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教学模式理清的三个概念

厘清“自创教学模式”梳理过程中的三个概念

为促使“有效教学”研究及实施向纵深开展,本学期,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 “自创教学模式”梳理活动。下面就此项活动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开展“自创教学模式”梳理活动?
首先,从个人层面讲,我想,这是教师由“教书匠”型向“专家型”成长的
必由路径。
现代学校的发展需要的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会讲课,讲课有特点,会写作,会发言,发言有特点。而这一切,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色彩。这些色彩中最浓的要属课堂这一块。课堂教学模式便成为区别于他者的重头戏。
我们梳理一下,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过程大致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习模仿阶段。第二阶段为成型阶段。第三阶段为自由运作阶段。我想,现在大部分老师都处在学习和成型阶段。但又没有很好地去梳理,去总结,去上升到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模式。通过回头梳理活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清晰,更科学,更简洁,更符合教育教学的原理,更符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更切合学生的特点。这一梳理过程,其效益是远大深远而不可低估的。梳理的过程,就是完善补足的过程,也是扬弃的过程。教师要对每一环节进行取舍,依据是什么,这就要牵扯到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的再一次学习和补课。这种连带效应,将势必为教师的理论素养补上深深的一课。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的课堂由实践层面向理论层面的搜寻提炼过程。试想,当一种科学的,符合自己个性的,又切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而又能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原生态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教师来讲,一定是光荣快乐而幸福无尽的大业。
其次,从管理层面看,这样的梳理活动,可使学校的教学研究从实践层面向理论层面转化。从量的状态向质的状态转变。从散的状态向整齐而有规律的方向转变。我们提取“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成长路径,发现它们都是产生于教师的教学第一线,通过教师和教研人员的梳理、提炼、完善,再通过理论包装而走向更大的舞台,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一个学校或地区的教育科研的发展。这种由点到面产生的效应是极其宽广和深远的。这种土生土长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更适合于在本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自创教学模式”要坚持的三条原则的是什么?
原则是准绳,是规范。“自创教学模式”也要坚持三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科学性。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有好模式,也有不好的模式,检验模式好坏的第一条标准是是否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具体含义是,这种模式是否

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否符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各种原则。第二条原则是实效性。即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切合教师本人的个性特点,是否切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是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第三条原则是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种。自己创立的教学模式在现有各种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是否做到了新的变通,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检验“自创教学模式”好与坏标准是什么?
用什么来检验自己创立的教学模式的好坏呢?我想标准有两条。一是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检验一个教学模式,最有效的标准看是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模式看起来很好看,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完成不好。则这种模式有待商榷,还需要继续提炼总结和完善。
二是看课堂时间结构:我们认为,好的一节课,课堂内师生各自活动的时间大致是有比例的。我们经过探索和实践,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45分钟的课堂内教师纯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为宜,学生活动时间以不少于25分钟为宜。40分钟的课堂,教师纯讲授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学生活动时间以不少于25分钟为宜。如果一种教学模式,教师讲解的时间,超过了这个规定,我们认为也是不妥贴的。教师讲授的时间长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势必要缩短,以学生为主的深度学习和思考将无从谈起。
以上,我简要从“自创教学模式”梳理的意义、坚持的原则及检验的标准三个方面谈了几点认识,谈的很粗浅,只起到一点抛砖引玉之作用,希望全体教师都应认清这次教学模式梳理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实际行动跟上学校课堂模式梳理的步伐。通过提炼、筛选、取舍、优化、再现、展示,让自己试验田里的那块茁壮的苗走向更大的舞台,服务于更多的教师。这就是我们开展梳理活动的主要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