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摘要】菊花之进入文学作品,最早从屈原开始,后经潜益彰,历代文人骚客多加咏之,由此而愈来愈显其在文学上的审美价值。在这些诗篇中,诗人借菊花多抒发隐者幽士的超然洒脱、宦外游子的感时伤怀、闺中思妇的淡淡闲愁、志士的坚贞高洁之感以及勇者的壮志豪情。

【关键词】古典诗词菊花意象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花的国度,自古爱花佳话不胜枚举。花,天地灵秀之所钟,是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文化涵、不同的风骨,如古人言:“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浓妆、杏娇疏丽、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 花的意蕴由花儿自身的特质和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交结而成,体现在诗词中的花的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有了其独特而美妙的审美价值。诸如渊明采菊东篱、白醉卧花阴、杜甫对花溅泪、林逋子鹤妻梅……诗有精品,花有奇葩,“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百花丛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花中隐士”而名扬天下。“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菊花尤其为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所钟爱。屈原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高贵品质;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洁身自好、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由于菊花具有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色泽艳丽、花形多变、品德高尚等特点,而深受古人喜爱,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

菊花还有黄花、节花、日精、鞠、寿客、金蕊、帝女花等许多别名,在我国大约已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许多先两汉时期的古籍都对菊花有记载,如《山海经》“女儿之山,其草多菊”、《礼记》“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等。汉代已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晋时期更是大量栽植菊花,并逐步将之发展为一种观赏花卉。唐宋时期,菊花由我国东传朝鲜、日本,又在明末清初之际传入欧、美,至今已成为一种世界名花。

牡丹雍容华贵,莲荷出淤泥不染,幽兰空谷吐芳,梅花高寒绽蕊,各有独自的韵致,倾倒无数爱花人。菊花,虽没有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傲霜抗寒、高洁幽雅,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拨动了诗人心中那根灵动的弦,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菊花,花中隐士者也。她有松树般的风格,有着梅花似的品行。古往今来,曾被世人所赞许,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即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虽然此诗中菊花还是点缀物,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咏菊诗,但却成为后世浩如烟海的咏菊诗词的滥觞。从此,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咏叹,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而菊花意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涵。

一、隐者的超然洒脱

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邦、兼济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许多诗人在仕途失意时感到尘世的喧嚣和乏闷,并受道家逍遥哲学和佛学观念的影响,寄情于自然山水,渴望清净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菊花就成了幽人高士之花,它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如: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抒写诗人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前六句写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而别有天地;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六句诗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活现友人流连山水,高蹈出尘的潇洒风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前四句写环境:荒郊野外,杂草丛生,桑麻成林;住宅附近,篱笆绕园,秋菊遍地,虽然时至秋日,不见花艳,却可从这篱边丛菊看出友人心性高洁,志趣淡雅。后四句侧面描写友人的活动,远离尘嚣而流连山水,寄情世外而高标独步,不以尘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潇洒不羁,疏放不俗,活脱脱一副高人逸士的襟怀风度。全诗写菊喻人,凸现隐士风采。

将菊花的这种品性发扬光大的是东晋的著名诗人渊明。东晋末年,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他天生傲骨、清高孤标,看不惯当时世俗的时风和腐败的官场,在任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直至终寿。他在归田的二十多年中,一直躬耕自种。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家位于庐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来时节,南山上到处绽开的野菊,竞芳争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他提篮采菊,隔篱望山,人淡如菊,孤高绝俗,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道出了多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生真谛!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静的自在之人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和郭主簿》一诗中也写到: “芳菊开林耀, 青

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二、游子的感时伤怀

自战国以来,古人有重阳佳节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古代的诗人们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的不快和愁思。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渊明还有诗句言:“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两相催!”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轼的《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将菊的枝、叶、花比喻为娉婷袅娜的清丽佳人,见诗如见花,见花如见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明唐寅《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三、思妇怀远的淡淡闲愁

闺怨诗词古已有之,思妇情怀也是诗人们常咏的主题。“庭院深深深几许?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欧阳修)。在《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诗句:“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梦菊》潇湘妃子)。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清照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作。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为脍炙人口。这三句用西风吹卷帘幕,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她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菊花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清照在佳节重阳思念远在外地做

官的丈夫,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语言清丽高雅,文雅优美。清照的词作,经常出现菊花的意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黄花”即是指代菊花。清照这些词作表达的主要是思念的淡淡忧伤和感时伤怀的悠悠情思。清照和其丈夫明成感情甚笃,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经常唱和诗词,一起搜集古玩,研究金石,清照对丈夫十分依恋,丈夫宦游外地以后,她一个人独守幽闺,心忧愁孤寂,形容枯槁,竟然比“黄花”还要瘦,实在可怜。丈夫过世以后她一个人孤苦无依,更因为遭遇金人入侵,国家山河沦丧,故乡沦于外邦之手,而其本人又随着南下的朝廷颠簸流离,饱尝人间辛酸,因此就有了“憔悴”、“飘零”的感觉悠悠情思,溢于言表。

四、志士的坚贞高洁

很多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这两句诗抒写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元稹的《菊花》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秋丛绕舍似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二句写爱菊,爱有多深?情有多浓?住宅周围,遍植菊花,秋风送爽,菊花灿烂,诗人专心致志绕篱观菊,以至于夕阳落山也不知不觉。“遍绕”“日斜”两个细节活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三、四句点明爱菊的原因:百花先而菊花后凋,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这是菊的神韵,也是诗人不畏权贵而耿直敢言,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风骨写照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王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宋代诗人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高尚人格的写照。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王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把菊等同于野生杂草而不屑一顾,一般人们则在九月初九登高望远,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在鬓发之间,可见人们爱菊成风,对菊是尊敬有加。三、四两句也是运

用对比,更集中、更有力地表现出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先描绘秋天早晨的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再歌咏菊的品质,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不羡”加重语气,更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白在《感遇》中写道“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这首五言古诗笔调自然流畅,在咏叹菊花的同时表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与桀骜不驯、难逐俗流的高洁之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与《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意境相似,体现了诗人超然世外、洒脱豪放的人生境界。陆游的《晚菊》“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这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粲粲滋夕露,英英傲晨霜。高人寄幽情,采以泛酒觞。投分真耐久,岁晚归枕囊。”将菊花之余香与蒲柳之凋黄作了鲜明的对照,表露了诗人如菊花般凌霜耐久、不畏世俗权贵的之心。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宋?朱淑贞《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不随俗流的思想品质。

五、勇者的豪情壮志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又赋予了菊花新的涵。他曾写过两首有关菊花的诗歌。第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这首《题菊花》诗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而这种胸襟、抱负的抒发由于通过比兴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来,所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这首《题菊花》,也可以说是他的诗化的政治宣言,显示了英雄的豪迈本色,堪称古今独步的咏菊佳作。

第二首是《菊花》,又题《不第后赋菊》, 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全诗这样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

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在这首诗中,诗人也是借开满京城、占尽秋光的菊花来渲染起义军大获全胜,笑逐颜开的喜悦。全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南宋爱国诗人思肖的诗中也有一种凛然傲骨。思肖在南宋亡后,隐居,但时时不忘故国。他在《画菊》一诗中托物言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借菊花独自开放,宁可枯死枝头也决不落地的高尚品格,表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投降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

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倍受文人青睐。菊花是幸运的,它能得到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的赏识,与之为伍。花之形和诗人高尚的灵魂融为一体,造就了永恒的美。千秋万代,士人百姓,不论是否知道屈原与渊明,读过还是没有读过易安、黄巢等的诗作,都可通过凌霜盛开的菊花,与诗人的灵魂相晤,走进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辞书,2004.

写菊花的诗句古诗

写菊花的诗句古诗 导读:1、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2、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3、梅定妒,菊应羞。——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4、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李世民《度秋》 5、年年孤负黄花约。——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6、**开,**残。——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7、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苏轼《送顿起》 8、黄菊散芳丛,清泉凝白雪。——德隐《新秋晚眺》 9、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甫《宿赞公房》 10、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1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12、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13、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杜甫《九日寄岑参》 14、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唐寅《**》 15、短篱残菊一枝黄。——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16、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17、时节是重阳,**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18、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0、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21、斗万花样巧,深染蜂黄。——吴文英《惜黄花慢·菊》 22、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汪遵《彭泽》 23、**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24、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曹雪芹《残菊》 25、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 26、芙蓉金菊斗馨香。——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27、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8、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咏菊》 29、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30、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1、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曹雪芹《咏菊》 32、兰佩紫,菊簪黄。——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33、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韩琦《九日水阁》 34、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35、黄菊开时伤聚散。——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36、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秋瑾《九日感赋》 37、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苏轼《赵昌寒菊》 38、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曹雪芹《螃蟹咏》 39、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于谦《过菊江亭》 40、犹喜闰前霜未下,菊边依旧舞身轻。——司空图《白菊三首》 41、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古诗词中的意象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象征正直、 不从俗、有气节、积极向上。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柳”谐音“留”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常作留 客之意,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杨花:象征离散。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花草类: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芳草:常喻离恨。 ?桃花:象征美人。 ?兰花:高洁、美好。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梅子:成熟的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浮萍、飞蓬:表现漂泊之感。 ?连理枝(比翼鸟):喻思爱夫妻。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古今吟咏菊花的诗词歌赋

古今吟咏菊花的诗词歌赋,真是琳琅满目,俯拾即是。有的咏其色,有的赞其姿,更有的借菊言志,抒发感情,才情多歧,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一、赞美菊花 晋·王淑之《兰确铭》: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 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 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技巧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技巧 古典诗歌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歌和古典格律诗歌,前者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后者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富于韵律的节奏和深远的意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文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鉴赏技巧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 一般来说,诗歌是诗人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体现。诗人的创作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情感——意象——语言。也就是说,诗歌意象暗蕴诗人的情感体验和诗美创造,鉴赏者只有拨开意象织就的面纱,才能窥见一个完整的诗美世界。而古典诗歌的意象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它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歌进行审美评价的依据。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 1象征性意象 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如菊花临霜不凋,含有孤芳自赏的孤高;如梅花凌冬傲雪,含有品行坚强的风骨;如秋风的萧瑟,含有凄清忧愁之绪等等。

2描述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是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并于此中渗透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以李白的《菩萨蛮》为例,“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通过“平林”、“烟如织”、“寒山”、“伤心碧”、“暝色”、“空伫立”、“宿鸟”、“长亭”、“短亭”这些描述性意象来表现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使诗人主观情感向客观物象化转变,进一步具体化了抽象情感。 3比喻性意象 所谓比喻性意象,是指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诗人的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如归雁表示思乡,鸳鸯表示爱情,长亭表示离别等。南唐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来喻诗人的满腔愁绪,读者也从中感受到其好若站在城楼上眺望浩荡东流的长江,重回故都金陵的内心翻涌。这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4通感性意象 通感性意象一般是通感形象来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样的声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它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化无形为有形,描绘出一系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象征正直、不从俗、有气节、积极向上。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柳”谐音“留”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常作留客之意,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杨花:象征离散。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花草类: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芳草:常喻离恨。 桃花:象征美人。兰花:高洁、美好。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菊:隐逸、高洁、脱俗。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梅子:成熟的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浮萍、飞蓬:表现漂泊之感。连理枝(比翼鸟):喻思爱夫妻。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哀伤,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沙鸥: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鸟:象征自由。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梦蝶: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蝉:古人以为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分类及作用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分类及作用 一、概念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二、常见的诗歌意象分类题型 1、诗中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分析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意象?有什么作用? 3、诗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第一句写景,写了什么意象?请简要分析。 三、常见意象分类 类别意 象 原因例句情感 羁旅怀乡诗猿 猴 猿猴:猿猴的啼叫声哀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 甫《登高》 表达 忧 愁、 悲 伤、 思乡 的感 情。子 规 子规:即指杜鹃鸟,杜鹃啼血的典故。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 难》。 斜 阳 斜阳:日落感伤。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黄庚 《暮春》 流 水 流水:一去不复返。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帘外 雨潺潺》 梧 桐 梧桐:落叶悲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 清照《声声慢》 月 亮 月亮:月圆时节人们易联想到团圆,思 念家乡和亲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鸿 雁 鸿雁:信使。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类别意象原因例句情感 送别怀人诗杨柳杨柳:“柳”谐音“留”,留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故园情。依依不舍,别后思恋 的情感。 长亭长亭:送别的常用地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

酒酒:离别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类别意象原因例句情感边塞征战诗长城长城:最长的防御城墙。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厌恶战争、保家卫国、向往和平的情感。楼兰楼兰:古代的少数名族居住的地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羌笛羌笛:军旅中的乐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39407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它在古典诗词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使古典诗词具有情感性,还让古典诗词具有了承载文化底蕴的生命力。若诗人词人想要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意象就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梧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是诗人词人们所喜欢引用的一种意象,其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它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是诗人词人情感抒发的一种实物载体,它能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它所被寄予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象征着那单调的愁苦。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 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是其艺术的灵魂。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梧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也变得很丰富,很有意味的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悲凉愁苦。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做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 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二.象征着爱情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有抒发爱情的文学作品,而古典诗歌中的爱情,往往都是抽象式的抒发,在众多象征爱情的意象中,梧桐凭借着它的根深蒂固,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被赋予了忠贞爱情的意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梧桐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象征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的永恒爱情诺言。又如孟郊的《琴曲歌辞·烈女操》里的“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词句都是把“梧桐”这一意象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与节操的高尚,梧桐就是其中常用的意象之一。诗人词人往往赋予了梧桐高洁、孤直、虚心等等高尚品格与君子风度。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张燕公的贤明的高尚的品性。又如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衬托了作者年老志未衰,时刻为君民解忧的高洁品质。无论是诗人以梧桐来称赞别人,还是以梧桐自况,都说明了梧桐这一高尚的品格所带有的价值。 ( 四.象征着友情 梧桐,是文人心目中高贵品质的代表,所以,在往来酬唱时,诗人们都把梧桐当作良朋知己,也用它来来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如白居易《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中说到“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宋无” ,白居易与元稹二人仕途坎坷,

诗歌意象赏析技巧方法

诗歌意象赏析技巧方法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关于菊花的诗句大全

关于菊花的诗句 临江仙咏菊 寂寂柳条溪畔,小园独占秋光。生来禀性傲严霜。但求枝上老,不作舞风郎。守拙毅归田里,尘心不再遑遑。东篱采菊望南冈。一从陶令后,人更爱花黄。 念奴娇咏菊 登高过了,对庭宇,满院秋容新理。落寞群芳无情绪,却是黄花香起。的砾佳姿,重蕤金钿,绰约清芬里。试簪翠鬓,惜她欲折却止。 韵致陶令相宜,春风不羡,自是孤贞耳。岁晚霜寒拂半世,何比艳俗于此!餐露临风,行吟泽畔,谁拟风流子?撼秋篱下,更看圆盏金蕊。 问菊 曹雪芹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2 咏菊(一) 已卷西风半吐香,不关冷月不关霜。 阑珊梦醒迟迟日,寂寞心仪淡淡妆。 野水篱边秋饮露,宝瓶窗下砚承芳。 芙蓉相与盟前誓,肯守寒枝莫自伤。 2 咏菊(二) 偏到西风始放香,为谁憔悴冒风霜。 月傅淡彩痕尤瘦,露浥清姿影带妆。 本以高情难入世,何曾着意为清芳。 不独菡萏参差梦,碧水凉风各自伤。 2 南腔北调寒菊 宋郑所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 晚香轩 明高启 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 地荒老辅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醉少,寒香落寞蝶先知。 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

2 题菊花 唐黄巣 飒讽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 卖花声 清龚自珍 近世菊花粉红骇绿,无有东篱古意,偶客秣陵,得墨菊二本,甚娟妙,小词赏之。 我住秣陵西,西鸟秋啼。也无墨客对挥犀。 何处寻秋何处醉,小妹青溪。 寒菜两三畦,花不成蹊。折归灯下拌凄迷。 忽忆青门人缟袂,淡墨曾题。 晋·王淑之《兰确铭》: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 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 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

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近几年语文中高考都新增了一种新题型——诗歌鉴赏。对古典诗歌积累不多的高初中学生而言,难度不小。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走进古典诗歌?首要任务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采用的意象纷繁复杂,一下子把握不太容易,但是有些意象,在古人诗歌中经常出现,成为“高频意象”,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对鉴赏诗歌有很大益处。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本文拟就几种最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 一、“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的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晏殊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尽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忧伤。 三、“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四、“月”的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诗词的内涵进行挖掘。 花,是古代和现代诗歌永恒的意象,但在诗歌当中,诗人借花表现出来的感情却不尽相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片花的海洋不仅写出了海子对生活的热爱,也衬托了他的孤独和封闭。“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花又象征着戴望舒的低徊和迷茫。“感时花溅泪”、“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开花落,几许哀愁不尽,河边院中的姹紫嫣红都在轻轻诉说着人世、爱情、生命的感怀。《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衰败之景在眼前,悲凉之叹却埋心中。触目而伤怀,盛世不再的忧伤岂独几枝芍药能够说尽?悲泣红药,自品悲苦也。张先在《天仙子》里借小院落花表现伤春之心态,而晏殊亦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之句讲诉忧愁的无法排遣。其实,落红纷纷,逝去的不仅是鲜花的娇艳明媚,还有人生的青春岁月。院门深锁着的不仅是落红,还有一颗迟暮之心,心在门内,即闷,闷极无聊,才临老伤春。五彩缤纷的背后,原来都有着不同的泪水与寂寞。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意象浅析新人教版

古典诗歌意象浅析 什么是意象? 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具体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相关结合,就是“意象”。意象具有含蓄性,在诗歌鉴赏时,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才能整体感知诗歌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 知识点提示: 1、诗歌意象虽从外表看呈现直观形象性,但它本质上是为负载诗人思想情感而存在的。因此,“象”是其“标”,“意”乃其本。而意象的表意又不是简单地直译,往往含有一定的比喻意义。比如写“雨”,不是光说天气阴霾,而常是表达某种愁绪,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写“夕阳”不是仅为说明天色将晚,而是暗示一种伤感,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2、理解典型意象解读诗歌 在庞大的诗歌意象家族中,有些意象可以称之为典型意象,即该意象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或典型的象喻性,历朝历代诗人递相沿袭,使得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喻意义比较接近、比较固定。因此,在解读诗歌时要熟悉常见意象的一般象征意义,尤其是一些约定成俗的固定意象。 像杨柳多表现送别或思念,如李白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送别》)借杨花营造送别的氛围;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则借杨柳表示别后的寂寞凄清的情怀。芭蕉与丁香则多与愁结缘,如“芭蕉不解丁香结,备向春风独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芭蕉空结雨中愁”。这些固定的意象是理解鉴赏诗歌的捷径。 知识点辨析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区分 1.诗歌中的文学形象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一般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而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直接或隐喻的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晤,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有些时候,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原因,或者是作者为了使诗意含蓄些,其诗中的形象不以“人”的形式出现,而代之以“物”。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明写“蜜蜂”,实为写“人”、喻“人”,所以,鉴赏蜜蜂的形象,不能从我们熟悉的概念出发去生搬硬套,而要从诗里的“不论”、“无限”、“尽”等词语去解读其采花的“辛苦”。至于诗人的态度、观点,还得通过琢磨诗中反诘句以领悟其对蜜蜂的同情、怜惜之意。因此蜜蜂的形象定位在“辛苦”劳作,积累多而享受少这个基点上。由此归结出来的“寓意”似乎有几种理解:讽刺坐享其成的剥削者或赞颂辛勤耕耘者的劳动者。有时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让自己进入到诗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如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关于菊花的诗句古诗大全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关于菊花的诗句古诗有哪些呢?美丽的菊花,芳香的菊花,雅致的菊花,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也陪伴我们度过了萧条的秋天,是秋天一道美丽的景色。欢迎阅读整理的关于菊花的诗句古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关于菊花的诗句古诗篇一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陶渊明。——<过故人庄> 2、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唐·太宗<赋得残菊> 3、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宋·梅尧臣<残菊> 4、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5、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唐·杜甫<宿赞公房> 6、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李师广<菊韵> 7、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白居易<咏菊> 8、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9、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唐·赵嘏<长安晚秋> 10、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点凄凉雨。——宋·吕渭老<一落索> 11、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12、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13、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 14、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宋·杨万里<咏菊> 1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16、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明·沈周<菊> 17、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郑思肖<寒菊> 1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0、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21、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明·唐寅<菊花> 22、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王如亭<菊城吟> 23、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24、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红楼梦> 2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26、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27、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郑思肖<画菊> 28、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29、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袁崧<菊> 30、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 关于菊花的诗句古诗篇二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黄巢《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关于菊花的古诗四句大全

关于菊花的古诗四句大全 【篇一】关于菊花的古诗四句:咏菊 唐代: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赏析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 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篇二】关于菊花的古诗四句:菊花 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

古诗词关于描写菊花的经典诗句

古诗词关于描写菊花的经典诗句 我很喜欢白色的绣球菊。它的茎笔直笔直的,叶子肥大,茎和叶子都是碧绿碧绿的。最引人注目的是花了,白色的花瓣密密层层,一层一层地往里包,远远看去,宛如一个大雪球,闻一闻还有一股清香呢。古诗词关于描写菊花的经典诗句 长安晚秋 【唐】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华下对菊 【唐】司空图 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 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 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庭前菊 【唐】韦庄 1

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古诗词关于描写菊花的经典诗句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赋得残菊》 唐•李世民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云安九日》 唐•杜甫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感遇》 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古诗词关于描写菊花的经典诗句 菊花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3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菊花古诗词集锦

菊花古诗词集锦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菊》晋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兰确铭》晋王淑之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 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菊》晋鲍照 酒出野田稻,菊生高冈草。 味貌复何奇,能令君倾倒。 玉碗徒自羞,为君慨此秋。 金盖复牙半,何为心独愁。 《菊》晋袁松 灵菊值幽崖,擢颖凌寒飙。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咏菊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重阳夕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菊花》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云安九日》唐杜甫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清香酒暂随。 《菊》唐杜甫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咏菊》唐黄巢(三首) (一) 孤高不合压群芳,枉把香魂贮入霜。一季寒姿难妩媚,半篱瘦骨太苍凉。拈来漉酒调诗韵,插罢临风怨夕阳。何必索居标别格,也和泥土共枯黄。 (二) 孤标不与百花同,浅淡芳香是性空。酒亦闲温还寂寞,风因错拂自朦胧。冰壶濯魄怜留白,玉骨横秋怨落红。一瓣清寒匀瘦色,东篱夕照笑仙翁。 (三) 秋来不与百花妍,瘦尽清寒入楚天。雨润流香茶外饮,霜裁彻骨酒中眠。何须妩媚争如意,只教孤标任可怜。一瓣芳心开淡薄,无边旧事上琴弦。 《九日与陆羽饮茶》唐释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反衬) 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4.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