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文献的载体

在讲版本这一章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与版本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献的载体。那么什么叫做文献的载体?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才能被记录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从现存实物看,文献的载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甲骨、青铜、石头、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

一、甲骨。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具体地说,龟,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迄今为止,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期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因其出土于殷墟(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书契”、“殷墟卜辞”等。由于甲骨文是对卜筮活动的记载,主要用来核实卜辞是否灵验,它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书籍。

二、青铜。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青铜器铭文,因古代青铜又称为金,所以青铜器铭文又叫金文,因钟和鼎为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铸刻的金文器具又以钟和鼎居多,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钟鼎款识”,另外还有“铭文”、“铭辞”等名称。商周时期的金文

内容宏富,记载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商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有些学者说,其在西周历史、文化上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尚书·周书》,但它也只是青铜器的附坠,虽有书籍的某些作用,但还不是正式的书籍。

三、石头。除青铜铭文外,当时还流行石刻文字,陕西曾出土了春秋战国之际的10个石鼓,上面刻有600多个籀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四方巡行,有七处刻石(峄山、琅邪(langye)、芝罘、东观、碣石、会稽)。还有就是后来的石经、墓志、碑文都属于石刻文字。著名的石经有汉代的熹平石经和三国魏的正始石经。石刻文字显然是供人阅读的,这已经可以算是正式的书籍了。当然,与后世书籍制度联系更为紧密的,还是简册和版牍。

《熹平石经》也称“汉石经》”,“一体石经”。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和堂谿(音锡)典等奏求正定经书文字,灵帝许可。参照诸体文字的经书,以隶书写成刻石。共46石,两面刻字,历九年而成,立于洛阳太学前。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七经。今存残石。(《诗经》有鲁、齐、韩三家,《易经》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礼经》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传》有严、颜二家)

《正始石经》亦称《魏石经》。每一字刻古文、小篆和汉隶三体,故又称“三体石经”。刻于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至九年(241-248)。其石数诸书所记不一,据马衡推定应为27石。两面刻字,立于洛阳太学前。已发现残石唯《尚书》、《春秋》二经,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四、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两者合称为简牍。简牍作为文献的载体,据说在殷代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每一只竹片制成的简叫做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成为策(册),称为“简策”或“简册”,是当时主要的书籍形式。当时的文字载体除竹简外,还使用木片。这种用来书写的木片称为“版”(板)或“牍”,由于书写用的版成方形,故版牍又称“方”。连称方版或方板。一支简只能书写少量的字,方版的容量就大一些,而册的容量更大。所以《仪礼·聘礼》云:“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春秋·序》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孔颖达疏云:“简之所容,一行字耳。牍乃方版,版广於简,可以并容数行。凡为书,字有多有少,一行可尽者,书之於简;数行乃尽者,书之於方;方所不容者,乃书於策。”

在现在公布的出土的战国楚文字数据中,楚简是最丰富

的。计有:

01. 五里牌楚简 1951年湖南长沙五里牌楚墓M406 38支

02. 仰天湖楚简 1953年湖南长沙南郊仰天湖M167 42支

03. 杨家湾楚简 1954年湖南长沙杨家湾楚墓M569 72支

04. 信阳楚简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M1 148支

05. 望山楚简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M1 M2 M1、

207支;M2、66支

06. 藤店楚简 1973年湖北江陵藤店M1 24支

07. 天星观楚简 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观M1 70余支

08. 九里楚简 1980年湖南临澧九里M1 100余支

09. 九店楚简 1981--1989年湖北江陵九店楚墓

M56 M621 M56、205支;M621、127

10. 夕阳坡楚简 1983年湖南常德山夕阳坡M2 2

11. 秦家嘴楚简 1986年湖北江陵苗湖秦家嘴M1、M13、

M99 M1 、7支;M13 、18支;M99 、

16支

12. 包山楚简 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M2 279支

13. 慈利楚简 1987年湖南慈利石板村M36 4557支

14. 鸡公山楚简 1991年湖北江陵鸡公山M48 数量未详

15. 老河口楚简 1992年湖北老河口安岗M1M2出土10余支

16. 砖瓦厂楚简 1992年湖北江陵砖瓦厂M370 6支

17. 范家坡楚简 1993年湖北江陵范家坡M27 1支

18. 曹家岗楚简 1993年湖北黄冈曹家岗M5 7支

19. 郭店楚简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M1 805支

(2002年5月3日《中国文物报》报

道又发现《语丛三》遗简1支,这样

实际上是806支)

20. 新蔡楚简 1994年河南新蔡葛陵M1001 1571支

21. 长台关楚简 2002年河南信阳长台关M7 数量未详

22. 上博楚简 1994年入藏 1200余支

23. 清华简 2008年入藏 2000余支

24. 睡虎地秦简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M11 1100多支

25. 天水放马滩秦简1986年在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

黨川鄉放馬灘一號秦墓

26.云梦龙岗秦简 1989年湖北云梦 150余支

27. 里耶秦简 2002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 36000多支

28.安徽阜阳汉简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M1

29. 张家山汉简 1983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初

年的古墓(编号M247、M249、M258)

1236支

五、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丝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有其自身的优点,如轻薄柔软,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剪裁。很早缣帛与竹木就被人们同时使用了。但在流传过程中其保存的长久性却远不及简牍,帛书藏于墓穴极易腐烂,所以现代考古发现的帛书很少,而简牍出土的数量却相当多。20世纪最著名的帛书出土地是长沙,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楚帛书和马王堆帛书最为著名。

六、纸张。缣帛这种载体形式除了有不易长久保存的弱点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购买。学者们也不轻易使用,往往是先在竹简上打草稿进行修改,然后再写在丝织品上。西汉末年,刘向校勘群书,“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东汉以后逐步普及的纸张,既有简帛的优点,又比缣帛便宜,因此就逐步取代了缣

帛和竹木,称为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纸张全面取代简牍与缣帛是从东晋开始的。南北朝以后书籍基本上都是以纸为文献载体。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出现,造纸术的水平也日益提高,纸有许多不同的品种,如白麻纸、黄麻纸、桑皮纸、藤皮纸、麻沙纸、宣纸、毛边纸等。

七、电子。电子作为文献载体形式,一大特色是无形,另一大特色是存储量大。目前,电子图书的主要载体形式就是光盘。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版本的源流及名称

一、版本的定义

1.古籍版本释名

“版本”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最早“版”与“本”是各有其义的。

《说文》释版:“判也,从片,反声。”又释片:“判木也,从半木。”说明“版”的本义就是“片”,“片”是半木之意。既然不是“全木”,那就既可以用于房屋、制作家具,也可以用来制作简牍、雕刻文字。段玉裁说:“凡施于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这就是说,“版”、“板”二字为古今字。

“本”,《说文》释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说明“本”的本意是树根,引申而为根基、原始、本原等。

“版”用作图书,最早指的是木牍。而“本”用作图书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对这个“本”字,后代学者最有争议。一是以叶德辉、张舜徽为代表,将此“本”理解为卷轴装的帛书。张舜辉的理由是:

许多卷轴积存在书架上,轴头都是露在外面的。这轴头,便是所谓“本”。《说文》:“木下曰本”。“本”的原义和“根”相同。清末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说:“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这话是对的。因根计数,起于卷轴。就卷子中的木轴而言,可以称根,也可称本。那末,“版”的名称原于简牍;“本”的名称原于缣帛是确无疑义的了。后世因合二者而连称“版本”,未时也已很早。自从有了雕版印刷术以后,人们习惯于用版本二字作为印本的代称。

二是以余嘉锡、曹之先生为代表,将“本”理解为用作校勘的“底本”(简策书)。余嘉锡在《余嘉锡论学杂著·书册制度考》中这样解释:

寻《风俗通》之意,“一人持本”者,持竹简所书改易刊定之本;“一人读书”者,读传写上素之书也。以油素之

书写自竹简,则竹简之书为原本,故呼曰“本”。其后简策之制度既废,写书者借人之书传录,则呼所借者为“本”。

这是在“版本”辞源理解上的分歧。张三夕先生在导论中给出的定义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2.版本学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二、现代版本概念

在现代“版本”概念的理解上,学者们在表述上也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版本仅指刻本和写本,如施廷镛称:“所谓版本,实写本与刻本的合称。”另一种观点将版本理解为图书各种实物形式的总称,如顾廷龙认为:“版本的含义实为一种书的各种不同的本子。古今中外的图书,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并不仅仅限于宋、元古籍。”曹之认为:“宋代所谓‘版本’单指刻本,并不包括写本在内。元明以后,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和图书制作方式的复杂化,‘版本’一词的含义逐渐扩大,成为一书各种本子的总称。也就是说,除了刻本之外,还包括写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石印本,

等等。”姚伯岳也认为:“版本就是一部图书的各种实物形态。”此外还有一种折衷的“广狭二义说”,如严佐之认为:“古籍版本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古籍版本专指雕版印本,广义的古籍版本泛指包括写本、印本在内的,用各种方法制作而成的古代图书的各种本子。”有学者认为,张舜徽在《中国校雠学分论(上)——版本》一文中把“版本”解释为“印本”,显然是误解了张先生的意思,张的原意是说两宋时期的版本指的是印本,而并非张本人将版本理解为印本。

应该说,“刻本和写本说”抓住了版本的主流,但没有将活字本、拓本、套印本、插图本、石印本等包容进去,显然不妥。“广狭二义”说反映了版本概念演变的历史。“版本”一词虽最早现于宋代,但最初确实不是一书各种本子的总称,仅指刻本而言,不包括写本在内。有朱熹《谢上蔡语录后序》为证:“熹初得友人括苍吴任写本一篇,后得吴中版本一篇。”但“广狭二义说”却未能反映版本概念的现实。由于刻本书的极盛,“版本”一词的频繁使用,它的外延渐而扩大,将写本、拓本、活字本等其它版本形式也囊括进去了,成了一书各种本子的总称。因此,将“版本”理解一书各种实物形式的总称,是最接近版本概念的本质的。武汉大学的李明杰给版本下一定义:所谓“版本”,是指同一种书在讲授、传抄、翻刻、复制等流传过程中,因篇章卷次、文字内容、装订方式、载体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各种文

本的具体物质形态。

三、古籍的版式

⑴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页四边的围线,以围线的条数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等。

⑵界行界行是字行之间的分界线,有朱墨两色界行,分别叫朱丝栏、乌丝栏

⑶行款每半页版面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又称行格,著录版本时多记半页若干行若干字,遇有每行字不一致时,则取其最多或最少者记之,外加“不等”二字。

⑷版心又叫中缝、书口、版口,是印页版框中间的那段窄行。一来用于对折书页,二来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版心有专供折叠时作标记用的鱼尾图形,其中间称作中缝。

⑸鱼尾版心全长约四分之一处的标志,因为状似鱼尾,故名。以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以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以图案虚实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鱼尾是折纸的准线。

⑹象鼻指鱼尾到边栏这一段版心中间的黑线,仿佛象的鼻子垂在胸前。有粗细之别,粗的叫大黑口,细的叫小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上下象鼻中刻有书名卷数等称作花口。

⑺天头又叫书眉,版框上端的白边。供眉批之用。

⑻地脚版框下端的白边。

⑼书耳也称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一些宋刻本常有此式,专门用来记篇名、书名简称或者帝王名号、室名等。

⑽小题和大题正文首页题目的形式。小题指篇名,大题指书名。通常情况是大题在上。宋版书有时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⑾墨钉正文中表示阙文的墨块,用“■”表示。墨钉又称墨等,是指在工匠刻书时,感觉版面上有疑问的字,先留空,待确认后再刻,此留空处即印成一个墨块。

⑿牌记刻书的人常在一书的序目之后或卷末镌刻刻书家的姓名、堂号、书坊字号或刻书年月,俗称“书牌子”,一般刻成正方、长方等形状的印章形式

⒀书衣即封面。一般采用质地较坚韧的有色纸,比较珍贵的书籍采用丝织品,可起保护作用。又称书皮、封皮。

⒁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长方形纸条或丝条,标有书名(图8)。有时藏家也会在此写上自己的堂号,以标明所有。亦有找名家书写书签者,往往落款书为某某题签。

⒂书根书册最下端的侧面部分,刻本常在此印书名、卷册数,也常被收藏者题写书名、卷册数、卷册顺序,以供检索。

第二节、版本的类别

书籍文献因其物质载体不同而有甲骨、金石、简牍、帛书、纸书以及电子图书的区别。不过,就版本而言,甲骨、金石、简牍、帛书因其制作困难或难于保存,一般流传不广,也较少异本。电子图书还处于发展阶段,版本形态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因此,我们这里所作的版本分类,只涉及纸质版本。

一、写本

1.写本:写本又称手写本,指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比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明清列朝实录等原本既不是刻本也不是稿本或据其他版本录写的抄本,故称

“写本”。这里写本的概念是狭义的。

2.广义的写本因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以下几种:

⑴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如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清洪亮吉手写的《卷施阁诗》、桂馥手写的《晚学集》、蒲松龄手写的《聊斋志异》等。

⑵稿本。又叫清稿本,是指用以增补、校订或付印的誊清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也能体现作品原貌。

⑶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指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难见的珍本便赖抄本得以保存。

抄本又有乌丝栏抄本、朱丝栏抄本、精抄本、影抄本、毛抄本、旧抄本等。精抄本是指纸墨精良、书法工整、内容错误较少的抄本。

乌丝栏抄本是用墨栏格纸所抄的书。

朱丝栏抄本是用红栏格纸所抄的书。

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本子。

毛抄本是指明末清初毛晋所抄的书,毛氏的影宋抄本几可乱真。

旧抄本是指时代难以确定的早期抄本。

根据时代可分为唐抄本、宋抄本、元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

二、刻本

刻本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刻本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

1.按照刻印时代,可以分为:

唐刻本(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这件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这本《金刚经》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骗取,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这就是现存最早的唐刻本)

五代刻本(五代刻本最早的首推浙江杭州雷峰塔所出《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宋刻本

辽刻本

金刻本

元刻本

明刻本

清刻本

民国刻本

2.按照书籍刻印的地域,就国内而言,可分为:

浙本(浙江地区刻本)

蜀本(四川地区刻本)

闽本(福建地区刻本,因以建安、建阳两县为中心,故又称建本)

平水本(山西平水刻本,平水也叫平阳,是金代和元代北方的刻书中心。也叫平阳刻本)

江西本(江西刻本)。

浙本、蜀本注重校勘,质量较好。建本多为考试用书和通俗读物。建阳麻沙镇刻本粗制滥造,因而麻沙本几乎成了劣本的代称。

就国外而言,有朝鲜本、日本本、越南本、梵本(用古代印度文字书写的佛经)等。

3.按照书籍刻印的主体,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官刻本简称官本,官刻本中因所刻单位不同而有监本(各朝国子监刻印的书称“监本”。明代南北两京国子监所刻印之书,南京国子监刻印的称“南监本”,北京国子监刻印的称“北监本”)

经厂本(明代为刻印诸经,司礼监专设刻印了许多其他图书。

这些由经厂刻印的书,通称“经厂本”。共特点是书品宽大,字大行疏,然校勘不精,错讹较多)

藩府本(明代藩王府刻本)

局本(清同治、光绪年间各地成立书局,如江苏书局、淮南书局、湖北崇文书局等,他们所刻印的书,简称“局本”或“局版)

书院本(各书院刻本)以及各种名称的刻本,如宋有崇文院本、茶盐司本、安抚使本、转运使本、仓台本、记台本、漕院本、公使库本、郡斋本、太医局本、京本、兴文暑本、殿本(清武英殿刻印的书,简称“殿本”或“殿版”。多用开化纸,书品宽大,刻印精良)、扬州诗局本、钦天监本、提刑司本、布政使司本、府本、州本、县本、州府县学本等。家刻本种类繁多,著名者如黄善夫本、汲古阁本、涂祯本、陆元大本、朱承爵朱氏文房本、郭云鹏本、胡克家本、南海伍氏本等。坊刻本更是多如牛毛,著名者如陈宅书籍铺本、建安余氏本、荣六郎书籍铺本、金陵唐氏本、新安黄氏本、扫叶山房本、金台汪氏本、金台岳家本等。

4.按照书籍刻印的先后,可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修补本、增修本、重修本、递修本、三朝本、百衲本、补配本、初印本、后印本等。

5.按照书籍刻印的版式和字体,可分为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书怕本、插图本、批校本、墨口本、白口本、十行本、

八行本等。

6.按照书籍印刷的墨色,可分为蓝印本、朱印本、墨印本、朱墨本、套印本等。蓝印本、朱印本多是印刷的校样,大抵明人多蓝印本、清人多朱印本。

7.按照书籍流通的情况,可分为通行本、旧刻本、残本、善本、孤本等。通行本指最为流通的版本。

三、善本

四、活字本与影印本

第三节纸书的装饰

一、卷轴装

二、旋风装

三、梵夹装

四、经折装

五、蝴蝶装

六、包背装

七、线装

第四节版本的鉴别与选择

一、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

1.验牌记

2.考刻工

3.看版式

4.查讳字

5.看字体

6.看纸墨

7.看装帧

8.审书名

二、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

1.读序跋

2.审内容

三、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进行鉴别

1.读题识

2.审藏印

3.查著录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学子考北大的原因之一吧,今天作为北大的一名学子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考北大的一些心里路程,希望可以帮到学弟学妹们。 奋斗了了一年的时间,我终于踏进了北大的校门,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付出总有回报!这不是套话,这是我刚刚知道我考了多少分的那一刻的最深切的体会!想起当初大学毕业只身前往北京,举目无亲,那个时候不知道北大的食堂在哪里、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住的地方、不知道应该在哪里看书学习、不知道向谁去打听专业课的问题……,总之苦楚溢于言表,当然最后的得到的快乐也可以说是喜上云霄! 学弟学妹们好,我是汪学长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当年以总成绩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新祥旭考研一对一讲解621中国古典文献学和832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专业课,首先我自己当初也是在新祥旭考研辅导学校辅导过专业课,觉得老师们水平很高,尤其是在北大的学子们几乎是没有人不知道新祥旭的,毕竟新祥旭创始人就是北大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新祥旭兼职任教的原因,毕竟我也是在这里的老师帮助下考上的,这个在这里不细说了,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留言或者加老师微信,那么我给大家推荐一些参考书目: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写的可读性很差,最重要,逼着自己去看)曾贻芬《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馆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安静小太郎《经学史》万卷楼 江竹虚《五经源流变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各经的发展源流很明晰) 徐有富《目录学与学术史》中华书局 江蕃《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精彩有个性)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020-2021年首都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考研招生情况、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考研真题!

2020-2021年首都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考研招生情况、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考研真题! 一、院系介绍 现文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高级涉外文秘系、比较文学系、影视文学系、文化产业系、汉语国际教育等6个系。全院设有古代文学、文艺理论、汉语言文字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影视文学、语文学科教育学、高级涉外文秘、文化产业、大学语文等教研室,另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信息资料中心以及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本科教学办公室、科研研究生办公室、成人教育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拥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师范类、1955年始设,非师范类、2002年始设)、汉语言文学(高级涉外文秘方向、非师范类、1995年始设)、汉语言文学(比较文学方向、非师范类、2001年始设)、汉语言文学(书法教育方向、非师范类、1993年始设,后停办)、戏剧影视文学(非师范类、2002年始设)、文化产业管理(非师范类、2005年始设,原属汉语言文学下方向,2010年升为专业)、国际汉语教育(非师范类、2009年始设,原名对外汉语,2013年更名国际汉语教育)、专科专业曾有汉语言文学(1955年始设)。 文学院现有在职教师105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44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55人,其中聘为博士生导师 29 人,硕士生导师68人,特聘教授 3人,讲座教授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

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1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议评审专家2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5人,全国百篇优博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5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市级精品课程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有多项科研、教学成果和多部教材获国家和北京市政府奖。二、首师大古典文献学考研招生情况 初试科目 三、首师大古典文献学考研参考书目 1、初试参考书

【古典文献汇编】《中华成语千句文》(完整收藏版)

【古典文献汇编】《中华成语千句文》(完整收藏版).txt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古典文献汇编】《中华成语千句文》(完整收藏版) 1 民族神话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 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 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 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 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2 人猿揖别 浩瀚宇宙,银河苍茫。地球生命,雨露阳光。 斗转星移,天行有常。大陆漂移,七洲四洋。 四时更替,寒来暑往。云行雨施,万物生长。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自然造化,大块文章。 千岩万壑,层峦叠嶂。电闪雷鸣,狂涛巨浪。 云合雾集,千态万状。长林丰草,傲雪凌霜。 飞禽走兽,虎视鹰扬。适者生存,不主故常。 人猿揖别,竖起脊梁。劳动造人,历尽沧桑。 幕天席地,饮露餐霜。穴居野处,出没无常。 茹毛饮血,食果为粮。栉风沐雨,袭叶为裳。 钻木取火,文明之光。物竞天择,万物灵长。 3 人文初祖 赤县神州,地老天荒。文明古国,源远流长。 物华天宝,灿烂辉煌。人杰地灵,万世其昌。 三皇五帝,视民如伤。经始大业,万古流芳。 神农教耕,沐雨经霜。遍尝百草,救死扶伤。 轩辕黄帝,始垂衣裳。成命百物,律吕调阳。 结绳记事,难得其详。仓颉造字,天雨粟粮。 刀耕火种,驯牛牧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日出而作,植谷采桑。日落而息,处顺安常。 尧天舜日,鼓腹击壤。天下为公,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深孚众望。过门不入,千古传唱。 4 文武之道 夏启建制,废公立私。天下为家,王位世袭。 商王成汤,求贤用士。革命反正,拨乱兴治。 纣王无道,多行不义。酒池肉林,骄奢淫逸。 怙恶不悛,声名狼藉。恶贯满盈,众叛亲离。 文王兴周,鸣琴而治。政简刑清,有凤来仪。 拘而演易,太极两仪。变化无穷,天人合一。 吉凶祸福,昼乾夕惕。天行其健,自强不息。 太公钓鱼,相机待时。老而弥坚,择主而事。 飞熊入梦,左辅右弼。明君贤相,匡国济时。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 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 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 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 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 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五、简述题(每题10分,计20分) 1,试简述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试举例说明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关系。 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知识______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知识_______和_信息__________的一切载体”。 2,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焚书____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3,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郑玄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古典文献学考研的参考书目

关于古典文献学考研的参考书目 一直看到有人发帖子询问关于考古典文献学(或国学与汉学)研究生的事。我就想起几个月前的自己。当开始决定考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後,也是到处求人,想了解这个专业的相关要求和参考书目,包括怎么考的问题。但这个专业一直属冷门中的冷门,本来学这个的人就很少,因而少有人回答。有回答的不是蜻蜓点水,太过简略,就是神吹乱侃,不切实际。当然,靠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也蒐集到了一些资料。後来又有幸得到武大古籍所师兄(特此向师兄表示感谢)的指点,豁然开朗,也了解了大致的复习方向。现将相关资料整理出来,公之于众,以免同道“望尽天涯路”之苦。 在说专业课之前,先说一下英语。英语毋庸置疑,一定要过它所划定的线(相信多数学校都是这样)。否则,总分再高也不收。除非专业课能考130以上,那么可以考虑英语降7分左右录取(以武大为例)。但这7分也是很少的,对英语太差的人来说也无济于事。所以,要想考上古典文献学的研究生,就必须抓英语。政治就更不用说了,地球人都知道。 再说专业。专业课,被问得最多的是该看什么书,或该怎么复习。其实,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有困惑,总感觉学校推荐的那些书好像不够(所以自己就盲目买了不少书,主要跟着人气走)。在请教古籍所老师後,了解了更多的信息,也确定了大致需要购买和阅读的书。以下先列出学校官方公布的参考书目(以武大为例): 一、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化史的基本知识都囊括了,难度好像还有点大。总之认真看,勤记忆没错。我还没开始看这本书(自己之前在图书馆借了老版的,大致翻了一下,然后决定买了一部新版的插图本上下册,RMB一百多块啊~~寒~不过还没开始看。。惭愧~) 二、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北大修订版)。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也是武大指定的书,必看。专业课部分就靠这个了。近期在看此书,发现书中不少错别字,如“黄帝”讹为“皇帝”这类错误频现。待我读完,会将勘误表整理贴出。此书绝对是所有书中最大的重点,重中之重。考试题目大多都从这里来。师兄的建议是不仅要仔细看正文,还要着重看每章的概述,把握各朝的学术脉络。

专业文献检索第三章课件

第三章文献信息检索基本原理及方法 3.1.1 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含义 一、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含义 检索”即“查找”之意。信息检索,是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存储起来,并针对用户的需要查找所需信息的过程。因此信息检索包含了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不可分的部分。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检索是指狭义的信息检索,即从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中查找所需信息的过程及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策略。 3.1.2 文献信息检索的类型 按检索手段:(1)手工检索:依靠手工操作来完成检索过程,所用文献一般是以纸张为载体。 (2机械检索: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献信息检索,也称作计算机信息检索,所用的文献多以非纸张为载体, 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的关系:手检是基础,机检是发展方向。 信息检索发展历史:信息检索作为一门技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图书目录和文摘、索引产生的时代。19世纪30年代——手工检索逐渐成熟,以印刷型文献为检索对象。最近50年——计算机信息检索。 手工检索阶段:公元前26年,我国第一步综合性的书目检索工具《七略》问世,它是以当时诸子百家的学术分类思想为基础,以汉代天禄阁的藏书为对象,按“部次甲乙”来组织文献典籍,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书本式的文献检索工具。近现代,利用图书馆馆藏书目工具为读者提供查找图书、期刊或事实信息。如卡片目录。还有各种书本式的目录、文摘、索引等检索工具。 手工检索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遵循既定的标引规则来著录各项的内容; ?以印刷型文献(如图书、期刊、会议、专利、标准、学位论文等)为主要检索对象; ?以各类文摘、题录和目录性工具书为主要的检索工具; ?检索方法简单、灵活; ?检索策略便于修改,检索过程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和补充; ?检索效率比较低,费时费力,且查全率较低; ?进行复杂问题的多途径检索时,需要反复查找许多检索工具; ?用户主要是专业技术研究人员。 3.1.2 文献信息检索的类型 按检索要求划分: 相关性检索——是系统不直接回答用户所提出的技术问题本身,而是只提供与之相关的文献供用户参考。 确定性检索——是以数据或事实为检索对象,系统要直接问答用户提出的技术问题,即直接提供用户需要的确切的数据或事实。 文献信息检索的类型 根据检索对象划分 ●书目检索:是以文献线索为检索对象的文献检索,即检索检索系统存储的是以二次文献为对象(目录、索引、文摘) 的信息,他们是文献信息的外部特征与内容特征的描述集合体,信息用户通过检索,获取的是原文的“替代物”。用户通过检索获得的是与检索课题有关的一系列文献线索,然后再通过阅读决定取舍。 ●全文检索:是以文献所含的全部信息作为检索内容的文献检索,即检索系统提供的是整篇文章或整部图书的全部内 容,检索时可以查找到原文以及有关的句、段、接、章等文字,并可进行各种频率统计和内容分析。全文检索主要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 2.《玉海》 3.《十三经注疏》 4.《艺文类聚》 5.十通 6.监本 7.简牍 8.包背装 9.类书 10.辑佚 11.经厂本 12.蜀本 13.《通志》 14.别集 15.《古今图书集成》 二、问答题: 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 2.如何进行古书辨伪? 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 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 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 7.版本有何作用? 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 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世以来,自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新疆塔里木河附近出土晋代木简以后,到1949年50年间,发现竹木简并见于报导的共有7次,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建国后,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鹤春、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鹗、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完整word版)2020复旦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考试科目、参考书目、真题等汇总,推荐文档

一、2020-2021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研究方向及考试科目 考研研究方向: 07中国文献学史 08古文字学 09古文献与古文字 10文字学 11敦煌学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 ④810目录版本学(07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07古汉语与上古史 ④812古文字学(08、09、10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35敦煌文献学; ④891古代汉语(11方向) 二、2020-2021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参考书目 复旦大学官网不公布参考书目,以下书目仅供参考: 古代文学用的是袁行霈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 外国文学是郑克鲁的外国文学史配套崇文书局出的外国文学史辅导及习题集现当代文学就是以三十年、洪子诚和陈思和老师的当代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东西: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文学理论 大量复旦老师的专著论文 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新中国文学史 复旦出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分体文学史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辞海》文学卷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 郭锡良老师的《古代汉语》 ps:欢迎后台留言补充书目~ 三、复旦大学2016古籍所【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702+803真题回忆

702 文史知识 一、填空:2分×11个 1、对联:__________,青山无古今。 2、明代唐寅字____号____。 3、明天启七年干支丁卯,则天启辛酉是天启____年。清乾隆五年干支庚申,则乾隆五十五年干支____年。 4、《瓯北诗话》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元丰类稿》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 二、名解:6分×8个 1、等因奉此 2、歌行体 3、朴学 4、会稽 5、光禄寺 6、《通鉴纪事本末》 7、燕行使 8、南怀仁 三、问答:40分×2个 1、4选1作答,用浅近文言,写500字左右提要: 《史记评林》《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石渠宝笈》 2、阅读文本:(就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首阳山采薇那一段,好像以前看过,哭,考试时紧张的忘记出处了,还好不用答出处,百度了一下,是《史记·伯夷列传》,原文:简体,横排,左-右) 夫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1)简转繁,标点(包括专名号); (2)运用学过的文史知识,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对短文写1000字左右札记————然后我可耻的只会大作文+对联干支…丢人啊~选了《世说新语》竟然没写完五百字~———— 803 古籍校读 一、选段:(原文:繁体,横排,左-右,有标点,标点正误夹杂) 是书首有自序云凡三十篇为二十卷今自忠志至肉攫部凡二十九篇尚阙其一考语资篇后有云客徵鼠虱事余戏摭作破虱录今无所谓破虱录者盖脱其一篇独存其篇首引语缀前篇之末耳至其续集六篇十卷合前集为三十卷诸史志及诸家书目并同而胡应麟笔丛云酉阳杂俎世有二本皆二十卷无所谓续者近於太平广记中抄出续记不及十卷而前集漏轶者甚多悉抄入续记中为十卷俟好事者刻之又似乎其书已佚应麟复为抄合者然不知应麟何以得其篇目岂以意为之耶其书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其曰酉阳杂俎者盖取梁元帝赋访酉阳之逸典语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迄今 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 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 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 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 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 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 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

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 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 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 21.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 22.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24.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 25.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 26.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 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30、汉代人将《左传》与《国语》看作《春秋》的内、外传,认为皆左丘明所作。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 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 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 :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 答:是《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 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幵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