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研究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第三产业的日益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得到飞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进入WTO的后过渡期,面临着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新机遇,而浙江省目前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滞后于货物贸易发展,与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称。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是推进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从制造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战略抉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峻考验和后危机时代的结构调整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在分析浙江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条件、现状与特点、竞争力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发展服务贸易的应对策略以寻求浙江省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途径。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浙江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基础,不仅可以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对于指导浙江服务贸易的发展,提高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预期目标

本文将采用理论与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浙江省服务贸易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对浙江省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有一清醒认识,以便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在新的国际经济市场环境下,全面提升浙江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此外,本文将运用比较研究分析法对浙江服务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总结新数据、新材料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浙江服务贸易的新结论,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政策建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服务贸易”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中(1972 年),主要针对的是《东京回合》拟改革的服务贸易壁垒问题。美国《1974 年贸易法》首次使用了“世界服务贸易”的概念。此后,围绕着服务贸易的概念问题,各国学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直至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服务贸易总协定》,才界定了服务贸易的概念、范围和贸易形式。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s on trade in service,GATS) 对服务贸易所下的定义,服务贸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

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缔约方,也以GATS 的定义为准,并将服务贸易分为13 个大类。

国内外有关服务贸易的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有关服务贸易与比较优势的研究

从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看,基本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集中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性分析,争论的结果是服务贸易中存在比较利益,只不过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不同,因而需要修正比较利益模型,以塔克(K.Tucher,1988)和森德伯格(M.Sundberg,1988)为代表。另一方面则将新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引入服务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对服务贸易的解释力要强于服务贸易,服务贸易中适当的政府干预可改变市场本身运行的次优状态。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业专业化水平,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而且可以推动服务业技术标准化和综合服务化,从而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以琼斯(Jones,1999)、马库森(Markusen,1989)和弗兰克斯(Francois,1990)为代表。

虽然经济学界对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性存在一定分歧,但不可否认,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论在我们分析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指导性,并给予我们以启示。例如,我国学者王粤(2002)、程大中(2000)、王晓平(2004)、李晓忠、张小蒂(2004)等提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服务业就业的增加可以带动服务出口收入增长,但随着服务业增长方式由就业增加驱动型向知识、技术投入驱动型的转变,服务业就业的出口收入效应将越来越弱。

(2)有关服务贸易与竞争力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我国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随着近几十年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服务贸易获得迅速发展,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强弱。面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弱势地位,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理论、世界及我国的服务贸易实践展开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2001)的研究表明,国际竞争力与国家的出口呈正向关系,而与进口呈反向关系。在出口中,服务业出口的比重对国际竞争力的正向作用最强,工业次之,农业最弱。一国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则这个国家的服务业、工业、农业的出口竞争力也就越强。这说明,在出口总额中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越大,一国的国际竞争力越强,从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越强;有些学者用服务贸易的出口项目结构来衡量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他们认为:在这种结构中,劳动、资源密集型的服务出口占较大比重,则这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越弱,反之,知识、资本、技术密集

型的服务出口占较大比重,则这个国家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越强。陈钧(2004)从服务贸易的特点和类型出发,探讨决定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以及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培育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高媛(2004)认为,服务贸易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和质量具有特殊作用,尤其金融、电信等“战略性服务业”对技术及安全性要求较高,有一定的潜在优势,并对其他部门有技术外溢效应,代表了未来的产业方向,有较高的收益率。郑吉昌,夏晴(2004)从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服务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伍在华(2006)认为由于我国缺乏高级的服务要素、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等原因,中国的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比较微弱,并建议通过优化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等措施,来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关于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其他研究还包括:张南(1996)从服务产品特征来分析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黎洁、赵西萍(1999)对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王粤(2002)从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角度展开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王小平(2003)从探寻服务业竞争力源泉研究服务贸易竞争力;张蕴如(2002)、谭小芬(2003)从中国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的角度展开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程大中(2003)通过构造经济体模型,对中国服务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状况做了定量分析。张燕,王刚义(2005)认为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根本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罗峰(2006)分析了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

众多学者在进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时,在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廖涵(1998)用服务贸易差额标准评价国际竞争力,从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现象得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的结论。黎洁和赵西萍借鉴迈克尔·波特的理论,提出了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对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程大中(2000)通过对中国和美国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服务业就业的出口收入效应(EE值),论证了服务业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的关系。康承东(2001)通过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市场的排序和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行业结构其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杨颖(2001)借助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对我国服务贸易业总体及经选择的几个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张晓莉(2002)利用贸易比较优势指数(TC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对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王萍(2004)通过服务贸易总量、服务贸易差额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与其他主要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结构进行了比较。张蕴如(2004)对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王绍媛(2005),

基于进出口数据对我国服务贸易净出口指标、服务市场占有率指标、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服务贸易显示性优势指数进行了分析。周蕾、朱开明(2005)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六个指标,其一是反映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标;其二是反映进出口(贸易盈余)方面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其三是反映出口所占比例方面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其四是反映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服务业就业的出口效应指数,应该说这是一套相对完整的服务贸易评价指标体系。

(3)有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服务贸易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服务业的开放上,基本认同服务业发展和贸易自由化对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他们都强调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紧迫性。相对而言,我国学者更关注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他们分别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和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其中有一部分学者关注人力资本在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定量分析。但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基础理论是采用比较优势理论还是竞争优势理论尚存有一定的争议。关于如何把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于服务贸易领域。虽然部分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尚未形成明确思路。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逐渐关注服务贸易及其竞争力,主要从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现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以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服务贸易适用性等方面展开研究。以下分别进行综述。

杨圣明(1999)划分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 即以第三产业(服务业) 的开放为主, 辅之以第一、二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开放。盛斌(2002)根据中国入世协议书和相关附件, 对服务贸易总体及分部门的具体承诺(包括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 做出了数量化的评估与分析, 并结合WTO 其他成员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国别比较研究。鲁茉莉、余华川(2004)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通过对1998-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系数的计算,认为在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为主转向技术密集性服务为主的背

景下, 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状况在总体上和结构上都不理想,提出要按照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从长远改善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状况。郑吉昌(2002、2004)分析了服务贸易自由化下中国服务业的挑战和机遇,认为尽管理论证明服务贸易自由化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发展中国家能否从中获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政策,并提出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

的对策及市场准入问题的思考。

程大中(2000)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分析,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一国服务业就业的增加可以带动服务出口收入增长, 但随着服务业增长方式由就业增加驱动型向知识、技术投入驱动型的转变, 服务业就业的出口收入效应将越来越弱。他认为关于服务贸易出口, 中国一方面要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出口, 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加以适当保护, 促使其尽快发展并渐进地对外开放。同时, 有选择地输入一些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 发挥示范效应, 带动服务业中的薄弱部门, 尽快缩小差距。程大中(2003)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状况与“入世”承诺减让水平做了定量分析,认为无论是在“51个经济体模型”还是在“12个经济体模型”的框架下,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上均处于很弱的竞争地位,只是在通信服务、旅游服务方面具有较高的显性比较优势。王小平(2004)、李晓钟、张小蒂(2004)、蔡茂森、谭荣(2005)等人也持相似的观点。

韩军(2001) 分析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

力资本状况,阐述了人力资本在一国经济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状况,他认为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我国应当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产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周杰、李梅娟(2005) 和张燕、王刚义(2005)在各自的分析中也同样认为,人力资本是比较优势中的关键因素。谢康、马晓威、黄林军(2005)建立一个封闭经济下的收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影响各国服务价格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初始资本量、劳动力数量、投资率、知识水平以及对外开放度等因素导致发展中国家服务价格比发达国家低。他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价格优势,有选择地发展本国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

李怀政(2002、2003)结合我国高等服务要素禀赋状况对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与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性国际比较,认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很弱,国家竞争优势不强。并通过运用波特国际优势理论分析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相关因素,提出构筑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聂泳祥(2003)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践为样本,根据主要服务行业贸易差额,投入产出表计算所得的最初投入结构,以及产业组织结构,运用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计量分析,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制度转轨时期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比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有更强的解释力。夏晴(2003)、沈明其(2004)从各自的分析中都提出要促进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向动态竞争优势转化。

(4)有关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姓名:王雪勤 学号: 2011312200213 班级:经济学(金融与贸易)1101班 年级:2011级 专业:经济学(金融与贸易方向) 学院: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向新 完成时间:2015年 04 月03日

作者声明 本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专业:经济学(注册经济师方向) 作者学号:2011312200213 作者签名: 年月日(手填时间)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雪勤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and the Relative Strategies Wang, Xueqin 2015年4月3日

目录 引言 (1) 一、服务贸易概述 (2) 1、服务贸易的定义 (2) 2、服务贸易的类型 (2)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3) 1、服务贸易总量增大,逆差扩大…………………………………………… 2、总体竞争力仍然偏低,但仍呈现出缓慢的提升趋势……………………… 3、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突出…………………………………………… 三、制约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1、服务贸易开放程度比较低……………………………………………… 2、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 3、国际服务贸易壁垒隐蔽而盛行…………………………………………… 4、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 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与对策分析………………………… 1、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以及比较优势………………………………… 2、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4.2.1 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环境,提高整体竞争力……………………………… 4.2.2 构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4.2.3 完善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2.4 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4.2.5 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4.2.6 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加强企业自主创新…………………………………… 五、结论…………………………………………… 参考文献……………………………………………………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和前景研究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和前景研究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世界产业升级和发展,服务贸易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引人注目的现象,服务业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务贸易的地位及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下文研究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并对前景作出预测,欢迎阅读。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市场上主力军,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态势。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正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迅速提升,服务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逐渐提升。我国加入WTO以后,在逐步开放服务业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关键字国际服务贸易现状问题前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一个国家服务业的现状及前景对本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发展做了详细的介绍,深入剖析其发展的原因与过程,以及对中国服务业的前景做出了重要的分析。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 国际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业为产业背景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狭义的概念是指传统的为国际货物服务的运输,保险,金融以及旅游等无形贸易。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 首先、服务是无形的,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存储性和不以运输

性。 其次、服务业的生产与消费往往是同时产生的,通常无法将服务转让从而达到盈利目的。 第三、国际服务贸易更多的依赖于生产因素的全球化移动和服务机构的不同国家间的设置,国际间的服务交换无论采取怎样的形式,它都与资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间移动密切相关。 第四、服务贸易的发展数据和货物贸易的发展数据一基本样,在各国国际发展收支平均表能得到体现。但是,货物贸易的统计发展结果可以在各国海关进出口表中得以显现,而服务贸易的统计发展结果无法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结果中得以显现。 第五、中国对服务贸易发展的监制只能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行使作用。因此,它的法律法规的形式和力度都超过货物贸易的有关法律法规。 三.国际贸易的分类 1、按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分类: 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其他服务。 2、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类: 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浙政发[2011]33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 浙政发…2011?33 2008年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执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55号),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服务业实现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许多体制政策障碍和要素瓶颈制约,需要进一步突破。为进一步深化服务业发展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特制订如下政策意见: 一、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各类服务业企业登记注册时,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进一步降低服务业企业出资最低限额,允许公司注册资本分期缴付,注册资本可以首付20% ,其余部分在2年内缴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取得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20人以上,上年度业务收入不低于300万元的中介服务企业取冠省名的,注册资本放宽到200万元。文化、旅游、中介服务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其母公司最低注册资本放宽到10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司合并注册资本放宽到3000万元。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要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积极推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购买社会服务。逐步增加教育培训、研究咨询和法律事务等服务的政府采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检验服务外包。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机制,提高政府采购效率,促进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投资的项目广泛采用设备和专业服务整体外包采购。优化商务服务市场环境。会计、审事务所开展服务时,对于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收费项目,可在基准收费标准基础上,按照上浮不超过30% ,下浮不低于经营成本的原则确定具体收费。大力推进主管部门与所属中介服务机构彻底脱钩,推动中介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业市场,建立并实施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经济鉴证类服务企业及其注册专业人员退出机制,完善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对未能持续保持法定设立条件或违法违规的经济鉴证类服务企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实行行业退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与应用。建立健全服务业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平台、共享查询平台以及守信失信发布平台,实现对服务业企业信用体系的长期实时跟踪管理。对执业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的企业,要依法依规撤销企业和负责人的执业资格。 二、进一步调动各地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鼓励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对市县营业税比上年增收上交部分的返还奖励与年度服务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完成目标的给予全额返还奖励,完不成目标的作相应扣减,超额完成目标的追加奖励。返还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发展服务业。对省级金融业营业税继续按收入来源市县进行划分,其当年收入比上年增收部分给予市县20% 的奖励,主要

(完整版)当代国际服务贸易新特点及发展趋势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新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对外贸易,即发生国际收支行为的服务业经营活动,如国际间运输、保险、金融、旅游、技术等劳务的有偿提供和接受。国际服务贸易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商品活动领域而迅猛发展的。随着《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签订并生效,国际服务贸易日益得到各国的重视,已成为世界经贸竞争的又一热点。据世界贸易组织1997年12月发表的1997年世界贸易年度报告显示,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速,1996年增长5%,1997年预计增至7%,总额将达2.7万亿美元。纵观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1、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加大。服务贸易的发展是产业进步的标志。二战以后的半个多世纪当中,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科技革命加剧以及跨国公司的崛起,促使国际服务贸易以高于货物贸易增长的速度迅速发展。1970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只有710亿美元,而到1980年则猛增至3830亿美元,10年间增长5倍多。1980年以后,国际服务贸易依然保持着迅猛增长的势头,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是同期国际货物贸易年平均增长率 2.5%的两部。到1993年,世界服务贸易额达到1.03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人们预计,随着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实施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运行,各国将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也会随之进一步发展,到本世纪末将会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2、国际服务贸易的领域不断扩大。目前,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范围包括:(1)国际运输(海运、空运和陆运);(2)国际旅游;(3)国际金融服务(包括保险);(4)国际信息处理和传递软件资料服务;(5)国际咨询服务(包括会计、律师等);(6)建筑和工程承包等劳务输出;(7)国际电讯服务;(8)广告、设计、会计管理等项目服务;(9)国际租赁服务;(10)商品的维修、保养、技术指导等售后服务;(11)国际视听服务(12)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服务;(13)商业批发与零售服务;(14)知识产权(工业产权和版权)服务;(15)国际投资服务;(16)其他官方国际服务等。 3、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平衡。首先,工业化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一般说来,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顺差国。据统计资料显示,1986年工业化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为78.6%,其中运输、投资净收益、旅游收入等均占各项目的75%以上。1996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前20名的排名榜上,工业化国家占了15位,美国则以出口额2,026亿美元高居傍首。其次,行业发展不平衡。随着服务贸易业全球市场的迅速扩展,在服务业的行业区别越分越细的同时,行业发展速度则高低不同。传统的全球运输服务业仍在增长,但增速已趋缓,年增长率仅为2%;旅游业则增长了6%,而金融服务、电信服务及专利等的增长率则达到了7%。再次,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势头良好。就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处于明显的劣势,除了旅游业和劳务汇回款等个别项目(即基于劳务输出之上的项目)之外,它们在服务贸易上几乎全部是逆差。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其国际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迅猛发展。1996年亚洲各国和拉美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都达到了8%,高于北美和西欧各国。新加坡、韩国、中国、泰国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均跨入了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前20名行列。 4、国际服务贸易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由于国际服务贸易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加大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力度,并加强

中国与外国服务贸易比较

一、市场占有率与出口增长速度的比较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货物贸易角度衡量,我国是世界公认的贸易大国,目前总量位居第三。事实上从服务贸易的角度看,我国也已经成为贸易大国,据世界贸易组织2004年国际贸易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九,进口位居第八,是唯一进入服务贸易前十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香港排名第十)。如果以经济体计算,中国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位居第四。而十年以前的1993年,中国仅处于世界排名第21位,十年间我国的排名前进了十几位。 从总量上来考察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另外两个最直观的指标是世界出口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年增长率。市场占有率指标直接反映某行业或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现状态,它表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一国的某个产业所具有的实力。出口年增长率则说明一国该产业的扩张速度和发展势头。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提供的数据,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近十年来增长迅速,世界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高,已经超过了不少传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服务贸易大国和地区,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二、贸易竞争指数的国际比较 国际上在衡量一国贸易竞争力的时候通常使用的一个指标是贸易竞争力指数,也有将其称为可比净出口指数,或贸易专业化系数。贸易竞争力指数表示的是一国某产业或商品贸易差额占其贸易总额的比值。七个国家过去十年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该指数显示,与90年代相比,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指数的确有所下降,然而从2000年开始,该指数处于稳定状态。国内一些人士担心由于我国服务业长期处于垄断和保护状态,很难抗衡国外同行的竞争,再加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服务业开放做出的许多承诺,因此入世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将出现大的滑坡。应当指出的是,在使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衡量一国贸易竞争力时可能会产生偏颇,因为该指数仅仅考虑进出口量的变化,而没有考虑导致进出口量变化背后的政策原因和一个国家的市场开放度。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服务贸易的竞争指数一直为正数,这并非意味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高于目前水平,而是当时我国的市场开放度小。2001年中国入世后在服务市场逐渐放开的情况下我国服务贸易竞争指数能够维持原水平,这一事实本身表明我国的竞争力也在相应地提高。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竞争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反映的是一国服务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的相对优势。其计算公式是:一国某商品的出口额占该商品世界总出口的比重与该国总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比重之比。当一国该商品出口在世界上的相对占有率大于该国总出口在世界上的相对占有率时,则表示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出口竞争力。 主要发展中国家RCA指数的比较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是从1994年到2004年这十年间几乎每个国家的RCA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国家在90年代中期有所提升,但是随后又都有所下降;第二是按照该指数排队,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是印度和新加坡,而最不具竞争力的国家是墨西哥和中国。第三,比较而言中国在这些国家中的竞争力属于相对落后的国家。 然而RCA指数的一个明显不足之处它只考虑了出口因素,而没有考虑进口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时序与对比

Regional Economy 区域经济 https://www.360docs.net/doc/a217576502.html, 2012年7月 213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时序分析与对比研究 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 郑舒頔 摘 要: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剖析了浙江省服务业发展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通过对比研究揭示了浙江省服务业的比较劣势,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关键词:服务业 时序分析 结构分析 对比研究 浙江省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b)-213-04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程度和经济 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 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演进,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模扩张迅速,对浙江GDP 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强,服务业在浙江经济中已占据重要的地位。 根据服务业的内涵,国内学者一般将服务业视同第三产业[2], 因此本文用第三产业统计数据直接视作服务业统计数据,所引用的全部统计数据均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浙江统计年鉴》。其中,若无特殊说明,文中增长率指标值均按可比价格计算获得。 由于从2004年起服务业统计行业分类进行了较大调整,因此在服务业内部结构分析中将2004年作为起点年份。 1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时序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服务业发展呈现总量迅速扩张、服务 业占GDP 比重日益提高、服务业内部结构呈逐年优化的发展态势。有学者通过16个服务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描述并评价浙江省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和三次产业的影响[3], 而本文运用浙江省服务业总量、服务业占GDP 比重以及服务业内部 结构等指标,应用时序分析方法剖析浙江省服务业演变态势。1.1 服务业总量增长显著 (1)服务业总量持续快速扩张。1978~2010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扩大至522倍,从1978年的23.1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63.8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3.7%,比全国平均增长高出3个百分点。 图1 1978~2010年浙江省三大产业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1979 ~2011年浙江统计年鉴数据绘制(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稳步上升。1978~2010年,浙江省 1.6 从医疗保健消费方面看 近10年以来,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新疆城镇居民自我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如一部分城市居民会定期自费体检等,使得城镇居民在该方面的支出呈递增的趋势。2001年仅为331.78元,2010年为708.16元,2010年为2001年的2.13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6.56%上升到2010年的6.94%;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001年为86.60元,2010年为314.73元,2010年为 2001年的3.63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6.41%上升到2010年的9.10%。从两者的对比数据看,2001年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支出为农村居民的3.83倍,2010年则为2.25倍。虽然差距在缩小,但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从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所占比重看,2010年农村居民该比重较高,而城镇较低,前者高于后者2.16个百分点,原因在于比起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更加多样化,社会保障也更为完善。 1.7 从家庭设备耐用品消费方面看 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家庭在该方面的支出为669.87元,为2001年的1.41倍;同期新疆农村居民家庭在该方面的支出为137.69 元,为2001年的2.88倍。从比重看,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57%,农村居民家庭则为3.98%。2010年城镇居民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为农村居民的4.87倍, 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比农村高2.59个百分点。在耐用消费品需求方面,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 较低,洗衣机、冰箱等仍是消费的热点,其普及率也较城镇水平低得多。而城镇居民已经转向小汽车等。显然,城乡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层次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2 优化新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路径 2.1 多管齐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鼓励居民合理消费 为了提高新疆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改善新疆居民的消费结构,应在开辟居民增收的新渠道上狠下功夫,努力培植新的产业增长点。要不断减轻农民负担,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根据新疆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并为其转移提供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民增收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政府要采用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居民的消费理念和行为加以正确引导,逐渐实现由传统的消费观念到现代消费观念的转变。新疆是个多民族聚集的自治区,且地域辽阔,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具体情况,形成合理的梯度消费结构,扩大有效需求。 2.2 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积极作用,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为了提高新疆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政府应加大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如政府可以增加诸如教育、水利等方面的开支,使全民福利水平能有较大的改观,最大程度地体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从活力、特色、优势入手,在构建的新格局中兼(下转223页)

山东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报告

学年论文 题目山东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商务 班级商务0901 学生王艳红 学号20092221347 指导教师李森 二〇一二年3 月22 日

摘要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迅速提升,如何快速稳定的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一大问题。中国为提高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正积极的鼓励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国服务贸易在发展中存在何种问题并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数据结合的办法,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对其服务贸易现状的分析调查,指出其中存在的诸如服务贸易企业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贸易额偏低,产业基础薄弱和对外开放程度偏低等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统筹政府规划,扩宽贸易领域,加强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分析工作以及大力吸引外资技术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力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d economy structure adjustment, trade in services of the status of the world trade is in rapid promotion, how fast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trade has become a big problem of the governments concerned. China's economy is to improve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re actively encourag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trade. So the service tr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xisting problem and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how should appear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and statistical data,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ervice trade,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research, such as service trad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ervice trade, industrial foundation is weak and low low degree of opening,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o the overall planning, widen the trade fields, strengthen the brand construction and talents training, service trade statistics analysis work to attract foreig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of

中国涉外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涉外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要】 现今,全球竞争的焦点有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任务。我国服务业虽然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不重视发展服务业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其他产业,也落后于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所以,总体来看,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涉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以及问题 目前,我国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现代化,不能没有兴旺繁荣的服务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并把扩大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一)服务贸易起步晚,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的跨境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570.8亿美元,23年间增长了35.5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739.1亿美元,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的2倍。8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一直高于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和全球服务贸易主要出口国家 (地区)的增速,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变化情况与全球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服务贸易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8%和20.9%,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分别为11.1%和18%。在21世纪前五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为19.8%,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为10.1%,中国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1983-2006年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8.6%。而且,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6%,比1982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1983—2006年中国和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情况

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进展趋势 摘要: 2007年以来,世界物资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贸易爱护主义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高筑。为了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大国地位迅速崛起和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需要,充实和增加我国进口贸易、服务进出口贸易,改变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 优化贸易结构,增强我国在进出口贸易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而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进展趋势建议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中差不多上以物资贸易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进展对外贸易,物资贸易是我国要紧的贸易形势。但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进展,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进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 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物资的加工、装配、修理以及货币、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为非本国居民提供服务并取得收人的活动,是一国与它国进行服务交换的行为。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有形的、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并符合于严格的服务定义的。直截了当的服务输出与输人。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服务输人和输出,也包括在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的情形下发生的无形的国际服务交换。 一样我们所指的服务贸易差不多上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只有在特定情形下“国际服务贸易”或“服务贸易”才是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那个地点的“服务贸易”及“国际服务贸易”均指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 而通常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截了当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酬劳的活动。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截了当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服务贸易一样情形下差不多上指广义的。 世贸组织依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服务贸易包括一系列的产业、职业、行政机关的产出:空运业、银行业、保险业、旅社业、餐饮业。理发业、教育、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研究、娱乐业、按摩院、旅行业与旅行代理、运算机软件业、信息业、通信业、医疗与护理、印刷、广告、租赁、汽车出租服务等。因此“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这些行业部门的产出品向其他

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及对我国的竞争力分析

国际服务贸易 课程论文 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及对我国的竞争力分析 班级:国贸1025班 姓名:王琛 学号:A08100115

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及对我国的竞争力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进行大概介绍,引出其中一个方面——旅游服务贸易,然后主要介绍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及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情况,最后阐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一、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向它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向服务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过程。《服务贸易总协定》界定的国际服务贸易包括四个方面:l、跨境交付,即服务产品的跨境流动,如电信服务。2、境外消费,即消费者向出口国的流动,如留学、旅游。3、商业存在,指一国允许其他国的经济实体到本国来开业,提供服务,包括设立三资企业或分支机构,如建零售商店、饭店、律师事务所等。4、自然人流动,是指一国的自然人在其他国境内提供服务,如讲学、技术服务、医务服务等。同时,世界贸易组织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它,具体分为160多个分部门。协定规定了各成员必须遵守的普遍义务与原则,磋商和争端解决的措施步骤。 二、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国际旅游服务是指旅游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各种需要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包括住宿服务、旅行代理服务、餐饮服务、导游翻译服务、游览娱乐服务、旅游交通和通讯服务等。 (一)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对国际经贸的巨大贡献 当今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向服务业转移,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是服务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970年到1980年的10年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从710亿美元增至3830亿美元,猛增了5.39倍,服务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铜器货物贸易增长率的两倍。1992年,世界货物贸易额为38460亿美元,服务贸易额则达1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中服务贸易的比例已超过了1/4,此后这一比例越来越大,行家预计,在本世纪末将超过1/3。而真正构成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既不是与国际货物贸易直接相关的古典服务贸易,也不是与国际直接投资密切相关的要素转移性质的服务贸易,而是相对独立于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新兴产业的服务贸易,其中国际旅游独占鳌头,远远超过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二)世界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生活质量提升而获得持续增长的产业;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其国际交换范围和程度的扩展,旅游服务贸易增长势头迅猛,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有愈益重要的份额。在北美洲地区,由于受美国经济减速影响,刺激了加拿大人在美国的旅游支出。中南美洲地区,2007年服务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的旅游支出约增长了25%,是旅游收入增长的2倍。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显示,在未来几年里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任将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对策 中澳-4 吴少强 摘要 随着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一个重要的新型领域。本文将对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分析我国教育贸易发展存在的服务贸易逆差严重,政府管理混乱以及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贸易逆差 一、引言 根据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的规定,教育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领域。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国与国之间主要出于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教育输入输出,是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服务贸易相结合的产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急剧增长,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际教育已经成为他们国家服务贸易的重要部门,全球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额每年高达300亿美元以上,国际教育成为名符其实的产业部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发展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竞争,从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服务贸易主要有四种形式,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其中境外消费方式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留学服务,主要包括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两种方式。 .出国留学现状 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规模庞大。根据统计,2010年出国留学人数有284700人次,2011年出国人数有339700人次,2012年出国留学人数有399600人次,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有413900人次,2014年出国留学人数有377054人次。而且从总体来看,我国留学服务贸易的发展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留学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我国出国留学的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德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其所占比重比较大的是美国30%、英国21%、澳大利亚13%、加拿大10%、香港7%。出国留学所选专业主要商业管理、工程学、数学、计算机、生命科学、社会学等专业。从出国留学费用来看,我国赴国外留学的留学生花费在20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和趋势分析

论文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趋势建议论文摘要:当代国际经济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服务贸易的高速发展。在我国加入WTO后,逐步开放服务业的过程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文章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今后发展的建议。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中都是以货物贸易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但自从1971年OECD组织在东京回合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服务贸易的概念,随后作为多哈发展议程的重要议题,1994年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的初始性的政策框架看来,服务贸易正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也表明,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国际服务贸易额(包括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从1980年的762.8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4222亿美元(按当年价)。年均递增7.4%,高于货物贸易同期6.5%的增长速度。相应地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比重从1980年的15.7%上升到2004年的18.5%,服务贸易额接近物品贸易额的1/4。一、有关概念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服务贸易按其发生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提供要素的服务贸易,人员和商品移动引起的服务贸易,还有物化服务的贸易。所以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学术界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狭义定义是:当一国(地区)的劳动力向另一国(地区)的消费者(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务时,并相应获得外汇收入的全过程,便构成服务的出口;相对于服务的出口,一国(地区)消费者购买他国(地区)劳动力提供服务的过程,形成服务的进口。根据1994年4月在摩洛哥正式签署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ST)中,对服务贸易的范围和定义的规定,确认下列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第一。过境支付,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强调买卖双方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第二,境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特点在于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第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同一成员的领土内,此为四种服务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方式;第四,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但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服务提供者没有在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empirenews.page--]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以上可以概括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1、规模较小,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但是无论在“质”或者“量”上都很难与发达国家匹敌。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7606.9亿美元,贸易进出口均排名世界第三名,贸易顺兰为1774.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而服务贸易仍然是逆差89.1亿美元。可以推测。一旦货物贸易出现逆差,那么肯定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迫在眉睫。2、结构不合理。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领域。其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这种现象肯定会制约我国今后的国际服务贸易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3、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连渐减少。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由此制定了加快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但是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有待探讨。因为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重点体现在劳动者自身

浙江省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1

浙江省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 — ) 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 —)>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标准化工作等政策意见制定,旨在围绕浙江服务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实施为主线,夯实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明确我省今后五年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促进浙江特色服务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省服务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省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总量跃上新台阶,投资增速加快、结构不断优化,各地服务业发展齐头并进,区域服务业经济中心开始显现。在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准覆盖领域不断扩大。以来,我省共发布服务业地方标准66项,覆盖旅游、商贸、装饰装修、民政社区等多个领域;国家层面发布的国家、行业标准近200项,我省物流、旅游等优势服务业标准体系雏形显现。二是服务业标准化的研发力量不断增强。省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成立,我省大型服务业企业申请承担全国服务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 2

处、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工作组单位的工作已经起步,集合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开展服务业基础标准研究工作。三是良好政策环境已经形成。国家标技委、发改委等部委和我省人民政府先后发文要求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各市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文件,对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予以政策支持; 9月,全省服务业大会召开,省政府出台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全省服务业发展规划( —),对17个厅局落实了服务业工作任务,明确要求由省质监局编制并组织实施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近几年我省的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服务业标准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标准缺失,服务业标准技术水平不高,与我省服务业发展不相适应;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还不够完善,各地各部门工作开展不平衡,服务业标准推广实施率不高;服务业标准化人才缺乏,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全社会服务业标准化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新的形势,我省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必须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加快全省服务业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做出新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以产业化、市场化、社会 3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政策研究 学号:20100003236 姓名: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002班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的加强,同时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服务贸易的地位及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各国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代表。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市场上重要角色,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服务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逐渐提升。但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在国际上的处于劣势地位。本文主要用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调查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预见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并结合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国际竞争力政策研究 1.当今国际服务贸易和我国服务贸易之间的概况 1.1)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 服务贸易世界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的地位在一国经济中越来越重要,比重也在逐步的增加,从2000年到2010年各国的服务贸易活动中,增长迅猛,规模也持续扩大。根据WTO不完全统计,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8.8个百分点,为1.44万亿美元。2004年超过2万亿美元,占有19.6个百分点,到2009年占到了21.1个百分点。虽然在十年的发展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可是在全体中还是发展迅速的。 表1 2000-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与全球贸易的比重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全面的发展中,服务贸易也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虽然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较低,只有17.97%的是服务贸易,而82.03%是货物贸易。所以服务贸易未来发展潜力也不断提升,我们要把握发展机会。 1.2)中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 我国服务贸易在总体上分析占比重低,但在发展速度上看较快,可是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还是比较低。在2000年进出口贸易占世界2.2个百分点,到2009年进出口贸易占世界4.5个百分点。如下表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