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递嬗中日本铁器的美学源流与设计思想的探

时空递嬗中日本铁器的美学源流与设计思想的探
时空递嬗中日本铁器的美学源流与设计思想的探

时空递嬗中日本铁器的美学源流与设计思想的探

引言 中国唐朝时,茶文化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过发展演变形成风格独

特的茶道文化。茶有茶道,器亦当体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这句话道 出了器皿在茶道中的地位,而水为茶之母,铁壶增喉蕴则表明了起源于十七世纪 初的铁壶在茶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日本铁器的铸造工艺作为日本着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 ,于一九七五 年被指定为第一号日本国家级传统工艺品。日本铁壶分为南部壶与京都壶两派

, 京都壶一般用于正式茶道仪式中,现今多用于收藏。南部铁器指的是江户时期的 “南部藩”所产的铁器制品,作为在今日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境内的着名特产, 用传统铸造法手工打造的生铁制品有:铁壶、茶壶、风铃、文房用品等类别。除 南部铁壶外,近年来急起直追的是山形县所产的铁壶,特别是山形县的铜盯地区, 也具有悠久的铸造历史。

一、南部铁壶的设计语言

(一) 壶之形制

“形制”是古代对器物造型样式的表述,也称“器形”。它是根据生活

中各种需求,利用不同工艺、材料和技术设计和制作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功能 的器物样式。日本着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枊宗悦在《工艺之道》中曾说 :“工 艺之美就是实用之美,所用之体必须结实,作为日用器具,要经得起恶劣条件的考 验。”

由于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需求,铁壶形制的发展历经了从釜到壶的演变。 铁壶其美归功于纹,其韵归功于型。功能与纹型的完美结合,使得日本铸铁传统得 以延续与传承。南部铁壶的器形主要有几何形体、

下图1):

1、几何形体

⑴圆不一相

以最传统的圆形一一丸形壶体造型为主 纹样分格子与素面结合及通体为格子两种类型。 壶,整体质朴雅拙,壶体由于铸造而留下的中分线

使壶的造型更具有空间感。

(2)方非一式

除了日常所见的圆形外,方形也是铁壶几何造型中必不可少的一类。方 形自然形体及筋纹形体三大类(如 ,由此衍生出钵形,钵形铁壶的 还有以圆为基础延伸的布团形铁

器主要分为各种比例的四方六方及八方。与圆形铁壶相比,方形铁壶的直线线显得更为挺拔利落。

2、自然形体

此形制主要是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铸物师在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后,采用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艺术手法塑造形体。例如“富士山形铁壶” 以山的作为参照,采用一体化的铸造手法,壶体看上去线条流畅。

3、筋纹形体

筋纹造型的特点是从大自然中的花瓣、叶子、瓜棱等汲取灵感,使用这些物象造型的筋纹将壶体分为不同部份,形成尤其从俯视角度较方圆器更为丰富复杂的形式。

(二)壶之纹饰

日本南部铁壶除了工艺精湛的形制,壶的纹饰也为其增添了不少魅力。铁壶器体表面的纹样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如下图2):

1几何纹样:霰这种纹样是铁壶几何纹样装饰手法中最传统的一种,霰的钉状凸起是在铸模上5素纹:也称为无地,即壶体表面光洁,无任何装饰纹样,韵调古雅。

此外,还有反映观念、理想及思想信仰的抽象图案,人以及万类品物的内里精神品格尽皆彰显于方寸之间的壶体上。

(三)壶之肌与色

与中国紫砂壶光滑的外表不同,铁壶的外表面分布着不规则的纹、点(如下图3),看上去有一种自然的美感,又突出了铸铁的沉重质感。凝结着特定时期人们的美学观念,体现了当时铸壶的技艺。铁壶主要采用铁这种材质,凭借本地土矿资源,利用各种砂,以传统铸造工艺为技术,使表面质地产生变化。壶身通体黝黑,设计风格厚重、古拙,充满了古风之趣,融合了孤寂、沧桑的文化正是日本工艺的独到之处。经过手工艺者与材质的触碰,及使用者长年累月的抚摸,材质越发黑泽光亮,记忆着岁月的流逝之美,这又使人生发出怜爱之情。

二、铁壶蕴含的美学源流

(一)万物有灵且美日本的着名学者梅原猛曾说过:如果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了解该国家的宗教意涵,可见宗教与文化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日

本人千百年来所信奉的神道信仰中衍生出了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人生哲学

遵循自然的脉动与时序,传达出四季流转的视觉意象。此信仰也深深影响着日本的生活形态与审美观念,形

成了日本人纤细、敏锐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雅致情趣,人们会配合自然的时序,更改生活中的物件,如器物、图案,以维持生活与自然更迭合一的情趣与质感。铸物师们通过各种美的意识来表现季节这一主题,例如铁壶的摘钮常用和花

或松果(如下图4)等植物用作装饰题材来表现季节的交替,哪怕只有一朵花,一 颗果,也能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宽广无限,为日常生活增添了情趣。

(二) 煎茶之乐趣

煎茶道不像抹茶道那么繁复华美,讲究仪式程序,它尊重美,但以简洁为 美,提倡和寂清闲,特别注重饮茶时**与精神的舒展,使之渐臻无我之境。随着日 本煎茶道的流行,南部铁壶成为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如下图5), 从中流露出良好的器物若是过于华美,就会流于俗套的生活态度。优良的质地、 合适的形态、淡雅的色彩,是确保美的要素,也是耐用的性质之一。

(三) 手作之冥想

手作之物强调可掌握器物的形态与美学,表现为拙缺涩的意境。日本着 名民艺学家柳宗悦先生提出“民艺”的概念,认为工艺蕴藏在民众之间,民众的 无心之美是美之源泉,工艺之美必须与用相结合,必须具有服务意识。审视日本人 的日常生活,在开放与严守中守护自己民族的本土传统手工艺。铸物师慢功出细 活,有的铁壶以素雅见长,有的则工艺精细繁复。从铁壶的细节美中,可洞见铸物 师就如冥想一般的自在。每一把铁壶,都融入了铸物师的心思和审美。 >

(四) 用心之造物

日本花道呈现做减法的简约之美,摘除多余枝叶,突显花朵本身,插入容 器时要展现出花朵本来生长的方向与姿态,得一瞬间的美,这就是小花瓶的禅意 趣,日本铸铁工艺如同和花插花,蕴含着日本人和之心、和之美意识。日本传统工 艺随着时空的变嬗,器物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关注使用者体验,提供便利舒适的 生活。日本手工艺品以生活文化为基础,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因此,日本传统工艺 品绝不是无聊死板的东西,而是用心的造物,为生活带来一抹亮色是它们从古到 今不变的价值内核。

三、文化变迁下现代铁壶的设计语意

在近百年的生产中,日本南部铁壶与山形铸物不断进行技术革新

地进行崭新的设计与开发,为世人展现了多种多样的南部铁器与岩铸铁壶 个产地的铁壶在作为健康型生活用品的同时也具有高度的工艺品价值。

的流逝与岁月的变迁,许多铸物师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与设计师共同努力

设计出 更多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产品,让古老的铸铁艺术,更加顺应时代潮流。

(一)大美若拙毫无矫饰

1、壶体

现代铁壶设计主要以几何形体为主,摒弃过多装饰与繁文缛节。整体风 格更像我们平时描述紫砂壶所说的光货,主要是表现形体的几何美感和器物的质 感,最为简洁大方。 ,积极 ,这两 经过时间

由日本本土设计师黑川雅之结合日本传统工艺设计的IRONYO HM铁壶与茶壶(如下图6),采用做“减法”的设计法则对铁壶的造型作了提炼,简洁的造型渗透着纯粹美的气息,符合柳宗悦先生曾在自己书中的记载:“正是朴实无华的器皿,才蕴藏着令人惊异的美,创作时清心寡欲,仅为了实用,而非为了成就名声,无欲无求的心境更净化了器之美吧。”

kabuto M系列铁壶(如上图7)薄而纤细的肌体,充满着灵动纤巧的情趣。通常铁壶是先制作上半圆和下半圆瓶身,然后用高温把上下融合在一起,融合的分界线都需要和壶底平行,但这款斜线融合线,令该壶的外观是迄今为止未曾有过的新式造型设计。功能方面,由于茶壶内侧有最新技术的硅酮涂饰,避免茶壶生锈的同时不影响铁元素的摄取。可见日本用传统的铸铁工艺来打造符合当代的审美和现代的功能性的需求的产品。

2、壶托

壶托作为铁壶不可或缺的一个配件,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传统的壶垫相比,现今的壶托设计(如上图8)造型简洁,充满现代感与时尚感,该系列设计都是以几何形态为基础,通过构成重复的手法,塑造成朴素而多能好用、通用的外观。

(二)传统工艺现代功能

从该系列(如上图9)作品中细腻的霰纹、独特的漆烧中仍然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手工艺的身影。彩色壶身采用铸铁及亚克力,壶盖使用陶瓷,采用山形

铸造的传统工艺烧制,利用铁铸瓶身与瓷制盖子不同材质的对比,把流传在日本铸造物品中的传统美渗透在现代生活方式里。铁壶不仅是视觉上的产品,它的使用周期,是基于用它煮水能够改善水质,经过这个过程,改变水和茶的味道,铁壶内表面变成还原铁典型的蓝灰色。而生漆是涂在壶的外表层,以此

防止渗漏及防锈。设计师们希望“在现今的生活中融入传统之美”,

计出结合传统日本铸造之美与现代功能于一体的铁制品。

结语

几乎每个日本传统工艺品牌代表,都诚恳地感谢中国过去的千年文明,渡海而传去的茶道、陶艺、漆艺、铁艺、染织等,在东瀛的土壤中开出了别样的花。而现在的中国,可以回望一下近邻,从借鉴中重新寻回自己。从日本铁壶中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在现代生活中,要发挥出兼具实用性和美的新鲜感,使其在国内外市场都能通用,这样,就能创造一种“新的”不死的传统。铁壶因为其精良的品质而受到了世界各地爱茶及收藏者的青睐,它作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品在茶道和器具界拥有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

传统的工艺亦不会因时空递嬗而停滞。日本铁壶不断经过改良,与传统文化及工艺相结合,并附加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与观念,在日本传统文化渐渐被遗忘的现今,铁壶这项传统工艺品在铸物师的坚守中得以不断的传承和发扬。

日本的衣食住行的角角落落吐纳着美的感性,悠久的历史中孕育出的“雅”正是日本美的心境。日本设计师增田尚纪曾说过,“传统工艺并不保守,当工艺作为滋润人们生活的道具而具备了现实性时,新的传统便诞生了。

日本人文、美学之于现代首饰设计

?艺术设计研究 设计与文脉瑟、一~。’…’-0…’。”:…。。j…一 。。…一l 认为自然中已有的形态是最美的,的法则来营造,具有一种独特的造物者要善于发现和重新组合,艺术情致(图1)。 不能用人为的手段强行改变,而力这种对于禅意的追求,导致日图展现出物品的原始功能性,减去本的朴素设计和欧洲的极简主义不必要的装饰。如日本庙宇的建筑产生了本质的不同,日本对于形态以及民宅的门窗栋梁,基本都是的设计是建立在体现意境的目的素色的并保留原木清晰的纹理,之上的,而不是欧洲简单追求形木料简朴到连油漆也不用刷,因为态的简化,线条的流畅等表面变日本人认为木材有生命,它和人一化。作为有着共通文化的中国人,样会呼吸,如果人为地涂上油漆,我对于日本这种有层次和深度的反而会影响其本真,也破坏了物艺术理念较有共鸣。 体的简素之美。这一点在珠宝之中也有典型的表现。 图1 竹木镶钻项饰 可以说,日本是世界上受禅在前面探讨了与工艺美术设宗思想浸染最多的国家之一,这计有关的人文和美学背景之后,种“禅意”进入到日本人生活的很我们涉入与日本乃至国际现代珠多方面,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宝首饰设计最直接相关的两个日尤其明显。他们善于在质朴、静态本美学理念,即“WABISABI”和的物体中,参悟出具有活力与感“物派”。 染力的东西,从而感悟出充实的1、“WABISABI”的首饰设 精神境界。日本的“枯山水”就是计语言 一个典型的例子o“枯山水”,顾名WABISABI是一对源于日本 思义,无山无水,用的是象征的手古典唯美主义的有些晦涩的名词,图2平松保城的作品 法。从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出发,用汉字书写就是“佗”(WABI)在“空寂”思想的激发下,形成的和“寂”(SABI),源自佛法中的具有象征性的微缩庭院模式,通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过联想和顿悟来赋予景物新的含我,三、涅粲寂静),尤其是无常。义,体现了一种来自禅宗的意境。 “佗”原意指远离尘世,索居禅林从设计形态上讲,日本人的审的孤寂;“寂”则指“寒”、“贫”、美意识中有“移步易景”的习惯,“凋零”。WABISABl共同描述图3平松保城的作品喜欢采用非对称的设计造型,这了非圆满之美、短暂之美、残缺之种非对称的组合被视为日本设计美,无求、无华之美以及非常规艺术的独有特质,他们试图打破之美;另一种描述又可以意为有对称与圆满的程式化,通过对于残缺、不完美、有瑕疵、唯一的和规整图形的破坏以及残缺来实现偶然的;还包括了闲寂、寂静和朴“禅意”,这与中国画中的留白、素。再有一层意思,则是说时空作虚实处理有很大相似。这种对用于自然万物留下的痕迹;“寂”非对称之美的执著处处可见,例也可以是经由我们的眼睛与心境,如,日本珠宝设计师SHIMADA从残缺和偶然中看到的别样的美,SACHIKO的竹木镶钻项饰作品,或“朴素中雅致的精炼欣赏”。它完全是非对称的布局,采取“三分是日本传统文化中非常醒目,也突空白”、“奇斜取势”等符合自然美 出标志着日本文化特征的哲学和 图4平松保城的作品 85

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以禅宗美学思想中的“空寂”“自然”和“简约”美学观,三个方面阐述禅意美学思想精髓在我国现代设计语境中彰显的“尊重人性、反对浮夸、注重内在”的精神内涵和“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理念,以期在今后的艺术设计研究和发展中,能吸纳和融合禅宗美学思想精华。 标签:禅宗美学;艺术设计;应用 “禅”,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基本精神是“抛却世俗,到这宁静的地方”。“禅宗”乃佛教的一支别派,通过“禅”法将心专注在一种法镜上,以期怔悟本自心性,即“有序的心灵修行”。“禅宗”是印度佛学本体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道精神和智慧形成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之一,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推崇自性顿悟,而非言传。禅宗美学思想倡导直视事物本质,强调运用简洁洗练的手法或自然、单纯的材料表现禅意,反映内心的空灵与冥思。这种追求自然与纯净的手法形成了禅宗美学最为独特的魅力,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法。 一、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空寂”美学观——“空纳万境”“天人合一” 禅宗主张“万法皆空”,意指世界万物本质是虚空。“空”并不是真空,而是性空。“空”乃佛教根本,具有否定恒久不变存在实体之意,音译“舜若多”,作“空寂”“空性”“有非”等,包容一切。在禅者眼中,世间一切犹如水中月镜中花,本质上都是虚空的。 在我国传统文化国画的创作和审美中追求的即是“空”“无”的艺术表现和审美境界,一些留白的画面更能让人浮想联翩、意味无穷。早在南宋时期,马远的山水画就是“空寂”意境诠释的典范代表。其经典作品《寒江独钓图》,呈现在画面上的是一扁舟,一孤叟,独坐船头静心垂钓。画面中没有描绘水,通过大面积留白,却使人感到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满幅皆水,传神地表现出寒江独钓的寂寥和空灵,予人以无限想象之空间,百看不厌。因此,这种留白的“空寂”意境完美地展现出禅宗式的美学。 原研哉为无印良品(MUJI)设计的海报作品《地平线》,也巧妙的采用了“空纳万境、天人合一”的禅宗美学设计理念。海报整个画面表现的是将空间一分为二的地平线,人们从地平线出发,将天地间所有的景象收于眼底,人与地球的关系也得到一个趋于极致的体现。古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该系列海报如同一个巨大、空白的容器,能容纳天与地,既是原始状态下的“无”,也是丰富想象境界的“有”,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建筑艺术中,空寂玄幽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智慧之美。日本园林设计的山

和风禅意在日本设计中的延伸与流动

大 众 文 艺大 68摘要:日本设计以其独特的民族特征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 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品也大都带有鲜明的日本身份。在日本的设计艺术中,由于禅宗美学的渗透而愈发显得灵性和深幽,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空寂。禅宗和设计的结合,已成为日本设计师表现自己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禅宗美学;简素之美;隐喻;空灵虚无; 纯净意象;幽玄 日本的设计在世界是有独特魅力的。其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静、虚、空灵的意境,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很多大和民族的文化大都是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然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和风禅意的艺术魅力 铃木大拙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1] 日本是世界上受禅宗思想浸染最多的国家,日本设计常以一种传统的东方思维方式和感受力来表现作品,超越对视觉符号表面形式的关注,把人们对于视觉的解读由表及里,深入到心灵。 (一)轻圆融、喜残缺 这一审美理念符合禅宗推崇“物体不完整的形态和有残缺的状态”[2]的主张,禅学认为不完全的形式与有瑕疵的状态更能表达精神特性,并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性,激发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完美的形式易使人只注意形式本身,而忽略内在精神。 (二)淡与简 禅宗往往以淡为尚,以简为雅,以惨淡微茫为妙境,化深厚为潇洒,变刚劲为柔和,一洗火气、躁气、锐猛之气而进入一个更深的或更为基本的层次,在恬淡虚无中,展示自然与人生的内在节奏和豁然开悟之境,若要触及有关生命的最终的不可知的真理,其特色必然是静穆和单纯的,舍去非必需之物以接近本质。 [3] 现代的日式简约设计更加趋向自然,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生活情趣。 (三)道有心悟获得生命之美 禅宗强调顿悟,主张通过冥思方式,以自心自性的“悟”获得生命之美,达到审美境界。所以禅宗美学拒绝采用具象的手法,而通过写意的方式来隐喻和比拟,同时也反对人工的雕琢和装饰,强调运用纯粹自然的,单纯的材料,并以一种极为洗练的手法来反映内心的冥想。这种追求自然和纯净的极少主义的写意手法构成了禅宗美学的最为独特的魅力。[4] 二、日本设计中禅意识的融入 (一)和风拂面、禅意袭人——谈日本陶艺 日本陶艺深受禅宗美学理念的影响,如常利用陶器的破损形态,呈现出一种残缺之美,从残破的陶艺作品中,体现“物盛则衰”,“有生有灭”这一禅宗理念。 1.日本陶艺的简素之美 日本的设计崇尚自然、朴实。注重物体的简素之美,已成为日本设计艺术中一种传统的审美趣向。日本的陶艺多素烧、熏烧,呈现出泥土的本色,再加上粗糙的质地,随意的形态,无不体现出自然的本色之美。 2.日本陶艺的残缺之美 日本陶艺作品多凹凸不平、不规整,往往呈破损形态,体现出一种残缺之美!不完整的空间,往往给人留下些许的伤感,从这些残破的陶艺作品中,很好的体现出物盛则衰的禅宗理念。 3.日本陶艺的非对称之美 日本陶艺作品常利用非对称的造型手法来塑造形体,形态看似规整,却又不对称,简朴的造型和单一的色调,看上去静穆袭人,但又折射出内在的张力,这也是“静中的极动”的一种呈现。 (二)返璞归真的品牌设计——无印良品 日本有一个很能体现本土风格的品牌—无印良品(Muji)。“无印”在日文中是没有花纹的意思,“无印”意为“无品牌”,然而靠着它的质朴简约的纯粹之美,追求低调的无印良品反而成为闻名世界的“无品牌”,做到了古人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无印良品的理念是删繁就简、去除浮华、直逼本质、以人为本。它已经被认为是日本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禅的美学”。其产品以简洁的色彩、利落的形态与个性化风格为标准,包含趣味十足的创意,简约中注重精神层面的提高,使得无印良品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 三、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法宝——独特气质 日本设计师的创作理念中,始终信奉“简单的优于复杂的、幽静的优于喧闹的、轻巧的优于笨重的、稀少的优于繁杂”的这一禅宗理念。 在日本的许多平面设计中你会感到好像雪花静静地飘落。多是细致的描写,平静的抒情,往往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一种东方式的抽象。[5](一)民族的即是世界的 日本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民族风格,并将这种风格更近一步地推向完美和充实。 在现代高科技冲击中的日本传统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并且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当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成为别国无法取代的重大特征,是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制胜法宝。 当下设计的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但日本设计的民族风格在这种趋势的发展中却随之增强,就是因为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设计发展的道路。 (二)对我国当代设计的启示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系统。日本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问题上,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功能上来考虑,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些不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的当代设计起步比较晚,设计作品停留在对外国设计中物质层面的模仿上。中国要想跻身设计强国的行列,就必须要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本质。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因为设计中带有的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 四、总结 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之间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作为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早已感觉到了这种碰撞对自身设计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作为深谙传统精髓的当代中国设计师,也应该具备融和这种矛盾的设计能力,这样,才能让我们民族的精神,植根于设计理念中,在现代设计中焕发出更新 和风禅意在日本设计中的延伸与流动 刘春廷 (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 理论研究·设计

《挪威的森林》与日本传统审美观解析

目录 引言 (1) 一、四季自然之美 (1) 二、孤独幽怨之美 (3) (一)物哀之美 (3) (二)情之幽怨 (8) 三、纤柔细腻之美 (7) (一)女性形象的纤细小巧 (7) (二)日常生活的精雕细刻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挪威的森林》与日本传统审美观 摘要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后工业社会喧嚣都市中青年们的生活,揭示了他们孤独、虚无与失落的内心世界。小说风格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其中蕴含的四季自然之美、孤独幽怨之美、纤柔细腻之美,却鲜明地体现日本人传统的审美观念,并对当代日本人的身心产生了疗伤的作用,让以孤独、无奈为主旋律的现代都市人在阅读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日本审美传统 "Norwegian Wood"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esthetic sense standard Abstract The masterpiece “Norwegian Wood” w ritten by Japanese novelist Harukin Murakami, painted a 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nd unveiled the innermost feelings of the youth living in the noisy metropolis, such as loneliness, nothingness, and loss. The novel pregnant with the beauty of seasons, woe, and delicacy represents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standard, even though readers are able to smell the western style from the masterpiece. Meanwhile it serves as a psychologist to heal the hearts of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gives them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rather than the loneliness, helplessness. Key words Norwegian Wood Japan Aesthetic Traditional

说到禅宗美学设计

一日本艺术设计的特点 在日本设计美学思想中,设计之道遵循自然之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设计创作源于对自然生命的感受;其二,设计创作不矫饰、不夸张做作、不违背自然事物的状态以及人的自然天性和情感。而禅宗的自然观,符合日本本土尊崇自然的思想,加上日本民族坚守俭朴的生活方式,与禅宗简朴的审美趣味相合,禅宗影响着日本人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日本的禅来自于我国,但演变至今却发展出不同的风貌,“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因而 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它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艺术和联想艺术。特别是在园林、建筑、室内设计、书道、茶道、花道等等中积累下来的审美格调和艺术品味,已成为日本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是日本设计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后者的性格和文化也就是禅。正如日本佛教学者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禅宗使日本美学呈现出幽深、玄奥、清淡、静谧和伤感的特征,倡导在凝神静察中展现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眷恋,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工艺文化与设计风格在日本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这种自然观与美学态度对艺术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如乔治·萨肖姆在《日本文化史略》中所言:“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微妙而广泛的,它已成为文化的精髓。” 二禅宗美学在园林设计上的体现 在禅宗美学的影响下,造园家与僧人融禅宗思想于园林创作中,将园林的审美体验与诗画的审美体验相融合,“画境”、“诗境”上升为“意境”。日本造园者不是复制自然,而是把自然作为一种原材料,从中获得灵感并利用想象来造园。日本最有特色的古典园林代表是枯山水庭园。 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尝试使用一些静止、不变的元素,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这实际上可称为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园林。 所谓枯山水,就是没有真的山和水,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点缀在一片白砂之中,白砂表面 梳耙出圆形和长形的条纹,看上去耐人寻味。在慢慢观望、细细琢磨之中,逐渐达到心领神会。枯山水是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来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最简单的砂石通过人们的空间视觉感受,让人去联想、去顿悟,创造出独特的宗教审美效果,使这种“枯山水”变成了充满灵性的“抽象自然”。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具有震撼力的精神园林,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日本古典美学

《日本古典美学》读书报告 引言 日本的传统审美风格,独特的民族服饰和传统风俗文化,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阅读《日本古典美学》对我们了解日本美学有着极大的作用 内容概述 《日本古典美学》是由日本著名作家安田武编写,中国著名译者曹允迪翻译。该书汇辑了日本学者关于论述日本古典美学的文章30余篇,分为:审美意识的基调、美的素材、宗教的传统与审美意识等4部分,对日本的美学进行了基础的讲解。 理论与方法 在这里首先应大致了解一下日本的美学。日本美学是在日本产生和演化的,以“艺道”为传统,并逐渐与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相结合的美学理论的总称。大概分为艺道;佗寂美学;纯粹与洁净;“物哀”悲情美的阐释;死亡与残酷之美积累日本的传统的艺术观与审美观,也就是艺道。特点是细腻、注重精神气质、唯美、洁净、艺术与心灵的融合。技能的“艺”和理法的“道”结合,形成“艺道”思想。“艺道两进”:从技艺升华为与道为一成为真正的艺术。超越单纯技能方面的训练,追求内在性的修养,以达到“幽玄美”和“风雅美”的境界。艺道思想渗透到书道、画道、茶道、花道等艺能领域。它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仍被承续。 日本佗寂美学讲求自然、朴实、空寂,即发自自然的本质美。是一种走向禅,更纯粹、更讲求本质的极致美学,以“清美”与“简约美”为主,反对“都美”,尊重心灵与自然的规律,给心灵以洗涤,讲求人性的空寂美与枯淡美,典型如象征人生无常

的樱花。对岁月的沉淀,与生命无常的领悟。“一朝一会”美丽的光景一生只有一次。典型表现在茶道、花道、建筑、陶艺 日本物哀,「物」是客观存在,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れ」是主观情感,是认识感知感情的主体。「物の哀れ」,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优美、细腻、沉静、直观;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殉死,其意义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扩展讨论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只有日本以纯白为底色。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

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

日本古代文学的审美理念 日本书面文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八世纪。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历史中,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全体的统一性,或者说历史的一贯性①。具体而言,文学形式和文学审美理念不是以旧换新,而是旧中补新,持续发展。比如,短歌作为抒情诗的主要文学形式有超强的生命力,从八世纪的31音的短歌,到十七世纪以后俳句这一新的形式加以补充,二十世纪以来则常用长自由体诗型,直至今日短歌依然是日本抒情诗的主要形式之一。文学理念方面,上古时代的真实以其朴素性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根本精神,进而演变为平安摄关时期的物哀、到古代后期,融入中世的幽玄、空寂和闲寂、近世的风流(日语写作粋),成为日本不易的美学思想。明治以后直至近代,歌人依然重哀能作者求幽玄茶人尊闲寂艺人倾粋。这些美的理念不是随着时代的终结而消失,而是被新的时代所吸收,与新思想并存,成为日本美学发展史的河床。 日本文化精神从萌芽初期,首先表现出以原始万物有灵的神道思想为根基的真实的朦胧意识。所谓真实,既具有如实呈现的、写实的实,又蕴含着道德的、感情的真,是朴素的真实,原始的纯情,如童心般的境地。真实思想最早在上古无文字记载时期的言灵信仰上反映出来,从咒语、歌谣、祝词、古代神话传说这些原始的文学形式,围绕生与死的主题,表现了人的最初生活意识和最原始的愿望,再经过八世纪《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和歌总集《万叶集》等作品的洗练,逐渐形成了真实的理念。这种重视真心和真诚的真实流贯于日本文学始终,成为日本美学思想的根底。 平安时期开始在真实意识中萌发哀的理念,逐渐演进为情趣化的物哀美学思想。记纪所记载的神话、歌谣所表达的对国家、民族、集团性质的真实感动,是对自然、神灵的共同感动而产生的哀,不是单纯个人的情趣,至《万叶集》后期,逐渐开始产生抒发个人情感,反映朴素的真情实意。平安时代的日记、随笔以反省自己为动因,表现自然的内观世界。紫式部以真实作为根底,深化了主体感情,创作的《源氏物语》被视作物哀文学的先驱,更新了上代的美学精神。这种物哀是心物相接受到感动后的喜怒哀乐诸相,是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的调和,涵有现实的理想化,成为当时美学理念的主流,又超出文学领域,影响到古代日本人的精神和行为规范。如日本人对大自然的钟爱如日本文学纤细、优雅的文风。平安时代中期,源于真实的物哀美学思想的完成,代表了纯粹的日本本土精神,确立了日本文学的美的价值。 时至日本中世的镰仓时代,物哀融入了当时兴盛的禅宗的重悟性好闲寂的精神,当将带有神秘色彩的悟融为富有情趣的艺术来进行象征性表现时,便形成了这个时期美学的最高理念幽玄。幽玄一词源于中国唐代骆宾王的委性命兮幽玄,其后包括佛法在内的一些文献典籍也用此词,以示幽微、玄妙之意。传到日本后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改变,日本最早见于平安时代《古今集》真名序中的歌学用语,当初被用作超俗神秘之意,以示和歌之风韵、雅趣。到了中世,被尊为新古今时代歌坛领袖的藤原俊成,起初把它当作超越姿-词的余情美,在此基础上,以藤原定家的和歌、心敬的连歌、世阿弥的能乐美学论为中心,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论家又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构建了中世的美学体系。幽玄开始成为日本文学精神后,它的内容有静寂-妖艳-优艳-平淡的变迁,与素材的写实相比,更重视抽象本质的把握和情调的折射,形式上重言外之意的余情、余韵,如同绘画中的生动气韵。和文学方面,和歌中所现的平淡与清新,军事物语中人生的虚无与哀怨,能乐中的情趣与幽邃,随笔中的平易与寂寥,都体现了佛禅的幽深、玄妙。这种余韵-余情-气韵生动是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方面,并渗透到日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日本三弦音色单纯,但余韵悠长;舞姿舒缓简素,但富有张力,不乏流畅美。尤其是茶道,努力在狭小的茶室里,努力创造出一种枯淡、幽寂的氛围,使茶人充分享受‘无即是有,一即是多’的余情与幽韵②,典型地体现了禅的精神与趣旨。幽玄扎根于物哀和佛教的无常观的土壤上,并与余情等因素逐渐融

日本 茶艺的极致美学 为了这包装设计我也要看一看

日本茶艺的极致美学为了这包装设计我也要看一看 我们拜访全国的茶园,对茶的味道、香味和茶色进行评价,严选高品质、有特色的美味茶。我们只选择在有机栽培上和我们有共鸣的生产者。——SAUDADE 茶是要重要的文化,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SAUDADE从日本各大茗茶产地挑选能代表日本的绿茶,并专注于JAS认证(日本有机农业标准)的有机茶。健康美——四十年有机栽培的宇治茶园 SAUDADE的宇治茶来自一家传承自江户时代的老茶园,数十年无农药、无化学肥料的有机茶栽培,加上山地特有的雾与昼夜温差的作用,让这里出产的茶拥有清雅圆润的口感和传统的宇治之味,成为代表宇治茶的上等茶品。茶的栽培比一般作物需要更多农药,不仅带来安全问题,也会影响茶的味道,有机栽培的茶拥有自然单纯的美味。习惯喝无农药、化学肥料栽培的有机茶之后,喝普通的茶就会觉得有杂味。——SAUDADE设计美——从包装感受用心 品牌名称SAUDADE本是葡萄牙语,含有怀旧、憧憬、思念、乡愁等含义。SAUDADE的LOGO,是在汉字「茶」中加入了SAUDADE的字母,意为通过绿茶来搭建日本与世界的桥梁,并且希望成为被全世界所喜欢的品牌。 对包装的讲究,也是创始者的另一用心之处持。SAUDADE

的每一份礼盒,都有现代极简风和日式水彩风的包装供顾客挑选。SAUDADE新颖且有日本特色的包装,获得了世界三大设计奖之一「iF设计奖」。味觉美——京都宇治巡游有机茶组合 不同产地的茶各具特长,SAUDADE集合了日本各个茗茶产地的美味绿茶,包括京都府宇治、静冈县两河内、奈良县月濑、福冈县八女、佐贺县嬉野、鹿儿岛县雾岛、鹿儿岛县知览等。SAUDADE京都宇治巡游茶组合,包含代表日本的三种绿茶:煎茶、焙茶、玄米茶,来自代表日本的高级茶产地宇治,带来一场舌上的宇治巡游。 有机宇治煎茶茗茶产地宇治的煎茶,是代表日本的高级茶之一,具有优雅且纤细的色、香、味,含有较多咖啡因、儿茶素和维生素C,能振奋精神,给大脑活力。有机宇治焙茶SAUDADE选择的宇治焙茶有着上等的甜味和丰富的香味。因为有机栽培,少了通常焙茶的苦涩,多了自然的清爽。咖啡因含量低,适合睡前和休憩时饮用。有机宇治玄米茶煎茶与玄米混合、味道醇和易入口的玄米茶。玄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因此具有抗老化和美颜效果,加上煎茶中的维生素C,效果倍增。本期由小桃酱APP旗下的小桃众制带来SAUDADE京都宇治茶三种组合,来自高级日本茶产地宇治,日本特色茶品种:煎茶、焙茶、玄米茶。众制产品信息京都宇治巡游有机茶京都宇治巡游有机绿茶三种组合JAS日本

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摘要: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结合日本民族的“物哀观”的审美精神 ,着重分析了樱花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及其演变过程 ,以此来拓展我们对日本人美学理念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樱花;美学意义;物哀 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樱花是日本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樱花传达着日本民族的审美精神,研究樱花是透视日本民族的重要窗口;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为日本民众所喜爱,每年的樱花节赏花之人络绎不绝;樱花本身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本论 樱花是自平安时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日本人所钟爱的。提起樱花,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视为“日本的花”,而且这种看法是在江户时代就已很普遍了。[ 1 ]不同民族的人们赋予花卉不同的涵义,故而产生了不同的民族审美观。今天的日本人将樱花视为“国花”且每逢春天樱花盛开之际,日本人都要结伴赏花,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樱花的爱恋之情。樱花被认为蕴涵有日本民族之于大自然的“物哀美”意识,因此日本人对它们情有独钟,在它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日本民族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同时,在日本人数千年的认识发展长河中,樱花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其所蕴含美学意义发生了多次变化,从而成为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樱花是日本民族“物哀”审美观的重要载体 “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真正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物”是客观存在,“哀”是主观情感,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大大丰富了“哀”的情感范围。这种“物哀”之情包含着赞赏、亲爱、喜爱、可怜、共鸣、同情、悲伤、怜悯、壮美、感动、失望等诸多情绪。这样“物哀”写尽人生世象,人间世情。随着日本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佛教的普及,“物哀”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日本民族共同的审美观念,对平安王朝及以后的审美意识有着重大影响。 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一国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社会生活等因素密切相关。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日本在狭窄的国土上集中了如此之多的千姿百态、俊秀幽雅的自然美景,但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频频袭击,使日本人常常目睹美好景致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化为乌有。这使得日本人从上古时代开始就相信,美好的事物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这促使日本人形成了最初的朴素的 “哀”的观念。 6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日本。于是,佛教的出世主义便很快地渗透进日本的审美意识中,佛教的万物流转和生灭无常观、视现实世界为应予厌离的苦界等净土教的秽土观在日本得到了广泛普及。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 2]使日本人原本因为自然环境因素所形成朴素的“哀”的观念得到了新的发展。“物哀”的审美意识逐渐成为日本的主流审美观点。在“物哀”的审美观念产生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以幽玄为中心的“空寂”和以风雅为中心的“闲寂”美[ 3 ],它们构成了日本审美意识的主体,并大大拓展了日本固有的审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 樱花是日本人自上古时代就开始种植的花卉之一。樱花花期甚短(约七日) ,盛开时团团锦簇,热烈灿烂,极为壮美,但一阵风吹来,满树樱花如雪般静静飘落。樱花在美到极致时

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学

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学” 发布: 2011-02-18 18:51 来源: 查看: 56 次 日本茶道文化不仅有其精神“清敬和寂”,也有其独特的美学属性: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素之美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素。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学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见到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无心,无念,无意识。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古来日本茶道文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所以,从茶见到茶人的行为,皆追求自然状态。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华丽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烧制的粗陶。这和现代的一些所谓茶道新风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无心的美,才是纯美。 幽玄之美 中国的古诗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领神会的幽深玄美。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灿的幽深玄阔之美。幽玄,不是阴暗沉郁之气氛,而是沉静中的寂落之美。 脱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过碎石板路,进入茶室入座,这一过程,是一种短暂地脱离红尘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尘念,远离喧闹,进入神清心宁的境地,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忘我脱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仅仅是一条短短的路径,而是一种更多象征意义上的回归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进入茶室前的净水洗手等动作,也是一种净心脱尘之举。茶道追求的脱俗之美,不是简单地脱离世俗红尘,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暂的净化,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篇小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以及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其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山音》《千鹤》《古都》《睡美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他曾经是日本现代文坛革新运动中的“新感觉派”的一员,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其作品也明显地显示出他重视的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文学模式的倾向。川端康成曾经在西化和日本传统之间几经徘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创作之路。也是在多年的探索之中,逐渐确立了其立足于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文学理念。追求所谓物哀,幽玄和寂静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研读他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精神深深的积淀于其中。 一物哀的文学精神 “物哀”是在日本太古文化中的“诚”的美学观念上受到佛教影响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佛教传入之前,日本文化正处在很不发达的太古文化之中,佛教端丽的佛像,微妙的音乐,富于比喻和幻想的佛经故事和超乎实用的美的世界都让日本人深深着迷。佛教给人灌注了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同时日本中世之初的社会动荡以及空虚感都加深了日本人心中的无常观和厌世感。乐观而现实的“诚”的美学观念受到冲击,随之而起的是渗透着浓重的佛教悲观意识的“哀”的精神。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紫式部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时时用“菩提即烦恼”来勾勒任务,安排其命运。“哀怜”一词在《源氏物语》中,出现达一千余次。可以说紫式部的创作促成了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最终形成。自那以后,“物哀”的精神便成为了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物”是客观事物,而“哀”是主观情感。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由客观事物引发人们的感动,哀怜等主观的内省是“物哀”的主要表现。《源氏物语》是川端康成最爱的文学作品之一,而这种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同样也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川端的作品的“物哀”精神包含着悲哀和同情的色彩,作家往往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往往以女性和小人物为主人公,如《伊豆的舞女》中的小舞女薰子和大学预科生,《雪国》中的艺妓驹子和叶子,《古都》中的孪生姐妹苗子和千重子,等等。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些女性往往有着清纯的心灵和柔和温润的性格,这些人物的任性是美好的,但其人生的机遇却让人同情。因此,在感人的美的形象中蕴含着难言的哀伤和怜悯,这是川端康成文学留给读者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在塑造人物时,作家非常注重对其心理的展现。研读作家的作品会发现,川端小说的心理刻画很少有快乐的喜剧式描绘,而大都是萦绕着悲凉与惆怅。孤儿沉湎于身世不幸的痛苦,老人叹息时间的流逝,女子感慨爱情的难测,即使是平常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往往有着寂寥的心事。作家以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挖掘着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将读者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让读者体会人物的悲哀,和他们一起感伤。 二幽玄的审美趣味 佛教给日本文化灌输了人生虚幻,轮回转世的悲观意识,而从唐代开始传入日本的禅宗再次对日本文化产生了质的影响。禅宗将大千世界视作无常变化中的幻想,认为万物真正的本性是“空”,轮回的无常才是世界的永恒性。因此禅悟就是以直觉感悟的形式来体验世界的本质。禅宗的这种生死一如,本性是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的理念进一步渗透在了日本人得审美意识中,形成了充满禅悟色彩的幽玄的美学特征。日本的评论家曾经指出,“幽玄就是

比较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

比较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整个东方设计美学思想之上的传统的东方美学的设计思想的核心既是“儒”“道”“佛”在这点的体现上中日古代的园林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日常的生活用品皇室装饰的设计大同小异但在现在设计的道路上日本却比中国走的更远更深可以说日本是后现代设计80年代的中心但对于中国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为什么同根同源的两个名族甚至可能拥有一个祖先的两个伟大民族对设计的看法如此不同是中国的传统设计比不过日本吗还是日本的现代设计水平太高? 从传统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来看两者互相包含又有所区别我们现在看日本这个国家他的古代史就是从大化改革开始的那个时候大河才有了明确的种族定义才开始了自己的领主经济封建制度而这一切都是学习中国唐朝的日本可是说是中华文化圈的第一个大弟子也是仍然追随到现在的日本最初的设计美学是全面抄袭中国的以当时日本的首都京都为例其整个城市的布局街道的规划都是学习当时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的日本传统的居家设计如木屋阁楼园林中假山流水寺庙的设计都是与中国一脉相承的但是作为曾今辉煌的中华文化现在却越来越远离中国人自身的生活越来越不关乎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怀似乎那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情怀也只有后人在黄鹤楼上凭吊了然而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唐之后不就没有固步自封涸泽而渔反而渐渐发展出了

自己的特点并不断的改进着这个民族对于美的追求那么是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比不过日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整个古代的设计思想而言中国的水平是高于日本的这中间又有几点不同的地方中国的传统美学设计思想根植于“儒”发展于“佛”补充于“道”这些具体体现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太极八卦等方面这其中含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使得中国的古代设计讲究和谐协调这种设计思想随着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出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讲究外在的自然事物现象与主题的情感互相渗透融合物我比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敦煌莫高窟飞天的美感佛教的传入带来的是一种宁禅宗美学重视心性主张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关系他们还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佛教对中日两国的审美意识都有深远的影响讲究乐观入世和理性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而日本则表现的是一种“物哀”的感叹多悲哀空寂 在“道”的表现方面中日也有不同“道”是根植中国本土的体系不管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如城市的规划空间美学进而衍生到风水样式的选择而在日本似乎没有这中美学意识表现的事物尽管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思想在东方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现代中国人并没有真正的继承下来这些优点在近百年饱受苦难之后中国的思想在最近30年才开始脱离封建的束缚而日本则在民治维新时期就做到了与世界接轨并在日俄战争之后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其民族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接受着现代观念日本人骨子里是保守的但是他们又是善于学习的现在在日本仍随处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具座

浅谈禅宗美学与东方意蕴对服装风格的影响——以日本服装设计为例

浅谈禅宗美学与东方意蕴对服装风格的影响——以日本服装 设计为例 摘要:在当今时尚界,日本服装设计师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精妙解读,在世界范 围内树立起独特的设计风格,东方服饰美学的话语权被日本服装品牌占去半壁江山。禅宗美学如何影响日本服装设计,中国设计师又该如何把握和发展属于中国 的东方设计元素? 关键词:禅宗美学,日本服装,东方元素 1.禅宗与日本禅学 1.1 禅宗的起源 佛教自西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与儒、道两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 有的佛教。佛教在中国逐渐分成多个宗派,在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 派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思想主张通过心性修行达到心性升华,从而摆脱烦恼,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文化,本质上可以概括为自然-内在-超越。与其他佛教派系不同,禅宗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认为日常活动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通过日常的生活,发现清净的本性,体验禅意,最终达到自我超越,寓理想与现实之中,称为 禅宗最具有世俗意味的长处。 禅宗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如“道”、“无”、“自然”等,化为几用,不断进化称为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 日本禅学传承 禅宗思想于镰仓幕府时代传入日本,此时中国正值南宋,禅宗思想已经发展 成熟。镰仓幕府是第一个由武士阶级掌权的政府,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 上了历史舞台,他们鄙视平安朝贵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武士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需要寻找一种前朝贵族不曾遵循的宗教,这便成为了中国禅思想传入日本的契机。中国禅宗东传日 本后,发展成为了不同于中国禅宗的“日本禅”,进而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武士道与禅宗在某种意义上被定位为武士道德与 人格的修炼方法,这也使得禅宗美学在近七百年的幕府统治中保持繁荣昌盛,至 今仍留有巨大影响。近代以来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等禅师在西方广泛传播禅宗 思想,禅宗已被西方人视为代表东方的神秘文化符号。 2.日本服装设计中对禅宗美学的体现 (1)自然主义 深受禅宗美学影响的日本人十分推崇“自然之美”,追求“天人合一”。大自然 与四季对于日本人有着独一无二的感情在其中。所以日本服装品牌在面料上常用 棉麻,毛呢,真丝等天然的织物和纤维。大和民族的代表性服饰——和服则是日 本服装崇尚自然美感的经典代表:传统和服由真丝织就,天然染料染成,纹样则 多为花木鸟兽,顺应四季变换。而知名服装品牌KENZO的创始人高田贤三的设计 也是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幻想色彩,是自然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体。高田贤三喜 爱天然棉麻面料,也常常把和服的设计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KENZO的服装不

最新 论《风姿花传》中的日本戏剧美学思想-精品

论《风姿花传》中的日本戏剧美学思想 日本古典剧种——“能”起源于13世纪,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日本南北朝时期的观阿弥与世阿弥的存在具有重大意义。被尊称为“观世大夫”的观阿弥在“能”的表演、理论上均有很高的建树。其子世阿弥更是对“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留有“能”的理论著作二十一部,《风姿花传》是其理论著作中的第一部。《风姿花传》共由七篇组成,全书以“花”为核心的概念,以演员如何将“能”呈现最佳舞台效果为中心,体现世阿弥对日本戏剧美学的独到见解。本文将分析《风姿花传》中的戏剧美学观点,从“花”、“和”、“美”三个角度论析该书所表现的日本戏剧美学思想。 一、“花”的戏剧程式 世阿弥独创性地提出以“花”为核心的戏剧理论,以“花”一词比喻演技之理。花的生命历经花蕾、绽放、凋零或结果的过程,正如人历经幼年、壮年、老年的过程。世阿弥在《特别篇·秘传》中提到用“花”比喻演技之理,是因为他认为大自然中的花与演员表演之间存在共性。花是美的象征,既把演员比喻成花,又以花的生长规律形容舞台演出,以强调如花一般的效果。 (一)世阿弥将“能”的演员按照年龄分为七个时期,并以“花”的形象分开阐述各时期习艺练功的基本方向,以及提出注意事项予以忠告。 一时之“花”:是指十二三岁的演员身为童姿,姿态、声音、演技等自身素质条件只是短暂的,不能确立其艺术水准,而需要加强技艺,打好基本功。 新奇之“花”:一是指在二十四五岁就凭借青春之“花”的魅力带给观众新鲜感而赢得一时赞许的演员。同时,也是用来形容不断给观众带来新鲜视觉感的演员,“新鲜”是“能”魅力常在的秘笈。 真正之“花”:指四十四五岁时期的演员,演技精湛,其艺技产生的“花”永不凋零,并能培养继承人。 “老木开花”:指真正掌握“能”的演员才拥有的花,即便是已经成为老木,但仍具有较高艺术魅力,绽放更为艳丽的“花”。 “无上之花”:指“能”表演中的最高艺术境界,表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享有这一水平的演员少之又少。 “石上之花”:指只能演某一种风体的演员,并不能使观众产生新鲜感。 “年年岁岁之花”:指的是演员将不同时期所掌握的技艺都保存在自己的现艺之中,并能在演出中游刃有余地表演各种技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