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知识

人类学知识
人类学知识

西方人类学思潮

一、名词解释

1 进化:通过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变化。

2古典进化论:包括人类生物进化论(达尔文和赫胥黎)与人类文化进化论(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弗雷泽)。3达尔文的代表作:《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与性的选择》、《人和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

4泰勒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人类学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的研究》

5文化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6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残存法、统计法。

残存法;把现存落后的社会或文化因素的实例作为历史残余,来说明过去的状态,并与古史资料相结合,以解开古代史特别是原始社会史上一些难解之迷。

7摩尔根的代表作: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古代社会》

8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亲属称谓分为类分式和说明式称谓。

9摩尔根根据称谓的不同,家庭在人类历史上依次经过五种形式:血缘家庭、伙婚制家庭、偶婚制家庭、夫权(母权)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基本的、稳定的)。

10传播:在文化人类学中,它指文化或文化特质从一地流到另一地的现象、

11传播论:将人类社会的变化归因于物质文化与习得行为从一个起源社会传播到其他社会,换句话说,传播论认为文化变迁的过程主要是文化采借的结果。

12英国传播论:也称为“泛埃及主义”或埃及中心论,主要观点是认为埃及是文化的起源并向一切国家传播。13集体意识或集体观念:指由某一特定的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共同信仰和感觉,是社会强加于个人的观念,不是人从直接的经验中取得的。

14礼物之灵(莫斯提出,代表作《礼物》):被赠予的物体本身有精灵或力量的存在,迫使接受者必须偿还。

15互渗律:对任何现象的思维,这种现象既是它自身,又被解释为其他任何东西。(列维.布吕尔提出,代表作《初级社会的智力机能》、《原始人的智力》、《原始人的灵魂》)

16赫尔兹象征人类学,代表作《右手的优越》

17 普理查德代表作《努尔人》,格拉克曼的“社会冲突论”。

18《来自南海》的三部曲:萨摩亚人的成年,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19 结构:在经验实体之下存在的一种深层模式。

20 特纳关于仪式的概念: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他们虽然没有放弃技术的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作所有结果的第一位的终极的原因。

21 生命仪式:通常被称为通过仪式,指的是个人在某些生命过程中从一个社会身份转变成为另一个社会身份,或一个生命阶段过渡到另一个生命阶段所举行的仪式。

22格尔兹著作:《爪哇的宗教》《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文化的解释》

二、简答题

1、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进化原理:(1)物种不是永远的,而是不断进化的。

(2)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

(3)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生存下来。

2、简述万物有灵论

(1)万物有灵论的两个基本信条一是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失之后能够继续存在;二是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和人的今生来世,同时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2)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并据此建构了进化图式的宗教发展史。对人的灵魂的信仰—泛灵信仰—祖先信仰—精灵信仰—多神崇拜—一神崇拜

3、古典进化论的贡献

以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论人类学在认识人性和文化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有关人类起源的研究运用一些系统性的方法,而不再一味地依赖某种理论或宗教传统的独断之见。(2)他们在先天遗传的生物特征与后天学习的社会行为之间作了一个明晰的区分,而这就很好地回答了人类学研究长久以来的一个主要争论:为什么人类看似相似,但表现的行为却大相径庭?

4、简述文化圈理论

认为文化或文明具有区域性,每个区域自有文化的创造和变迁中心。中心文化向外传播扩散,犹如入水的石头激起的波纹。

德奥传播论派代表人物及著作:弗罗贝纽斯,著名的非洲民族学家,《非洲文化的起源》《原始民族的世界观》;格雷布纳《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施密特的“文化圈进化”理论《民族学的文化史与方法》《神灵思想的起源》。

5、简述传播论的要点

1相信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认定文化采借多于发明;

3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由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说明发生过的历史关联的机会就越多; 4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并从传播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

6、简述博厄斯的文化区分析法(包括文化独立论和文化相对论)的内容

文化独立论:文化现象极其复杂,是人与社会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生物的、地理的、历史的和经济的等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对文化特征的形成无疑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却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文化是超有机的、超个人的、超心理的、独立的封闭体系。文化现象只能通过文化现象来解释,即文化决定了文化。

7、简述博厄斯对文化结构的研究

博厄斯把文化结构分为4个层次,最小文化单元称为文化特质服务于同一功能的一系列相关特质构成一个文化丛结,关系紧密的丛结又构成一个文化类型,相同的文化丛结和文化类型会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从而形成文化带。相关的文化带又构成文化区。

8、简述克鲁定伯对文化系统(基本形貌和次级形貌)的划分

基本形貌指与生存、生计有关的文化事物。次级形貌指与创造力、艺术活动有关的文化活动。

9、简述涂尔干的贡献

1社会整体决定论 2“结构”与“功能”概念 3共比法 4对宗教的阐述 5集体意识或集体观念

10、简述格拉克曼的"“社会冲突论”

他反对马凌诺斯基将社会变迁等同于文化接触的观点,致力于寻找非洲社会变迁的复杂动力。同时,他关注实际的社会行为,尤其是社会行为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差异性,关注社会规范中的模糊性、矛盾与冲突,反对功能主义关于非洲社会在本质上具有稳定性的假设。

他认为社会结构并不是像马林诺夫斯基说的那样以永恒的平衡为特点的,社会中存在着有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的冲突。社会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整体,是因为它具备解决冲突和对立的机制,礼仪便是解决冲突的途径。

在他看来,社会平衡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平衡各种对立因素的辩证过程的产物,社会冲突并非社会团结的对立物,两者可以共存(对仪式的深入分析也支持这一观点),社会的团结和平衡状态是通过有节制的冲突而达成的。

10、简述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

1 不同的文化形貌决定了不同的人格的形成,因此,文化就会产生它的性格特征,成为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整体。

2 强调世界各种文化存在着极其多样的模式。

3在每一种文化内部具有多样性的同时,也都具有使得每种文化具有一定模式所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特点的主旋律,也就是所谓的民族精神。

11、结构分析的方法

基本方法为结构分析,分为结构模式的划分和结构层次的转换.结构模式的划分可以分为有意识模式、无意识模式、机械模式和统计学模式。有意识模式是指当地人根据自己对当地社会的认识为人类学家提供情况,或称“家乡式”。无意识模式指人类学家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当地人无意识的真正结构。有意识和无意识模式的划分,最能说明结构分析方法的实质。

12、举例说明“意义”与“象征”的关系

例子:狮子是森林之王,指的是自然界的王,而社会中的王指的是统治国家的人

无论什么物体、行为、事件、语言,成为某种意义之媒介物的即是象征,但是象征只有在不同文化场合才能成立,而不能在同一文化场合。因此,意义并不内在与象征,象征与意义的结合,并非原本事实。

象征的特点

①象征具有两极性。象征必须具有用于象征的事物和象征所表达的意义这两级。

②象征具有多义性。每一个象征都是以最简明的形式来代表许多事物。

③象征具有统合性。对彼此矛盾或相异的观念和事物的某种统合。

13、简述象征产生的条件

1 混合两种文化场合

代号关系是接近的关系,因而主要是转喻关系。符号关系则是相似的关系,因而主要是隐喻关系。象征符号代表了属于不同文化场合下的事物,要正确理解象征的主体,就必须详细的研究该象征的文化背景。

2 形成同一文化场合中的对立关系

单独不具有意义,只有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时才有意义。代号或符号只有与其他相适应的代号或符号形成对照时才有意义。

14、简述特纳的“阈限—交融”理论

1他认为,在阀限阶段,阀限人从固有的文化空间结构中脱离,旧我象征性的“死去”,他们先前的身份和位置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平等、简单,一视同仁的关系,达到了一种精神的、灵魂的,情感的交融。

2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宗教规范,经历身体和精神意志的锤炼,又返回到这个世界,获得了新生命与人格,以及新的社会地位。

15、简述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来源

1韦伯的社会行为理论 2 帕森斯的社会文化与人格的结构功能主义 3哲学家赖尔“心的概念”

三、论述题

1、论述《古代社会》的进化大纲将社会的发展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1)蒙昧时代被划分为三个阶段:低级阶段,该阶段人类以坚果和果实为食;中级阶段,人类食用鱼类,使用火;高级阶段,人类发明了弓箭。

(2)野蛮时代被划分为三个阶段:低级阶段,该阶段制陶技术产生了;中级阶段,东半球开始驯养动物,西半球进行灌溉,种植玉米,使用土坯,石头建房;高级阶段,冶铁术的发明,铁器的使用。

(3)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发明与使用

2、论述古典进化论的局限

一,片面强调单线进化,认为世界上所有民族都遵循同一路线向前发展,不能跨越。

二,忽略或不重视文化传播的作用,忽视对文化的功能、结构和家庭的研究。

三,把制度假设成为个人为达到自身的目的,有意识、有目标地设计的产物,将个人理性当作是调节制度形式的原则,很容易出现一种用主观的观点来追溯文化发展的倾向,从而加入一种外来的形貌来,“重新思考”某种制度。

四,仅仅强调理性的作用,忽视了情绪与习惯等非理性因素在文化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五,不加分析的认为各个民族的原始习俗都是原始时代的残余,事实上,有些民族的习俗是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形成的。

六,有些学者据以立论的资料不可靠,结论与事实不符。如摩尔根的“蒙昧低级阶段以果实和坚果为食物”的观点与事实相违背。

3、评价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

(1)文化相对论:是一种研究文化的态度,他认为各民族的文化的价值都是平等的,不可以高低优劣加以划分,衡量文化的标准是相对的。

(2)作用: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观点,不仅对当时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种族优越论等种族主义论调产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在今天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对待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文化相对论具有不可否认的合理意义。

4、论述基本形貌与次级形貌的区别

一,基本形貌必须面对现实,次级形貌则面对价值。基本形貌的动力是实际利益,而次级形貌的动力是创造力,自由精神与美感。

二,基本形貌建立在现实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并受其制约,生计模式对于次级形貌的发展史必须的,但是,次级形貌又有它内在的本质与规律,在特定情况是独立发展的。

三,基本形貌的历史发展是累积的,而次级形貌又与创造力的多变,所以不是累积的,往往会中断或演变为其他的东西。

4、论述功能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1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了文化整体的观念;2对共同研究的强调和应用导向把人类学从书斋带到了田野,从历史带到了现实,从对文化史的主观建构到对社会生活的直接观察和详细描述。

3确立了现代人类学的田野工作的典范。

局限性:从总体上说,功能学派所观察的社会系统基本局限于某个小群体或部落,并把它们视为没有历史的孤立的单位,而这不仅忽略了外部世界对文化单位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功能论者强调社会系统是由一群处于平衡状态又相互支持的要素所组成,他无法为社会文化的变迁提出有力的解释。

5、论述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功能论的异同(自己整理)

同:他们都认为文化人类学的任务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了解这个有机整体中各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及其相互关系。他们都十分重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工作。他们都认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是密切相关的,研究任何一方面,都必须研究它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异:与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论”不同的是,布朗的功能观更多地强调“社会整合”和“社会结构”。

6、论结构的概念

1结构是在经验实体之下存在的一种深层模式。

2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概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组成它的各元素之间是严格相互制约的,以至于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独自发生变化。②如果一个结构中的某些元素发生了特定变化,该结构也不复存在。③结构的意义在于可以直接认识被观察到的一切事实。

1时期数列及其特点

时期数列:指由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累计量的总量指标所构成的绝对数时间数列。

特点:1 时期数列中各项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2各项指标值随着现象的发展进程进行连续登记,因而各项指标值可以相加,相加后的指标值反映现象在更长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3每项指标值的大小与其使其长短有直接关系,时期长,指标值大,时期短,指标值小。

2时点数列及其特点

时点数列;只由反映某种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发展状况的总量指标所构成的绝对数时间序列。

特点:1时点序列中各项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发展状况;2各项指标值只能按时点所表示的瞬间进行不连续登记,直接相加无实际经济意义;3各项指标值的大小,与其时点间隔的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3简述指标体系的含义

指相互联系且在数值上具有一定数量对应关系的,3个或3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体系。每一个指数体系中,一个指数称为总变动指数,其余的指数称为音素指数。

4中心极限定理

无论总体服从什么分布,只要总体方差已知,样本容量足够大,样本平均数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5总体和总体单位

总体: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同质性是统计总体的主要特征。

总体单位:又称为单位,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即构成总体的各个事物。

6置信区间

置信区间又称估计区间,是用来估计参数的取值范围的。1、对于具有特定的发生概率的随机变量,其特定的价值区间:一个确定的数值范围(“一个区间”)。2、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3、该区间包含了参数θ真值的可信程度。4、参数的置信区间可以通过点估计量构造,也可以通过假设检验构造。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教育人类学讲义整理

《教育人类学引论》 第一节课 一、人类学对教育学有什么贡献? 1.对研究方法的忽视: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你的论文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①方法和你的选题有什么对接?②你的选题有该法(理论)与不用又有什么不同? ③你的论题最适合用何种方法、何种理论? 2.人类学对教育学的贡献: (1)打破我族中心主义,获得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类意识,进而强化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自我意识; 可以有民族情怀,但是不能有民族中心主义;视野和眼光的全球性——从西方看中国、从周边看中国;中国无哲学,但是有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不适合表达哲学,在这方面印度就好于中国,表达哲学的文字需要严谨、逻辑、严密;孟子:见幼童落井而起恻隐之心,但是有人便反驳:见幼童落井,汝之子,汝友之子,汝仇家之子,救孰?冯友兰,中国哲学浑然天成。 (2)打破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 人种志研究、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将先前的由业余学者或其他人的研究进行实证化。 (3)引发问题意识,提供对问题的解答; 人的本质与教育的关系(陆有铨说没有什么本质,反对本质主义,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人类进化与教育的关系;人的体质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4)改变提问方式,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成尚荣:尊重与倾听;①从旁观者转为具有主体色彩的我②将教育问题由“人的教育”转为“人的认识”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的情况下,教育才能真正展开和充分实现,会读人、能读人;③教育问题存在的理论基础,使教育人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存在深层,使教育和人类存在、世界存在、宇宙存在联系起来。 (5)提供了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重心下移,开放、互动生成,学生立场;习惯用一种学科、一个人物、一个理论来阐述你的问题。 《孩子的宇宙、最后20年、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实验时代》

文化人类学复习要点

题型: 名词解释5个,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5个,每题6分,共30分。 论述题3个,共50分。 第一章导论 1、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2、田野工作的特征。 3、人类学的领域。 4、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比较。 5、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6、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 7、什么是田野工作?什么是主位法,客位法。 第二章文化和文化变迁 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的原因,文化变迁的途径或表现,文化变迁的类型。 2、什么是涵化。 第三章种族、民族与族群 1、种族的概念 2、种族主义及其表现 3、种族产生的原因。 4、种族的社会建构。 3、民族的特征 4、族群的要素有哪些。 第六章生态人类学 1、生态人类学的定义,意义。 2、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经济人类学 1、什么是经济人类学。 2、经济人类学的问题意识。 3、经济类型与交换类型。 4、经济人类学的形式论与实质论。 5、夸富宴。“夸富宴”(potlatch)的词义是“散尽”(give-away)的意思。慷慨的馈赠是获取尊敬的动机。一个人举办一次夸富宴很显然会带给他一定的声望,这种声望是与慷慨的程度成正比的。“千金散尽”的夸富宴行为是一种“妄想自大狂人格”的结果。在一个缺乏统治阶级的社会中,夸富宴的制度确保了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的持续。 “夸富宴”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最初给以细致的描述,后来经由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再度解释的夸克特人的夸富宴仪式,一般都被后来的人类学家看成是一种再分配的经济制度。 夸求图印第安人(Kuakiutl Indians)的夸富宴(potlatch)。夸求图印第安人居住于英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教育让人更完美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南京市江宁区陶吴小学刘庆录 《教育人类学》是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所写。这本书是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德国文化教育学派是关注精神科学的价值与独特性,倡导教育关注文化,关注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教育学学派。这一教育学派在20世纪分别经历了狄尔泰的开创,斯普朗格的文化教育学,李特的陶冶教育学,福利特纳的解释学、教育学和博尔诺夫的人类教育学阶段。 在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中,他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其中的观点就有人的可教育性,教育与人的关系,非连续性教育等。 通过学习,我对博尔诺夫提出的人的可教育性观点感受颇深。博尔诺夫认为,“我们需要把人作为一种可以教育并需要教育的生物来理解”,从这儿我们不难看出,人是一种生物,但我们这种生物与别的生物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人是“可以教育”的生物和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人可以教育,人需要教育,很明确地指出了我们人与别的生物的不同之处,别的生物不可以教育,而人是可以教育的。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对牛弹琴”,在这儿我们可以套用一下,我们对牛进行弹琴(教育),牛又能听懂些什么?而对人进行弹琴(教育),人就会理解弹琴的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琴声所表达的意蕴,并且还能仿而学之,自己去弹琴,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博尔诺夫的“人需要教育”我们还可以理解到,我们人只有在不断的教育中才会不断地得以发展,才会通过教育来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之处。正如博尔诺夫认为,“正是由于要通过较高的能力来弥补现存的缺陷这种必要性,人成了‘不断求新的生物’,成了虽不完美,但因此而能不断使自己完美起来的生物。”博尔诺夫在书中说:人天生是“有缺陷的生物”,但我们需要看到这正是缺陷和完美在人身上的体现。人正因为有缺陷,才需要去教育,才需要去发展,去克服人身上所涉及的不足,人才会完美起来。 人怎样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完美呢?博尔诺夫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必要性”:“人原则上是并且始终是需要教育的,因此人在整个一生中始终在向更新的阶段发展,始终在产生新的学习任务。”从这儿联系我们的工作来看,我们的身份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想教好书,育好人,绝不能满足于自己以前所学的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对文化人类学的看法

认识社会学之根本——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根本的定义,也是我在学习文化人类学以前对于文化人类学的全部理解。简单来说,在我看来文化人类学就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再大一点也可以算作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该怎么样理解这门学科、如何去剖析这门学科与社会学内在的联系、学习这门学科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学学习提供怎样的帮助、以及我们该如何学些这门学科,这些问题我都没有真正思考过。 在上过文化人类学的课程,以及阅读过课程教材和少量的相关书籍以后,我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于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有课属于自己的认识,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角度来探讨人及其文化发展的脉络、规律,研究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课题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研究范围极其广泛的学科,用徐杰舜先生的说法,文化人类学就是一个"千手观音",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既然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特殊角度来研究文化和人的学科,所以,我认为,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对于学习文化人类学的人以及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相当基础的问题。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有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考古学家通常从过去的文化出发研究物质对象,试图以此解释人类行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文化借助语言得以维持并代代相传;民族学家研究已观察到、体验到的文化,与他们想要了解其文化的那些人进行讨论。这决定了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涵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之前认为的文化人类学就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无味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奠定了我现在对于文化人类学学习的全新态度。 所有文化历时而变迁,有时因为他们应付的环境已经变化了,有时由于外人的入侵,或者因为文化内部的价值已经改变了。虽然文化必须变革以调适于新的环境,但是变革中未预见到的后果对社会来说有时是灾难性的。人类是社会成立之根本,而文化亦是名族得以延续传承的之保障,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文化人类学也是一门了解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一个基础性的学科,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更加倾向于拓展个人的视野,让其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学、学习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学科,这种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积淀,以及其自身思考问题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进一步肯定了文化人类学的学习对于学习社会学的我们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 撇开其与社会学的联系不谈,这门学科的研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是值得肯定的。文化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它通过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证。它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它维持其成员之间的秩序,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 学科的研究领域是限定和表现学科目的的重要标志。教育人类学产生于教育与人类学这两个有广泛渗透性学科的联姻,这就注定了它有着一个面对教育所有领域的复杂广泛的学科领域。这就使许多研究者常常无法招架,很难真正把握,也推迟了学科成熟的时间。目前,教育人类学仍属发展性的,各种派别、团体、个人把握其研究都有限,又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因此不同领域各有千秋,纷繁多样。有人对美国几本权威的教育人类学文献目录和杂志作随机抽样调查,其研究所涉及领域不下十来个方面,这里归纳为十个方面。 1.教育与人的生成 通过人的本质这一根本问题来考察教育如何使人变成人,成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社会人,考察教育与人的存在、与人性的关系,与人的特性以及人的自我定义的关系,阐述教育与人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性、人类的可塑性、可受教育性及对教育的需要性和意向性等教育的本质功能。 2.教育与人类演进 在探讨文化进化论等人类学流派基础上,从宏观上研究教育与人类的关系,研究教育与人类起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察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类、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的特点和演变,以及在不同社会制度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从而形成一种历史的整

体教育观点,重新定义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揭示教育影响人发展的根本机制,提出现代教育的模式和未来教育的合理设想。 3.教育与文化变迁 一方面研究文化变迁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对文化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教育的文化功能,揭示教育与文化是如何在相互作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1)教育人类学把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赋予文化以生命的高级文化体,文化与教育是互为条件的。(2)研究不同民族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以及这种不同文化功能对人的影响,考察其功能及原理,比较其差异,提供各民族、各地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普及科学的教育战略目标。(3)同时,教育人类学还应研究教育文化功能的演变,教育与个人发展中的文化不连续性问题,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个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4.儿童学习人类学研究 (1)研究人与动物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区别,研究儿童的体质和智力发展在何种程度上复演了生物的进化史,研究儿童各种才能发展的关键期及其教育策略。(2)研究学习差异,即不同民族儿童的学习,个体与群体的学习,广义与狭义的学习,多子女与独生子女的学习,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学习,性别学习等差异。(3)研究儿童的生物性能力、认识模式、心理倾向、大脑学习机制以及一切潜在的遗传程式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

米利都泰勒斯:水本原 伊奥尼亚学派学派阿曼克西曼德:无定 (本原问题)阿纳克西美尼:气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一切皆流无 物常驻) 早期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美德在于和谐、灵魂轮回说 古希腊南意大利哲学 自然哲(由本原追溯到存在问题先驱:克赛诺芬尼(对神、万物、真理的认识) 并首次使用逻辑论证)爱利亚学派创立者、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真理之路意见之路) 辩护者:芝诺(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论证者:麦里梭(正面论证“存在”性质、修改巴门尼德) 多元论哲学恩培多克勒:四

根、爱恨、同类相知、流射 (①深入事物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阿克萨格拉:种子、努斯、异类相知 ②放弃单一本原传统从事物寻找运动根源之外,重视认识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老师,来自米利都 受巴门尼德与芝诺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象论、灵魂思想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对立的说法、社会生成论 智者派高尔吉亚:三个命题(无物存在、有物也不能认识、认识也说不出来) (恩培多克勒学生) 古 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是什么”问题、助产术 腊(师从按阿克萨格拉学生

罗阿尔克劳) 哲 学古麦加拉派:欧克里德与欧布里德——善即存在 (阐述苏格拉底时,深受爱利亚学派影响 典并且对晚期希腊怀疑主义影响甚大) 小苏格拉底学派昔兰尼派:阿里斯底波——善即快乐 时(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幸福主义所继承) 犬儒派:安提塞斯尼与第欧根尼——善即节欲 期(受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发挥) 柏拉图:前期理念论、分有说和摹仿说、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床喻、日喻 和洞喻)、知识论、回忆说、知识等级说(四线段说) 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区分、《范畴篇》个别事物实体论、《形而上学》中实体 学说和四因说、灵魂说 伊壁鸠鲁: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原子论、

文化认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文化认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周荃,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 摘要:基于文化视角的认知过程研究,在认知心理学的实证体系中从未受到过应有的重视。本文从认知的文化背景出发,讨论把文化因素加入到认知研究中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介绍了认知人类学、跨文化认知研究、本土化认知研究、社会认知和文化心理学等可能的文化认知研究新视角。 关键词:文化认知跨文化本土化社会认知 1.前言:传统认知主义的困境与机遇 传统的认知心理学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自产生以来,它迅速取代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范式。认知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内部认知过程为己任,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和学习等心理过程。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认知心理学出现了三种研究范式或取向。第一种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致力于人机模拟,认为人脑类似于计算机,认知过程犹如计算机的表征和运算过程。认知心理学的这种信息加工模式由于无法反映认知过程的灵活性,因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陷入了困境[1]。上世纪八十年代,认知心理学的第二种范式联结主义应运而生。联结主义以神经的网络结构模型为核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加工的问题,但它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机模拟和符号加工模式的局限。 传统的认知主义是以机械还原论和实证论作为其哲学指导,符号和联结的操作模型都采取了对意识分解的方法,引起了人文主义的严重不满[2]。此外,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对主流认知主义采取了批判态度。这些批判确实反应了认知主义脱离文化背景的倾向。在第一代信息加工认知范式和第二代联结主义范式之后,认知过程的生态化倾向逐渐吸引了主流心理学家的注意。生态学研究取向以人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主张在现实环境中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这种研究取向将认知主体视为自然的、生物的、活动于日常环境中适应性的主体,认知就发生在这样的情景之中[3]。这种新的研究取向把文化背景加入到认知研究中,认为文化是人从事各种认知的基础和背景,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和交换过程。跟传统的认知心理学范式相比,这种范式具有更大的生态效度、更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和更广泛的应用空间。而且,生态学研究取向主张把认知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而在技术和方法论

教育人类学练习及答案

作业 1.第1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的存在 B.人性是什么 C.文化的发展 D.文化的意义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人的未特定化使人具有人的()与可教育性。 A.群体性 B.可塑性 C.民族性 D.求生性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是文化之间的() A.相互歧视 B.相互排斥 C.相互承认和尊重 D.相互对抗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4.第4题

文化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性是什么 B.人是什么 C.文化对人形成的作用 D.人的社会责任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5.第5题 以下哪种不属于教育人种志的世界观特征?() A.注重本地人作用 B.重视教育机构的文化联系 C.强调个人主观意见 D.重视学校文化功能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6.第6题 ()是濡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A.社会 B.经济 C.教育 D.政治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7.第7题 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策略首先应考虑的是() A.学生的学习策略 B.学校的发展远景 C.家长支持策略 D.社会协调计划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8.第8题 以下属于民族基本要素的有() A.语言 B.土地 C.房屋 D.体质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9.第14题 教育是人的()。 A.人生观 B.自我定义 C.世界观 D.价值观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0.第15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主要以()的学者为代表。 A.欧美 B.太平洋地区 C.德语系等欧洲国家 D.东亚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1.第16题 ()是文化构成要素的核心。 A.事物 B.法律 C.语言 D.学校

应用人类学 知识点整理

《应用人类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应用人类学的名称 应用人类学(applied anthropology)丹尼尔布林顿(美国人类学家)1896 拉德克里夫布朗(英国功能主义)1930 实用人类学(p r a c t i c a l a n t h r o p o l o g y)马林诺夫斯基1929“科学的人类学应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它的任务不在于阐明这些和那些制度的起源史,而在于指出这些制度在某一社会中的作用。不是为了更确切的描述,而在于教会与这些民族有关的殖民当局和企业主,为了更适当地达成自己的目的,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些民族。” 行动中的人类学(a n t h r o p o l o g y i n a c t i o n) 戈顿 布朗 行动人类学(a c t i o n a n t h r o p o l o g y)索尔塔克斯(美国)、1940末50末“建立为人民使用的人类学家”直接去研究人民在社会文化变迁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妥善解决。呼吁人类学家站在人民的一边。 发展人类学(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t h r o p o l o g y)霍姆伯格 因为他主要从事社区发展研究 人类工程学(a n t h r o p o l o g o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埃利奥特 查普尔 主要是对社会现状进行改革核对将来社会进行规划。 辩护人类学(a d v o c a c y a n t h r o p o l o g y)决策人类学(p o l i c y a n t h r o p o l o g y)过去应用人类学多为社会中没有权利的族群或人们辩护 近年来多从事政策研究有关 2、概念 在承认人类社会不断向进步的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改善和改进人类社会不尽满意的地方,以促进人类社会想进步方向发展的学科。同时也从事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石奕龙课本说法) 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也被认为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责认为是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应用人类学是一门在承认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社会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 3、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纯理论研究、基本研究、基础理论研究) 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认识各种现象,探索其本质和规律,阐明其根本原理,沉声新的理论知识的研究。 在广泛意义上认识有关的客观对象。成果以理论形式出现。有较大普遍性。目的是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总而言之,是一种知识的获得。“不带价值观念”“价值中立态度” (2)应用研究针对某一具体的实际的应用目标而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技术研究。为认识和进一步改造克尔观世界,产生新知识提供新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介于基础研究和开发活动之间的中间环节。 目标在于,当以基本假定、理论构成的政策态度转变为行动时,帮助吧基础研究的成果

认知语言学赵艳芳

本书一共十二章,第一章是导论,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认知。关于认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认知定义都认为思维是认知的核心。第二节主要讨论了认知科学的基础,它既有哲学基础又有心理学基础。第三节是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结构完形的组织原则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客观互动的信念显然来自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论。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人是维果茨基和皮亚杰。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源于哲学,人类学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范畴理论和原型理论源于哲学家和认知人类学家的研究。在基本范畴理论基础上,范畴可以分为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所有概念的建立都以原型为中心。第五节是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包括开端,发展和确立三个阶段。 第三章经验主义认知观。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客观主义的认知观和经验主义认知观,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同时也认为认知对经验能动的组织作用。第二节对语言基本问题的重新认识。分别探讨了语言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任意性问题,范畴与概念,隐喻,多义现象,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和推理。 第四章认知与语言的生理和物质基础。在第二节中介绍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的理论主要有三种:思维决定论,语言决定论,思维独立于语言论。最新的研究已否认了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外壳的说法,认为就同一事物而言,认知先于语言产生,也即存在前语言阶段的认知。接着又介绍了颜色感知与语言,通感及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是人类认知重要的和基本的方式之一。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 第五章范畴化和认知模式。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可以构成一个范畴。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模糊的认知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明确的。认知语言学以人的经验、认知、范畴化为语言研究的出发点,认为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但大脑是如何对事物进行最有效的分类和组织的?认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层面,基本范畴层面,及大脑是从中间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再此层面上,人们区分事物最容易。而原型经常用来指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但原型更确切的含义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最佳成员只是原型的个例。第三节主要介绍了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本章还主要讨论了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式。意象图式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抽象的认知结构。根据莱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说:“人不受教育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人。”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生物。”兰格维尔特说:“人是可以教育的动物,是能教育而且需要教育的生物。”以下是关于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博尔诺夫: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他思想的闪光点,在于他把他的哲学思想和他的教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博尔诺夫自称是狄尔泰学派的一员,及精神科学学派的一员,但却是一名该学派的坏学生,因为他兼容其他学派的观点。他吸收了不少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的观点,从这些哲学出发阐述了教育学问题,提出了他的教育主张,但他的基本立足点还是在精神科学教育学中,他的方法也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非连续性教育 博尔诺夫指出,以往的各种的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教育循序渐进,不断趋向完善。而这一过程通常称为塑造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是人的可塑性。博尔诺夫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他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这不全面,还需要修正。他写道:“因为这一观点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

教育失误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这本来是应当避免的,而且原则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这种干扰无论如何无关教育的大局。只有存在主义敏锐地看到这种干扰不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埋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从这些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新的,迄今尚被忽视的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它使连续性发展的观念趋于破灭或者至少表明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博尔诺夫做了上述说明之后,他得出了如下结论:“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非连续性教育” 博尔诺夫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干扰常常给教育带来障碍,使教育结果深受其害,而人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环境,认为教育工作者教育不得法,环境糟糕所致。而如今用非连续性教育的观点来剖析这一现象,就能正确处理这种现象,应付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和困难,使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把危机、唤醒、号召、告诫和遭遇等等视为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既是造成人生非连续性或者教育非连续性的原因,又是教育的一种途径。他认为教育过程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形式的统一。 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呢? 1、危机

法医人类学知识点【赣医】

法医人类学概念:是以医学为基础,应用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司法审判工作中与骨骼有关的个体识别问题,为案件的侦破提供线索,为案件的审判提供证据的应用学科。工作对象:骨骼及骨骼残片。工作中心:对骨骼及骨骼残片进行个体识别(种属,种族,年龄性别身高的鉴定,容貌特征的识别,面貌识别)。研究方法:形态学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DNA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扫描电镜技术)。 法医人类学研究任务:1.确定骨骼入土实际,从而推断死亡年月2.确定骨骼种属3.根据骨骼鉴定年龄、性别身高等4.对毁容尸体进行个体识别5.颅骨面貌复原,供亲属好友辨认6.颅相重合,确认失踪人员7.进行亲权鉴定8.确定某活体年龄,必要时鉴定性别9.根据不同时期的照片,确定是否为同一个人10.根据现场遗留毛发、查找犯罪前科和嫌疑人 骨骼实验室处理:除去软组织,骨骼的脱脂与漂白,骨骼残片的修复。检验的内容:骨骼的种属、性别、年龄鉴定,身高推断,死亡时间推断,死亡原因推断,骨骼身源的推断。 白骨化:尸体软组织经腐败过程逐渐软化、液化,直至完全溶解消失,毛发和指(趾)甲脱落,最后仅剩下骨骼,称为白骨化。分级:轻度,动物骨骼表面骨质完好,或基本完好,骨骼表面扔富有光泽感,暴露时间一般不超1年,非常完好的骨骼基本不超半年。中度,动物骨骼表面骨质有破损,骨骼表面缺乏光泽感,暴露时间应在一年以上,两年以内。重度,动物骨骼表面骨质已经完全消失,而且在骨骼表面出现凹凸不平,变粗糙,有些可在表面看到腐蚀现象,暴露时间往往在两年以上。 法兰克福平面:将颅骨左、右侧外耳门上缘点和左侧眶下点三点确定的平面,如颅骨左眶下缘点损坏,则采用右侧眶下点替代。 人种的划分:蒙古人种,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亚细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等地(北亚,南亚,东亚,东北亚,美洲)。欧罗巴人种,分布于欧洲,西亚北非和南亚次大陆的北部地区,在美洲和大洋洲也有很大比例(大西洋-波罗的海,印度地中海,中欧,白海-波罗的海,巴尔干-高加索)。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分布于旧大陆回归线以南(澳大利亚,维达,美拉尼西亚,尼格利陀,尼格罗,尼格利罗,布须曼)。过渡人种。 颅最大长:眉间点至颅后点在正中矢状面的最大直线距离。颅最大宽:通过眉间点和颅后点绕颅骨一周的水平长度。颅宽:两侧颅侧点之间的距离。颅高:前囟点至颅底点的距离。颅顶点:将颅骨位于眼耳平面时,在正中矢状面上的最高点。面宽:两个颧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颅底长:鼻根点至枕骨大孔前缘点之间的距离颅周长:通过眉间点和颅后点绕颅一周的水平长度。用软尺测量。 性别鉴定中,哪些人体骨骼较有价值:骨盆>单块髋骨>颅骨>下颌骨>胸骨>股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