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河流-中国文化圣河-黄河(河南段)

我们的河流-中国文化圣河-黄河(河南段)
我们的河流-中国文化圣河-黄河(河南段)

我们的河流

——中华文化圣河——黄河(河南段)[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诞生和发展的摇篮,在华夏子孙心中都有着神圣的地位。其中,河南段的黄河在母亲河中占据有突出的地位。河南段黄河地貌景观的丰富性、文化的代表性、历代治河的关键性、中心地位的特殊性、民族形成的根源性等方面足以证明,河南段黄河为中华文化圣河。

[关键词]黄河;河南;中华文化圣河;华夏文明;历史地位;母亲河

1 引言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圣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就是黄河,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也是黄河。古往今来,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力是任何河流替代不了的。其中,河南段黄河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她浓缩了华夏先祖文明的精华。

2 丰富的地貌景观和水利工程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自治区。其地质地貌历经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以及第三级阶梯的太行山以东的黄淮海冲积平原,地貌景观异常丰富。

其中,河南境内自三门峡至孟津,为黄河最后的峡谷河道,即晋豫峡谷;自孟津至郑州,南岸为黄土丘陵,北岸为平原,为峡谷河道向宽浅河道的过渡地带;自桃花峪以东,至兰考东坝头,河道宽浅,为典型的游荡性河道,这里不仅高出地面10余米,为典型的“地上悬河”,也是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黄河由向东在兰考东坝头折而东北,形成了黄河最后一个弯。因此,河南段的黄河有峡谷河道、游荡河道、地上悬河、弯血河道,其地貌地理景观在全流域各省、自治区中,最为丰富,最为齐全。

自然反映的是黄河的地理地貌景观,人文则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对黄河而言则是代表黄河利用改造的大型水利设施。在河南。黄河干流所修建的大型水利设施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第一,人民胜利渠开辟了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先河。第二,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也是黄河上唯一做过两次“大手术”的水利枢纽工程。第三,位于河南洛阳附近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与三峡工程并称为“世纪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在中国水利工程建设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3 华夏民族形成的根源

3.1 华夏始祖的故乡

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群体,在上古时期聚首中原,成大业于河南。伏羲建都与归葬在淮阳,女娲活动在西华;炎帝建都在淮阳,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铸鼎于灵宝荆山之下;颛顼、帝喾建都于帝丘(今濮阳),归葬于内黄,尧、舜在河南也保留有遗迹。此外,盘古的主要活动地在桐柏与泌阳,燧人氏陵墓在商丘,朱襄氏陵墓在柘城,葛天氏故里在宁陵,嫘祖故里在西平,共工氏主要活动地在辉县。中国上古的氏族首领与领袖几乎全部中原发展。

3.2 民族融合三大实践

中华民族融合形成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最具影响力的三次融合实践,对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三次均与河南段的黄河流域有关。一是上古时期炎黄部族的统一与融合。炎黄二帝为上古时期活动于中原的两大部族,二者既有亲缘关系,但也存在有武力争斗,在这种又斗争又联系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统一联合体。从考古学文化来看,具有影响力的仰韶文化,其分布范围之广,为史前考古文化之首。炎黄二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仰韶文化的命名地在渑池,核心区域在河南。二是夏商周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夏、商、周是先秦时期中国最早的王朝,其建都地主要在河南,从文献上讲三者来源尽管不同,但都以黄帝为祖先,在连续的中原建都过程中,形成了在各个方面认同的利益与文化共同体,并与周边各族如北狄、南蛮、东夷、西羌有所区别而形成为华夏族,华夏族的形成,为汉民族的形成,进而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是北朝时期魏孝文帝的汉化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重要实践为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相关政策的制订与执行。从而使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不但在血缘上,也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习俗上与中原汉人逐渐融为一体,这次整合堪称中华民族融合的典范。

4 华夏文化的代表

4.1 洛水与河洛文化

黄河支流主要集中于上游与中游,主要有白河、黑河、汾河、渭河、洛河等。洛河又称洛水,主要支流有伊河、涧河、泸河等,形成东西向的河谷盆地,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冲积平原中,形成自夏代开始至隋唐时期的以五大都城遗址为代表的古代政治中心,以及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河洛文化,这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源头之一。因此,洛水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华文化的发展最具影响力。

4.2 沁河与怀川文化

沁河为黄河中游的最后一个支流。《禹贡》有“覃怀底绩”的说法,《史记·货殖列传》亦载:“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三河”的河内地区的核心区便是“怀川”地区。该地区与洛阳隔河相望,历史上为王畿之地,文化发达,经济繁华。《盐铁论·通有》所言:“魏之温、轵……富冠海内,皆天下名都。”温在今河南温县以西,轵在今河南济源之南,这两座城邑均为先秦秦汉时期的重要商业城市。这一地区有许多古都名城和嘉应观、月山寺、天宁寺三圣塔等为代表的寺庙古建筑系列,还有司马懿、李商隐、韩愈等为代表的历代名人,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3 河济与河济文化

古代的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有学者认为,“济水是东周时期的黄河的正流”。济水由于在唐宋时已湮废,其痕迹难以寻觅,有关济水的问题已成为千古之谜。济水在夏代之前为一条独流人海的大的河流,是华北平原的本土水系,由于引发的大的洪水,使平原水系全面泛滥,大禹治水的结果便是黄河北流,穿济而过,使这个曾经的“渎”,变成了黄河到达华北平原之后的重要支津,实际上也成为黄河调节洪水的最重要的泄洪水道。与河济相生相伴的河济地区,是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舞台,无论是早期国家的形成与文明的诞生,还是经济与文化的发达、科技的进步,在当时的中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河济文化或河流文明在地域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4.4 河淮与河淮文化

淮河也为“四渎”之一。在古代,淮河与南流的黄河纠葛在一起,在郑州以东的黄河干流,实际分布着若干条向东南流向的支津,这些支津以鸿沟水系最具代表性,起着沟通河淮的作用。从《禹贡》一书对当时主要水系的描述来看,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均可以勾连在一块。岑仲勉先生注意到上古时江淮下游相通、河淮下游也相通的史实。河淮地区不仅是黄淮海平原的南部地区,也是一种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之间的过渡区域,从地理区位上讲,这里是南北的过渡带,文化的过渡性具有类似的特点。因此,河淮文化,尤其需要给予较多的关注。

5 中心历史地位

5.1 四大古都

中国的七大古都中河南坐拥其三,其中洛阳的古都积年为885年、开封为366年、安阳

为351年。从夏商时期的古都迁移规律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都城即中心区在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地区。西周以降,西安作为古都轴线的西端,是一个重量点。每一个大王朝如西周、西汉、唐,在兴起之初尽管都试图选择洛阳,却都基本上以西安为都,并以洛阳为东都。当王朝衰落后中兴时,如东周、东汉等则将都城迁到洛阳,但此时的西安则已无足轻重。北宋时开封为都城时,洛阳仍然为西京,因此在古都轴线的位移中,以及夏商时都城的南北移动中,洛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称为古都东西南北迁移的轴心。

5.2 文化的源头

汉字文化等可以从古至今形成一个链条,反映了中原文化的系统性。而文化的根源性,如易学的源头“河图”、“洛书”产生于黄河流域的洛阳,文王演《周易》的地方在汤阴的羑里;老庄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故里均在河南;我国佛教的祖庭为白马寺;少林武术起源地在登封少林寺;太极拳的诞生地在温县陈家沟,等等。由此可见,河南段的黄河流域不亏为华夏文化的源头。

6 结语

黄河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孕育的摇篮,河南段黄河在母亲河中占据有核心地位,从地貌景观的丰富性、支津文化的代表性、历代治河的关键性、中心地位的特殊性、民族形成的根源性等方面,都可以证明这里与众不同。因此,可以说河南段的黄河为中华文化的圣河。

[1]张新斌.论河南段黄河为中华文化圣河[M].学习论坛,2008,24(2).

[2]上海师范大学等.中国地理(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5.

[3]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黄河流域综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29.

[4]史念海.河山集三集-论济水与鸿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岑仲勉.黄河变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97、178.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1601班 160202138 翁静 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

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省内黄县,河北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至此形成了

2020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20年1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9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经中国九省区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滋养的土地创造出了璀璨的黄河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大河文化,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起源早,成熟快。黄河流域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先民们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在距今7500年左右的河北磁山和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粟类,家畜、家禽的化石以及石斧等生产工具。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单字数量和笔画工整程度都表明其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因此汉字的起源应该很早。文字的产生使黄河文化迅速成熟。现在,有些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址、文献遭到了破坏损毁,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也遭到破坏和侵蚀,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刻不容缓。 黄河文化的另一特征是政治色彩鲜明,这与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特点有关。旱地农业必须以水利设施为基础。人们共同关心、治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水利问题,从而养成了关心社会问题的文化心理。另外,治水斗争和水利灌溉事业也需要形成集中的社会权力,从而促成了国家的产生。儒家学说就是在这种关心政治的文化心理下逐渐形成的。孔子几乎把一切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在他看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即是一个政治问题,读书学习也是为了参与政治。政治问题在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占有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这就是黄河文化、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特色,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族心理。

八年级上地理《滔滔黄河》教案及课堂反思

“教学录像课”课堂教学流程表课题:《滔滔黄河》 初二地理

附录二: 《滔滔黄河》教学反思 初二地理 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开展自主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信任学生,能够实现主体性,能够在老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也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胜任教师的职责。 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在学习黄河的概况时利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列出要自主学习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起来或上台汇报所找的内容,既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再如,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忧患及成因,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先让学生对照课本“黄河忧患图”小组合作讨论黄河各段的忧患,探究产生这些忧患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是什么,教师及时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情感教育,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学好本领,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对教师知识的要求:学校老师都用电子白板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需要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跑图书室、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已成为自觉的行为,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本节课遗憾的地方是:虽然老师经过充分准备,但在播放《黄河颂》视频的时候还是没有调出声音,出现失误。今后要加大学习力度。为打造地理愉悦课堂,高效课堂而努力探索。

中国的河流练习题

高二地理(中国河流)练习 姓名班别 一单选题 1、下列河流属于外流河的有: A、黑龙江、塔里木河 B、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C、塔里木河、长江 D、塔里木河、黄河 2 在内河航运中,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的是: A.黄河 B.珠江 C.淮河 D.京杭运河 3 我国汛期最长和水量最大的河流分别是: A.珠江、雅鲁藏布江 B.长江、淮河 C.珠江、长江 D.黄河、松花江 4 黑龙江和松花江水量丰富而含沙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降水多 B.地热平坦、水流平稳 C.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D.大陆性气候强 5 我国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河流,丰水期都在夏季,其主要原因是: A.受气温的影响,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B.受季风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 C.全国大多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 D.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西部受夏季高温的影响 6、下列河流讯期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列是: A、长江、黄河、珠江 B、珠江、长江、钱塘江 C、珠江、长江、黄河 D、长江、钱塘江、珠江 7、结束天津人民多年喝咸水的工程是: A、引黄济青工程 B、南水北调工程 C、引黄入晋工程 D、引滦入津工程 8、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沟通的五大水系正确的一组是: A、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B、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 C 、黄河、海河、淮河、钱塘江、长江 D、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9、北方地区河流容易发生水灾的原因是: A、春季干旱 B、河流下游发生断流现象 C、一年四季降水太多 D、降水过于集中在7、8两月,而且多暴雨 10、青藏高原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北有注入北冰洋的额尔斯河 B、向东注入太平洋的有雅鲁藏布江 C、向南注入印度洋的有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 D、雅鲁藏布江最终流入印度洋 11以下哪条河流的流量居我国第三位---------- A 长江 B 雅鲁藏布江 C 黄河 D 珠江12以下河流的源头不属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的是- A 长江 B 怒江 C 澜沧江 D 黄河 13 长江、黄河源地的分水岭是 A.唐古拉山 B.巴颜喀拉山 C.喜马拉雅山 D.秦岭 14 长江和黄河干流都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 A.青、藏 B.青、甘 C.川、藏 D.青、川 15 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 A.抗旱 B.防洪 C.发电 D.灌溉 16 长江水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河段是: A.川江 B.源头—宜宾 C.源头—宜昌 D.中游 17 有关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气温高、蒸发旺盛,使湖泊面积逐渐减小 B.在成因上,多属构造湖 C.许多湖泊与河流相通,成为天然调节水库 D.既有内流湖,也有外流湖 18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A.支流多 B.流域广 C.无湖泊调节洪水 D.河道特别弯曲19.长江上游的支流自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 A.岷江、嘉陵江、乌江 B.岷江、嘉陵江、湘江 C.乌江、岷江、雅砻江D.湘江、汉江、赣江20.划分长江中游和下游分界的城市是 A.河口 B.孟津 C.宜昌 D.湖口 21 治沙和防洪并举的治理黄河的主要手段是: A.造林种草 B.加固大堤 C.修筑梯田 D.修建水库 22 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共同的特点是: A.水力资源丰富 B.含沙量大 C.有冰期 D.流量小 23.黄河的“地上河”出现在 A.上游B.中游C.下游D.黄土高原区 24因利用黄河水灌溉,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平原是

初中地理_滔滔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滔滔黄河》课型新授课主备 【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发源地、注入海洋、长度;流经的省区及主要地形区;主要支流 2.知道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了解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3.阅读相关资料,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学习过程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颂》配字幕MTV,感受黄河雄浑磅礴的气势,同时比赛谁能寻找到歌词中的一处错误。教学内容: 观视频,感受黄河雄浑磅礴的气势,,激趣导入新课教法运用: 直观的手段,使学生深切地感受黄河雄浑磅礴的气势,同时带任务的观看视频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更加专注,很自然的承转到黄河源流概况的学习。 学法指导: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黄河的雄浑与不屈,寻找歌词中的错误之处 环节一——自学自纠 一、黄河的源流概况 观察课本P49页黄河水系图及查找相关地图,总结: 知识小结1——黄河的源流概况: 【画图归纳】认真观察黄河水系图,画出黄河的干支流 简图,并注上名称!比一比,看谁画的好!!教学内容: 参考长江的学习方法,课前自主学习黄河源流概况。结合老师的范例,写出自己在预习中的困惑,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体现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教法运用: 1.课前参考长江的学习方 法,自主查找相关地图, 在导学案中总结黄河的 源流概况并.绘图归纳 黄河水系状况 2.课堂采取小组竞赛的方 式,检测学生的自学情 况。 学法指导: 1.学生查找相关地图,并采用多图叠加的方式(如将

环节二——互学互纠 二、黄河上中下游的特征 探究一结合课本P55-57及课件图文,归纳黄河上中下游水文特征。 知识小结2——黄河上中下游的特征: 上游:河水 ___,多,丰富黄河各段特征中游:多____ ___,多______,多_____。 下游:流域面积___ _,形成“_______ ”。 三、黄河的奉献 探究二 1.人们亲切的称黄河为“母亲河”,人们对黄河的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2.观察黄河上主要水电站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 2、浪底的位置,分析这两处水能丰富的原因? 3、3.圈划出黄河的三个灌溉农业区:塞上江南——宁夏平 4、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 4.观察课件展示的黄土沿岸的城市分布图、引黄济青调 水工程,感受黄河在引水灌溉,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方 面的贡献。教学内容: 结合图文资料,小组合作,归纳黄河各段水文特征,提升学生图文信息的提取、归纳能力。 教法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 学法指导: 1.前3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圈划要点,并用简炼语句归纳。4-5分钟小组长组织成员组内交流,解疑答惑,选出代表全班发言,仍未解决的疑惑做好记录全班交流。 师傅帮助徒弟 2.全班展示交流,补充质疑,教师点拨,总结,课件展示参考答案 环节三——深学深纠 四、黄河的忧患 探究三地上河与水患灾害 1、观看视频,黄河下游为何多次改道,决口泛滥? 2、泥沙从哪里来? 3、一位外国朋友说:“黄河流走的不仅是泥沙,更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毛细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播放“地上河”视频,提出问题串,结合学案的补充资料,小组合作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探讨相关的治理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法运用: 1.“地上河”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学生不易理解。利用视频资料,加深对“地上河”形成的认识,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地上河成因,并板书流程图,突破教学难点。 2.多媒体展示治理前后的景

《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湘教版教科书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滔滔黄河,主要围绕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展开讨论的。它不仅是本章教学的重点,而且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因为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是炎黄儿女的生命之河。同时她有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灾难。本节知识在教材结构的编排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的省区、地形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划分。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释黄河各段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母亲河的奉献和忧患。 教学难点:黄河各段的环境问题与治理。 四、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根据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法上给予以下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培养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养成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大量资料。 六、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景、直奔主题: 展示课件:《黄河钢琴协奏曲》片断,学生在雄壮的旋律中欣赏黄河壶口瀑布的美景。 教师过渡:提到黄河,我们首先想到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气势磅礴、一泻千里。黄河就在我们身边流过,大家非常熟悉她。在我们赞美黄河,为拥有黄河而自豪的同时;你可否想到过黄河的治理问题,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块来探讨黄河的有关问题。 (二)设计活动、完成教学: 课堂活动1:……黄河知多少(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1)教师展示黄河流域图。 (2)学生将收集的各种信息在小组内交流后进行汇报(诗、图片、歌曲、散文等)。 (3)全班同学在交流中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 教师过渡:黄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炎黄儿女的生命之河,就象母亲一样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课堂活动2:……母亲河的奉献(完成教学重点、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反映母亲河奉献的资料与图片。 (2)教师展示母亲河奉献的图片。 a、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图) b、黄河水资源的浇灌作用(宁夏平原图) c、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流域图)

中国河流读图题(长江和黄河)

读长江图回答下面问题: 1.支流: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 2.长江上、中游分界点是⑧______(_____省),中、下游分界点是⑨_______(_____省)。 3.城市: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E_______; 4.湖泊:F_______(_____省), G_______(_____省), H_______(_____省); 5.水利枢纽:a___________(_____省),b___________(_____省); 6.长江发源于___________山,流经___个省区,全长_____千米,最后注入___海。 7.长江流经的地形区有____高原、______山区、____盆地、________平原。 8.从上、中、下游看,长江河流落差最大的河段在_____,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在_____,该段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9.长江干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A.源头-宜宾 B.宜宾-宜昌 C.宜昌-湖口 D.三峡地段

10.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这是因为它() A.航运价值巨大 B.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C.地理位置重要 D.水能资源丰富,建了许多大型水电站 11.长江的正源叫_______河,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河段是___________。 12.长江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第_____级阶梯和第_____级阶梯交界处,_____和_____两个省区交界处,水能蕴藏量大。 13.“滚滚长江向东流,滚的都是煤和油”这句话说明长江有丰富的() A石油资源B森林资源C水能资源D金属矿产 14.兼跨长江中上游的省区是()A江苏B湖南C湖北D江西 15.长江的最长支流是()A赣江B湘江C汉江D岷江 读黄河图回答问题: 1.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是①____(_____自治区),中、下游分界点是②_____(____省)。 2.支流: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3.城市: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_

增强黄河文化影响力

【摘要】美丽的黄河,在美丽着中国,也在美丽着世界,就这样默默地、无声无息地向巨人展示着悠悠黄河文化,孕育出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黄河文化旅游郑州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省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任务。中原崛起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必须靠河南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的合力。 人们多年来习惯于说“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当我们在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经上下五千年”而自豪不已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要把昔日的灿烂变为今天的辉煌。 郑州作为中原崛起的城市之一,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郑州黄河作为国内九个黄河地域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郑州黄河”更具有吸引力,郑州黄河的“悬、浊、荡、阔”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大禹塑像、“哺育”、象苑、黄河民俗风情苑、黄河碑林以及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题的“中华炎黄坛”工程,构成了展示黄河文化的系列内容。郑州黄河文化如此醇厚,那么怎样弘扬黄河文化,如何利用黄河文化凝聚华人的向心力,提高黄河旅游文化的内涵,在中原崛起中郑州如何起到龙头作用,树立郑州的良好形象,增强黄河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黄河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区是旅游的依托。离开文化谈旅游,只能走马观花;离开旅游谈文化,只能纸上谈兵。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旅游离开了文化,算不上真正的旅游;文化离开了旅游,只能是单调的文化。只有旅游依托文化,旅游才能如虎添翼、名扬遐迩。只有文化和旅游结合,文化才能进一步得到弘扬。有了景区,就有了旅游,但不一定就有了文化。因此,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所有景区要开发的重要工作和内容之一。以“河”为媒,以“游”为介,加大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全方位展示黄河的迷人风采,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加快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郑州市有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嵩山国家森林公署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大观和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有伏羲山、环翠峪、轩辕黄帝故里、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14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28项。丰富的地上旅游资源让郑州名扬全国,让河南闻名世界。这些都是以黄河为主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都有着浓厚的历史内涵可以发掘。可以以黄河为主开发黄河文化内涵,在合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黄河文化资源开发成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特别要加大对炎黄文化、嵩山少林文化、商文化的开发力度,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提炼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丰富产业体系,让黄河文化成为郑州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郑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 二、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位

滔滔黄河导学案

滔滔黄河导学案石桥子初中主备人白桂彩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重点)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难点)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一、课前延伸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河湖知识,阅读《地理图册》P20“黄河流域”,完成下表下图: 黄河:巴颜喀拉山、渤海、河口、桃花峪、南宁、兰州、银川、呼和浩特、西安、太原、郑州、济南、湟水、洮河、汾河、渭河、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二、课内探究 1、黄河各河段及水文特征 ①上游:位于阶梯交界处,多,落差,丰富 ②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河流多 思考:中游多泥沙的原因及危害 ③下游:流经,河床,水流,泥沙,形成 2、母亲河的奉献 黄河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等一系列水利枢纽工程,在方面发挥综合效益,其中,最大的水利工程是,它是的关键性工程,在发挥综合效益

3、拯救母亲河(1)凌汛 ①含义: ②河段: ③危害: ④措施: (2)断流①自然原因 a水资源,平均径流量 b降水季节分配,冬春期易造成断流 ②人为原因a上中游沿岸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量,影响 径流量b 用水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 ③解决方法: (3)地上河 a该图表示黄河___________河段,称为“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该河段存在的巨大隐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为防止灾害,在该河段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治黄河 由于黄河含沙量特别大,所以治黄的关键是___________。黄河泥沙90%来自哪里? _________ ,因此治黄的根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治理黄河的措施:在上中游_________________,在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提升】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1.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黄河中游两条主要支流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平原:③________平原,④________平原。 (3)从降水季节分配、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土质等状况,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根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是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说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课题: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黄河水系概况; ②了解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观念和可持发展观念; ②通过黄河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黄河水系概况; 2、黄河的综合治理。 难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地理挂图、板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视频,创设情景,展示黄河的景观,通过动态景观生动地、真实准确地感受到黄河那种磅礴的气势,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黄河的概况: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完成教材P49活动内容: ①黄河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全长 5500多千米、“几”字形; ②黄河干流流经省区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黄河和长江都流经:青海、四川。 ③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④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孟津;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 教师出示黄河干支流空白图,进行快速知识抢答,让学生把以上的内容填写出来。 (2)、引导学生总结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特征: 出示黄河源、龙羊峡、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49和50页内容的介绍,并分析总结各河段的特征。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落差大,含沙量大; 下游:形成“地上河”。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河流——黄河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河流 (第3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知识梳理 自主阅读P49-53,完成以下内容: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海” 是指____________,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_________”字。 2.在上游,黄河塑造了__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__平原,到了下游,黄河是_________平原主要塑造之一。 3.黄河成为“地上河”是在黄河的__________(哪个河段)。 4.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避免了洪水的灾害。 二、随堂练习 1.黄河注入的海洋是 (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2.下列关于“我国河流之最”,正确配对的是()A.含沙量最大——黄河 B.结冰期最长——珠江 C.长度最长——塔里木河 D.水量最大——淮河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又被称为“中国的忧患”。读“黄河不同河段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含沙量图”,完成3~4题。 3.河口至陕县河段河流含沙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 ( ) A.流量减少B.河水湍急 C.流经黄土高原 D.支流少 4.“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的说法形容的是 ( ) A.a河段景观 B.b河段景观 C.c河段景观 D.d河段景观 5.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的主要原因是 ( ) A.下游是地上河 B.下游地区都丘陵、山地 C.下游地区降水量较少 D.下游地区用水量大 6.下图中的景观位于黄河的哪一段 ( )

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在前面中国的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学生已知的内容就无需重复讲解。而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三、设计思想 本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课标的要求,本堂课一是了解黄河各河段的特征,二是了解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应突出对“黄河之害”和“治理对策”的把握,让学生领会治理黄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微课堂和传统课堂相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容量较大,教学方式太单一的话学生容易疲倦,且为了让学生能根据资料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我将黄河的概况、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特征录成了微课视频,一是能让学生直观的认识黄河,二是让学生能根据视频归纳知识。另外,对于黄河下游的特征和治理,内容相对复杂些,因此这部分没有采用微课的方法 2、加入地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知识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本堂课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我用塑料瓶模拟了一个河流的河道,并用细沙和水模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进入华北平原泥沙的变化,这样即能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也具有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 3.充分利用图文资料除了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外,我还画了一幅黄河干流示意图,用于教室中,将黄河的概况、特征等知识点归纳后直接展示在这幅图上,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

河流——黄河

河流——黄河 发表时间:2017-12-29T17:18:28.24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7月作者:郭晶李凤福[导读] 本条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是说出,学习水平为应用,学习内容是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第二初级中学地理教师郭晶点评人: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第二初级中学地理备课组长李凤福课标要求及分析: 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析:本条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是说出,学习水平为应用,学习内容是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黄河》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长江和黄河。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掌握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气候的延伸,又与下章水资源和区域地理中的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密切相关。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学情分析: 优势:初三学生对黄河并不陌生,从所接触的诗文、电影及有关的歌曲中,对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也已经了解了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作用。同时,本课是继《长江》教学后的一课,学生已具备认识河流的基本方法。 劣势: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黄河治理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是“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中指出:“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掌握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黄河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课标要求是“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课学生在综合分析解决黄河治理问题的能力不高”。所以,根据课标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黄河存在的问题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学习目标: (1)能根据地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等概况; (2)能分析黄河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忧患。 (3)通过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原因的分析和黄河断流的情况分析,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预设时间2分钟) 以“诗仙”李白的名篇《将进酒》和相关图片导入课题。学生激情朗诵,使学生体悟到黄河的壮美。 【点评:让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黄河雄壮磅礴的气势,在增强视觉感观的同时,也对黄河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学科整合,体现民族精神,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文素养都得到一次升华。】 二、讲授新课(预设时间1分钟)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上来吗?结合我们所学的长江的相学习方法,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49-50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 【自主学习】(预设时间6分钟) 黄河概况: 1、黄河发源于_____山脉,最终注入______海,干流像一个巨大的_____字,全长5646千米,是我国第___长河。 2、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3、黄河有四大支流:自上游而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平原是______和______; 5、黄河流经_____个省区; 6、大型水利枢纽有______和______。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自主完成,找出本节课重点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展示】(预设时间10分钟) 学生回答并在投影仪上展示答案。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全长5646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2、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桃花峪为界; 3、主要支流湟水、洮河、汾河、渭河等。 4、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平原是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5、黄河流经9个省区; 6、大型水利枢纽有三门峡和小浪底。

《滔滔黄河》教案 湘教版地理

第3课时滔滔黄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概括黄河的水文特征。 (2)能够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利用价值或问题与治理。 ★过程与方法 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图资料,通过读图、析图、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获取地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黄河水利建设上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学习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教学重点】 (1)黄河流域概况。 (2)黄河水文特征。 (3)黄河各河段的开发利用或问题与治理。 【教学难点】 黄河水系的空间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比较、讨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黄河大合唱》部分歌词,《将进酒》部分诗句。 承转过渡:《黄河大合唱》和《将进酒》中都描写了黄河的壮阔之美。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黄河。

二、新课学习 (一)黄河流域概况 ★多媒体展示:黄河水系。 引导学生读图: (1)黄河发源地是哪里?(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 (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黄河流域面积是多少?(约75万平方千米)黄河干流经过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3)黄河最终注入哪个海洋?(渤海) (二)长江水文特征 ★多媒体展示:黄河水系。 引导学生填表: (三)黄河河段划分 ★多媒体展示:黄河干流纵剖面图、黄河水系图。 引导学生读图: (1)上游和中游的划分地点是哪里?(河口)中游和上游的划分地点是哪里?(桃花峪)在黄河水系图中找出这两个位置。 (2)上游的主要支流有哪些?(湟水、洮河)中游的主要支流有哪些?(汾河、渭河)下游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3)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上游: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 (四)黄河水能资源开发 ★多媒体展示:黄河水系图。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水电站分布的河段。(上游段)

黄河文化竞赛题

“走进金沙湾保护母亲河”知识挑战赛题 千百年来,黄河向母亲一样哺育着我们;啊,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奔腾不息,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春去冬来,黄河以她伟大的灵魂,保卫着祖国的大江南北。她热情洋溢的血脉,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将学习她的伟大,她的坚强。今天我们就在金沙湾之畔,黄河之滨了解一些有关她的知识吧! “走进金沙湾保护母亲河”知识挑战赛现在开始。 1.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5月8号在哪举行? ◆(青铜峡市金沙湾景区举行) 2.位于宁夏青铜峡市南20余公里黄河西岸的峡口山东坡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不仅在宁夏,而且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它是指? ◆青铜峡一百零八塔 3. 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要写具体)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 4. “四仪”是指什么?这是一个多项选择(ACDF) A、地动仪 B、黄河水车 C、浑天仪 D、司南车 E、罗盘 F、日晷 5.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哪一位诗人?(李白唐) n他曾经游历全国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的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n他的诗想像丰富,气势磅礴,他写下了“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著名诗句 n他是一位唐朝诗人,被世人称为“诗仙” 6.哪一个是有关于黄河的歌谣?这也是一个多项选择(BD) A卢沟谣 B黄土高坡 C 黄梅戏 D黄河大合唱 7.请列举关于黄河的文学作品:这是一个单项选择(C) A、沁园春雪 B、赠汪伦 C、黄河颂 D、林海雪原 8.黄河流入哪个海?(B) A黄海B、渤海C、南海D、东海 9.黄河全长多少千米?(C) A、5264公里 B、5364公里 C、5464公里 D、5564公里 10. “四兽”是指什么?(ACDE)

八年级上册《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论文题目:《“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之三 ——滔滔黄河 黄河的教学设想: 今天在8年级101班上公开课——黄河,这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黄河部分的内容。首先我让学生回忆学习河流的基本思路和复习长江的重点知识。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和查阅黄河的知识。对于黄河的学习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黄河的概况。我让学生运用学习河流的基本思路自学黄河的 概况,同时我版画黄河的图形。在此期间对班级进行巡查,帮助基础差的同学找到合适的答案,指导读图的方法。然后学生在我版画的图上汇报自己的自学的黄河概况,有些需填图,有些需讲述,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视频小结:让学生感受黄河不同季节的景观,使大家对黄河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黄河的上游山青水秀,绿草荫荫;壶口瀑布黄水奔腾,气势雄伟壮观;冬季的黄河,顿失滔滔,冰层莹。.第二个环节是母亲河的奉献。由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黄河为中华民族所作的贡献,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适当疏导和归纳成要点。重点是黄河灌溉的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以及华北平原。其次是水能的开发。这里一定要将黄河干流上的大型水电站和重要平原落实到图上。难点问题是水能资源的分布规律。展示中国地形图,和水电站分布图进行对照可以清楚地看到阶梯交界处是水电站最多的地方。 第三个环节是黄河的治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黄河在各个河段都存在不同的问题,我从上游开始,顺势导出各段存在的问题:上游土地荒漠化严重、凌汛威胁;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含沙量大增;下游水流平缓泥沙淤积形“地

上河"。这种由因到果的推导,不仅让学生懂得“凌汛”、“地上河”的成因,同时也能找到治理的方案。并且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感受人河和谐的重要性。 最后用一段视频总结本课。接着巩固练习,我还设计了拓展与探究活动:1、要求同学写一个保护黄河的广告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知道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 黄河的关键。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能解释黄河各河段 产生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树立爱国主 义思想;理解协调人河关系的意义。 教学重点:黄河的贡献和忧患及治理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出黄河自古多忧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学情分析: 学生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国的母亲河黄河已有一定 的了解,通过长江的学习,以基本具备学习河流的基本思路。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法、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欣赏和自主讨论学习为主。 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平台(计算机、实物投影仪),视频资料黄河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长江的学习,你们知道学习河流的一般思路是怎 样的?(一位同学回答) 对。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一条河流时,我们就不会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了。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学了吗?自学之后,对于黄河已经有 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了呢?同学们在回答之前,我们先来清楚黄河的干流形状。

黄河文化

黄河的文化影响力 班级设备1031 姓名李鹏鹏 学号 201021590123 指导老师郗利琴

目录 1.摘要 2.关键词 3.挖掘黄河文化旅游内涵 4.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位 5.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 6.提高黄河文化发展力 7.参考文献

黄河的文化影响力 【摘要】美丽的黄河,在美丽着中国,也在美丽着世界,就这样默默地、无声无息地向巨人展示着悠悠黄河文化,孕育出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黄河文化旅游郑州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省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任务。中原崛起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必须靠河南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的合力。 人们多年来习惯于说“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当我们在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经上下五千年”而自豪不已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要把昔日的灿烂变为今天的辉煌。 郑州作为中原崛起的城市之一,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郑州黄河作为国内九个黄河地域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郑州黄河”更具有吸引力,郑州黄河的“悬、浊、荡、阔”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大禹塑像、“哺育”、象苑、黄河民俗风情苑、黄河碑林以及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题的“中华炎黄坛”工程,构成了展示黄河文化的系列内容。郑州黄河文化如此醇厚,那么怎样弘扬黄河文化,如何利用黄河文化凝聚华人的向心力,提高黄河旅游文化的内涵,在中原崛起中郑州如何起到龙头作用,树立郑州的良好形象,增强黄河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黄河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区是旅游的依托。离开文化谈旅游,只能走马观花;离开旅游谈文化,只能纸上谈兵。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旅游离开了文化,算不上真正的旅游;文化离开了旅游,只能是单调的文化。只有旅游依托文化,旅游才能如虎添翼、名扬遐迩。只有文化和旅游结合,文化才能进一步得到弘扬。有了景区,就有了旅游,但不一定就有了文化。因此,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所有景区要开发的重要工作和内容之一。以“河”为媒,以“游”为介,加大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全方位展示黄河的迷人风采,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加快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郑州市有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嵩山国家森林公署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大观和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有伏羲山、环翠峪、轩辕黄帝故里、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14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28项。丰富的地上旅游资源让郑州名扬全国,让河南闻名世界。这些都是以黄河为主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都有着浓厚的历史内涵可以发掘。可以以黄河为主开发黄河文化内涵,在合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黄河文化资源开发成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特别要加大对炎黄文化、嵩山少林文化、商文化的开发力度,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提炼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丰富产业体系,让黄河文化成为郑州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郑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