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辩证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中药辩证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中药辩证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经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经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经方;灌肠;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1-2]。因灌肠能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肠内局部药物浓度,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有效利用度,在UC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UC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范畴,历代医家在治疗本病过程中总结制定了一些经验方,如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芍药汤等。目前这些方药不仅在UC中药口服治疗中应用广泛,在灌肠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现就近年来经方灌肠治疗UC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1 灌肠方药 1.1 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由葛根、黄芩、黄连和炙甘草组成,有清热除湿、升阳止泻的功效,是历代医家治疗UC的主要方剂之一。吴谦认为此方“四倍葛根以为君,芩、连、甘草为之佐,其意专解阳明之肌表,兼清胃肠中之里热,此清解中兼解表里法也”。徐大椿《伤寒类方》指出“芩、连、甘草为治痢之主药”。 袁氏等[3]以葛根芩连汤加蒲公英灌肠治疗60例湿热内蕴型UC,总有效率达90%。颜氏[4]采用葛根芩连汤加黄柏、煅龙骨、煅牡蛎、白及灌肠治疗48例UC,总有效率达91.67%。吴氏等[5]对36例湿热夹滞型UC患者,治以葛根芩连汤加败酱草、栀子、红藤灌肠兼口服,总有效率达91.67%。汪氏等[6]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联合西药灌肠治疗23例UC,总有效率达91.3%。廉氏[7]以葛根芩连汤加减联合西药灌肠治疗50例UC,总有效率达94%。曹氏[8]采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加减联合西药、中成药灌肠治疗28例UC,总有效率达92.86%。 1.2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由白头翁、黄柏、黄连和秦皮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是临床治疗UC的常用方剂之一。 郑氏[9]采用白头翁加减灌肠治疗83例UC,总有效率达97.6%;随访发现3个月、6个月、6~12个月和2年内的复发病例分别为0、2、3和6例,总复发率为27.5%。付氏[10]以白头翁汤加味灌肠治疗35例UC,总有效率为94.29%。 白头翁汤灌肠与中药口服联用治疗UC也可获得较好的临 床疗效和较高的结肠镜下治愈率。谭氏[11]采用加味白头翁汤灌肠与中药口服治疗32例UC,总有效率达96.9%。且4周后随访发现32例患者中,28例纤维结肠镜复查报告结肠溃疡面已愈合。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及预后的作用。方法对我院36例 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观察,了解护理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预后的作用。结果通过过积极的护理工作,缓解疼痛、营养状态得到改善,提高其自身保 健能力。通过积极的病情观察及饮食、心理、宣教护理,患者治疗顺利,病情恢 复较快,预后较好。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护理预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 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病程漫长,病情轻 重不一,常反复发作,预后差。现收集了我院2009年1月-2009 年12月治疗的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临床资料,现将治疗的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为消化内科来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中,男19例, 女17例。发病年龄在48~68岁,平均57.5±5.8岁,病程2~10年。诊断标准均 符合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慢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全部 患者都在无明显因下出现左下腹疼痛,排黏液脓血便,便后缓解,大便每天2~3次,并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高热11例,2例并发中毒性巨结肠。 1.2 方法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和 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巯嘌呤)。采用局部灌肠、口服、静脉给药。药物治疗无 效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2护理 2.1 病情观察注意观察体温、严密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如腹痛性质突然改变,应注意是否发生大出血、肠 梗阻、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等并发症。若高热伴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时提示可 能发生肠穿孔,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 2.2 用药护理遵医嘱按时正确服药,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如柳氮磺吡啶,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关节痛甚至蛋白尿,应嘱患者饭后服药,定期复查血象和尿常规。应用5-ASA灌肠时,由于药物性能不稳定,应现配 现用。应嘱患者餐后服药,服药期间定期复查血象;应用糖皮质激素者,要注意 激素的不良反应,不可随意停药,防止反跳现象。腹痛应用解痉剂时,剂量宜小,避免引起中毒性巨结肠。 2.3 饮食护理指导病人食用质软、易消化、少纤维素又富含营养、有足够热量的食物,以利于吸攻,减轻对肠粘膜的刺激,供给足够的热量,维持机体代谢 的需要。避免食用冷饮、水果、多纤维的蔬菜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忌食牛乳和乳 制品。急性发作期病人,应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严重者应禁食,按医嘱给 予静脉高营养,以改善全身状况。应注意给病人提供良好的进餐环境,避免不良 刺激,以增进病人食欲。观察病人进食情况,定期测量体重,监测血红蛋白和清 蛋白,了解营养状况的变化。 2.4 腹泻护理 观察腹泻的次数和大便性质,有无腹痛、口渴、皮肤弹性减弱、乏力等水、 电解质紊乱表现并记录。重型患者应遵医嘱补充水、电解质,维持体液平衡,同 时要指导患者和家属做好肛门及周围皮肤的护理,便后用肥皂水或温水清洗肛门 及周围皮肤,清洗后轻轻拭干局部,必要时涂抗生素软膏以保护皮肤的完整。监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作者:安贺军于玫王新月林芳冰沉静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 1病名归属 中医学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历代医籍中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等相关记载。早在《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痛、下利白冻脓血、并发痔疾为主症,这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相似,但肠澼的病名后世未被延续下来使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泻痢并论,统称为“下利”,如“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谓:“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在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较多,根据其对病名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将它们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症状联系起来。由上可见,时发时止的休息痢与溃疡性结肠炎中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的发病特点是相似的,而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又与病程较长之久痢症情类似,只是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少见。 2病因病机 2.1病因认识 (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之邪引发痢疾,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为休息痢。(2)饮食不节。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而为湿、滞,因此,饮食不节是痢疾发病的重要因素。(3)七情内伤。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脾运化无力,水谷停滞肠胃之中而致病。 2.2发病机理 (1)脾肾亏虚。《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脾传肾为贼邪难疗,先痢而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2)积滞内停。积滞是痢疾主要致病因素,邪滞于肠,以致气血壅滞,大肠通降不利,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六腑以降为顺,休息痢是在脾肾亏虚基础上,治疗之初未用推下之法,而不能使邪气尽去,积滞壅于肠中,使肠道正常通降功能不能恢复,在诱发因素作用下,痢下时作时止积年累月缠绵不愈。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刺激性小的尿管代替肛管,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插入肛管的深度、体位及流速,选择接近体温的灌肠液的温度,以期达到减轻病人痛苦、延长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促进溃疡早日愈合。方法对住院56例病人进行随机分组,采用不同灌肠方法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在临床疗效和肠镜检查及病人满意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人性化的选择舒适的肛管、合适的温度,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插管深度、体位及流速,大大提高了病人舒适度及满意度,提高了临床疗效,促进了溃疡早日愈合,减轻了病人痛苦。【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疗效;满意度 溃疡性结肠炎系指原因不明、非特异性的大肠炎症。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症状,近年来发病率较高。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但传统的保留灌肠法,存在着灌肠时护士插管深度不好掌握、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反复插管及肛管硬度造成黏膜的二次损伤、药液外溢的缺陷,影响了治疗效果,造成病人不必要的身心痛苦,为避免此

类事件发生,促进病人溃疡早日愈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4—10月,在我科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需保留灌肠的患者56例,均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20~6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41.6±5)岁,病程(3.6±1.7)年,病情属轻度17例,中度11例,病变累及直、乙状结肠16例,左半结肠5例,右半结肠7例;对照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40.8±6)岁,病程(3.3±1.4)年,病情属轻度15例,中度13例,病变累及直、乙状结肠12例,左半结肠8例,右半结肠7例,全结肠1例。患者在病情、病程、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四川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1]。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按照马晓霞等《循证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患者中的应用》的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灌肠技术[2]。 2.1.1 肛管的选择用16-18号一次性硅胶导尿管代替肛管灌肠,具有对直肠黏膜刺激小,无损伤,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等优点。 2.1.2 插管的深度根据结肠镜检术所提示的病变部位而定肛管插入深度(直肠7~12cm;乙状结肠15~20cm;全结肠30cm)灌肠,肛管可达乙状结肠或直肠中段等部位,避免了药物直接流入直肠,刺激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腹泻 1、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4、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 5、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为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6、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亦不用固涩止泻。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7、遵医嘱结肠透析机中药灌肠,每天一次。灌肠时间:首选晚睡前,必要时可上午增加一次。常用药物:一般将敛

疮生肌、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类药物配合应用。 8、臭氧直肠灌注。 9、遵医嘱直肠栓剂疗法:野菊花栓等。 10、遵医嘱予以针刺疗法,取穴:神厥、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11、遵医嘱予以耳针疗法,取穴: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12、遵医嘱予以穴位埋线,取穴:脾俞、大肠俞、八醪、关元、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 13、遵医嘱隔物灸治疗技术,取穴:天枢、气海、关元等。 二、下腹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半岁症状。出现疼痛加剧,腹膜刺激征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应急措施。 2、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禁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3、调摄精神,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情志转移,如深呼吸、听音乐、与家人轻松聊天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天枢、关元、大肠俞、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关元、气海、神厥、下脘、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8-12T15:41:18.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8期供稿作者:王敏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 王敏 (山东蓬莱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265600)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287-02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保留灌肠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其病变主要局限在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可归属中医的“泄泻”、“腹痛”、“肠痹”范畴,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目前,西医药针对本病的治疗效果不满意,而且有很多毒副作用。中医药具有疗效稳定,无副作用等特点。我科于2008年—2011年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临床护理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18—64岁,病程10个月—10年不等。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及病理诊断确诊,病变部位多在直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轻者排便每日3—5次,重者每日排便10余次。全部病例均有粘液便或脓血便,大便潜血(+),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便后隐痛,以左下腹为重,亦可涉及全腹。 1.2 方法 1.2.1 中药方剂组成 五倍子15g 败酱草30g 公英30g 地丁15g 乌梅12g 土茯苓30g 蒲黄炭12g 酒大黄12g 1.2.2 灌肠液的配制 将上述中药煎汁150ml,温度38—40℃每晚灌肠1次,重度患者每日早晚各灌肠一次,14天为1疗程,连续用2—3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可间隔3—5天。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临床治愈24例,占75%;好转7例,占21.9%;无效1例,占3.1%。总有效率96.9%。 3. 护理 3.1 灌肠的护理: 3.1.1 灌肠时用床帘或屏风遮挡,维护患者自尊,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嘱患者排空二便。 3.1.2 患者取屈腿左侧卧位,选择一次性导尿管作为肛管,前端涂少许石蜡油,排尽管内空气,轻轻插入肛门15—25cm,用60ml针管抽吸药液,缓慢注入肠内。 3.1.3 插管动作要轻柔,特别是有痔疮的患者,嘱患者做深呼吸,减轻腹压,使肛门括约肌松弛,从而顺利插入所需刻度。 3.1.4 注入的药液速度要缓慢,以减少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灌肠液温度不宜过高过低,药液量小于200ml,患者便血量多时,温度适当降低,保持在37—38℃,怕冷的患者,选择灌肠液温度适当提高,以患者没有不适感觉为最好,灌肠液过凉,刺激肠粘膜引起肠蠕动,不利于药液的保留,温度过高可使肠粘膜受刺激,处于充血、水肿,易引起排便反射。如灌肠液注入不畅,应旋转导尿管,防止粪块堵塞,或拔出重新缓慢插入。 3.1.5 嘱患者尽可能忍耐,多保留灌肠液的时间,保留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灌肠后,嘱患者每15—20分钟更换体位一次。让药液与肠壁充分接触,以利于病变粘膜修复,依据肠镜所示病变部位,采取合适的体位,如病变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者应采取左侧卧位。病变在升结肠者,应采取右侧卧位。 3.1.6 灌肠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和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有无不适,如患者有便意和腹胀时,嘱患者张口呼吸,以放松腹肌,减轻腹压;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心悸气急,出冷汗腹痛时,应立即减慢或停止灌肠,让其平卧位休息,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3.2 情志护理 精神心理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因素之一,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易发难愈,需要长期治疗,药费价格昂贵,经济负担重,致使病人心情焦虑,抑郁,治疗的依从性差,所以入院后应热情接待患者,并向患者讲解病情,灌肠的适应症、禁忌症,说明灌肠的必要性、重要性,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3 饮食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宜选用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油炸、粗纤维食物,忌食牛乳和乳制品,慎吃海鲜。饮食要有规律,少量多餐,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病情。 3.4 腹痛护理 观察患者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轻度腹痛时,可给予腹部热敷,腹痛重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可给予针灸或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药物。 3.5 腹泻护理 注意观察粪便的形状、量及排便次数,及时做好记录。腹泻严重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4. 体会 我科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粘膜,达到收敛、消炎、愈合的目的。此方法简单易行,痛苦小,副作用

浅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浅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目的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三种中医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口服中药、中药灌肠及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三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方法最佳,有效率高达98.4%(P<0.05)。結论临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明显效果,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在各种肠道疾病中,临床中的溃疡性结肠炎也位数不少,其患病比例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日益受到中医相关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普通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情况下,都难以了解该疾病的具体情况,这主要是因平时不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而有关症状表现。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中属于非特异性的一种炎症性肠病,目前还未明确其具体致病原因。病变一般都处于结肠黏膜及其下层,在病理方面具有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及形成溃疡等特点,多累及对患者直肠与远端结肠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患者还将扩展到近端甚至整个结肠。 在中医临床中,属于“肠癖”、“肠风”等范畴。容易导致患者腹痛或便血等,严重患者还将产生癌变,对患者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一定要在临床中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有关研究人员在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方面近年来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并获得显著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中医治疗方法 1.1口服中药方法目前,在中医临床中还没有固定的辨证分型施治处方,单纯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采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太子参、陈皮、葛根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共对15例患者进行治疗,有9例患者治愈,6例患者病情好转。 有研究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五种类型,脾胃虚弱型患者采用参答白术散进行治疗;脾胃虚寒型患者采用理中汤进行治疗;肝郁脾虚型患者采用痛泻方进行治疗;脾肾阳虚型患者采用四神丸进行治疗;脾虚湿盛型患者采用葛根苹连汤进行治疗。共对40例患者进行治疗,有4例患者治愈,29例患者显效,5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5%。通过分析汇总很多研究结果发现,大肠湿热证使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证型,在临床中主要采用白头翁汤与香连丸进行治疗。 很多研究人员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具有比较复杂的分型,结合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临床症状表现及辨证论治积累的多年经验,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慢性虚弱及邪留正虚三种类型比较合理。止血止泻、健脾柔肝、燥湿清热等类型患者可采用黄连、当归、白芍等中药材进行治疗,胜湿祛风类型患者可采用白芷、葛根、白岌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在临床辨病论治方面,溃疡性结肠炎可采用专方专药进行治疗。共对25例患者进行治疗,有4例患者治愈,13例患者显效,7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6%。此外,在免疫调节及肠粘膜局部免疫炎症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体会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体会 关键词中药灌肠疗法;溃疡性结肠炎;理论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临床表现,其病程长,病情轻重不等,容易反复。在祖国医学中,其属于“休息痢”、“久痢”、“肠澼”等疾病范畴[1]。近年来中药灌肠疗法运用比较广泛,尤其是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疗效,现将近年进展进行分析总结,以飨同道。 1 中药灌肠疗法源流 中药灌肠疗法是将适量的中药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使得药液在肠道保留一段时间,患者通过肠道吸收供给药物,达到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学外治法中导法的范畴。 有记载的灌肠疗法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下》载:治疗疳痢不止时,主张用大麻子、胡麻一块熬,“令黄,以三升瓦瓶,泥表上,厚一寸,待泥干,内大麻等令满,以四、五枚苇管插口中,密泥之,掘地作灶,倒立灶口,底著瓦器承之。密填灶孔中,地平聚炭瓶四面。… …放火烧之,”至明旦开取,适其寒温,灌入疳湿痢患者下部,一合,寻觉咽中有药气者为佳。亦不得过多,多用则伤人。另外在《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世医得效方》等书籍中都有类似记载。从上可知,我国古代医家已经可以很好的使用灌肠法,它是中医外治法的一个方面,具有使用简便、疗效迅速、安全可靠等特点,并且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 2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理论依据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大肠腑,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肾虚弱,标实为湿热瘀滞。其发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因、过劳过逸、食饮不调等因素有关,主要致病因素是湿邪,与大肠、肝、肾关系密切,初起以湿热内蕴肠腑,湿热下注大肠故见腹泻,壅塞不通则痛,常见腹痛,久则伤脾及肾,而致脾肾两虚,邪气入络,肠络损伤,血败肉腐,而致血瘀,脓血而成,正如叶天士所说“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久病入络”。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瘀血痢》中云“恶血不行,凝滞于里,侵入肠内,而成痢疾。”总之,久病则瘀,瘀血弗去,新血弗生,气血愈虚,正气愈虚,肠腑失养,则病情反复,经久难愈。中药灌肠是将一定量的药物溶液由肛门经直肠灌人大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正如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临床上,大部分病例溃疡性结肠炎的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在我国较欧美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患病率有明显增加,重症也常有报道。 【病理】 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范围多自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 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浸润是UC的基本病变,活动期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发生在固有膜、隐窝上皮(隐窝炎)、隐窝内(隐窝脓肿)及表面上皮。当隐窝脓肿融合溃破,黏膜出现广泛的小溃疡,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溃疡。肉眼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出血,糜烂及溃疡。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少数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涉及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至浆膜层,常并发急性穿孔。 结肠炎症在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中,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致正常结构破坏。显微镜下见隐窝结构紊乱,表现为腺体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等萎缩改变,伴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可形成炎性息肉。由于溃疡愈合、瘢痕形成、黏膜肌层及肌层肥厚,使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消失,甚至肠腔缩窄。少数患者发生结肠癌变。 【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粪便中的黏液脓血则为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患者,除可有便频、便血外,偶尔反有便秘,这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 2.腹痛轻型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体征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和鼓肠。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全身表现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症或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属于“泄泻”范畴。“久痢”、“肠澼”、“滞下”、“休息痢”均涉及本病。因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合并症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内科治疗只能用激素等药物灌肠,口服水杨酸制剂及其他对症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病情,少数病人上述治疗无效,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痛苦。而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以中药口服加外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22例,根据症状、体征、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62例,女60例,年龄25~45岁,平均36.2岁。轻度患者42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次,腹痛、便血较轻或少见。中度患者60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5次,为稀便或血便,腹痛较重,伴低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重度患者20例,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便血、高热、体重减轻等。 2辨证施治 2.1湿热下注型症状:发热,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粪便挟有脓血、粘冻。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方药:(1)内服方:

白芍10g,炒槐花10g,白头翁10g,秦皮6g,黄芩6g,木香6g,生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红藤30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a:上述内服方煎成200ml,每晚做保留灌肠1次,14天为一疗程,间隔3~5天进行下一疗程。b: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g,丹参、儿茶各30g,水煎成100ml,每晚睡前做保留灌肠,15日为一疗程。 2.2寒湿下注型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中脘痞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则:温化寒湿,行气和血。方药:(1)内服方:当归12g,木香9g,炮姜9g,枳实9g,苍术15g,白术15g,猪苓15g,厚朴15g,茯苓15g,泽泻15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白芨、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30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4天为一疗程。 2.3脾虚肝旺型症状:腹泻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伴胸胁胀痛,脘闷纳呆,苔薄白,脉弦细。治则:疏肝解郁,缓急止痛。方药:(1)内服方:柴胡15g,白芍20g,防风15g,木瓜15g,白术15g,陈皮12g,苡仁30g,焦山楂20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芨各15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5天为一疗程。 2.4脾胃虚弱型症状:常见于病情反复发作患者,肠鸣腹泻,粪便中挟有不消化食物,纳呆胸闷,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濡缓。治则:补脾健胃。方药:(1)内服方:党参20g,白术15g,山药20g,莲子15g,茯苓15g,车前子15g,马齿苋30g,炒谷麦牙各15g,黄芪30g,扁豆20g,砂仁10g,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体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213202910.html,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体会 作者:余金钟李波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22期 【关键词】中药灌肠疗法;溃疡性结肠炎;理论探讨 DOI:10.14163/https://www.360docs.net/doc/a213202910.html,ki.11-5547/r.2016.22.19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溃 疡性结肠炎主要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临床表现,其病程长,病情轻重不等,容易反复。在祖国医学中,其属于“休息痢”、“久痢”、“肠澼”等疾病范畴[1]。近年来中药灌肠疗法运用比较广泛,尤其是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疗效,现将近年进展进行分析总结,以飨同道。 1 中药灌肠疗法源流 中药灌肠疗法是将适量的中药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使得药液在肠道保留一段时间, 患者通过肠道吸收供给药物,达到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学外治法中 导法的范畴。 有记载的灌肠疗法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下》载:治疗疳痢不止时,主张用大麻子、胡麻一块熬,“令黄,以三升瓦瓶,泥表上,厚一寸,待泥干,内大麻等令满,以四、五枚苇管插口中,密泥之,掘地作灶,倒立灶口,底著瓦器承之。密填灶孔中,地平聚炭瓶四面。… …放火 烧之,”至明旦开取,适其寒温,灌入疳湿痢患者下部,一合,寻觉咽中有药气者为佳。亦不得过多,多用则伤人。另外在《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世医得效方》等书籍中都 有类似记载。从上可知,我国古代医家已经可以很好的使用灌肠法,它是中医外治法的一个方面,具有使用简便、疗效迅速、安全可靠等特点,并且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 2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理论依据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大肠腑,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肾虚弱,标实为湿热瘀滞。其发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因、过劳过逸、食饮不调等因素有关,主要致病因素是湿邪,与大肠、肝、肾关系密切,初起以湿热内蕴肠腑,湿热下注大肠故见腹泻,壅塞不通则痛,常见腹痛,久则伤脾及肾,而致脾肾两虚,邪气入络,肠络损伤,血败肉腐,而致血瘀,脓血而成,正如叶天士所说“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久病入络”。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瘀血痢》中云“恶血不行,凝滞于里,侵入肠内,而成痢疾。”总之,久病则瘀,瘀血弗去,新血弗生,气血愈虚,正气愈虚,肠腑失养,

-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

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 马齿苋汤治肠炎 【功能主治】治肠炎,腹泻。 【偏方组成】马齿苋60克,大蒜(捣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马齿苋煎汤,冲服蒜泥,加红糖适量。顿服,每日2~3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患愈21例,其中痊愈2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2%。 白芍白术治肠炎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行气止痛。主治慢性肠炎。 【偏方组成】炒白芍25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防风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慢性肠炎35例,痊愈28例(占80%),好转5例(占14.25%),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为94.3%。 葛根黄芪治肠炎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止泻。主治急性肠炎。 【偏方组成】粉葛根6克,淡黄岑6克,川黄连2.4克,苦参片3克,川黄柏3克,广木香2.4克(后入),青、陈皮各3克,金银花(炒)9克,赤茯苓9克,炮姜炭2.4克,车前子(包)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肠炎19例,其中痊愈12例(占63.1%),好转6例(占31。6%),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 车前子金银花治肠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胃炎。

【偏方组成】车前子20克,金银花15克,防风、川黄连克10克,鸡内金8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39例,经用药3~6剂后,均获治愈。 仙鹤草桔梗治肠炎 【功能主治】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偏方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薛15克,秦艽9克;腹痛甚愈,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98例,其中痊愈者71例(占72.4%),好转25例(占25.5%),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乌梅败酱治肠炎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偏方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疗法临床应用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疗法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03-20T14:20:09.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梁玉徐云明[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是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 梁玉徐云明(河北省冀州市中医院 053200) 【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284-02 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是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化,本病患病率逐渐上升,病情有轻有重,治疗效果不理想。由于本病多累及左半结肠,因此局部灌肠治疗在本病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依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选择40例我院门诊患者,均经结肠镜检查,并经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排除慢性痢疾、阿米巴疾病、肠结核等。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男12例,女13例;29岁4例,30—50岁14例,51—65岁7例;对照组15例,男7例,女8例;29岁2例,30—50岁9例,51—65岁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药物组成均用自拟中药煎剂,组成:地榆炭20g 白芨25g、败酱草20g、黄连10g、白芷15g、枳壳10g、防风10g、儿茶2、便血多者加三七粉6g。以上药物加水1000—1200ml,浸泡30min,文火煮沸后再煎煮20min,取药液150ml,常规保留灌肠。 1.3 治疗方法 2组灌肠方法相同,均每晚睡前用药一次,10d为一疗程,6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治疗组:首先用0.1%软皂液800ml,进行清洁灌肠,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肠道,直到灌出无渣清水为止,最后用中药液进行保留灌肠。对照组:嘱患者排空二便后直接取中药液保留灌肠。 2 结果 2.1疗效标准近期痊愈:主要症状消失,内镜复查肠粘膜恢复正常;好转:主要症状改善,内镜复查肠黏膜糜烂消失或有轻度充血水肿;无效:主要症状及内镜检查无改善。 2.2结果治疗组25例,近期治愈15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对照组15例,近期治愈4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可能与遗传、饮食过敏、感染、自身免疫、精神抑郁及焦虑有关。溃疡性结肠炎通常侵犯直肠和乙状结肠,因此可采用保留灌肠治疗。保留灌肠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增加疗效,并可减少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而掌握正确的灌肠操作方法又是保证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长短的关键。2组不同的灌肠方法显示: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明显较单纯保留灌肠效果好。先用0.1%的软皂液清洁肠道粪便,再用生理盐水进一步清洁肠壁,既清洁了肠道,又清除了软皂水对病灶的不良刺激,还能清洁肠管病变部位。充分暴露溃疡面,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增加药物与溃疡的接触面积和吸收量,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加快溃疡愈合速度。而单纯保留灌肠不能使药物与溃疡面充分接触。临床观察显示: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法在止血、止疼、止泻时间上均较直接药物灌肠明显缩短。其作用机制可能还与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减轻肠道水肿、促进肉芽组织新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抑制细菌的异常繁殖有关。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或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肠澼”等范畴。此病病程缓慢,病情轻重不一,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在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现代医学至今尚未找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良好对策,目前西药治疗本病存在着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等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痊愈率为48.57%,因此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疗法介绍 本疗法在患者穴位上施以隔药饼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疗法。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证明隔药灸疗法的临床痊愈率为48.81%,总有效率为91.67%。研究证明,本疗法较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且本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 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标准,选择脾胃虚弱型为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主症:①腹泻便溏,粪有黏液及少量脓血;②食少纳差;③食后腹胀;④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⑤脉细弱或濡缓。 次症:①腹胀肠鸣:②腹部隐痛喜按;③肢体倦怠;④神疲懒言;⑤面色萎黄;⑥肠黏膜水肿较充血明显;⑦肠黏膜溃疡浅表,周围红肿不明显,表面为白色分泌物;⑧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 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3项,即可确定本证型。 禁忌证 1.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2.合并有心脑血管系统,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3.局部皮肤糜烂、溃疡、痈疖等感染及皮肤病患者; 4.中医辨证非本型的患者; 5.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等。 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药饼灸组成:附子10克,肉桂2克,丹参3克,红花3克,木香2克。 精制温灸纯艾条。 2.操作步骤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舌苔白滑或白腻。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治疗的临床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治疗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3-19T11:11:13.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1期供稿作者:武志霞 [导读] 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武志霞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271-01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总结该治疗方法的经验及体会。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33例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采用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近期治愈19例(57.57%),有效12例(36.36%),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4%。结论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灌肠溃疡性结肠炎疗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肠黏膜炎症性病变。临床表现以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为主[l]。目前临床上各种治疗方法很多但是疗效不稳定。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并随访观察,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3例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最小者20岁,大者65岁,平均年龄42.5岁,病情短者4个月,长者10年,均通过临床症状,结肠镜检而确诊。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中西药物组成:0.5%甲硝唑100ml,硫酸庆。 大霉素24万单位,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珠黄散(胡庆余堂制药厂)1g,云南白药4g,上药混合调匀。患者排便后肛门常规清洗消毒,按病变部位深浅插入导尿管,用注射器抽取药液缓缓注入,保留灌肠,每晚1次,10~14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任何药物,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调整药量及疗程,一般1~3疗程,显效或1疗程后可改为每周3~4次。 1.3疗效评定方法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2 结果 33例患者中近期治愈19例(57.57%),有效12例(36.36%),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4%。 3 讨论 3.1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侵犯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被认为与感染、遗传免疫、生活不规律、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及情绪影响有关。肠道感染,特别是反复持续的感染,是细菌及其产物作为使动因子破坏黏膜屏障,使固有膜内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暴露,肠腔内抗原物质可能作为恒定的刺激引起免疫反应性炎症。各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产生,使之放大和慢性化,产生炎症的级联反应,引起以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大便臭秽等一系列表现的炎症变化。疾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数年或更久,少数呈暴发型发病,病情危重,甚至可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疗效不稳定,毒副作用多,现代医学的临床疗效特别是控制复发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患者病情迁延难愈,易反复。 3.2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中医学“肠游”、“滞下”、“休息痢”、“便血”等范畴[2],脾胃虚弱、湿热蕴结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疾病过程中可产生湿、热、痰、瘀、毒等病理产物,使病情缠绵难愈。活动期多属实证,以湿热蕴肠,气血不调为主,治疗应清肠化湿,调气活血,敛疡生肌,配合局部灌肠,内外合治,控制病情。缓解期属虚实夹杂证,以正虚邪恋,运化失健为主,治疗应健脾助运,佐以清肠化湿,同时参以补肾调肺,敛疡生肌,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本方使用的中西药结合灌肠药,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理,甚为相宜,达到见效快,标本同治的目的。 3.3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局部用药的优势目前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的治疗方法分为全身治疗及局部治疗。全身治疗一般给予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中药等,长期应用常易引起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等并发症,因此全身用药存在一定的弊端。相对而言,局部用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避免全身用药带来的一些并发症。临床上保留灌肠是最主要的局部治疗方法之一,与全身用药相比,有很多优点,保留灌肠使药物可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药物能充分接触病灶,并在肠道形成保护膜,促进水肿、炎性反应、溃疡的修复,并且药物可不经过肝脏由直肠进入大循环,减少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不良反应,也避免了口服药物后消化液酸碱度和消化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和破坏。 总而言之,采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使药液直接长时间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肠黏膜充血水肿,促进黏膜组织增生修复,增强黏膜屏障功能。外用方灌肠,经直肠给药,既有利于药物的直接吸收,又有利于在溃疡面的形成保护层,加快溃疡的愈合,提高了疗效。 参考文献 [1]江学良.溃疡性结肠炎现代诊疗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 [2]龚举见,陈元品.乌梅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2例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24-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