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热现象中的第三、四种物态变化,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是十分重要的,而“水的沸腾”实验是物态变化中最基本的实验,它与生活及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相关联。通过自主探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并发现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教材还加入一些“小资料”,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沸腾基本特征和有关沸点知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难点:观察现象与收集数据,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⑵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道理。

4、教具与学具

演示器材: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

学生器材: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硬纸板盖、秒表。

多媒体:由于本节课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过程,所以没有使用多媒体。

二、说学法

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生活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道理。注重科学实验,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自主探究为主。

三、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总结。运用直观法、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按“设疑——猜想、假设——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验证——分析与论证——举例——解释现象——练习巩固”的模式展开教学。

(一)疑问引入

1、提问:“黄山云海”是怎样形成的?

2、演示实验: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放入热水中。然后把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请同学们观察塑料袋的变化,闻一闻、看一看塑料口袋内有什么?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通过演示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却变瘪了?

通过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再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汽化现象的实例。初步了解得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蒸发和沸腾。

(二)学生合作探究

1、进行猜想:引导学生对水沸腾现象和特征进行探究猜想(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参与动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需要通过实验,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装置,老师巡视后让设计好的学生为其它同学讲解设计方案,老师及时予以鼓励表扬并强调应注意的事项。

2、分小组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并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培养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将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自主创造活动)。

(1)请学生代表进行仪器选择及组装。

(2)强调实验步骤及在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3、进行实验: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水温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数据填在表格中(明确分工,人人参与,既保证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又能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4、分析与论证:请小组代表总结、汇报各阶段观察到的现象,仿照晶体熔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图并向全班展示。

(1)教师点拨学生对照记录表格内容及曲线图逐步得出规律。

①沸腾前液面是什么形状,沸腾时液面情况如何?说明沸腾这种现象是剧烈还是和缓的?

②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况如何?沸腾发生在那些部位?(由①②能得出什么?)。

③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分别如何变化?(由③又能得出什么?)。

④沸腾时有一定确定的温度规定是什么?

⑤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沸腾是否继续进行?说明是一个什么过程?

⑥由以上你能否总结出沸腾发生的条件?

(2)指导学生看P87小资料。提问: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给的数据不同呢?(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交流、分析论证的能力)

(3)让学生思考:今天用的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还是水银温度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5、评估、交流与合作:(1)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2)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6、整理器材,课后写出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实验后整理器材的良好实验习惯以及整理实验报告能力)。

(三)课堂小结与延伸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和体会。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能增强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由于是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通过“拓展与延伸”,实现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布置作业:

1、P91第1小题

2、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3、阅读教材P88页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五、说教学反思

通过对自己这堂课的思考,这节课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对水的沸腾实验理解不深及无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堂中进一步加强巩固。

在本节探究实验课中,使我真正体会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作为一个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

汽化和液化的作业

1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酒精和水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再将两试管放于沸腾的水中,则() A.酒精会沸腾,水不会沸腾 B. 酒精不会沸腾,水会沸腾 C.两液体都会沸腾 D.两液体都不会沸腾 2.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部分家庭安装了热风干手器,利用热风干手器可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A.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B.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减小了水的表面积 D.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3.刚从开水中捞出的熟鸡蛋在手中不太烫,待蛋壳表面的水干后,会觉得很烫,这是因为() A.人手的感觉有问题 B. 鸡蛋壳传热太慢,使手感觉烫需要一段时间 C.刚拿的鸡蛋表面有水,水分蒸发吸热,使蛋壳温度降低 D.鸡蛋内部温度很高,由里向外逐渐散热,所以过一会才感到烫手 4.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它的示数将() A.一直升高 B. 一直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5.当某种液体的温度为它的沸点时,下列错误的是() A. 该液体一定在蒸发 B. 该液体一定在沸腾 C. 该液体可能在沸腾 D. 该液体可能蒸发和沸腾同时进行 6.在敞口的锅中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A.逐渐升高 B.不变 C.逐渐降低 D.忽高忽低 7.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叫做“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关于出现水珠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水的蒸发现象 B.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是水分子的扩散现象 D.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

《汽化》教学设计

课题§3.3《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它包括沸腾和蒸发。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实际价值。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Llm757 难点观察现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教具电教器材:计算机、教学课件 学生每组器材:烧杯、水、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中心有孔的纸盖、火柴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分钟) 演示:我用棉纱蘸些酒精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鸡腿”,不一 会儿,咦!我的“鸡腿”不见了。 提问:我的到底“鸡腿”跑哪儿去呢? 设计目的:通过一则物理幽默笑话,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来,又复习了物质三种状态的有关知识。 仔细观察并 思考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二教学过程 (二)类比联想 形成概念 (5分钟) 1、回顾上节课内容,观察下列现象,你想到什么? 冰融化成水,铁块变成铁水,固态 液态 水结冰,铁水定型成铁块,液态 固态 2、笑话里的“鸡腿”跑哪里去了? 3、展示本节的教学目标,学生自学课本58页倒60页的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 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类比、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归纳,从而总结出汽化的概念。 Llm757 (三) 教师引导,合作探究 明确强化 <一>探究水的沸腾 (15分钟) 1、提出问题: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2、进行猜想:(学生大胆进行猜想) 3、实验仪器:(一个学生说) 4、观察实验:(2位学生上讲台上演示实验) (1)沸腾前后,气泡大小的变化? (2)沸腾前、后,温度计读数的变化情况? (3)沸腾时,移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吗? 5、数据记录并绘图: 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图。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先回顾上节 课内容再归纳概括出汽化的概念 Llm757 学生猜想、观察、由2位学生做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给学生分享数据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 1、中学生活泼好动,如果一开始就枯燥无味地传授知识,学生新奇的激情受到压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师通过栩栩如生的叙述,可以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活生生的场景中,使大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例如,《速度》的引导语可以这样进行:“校运会在紧张进行,所有观众的视线都不由自主地转向百米赛场,只听枪声一响,所有的运动员像脱僵的野马冲出起跑线,观众席中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谁是第一,071,不对,034,不一会裁判高声叫到:‘071,13’1,第一’。”问:观众怎样判断谁跑得快? 学生答:看相同时间谁通过的路程多。 问:裁判又怎样判断谁跑得快? 答:看通过相同的路程谁用的时间少。 问: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几种方法? 答:有两种方法。 教师自语:这节课我们就跟大家一起来讨论《速度》。 这样一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节课就能收到好效果。 2、《速度》----------首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知人的步行速度慢于自行车的速度;自行车的速度慢于汽车的行驶速度;汽车的行驶速度慢于飞机的飞行速度;而飞机的飞行速度慢于火箭升空时的飞行速度等等。接着教师说:速度是表示物体运行快慢的物理量。各种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定速度,只是它们的速度有快有慢的。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光速,光速C=3× 108米/秒,行人的速度约为1.5米/秒左右;汽车的速度约为20米/秒。指出速度的含义是每秒钟物体运动了多少距离。万物都在以一定的速度运动着,绝对不运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运动是绝对的。下面我们来研究和解决物体的运动快慢问题。 3、《运动的描述》-------给学生讲一个这样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驾驶飞机在2000m 高空飞行,忽然他看到身边有一样东西和飞机在一起飞翔,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随手抓来一看,原来不是昆虫,而是德军发射的一颗子弹,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呢?学生在惊讶疑惑中思考,渴望得到答案,从而引入新课题。 4、《声现象》------教师上课开始用几个高脚玻璃杯分别倒入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手指在各个玻璃杯上缘旋转式摩擦杯边缘,就会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如果你们有兴趣使用8个杯子还可以演奏乐曲呢!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入新课。 5、《平面镜成像规律》------“浇不灭的蜡烛”。教师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置于竖直平板玻璃对称的两侧,把远离学生一侧的蜡烛放在一个玻璃杯里(这个蜡烛的高度加上杯底厚度要等于靠近学生一侧的蜡烛高度)。然后老师走下讲台背对学生说:现在我点燃两个蜡烛(实际只点燃前面的蜡烛)。这时老师让学生看两个蜡烛,开始用水浇后面的蜡烛,让学生观察产生疑问,再叫几个学生在玻璃背后观察向大家公布真相后,引入新课。 6、《物体的颜色》-----用一张红色纸剪出一个字,粘贴在投影屏幕上,然后关闭电灯、拉上窗帘,打开投影机,通过电脑调节出不同的色光照射屏幕,让学生观察字的颜色。提出:那么这个字的颜色由什么决定呢?引入新课。 7、透镜--------导入一定要切合实际,一定是每个学生都熟悉的了解的。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物理这一学科的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又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例如: (上课开始:教师拿起课本放到远处看看,并皱皱眉摇摇头,表现出万般无奈状。然后戴上眼镜,把课本移近,脸上露出笑容,再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不得戴上了眼镜,大家年纪轻轻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与一位同学换一付眼镜戴),问结果如何?为什么? 生:不一样,因为我的是近视眼镜,老师的是远视眼镜。 师:为什么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的作用会不同呢?你们谁知道?想不想知道? (学生都露出企盼的目光,有的学生甚至来不及举手就喊想知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师:(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液化与汽化教学设计 1 课题引入,结合实际场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个体发展的能力 1.1 播放记录片:贝尔?格里尔斯在纳米比亚《荒野求生》中的?@取淡水的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很欣慰能够看到你们求知而带有兴趣的眼神.看过《荒野求生》的基本技能后发现,了解一点求生的基本技能,其意义远远大于沉迷于无聊虚拟的游戏中,来得有意义.所以合理有意义地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很重要. 【设计意图】 第一:播放的视频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以适应个体的终生发展; 第三:“荒野求生”视频涉及内容,也是学生个体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还可以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暂停视频画面,学生总结贝尔在荒无人烟的纳米比亚沙漠获得淡水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总结:他先挖一个沙坑,里面倒入足够多的海水,放上一个茶杯,坑上面覆盖一块塑料布,太阳照射下,一段时间内就搜集到淡水了. 师:画出贝尔?格里尔斯获得淡水的示意图,结合刚刚同学的总结,概括贝尔海水提纯装置图,沙坑内的海水在高温下变成水蒸气,遇到塑料布又变成小水滴,滴入下面水杯中.(ppt出示) 1.2 演示实验──污水提纯 师:(模拟贝尔的海水提纯过程,海水水蒸气淡水自制装置,如图2)这里有个烧瓶,烧瓶中有一些污水,现在给水加热使其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玻璃管的输送下,送到右侧烧杯中,途中有一块沾有凉水的棉花,注意观察右侧玻璃管口的位置.看到什么了? 生:右侧玻璃管口出现了一滴一滴的水.获得了清水. PPT:污水水蒸气清水 师:对照海水水蒸气淡水 物理学上: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板书:汽化和液化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汽化和液化”的具体过程. PPT出示:这两种方法都是水先汽化变成了水蒸气.相对而言,前者是一种较缓慢的汽化方式――蒸发.后者是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沸腾.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板书: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设计意图】 由《荒野求生》的视频过渡延伸到“污水提纯”实验,不仅能形成物理概念,总结得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迁移知识,得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同时还渗透环保的理念,落实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新课学习,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基于实际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1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6篇)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6篇)

篇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磁感应强度》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徐军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办代替。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五、教学手段 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金属杆、导线、铁架台、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如下表所示,填充电场中内容,并猜测磁场中填充内容: (二)引入新课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能否从小磁针受力的情况来研究? 同学分析讨论后结果:不能。因为小磁针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磁极,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无法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确定磁场的强弱。 研究电场时我们通过试探电荷受到的力与电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在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阳谷县第二实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汽化和液化 姓名:钱洪锋、范全军、田学臣、尹磊学校:阳谷县第二实验中学 二〇一三年十月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 二、教学对象 阳谷县第二实验中学初中二年级(八年级)。 三、教材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人教版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汽化与液化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汽化与液化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四、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实验,预测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关键部分,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沸腾和蒸发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学生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了解沸腾的特点和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还是比较不熟练,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动手设计小实验、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目标

第四节 汽化和液化汇总

第四节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②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 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③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④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⑤会查沸点表。⑥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液化过程放热。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②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③通过观察实验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物理是有用的,激 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②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在探究过程通过对沸腾前、后气泡的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品质。④通过交流使学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②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教学难点 ①画图像、归纳总结沸腾的特点; ②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教学用具 每组烧杯2只,温度计、酒精、药棉、铁架台、铁夹、酒精灯、硬纸 板(中间有让温度计插入的小孔)、4瓶90℃的热水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四节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在黑板上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 启发思考:“液体”到哪里去了? 2.一壶水长时间放在火炉上加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壶中的水到哪里去了? 从以上生活实例中,引出汽化的概念。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1.理解液体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3.能够列举并分析加快蒸发和减慢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会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________,它有两种方式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磁感应强度》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徐军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办代替。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五、教学手段 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金属杆、导线、铁架台、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如下表所示,填充电场中内容,并猜测磁场中填充内容: (二)引入新课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能否从小磁针受力的情况来研究? 同学分析讨论后结果:不能。因为小磁针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磁极,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无法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确定磁场的强弱。 研究电场时我们通过试探电荷受到的力与电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在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叫做电流元。但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要把它连接到电源上,所以孤立的电流元是不存在的。 实验结果发现: 磁感应强度(板书)

汽化和液化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二课时)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什么是液化;感知液化过程要对外放热;了解液化的两种途径. 2.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液化现象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常用的液化方法. 3.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特别是“白气”的形成过程. 4.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预习导学】 阅读课本P61,回答下列问题: 1.叫液化.液化的方式有、。2.日常生活中,雾是怎么形成的?露是怎么形成的? 3.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释:冬天,人说话时为何会呼出“白气”?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棒并撕去包装纸后,为何周围冒“白气”?做饭时,打开锅盖时冒“白气”又如何解释呢? 4.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用蒸笼蒸馒头时,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现象,很多热量,使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在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使手不会被烫伤。 【合作探究】 1.寒假的某一天,小洁随爸爸一起外出游玩,突然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上蒙有一层雾气,前方道路看不太清楚.正当小洁担心行车安全时,只见爸爸打开空调开关,对着玻璃吹暖风,不一会儿玻璃上的雾气就消失了.请你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雾气的产生及消除原因. 2.探究活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问题情景:天气预报中常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XX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蒸气,为什么不一定带来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呢?大自然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猜一猜: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 做一做:①如图甲所示,向圆锥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 ②取一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在蒸发皿中放置一些冰块. 看一看:在瓶口(选填“有”或“没有”)朦胧的“白雾”,蒸发皿底部出现了,其原困是 . 议一议:若换另一干燥蒸发皿,向蒸发皿中倒开水,如图乙所示,瓶口(选填“有”或“没有”)朦胧的“白雾”出现,蒸发皿底部.其原因是 可见大自然中“雨”是空气中水蒸气(选填“遇冷”或“遇热”)液化形成的.3.阅读P62“STS”,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文后的两个问题。

汽化和液化 优秀教学案

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1.知道雨是如何形成的; 2.知道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 3.知道液化放热; 4.会解释生活中“白气”的形成过程。 【学习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学习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看书,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知道液化的特点。 课堂学习 问题1:大自然中雨是如何形成的? 活动:在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 仔细观察瓶内和瓶口的上方,你看到了。 在瓶口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金属盘, 第一次在盘里倒入热水,仔细观察盘的底面,你会发现; 第二次在盘里放入冰块,仔细观察盘的底面,你会发现。 想一想:在第二实验中,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完成状态转变的?。 小结: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与本实验类似: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遇 时,水蒸气就凝结成。 问题2:什么叫液化?液化有什么特点?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 液化:物质由态变为态的过程。 摸一摸金属盘的底面,你会感到它较,这说明。 小结:气体液化时会。可以使气体液化。 想一想: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是液化现象?请举几个实例。并说说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吗?

活动:用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孔。 先向外拉动活塞,你会看到; 再推压活塞,你又会看到。 想一想:在推压活塞时,气态乙醚的温度是否降低?。 本实验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也可使气体液化。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是利用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请举几个实例。 【达标检测】 当堂反馈 为什么在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 课后巩固 1.研究表明所有气体在______的时候都可以液化;在一定______下,______也可以使气体液化。液化石油气就是通过____ __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雾、露、霜、“白气”、冰花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发生这些现象时要热。 3.关于液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温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B.压缩体积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C.液化过程是个吸热过程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 ) A.夏天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水珠 B.清晨出现的雾 C.冬天室外地上的水结成的冰D.冬天从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眼镜片上出现的水珠 5.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A.室内的水气留在眼镜上 B.眼镜上有灰尘 C.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D.受到感动,热泪盈眶 6.夏天人们吃冰棍时,看到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冬天人们说话时会呼出的“白气”,关于二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B.它们都属于汽化现象 C.冰棍冒着“白气”是冰棍先熔化后蒸发形成的,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的水蒸气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本节“想想做做”3个,科学探究活动1个,“动手动脑学物理”1个,“STS”一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导学案

4.2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液化的两种方法,了解汽化和液化是互逆过程。 2、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知道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3、了解水沸腾时的现象,会画液体沸腾图像。 【自主学习与指导】 任务一:阅读P87-93,回答下面问题 、现象探究:液化现象 现 象 变化过程 洒在地上的水,过一段时间变干了 在手背上涂上酒精,过一会酒精不见了 水烧开以后,壶里的水在短时间内减少 探究归纳:上述物质都是从 态变成了 态。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物质的汽化有两种方式: 和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属于 ;壶里的水烧开了,属于 。 探究归纳:上述物质都是从 态变成了 态。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做液化。 任务二:阅读P88“活动1”,回答下面问题 1、蒸发概念:盘子里的水,晾晒的衣服,温度没有达到水的 也会变干,这种在 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蒸发 (是否)受温度限制,在 下都能发生。蒸发只发生在 ,是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现 象 原 因 同样湿的衣服,在阳光下干得 ,晾在树荫下干得 。 液体的 越高,蒸发越 。 同样多的水,盛在大口的杯子里干得 ,盛在小口的杯子里干得 。 液体的 越大,蒸发越 。 同样湿的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干得 ,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干得 。 液体表面的 的越快,蒸发越 。 探究归纳:上述现象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①液体的 。液体的 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的 。液体的 越大,蒸发越快;③液体表面的 。液体表面的 越快,蒸发越快。 蒸发快慢与周围空气湿度的关系:周围空气湿度越 ,蒸发越慢。如夏天下雨前,人往往感觉闷热,这是因为空气湿度大,人身上的汗液很 (难或易)蒸发。 现 象 原 因 酒精擦在手上,手感觉特别凉 蒸发需要 。 在温度计玻璃泡上涂上酒精,温度计示数下降 蒸发需要 。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 ,导致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的温度 。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中吸收 ,使周围的物体的温度 ,即蒸发是 过程,因此蒸发有 作用。液体蒸发致冷有许多实际作用,如医生常用酒精擦拭人体,使高烧患者 。 任务三:阅读P89“活动2”,回答下面问题 1、沸腾:在液体的 和 同时发生的 的汽化现象。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提出问题】水沸腾时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猜想或假设】 【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 (1)用烧杯装适量热水,按实验装置图组装各器材;(2)点燃酒精灯对烧杯加热,水温达90℃后,每隔0.5min 记一次温度值,直到水沸腾5min 为止;(3)据记录的温度值,作水的沸腾图像.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7 7.5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分析与论证】 仿照晶体熔化图像的做法,绘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图像; 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观察到的现象是: 。 探究归纳 现 象 变化过程 水烧开后,从壶嘴喷出“白气” 秋天的早晨,植物上出现露珠 刚从冰柜中拿出的冰棍儿冒“白气”

《汽化和液化》(一)课堂实录

汽化和液化课堂实录 一、情景导入 教师演示: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 师:请同学们观察酒精的变化. 生:黑板上的酒精很快看不见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酒精有液态变成了气态. 板书:1.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 【评价:用实验引入,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新奇,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探索与发现打下基础.】 (二)合作探究 1.汇报课前延伸的结果 生:回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生:地上的水会渐渐消失,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汽化了. 生:看到大量的”白气”,是气态(有说液态的,学生有说液态的,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等我们学完了本节课就知道正确结果了. 2.学生活动:观察蒸发现象 师:(1)在手背上涂些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手背上涂酒精处有何感觉? 生:酒精消失了,感到凉. 师:说明了什么? 生:酒精汽化吸热. 师:(2)将一支液体温度计插入烧杯内的酒精中,测量出酒精的温度;再把温度计从酒精液体中拿出,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生1:温度计示数下降. 生2: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能知道示数变化的原因吗? 生:汽化吸热的缘故. 板书:2.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需要吸热 【评价:通过活动1,让学生亲身体验酒精汽化时的感觉,加深学生对蒸发吸热的理解;活动2,让学生亲眼看看温度计示数的变化,便于弄懂蒸发—吸热—温度降低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哪些现象是利用蒸发的作用来完成的?怎样利用的? 生:晾衣服.在有阳光的通风的地方,要摊开. 生:晒粮食.在有阳光的地方,要摊开,最好通风 师:大家通过刚才的分析,能说出加快蒸发和减慢蒸发的方法吗? 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的高低;(2)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3)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另外还有液体的种类,环境干湿程度等.

汽化与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三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实验水的沸腾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 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挤出里面的空气,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 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1.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 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了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温度/℃ 气泡变 化情况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下图)。

汽化和液化导学案教案

白银四中物理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导学案 班级第组姓名: 课型:新授课课时:共4课时备课人:张忠武 一、学习目标: 1.能记住液化和汽化的概念。 2.记住并理解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和液体汽化的两种方法。 3.能说出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 4.能应用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吸热致冷。 二、学习过程: (一)、认知准备 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性质制成的. 2、我们把物质由的过程叫做熔化,把物质由的 过程叫做凝固。 3、晶体物质在熔点温度时的状态,可能是态,也可能是态,也可能 是 .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_______相同.非晶体没有 ________和 _____ 。 5、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凝固时 __热,温度.非晶体熔化时, 温度,凝固时热,温度 . 6、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继续 . 晶体凝固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继续 . (二)、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例如:(组内举几个汽化的例子)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例如:(组内举几个液化的例子) (三)、汽化 现象1:洒在地面上的水逐渐干了;现象2:将壶中的水烧开后继续加热,壶中的水逐渐减 少。 问题:上面两个现象都是现象,但这两个汽化的方式不一样。物理学中称第一种 为,第二种为。因此汽化的两种方式是和。 1、蒸发 问题1:洗完的衣服中的水分要蒸发,衣服的外面先干还是里面先干 这说明蒸发发生在液体的 问题2:春、夏、秋、冬任何季节洒在地面上的水都能逐渐变干。这说明蒸发发生在 问题3:打针时皮肤上抹上酒精,酒精此时会蒸发,你的感觉是什么这 说明蒸发时要,即蒸发吸热致冷。 (1)、蒸发的特点:蒸发发生在液体的,蒸发发生在,蒸发要, 蒸发(填剧烈或缓慢)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陈道平 物理知识中本身隐含着很多的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它们和现在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很多的共通点。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将它们挖掘出来,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德育效果于智育教育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德育内容和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在授课中自然贴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一、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世界观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世代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讴歌中国人在物理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情。 比如在第十八章第二节“核能”的教学中,介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钱走后,次长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还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但是,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矢志不移。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饱经折磨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离开美国,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 在第十七章第三节“卫星通信”的教学中,介绍我国的“东方红三号”同步通信卫星以及我国目前处于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介绍“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的成功完成太空任务让世界瞩目。 以此类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看到祖国在飞速前进,立志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学习。这样做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利用物理史上的小故事让学生产生以服务人民为荣的人生观 在学习第十六章第一节《磁体与磁场》的教学中,“生活物理社会”中提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可以展开一下,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授第十八章第二节“核能”中讲到原子弹和氢弹。可以补充物理学家邓稼先在建国初期,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投身建设,参加和组织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因为中苏有关协议被苏单方面撕毁,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了。“研究战略核武器,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现在我们只能靠自己!”邓稼先对身边的年轻大学生们说。他还这样鼓励周围的年轻人:“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准发表论文。”为了祖国的强大,邓稼先数十年来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让世人震惊。邓稼先从五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默默奉献了三十多年,为我国“两弹”试验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被人们誉为“两弹元勋”。正因为有这样许许多多心中有服务人民思想的人,才换来今天新中国的强大。三、用科学实例让学生建立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世界观 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正确的、最可靠的,也是最高尚的和最光荣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3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 辅导教学案设计(提升版)

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 【课程导入】 生活中看得见的“白气”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棒冰而液化成小水珠,使棒冰周围冒出“白气”。由于“白气”温度低于周围空气,所以向下飘。(如果“白气”的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时会向上飘,如热汤上方的“白气”)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汽化与液化 1、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3、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液体继续吸热,但它的温度却不变,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演示一观察水的沸腾 取温度计、酒精灯、烧杯、石棉网、铁架台、水,按如图所示组装好实验器材.实验时自水温90℃开始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2分钟为止,并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 (1)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 答:水在沸腾前发出的声音较响,沸腾时声音变小. (2)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部位、运动方向、大小变化、最终结果各有何相同或不同? 答:相同点: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都产生在容器的底部,向液体表面运动,到水面破裂开.不同点:水在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 (3)你认为沸腾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观察停止加热后,水是否还能沸腾? 答:沸腾吸热,如果不能继续吸热,液体将停止沸腾. 演示二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1)如图所示,使烧瓶中的水沸腾,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稍降低一些后,将一大注射器接到密闭的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答:会看到水重新沸腾起来. (2)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水的沸点随水面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演示三认识一些液体的沸点 一些液体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液态铁 2 750酒精78 液态铅 1 740液态氨33.5 水银357液态氧-183 亚麻仁油287液态氮-196 甲苯111液态氢-253 水100气态氦-268.9 (1)酒精的沸点是多少? 答: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