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

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
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认字6个,写字11个,积累成语“刻舟求剑”、“郑人买履”。

2、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寓言,背诵寓言。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教法学法:

“引读——自读——悟读——品读——美读”法

教具准备:教材录音、小黑板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刻舟求不到剑的原因,知道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领悟寓言所讲的寓意。

教具:小黑板、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谈话:我们学过哪些寓言?都说明了哪些道理?(指名汇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看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提纲:

(1)对照译文读古文,读准字音、节奏,理解“涉江、坠、遽、契、惑”等词语,会写前10个生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画出来。

(4) 说说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2、学生自主读文、标记。

三、合作探究:

1、字词检测:

(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2)说说词语的意思:

涉江: 坠:遽:契:惑:(3)说说句子的意思:

遽契其舟: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同桌交流、合作:互相提问理解句子的意思。

3、师生交流、探讨:

(1)生质疑:师将问题收集、分类。

(2)设计重点问题,师生研读、探究:

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刻舟求剑”这样的人吗?你想怎样提醒他呢?

五、堂清检测:(1、2、3题必做,4题选做)

1、听写生字。

2、从古文中找出与其意思相对的字词。

渡:掉:刻:说:找:像这样:糊涂:

3、先写出加点字的意思,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遽契

..,不亦惑..其舟求剑若此

乎?

4、填空。

《刻舟求剑》中的楚人求不到剑的原因是。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不知的人。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不着急刻记号

不小心掉捞剑?

不慌不忙船靠岸

讽刺: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教学反思:

反思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郑人不得履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

变化去处理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

小黑板,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说说通过上节课学习《刻舟求剑》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寓意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来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郑人买履》。

二、自主学习:

过渡语: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做好读书准备,读中圈点、批注,完成以下任务:

1、出示自学提纲:

(1)对照译文读古文,读准字音、节奏,理解“置履者、至、操、反归、遂”等词语,会写本课生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在文中找出原因画出来。

(4) 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2、学生自主读文、标记。

三、合作探究:

1、字词检测:

(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2)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遂.不得履:

2、同桌交流、合作理解句子的意思。

3、师生交流、探讨:

(1)生质疑:师将问题收集、分类。

(2)设计重点问题,师生研读、探究:

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以后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五、堂清检测:(1、2、3题必做,4题选做)

1、解释下列词语:

而:置履者:坐:

操:遂:宁:

2、解释句子:

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

3、填空。

(1)《郑人买履》的作者是(),他是()国时期的()家、()家、()家。

(2)《郑人买履》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而不相信自己的()的人,讥讽()、()而不尊重()的人。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忘持度

反归取之宁信度,无自信也

市罢不得履

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英语故事-郑人买履

英语故事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中文郑人买履 从前,郑国有个人想买双鞋。他量好了自己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椅子上。可当他赶往市集时,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要买鞋时,才想了起来。 他说:“我忘带尺码了。”他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他赶回来时,市集已经关了,他还是没能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去量鞋子呢?”他说:“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英文Buying shoes A man of the state of Zheng (zhèng guó郑国) wanted to buy a pair of shoes. He measured his foot and put the measurement on a chair. When he set out for the market he forgot to bring it along. It was after he had found the pair he wanted that this occurred to him. “I forgot the measurement”,said he.He went home to get it but when he returned the market had broken up and he did

not get his shoes after all.”Why didn’t you try on the shoes with your feet? “ He was asked. ” I ‘d rather trust the measurement han trust myself.”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设想: “亲近文学”,不仅是现代的,更要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寓言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郑人买履》这篇寓言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刻舟求剑》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另外,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一、检查预习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郑人买履的故事及道理

郑人买履的故事及道理 郑人买履的故事讲了什么道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故事和道理启发,欢迎阅读。 此寓言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甯信度,无自信也。 白话翻译:在郑国,有一个人想要买双鞋,他在家先用尺量好自己的脚,但出门时却把尺忘在椅子上了。到了市场,他突然想到忘记带尺,等他挑好鞋子後对老板说,我把尺忘在家里了,便跑回家拿尺。等到他拿到尺回来时,市集已经散了,所以也买不到鞋子了。有人就问他说「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去试呢?」他回答「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脚」 解析:郑人相信尺本是件好事,但过份的相信尺,反而不相信自己的脚,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团体里面一定会有规矩或规定。但若是过分强调规定而忽略了现时,墨守成规而缺乏权变,如此则容易把事情弄得更糟,或是失去了时机。规定规矩当初设定的目地,是为了团体运作的和谐,如果一切照规定走那势必会失去了和谐,但一切都视情况开方便,最後反而会造成混乱。所以规矩

与权变的拿捏要拿得恰到好处才行。子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此话可以做为寓言的补充。 道理:韩非在此寓言,是要告诉当时的战国各国,遵守800年前的周朝制度无异於那位郑人,现时应该要顺应时势变法图强,若一昧的相信以前的制度,恐怕还没恢复周礼时国家就被灭了。韩非为法家思想,法家所谓藉由富国强兵的「霸道」手段,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明显相反。当时的孟子主张致力恢复周礼、实行仁政、推行「王道」,届时各国人民必定蜂拥而至,仁者必定无敌。秦王最後选择法家,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在短短的5年秦朝就灭亡了。 [郑人买履的故事及道理]

刻舟求剑练习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7分) (1)郑人买履()(2)遂()不得履 (3)宁()信度(4)遽()契()其舟 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3分)(1)遂: (2)涉: (3)坠: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置之其坐坐:(2)而忘操之操: (3)反归取之反:(4)遽契其舟遽: (5)楚人有涉江者涉:(6)宁信度,无自信也无: 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4分)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度: 5.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6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是: (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是: 6.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4分)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 (1)做代词,代物的: (2)做动词用的: 7.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8分)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读句子,回答问题。(8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9.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 (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10.填空。(4分)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题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lǚ(2)suì(3)nìng(4)jù qì(5)duó dù 2.(1)容易与“逐”混淆。(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3)容易与“堕”混淆。 3.(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 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6.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 7.(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8.(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9.(1)宁信度,无自信也。(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0.(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吕氏春秋?察今(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综合题 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

郑人买履相似的故事

郑人买履相似的故事 郑人买履相似有哪些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与郑人买履相似的亡羊补牢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

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2019最新整理-(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寓言二则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 1

2019最新整理-(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刻舟求剑 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活、领会哲理。《寓言二则》中两则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分别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和《吕氏春秋·察今》。故事结构完整、叙事生动,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这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学生不难理解。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来说,本课不仅要让学生领悟其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还肩负着文言文的相关能力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忆、诵读、积累,为进入中学学习文言文做些准备。 二、设计理念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讲,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也很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潜心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与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拉近和文言文的距离,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必要时良好的示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文言文与学生距离较远的关系,要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轻重、节奏、韵味,对于学生来讲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学生不懂处示范,能让学生更易亲近文言文,激发朗读的兴趣。 3.语文既学内容也学形式,学法的引导是语文课上教师必须要关注到的。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并在以后能自如地运用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及类似的文章,做到“举一反三”。 4.语文既学形式也学内容,寓意的领悟不是靠教师告之而应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悟,教师应起到的作用是“导”,层层深入,让学生和文本亲近的过程中感悟寓意,让学生在类似的文本中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导学练习

五古代寓言二则(1)《郑人买履》 一、目标导学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 )宁.信度()遂.不得履() (2)文学常识积累:《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宁.信度()无.自信也() 有欲买履.者( )置.之其坐()至.之市() 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 ) 及.反( )市罢.( ) 遂.不得履( ) 三、互动探究 (一)基础训练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通义:反归取之通义: 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 之: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 )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二)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提示:定语后置) (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 (3)无自信也。(提示:宾语前置) 2.翻译全文,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一层: (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幼儿园大班故事教案:郑人买履

幼儿园大班故事教案:郑人买履; 活动目标: 1、听成语故事,理解成语郑人买履的含义,了解成语熙熙攘攘、应有尽有。 2、喜欢成语故事,体验成语学习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成语卡片、绳子 2、成语故事:郑人买履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猜谜: 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般模样,会跑会走。(谜底:脚) 2、让我们来低头瞧一瞧,我们的小脚朋友现在躲在哪里呢? 3、奇怪!为什么我们都要穿鞋子呢?每个人的鞋子大小都一样吗?引导幼儿讨论鞋子对脚的保护作用及知道鞋子要穿着合适的尺寸才舒服。 二、听听、说说、学习成语 1、欣赏故事第一部分 从前,郑国有一个人,他非常愚蠢。一天,他看到自己脚上的鞋子破了,就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集市:古时候做生意的人会在特定的时间里,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一起做买卖。)在他去买鞋之前,他先在家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打算买鞋时带

上它。可是,他记性不好,临出门时,把小绳落在家里了。 提问:你们猜猜看,郑国人会不会买到鞋子? 2、欣赏故事第二部分 这个郑国人到底有没有买到鞋子呢?我们接着往下听故事。 集市离他家较远,他一路小跑来到集市。集市上可真热闹: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商品应有尽有。郑国人也顾不得多看,直接来到鞋铺前。鞋的样式很多,他左挑右选,终于挑了一双自己满意的。正准备掏出小绳,比一比新鞋的大小,突然他发现小绳落在家里了,便立刻放下鞋子,回家去拿。等他急急忙忙地赶回到集市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的店铺都关了门。他来到鞋店,鞋店也关门了。郑国人鞋子没买成,十分沮丧。 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郑国人,你会用什么办法去买鞋子呢? 3、欣赏故事第三部分; 几个过路的人知道情况后,纷纷不解地问:用脚试一下,不就知道新鞋是不是合适了吗? 三、引导幼儿认识成语郑人买履 刚才我们听的是一个成语故事,题目叫郑人买履。履:鞋子。谁能说说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吗? 小结:小朋友,想知道鞋子是否合适,用脚穿上试一下就知道了,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啊,可是故事中的郑国人却不明白。这篇故事讽刺(笑话)了那些死心眼的人,或者说是自以为是的人。 四、教师示范朗读,

古文《寓言二则》刻舟求剑教学设计最新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是建华读本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寓言二则》中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掉入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时,他立刻从刻记号的地方找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自己的剑。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拘泥守旧,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会变通。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兴趣;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心灵生长。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自主探究文言文意,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2、难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解决字音,熟悉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30分钟)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读过寓言故事吗?(读过)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呢?(预设:生:《拔苗助长》《叶公好龙》《画龙点睛》《南辕北辙》……)同学们读过的寓言故事还真不少,那你们觉得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预设:生1:故事比较短,读完了能明白一个道理。生2:就是用一个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大道理。)同学们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导入部分,教师和学生从熟悉的寓言故事谈起,学生有话可说,这样,虽然是学习平时很少接触的文言文,学生也不会有畏难情绪,而是满怀热情投入到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中去。)

二、初读课文 同学们以前有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它讲了一件什么事啊? (预设:生: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时,把宝剑掉到了水里,他赶紧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等船到了岸边,他就从做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打捞宝剑,结果没找到自己的宝剑的事。) 那现在同学们把书打开到178页,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刻舟求剑》与你以前读过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1:以前读的是现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生2:这篇文言文很短小。生3:语言很简练。生4:读起来绕嘴。有的字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正是文言文的特点?要想学好文言文是有方法的,首先,第一步,我们要读准字音。(板书: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学生在比较中,自己找到了不同,真正了解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并且对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记忆深刻。) 同学们快来试一试,等下我们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几个字(PPT展示全文,重点字词标注拼音:涉、坠、遽、契、惑)生读课文,师巡视。(学生自由读) 谁第一个来试一试(2-3位学生读课文) 师生合作读,老师一句,学生一句。 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三、学习方法探究 (一)自主学习做批注 现在我门进入到第二步:读通文意。(板书:读通文意) 这一步相比较第一步来说难度有所增加,因为我们知道文言文中的字词跟现代文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有些句式也是不同的,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借助哪些工具来帮助我们读通文意呢?(借助注释和译文)(板书:注释、译文)你们真聪明,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如果有些字词在注释中没有出现,在译文中也判断不出来怎么办?(借助字典,猜字义)(板书:字典、猜字义)好啦,用你们想到的这些方法来完成这一步吧!拿起笔来,边默读课文边把你能理解的字词的意思写到它的上面,就想给它戴了一顶帽子一样,同时,在你不能解决的地方画个“?”。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练习题

《古代寓言二则》评价练习班级---------姓名------ 一、基础题 1.填空。(8分)《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 __。《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编者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0分) ①履.()②遂.()③宁.()信④度.()⑤自度.( )其足⑥坠()于水⑦遽()⑧契()其舟⑨折戟()⑩惑()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0分) ①自度.其足②置.之③其坐. ④忘操.之⑤反.归取之⑥及.反 ⑦宁.信度⑧涉.江者⑨自.舟中 ⑩遽.?契.其舟?是.吾剑 ?入水求.之?求剑若此 ..?不亦 ..……乎. ?惑.?无自信 ..也?至之市. ?置之.其坐?至之.市 三、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15分) (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四、根据理解填写诗句。(18分) 1、《次北固山下》暗示时光交替,推陈出新的诗句:---------------,-----------。 2、《次北固山下》抒写游子思念家乡的诗句:----------------,----------------。 3、《赤壁》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的诗句:------------------,-----------------。 4、《浣溪沙》表现诗人虽身处困境仍有着乐观积极人生态度的诗句: -------------------,------------------,-------------------------------。 五、理解题:(9分) 1、“郑人”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心理? 2、“楚人”可笑的行为反映出做事时怎样错误的态度? 3、两则寓言有何现实意义?(启示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 1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郑人买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郑人买履》精品教案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的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背诵古诗、词、文言文。进行南北对抗赛,讲解规则。 一、导入新课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两篇文言文,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弈》《两小儿辨日》) 学了这两篇文言文,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它不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让人能体味到其中的含蓄与幽默。 2、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一)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1 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板书:读准 2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宁nìng 度duó度dù) 再指名读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课后练习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练习 姓名:得分: 一、多音字。 1、先自度( )其足 2、吾忘持度( ) 3、遂( )不得履 4、宁( )信度( ) 5、遽()契(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二、解释下列词语。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履:度: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至:而: (3)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反:及:遂: (4)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以:宁:无:自信: (5)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涉江:自:坠:于: (6)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遽:契:是: (7)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止:求: (8)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而:若此:惑: 三、解释下列相同词。 1.“之”字 (1)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而忘操之: (4)反归取之: (5)何不试之以足: (6)是吾剑之所从坠: (7)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其”字

(1)先自度其足: (2)而置之其坐: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遽契其舟: (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四、翻译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5、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6、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五、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 (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六、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郑人买履的故事

郑人买履的故事 总结归纳精选(1): 郑人买履的故事: 【成语】:郑人买履 【拼音】:zhèngrénmǎilǚ 【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成语故事】:外联部工作总结 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买双鞋,去之前他先把自己的脚长量了一下。走到集市,他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匆忙跑回家拿了尺码,回到集上时,集市已经散了。他白跑了两趟,却没买到鞋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他说:我宁肯尺码,也不想念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讽刺宁愿坚信教条而不坚信事实、不知变通的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早上问候语 总结归纳精选(2):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但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个性,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坚信量好的尺子,也不坚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总结归纳精选(3): 1、郑人买履的成语故事 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买双鞋,去之前他先把自己的脚长量了一下。 走到集市,他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匆忙跑回家拿了尺码,回到集上时,集市已经散了。 他白跑了两趟,却没买到鞋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他说:我宁肯尺码,也不想念自己的脚。 2、郑人买履的成语故事寓意 郑国人宁愿坚信书上写的尺码,也不坚信自己的脚,最后都没能买到鞋。你说坚信自己的脚还是坚信书上写的尺码?我坚信大部分都愿意坚信自己的脚。郑国人是属于那种死板拘泥于教条主义者,不知道变通的人。因此小朋友们要吸取郑国人买鞋的教训,晕倒问题要实事求是,要学会去灵活变通。

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练习题及 答案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先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2)反归取之“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3.解释句中加点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 ) (2)至之市.( ) (3)已.得履( )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 ) (5)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6)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度先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2)之至之.市(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而置之.其坐( ) 5.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末期________家._______ 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该书主编者________是________末期秦国的丞相。 7.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楚子刻舟求剑.舟行剑丢 下联:________________.度忘履失 02课内精读 阅读两篇寓言.回答问题。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 ) (2)而忘操.之( ) (3)遽契.其舟( ) (4)舟止.( ) 9.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

(1)是吾剑之.所从坠(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宁信度.无自信也。 11.两则寓言内容虽不同.但讽刺的都是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2.读了这两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03拓展阅读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王守仁《历代寓言大观》)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同“谬”.错误.荒谬。 13.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友人来过.() A.走过.经过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D.访.探望 (2)逾年而事暴.() A.暴露.显露B.凶恶残酷的 C.突然D.欺凌.损害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1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古代寓言二则讲学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古代寓言二则讲学稿《郑人买履》、《刻舟求 剑》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教材分析] 一、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二、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写作特色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2、课前须掌握的字词与句式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⑵翻译下列各句。

二年级语文下:郑人买履

二年级语文下:郑人买履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的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背诵古诗、词、文言文。进行南北对抗赛,讲解规则。 一、导入新课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两篇文言文,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弈》《两小儿辨日》) 学了这两篇文言文,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它不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让人能体味到其中的含蓄与幽默。 2、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一)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1 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板书:读准 2 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 宁nng 度du 度d) 再指名读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 量长短;度d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读懂理解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练习题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检测与评价练习第一课时 一、基础题 1.填空。(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末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本文是一则________, 旨在说明做事,看问题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出自其中的寓言故事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三个带“履”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 /者遂不得履. .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2)遂.()不得履(3)宁.()信度 (4)自度.其足()(5)吾忘持度.()(6)及反,市罢.()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自度其 ..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坐 ④至之 ..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已得 ..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乃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吾.忘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反.归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及.反,市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文言文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______同______,________ (2)反归取之 ______同______,________ 答案:(1)坐“座”座位(2)反“返”返回 2.一词多义 答案:(1)量长短/量好的尺码(2)从/自己 3.古今异义 (1)至之市,而忘操.之 古义:________ 今义:指抓在手里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古义:________ 今义:指达到,通常侧重结果 答案:(1)拿,携带(2)到,等到 4.文言虚词

答案:(1)代词,指剑/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动词,到……去/代词,指鞋子(2)代词,自己的/指示代词,那,那个/他/他的(3)表转折/表顺承 5.用“/”为下面句子标出停顿。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答案:(1)郑人/有欲买履者。(2)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翻译下列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郑人买履扩写成故事

郑人买履扩写成故事 导读:篇一 战国战国时期,郑国有一个人因为鞋子破了,想到集市上买双鞋。 出发前,他在屋子里团团转,老婆问他:“你怎么还不走?那么远的路,一会儿来不及了。”他着急地说:我在找绳子量我脚的尺码。”老婆生气地说:"你没有长脚啊?"他慢条斯理地说:“我们要相信尺度,怎么能随便用脚试呢?”老婆瞪了他一眼,不理他了。他终于找到一条绳子,认真地量好了自己的脚,却顺手把量好尺寸的绳子放在座位上,起身就走了。 到了集市上,来到鞋摊前,他左挑一双,右选一双,高兴得眉开眼笑。老板说:“我的鞋码一应俱全,请问你相中了哪双鞋子?试试吧,保管有合你脚的。”这人故作斯文地说:“试什么,咱有尺码,以尺码为准。”可他在怀里摸了半天,才发现尺码忘带了。于是他尴尬地说:“不好意思,老板,我把尺码忘在家了,您等等,我回家去取。”说完,转身就往家跑。鞋摊老板愣愣地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好半天才明白过来,摇了摇头,失声大笑起来。 等这人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拿来尺码,集市早已经散了,只有三三两两的路人在街上闲逛。有好事的店家笑问:“您还真回来啦?我就奇了怪了,你咋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呢?”这人还挥汗如雨地争辩:“我们要相信分毫不差的尺度,怎能相信自己的脚呢?”众人皆嗤之以鼻。

篇二 这天,阳光明媚,太阳公公悬挂在天上,微笑着,注视着这片土地,白云姐姐悠闲地飘着,打扮着自己。这种欢乐轻松的气氛在郑国的大街小巷荡漾着。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人哼着轻快的小曲,在湖边散步。突然,他感觉脚下不对劲,于是停下来,看一看有什么问题,原来是左脚的鞋破了一个洞,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赶快回家换一双鞋子吧!”回家后他翻箱倒柜地找了个遍,却没有一双可以穿的,不是破了就是小了不合脚。他无奈地摇了摇头,一边整理,一边想:得去集市上再买一双鞋子,不知道穿几码的可不行啊。于是他用一根稻草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又慌里慌张去里屋拿钱,随手就把量好的尺寸丢在了座位上,等他取好钱,急急忙忙就走了,而尺寸就放在家里的椅子了。 一路上,他感觉心里七上八下的,像有只小兔子一样,生怕集市散摊了买不到鞋子。终于赶到了鞋店里,他左看右看,看中了一双颜色、材料和做工都很满意的鞋子,店主见他拿着这双鞋爱不释手,便说道:“看上这款鞋了?试一试吧?”见他点头同意,又问:“那你要几码的?”他恍然大悟,连忙找量好的尺寸,可是口袋里根本就没有。他忐忑不安地对卖鞋的人说:“唉呀,我忘记带尺寸了,我马上回家拿!”说着一边小声埋怨着,一边一溜小跑地回家去拿了尺寸,等他满头大汗地赶到集市的'时候,集市都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中意的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习笔记示例

《古代寓言二则》学习笔记示例 《郑人买履》 一.课文注释与翻译 原文:郑人有欲买①履②者,先自③度④其足,而⑤置⑥之⑦其⑧坐。注释:①履:鞋②者:的人 ③度duó这里作动词用,量长短 ④其:他的,指郑人的⑤置:放置 ⑥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⑦其:他的,指郑人的⑧坐:同“座”,座位 翻译: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量好自己脚的尺寸,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原文:①至②之市,而③忘④操⑤之。 注释:①至:等到②之:动词,到,到…去 ③而:转折连词,却,但是 ④操:持,拿⑤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翻译: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量好的尺寸)。 原文:已得履,①乃曰:“吾忘持②度。” 注释:①乃:于是,就②度: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翻译: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记了带量好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 原文:①反归取②之。③及反,市罢,④遂不得履 注释:①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②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③及:等到④遂:终于 翻译: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 原文:人曰:“何不试①之②以足?”曰:“③宁信度,无④自信也。”注释:①之:代词,鞋②以:用 ③宁:宁可④自信:相信自己 翻译: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二.常识: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着作有《韩非子》,本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三.寓意: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 一.课文注释与翻译 原文:楚人有①涉江者,②其剑③自舟中④坠⑤于水。 注释:①涉江:渡江②其:代词,他的 ③自:从④坠:掉 ⑤于:到 翻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 原文:①遽(jù)②契(qì)③其舟,曰:"④是吾剑⑤之所从坠。" 注释:①遽(jù)急忙,立即②契(qì)刻,雕刻 ③其:这④是:这,这儿 ⑤之:助词,无实在意义 翻译: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原文:舟止,从①其所契②者入水求③之。 注释:①其:他,代指楚人②者:的地方 ③之:代词,代指剑 翻译: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原文:舟已行矣,①而剑不行,求剑②若此,不③亦④惑乎 注释:①而:转折连词,但是,可是 ②若此:像这样③亦:也 ④惑:糊涂 翻译: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二.常识: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作者吕不韦,战国时期秦国宰相,代表作《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三.寓意: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总结归纳与问题探究 1.“之”字用法 (1).置之其坐: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至之市;动词,到…去 (3).而忘操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4).反归取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5).何不试之以足:代词,指鞋 (6).是吾剑之所从坠:助词,无实在意义 (7).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指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