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期自性

何期自性
何期自性

何期自性

大理大学罗凌霄

慧能大师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自性者,亦谓之心。由感觉要素库、摄取系统、存储系统、播放系统、程序组、编程系统、造作心和梵心组成。

感觉要素库包含了明暗、颜色、音声、嗅味(香、臭、呛)、滋味(酸、甜、苦、辣、咸、麻、涩、腻)、冷、暖、干、湿、软、硬、滑、糙、痛、痒、涨、喜、怒、哀、惧等等感觉要素,佛教术语叫做境。

摄取系统具有从感觉要素库摄取感觉要素的功能,佛教术语叫做根。

存储系统具有把摄取的感觉要素片段存储起来的功能。

播放系统具有随缘播放感觉要素片段的功能。

程序组是决定感觉要素编排顺序以及组合方式的指令,佛教术语叫做业力,也叫做阿赖耶识。

编程系统是借以编写程序的工具。

造作心是程序的编写者,充满欲望,充满幻想,喜好造作。贪婪心、趋炎心、爱恶心、羡慕、鄙视、羞愧、嫉妒、荣耀、耻辱、占有欲、侵害心、毅力、恒心、定力、上进心、正义感、罪恶感、忏悔心、偏执心等等心性都是它的表现。佛教术语叫做末那识。

梵心也叫做清净心,是最基本的心识,造作心(编程者)是从它生发出来的复制体,但发生了变异。梵心只有一个,而造作心有无穷多个。梵心具有生发造作心的功能,也有消融吸纳造作心的功能。梵心具备所有心性,也具备摄取、存储、播放、编程等功能,也含有程序格式,但所有心性不生起,摄取、存储、播放、编程等功能被冻结,程序内容被清空。造作心同样具备种种心性,具备摄取、存储、播放、编程等功能,也含有程序格式,所不同的是种种心性此起彼伏地生起,摄取、存储、播放、编程等功能被开启,程序已经在编写。经过长期修炼后,种种心性一一熄灭,摄取、存储、播放、编程等功能被重新关闭,并且程序内容被删除之后,造作心变得和梵心没有区别,就被梵心消融吸纳,这就是无余涅槃。梵心在佛教术语中也叫做法身。

造作心起心动念,于是从感觉要素库摄取感觉要素,并进行播放、存储。如此经历的过程会反作用于程序的编写。正是这个程序决定了如何从感觉要素库中摄取和播放,如何编辑存储器中的感觉要素片段,以及如何提取存储器中的感觉要素片段来播放。编程遵循一定的原则,其原则是迁流、生长、消退和因果律。

自心造作时,所呈现的境界叫做自我世界,这个世界里存在一个受自我意念直接控制的个体,这个个体就叫做“我”,佛教术语称为报身。依据因果报应的原则,自心会对他心有感应,在自心所编写的程序之中会感生出受他心的影响而生成的程序片段,并且两者交织。当交织的程序片段生起作用时,自我世界中就出现“他人”。这些“他人”不受自我意念的直接控制。“他人”可以是能交流的,即活人,也可以是不能交流的,即死人。甚至也许不以具体形态存在,而为传说、文献所指称,比如释迦牟尼佛。

同样,他心也会对自心有感应,在他心编写的程序中也会感生出受自心的影响而生成的程序片段,并且两者交织。当交织的程序片段生起作用时,他人世界中就出现“我”。每个与我有缘的他心世界中都有一个“我”,这些“我”不受他心意念的直接控制。这些“我”在佛教术语叫做应身。

造作心的心念并非总是生起,它需要休息。当自我进入深沉的睡眠(不做梦)时,自心就不生起,摄取、存储、播放、编程等功能被冻结,自我世界消失。但此时他心仍然会受到自心的感应,在他心世界中会存在一个睡着的我。一定要明白,这个睡着的我不在我的世界里,因为当时我的世界不存在。醒来后我问旁边的人,他会告诉我先前我在睡眠,并且说出我的睡态。但是这不能证明我沉睡在我的世界里,我其实是沉睡在他的世界里。他告诉我的内容是由程序决定的,目的在于填补我的世界缺失的片段。即使我借助现代科技,架设摄像头把睡着的我拍摄下来,到睡醒以后播放给自己看,这也不能证明睡着的我存在于我的世界里,因为这也是把我的世界缺失的片段补齐的一种手法,程序就是这样编写的:如果我采取上述措施,那么当我心重新造作(睡醒)时,放像装置会应我的要求给我呈现这样一段视频,并且在以后我想看的时候,可以重新给我呈现这段视频。

我的世界(或者说境界)是有限的,有时甚至很小:当我专注于一幅壁画时,我的世界就只有壁画那么大。当我专注于一片树叶而忘却了周围的一切时,我的世界就只有一片树叶那么大。我不回头地向前走路时,身后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因为它没有呈现。借助于观后镜,后面的世界呈现出来,但前面的世界同时消失。有一种奇妙的图画叫做三维画,正常观看时画面杂乱无章,但两眼平行直视,则清晰的立体景象就会呈现出来。杂乱无章的画面和清晰的立体景象只能单独呈现,而不能同时呈现。有一种画也很奇妙,比如说其中的一幅,你或者把它看成一个美丽的少妇,或者看成一个丑陋的老妇,而不能同时看出两者。这些说明有些情景是互相排斥的,不能同时呈现。

世界三维图像以刹那生灭的方式呈现,整幅图像的细节(像素)同时呈现,持续极为短暂的时间,然后同时熄灭。熄灭的同一时刻,下一幅图像的各个细节同时呈现,其细节较前一幅图像略有差异。许多像素构成了一个物体,经历许多幅图像,这些像素的位置才发生变化的,我们就说物体的自再现缓慢;经历较少幅的图像,这些像素的位置就发生变化的,我们说物体的自再现快捷。能量越大的物体,其自再现的频率越高。笔者建立的新的物理理论——生灭论——已经找到能量和自再现频率的定量关系。受佛教刹那生灭理论的启发,物理学已经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而佛教义理也因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帮助,能够阐述得比过去更为清楚。

2015年12月20日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二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一、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目的:加强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 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 实验原理:通过测出示波器上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传导所需的时间,计算传导速度,可以了解神经的兴奋状态。 1.潜伏期法:测量第一个通道动作电位潜伏期的时间t,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电极间的距离s,v=s/t。 2.潜峰法: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和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v=(s2-s1)/(t2-t1)。 实验步骤: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 2.连接仪器,引导动作电位波形。 3.剪裁编辑图形,计算传导速度。 实验结果:1.(见图) 2.计算 S=10mm,t=0.33ms,v=10mm/0.33ms=33m/s 分析讨论: 1.我们通过对潜伏期法和潜峰法测定结果的比较,结合神经干的特性进行分析:动作电位的起点本质是神经干中传导速度最快的一类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到达记录点引起的,潜伏期法测量的速度本质是此类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而潜峰法的形成本质是各种神经纤维兴奋相互叠加后最强的部分。如果采用潜峰法

测量,由于“迁延效应”代表的时间不够准确,不能代表神经干的传导速度,故应该采用潜伏期测量才更准确。 2,.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干表面传导,兴奋传播过程中造成引导电极下电位改变,故可记录到双相动作电位.通过两对引导电极可观察到兴奋由一对引导电极下传至另一对引导电极下所需时间,根据兴奋传播的距离和所需时间即可计算出传导速度. 实验结论:本实验中测出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33m/s。由实验可知,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受到有效刺激可产生动作电位,同一条神经干中不同的神经纤维兴奋性不完全相同,且在一次兴奋后兴奋性发生改变,兴奋以一定的速度在神经干表面传导,神经兴奋的传导依赖于神经纤维的完整性。 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目的:了解测定不应期的方法和原理,并加深对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一次兴奋产生后,必须经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变化后,兴奋性才能恢复。本实验中先给一个条件刺激,再用另一个检验刺激在兴奋的不同时期给予刺 激,检查神经对检验性刺激反应的兴奋阈值及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幅度。即可观察到神经组织兴奋性的变化过程。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并浸在任氏液中,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实验。 2.连接仪器,设置实验参数,观察并测量神经干的不应期。 实验结果:(见图) 分析讨论:

实验一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兴奋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一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兴奋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 测定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神经纤维的兴奋表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通常称为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外表面,已兴奋部位带“负电”,未兴奋部位带“正电”,用引导电极引导出此电位差,输入到示波器,则可记录到动作电位的波形。本实验用细胞外记录法,可引导出坐骨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兴奋的标志是产生一个可以传导的动作电位,它依局部电流或跳跃传导的方式沿神经纤维传导。其传导速度取决于神经纤维的直径、内阻、有无髓鞘等因素,可用电生理学方法来记录和测量。 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可发生周期性变化,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本实验主要目的是学习电生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细胞外记录法及其基本波形的判断和测量。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其不应期的测定方法,通过调整条件刺激和测试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来测定坐骨神经干的绝对不应期。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电子刺激器、示波器(或计算机实时分析系统)、神经屏蔽盒、任氏液。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胫、腓神经标本操作方法详见3(8。

2(连接装置(见图8-1-1)。 3(准备仪器: (1)刺激器:调节刺激器各项参数:刺激方式连续刺激,频率16Hz,刺激强度0.5v,波宽0.1ms。调节延迟使动作电位的图像位于示波器荧光屏的中央。 (2)示波器:灵敏度:1,2mv/cm,扫描速度:1,2ms/cm,引导电极输入到示波器的“AC”端,双边输入,刺激器的“同步输出”接示波器“外触发输入”,触发选择设置为“同步触发”。 4(观察项目: 屏蔽盒 S1 S2 R1 R2 R3 R4 N 输出上线下线 刺示 激波 器器 图8-1-1 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装置图 (1)测量单、双相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时程和振幅,填入下表: 时程振幅潜伏期动作电位格毫秒格毫伏格毫秒 第一相双相动作电位第二相 (2)测算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V=S/?t (米/秒) 式中:S为R1到R3的神经干长度,以米为单位。 t为上、下线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以秒为单位。 (3)测定神经干的绝对不应期:

人体机能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神经干双向动作电位的引导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作者:2011222681宋利婷组员:2011222702曾惜2011222709张芮2011222698杨袁虹 一、实验对象:蟾蜍 二、实验目的: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掌握坐骨神经制备方法与引导动作电位的方法,理解与刺激和最大刺激强度的概念测定潜伏期时程和波幅,学会通过潜伏期法和潜峰法测定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通过测定神经干不应期理解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 三、实验内容 图一:阈刺激和最大刺激强度的测定 由上图可知,以0.100v为起始刺激强度,在0.100到0.300v的刺激时,不产生动作电位,

逐渐增大强度,一直到当刺激强度为0.4V时,刚好引产生动作电位,即阈刺激为0.4V,当刺激强度达到1.4V后,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也不再改变,即最大(适)刺激强度为1.4V. 图二:潜伏期波幅时程及速度的测定 由在最适刺激强度时动作电位原图上进行区间测量可知,潜伏期为0.60ms,时程t1为2.84ms ,波幅为2.72mV,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电极间距离s=1.3cm,以传导速度和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传导速度v1=s/t1,求得的速度v1=45m/s 图三:潜峰法测量速度

如图是通过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为(t1-t2),测量并输入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为(s2-s1),s2=4.7cm,s1=3.8cm,t1-t2=0.28ms,由传导速度和用公式计算传导速度:v2=(s2-s1)/(t1-t2),v2=321m/s 图四: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一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兴奋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神经纤维的兴奋表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通常称为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外表面,已兴奋部位带“负电”,未兴奋部位带“正电”,用引导电极引导出此电位差,输入到示波器,则可记录到动作电位的波形。本实验用细胞外记录法,可引导出坐骨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兴奋的标志是产生一个可以传导的动作电位,它依局部电流或跳跃传导的方式沿神经纤维传导。其传导速度取决于神经纤维的直径、内阻、有无髓鞘等因素,可用电生理学方法来记录和测量。 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可发生周期性变化,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本实验主要目的是学习电生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细胞外记录法及其基本波形的判断和测量。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其不应期的测定方法,通过调整条件刺激和测试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来测定坐骨神经干的绝对不应期。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电子刺激器、示波器(或计算机实时分析系统)、神经屏蔽盒、任氏液。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胫、腓神经标本操作方法详见3.8。 2.连接装置(见图8-1-1)。 3.准备仪器: (1)刺激器:调节刺激器各项参数:刺激方式连续刺激,频率16Hz,刺激强度0.5v,波宽0.1ms。调节延迟使动作电位的图像位于示波器荧光屏的中央。 (2)示波器:灵敏度:1~2mv/cm,扫描速度:1~2ms/cm,引导电极输入到示波器的“AC”端,双边输入,刺激器的“同步输出”接示波器“外触发输入”,触发选择设置为“同步触发”。 4.观察项目:

心脏各部位不应期测定方法

心脏各部位不应期测定方法 心脏组织根据期前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可形成三种类型不应期。 ①相对不应期(RRP):指心脏某组织在应激后一段时间内,虽然能够 再次应激,但传导速度显著减慢的时期,以该组织传导发生延缓时的最长期前刺激偶联间期表示;②有效不应期(ERP):指心脏某组织在应激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再次应激的时期,以该组织发生传导阻滞时的最长期前刺激偶联间期表示;③功能不应期(FRP):指激动能连续两次有效通过心脏某组织的最短时距,以能引起该组织连续两次应激时的最短期前剌激偶联间期表示。常采用心房S1S2程控期前刺激的方法检测不应期,应保证每次刺激脉冲均能有效起搏心房,避免因无效起搏造成P波脱漏影响不应期测定。基础刺激周期长度应尽量接近窦性周期长度,以保证获得的数据接近正常生理范围。因受到选择患者不同、基础起搏周长不同、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各电生理检查室所测心脏各部位不应期的正常范围可略有差异。 ?窦房结不应期: 只能间接测定窦房结有效不应期(SNERP),相对不应期和功能不应期无法测出。出现P2呈插入型房早时(P1P3=P0P0)最长的S1S2间期即为SNERP。正常范围<360ms,如>500ms可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肌不应期: 1.相对不应期:出现P2波时限>P1波时限时最长的S1S2间期; 2.有效不应期:S2后不再出现P2波时的最长S1S2间期;

3.功能不应期:能出现P2波时的最短的S1S2(P1P2)间期; 4.正常范围:心房RRP240-370ms;ERP230-360ms;FRP240-270ms。 ?房室交接区前向不应期: 1.相对不应期:出现P2-R2>P1-R1或P2-R2延长时最长的P1-P2间期; 2.有效不应期:P2波后不再出现R2波时最长的P1-P2间期; 3.功能不应期:P1-P2能连续下传时产生的最短R1-R2间期; 4.正常范围:房室交接区RRP400-650ms;ERP220-450ms;FRP210-500ms。?房室结快径路不应期: 1.相对不应期:P2-R2跳跃延长前出现P2-R2>P1-R1时最长的P1-P2间期; 2.有效不应期:P2-R2发生跳跃延长时最长的P1-P2间期; 3.功能不应期:P2-R2跳跃延长前出现P1-P2能连续下传的最短R1-R2间期。?房室结慢径路不应期: 1.相对不应期:常被快径路传导掩盖无法测出; 2.有效不应期:P2-R2跳跃延长后R2波发生脱漏时最长的P1-P2间期; 3.功能不应期:P2-R2跳跃延长后P1-P2能连续下传形成的最短R1-R2间期。?束支不应期: 1.相对不应期:R2出现不完全性束支阻滞图形时最长的P1-P2间期; 2.有效不应期:R2出现完全性束支阻滞图形时最长的P1-P2间期; 3.功能不应期:R2呈束支阻滞图形前P1-P2能连续下传的最短R1-R2间期; 4.正常范围:ERP:右束支为230-480ms;左束支为200-450ms。 ?房室旁路前向不应期: 1.相对不应期:不易测出;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不应期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不应期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不应期”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不应期 心脏组织的不应性是指该组织对一个期前刺激的反应方式。 各种不应性以时间概念来表达,即是不应期。 心脏细胞电生理学中不应期的概念如下:心肌细胞从动作电位0相开始,到复极至-55mV之间的这段时间内,膜的兴奋性下降到零,对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会发生兴奋反应,称为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膜电位从-55mV继续复极到-60mV的短时间内,很强的刺激已可产生部分除极化或局部兴奋,但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或扩布兴奋,称为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从有效不应期起,一直到复极大部分完成,膜电位恢复到约-80mV,这段时间内心肌对较强的刺激可以应激,但引发的动作电位幅度较低,除极速度较慢,动作电位的时限也较短,称为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其后有一很短的时间对弱刺激也可引起除极,称为超常期(supernormal period)。 临床电生理学中,不应期一般用3种术语来表达: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和功能不应期(functional refractory

period)。 在临床上,有效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的名称可换用。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基础刺激信号以S1表示,期前刺激信号以S2表示,期前刺激的联律间期以S1S2表示,各种不应期定义如下:①相对不应期:S2引起传导时间延长的最长的S1S2,相对不应期表示恢复期的结束;②有效不应期:S2未能引起传导的最长的 S1S2,有效不应期必须在不应组织的近端测量;③功能不应期:S1S2下传时的最短的间期,由于功能不应期是测量某一心脏组织的传出间期,因此,必须在该心脏组织的远端测量。 根据此概念,某组织的有效不应期的测量只有在满足近端组织的功能不应期<远端组织的有效不应期的条件时才有可能。 例如,希浦系的有效不应期只有当它>房室结的功能不应期时才能测量出来。 不应期长短与基础刺激周期(S1S2)长短有关。 正常情况下,心房肌、希浦系和心室肌有效不应期随S1S2缩短而缩短,呈正相关作用。 相反,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随S1S2缩短而延长。 另一方面,房室结的功能不应期当S1S2缩短时可能变化不一,多数是缩短。 影响不应期测定结果的第2个因素是期前刺激的数目,使用一个期前刺激(S2)测出的不应期通常比使用二个期前刺激(S2、S3)测出的不应期短。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神经干双向动作电位的引导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 组员:陈良鹏肖瑶伍思静袁果曼罗冰清 实验目的: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掌握坐骨神经制备方法与引导动作电位的方法,理解与刺激和最大刺激强度的概念测定潜伏期时程和波幅,学会通过潜伏期法和潜峰法测定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通过测定神经干不应期理解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药品和器材:蛙类手术器械,BL-410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神经屏蔽盒,任氏液等。 实验原理:1、神经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客观标志。当神经受到有效刺激时,处于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负于静息电位;当动作电位通过后,兴奋处的膜外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时水平。神经干兴奋过程所发生的膜电位变化称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如果将两个引导电极置于神经干表面时(双极引导),动作电位将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处,可记录到两个相反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双向动作电位。 2、神经纤维兴奋的标志是产生一个可传播的动作电位。测定神经干上的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可以了解神经的兴奋状态。在示波器上测量动作电位传导一定距离所耗费的时间,便可计算出兴奋的传导速度。 3、神经与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兴奋性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可发生系列变化,即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组织的兴奋性才逐渐恢复。为了测定神经干在兴奋过程中的兴奋性变化,可先给一个条件刺激以引起神经兴奋,然后再用另一检验性刺激,检查神经对检验性刺激反应的兴奋阈值以及所引起的动作电位(AP)幅度,即可观察到神经组织兴奋性的变化过程。在本次实验中,主要观察的是不应期的变化,而非整个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步骤及方法: 1.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的制备。 2.将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注意刺激电极端为神经干的中枢端)。 3.仪器连接。 4.BL-410的操作。 实验内容: 1、刺激坐骨神经时诱发产生的动作电位

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

课程名称:生理科学实验指导老师:陆源 实验名称: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类型:模拟实验同组学生姓名: 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 寿春晖 (浙江大学2004级临床医学3B班,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目的:了解蛙类坐骨神经干产生动作电位后其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学习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方法。方法:制备蛙坐骨神经干标本,刺激模式设为双刺激,逐步减小波间隔,观察第二个动作电位振幅与第一个相同的刺激波间隔和第二的动作电位消失的刺激波间隔。结果:第二个动作电位与第一个动作电位振幅相同的刺激波间隔为10.6ms,第二个动作电位消失的时间间隔为1.0ms。结论:神经干存在着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关键词]神经干动作电位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蟾蜍、标本屏蔽盒、任氏液、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1.2 实验方法: 1.2.1 系统连接和仪器参数设置 (1)RM6240系统:点击“实验”菜单,选择“肌肉神经”或“生理科学实验项目”菜单中的“神经干兴奋不应期的测定”或“神经干兴奋不应期的自动测定”项目。系统进入该实验信号记录状态。仪器参数:1通道时间常数0.02s、滤波频率1KHz、灵敏度4mV,采样频率80KHz,扫描速度1ms/div。双刺激激模式,最大刺激强度,刺激波宽0.1ms,起始波间隔0.5 ms,延迟2ms,同步触发。 (2)PcLab和MedLab系统:点击“实验”菜单,选择“常用生理学实验”或“文件”菜单“打开配置”中的“神经干动不应期测定”项目。系统进入该实验信号记录状态。仪器参数:2通道放大倍数200、交流耦合(AC)、上限频率10KHz,通道4,记录刺激标记,放大倍数5~50,采样间隔20ms;自动间隔调节刺激方式,最大刺激强度,周期1s,波宽0.1ms,首间隔0.5ms,增量0.2ms,末间隔:30ms,延时1ms;记忆示波方式,刺激器触发。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以及其传导速度和兴奋不应期的测定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以及其传导速度和兴 奋不应期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1.观察蛙坐骨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并了解其产生的基本原理 2.学习测定蛙离体神经干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方法和原理 3.学习测定神经兴奋不应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 神经干在受到有效刺激以后可以产生复合动作电位,标志着神经发生兴奋。如果在离体神经干的一段施加刺激,从另一端引导传来的神兴奋冲动,可以记录出双相电位,加入在引导的两个电极之间将神经干麻醉或损伤,阻断其兴奋传导能力,这时候记录出的动作电位就成为单相电位。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产生的。但是,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值在一定刺激强度下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 如果在远离刺激点的不同距离处分别引导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两引导点之间的距离为m,在两引导点分别引导出的动作电位的时相差为s。即可按照公式v=m/s来计算出兴奋的传导速度。蛙类的坐骨神经干属于混合性神经,其中包含有粗细不等的各种纤维,其直径一般为3-29um,其中直径最粗的有髓纤维为A类纤维,传导速度在正常室温下为35-40 m/s。 神经每兴奋一次极其在兴奋以后的回复过程中,其兴奋性都要经历一次周期性的变化,其全过程依次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4个时期。为了测定坐骨神经在发生一次兴奋以后兴奋性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首先要给神经施加一个条件性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然后在前一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不同时相再施加一个测试性刺激,用于检查神经的兴奋阈值和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以判定神经兴奋性的变化。 三实验材料 蛙,常用手术器械,PC机,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电子刺激器,神经屏蔽盒,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 1反射时和反射弧的测定 (1)制备脊蛙 (2)悬挂支架测定反射时 2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 (1)坐骨神经标本的制作 (2)连接poewrlab通道,神经屏蔽盒 (3)打开scope软件设置 (4)刺激记录双相动作电位

神经干动作电位、兴奋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测定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兴奋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测定实验报告 课程:机能实验基础医学院系临床班姓名学号 组员: 【实验目的】 1.了解电生理仪器的使用。 2.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 学习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以及潜伏期、幅值、时程的测量; 3.学习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 加深理解神经兴奋传导的概念及意义。 4.了解神经干兴奋后兴奋性的改变。 学习测定不应期的方法。 【实验动物】 牛蛙 【实验结果】 图一神经干动作电位 观察到一个先升后降的双相动作电位波形(有刺激伪迹)。时程为4ms,潜伏期为0.6ms,最大幅度为5.5V,(当刺激强度为1.0V时)。

图二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测定 每个电极间距25mm,时间约为1.37ms,速度测定为18.2m/s

图三神经的不应期测定(按时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排列) 【实验讨论】 神经动作电位的观察 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的客观标志是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与电极所接触的两点之间没有电位差,所以两电极之间也无电位差存在,扫描线为一水平基线。处于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低于静息部位,当动作电位通过后,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水平,用电生理学方法可以引导并记录到此电位变化过程。 将一对引导电极置于神经干表面,当神经冲动通过时,两电极之间将产生一短暂的电位变化过程,即为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干动作电位是复合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做不衰减的传导,它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比。由于引导方式不同,记录到的神经干动作电位有双相和单相之分,假如在引导的两个电极之间将神经干麻醉或损坏,阻断其兴奋传导能力,此时可以记录到单相动作电位。 在神经干左端给与电刺激后,则产生一个向右传导的冲动(负电位),当冲动传导1电极(负电极)下方时,此处电位较2处低,产生了电位差,扫描线向上偏转,记录出一个向上的波形(在电生理实验中,规定负波向上)。随后,冲动继续向右侧传导,离开1电极传向2电极处。随后,冲动继续向右侧传导,离开1电极传向2电极处。当它到达2电极(正电极)下方时,因1电极处神经差不多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记录出一个向下的波形。这样,在神经冲动向右传导的过程中,就几率出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双相动作电位。 我们观察到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双相动作电位波形(有刺激伪迹),动作电位时程为 0.4ms,最大幅度为5.5V(当刺激强度为1.0V时)。 神经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 一条神经干中包含的神经纤维其阈值和传导速度各不相同,影响传导速度最重要的因素是神经纤维的直径以及有无髓鞘。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经过的距离和耗费的时间,即可计算出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当观察到动作电位波形比较理想时,将通道1、2的图形比较显示,测量出第一个向上波波尖至第二个向上波波尖的时间t(动作电位从第一引导电极R1,传到第三引导电极R3 所需时间),测量第一、三引导电极的实际距离,根据公式:传导速度=距离/时间,即可算出神经传导速度。 由图和离体神经标本屏蔽盒的数据可见,根据潜峰法,每个电极间距25mm,时间约为1.4ms,速度测定为18.2m/s。

神经干动作电位、兴奋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测定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兴奋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测定实验报告课程:机能实验基础医学院系临床班姓名学号 组员: 【实验目的】 1.了解电生理仪器的使用。 2.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 学习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以及潜伏期、幅值、时程的测量; 3.学习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 加深理解神经兴奋传导的概念及意义。 4.了解神经干兴奋后兴奋性的改变。 学习测定不应期的方法。 【实验动物】 牛蛙 【实验结果】 图一神经干动作电位 观察到一个先升后降的双相动作电位波形(有刺激伪迹)。时程为4ms,潜伏期为,最 大幅度为,(当刺激强度为时)。 图二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测定 每个电极间距25mm,时间约为,速度测定为s 图三神经的不应期测定(按时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排列) 【实验讨论】 神经动作电位的观察 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的客观标志是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

与电极所接触的两点之间没有电位差,所以两电极之间也无电位差存在,扫描线为一水平基线。处于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低于静息部位,当动作电位通过后,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水平,用电生理学方法可以引导并记录到此电位变化过程。 将一对引导电极置于神经干表面,当神经冲动通过时,两电极之间将产生一短暂的电位变化过程,即为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干动作电位是复合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做不衰减的传导,它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比。由于引导方式不同,记录到的神经干动作电位有双相和单相之分,假如在引导的两个电极之间将神经干麻醉或损坏,阻断其兴奋传导能力,此时可以记录到单相动作电位。 在神经干左端给与电刺激后,则产生一个向右传导的冲动(负电位),当冲动传导1电极(负电极)下方时,此处电位较2处低,产生了电位差,扫描线向上偏转,记录出一个向上的波形(在电生理实验中,规定负波向上)。随后,冲动继续向右侧传导,离开1电极传向2电极处。随后,冲动继续向右侧传导,离开1电极传向2电极处。当它到达2电极(正电极)下方时,因1电极处神经差不多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记录出一个向下的波形。这样,在神经冲动向右传导的过程中,就几率出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双相动作电位。 我们观察到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双相动作电位波形(有刺激伪迹),动作电位时程为 ,最大幅度为(当刺激强度为时)。 神经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 一条神经干中包含的神经纤维其阈值和传导速度各不相同,影响传导速度最重要的因素是神经纤维的直径以及有无髓鞘。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经过的距离和耗费的时间,即可计算出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当观察到动作电位波形比较理想时,将通道1、2的图形比较显示,测量出第一个向上波波尖至第二个向上波波尖的时间t(动作电位从第一引导电极R1,传到第三引导电极R3 所需时间),测量第一、三引导电极的实际距离,根据公式:传导速度=距离/时间,即可算出神经传导速度。 由图和离体神经标本屏蔽盒的数据可见,根据潜峰法,每个电极间距25mm,时间约为,速度测定为s。 在实验中,由于第一次测定时,神经上残留的任氏液较多,导致神经的末端粘成一团,在电极上绕了一个圈,干扰实验结果,未得到一前一后的动作电位图像,无法测量速度。之后我们用滤纸吸干任氏液,将粘成一团的神经捋直,就得到了正常的图像和数据,测量到了速度。 神经不应期的测定 神经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将发生一个周期性的变化,最终恢复正常。兴奋的周期性变化,依次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等等。绝对不应期内,无论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引起神经再次兴奋;相对不应期内,神经兴奋性较低,较大的刺激能够引起兴奋。绝对不应期决定了神经发放冲动(动作电位)的最高频率,保证了动作电位不能叠加(区别于局部电位),以及单向传导(只能由受刺激部位向远端传导,不能返回)的特性。不应期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上特定离子通道的特点,如钠、钾离子通道。 采用双刺激,通过调节两次脉冲间隔,使后一个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即可测得神经的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第一个动作电位开始至第二个动作电位消失为绝对不应期,第二个动作电位消失至第二个动作电位刚好变小大致为相对不应期(复合动作电位的超常期判断误差大)。首间隔8ms(逐次递减),刺激时间间隔2s,波间隔减量,幅度1V, 延时,仪器灵敏度2ms。

生理学理论指导:心肌自律性和不应期的机制及生理意义

【考点】心肌的自律性原理。 【解析】1)自动节律性 将动物的心脏摘出体外,保持于适当环境中,心脏一定时间内仍然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进行跳动。心脏在离体和脱离神经支配的情况下,仍然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约为每分钟100次)。房室交界次之(约为每分钟50次),心室内传导组织最低(每分钟约20~40次)。正常心脏的节律活动是受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2)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室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有效不应期:从心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55毫伏的期间内,不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去极化或局部去极化,这个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复极化从-55毫伏到达-60毫伏的这段时间内,心肌细胞兴奋性开始恢复,对特别强大的刺激可产生局部去极化(局部兴奋),但仍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这段时间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即由0期开始到复极化3期-60毫伏为止的这段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2)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电位-60毫伏到-80毫伏的期间,用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扩布性兴奋)。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此期心肌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3)超常期:在复极化完毕前,从膜内电位由约-80毫伏到-90毫伏这一时间内,膜电位的水平较接近阈电位,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较小,即兴奋性较高,因此将这段时期称为超常期。 最后,膜复极化完毕到达静息电位(或舒张电位)时,兴奋性恢复正常。 每次兴奋后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是所有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共性,但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长到心肌机械收缩的舒张开始以后。也就是说,在整个心脏收缩期内,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产生扩布性兴奋。心肌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心肌不能产生象骨骼肌那样的强直收缩,始终保持着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这样心脏的充盈和射血才可能进行。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人体机能学实验报告 姓名张立鑫2010221460 专业临床二系年级2010级班次4班赵文韬2010221470 日期2011年9月14日 郑维金2010221473 钟原2010221475 【实验名称】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目的】加深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药品和器材】蛙类手术器械,BL-410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神经屏蔽盒,任氏液等。 【实验步骤及方法】(详见书P57.P58) 1.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的制备。 2.将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注意刺激电极端为神经干的中枢端)。 3.仪器连接。 4.BL-410的操作。 【实验结果】 1.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 2. 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V=(S2-S1)/(t2-t1) 实验测得两对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为1.6cm,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为0.60ms。 计算得到传导速度V=26.7m/s 3.

二次刺激在兴奋周期之后 相对不应期受到二次刺激 绝对不应期受到二次刺激 二次刺激没有出现相应的动作电位。 【实验结论】实验测得两对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为1.6cm,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为0.60ms。 计算得到传导速度V=26.7m/s 【讨论与分析】 1.神经干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剥离完整后在任氏液体中稳定15分钟左右,取出用滤纸吸干周围的任氏液。 2.神经干放置在引导电极上时,尽量拉直,不能使它下垂或斜向放置,以免影响神经干长度测量准确性。 3.神经干要尽可能长,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越远,测量的传导速度就越准确。

人体机能_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神经干双向动作电位的引导 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 作者:2011222681宋利婷 组员:2011222702曾惜 2011222709张芮 2011222698杨袁虹 一、实验对象:蟾蜍 二、实验目的: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掌握坐骨神经制备方法与引导动作电位的方法,理解与刺激和最大刺激强度的概念测定潜伏期时程和波幅,学会通过潜伏期法和潜峰法测定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通过测定神经干不应期理解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 三、实验内容 图一:阈刺激和最大刺激强度的测定 由上图可知,以0.100v 为起始刺激强度,在0.100到0.300v 的刺激时,不产生动作电位,

逐渐增大强度,一直到当刺激强度为0.4V时,刚好引产生动作电位,即阈刺激为0.4V,当刺激强度达到1.4V后,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也不再改变,即最大(适)刺激强度为1.4V. 图二:潜伏期波幅时程及速度的测定 由在最适刺激强度时动作电位原图上进行区间测量可知,潜伏期为0.60ms,时程t1为 2.84ms ,波幅为 2.72mV,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电极间距离s=1.3cm,以传导速度和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传导速度v1=s/t1,求得的速度v1=45m/s 图三:潜峰法测量速度

如图是通过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为(t1-t2),测量并输入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为(s2-s1),s2=4.7cm,s1=3.8cm,t1-t2=0.28ms,由传导速度和用公式计算传导速度:v2=(s2-s1)/(t1-t2),v2=321m/s 图四: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

神经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神经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在一次兴奋之后,其兴奋性要经历一个规律的时相变化。在神经依次经历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再恢复到正常兴奋水平。在绝对不应期内给予刺激,即使加大脉冲强度,细胞也不发生兴奋;在相对不应期内给予阈上刺激,细胞可产生兴奋,但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较低。而在超常期,较小的刺激可使神经兴奋。 兴奋性的高低或有无,可以通过测定阈值来确定。兴奋不应期的测定一般用前后两个刺激,前面的刺激称为“条件性刺激”,用来引起神经的一次兴奋;后面的刺激称为“检测性刺激”,用来测定神经兴奋性的改变。调节两个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过程中,观察“检测性刺激”所引起的动作电位幅值的改变,以测定神经兴奋不应期的变化。【实验对象】 蟾蜍。 【实验器材和药品】 计算机、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神经标本盒、蛙板、玻璃板、蛙类手术器械一套、滴管、培养皿、蛙钉、污物缸、棉线、林格液(任式液)。【实验步骤】 1. 制备坐骨神经标本。(1)蛙洗净,双毁髓。(2)除去腹部以下皮肤,打开腹腔,将内脏向上翻,用粗剪刀剪去上半侧躯体,沿脊椎正中将

下肢标本一分为二,放入培养皿中,加任氏液润湿。(3)从脊椎开始分离坐骨神经至膝关节处,注意不能使神经干燥,不牵拉神经,尽量少用金属触碰神经。(4)分离股骨,保留靠近膝关节端股骨1cm。(5)分离腓肠肌,在肌腱处扎棉线后提起线,剪去膝关节下部其余部分。 2.仪器线路连接同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测定,在菜单条目中选择“神经干兴奋不应期测定”程序。 程序参数设置: 扫描控制——自动重复扫描,扫描速度根据需要设定,一般2ms/div~4ms/div。 灵敏度——根据生物电放大器的增益设定为0.1mv~0.5mv/cm 刺激参数——脉冲宽度0.1ms,强度0.2mv~1.8v范围内。 3.加大脉冲强度1,在屏幕上可看到动作电位的幅度逐渐增大,等幅度增至最大时停止调节脉冲强度。 4.使脉冲强度2等于脉冲强度1,改变脉冲间隔,观察第二个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化情况。可观察到第二个动作电位逐渐向第—个动作电位靠近,越靠近,第二个动作电位的幅度越低,直至消失,即使增加脉冲强度,也不能再引起第二个动作电位,表明第二个刺激落在前一刺激的绝对不应期内。单击“储存”按钮将所需信号储存。 5.测量,第二个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幅度开始减小时,两脉冲间隔时间记为t 1 。继续减小两脉冲间隔,第二个刺激引起动作电位消失,加大脉冲强度也不再出现时,两脉冲的间隔就是前一刺激的绝对不应期,记为t 2 。t 1 -t 2 就是第一个刺激的相对不应期。

心肌自律性和不应期的机制及生理意义

【考点】心肌的自律性原理。【解析】1)自动节律性将动物的心脏摘出体外,保持于适当环境中,心脏一定时间内仍然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进行跳动。心脏在离体和脱离神经支配的情况下,仍然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约为每分钟100次)。房室交界次之(约为每分钟50次),心室内传导组织最低(每分钟约20~40次)。正常心脏的节律活动是受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2)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室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有效不应期:从心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55毫伏的期间内,不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去极化或局部去极化,这个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复极化从-55毫伏到达-60毫伏的这段时间内,心肌细胞兴奋性开始恢复,对特别强大的刺激可产生局部去极化(局部兴奋),但仍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这段时间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即由0期开始到复极化3期-60毫伏为止的这段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2)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电位-60毫伏到-80毫伏的期间,用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扩布性兴奋)。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此期心肌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3)超常期:在复极化完毕前,从膜内电位由约-80毫伏到-90毫伏这一时间内,膜电位的水平较接近阈电位,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较小,即兴奋性较高,因此将这段时期称为超常期。最后,膜复极化完毕到达静息电位(或舒张电位)时,兴奋性恢复正常。每次兴奋后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是所有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共性,但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长到心肌机械收缩的舒张开始以后。也就是说,在整个心脏收缩期内,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产生扩布性兴奋。心肌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心肌不能产生象骨骼肌那样的强直收缩,始终保持着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这样心脏的充盈和射血才可能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