钢选用符合GB/T 1220-2007《不锈钢棒》中规定的06Cr17Ni12Mo2、30Cr13、40Cr13材料;铝合金选用符合GB/T3190-1996《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中所规定的2A12材料。 2. 性能指标 2.1 外观 产品表面应光滑、洁净,应无毛刺、锋棱、附着物、凹痕及裂纹等缺陷。 2.2 尺寸

骨科外固定支架部件主要尺寸应符合附录A 表1~表17的规定要求。 2.3金属部件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表面粗糙度(Ra) 单位:μm 2.4 使用性能骨科外固定支架各部件应配合良好;转动部件在转动时应活动自如,无卡塞现象;调节装置应调节自如。锁紧装置应锁紧可靠,无松动现象。 2.5 耐腐蚀性能骨科外固定支架中不锈钢部件的耐腐蚀性能应满足 YY/T0149-2006中《不锈钢医用器械耐腐蚀性能试验方法》“沸水试验法”B 级(有腐蚀痕迹经擦试即可除去)的要求。 2.6 硬度骨科外固定支架主要部件(杆、夹、框)处理后,硬度为铝合金:HV10≥80;不锈钢:HV10≥200。 2.7 无菌骨科外固定支架分为无菌和非无菌交付状态,以无菌状态交付时,产品应无菌。产品采用伽马射线灭菌。 2.8 力学及配合性能施加在外固定系统上的静压力达到300N并持续30S 以上,卸载后,外固定系统上两个骨断端的相对位移不大于1mm。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护理分析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4T16:49:25.77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1期作者:褚晓芳 [导读] 对围术期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手术患者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宝丰县中医院河南平顶山 467400 摘要:目的:对围术期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手术患者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共计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由62例男性患者和38例女性患者组成,每组按照50例患者进行试验组和基础组的具体分组。基础组所有患者在围术期采用传统常规的临床护理方式,而出基础护理之外实验组患者围术期还将接受全面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引发情况进行相应对比,并对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评分。结 果:4%为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基础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8%,两组相比实验组具有明显优势;另外基础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76%,实验组较之有大幅度提升在88%。(P<0.05)以上数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接受骨外固定支架进行四肢骨折手术治疗的的患者在临床采用综合全面护理干预对康复有积极意义,所以可以考虑顾客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外固定支架;四肢骨折;临床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骨科接受四肢骨折治疗的共计100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其中有男性患者62例和女性患者38例,以上患者均采用影像学的相关检查确定为四肢骨折并采用骨外固定支架的方式进行治疗。以上患者采用蒙眼抽签的方式具体进行实验组和基础组拆分,每组有50例患者组成。实验组有34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组成,所有患者在15岁至66岁之间,(35.1±11.4)岁是所有患者平均年龄,骨折性质,闭合性骨折29例及21例开放性骨折;骨折部位,22例胫骨骨折,肱骨骨折14例及胫腓骨双骨折14例;基础组所有研究对象年龄位于17岁至68岁,(35.3±12.5)岁是所有患者平均年龄,由22例女性患者和28例男性患者组成;由骨折性质进行划分其中包括开放性骨折19例和闭合性骨折31例;骨折位置区分由21例胫骨骨折,16例肱骨骨折以及胫腓骨双骨折13例构成。所有患者各项基础资料差异性较小,具有统计学比较意义。 1.2一般方法 基础组所有患者延续术前宣教、术后抗感染以及生命体征检查和药物医嘱等常规临床护理方式进行干预;更为综合全面的临床护理方式应用于实验组患者围术期,简单整理如下:<1>相关护理人员就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方式及术后各种不适症状、术后注意事项向患者仔细宣教,提高医患之间有效沟通定并达到患者紧张恐慌情绪排解的作用;<2>对患者术后创口定时采用合理护理方式进行消毒以及敷料更换操作,另外要对患者患处及周围皮肤进行清洁并确保干燥;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尿量等生命体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抗生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发生;<3>结合患者身体及病情实际情况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一些高蛋白高钙质高纤维食物,对于创口愈合及骨骼恢复有积极作用;保证患者病房通风通常且对其进行定期消毒以对患者伤口感染几率降低;<4>帮助患者进行合理作息时间表的制定,对患者良好休息以及充足睡眠进行有效保证,从而促进患者身体康复。 1.3观察指标 研究人员实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具体情况进行相关整理和详细记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及家属就护理满意度进行相关调查并对其进行评分,评分等级定为不满意、一般及满意3个阶段。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专用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且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 基础组所有患者有肢体短缩畸形情况3例以及关节功能障碍现象6例,18%为基础组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之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实验组患者为4%,仅有2例关节功能障碍现象产生,以上结果显示接受综合全面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具有明显优势,P<0.05,以上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讨论 四肢骨折是骨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患者术后身体恢复状况直接影响后续生活质量。现阶段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是临床中普遍应用的方式,操作便捷、创口以及并发症相对较小是其主要优势。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来说围术期临床护理对其治疗效果发挥关键作用,所以要对患者采取更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恢复状况。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接受骨外固定支架进行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