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

战争制胜因素与信息化技术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形态,工业社会形态,目前正在向信息社会发展。

与社会形态的转变相适应,战争也呈现几种不同的形态。

在农业社会,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只有木材加工、铜铁冶炼等加工,因此,战争主要使用的是冷兵器,如手工制作的金属质的大刀、长矛、弓箭等。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冷兵器是相对于以后出现的火枪、火炮等热兵器而言的。冷兵器运用主要依靠的是人的体能,也就是说,谁的体能好,力量大,武艺精,谁就在作战中占有上风。我们在古书中经常可以看到形容某人有“万夫不当之勇”“力顶千军之力”,就是说的他的体能好,因此,战争所呈现的是一种体能释放的形态。

到了工业社会,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方式,快速推动着社会发展,也推动着战争的发展,随着机枪、坦克、飞机、大炮和舰艇等机械化武器装备的出现,以及有爆炸杀伤威力的各种弹药的应用,出现了机械化战争的形态。机械化战争所强调的是火力和机动力,人们对武器的要求是火力越大越好,杀伤力越强越好,往往在一个不大的地幅上就可以倾泻成千上万吨的弹药,所谓狂轰烂炸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形象比喻。运用强大的火力来杀伤敌人是机械化战争的基本对抗手段,而火力实质上是一种热能释放的战争。这种战争与体能释放的战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在这里,一个拿着手枪的体弱者,就可以打死一个或几个拿着大刀和长矛的彪形大汉。战争所重视的已不是士兵的体能,而是士兵掌握武器的技能。对于战争形态的变化,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的,我们的祖先就曾经企图用大刀长矛抵抗把国联军的洋枪羊炮的进攻,而有的欧洲国家也曾经用骑兵去阻挡敌人的坦克,但都因力量的悬殊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当人类走完了20世纪漫长的历程,阔步迈向21世纪新的征程时,让我们从更广阔的战略视野,审视人类战争发展的全部足迹,探讨战争形态演变的规律,从而正确认识新社世纪人类社会的整个战争与和平,安全与发展的问题,这不仅是各国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的任务,同时也是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信息化战争中的信息是指一切与敌我双方军队、武器和作战有关的事实、过程、状态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被特定系统所接收和理解的内容。就对信息(数量和质量)的依赖程度而言,过去的任何战争都不及信息化战争。在传统战争中,双方更注重在物质力量基础上的综合。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已进入了高技术时代,高技术的发展不但对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导制军事高技术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因而促使军事技术日益走向高技术化。自60年代以来,一大批高技术武器装备相继问世并用于战争,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因此,无论是谁,不了解当代高技术的发展情况,不熟悉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不理解高技术武器

装备对现代或未来战争所带来的具大影响,就不可能在高技术战争中掌握主权,进而立于不败之地。

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也就是说,我们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末,信息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呢?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通信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人类要完全进入信息社会还要很长的时间,但目前信息社会的特征已开始显露,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基础性产业,信息成为维持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社会形态的这一转变反映到军事上,就是战争形态的转变,就是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高技术战争。高技术战争是一种处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时期的战争,它兼有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特点的一种战争形态。是一种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时期的战争形态。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高技术战争=信息化/机械化。机械化战争可称为“倾泻钢铁”的战争,而信息化战争则是“控制信息”的战争,虽然信息技术把传统的机械化战争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信息战的出现,并没有使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退出历史的舞台,也不意味着人类战争已经发展到了信息化战争时代。在高技术战争中,通过物质能量的释放,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摧毁敌人的军事装备,仍然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所不同的是由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大量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使传统的机械化战争发生崭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我们说高技术战争有信息化战争的点,指的是在高技术条件,武器能量的释放已不是通过机械的作用,而是信息来控制。比如,一枚普通的炮弹,发射以后是自然的运行和爆炸,而导弹和制导炸弹,发射前和发射后都受信息程序的控制。在信息系统的主导下,武器的能量得到了成百倍上千倍的“放大”。

信息化推动军事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信息化带来的网络多路链接、信息多路分发和共享使上级与下级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指挥机构趋向扁平;使陆、海、空3个军种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真正意义的联合。如果说机械化时代军事指挥机构越来越复杂,陆海空三军的区别也越来越明显,那么信息化时代军事指挥机构将越来越简捷,战斗中陆海空三军的区分也将越来越模糊。在它的推动下,军事组织方式和战争进行方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

如果说机械化使人的体力得到极大延伸,那么信息化则使人的智力得到极大扩展。没有什么事物像战争这样充满不确定性和变数,充满让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和余地。信息化没有压缩这个空间和余地,而是给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更加充分地利用这个空间和余地。正是在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军队建设从未像今天这样,质量建设扮演最为关键和最具决定性的作用,其中特别是人。因为不论机械制胜还是信息制胜,说到底都是物化了的人的综合素质的较量。没有高素质的军人,既打不赢机械化战争,更打不赢信息化战争。

在高技术战争中,不仅武器的能量释放受信息的控制,而且由于C3I系统将各个作战系统、各种作战力量联为一体,因此,军队的一切行动都受信息的控制。在作战中,谁能够大量占有信息并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

动权,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战斗力。因此,高技术战争又被称作是“信息控制”的战争。

从机械制胜到信息制胜,制胜要素的转变必然带来建军方略的转变。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新世纪中国人民解放军既要努力提高打赢战争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遏制战争的能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方向,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为基点,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这其中也必须清醒看到,从机械制胜到信息制胜其间并非是相互否定、相互推翻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叠加的关系。发展——任何领域的发展的生命力来自对传统的延伸,而非对其的否定。这就是为什么从机械化到信息化没有无条件跨越的道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原有武器装备,以信息化作为牵引推动军队建设向更高水平跃升,是谋求信息制胜的必由之路。

从机械制胜到信息制胜,更要强调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更要强调创新能力的获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支军队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一支军队能够保持旺盛战斗力的不竭动力。毫无疑问,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面临巨大的转型。转型中既特别需要把握特色、珍视传统,更特别需要鼓励开拓、实现创新。在世界发展大潮中,一个国家、一支军队,谁敢于改革、善于创新,谁才能加快发展,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真正立于不败。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doc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在教学中融合信息化技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本文主要从目前我国学校的信息化现状、信息化的作用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1、概述 信息化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融合的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编辑、压缩、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者合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信息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信息化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是现代教学改革和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在已有的教学方式上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成为改善课堂环境的一个优化选择,它能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让教学课堂生动活泼,从而将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形象有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信息化教学的目的和优势 信息化教学就是指在教学中全方位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信息技术、资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的木器就是通过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形象性、具体性和趣味性,从而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师的角色也从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信息化教学就是指在教学中全方位地运用各种信息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信息技术、资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1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是按照教学大纲,单纯的说教,这样只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衰减,而信息技术则是利用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方式形象直观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应用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可通过学校网站创建资源库和论坛,指导学生参加远程教学等形式,创建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推动自主性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建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得出自己的观点见解,从而使学生切切实实的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条件下获取和处理信息,效率明显提高,加快了学习进程,提高了学习效率。 2.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信息化应用新技术

一、虚拟仿真施工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虚拟仿真施工技术是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在工程施工领域应用的信息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施工工件动力学分析:如应力分析、强度分析; (2)施工工件运动学仿真:如机构之间的连接与碰撞 (3)施工场地优化布置:如外景仿真、建材堆放位置, (4)施工机械的开行、安装过程; (5)施工过程结构内力和变形变化过程跟踪分析; (6)施工过程结构或构件及施工机械的运动学分析; (7)施工过程动态演示和回放。

2.技术指标 虚拟仿真施工主要包含以下技术体系: (1)三维建模技术 运用三维建模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立用于进行虚拟施工和施工过程控制、成本控制的施工模型。该模型能将工艺参数与影响施工的属性联系起来,以反应施工模型与设计模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施工模型要具有可重用性,因此必须建立施工产品主模型描述框架,随着产品开发和施工过程的推进,模型描述日益详细。通过BIM技术,保持模型的一致性及模型信息的可继承性,实现虚拟施工过程各阶段和各方面的有效集成。 (2)仿真技术 计算机仿真是应用计算机对复杂的现实系统经过抽象和简化形成系统模型,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运行此模型,从而得到系统一系列的统计性能。基本步

骤为;研究系统→收集数据→建立系统模型→确定仿真算法→建立仿真模型→运行仿真模型→输出结果,包括数值仿真、可视化仿真和虚拟现实VR仿真。 (3)优化技术 优化技术将现实的物理模型经过仿真过程转化为数学模型以后,通过设定优化目标和运算方法,在制定的约束条件下,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定量的依据。它使用的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运筹学、决策论和对策论等。 (4)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建造是在虚拟环境下实现的,虚拟现实技术是虚拟建造系统的核心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融合了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工业建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信息技术。目的是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各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开发与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前身是电化教育,是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学专业既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如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又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问题(如远程开放教育、教育信息化及其支撑技术、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及企业培训等),致力于培养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代码 040104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教育技术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及能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在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区域和行业特点,在现有办学基础与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数据标准化与企业信息化

数据标准化与企业信息化 执笔人:郑玉堂 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相关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无疑,企业信息化是解决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是促进企业高效生产、管理创新及体制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上水平提升的重要突破口。信息化中关键的问题就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谓的信息资源,归根结底就是各类相关的“信息”——本质上就是数据,即有一定格式的、代表某些特殊意义的数据或数据集合。因此,企业信息化就是对企业数据集合进行数字化设计、实施、应用及管理,如何保证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数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最基础的工作,是信息化系统整体化和数据共享的基本保证。 计算机系统是一套数据处理系统,要应用计算机处理各项业务,被处理的数据必须标准化、规范化,没有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再大的投资也将付诸东流,业界流行的企业信息化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实现数据的标准和统一,业务流程才能通畅流转;只有实现数据的有效积累,决策才有据可循;只有数据准确,才能保证系统的完善。特别是以(企业资源计划)为核心的企业信息系统,数据的集成和共享是其重要的特点,更是强调数据的标准和统一。数据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没有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就无从谈起,而数据标准化离不开业务模型的标准化、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和文档的标准化,只有解决了这些方面的标准化,并实现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各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以往许多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数据标准化工作的失误造成的,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有效地进行数据标准化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最大效益来自信息的最广泛共享、最快捷的流通和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如何将分散、孤立的各类信息变成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将众多“孤岛式”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快捷流通和共享,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设高质量的数据标准化体系,是开发企业信息资源、建立全面支持企业信息化运行的资源平台的基本工作。数据标准化体系的设计目标是规范、标准、可控、支持高效数据处理和深层数据分析的数据结构以及稳定、统一的数据应用体系及管理架构。 一、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策略 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中需要综合运用关键成功因素法、企业系统规划法等分析方法,一方面使用战略目标集转换法和关键成功因素法,自上而下分析企业数据类别;另一方面借助系统规划和业务流程优化思想,梳理部分业务流程,自下而上提取基础数据;进而,提取并识别概念数据库、逻辑数据库、数据类、数据元素,建立数据模型,遵循关系数据库规范设计数据库结构,最终实现信息的全面性和数据的规范性。

建造师继续教育信息化应用新技术

建造师继续教育 信息化应用新技术 一、虚拟仿真施工技术 1.主要技术容 虚拟仿真施工技术是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在工程施工领域应用的信息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施工工件动力学分析:如应力分析、强度分析; (2)施工工件运动学仿真:如机构之间的连接与碰撞 (3)施工场地优化布置:如外景仿真、建材堆放位置, (4)施工机械的开行、安装过程; (5)施工过程结构力和变形变化过程跟踪分析; (6)施工过程结构或构件及施工机械的运动学分析; (7)施工过程动态演示和回放。

2.技术指标 虚拟仿真施工主要包含以下技术体系: (1)三维建模技术 运用三维建模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立用于进行虚拟施工和施工过程控制、成本控制的施工模型。该模型能将工艺参数与影响施工的属性联系起来,以反应施工模型与设计模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施工模型要具有可重用性,因此必须建立施工产品主模型描述框架,随着产品开发和施工过程的推进,模型描述日益详细。通过BIM技术,保持模型的一致性及模型信息的可继承性,实现虚拟施工过程各阶段和各方面的有效集成。 (2)仿真技术 计算机仿真是应用计算机对复杂的现实系统经过抽象和简化形成系统模型,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运行此模型,从而得到系统一系列的统计性能。基本步骤为;研究系统→收集数据→建立系统模型→确定仿真算法→建立仿真模型→运行仿真模型→输出结果,包括数值仿真、可视化仿真和虚拟现实VR仿真。 (3)优化技术 优化技术将现实的物理模型经过仿真过程转化为数学模型以后,通过设定优化目标和运算方法,在制定的约束条件下,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定量的依据。它使用的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运筹学、决策论和对策论等。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特制订《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领导力标准》)。 一、基本理念 (一)引领发展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要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步伐。 (二)协同创新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组织者。要深入了解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努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要加强与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沟通,达成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共识。要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高新企业等合作,寻求多方面资源支持,推进学校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素养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践行者。要遵守国家相关信息

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利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要求

三、实施建议 《领导力标准》是中小学校长信息化时代履行工作职责的准则,是各地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园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可参照执行。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领导力标准》作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建立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为实现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鉴于地区差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该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实施意见。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校长培养培训机构要将《领导力标准》作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据。

信息化教学手段app【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具体介绍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育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 信息化教学,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教学信息化,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环节及其状态,目标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所有的教学环节达到信息化。因此,教师关注的是信息化教学,以便更好地上课。社会及官员关心的是教学信息

化,是否完成了现代化的建设。信息化教学比较通俗的理解是“电化教学”的新说法。[2] 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教学中心 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

浅谈信息数据标准化工作

浅谈信息数据标准化工作 随着信息系统在行业推广实施规模的不断扩大,应用系统之间需要上传下达、信息共享、集成整合、协同工作,信息数据就越来越需要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现就如何做好信息数据标准化工作做如下探讨。 整合规范业务流程,在各工作岗位制定工作标准,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 企业的运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来完成,这种协调应该有标准,这就是业务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流程的严格执行,必须建立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化软件中,这个软件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体化协同办公软件。软件必须把企业的一整套管理思想与管理标准融入其中,能够确保工作不会偏离标准化轨道。任何人在实际工作中,都不能脱离这个软件进行工作,确保了各项工作按设定的流程与标准实施。所以,标准化与信息化是管理思想与实际操作的关系。只有在信息化的平台基础上,标准化才能得到充分与完全的落实。 业务流程的整合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各个岗位制定并贯彻工作标准,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标准化体系,使每一个岗位、每一个部门都有可对照的工作标准,确保工作质量。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在岗位职责指定与管理过程中,应清晰描述岗位和岗位之间的关系、业务和业务之间的协作关系、流程和流程之间的互动关系,清晰展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提供全面准确的业务支持。 数据编码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应不断完善数据标准化体系 数据编码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也是关系到信息系统整体效果和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分析企业数据类别,另一方面要借助系统规划和业务流程优化思想,梳理各部分的业务流程,自下而上提取基础数据。一般情况下,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应采取渐进式的策略,数据标准化进程与信息化项目建设进程同步,在保证速度的同时坚持标准化原则,以支持企业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与各子系统的整合,实现速度与标准并重,同时确保数据标准的实用性,防止数据标准化流于形式。 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管理过程中严格落实标准化工作 信息系统集成是一项具有知识密集、资料密集、工作量大等特点的系统工程,信息系统项目中的需求调研、立项、招标、实施、验收、维护等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烟草行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进行。此外,企业应在推进信息系统项目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信息指标体系标准化。信息指标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所有信息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在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众多的情况下,只有统一和规范指标体系,才能使各系统和各个层次开发和实施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兼容与共享。 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主要指在系统开发中遵守统一的系统设计规范、程序开发规范和项目管理规范。系统设计规范规定字段、数据库、程序和文档的命名规则及编制方法,以及应用程序界面的标准和风格等。程序开发规范要对应用程序的模块划分、标准程序流程的编写、对象或变量命名、数据校验及出错处理等作出规定。项目管理规范规

教育信息化2.0讲课教案

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时代。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

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再强调技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这里主要分析一些重点要素,按照系统观点,这个问题必然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层面。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设计整合技术的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之一。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因此教师要能够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

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参与,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知识特征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教师要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这里面就存在着判断什么资源好、什么资源有效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这种选择与决策能力,像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尤为重要。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甄别、选择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学是教师促进学习者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控,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教师在集体中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调控,许多时候对个体的调控要借助于媒体和相关技术。 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导航,教师要向学习者及时反馈

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

施工标准化及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 6.1.管理制度标准化 6.1.1 质量控制 6.1.1.1.控制目标 整体工程质量达到世界一流一级公路标准,经得起考验和历史的检验。 全部工程质量符合国家和道路有关标准、规范及设计文件的要求,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合格率达到100%,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主体工程质量零缺陷,实车最高检测速度达到设计速度的80%,开通速度达到80km/h设计速度。 6.1.1.2.责任体系 6.1.1.2.1.组织机构 为加强本项目质量管理组织领导,项目经理部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副经理 副组长: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各驻地经理 组员:项目部副经理、专业工程师、各部门负责人、工区 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项目安质部。 6.1.1.2.2.职责分工 项目经理部:严格执行国家道路、隧道质量管理法规、工程建设

强制性标准以及G306线林西至大水菠萝段项目工程的有关规定,按照有关规程、规范、标准和审核合格后的施工图进行施工,对标段施工质量负责。 工区:在项目经理部、驻地经理部领导下负责管段内工程质量的日常检查指导,按照有关规程、规范、标准和审核合格后的施工图进行施工,对工区施工质量负责。 6.1.1.3.质量保证管理措施 (1) 落实质量监督制度。工程施工合同签订后,施工全过程接受道路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及政府部门质量安全监督,同时公布质量社会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2) 加强施工图审核和现场核对优化。 (3) 加强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案审查。 (4) 严把原材料进场质量关。 (5) 加强质量的过程控制力度。 (6) 过程检验和专项检验相结合。试验室须按规定项目和频次进行原材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测试验,见证试验的项目必须由监理工程师在场监督下进行。 (7) 坚持样板引路。 (8) 严格质量检查验收。强化每道工序的质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不准转入下道工序。 6.1.1.4.考核评价 由项目建管办依据《施工单位质量信用评价实施细则》对本标段

教育信息化涌现的十大新技术应用

教育信息化涌现的十大新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无法想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机器人居然走上讲台,成为孩子们新的学习伙伴;教育游戏化成为另一种趋势,玩游戏也能够学习。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在英特尔举行的未来教育项目邯郸现场会上,向在座的教师发布了国际教育信息化涌现出来的十大新技术应用,引起了在座教师的广泛兴趣。今天,小编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整理,供广大校长、教师了解教育信息化前沿参考。 1、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学习伙伴 目前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成为热点。机器人已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工具。智能机器人具有革新的技术,高水平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在学习中同时具备益智学习工具、情境建设者、学习伙伴三个角色。作为机器人教育大国的日本近期开发的一款以机器人和投影设备为主的R-learning系统,主要用于协作儿童在故事场景中的设计和渲染,学生通过在绘制的故事场景中操控机器人来完成预设角色的行为,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案例】日本学者利用机器人作为协作学习伙伴 2013年,东京北九州大学、东京大学等四家科研机构的学者设计了职业发展学习中利用机器人作为学习伙伴的实验。教师通过远程控制机器人来协调开展学习讨论,学生与机器人互动的过程都可被记录下来,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以供师生随时调整协作学习活动的进展。 研究表明:1.机器人主持职业生涯协作学习活动与教师主持同样有效。2. 机器人可以创建一个比真人主持时更易于合作的环境。 2、3D打印技术颠覆学生动手实践 3D打印对于教学和学习的重要价值体现在:能够更加真实地呈现特定事物,并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知体验。通过亲身体验、亲自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案例】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利用3D打印帮助学生完成“桥梁设计”罗彻斯特理工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教师在静力学课教学中讲授桥梁结构受力时,让学生们在课程中设计桥梁,并计算桥梁的受力情况。 1.学生运用软件设计桥梁,将想法变成三维图像。 2.完成桥梁作品设计,老师现场连线桥梁设计专家,专家通过大屏幕对学生作品做出点评。 3.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所设计的桥梁进行虚拟承重试验。 4.若因桥梁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桥梁跨塌,则小组学生共同讨论,重新设计桥梁. 5.并再次进行虚拟试验。试验成功后,各小组使用3D打印机打印出桥梁部件,拼装成桥梁模型。 3、开源硬件夯实信息技术 “做中学”教学模式创客空间作为推动创客文化的一支主要力量,开展各类充满亲子氛围的DIY工作坊或手工课。 Intel推出与开源硬件平台Arduino兼容的Galileo开发板,许多大学也都在开展创客活动,帮助怀揣新鲜念头并跃跃欲试的学生们把梦想变成现实。树莓派作为开源硬件的一种,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开源硬件降低了硬件开发的成本和复杂程度。实现兼具“创造性”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为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全面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科学考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为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与考核提供依据,参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请参照执行。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基本要求:正确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形成基本的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形成积极的态度;形成相关的自学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 具体内容: 一、能使用各种常见的信息技术资源 1.能成功地连接、安装和使用常见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麦克等)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2.能熟练使用常见的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扫描仪、数码相机等);3.熟悉Windows 等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方式;4.能熟练地进行磁盘、目录、文件的管理,包括剪切、复制、粘贴、删除等;5.能够安装、启动应用软件(如从光盘或软盘上安装软件);6.能在同一应用程序内和不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的剪切、复制和粘贴;7.能借助软件的“帮助”或用户手册来学习使用某种软件,解

决软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8.能进行基本的故障检测,解决教室中常规性的软硬件问题。 二、能够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 1.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及汉字录入方法;2.能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3.能熟练使用演示文稿软件;4.能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制作基本的教学课件。 三、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能进行基本的网络应用操作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性知识;2.能熟练地使用浏览器软件上网,检索、浏览、保存、下载信息;3.能使用BBS 和网上聊天室;4.能熟练地发送、接收、管理电子邮件;5.能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和发布简单的网页。 四、理解信息的特性 1.信息存储与压缩。信息必须保存在某一地方,信息会占用存储空间,必要时能够进行文件压缩;2.信息加工。能够处理、呈现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3.信息评价。能够根据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可信度、合理性、倾向性等对信息进行评价;4.动态链接。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建立动态链接;5.信息共享。可以和其他人远程共享应用程序和信息。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基本要求: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以便发挥技术的优势;能实施教学设

工地试验室标准化与信息化管理

53、正确描述平行检验特点是( )。 A. 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平行检验须是与施工同步 54、下列情况,试件失去代表性、试件缺少、试验报告有缺陷或对试验报告有怀疑等时,仲裁试验应由有资质的( )进行。 B. 法定检测单位 55、《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规定,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的附件是( )。 B. 数量清单、质量证明文件和自检结果 5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 )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 C. 执业资格证书许可 57、描述工程监理的作用,下列存在错误的是( )。D有利于实现建设工程投资最大化 5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作出规定,国家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从而使建设工程监理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全面推行阶段。 A. 1997年 59、监理工程师发现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发出了停止施工指示,承包人修复后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确认该工程合格,向监理工程师发出了请求复工的书面要求,经48小时后未收到监理工程师的任何指示,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承包人此时的应对措施是()。 C\自行复工 60、工程建设监理要依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及()合同开展。 D其他工程建设 61、监理规划的作用是()B\指导监理机构如何做和做什么监理工作 62、从事工程建设监理活动,应当遵守()的准则。 D. 守法、诚信、公正、科学 63、工程建设监理的()是监理单位。 A. 行为主体 多选题:、 1、我国对量值溯源性的要求( )。 A. 确保量值溯源到SI国际单位制基准 D\确保量值溯源到国家计量标准 2、溯源对象通常为( )。 A. 有检定规程的设备. B. 有校准方法的设备 C. 其他计量仪器设备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特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第一部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信息化教学的优点

信息化教学的优点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怀境的创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加入,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加入,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但并非自始至终如此;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便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教具,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既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内容,也是学生建构意认的对象。可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计算机的交互必,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在现

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万分,有利于因材施教。 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在网络的帮助下,学习者通过互相协同、互相竞争或分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参加学习,这对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很有好处,而且对训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是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必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但也信息化教学也有一定的缺陷。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有些学校难以实现,教师的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 所以在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时应该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资源,正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

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时代。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在思想观念方面,尽管教育领域内部就信息技术对教育有着革命性影响已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