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文摘

半月谈文摘
半月谈文摘

《半月谈》2011年第1期【半月评论】:“十二五”,我们期望

岁末年初,翻检近日报章,一条消息映入眼帘:2010年12月15日,有“高原孤岛”之称的西藏墨脱公路修通,中国最后一个县城不通公路的历史宣告终结。

这是冬天里飘来的又一缕早春的信息。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们的思绪已经登上了世界最快速的高铁,可也不能忽略边疆那更古老的遥远;我们的目光已经聚焦于沿海最壮观的都市,可也不能遗忘乡野那更荒僻的山村;我们的脚步已经追赶着历史更辉煌的前景,可也不能错失当下那更真切的日常。

“十二五”,应该属于每一个百姓。我们都有朴素的梦想,都有坚韧的追求,都有一颗颗星星在生活的天幕上熠熠生辉。

百姓最看重的,是温饱,是富裕。

我们已经步入小康,正在挺进全面小康。贫穷的字眼似乎已定格在昨天。在依然寒冷的后危机时代,世界舆论持续赞颂着也间或嫉妒着中国的发展,西方奢侈品制造商真心欣赏着也更多震惊着中国的暴富,这些从东方汹涌而来的豪客,出手那么宽绰,人人那么年轻。可是,这并不应是中国形象的全部解读。走进散落凋敝的古老村落,走进遥远荒凉的西部边地,走进城市街巷的蔬菜市场,走进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下,我们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更为真切的社会。

有一则新闻读来令人唏嘘:南京一名大学毕业生工作后,因工资偏低,为攒钱交足房租,他便白天上班,夜晚上街捡拾废品,不料冻晕街头,被城管救起。拎着蛇皮口袋离开前,他嘱咐千万别让家人朋友知道,也不要公开校名,“我丢不起这个人啊!”

有一组数据读来让人清醒:2009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近4000万,农村低保对象有47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为2300多万。还有6000多万失地农民,在紧叩就业的门路,在寻找明天的安宁,还有1.5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在呼唤城市公共服务,在期待社会保障权利。

贫穷,并未远去。发展,未有穷期。

百姓最期盼的,是权利,是公平。

经历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今天的人们习惯了利益分层,看多了收入分化。同时,社会的权利意识已经普遍觉醒,法治观念正在蓬勃生长。面对不少地方土地的强制流转,住宅的强制拆迁,农民的强行上楼,乡村的强行入城,面对生存发展资源的垄断,社会流动通道的堵塞,还有制度性暴富机制的强化和掠夺性权贵经济的猖獗,人们越来越多地以理性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发展权,去实现参政议政的批评权、监督权。

公民精神的发育,民间组织的建设,网络微博的勃兴,社会民意的凸显,正在给百姓打开崭新的世界,人们更清晰地辨识着自己的未来,更自由地迸发着自己的声音,更真切地把握着自己的力量,更坚定地争取着自己的权益。人们已经意识到,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幸福生活,去改变人生命运,去增进公共利益。

当“十二五”走进视野,百姓真诚地期盼:在中央文件中明确规定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拆强建之后,众多乡村在“撤村并居”“占补平衡”和“两个置换”中“被上楼”“被城市化”的风潮理当就此平息:在政府新拆迁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之后,那些不惜流血自焚也要讨还财产权利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家园的悲剧有望不再上演:在总理“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一再公告中,河南农民王帅举报政府非法用地、甘肃网民王鹏举报他人公考作弊遭警方跨省刑拘的“诽谤罪公诉化”现象应该就此终结……

这是社会进步的标识,这是现代文明的警示。

百姓最珍惜的,是体面,是尊严。

我们在报章中看多了那些对于普通百姓“仇富”“仇官”的指责,可否再侧耳听一听那些日渐流行的官场、市场种种“雷人雷语”呢?在既得利益集团的财富攫取中,在社会分化引发的社会排斥中,普通劳动者往往不仅承受着利益的剥夺、权利的侵蚀,还要承受精神的扭曲、人格的歧视。

这尊严,来自于体面的劳动。我们耳闻目睹了智障包身工被困、富士康厂区跳楼、广东本田厂停工等一系列事件,警钟为谁而鸣?

这尊严,来自于权力的谦恭。求解分配不公,整治司法腐败,深化吏治改革,当有更大的力度、更新的进步。那些被暴力拆迁的平民,被城管追逐的小贩,被送进精神病医院的上访者,当有更多的表达渠道、更好的权利救济。

这尊严,来自于福利的保障。这就是: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痛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更小的城乡差别,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幸福指数,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由和平等创造适宜环境,提供广阔空间。

这尊严,也来自于内在的坚强。我们当从纠结化、弱势化的社会心态中解放出来,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去建设、创造,以现代的公民姿态,去参与、奋斗。

“十二五”属于每一个百姓,我们有同样火热的希望,也有同样沉重的责任。

在新的远行中我期望,未来的五年社会太平,人民幸福。在新的期望中我祝福,打开了幸福之门,遥远的墨脱莲花盛开,墨脱人民的笑容比莲花更加灿烂。

…………………………………………………………………………………………………………………………………

《半月谈》2011年第2期【半月评论】:叩问土地

过去人们常讲: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中国农村。今天我们要说: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当下中国。

土地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多少问题在生成,多少力量在博弈,多少歧途在伸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希望。而时下许多地方的“统筹”恰恰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夺。迅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土地的快速升值,也给农民带来了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难逢机遇。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却在违背农民意愿,以种种堂皇的名义,公然动用行政强制力量,攫取农民的财产收益,剥夺农民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牺牲农民的未来生计和发展空间。“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强迫农民以放弃自己的土地权利为代价,来换取政府本应提供的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置换进城后增值的土地收益本应全部返还当地农民,试点时却大多被弃置一边;拆村并居,让农民上楼,常常是对农民一场可怕的掠夺。

转变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瓶颈的路径。我们在愈演愈烈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恶化的倒逼、挤压中,开始重视起能耗问题。但是,在许多城市工业项目已经难于落地和农村18亿亩耕地红线屡遭撞击的困扰中,为什么看不到与能耗同样紧

迫的地耗问题呢?在摊饼式的城市扩张中,在运动式的空城制造中,粗放型、浪费型城市化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为什么不去从集约式土地开发中寻找新的空间和出路?

抑制贫富分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点。中国的暴富神话和返贫故事,往往都围绕土地而发生,而展开,而进入高潮。随着房价暴涨,少部分人一夜间站到社会财富的顶端,无房户们则会被轻易甩出财富积累的大门。房地产领域日益成为权贵资本膨胀、政府官员腐败的重灾区。有办案人员说,房地产的产业链有多长,权钱交易的食物链就有多长。

维护社会稳定,是营造和谐生活的前提。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是征地拆迁,城市民生的焦点是住有所居,背后都是土地问题。看一看全国每年由此滋生了多少社会冲突?甚至引发流血自焚。以农民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生代,正在城市大山般的房价压力下,艰难地拼搏着、坚持着,为了眼前那一线奋斗的希冀,头顶那一缕理想的阳光。如果一个个竞相崛起、美轮美奂的城市,放不下这一最有希望人群的最卑微的期求、最单纯的梦想,那对社会、对明天,意味着什么?

政府调控地根,是平抑市场风险的杠杆。但这一杠杆常常是调而不灵,控而不动。如抑制房价泡沫,国务院接连推出新政,甚至是“史上最严”,也一再遭遇市场反弹尴尬,主要是来自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机)者等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抵抗。因为,土地中生成着暴富机制,土地出让金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

土地是民生幸福的一个痛点。中国当下一些重大的民生问题,几乎都可以找到与土地发生的联系,都可以从土地里找到求解的秘道。

我们像流水一样奢侈地享用、贪婪地透支土地。“但有方寸地,留与子孙耕”,那是写在墙上的标语口号。我们已经过早地遭遇到“成长的痛苦”。“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

政府最大的问题竟是“缺地”。如此下去,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向何处落地生根?

在市场化的波诡云谲中,在城市化的呼啸前进中,多元利益主体借助土地的流转和整合,分享着一场财富的盛宴。在2010年的土地市场上,政府获得的出让金总额高达2.7万亿元,同比增幅达70.4%。这巨额的卖地进账如何使用?土地上的原住农民又收益几何?

土地,对于芸芸众生的意味,不仅是物质的,工具的,而且是精神的,价值的。是土地,给了我们生命丰润的滋养,赋予我们人生幸福的意义。今天,在不少地方轰轰烈烈的拆村运动中,在许多城市一浪一浪的肆意扩张中,土地被折腾,被流失,这是社会最纠结的矛盾,家园在凋敞,在沉沦,这是我们最痛切的悲伤。

土地是深化改革的一个起点。回首沧桑历史,中国社会的每一场重大变革,中国人民的每一次重新出发,几乎都是从土地开始。当下中国,还得把土地问题读懂,还得把人地关系理顺。

最重要的,是把土地所有权真正还给农民。所谓的“集体所有”,在政府的强制之下,在资本利用信息不对称的诱惑之下,必然导致所有者缺位。应当探索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

改变单纯行政化倾向,向市场机制配置稀缺土地转型已是当务之急。农地的流转和入股,农地的征用和补偿,应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市场规律。一些地方通过“地票”交易市场,将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纳入城市扩张之中。应当警惕的是,防止变相剥夺农村。

化解土地矛盾中的利益冲突,理顺土地变革中的利益关系,政府应当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这就需要推进社会体制的改革,在改革中形成维护公平正义的表达通道和平衡机制,维护大众的民主权利,保障人们享有体面的生活和人格的尊严。

杞人忧天,我今忧地。…………………………………………………………………………………………………………………………………

《半月谈》2011年第3期【半月评论】:叩问土地

春节团聚,人伦亲情的话题不断升温,“摩托妈妈”思子心切千里单骑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民。

道德进退,家庭伦理的建设渐成热点,“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生动地诠释着人间至爱、草根亲情。

养老修法,传统孝道的规范引起社会轩然大波,人们热烈地争论起儿女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条文和限制“啃老”的明文规定。

每一个家庭.同一个社会,如何去呵护亲情?这既是生活幸福的召唤,也是国家文明的标识。

家庭日常.是亲情凝聚的摇篮。

在社会的流动和人口的控制中,中国的家庭愈来愈小型化、原子化、空心化。一些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家园,在轰轰隆隆的推土机声响中,在风驰电掣的城市化进程中,也难逃被历史终结的命运。如何去坚守这历史变迁的基石.去凝聚这社会细胞的灵魂?

节日文化,是亲情滋润的雨露。

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的节日文化经受着冲击。电视“春晚”的出现,曾经带给人们些许激动。但是,很快就引发了人们的怀疑、疲惫和失望,蜕变为商品和广告的狂欢盛宴.,如何去复原传统的节日活力,去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

社会生活,是亲情沐浴的阳光。

市场力量在催生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挑开了人际关系温情脉脉的面纱。尤其是弱势群体,在贫穷的窘迫中,亲情的向往和表达,甚至成了生活的奢侈和人生的重负。因为金钱,因为遗产,亲人之间可能反目成仇。肆意泛滥的物质欲望,侵蚀着传统深厚的亲情,腐败着人生原初的意义。如何使社会生活的阳光,穿透这重重物欲,带给亲情更多的温暖?

呵护亲情,我们还当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关切。

亲情的凝聚,源自家庭的濡染,也承接国家的关怀。

当春节来临,当亲情呼唤,我们如何将踏上归途的千千万万农民工顺利、平安地送回内陆、乡村那一个个温馨的家园?舒适,快捷,穿越梦幻时空的高速列车,帮人们省却了旅途的困顿和漫长的等待。但是,随着普通列车尤其是绿皮列车的纷纷淘汰,高铁票价让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农民工在春运选择回家的途径时,开始用脚投票,或徒步长途跋涉,或参加摩托大军,更多地改坐长途汽车挤上普通列车踏上归程。他们在心里很清楚:“有这买高铁车票的钱,够过年给家人添件新衣服了!”当高铁的时速越来越快、高铁的里程越来越长,我们如何去满足一年一度蔚为壮观的中国式大迁徙中普通民众的需求?

亲情的滋养,源自文化的涌流,也有赖经济的润泽。

社会“啃老”话题的兴起,背后是城市房价的连年高涨。在许多大学毕业生眼中,就业是难题,住房是更大的难题,“房奴”是他们的自嘲,“蚁族”是别人的镜像,“胶囊公寓”是他们自谋生存的写照,“逃离北上广”是他们在理想与现实挤压中无奈的选择。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也有相似的境遇。他们宁可在城市的流浪中寻找机会,也不愿回到乡村回到土地,重复父辈们那走不完循环往复的沉闷日月。这些大学生,农民工,要凭一己之力在城里安身立户,何其艰难!可贵的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依然还要向着人生的太阳走去。除了执著自己的奋斗和坚持,除了冀望政府的保障和公平,只有求助于父母。尽管父母已经给了他们人生太多,尽管父母也未必都是富有。

贫穷永远不能湮灭亲情,但贫穷时时可能压抑甚至扭曲亲情。

亲情的生长,源自生活的环境,也热望制度的保障,中国特色的二元社会,制造了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守问题。

亿万农民抛家舍业,只身闯进城市的大门。他们是坚韧的,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紧紧地拧进一条条日夜不停的流水线,默默地承受着就业的风险,抗争着资本的贪婪。他们是幸运的,凭借打工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把握着生活的希望。同时,因为亲情,他们又是心灵最沉重的社会一群。看一看他们身后的留守老人:饱尝空巢中的孤独,病痛中的无助,抚养孙子孙女的艰辛;留守妇女:上有老下有小都需悉心照料,家务事田间事都当事事亲为,还有感情生活的平衡,社会关系的应对:留守孩子:远离双亲,缺少父母的关爱,尤其是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的断层和缺位,给孩子的知识学习、人格培养造成了一生都无法弥补的缺憾。留守问题的严重后果,就是乡村老人自杀现象、妇女离婚现象、孩子犯罪现象显著增多。这是中国打工农民家庭最难以承受的悲痛,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最引人注目的疤痕。

如果说留守问题的积累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必然承受的历史性阵痛和代价,那么,留守问题的缓解应该是推动当下中国求解民生、转型和改革三大社会课题的制度进步。

亲情,是人类社会最为朴素、本真、绵长的情感,也是我们当下最应珍惜、呵护、陶冶的情感。

呵护亲情,关爱家庭,就是呵护我们的心灵,就是关爱我们的社会。………………………………………………………………………………………………………………………………

《半月谈》2011年第04期【半月评论】:改革,当奋然前行

展开中央的“十二五”规划蓝图,推进改革的色彩依然那么醒目。浏览新近媒体的专项民意调查,呼唤改革的意愿依然那么强烈。

如何将改革的色彩化作鲜活的图景?让改革的意愿成为生动的实践?我们还须进

一步解放思想,抖擞精神,放下包袱,奋然前行。

改革的风险究竟多大,是悬挂在各级施政者头脑中的一个长长的问号。

当下的改革,从市场经济的完善,向社会结构的重构突破,从思想观念的解放,向利益关系的重组深入,从经济发展动力的提升,向社会公正的坚守转型,必然引发更多的社会争议:会不会在打破原有利益结构的同时带来新的失衡?会不会导致既得利益者的强力抵制,出现“改革者困境”?会不会冲击现存秩序,影响必需的社会稳定?如何降低改革的成本,减缓改革的震荡,成为改革者面临的一大考验。

要改革就会有风险,不改革就会有更大的危险。我们需要的不是回避风险,掩盖风险,而应是直面风险,战胜风险。这也是中国改革30多年来一路前行的宝贵启示。想当年,安徽小岗村农民冲破极“左”路线的重重禁锢,首创农业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历史崭新的一页;深圳特区人勇担历史使命,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杀出一条血路”,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里闪耀的,正是生生不息的改革精神。当然,我们还要善于化解风险,降低风险。决策改革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推进改革是一个不断兴利除弊的过程。在法治的轨道上转型,在稳定的前提下运行,在有序的参与中深化,这当是改革者正确的抉择。

更要看到,推进改革的目的,恰恰是要更好地解决社会现实中突出的问题和累积的风险。看一看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不少地方出台政策,执意强力推进“资本下乡”、“撤村并居”、“占补平衡”、“两个置换”,侵害了一些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发了接二连三的群体事件。寻求化解矛盾冲突的根本之策,恰恰在于尊重农民意愿,在于民主法治建设,在于赋予农民以自由选择权、民主参与权和利益表达权。

改革的时机是否合适,也常常是各级施政者决策中的一道难解的课题。

谁都知道,深层改革,尤其需要宽松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但不无吊诡的是,危机从来就是改革的催化剂。中国30多年来的每一步重大改革,几乎都属于“压力逼进型”而非“利益诱致型”。

我们现在还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后处理期,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转型期。改革的环境很不宽松。但这里恰恰有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契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可以给应对危机中的人们更多的生活安全,给发展转型中的经济更多的内在动力;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失灵,更为有效地消解社会郁积的矛盾,释放社会发展的活力;社会流动机制改革,可以尽可能地让每个人凭借其自身能力通过公平竞争,获得更为平等的改变境遇的资源、更为公正的就业发展的机会和更为多样的向上流动的渠道;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可以在教育医疗文化诸方面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

环境宽松之时,我们或许会忽略深层改革的紧迫,而尽兴地去创造、分享发展的红利。而当环境趋紧之际,我们则很可能更加谨慎,甚至踌躇不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当下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已难以再现,各种社会矛盾正日渐积累,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有前车可鉴,深化改革,我们不应有轻易的忽略或犹疑。

改革的选择有无替代,则是更多各级施政者实践中的一个自然的考量。

正是担忧改革的风险,等待改革的时机,不少地方政府将施政的精力全部投注于抓发展、重民生、促和谐,满心期望以此来替代改革、置换改革。

确实,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但是,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未经转型、并非科学的发展还可能不断积累问题,生成问题,激化问题。今天的发展,究竟是谁来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成果由谁共享?究竟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土地滥占等问题?究竟怎样改变投资出口主导经济增长、政府权力配置生产要素的格局,实现内需拉动的发展战略、消费主导的经济平衡?显然,这需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资源价格机制和政府职能转换等配套改革。

确实,民生是国计的起点和终点,民富是国强的基础和标识。更要看到,民生深处是民权。从温饱需求的满足,到小康生活的建设、幸福人生的追求,从经济自由的释放,到社会空间的开拓、政治权益的保障,民生的内涵在不断深化,民生的品质在不断提升。而且,只有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中,民生进步才会有更坚实的根基和更深广的意义。

确实,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当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社会利益均衡机制,让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的利益表达的权利;就要寻找社会矛盾激化、危机丛生的主要源头,从制度的层面而非单一的政策层面上,从改革的全面深入而非单一的行政推进中,去理顺多元化的利益关系,扶持边缘化的弱势群体,遏制膨胀化的权贵资本,惩治弥漫化的腐败现象,从而构建良性的官民关系、劳资关系,消弭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和贫富分化。

改革需要理念和设计,更需要信心和行动;改革需要智慧和能力,更需要勇气和良知。

………………………………………………………………………………………………………………………………

《半月谈》2011年第05期半月评论:努力创新社会管理

中国社会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在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了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为了给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和谐有序安定的环境,我们需要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来应对这些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而创新社会管理,功夫在“服务”之中,我们要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做好公共服务来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理念的创新。

对社会管理来说,管理是手段,服务是根本,不能本末倒置。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社会管理的最高境界与理想目标是服务不是管理,不是把社会管死,而是着眼于增加社会活力,调动社会积极性,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管理实践表明,稳定不是死气沉沉,秩序不是鸦雀无声。人民群众自愿参与的社会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社会管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的社会稳定才是真正的社会稳定。

当然,为实现社会服务确实需要一定的管制与审批,需要一定的管理形式,但归根结底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而不是相反。比如,政府不是为审批、管制而存在,而是为社会服务而存在。温家宝总理说:“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

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说出了社会管理的

真谛。政府减少审批事项,减少不适当的规制,不再抱着公章收费,靠着许可拿钱,是走向现代社会管理的开始。

以城市管理为例。保持城市的良好秩序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小商贩摆个小摊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也是一种就业。为了城市美观和交通秩序需要依法依规对摆摊加以管理,但在实行管理之前首先应该提供服务,提供能集中摆摊又不收或少收管理费的地方。不少城市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探索。

——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提高服务水平。

创新社会管理,需要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更需要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如何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就要看我们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服务水平了。是否能满足群众合理诉求,及时调解复杂矛盾,有效保障群众权益,直接反映着我们服务水平的高与低。

我们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通过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国家信访信息系统,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为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提供制度化的平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我们要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入到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中,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动态性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的社会信息,并加强对社会舆情的综合分析和研判,加强对各种不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切实提高社会预警能力。我们还要从矛盾纠纷多发、有些判决难以定纷止争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多种办法,统筹化解矛盾纠纷。

所有这一切努力,就是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让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可以协调,利益受到损害时可以申诉,群体之间出现矛盾时可以调解,正当权益可以有效保障。

——创新社会管理根本是夯实公共服务的基础。

社会管理从来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不能简单地就管理谈管理。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做好公共服务为社会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近些年来,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大幅上升.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正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我国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特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需求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这种矛盾反映在社会层面上就表现为社会管理问题。

只要我们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社会事业做实、做好、做到位,真正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和谐就有了坚定的基础。

所以,在现阶段创新社会管理最为根本的要求就是,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半月谈》2011年第06期半月评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

实现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由于推进城镇化任务艰巨而复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把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并要做到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我们未来五年的任务,也是针对目前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而提出的要求。比如说,目前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的统计中,包含了1亿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但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享受到城市户籍所附着的社会福利,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这种现象被描述为“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或“半城镇化”。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产业支撑、

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等问题。所以,“十二五”时期推进城镇化建设,要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城镇化观念,少走弯路,逐步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有产业就有就业机会,而相对充足稳定的就业是城镇化的基础.要让农民家庭进入城市定居,最基本的条件是能够就业、在城镇有基本稳定的收入。这就要避免盲目的城镇化,不能以为圈了地、建了城区就是城镇化了。从根本上讲,城镇化是非农产业集聚和发展的结果,必须有产业、能就业,使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真正转为非农产业劳动者,这样他们才能在城镇长期、稳定地生活下去。

第二,做好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将“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统筹,其中首先就是要求做好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推进城镇化必须要考虑到资源、环境、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不能盲目地扩大城镇的建设规模,不能以为大就是好,不能以为大楼高、马路宽就是城镇化,城镇除经济功能外,还要具备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

第三,要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必须打破城乡之间二元分割的体制.除了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打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藩篱,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只有这样,城乡间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转移才可能变得自然。

第四,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特别处理好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就业、教育、看病等方面的基本保障问题。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应为他们通过努力逐渐融入城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在现阶段,还不能急于割断农民和农村的联系,首先要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其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随便侵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必须尊重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将放弃这些权利作为农民进城的一个条件。

第五,在农村土地问题上,必须认真执行现行法律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规定,不能以城镇扩张为由去侵占农民和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允许在规定范围内进行试点探索,但是不能违法侵权。应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目标,探索农村非农用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的途径与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面,应严格执行政策(国务院2010年47号文),不能擅自扩大试点范围和违反“增减挂钩”具体规定。

第六,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

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的战略和工作要求,既要克服冒进、盲目的城镇化建设,也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真正促进“三化同步”发展。

…………………………………………………………………………………………………………………………………

《半月谈》2011年第7期半月评论:努力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

随着现代社会的演进,社会心态问题日渐凸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确实,我国社会这些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良的社会心态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甚至拖后腿。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应该说,目前的一些社会心态状况并不能令人乐观。因为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发展而不思进取的心态有之,因为看不到成功与进步的可能而放弃进取的心态亦有之;一些富起来的群体、一些有权有势的群体骄横狂妄、肆无忌惮的心态有之,一些弱势群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的心态亦有之。至于说日本发生的核泄漏事件,竟然让偌大的中国一度出现盐“慌”,非理性抢购行为反映的,正是背后浮躁、焦虑、不淡定的虚弱心态。

我们固然可以恨铁不成铜,去指责、去痛惜国民的这种心态,但一定要认识到,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良社会心态折射出的,是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社会阶层有固化的倾向,赢者通吃、弱者无助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阶层与群体间也存在一些疏离隔阂,这是一个很值得警惕的现象。一个社会中不同阶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不同阶层相互流动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有变化、能流动的社会才是有希望、有活力的社会。这些年来农民家庭的孩子上大学的成本越来越高,可是上大学的“收益”却越来越渺茫,以至于有人提议农民的孩子既然改变不了命运就别再上大学了。这样的提议固然荒谬,也让社会舆论不能接受,但这个提议中难道就没有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方吗?再看我们的一些发展行为。GDP的增速举世皆惊,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可是民众生活的改善并没有像经济增长那样快、那样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仅不同步,甚至还呈现负相关态势。一些政府官员津津乐道的是漂亮的数据、看得见的高楼大厦,老百姓牵挂的却是孩子幼儿园的赞助费又涨了,老人在医院的住院费该交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国民会有什么样的心态?又该如何培育健康的心态?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深知,社会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健康的社会心态不可能仅仅在期望中生长,在口号中形成。消除不健康社会心态滋长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根本大道。

我们要为奋发进取心态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在大家常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那就要让公平正义的光辉普照社会的每一个地方。公平正义不能仅仅是理论准则,更要成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成为真真切切的实践。公平正义的社会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付出就有回报,让奋斗者有收获,消极者受鞭策;让强者有得,弱者亦有获。在这样的社会中,奋发进取自然会成为社会心态的主旋律。

我们要为理性平和心态营造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通过发展民主、建设法治.使得社会公众能有序参与政治发展,社会公众的权利能得到有效保障:社会诉求与愿望能在民主的制度下得以实现,社会矛盾与利益纠纷能在法治的框架下公正解决:违法必须受到惩处,不存在“法外施恩”,不能搞“下不为例”。让“潜规则”不再管用,让“小圈子”不再嚣张,让“我爸是李刚”不再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才能理性平和。

我们要为开放包容心态营造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现代社会阶层群体多元化是事实,是趋势,但是某一个群体的发展不能以影响其他群体的生存为代价,所有社会群体都要在同一个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你可以走你的阳光道,但你至少必须给我留下我可以走的独木桥。我们以住房问题为例。在房地产发展中,如果不能满足老百姓居住的底线要求,又如何让老百姓包容那些逐利的过分欲望?当指责老百姓存在“仇富”心态的时候,也许更应该深究,一部分人的一些暴富行为是不是已经影响了老百姓的基本生存?

最后需要说的是,社会心态的培育亟待高度重视,但也不能急于求成。紧要的是,我们把社会环境营造好,并附之以科学的导引,使健康的社会心态在我们的社会中生长并形成气候。

………………………………………………………………………………………………………………………………

《半月谈》2011年第8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呼唤顶层设计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十二五”规划重申了这一要求,并对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做了总体规划。提出顶层设计的要求,具有战略学和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的国家来说,各方面的改革都要重视顶层设计,社会管理和创新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曾经以“摸着石头过河”作为重要的战略思想。由于中国的改革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现成的方案可搬,所以必须坚持试验,逐步探索,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成功道路。但这一思想并不排斥对改革进行总体上的思考、研究和设计,更不排斥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

事实上,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在上下互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先后作出了许多有关改革的重大决定,发布了很多重要文件和方案。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改革方案。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根据新形势、新课题和新特点,进一步提出“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顶层设计,可以进一步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使各方面的改革更加稳步、有序地推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这样一项任务,具有非常鲜明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广泛性

一是社会领域的体制、政策涉及几乎每一个人:因此,所有的改革方案、政策和措施都要通过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必须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切不可有少许大意或疏忽

二是主要的社会政策必须保持相当程度的均衡性和协调性。没有这种顶层设计,而由各个地方自行其是,不平衡就会非常突出,缩小各种差距的要求就很难实现。

三是社会领域的管理、服务、政策和措施都需要花钱。如果没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谋划,没有全局和整体的观念,没有比较统一、统筹兼顾的政策,钱的来源就不好解决,有了钱也不一定能花好。

那么.怎样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的顶层设计呢?

中央已经对此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并不是另起炉灶,凭空设想一套所谓的方案。而是要按中央的部署,进一步通过顶层设计加强社会管理以及加强社会体制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平衡性。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研究总结以往改革设计的经验教训。30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已经设计过无数的方案,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其中的经验教训都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走了30多年后,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或许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二是为顶层设计提供组织保证。即要把硕层设计的任务分别具体落实到有关机构,原来的国家体改委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顶层设计的任务。现在体改委没有了,但顶层设计的任务不能削弱。根据现有机构的职能,有关机构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而且要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防止各行其是或互相扯皮。

三是处理好顶层与下层的关系。顸层设计,还不完全等同于整体设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涉及广阔的领域、广大的地区,方方面面,包罗万象,不可能都靠顶层设计出无所不包的全部方案,顶层设计只是一种总体性、原则性的设计,或者是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设计,起的是导向、示范、引领、规范、提纲挈领、带动全局的作用=所以,它不是取代下层各个方面的设计,而是要把它与各个层面的设计衔接起来.使顶层设计与下层设计构成一体。

四是处理好基层探索与顶层规范的关系。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鼓励基层组织和群众敢闯敢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应该鼓励群众和基层组织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不能因为强调顶层设计,而限制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探索创新,要继续坚持上下互动,一方面积极鼓励基层创新,一方面及时总结和吸取基层创新的经验,将它们上升为全局的政策举措。

(此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在半月谈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社会建设创新论坛暨中国社会建设创新奖推选活动启动仪式上的演讲。)

…………………………………………………………………………………………………………………………………

《半月谈》2011年第9期:世界经济的明天

美国经济“三高两低”

今年来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减缓,多个行业出现“刹车”迹象。除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日本地震海啸对产业链的影响之外,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还在于缺乏内生性动力,经济复苏面临“三高两低”的中长期挑战。所谓“三高两低”,即高失业率、房地产止赎数量居高不下、债务高企,与此相伴的是低产能利用率和低速经济复苏。

今年5月份美国非农部门失业率升至9.1%,连续第二个月高企。目前失业时间在27周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口占总失业人口的比重升至45.1%,创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高。

在房地产问题上,美国标准普尔公司日前发布的凯斯-席勒房价指数显示,美国房价已出现“二次探底”,全美房价目前已经跌至2002年水平。作为次贷危机的后遗症,美国不断出现的止赎房产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影子库存”。美联储理事丹尼尔?塔鲁洛预计,今年美国新增止赎房产数量将高达250万套,2012年新增止赎房产数量仍将达到240万套。

美国社区中每出现一处止赎房产,就会把社区平均房价拉低约1%,大量以市价八折左右出售的止赎房产将使美国房价未来几年至少还要下降5%。

在债务方面,美国联邦政府上月触及法定的14.29万亿美元公共债务上限。目前国会两党依然在提高债务上限问题上僵持不下,债务问题将成为长期悬在美国经济复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产能利用率方面,美国5月设备开工率仅为76.7%,比1972年至2010年间的平均值低3.7个百分点。

尽管美联储主席伯南克6月22日强调美国经济在下半年和明年能有更好表现,但美联储当日还是将美国今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区间从4月预计的3.1%至3.3%下调到2.7%至2.9%,并将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测区间从4月的3.5%至4.2%下调至3.3%至3.7%。

欧债渐成“慢性病”

过去一年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虽然各方连续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等欧元区国家进行了高额救助,但欧债危机并未因此平息。相反,近来随着希腊形势恶化,欧盟在如何对希腊进行第二轮救助的问题上暴露明显分歧,危机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欧洲整体主权债务形势已呈现“慢性病”特征。

希腊7月份面临还债压力,若无外部资金支持将出现倒债风险。7月2日举行的欧元区财长会议决定向希腊足额发放第五批120亿欧元原定贷款,而是否启动第二轮救助计划将留到7月11日再次讨论。

目前,德国与法国和欧洲央行各方在私人投资者多大程度上参与救助等具体问题上仍然无法达成一致。分析人士认为,希腊危机更像一场政治危机,欧盟之所以不能快刀斩乱麻、一举解决希腊危机,是因为政治领导人的眼光不够长远。希腊在7月获得第五批贷款,至少9月份前暂无债务违约风险,那么欧盟很可能要推迟到9月份才出台第二轮援助方案。

对于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的难产,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经济学教授安德烈?萨皮尔认为,希腊危机并非单纯个案,如何应对希腊危机将影响到爱尔兰和葡萄牙,对其能否按原定计划返回市场融资起到直接作用。因此,救助希腊的方案是一个“先例”,需要考虑周详。

各方争端的背后其实是欧元区国家在解决债务危机过程中的责任分配问题。过去一年多来,欧洲央行一直为希腊等问题国家提供支援扮演重要角色。但一些央行人士认为,这些应急之举已超出央行职责范畴。欧元区政府应该在解决债务危机的过程中发挥更积极作用,建立一套制度性机制解决债务难题,而不是把大部分责任都留给欧洲央行。

至于债务危机的前景,萨皮尔说,如果可以把危机控制在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哪怕再加上西班牙也不足为虑。但如果对债务重组处理不当,希腊等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就会演变成整个欧元区金融行业危机。由于欧洲与美国金融行业密切联系,危机将不可避免蔓延到美国,并由此波及世界经济。而对于当前充当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亚洲而言,其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仍依赖出口,因此难免在全球性危机中受到冲击。

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困局

去年,新兴经济体还在为高增长欢喜。今年,通胀形势已经让其普遍感到压力。新兴市场的通胀高企,其成因不仅在于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因素,还在于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的内生性问题。

5月份中国CPI同比涨幅达5.5%,创下最近34个月来新高。自去年5月以来,中国CPI同比涨幅一直在3%以上,且呈稳步上扬态势。

南美最大经济体巴西今年头五个月通胀率累计达3.71%。印度上半年通胀率也处于高位。印度头五个月批发价格涨幅在8.5%至10%之间,平均涨幅为9.25%。涨幅已连续17个月超过8%。俄罗斯5月份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9.6%,头5个月俄消费物价指数累计上涨4.8%。俄央行预计,今年全年通胀率将保持在7%左右。

从成因来看,新兴经济体普遍遭遇通胀压力有其共性。首先是次贷危机后新兴经济体普遍采取经济刺激措施,在复苏势头强劲的同时普遍产生货币超发、经济过热风险。

其次,西方国家超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大量流动性,在发达经济体普遍经济低迷情况下,这些资金纷纷涌入新兴市场寻找机会,推高新兴市场资产泡沫。此外,美元走软导致的大宗商品上半年暴涨,也加大了新兴经济体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为应对通胀,紧缩货币政策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首选策略。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已连续六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基准利率。巴西政府今年也已连续四次调高基准利率,由年初的11.25%升至目前的12.25%。印度央行从去年3月至今已经十次上调利率,回购利率和反向回购利率上调幅度分别为2.75个百分点和3.25个百分点。俄罗斯央行继2月25日宣布将再融资年利率上调25个基点之后,于4月29日再次将再融资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8.25%。

再次,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削减预算也是重要手段。今年2月巴西政府宣布将今年的财政预算削减500亿雷亚尔(约合314亿美元),金额相当于巴西国内生产总值的1.2%。3月,巴西再次宣布削减财政预算5.77亿雷亚尔(约合3.62亿美元),显示其抗击通货膨胀的决心。

尽管从整体来看,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比前期有所缓和,但仍处于高位,由于物价工资水平上涨压力明显,加上外部经济环境趋向不利,这些国家的通胀前景仍不乐观。

…………………………………………………………………………………………………………………………………

《半月谈》2011年第10期:90年党史中鲜为人知的传奇

对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国家来说,90年绝不漫长,但是从1921年到2011年,这90年给一个国家与人民带来的变化,却是令人瞩目的。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前夕,新华社组织了“领航中国·红色足迹”多媒体采访团,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出发,经浙江嘉兴南湖、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四川小金、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再到北京、深圳,跨越数万里,重访90年红色足迹。作为采访团的一员,记者一直在探寻:是什么力量让中国共产党走过如此波澜壮阔的90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诗

夹金山顶,乱云飞渡。迷雾中露出了一座简陋的纪念碑,仿佛浮出当年那一支翻越雪山的队伍,他们衣衫褴褛,然而灵魂高贵。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翻越了长征途中第一座雪山——夹金山。

这座由当地群众自发修建的石碑,是记者所见过的最简陋的纪念碑,形似藏族白塔,上面是长长的塔尖,底座有一块镶嵌的石碑,写着:“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王母寨纪念碑”。这里空气稀薄,寸草不生,碑前却散落着祭拜的香烛。

多少年过去了,生活在夹金山周围的藏族同胞,依然虔诚地供奉着红军的英魂。

红军长征走过的千山万水,大多位于西部高原地带,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对外来者有天然的隔膜感。但是,这一路,记者不时发现沿途群众自发的对红军的守护,方式不一,却有着共同的虔诚。党和红军的感召力从何而来?

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

夹金山,属邛崃山脉,横亘于小金县与宝兴县之间,藏语称为“甲几”,夹金为译音,意为“很高很陡”。夹金山危岩耸突,峭壁如削,天气变化无常。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不飞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准备翻越雪山的红军则自信地说:红军就是神仙!

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故事,后来被选入中学课本,在那张为众人熟知的插图上,有白皑皑的雪和黑黢黢的山,连成一线的红军相互搀扶,顶着凄厉的罡风趑趄爬向山顶。

今天即使有了盘山公路,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翻越夹金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者坐车来到山顶,风如利刃,举步维艰。而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时,根本没有路。

红一方面军大部分官兵都是南方人,翻越一座雪山的压力,并不亚于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这里不是江西苏区遍布茂林修竹的山丘,而是云雾遮挡、险不可测的大雪山。

他们还面临另外一个困难。在抢渡金沙江时,红军官兵大多是单衣单裤,有的还穿着短裤,后来为了快速向泸定桥奔袭,官兵们把多余的衣物全丢掉了。

这是一种向生命极限的挑战。包括邓颖超在内的很多人都回忆过翻越雪山时的艰难。当时,邓颖超正患肺病。她骑着骡子上山,让警卫员拽着骡子尾巴往上走。风雪太大,警卫员一屁股坐在雪地上了。邓颖超从骡子上下来,取出医生给她的药片给警卫员吃,警卫员才缓过劲,过了雪山。

今天,已经无法精确统计究竟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翻越雪山的途中。这些来自南方的战士,没有任何应对高原反应的心理准备。他们想到了路滑、寒冷、疲惫和剧烈的喘息,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过死亡。

死亡最多的,是担架员和炊事员。担架员的负重太大,他们不愿意丢下那些在战斗中负伤的红军战友,直至自己累死。炊事员死亡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负重,他们在登山时的负重,甚至超过了担架员。他们总是想多带些食物,不让打仗的战士们饿着。

红一方面军翻越的雪山主要有夹金山、梦笔山、达古山、亚克夏山、昌德山等5座;红二方面军翻越的有玉龙雪山,大、小雪山,海子山,马巴亚山,麦拉山,德格雀儿山等十几座雪山;红四方面军在历时1年多的长征中,翻越的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5座,其中梦笔山、夹金山都是两次经过。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的研究表明,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

现在,红军士兵的遗骸已经融入大山,但他们艰难跋涉留下的脚印,则雕塑一般嵌进了中国革命史。

在信仰的力量下,挑战人类极限、超越艰难困苦,这是长征这一英雄史诗的主题。

1955年,新中国为自己的高级军官授衔,十大元帅中,有八位元帅翻越了夹金山,他们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十位大将中,有七位翻越了夹金山,他们是: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

大自然的严酷,也许会迫使人类保持敬畏之心,但更会激发超越严酷的崇高追求。长征路上传奇式的牺牲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日后夺取全中国锻造了最坚定的革命者。因《苦难辉煌》一书而为人们所熟知的金一南教授,曾在书中这样写道:假如没有长征,中国革命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吗?

新中国成立后,全世界都想破解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密——一个创建初期只有50

多位成员的政党,以什么力量超越艰难困苦,成就大业?

1984年,76岁的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揣着心脏起搏器,踏上了长征路。一年后,他的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在美国出版,轰动一时,继而在欧洲和亚洲多个国家出版。他试图在书中解答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密:从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

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身上,可以看到,人类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无穷无尽。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这些,超越了意识形态。

人类需要英雄史诗

在信仰的力量下,不屈不挠,生死相依,共同挑战极限,这正是长征史诗的主题。

1935年,周恩来在翻越夹金山时落下病根,剧烈咳嗽,终于拖成大病。过草地前,周恩来高烧不断,根本无法行走。彭德怀只说了一个字:“抬!”萧劲光从迫击炮连抽人组成担架队,把带不走的迫击炮弹埋掉;陈赓自告奋勇,担任担架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坚持要给周恩来抬担架,他们一步一步把重病中的周恩来抬出了草地。

19年后,杨立三去世,时任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无论如何,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

世人今天回首90年,怎能忘记红军战士们疲惫然而坚实的肩膀?而在千百年来严酷的自然考验前,人类走到今天,又何尝能够缺少这种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情谊?

浓缩在中国共产党90年坎坷长路当中的革命英雄主义、坚定信念、无畏牺牲,深刻改变了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永恒的精神财富。在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之前,埃德加·斯诺向西方世界介绍过长征,他预言: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回溯90年,井冈山中有碧血,娄山关上西风烈;铭刻于雪山、草地的艰难与不屈,留在延安的思索与奋斗,而后有西柏坡的决战千里、天安门的开国大典,再到改革开放的高歌猛进……苦难,铸就辉煌!

…………………………………………………………………………………………………………………………………

《半月谈》2011年第11期:庞大的群体,孤独的个体

【背景材料】

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数据表明: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年龄16岁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9%,占全国职工总数近一半,已成为产业工人主力。在城乡两端都处于边缘化状态,是新生代农民工最显著的群体特征。

【自述】

——26岁的唐小宁,来自湖南省武冈市文坪镇的一个小山村,现在是海南农丰宝肥料有限公司有机肥车间的一名工人。

“我家5口人,父母、弟弟、妹妹都在深圳打工。我在父母眼里是一个不安分的人,17岁就出门打工了。9年间,在深圳、东莞、佛山和海口都干过。原来觉得闯荡一番会比父母亲过得好,走了一圈才发现,除了工资比父母刚出来打工时高一些,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没有多大改变。”

“我的梦想是一两年内找个妹子成家。今年春节,父母让我回家相亲。家乡的女孩也大都出去打工了,春节时才见得到人,要找老婆就那10多天时间。我见了两个妹子都没结果,她们出门后心都大了,看不上我这样的人。”

“晚上我经常到附近的小发廊呆坐,寂寞得要命。”

——42岁的宫经平是湖北省随州市万店镇人,目前和丈夫、儿子都在深圳打工,一家三口住在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出租屋里。21岁的儿子站在屋外不愿说话。屋里有两张床和一个桌子,桌上摆着一台旧风扇,墙上吊着一台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

“儿子21岁了,现在还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就喜欢上网。他职业中专毕业,原来在科技园一家工厂打工,一个月工资大约2000元,他觉得没前途,轻易就把工作辞了,现在还闲着没事干。老家的地都被征走了,儿子回去也没有生活来源,不知道今后该拿他怎么办。”

“最大的愿望是能攒几万块钱,在老家盖栋房子给儿子娶媳妇,但从一家收入情况来看,这一想法短期内是不现实的。”

【专家点评】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新生代农民工长时间脱离家乡的社会环境,对乡村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拥有的却是残缺的生活,被排除在城市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之外。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进城务工不再是单纯谋生,而是开始追求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实现自我价值,但边缘化使他们难以实现这一目标。虽然他们的群体庞大,但个体又是孤独而无助的。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既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和发展,又有新的特点,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不仅要从经济层面入手,更要重视社会政策的调整,消除制度性障碍,给予农民工平等公民权。他说:“未来要尽快让农民工市民化。如果社会不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未来也不会给社会机会。”

…………………………………………………………………………………………………………………………………

《半月谈》2011年第12期:2亿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如何保护

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严重缺乏职业病防治意识

据悉,近几年,中国每年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以上,占GDP的2.5%左右。而在国际贸易中,因劳工标准(包括劳动保护条件)遭到反倾销而造成的出口损失更难估计。

广大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被牺牲的健康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长期以来,地方发展的政绩评估指标主要偏重反映经济数量和增长速度,而为追求经济总量付出的劳动力代价却没有被计入在内。

由于职业病不同于工伤事故,除急性职业中毒之外,潜伏期长,多数不会当年发病。例如,尘肺病的发病期限较长,大部分患者接尘工龄可在10年以上。因此,政府监管

的效果可能到继任者的任期中才体现出来,而由于该指标现在并未纳入政绩考核中,因而常常被忽视。

正是由于考核机制出现了问题,我国目前职业病防治在政府监管、预防措施和救治保障等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和执行力度都严重不足。甚至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让未经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企业开工投产;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阻挠正常的职业卫生监督与监测工作,干预职业病诊断结果;在出现职业病群体事件时采用捂、堵、拖的手段。上述行为不仅造成了职业病防治领域的种种弊端,更大大加剧了社会矛盾。

计划经济时代的职业病防治体系,已严重脱离实际

我国目前的职业病防治体系实际上是以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为蓝本设计的。随着中国经济实现向市场经济转型,非公有制企业迅猛发展,职业病劳动者的来源和性质也悄然发生变化。

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黄乐平告诉半月谈记者,该中心2011年《职业病调研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172名职业病劳动者中,有66.7%来自民营企业,8.2%来源于外资企业,只有21.4%来源于国有企业。

许多民营企业规模小,基本没有职业病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生产作业环境条件恶劣,生产工艺落后,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而且往往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否认劳动关系。许多私营单位还在职业病诊断过程中拒绝提供相关资料,并常以注销企业的形式来逃避赔偿责任。

宏观劳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的职业病防治体系却没有及时进行调整。黄乐平列举说:在预防方面,对私营企业的培训和监管不足,导致劳动者体检率过低,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更不足1%;在诊断方面,劳动者需提供职业史等大量相关材料,许多私营企业拒绝提供,法律却对其无任何惩罚性规定;在申请诊断过程中,一些职业病诊断机构往往要求由用人单位提出诊断申请,或由用人单位带领劳动者提出诊断申请,方才受理;在赔偿方面,职业病劳动者要经历非常复杂的程序,时间极为漫长,其中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在私营企业尤其艰难。

我国的安监和劳动监察部门仍然未对此进行回应,没有对职业病危害行业的用工情况进行有效行政备案,对劳动关系的行政调查力度也不足。这进一步造成了职业病诊断以及赔偿的困难。

职业病劳动者成维权弱势群体,获得政府部门救助难

现行职业病诊断制度要求企业自证其罪,也导致劳动者备齐申请材料难。黄乐平说,目前,劳动者申请诊断需要提交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和评价以及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等材料,都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而用人单位往往拒绝提供相关资料。《职业病调研报告》显示,48%的职业病劳动者,曾经因为材料不齐全而被职业病诊断机构拒绝受理。

而在维权过程中,繁琐的程序设计更进一步增添了职业病劳动者的维权成本,甚至异化为用人单位逃避责任或拖垮职业病劳动者的合法利器。在现有职业病防治体系下,

半月谈时事政治2020:腐败陷阱

半月谈时事政治2020:腐败陷阱 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那些跌倒在事业起跑线上的年轻干部,普遍沾染了不良作风,最终掉进了腐败陷阱 提起腐败分子,不少人便会在脑海中浮现其出庭受审的“惯有”形象:头发花白,面容沧桑,行动迟缓……而近日,从不少主流媒 体报道中,人们发现,腐败分子中的“年轻面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贪官年轻化”现象成为热议话题。 年龄不大、走上关键岗位时间不长,但作风腐化堕落、涉案金额触目惊心,这是近年来曝光的“年轻贪官”的普遍特点。挪用学院 项目经费近300万元供个人挥霍,私卖出版社图书牟利数百万元之巨,搞权钱交易收受他人财物逾1600万元……个别坠入贪腐深渊的 年轻干部的所作所为,令人瞠目结舌,也催人反思:一些干部风华 正茂,既有高学历,又有较强工作能力,却为何“坏事学得这么快”呢? 照理说,在纪检监察部门反腐利剑高悬、公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的氛围中,刚获提拔任用、走上重要岗位的年轻干部心态,与信 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59岁心理”决然不同,应当掂量出 得失轻重,珍惜大好机会,为事业和人生开创一个更好的明天。然而,据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统计,2008年至2012年间,该院查获“年轻干部”为主体的职务犯罪案件10件10人,几乎均为任现职 不久或提拔不满5年;而今年前5个月,广东省纪委所查处的大要案中,不乏“70后”、“80后”的高学历官员,级别也呈上升趋势。 这说明,年纪轻和高学历不是拒腐防变的灵药,“干部年轻化”也 不意味着“腐败风险降低”。从“59岁现象”到“35岁现象”,恰 恰反映了关口前移的紧迫性,这是必须破解的反腐败斗争新课题。 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那些跌倒在事业起跑线上的年轻干部,或爱财如命,或贪图享乐,或生活糜烂,普遍沾染了不良作风,思想一步步变质,行为越来越疯狂,最终掉进了腐败陷阱。正如一

半月谈申论范文

1.社会责任的守望者 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人民的知情权因科技的进步而成倍放大。 这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人民的参与权与表达权因民主的发展备受关注。 这是一个法治的时代,人民的监督权在法治的轨道上日益发挥规范公权、镜鉴政府的作用。 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同时在保障人民享有和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还没来得及为权利的到来欢呼,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常常在真假难辨的信息中迷失了自我,在娱乐化、低俗化的新闻中痛苦挣扎。 一则“香蕉致癌”的传言,在部分媒体以讹传讹的推波助澜下,致使海南的蕉农损失惨重,消费者也陷于恐慌之中;一则“纸馅包子”的虚假新闻,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巨大波澜。一条假新闻,对媒体人而言,也许只需敲几下键盘,却会在一瞬间造成无法估量、无法弥补的恶果。 在市场经济和现存的媒体经营管理体制下, 媒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这绝不能成为媒体忽视自身社会责任建设的理由。我们不能让经济利益腐蚀媒体的“话语权”,那是自掘坟墓!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说过,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 那么,中国媒体该担当怎样的社会责任? 前不久,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为媒体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 一个睿智且负责任的媒体,总会体察民意、顺应潮流,总会善于把握社会脉搏、研判时局走势,总会提出关键命题、做出核心引领。 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必然反映公众心声,代表公众良知,引领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秩序,滋润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 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媒体的生存之道,也是媒体长远发展之道。 媒体应是公众的代言人和社会良知的守护者。作为社会公器,它反映民意,传达民众声音,为公众提供话语平台。作为"一种社会舆论的载体",媒体绝非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国家和人民。媒体的生存依赖公众的支持。因此,不管媒体发展到哪个层次,其核心都应是民本取向,是民生情怀,是民权代言。媒体同时也是社会"良心"所在,它应该向公众传递民主、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理念。 媒体应是舆论的引导者。信息的狂轰滥炸、信息意义的消解、文化的娱乐性包装,时常让受众掉入柯勒律治(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所说的“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汪洋大海,人们不知该游向何方。新闻媒体不仅应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特定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报道、解释和分析, 还应以其正确价值观影响和引导社会及公众。应该正确传递各方声音,起到公众与政府互动的桥梁作用;应该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文化的启蒙者和传承者的功效;应该继承、扬弃、整合和创造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社会大众的精神操守,提升民族文化的层次和品位。 媒体的舆论引导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更是媒体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需要智慧的、合情理的舆论引导,更要合法和合乎真民意的舆论引导。 媒体也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媒体对孙志刚事件的报道,促成了我国收容制度的废除;对黑砖窑事件的揭露,促使全国范围内掀起整治非法用工风暴……这一切充分显示了舆论监督的功效。媒体监督也推动了政府的制度建设不断向良性发展。与此同时,媒体监督还是反腐的利剑。抽天价烟的房产局长从网民予以曝光到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只用了短短11天,政府官员公款出国游、被停职的过错官员低调复出等问题经媒体披露后,最终在公众的关注下得以查处。 社会的发展需要媒体的参与和建构。媒体是号,为社会的发展凝聚力量;媒体是剑,为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媒体是手术刀,割除社会毒瘤、医治社会痼疾。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成为具有媒体性质的发布者,这就需要更多具有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人参与到媒体建设中来,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坚决反对以反“媒体审判”之名,行抵制舆论监督之实的行为。从法律上保障媒体行使舆论监督的正当权力,无疑将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当然媒体自身更要做好自律。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媒体未来和国家未来。 2.力戒“口惠民生” “民生”,这几年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分外响亮的“主题词”。政府出台“民生政策”之密集,媒体推出“民生话题”之深入,百姓关注“民生热点”之强烈,可谓前所未有。 如何使每一级政府的惠民之举,托起每一个百姓的幸福生活?显然,我们还有许多的结待解。走进基层,常常遇到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民生是个“筐”。看一看各地在抵抗金融危机中,接连推出的刺激内需的大手笔,看一看基层在跟进产业

部分媒体近年招聘考试办法及试题

4前沿报告 时事题为“试论述党的十五大的历史意义”,时间为20分钟。o ULI专业题 这部分试题各个部门不太一样,试题特点与部门、岗位特点相结合。编辑侧重考察文字能力,记者侧重于写作能力;对外部门侧重于外语的应用。 如:用英文翻译一篇题为“科索沃危机之后的欧安”的文章。这样的题目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功底,是很难驾驭的。它也说明了新华社这样的单位招的就是专业的人才。 部分部门招收编辑的考试试题_倾0重于考查应聘者的语言文字功夫,如《半月谈》杂志社,其试题第一部分是语言常识,包括根据拼音写汉字、修改错别字、修改病句,这一部分试题内容难度较大,应试者可参考上海出的《咬文嚼字》杂志;第二部分则是写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命题作文。m LILI面试题主要考察应聘者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应聘者对某些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人民日报:以1999年为例,年前的笔试有两轮,初试进行了一天,上午考专业和写作,他们出了10个题目让你从中任选6个回答。具体有:①对新闻的认识②怎样看待去年的洪灾,最好能从正反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④如何改进《人民日报》经济版 ④对有偿新闻的看法等。写作的题目是“改革开放20年”,要求夹叙夹议,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下午是英语的笔试。 复试时,300人只剩下50人,考试仍进行了一天。上午的题目是如何看待《人民El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的异同,每人限时15分钟;下午安排应聘者参观人民日报的网络部,要求就参观内容写一篇现场报道,800字以内,限时1小时。 年后又通知应聘者去面试,这时只剩下6个人,而计划录取3个。 附:中国青年报摄影部2003年招聘编辑.记者初试考题选录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历任国冢主席是、——、31957年的“——”被严重地扩大化了,1958年的“——”使左倾错误严熏地泛滥开来,1966年的“——”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6.中共16大新选出的政治局常委共人。他们是 7根据公布的党的16大政治局常委排名顺序,以你的经验判断,明年j三月份——有可能出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有可能出任政府总理。 8. .被称为印度的圣雄。——被称为英国的铁娘子。——被称为结束东西方冷战的苏联总统。9.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占领——引发的。在这之 前j伊拉蔸曾同进行了8年的战争。 。10.≥002年10月12日,印尼旅游圣地遭到大规模恐怖袭击。 11.中国40家媒体评选出2002年十大国外焦点人物,其中有退休总统获大奖的——人质事件显手腕的 一叫板妥协均在行的——。 14.2002年中国民航发生了两起空难,一起在,一起在。 15.2002年9月14日,由犯罪嫌疑人投放造成300多人中毒、42人死亡的南京汤山镇中毒案震惊全 国。 16.在反腐斗争中,——和——并没有因为他们曾担任过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而逃脱党纪国法的制裁。 19———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进入太空 已为期不远。 21.2003年1月7日,——与——不通火车的历 史终结了。 29.汤沭海是,谭盾是——,马友友是—— 一,他们在海外乐坛都享有崇高声誉。 30.王蒙是作家,许海峰是——,韩美林是 ,贝聿铭是,马寅初是,袁隆平是 一,白岩松是,袁世海是,刘永好是一——,马三立是,范长江是,何厚铧是——,柏杨是——,安南是——,霍金是一——,戴安娜是——,斯皮尔伯格是,沙龙是——。 二、简明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1.我国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4.作为记者,你愿意和什么人打交道,是官员?还是明星、富豪、专家、军人、下岗工人、失学者、罪犯?6.同一新闻现场来了许多摄影记者,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三、修改下列语句(每题5分,共30分)1.我被二位编辑热情邀请前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同志。 2.国际危机组织于2002年9月至10月间,在伊拉克 首都巴格达、摩苏尔、纳贾夫等三个城市对数十个不 同行业和阶层的民众进行了调查。 3.广西西宁的刘总和小崔二个人的调查报告,更加提醒 我们应该清楚地明白,做事缺少诚信最终会自食其果。4.承担企业信誉评定的发布机构,必须由成熟、公正 -齐l晚报总编辑:郝克远 办报D号:为读者鞭务?s读者俱进

中国期刊名录

中国期刊名录 ---全国期刊名录索引--- 汉语拼音[ A ] [ B ] [ C ] [ D ] [ E ] [ F ] [ G ] [ H ] [ J ] [ K ] [ L ] [ M ] [ N ] [ O ] [ P ] [ Q ] [ R ] [ S ] [ T ] [ W ] [ X ] [ Y ] [ Z ] 其它 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是由新闻出版署根据各方面的推荐进行评选,于1988年1月商中宣部确定的102家重点推广、扶持的社科期刊,简称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排名以当时公布的排列顺序为准)。 1、求是 2、党的文献 3、党建研究 4、中国社会科学 5、经济研究 6、考古 7、文艺研究 8、理论前沿 9、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0、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1、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2、学习与探索 13、文史哲 14、敦煌研究 15、农村工作通讯 16、中国税务 17、人民教育 18、财务与会计35、中篇小说选刊 36、微型小说选刊 37、民间故事选刊 38、名人传记 39、今古传记 40、科幻世界 41、大众电影 42、中华儿女 43、西藏研究(研究) 44、读书 45、中国青年 46、中国妇女 47、中国金融 48、乡镇论坛 49、民族团结 50、辽宁青年 51、老同志之友 52、演讲与口才 53、家庭生活指南 69、十月 70、小学生天地 71、中学生天地 72、初中生必读 73、新华文摘 74、读者 75、青年文摘 76、农民文摘 77、党员文摘 78、海外文摘 79、海外星云 80、青年博览 81、小朋友 82、故事大王 83、集邮 84、英语世界 85、新体育 86、足球世界 87、足球俱乐部 北京上 海 天 津 重 庆 黑龙 江 吉 林 辽 宁 河 北 河 南 山 东 山 西 安 徽 江 苏 浙 江 福建 广东海 南 甘 肃 青 海 云南 贵 州 四 川 湖 北 湖 南 江 西 陕 西 香 港 澳 门 台 湾 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西藏自治 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访文化学者李土生 ■ 半月谈记者张曦 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8月底的北京终于告别了酷暑,迎来宜人的秋风。一个丽日蓝天的下午,记者就养生话题采访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土生国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李土生。李土生的观点是:“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半月谈记者:请您谈谈怎样理解养心? 李土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百法,首重养心。 古人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半月谈记者:那么,能介绍一下古人是如何养心的吗? 李土生:古人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为基础,融合了儒、释、道及百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综合来说,古人养心主要通过神、情、德三种方式。 半月谈记者:如何通过养神来养心? 李土生:在古人看来,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反之,则身体羸弱。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贪得。”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二是“致虚极,守静笃。”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 半月谈记者:对有些人来说,“少私寡欲”说到容易做到难。 李土生:其实,儒家和道家都强调“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当然,古人讲的“寡欲”绝非是消极逃避和无所作为。正因为“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古代先贤才强调“清心寡欲”,目的是鞭策人们培育并保有正能量,防止被负能量侵害身心健康。 半月谈记者:“以情养心”怎么理解呢? 李土生: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

2020年半月谈时事热点:国外孩子如

2020年半月谈时事热点:国外孩子如 xx数学xx:高中阶段是重点 在国内时,常听人说北美的中学数学都教得很浅,8年级还在学什么分数小数,而这些在国内小学5年级就学完了。但为什么一方面说美国中学数学教得很浅,另一方面在北美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又能频频在国际数学奥赛中摘金夺银呢? 带着这一困惑,半月谈记者电话采访了加拿大多伦多市奥林匹克学校校长吴竹青。有着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吴校长告诉记者,北美教育体系中有不少外界不了解的地方,有些是值得借鉴的。 首先,北美的教育体系符合儿童和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学生在8年级之前都是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的。在美国和加拿大,7至8年级是初中,9至12年级是高中,中学知识的75%至80%是在高中4年学习的。而高中4年又以后两年为主,内容占到65%至70%。这种安排,适合孩子心理和生理成长的非线性特点。 吴竹青举例说,北美中学12年级的数学课有完整的微积分课程,而国内中学高三数学课本中只有一章涉及微积分,而且只是介绍性的。另外,在数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以及多项式函数等方面,北美学生也比国内学得深。 其次,北美没有全国统一高考,高中学生也就避免了做题机器般的训练。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孩子,完全可以学习更高级别的课程。 在北美,每年都会有近百万中学生在学完中学数学课程后去修读AP微积分课程。AP是一个系列课程,共有20多门,是美国大学理事会给中学生开设的大学1至2年级的公共课程。在美国有1.5万多所中学开设了多门AP课程,学习能力较强的中学生,在中学毕业前会修读好几门AP课程。不仅如此,美国的很多社区学院都允许中学生去旁听甚至正式修读一些大学课程。考试合格后,还可以计算为大学学分。这样,对数学有兴趣的中学生可以一直往前走,甚至进入研究生阶段的课程。

半月谈半月评论:房价问题

半月谈半月评论:房价问题 令人担心的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北京、广东房地产销售明显过热,房价大幅攀升,大有代替上海、浙江带动新一轮房地产过热的苗头。 2、目前有三股强大的力量可能使正在进行的房地产调控夭折: 首先是金融机构有一股前新未有的投资冲动,多个数据可以反映这种冲动,即一季度房地产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大幅扩张,同比 增长48.5%,比2005年一季度快36.4个百分点,比2004年一季度 最热时期的增幅还快17.8个百分点。第二股力量是地方政府。多数 地方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经济增长速度不能放慢,也就是投资 不能慢,投资不能慢主要是房地产不能慢,因为房地产是地方财政 和多种城市经营动作的“摇钱树”。 第三股力量是投机资金的大量存在。现在许多人非常关注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但增长最快的是游资(国内和国际), 这些游资现模非常大,而且与其他几股力量结合,将会对房地产等 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3、2000年以来,商品房及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涨幅突破了两 位数,2004年分别为14.4%和15.2%.。东部地区房价涨幅最高,而 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全国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比如上海、杭州,平均房价涨幅连续两三年超过15%以上。而且,房价上涨过 快现象呈现蔓延态势,由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涨地区向中、 西部地区扩展。与此同时,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带动了二手房交易 价格上涨。 目前房地产的需求不是较变为阶段性、结构性的需求过度扩张。2005年全国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仅占销售面积的73%,东部和部分中 心城市成为突出,上海销售面积已经连续四年大于竣工面积。有些 地方拆迁规模反弹所带来的被动性住房需求上升,也加剧了供求矛盾,进一步促进房价上升。有13个省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超过30%,其中6个地区超过50%,最高的达到115%。

2020年半月谈电子版: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

2020年半月谈电子版: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 听过一个“学生追师”的故事:有位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结果 他的课讲到哪,不少学生就跟到哪,虽然往返路途很辛苦,但学生 乐在其中。梅贻琦先生有个形象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 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于名师 课堂,实乃学生之幸。 “为学莫重于尊师”。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德性精华,历史上 既有像孔子这样“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的流芳圣贤,又有“程 门立雪”“子贡尊师”之类的千古佳话。民间社会中,即使没有读 过书的人,也都知道“尊师”的重要。如今社会倍加重视教育,教 师更是被寄予沉甸甸的期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 膀挑着民族的未来”。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向老师表达由衷的尊敬 和感恩,让尊师重教成为遍及社会每个角落的风尚,正是最好的教 师节礼物。 回首往昔,从普及新知到教育救国,教师总是挺立在时代最需要 的地方。徐特立坚持兴办平民教育,毛泽东视他为一生的先生;陶行知穷毕生精力钻研教育理论,改造乡村教育,探寻济世安邦的教育 之道;民族危难时刻,朱自清、闻一多等诸多学者云集西南联大,为 国家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我们的周围,亦有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 张丽莉、照顾麻风村孩子的农加贵、辞去村支书甘当“孩子王”的 韦造祥等无数好教师楷模。他们身上,闪耀着“学为人师,行为世 范”的师德典范,闪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 之心,闪耀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强国之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为大,亲师为尊”,从古至今, 师生关系都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关系。“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 为扶持。”对学生来说,恩师的悉心授业、关怀备至,可能改变一 生的命运。“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对教师而言, “三尺讲台”不仅使命光荣,“得天下英才尽育之”也充满着“高 尚的快乐”。教师哺育学生以知识和良知,用“仁而爱人”的情怀

杂志广告语欣赏

杂志广告语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生活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报 ·《书城》 再现文字之美 ·《城市画报》 新生活的引领者 ·《经理人》 管理企业,经营自我 ·《数字商业时代》 轻松解读新经济 ·《外滩画报》 公信就是生命力,有观点就有预见 ·《智囊》 探讨企业运作的规律与方法,关心企业人士的生活形态,传播实战经验 ·《经济学人》 高处不胜寒,还好有《经济学人》读 ·《中国企业家》

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 ·《环球企业家》 商业品格商业尊严 ·《商务周刊》 中国大陆第一本商业杂志 ·《IT经理世界》 商业新知管理利器 ·《当代经济人》 关注成长企业的杂志 ·《南风窗》 聚焦政经相约成功 ·《东方企业家》 远见中国携手未来 ·《中国国家地理》 因为有我,生活才更精彩 ·《财经》 独立采访、独家报道、追求翔实公正·《青年记者》 高品位、高质量、新风格,新设计·《市场观察广告主》 面向广告主服务广告主 ·《新财经》

关注资本关注新财经 ·《新民周刊》 新闻·新知·新锐民生·民情·民意 ·《商界》 集商界经营之道看商界丰富人生 ·《互联网周刊》 网络时代·管理者的信息化精读刊物 ·《经济月刊》 深度解读经济中国 ·《财智》 人本化管理智慧的提供者 ·《海外星云》 见证世界风云展示环球气象 ·《商业时代》 传播现代营销方式关注新锐商业理念洞悉潜在无限商机·《时代财富》 引领时代潮流指点财富源泉 ·《知识经济》 聚焦科技产经关注知识创新 ·《社会观察》 一本杂志和它独特的观察视角 ·《华夏人文地理》

用华夏人的眼光观察宇宙空间,用全球人的角度关注华夏人文·《时尚旅游》 旅行开始的地方 ·《时尚座驾》 一本驾驭时代的先锋汽车杂志 ·《时尚家居》 引导家居潮流、师范生活品位 ·《时尚健康》 国内第一本全面关爱男人的杂志 ·《时尚健康》 一本为现代女性全面减压、完善身心的杂志 ·《娇点-Cosm0GLRL》 一本真正体现并鼓舞都市年轻女性生活的国际化刊物 ·《时尚中国时装-BAZAAR》 现代、优雅代言人 ·《时尚先生》 一本给成熟男人而非小男生的杂志 ·《时尚-xxxxLITAN》 她世纪她时尚的引领者 ·《时尚好管家》 现代都市成熟女性最亲密的朋友、情趣生活的代言人 ·《时尚时间》

经典灯谜大全及答案

2017年元宵节灯谜及答案大全精选 1. 一个婆婆园中站,身上挂满小鸡蛋,又有红来又有绿,既好吃来又好看。(打一植物)【谜底】枣树 2. 茎儿许多根,果子泥里存,没花也没叶,没枝也没根。(打一植物)【谜底】荸荠 3. 红线吊绿球,吊上树梢头,不怕风和雨,只怕贼来偷。(打一植物)【谜底】猕猴桃 4. 陶令最怜伊,山径细栽培,群芳冷落后,独自殿东篱。(打一植物)【谜底】菊花 5. 状如蘑菇一珍宝,当年白蛇将它盗,其实是味好草药,滋补健身价值高。(打一植物)【谜底】灵芝 6. 大姐长的真漂亮,身穿桔红花衣裳。七颗黑星上面镶,爱吃蚜虫饱肚肠。二妹最爱嗡嗡唱,百花园里忙又忙。后腿携带花粉筐,装满食品喂儿郎。三姐身披黄衣裳,腰儿细来腿儿长。飞到田间捉害虫,尾巴毒针塞刀枪。 (打三益虫) 。【谜底】瓢虫,蜜蜂,黄蜂(马蜂) 7. 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打一动物)。【谜底】龟 8. 一物长来真奇怪,肚皮下面长口袋,孩子袋里吃和睡,跑得不快跳得快。(打一动物)。【谜底】袋鼠 9. 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打一动物)。【谜底】大象 10. 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打一动物)。【谜底】螃蟹 11. 四蹄飞奔鬃毛抖,拉车驮货多面手,农民夸它好伙伴,骑兵爱它如战友。(一动物)。【谜底】马 12. 趣味儿童灯谜

13. 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高飞睛,气象预报它内行。(一动物)。【谜底】蜻蜓 14. 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是喵喵喵,黑夜巡逻眼似灯,粮仓厨房它放哨。(一动物)。【谜底】猫 15. 一顶透明降落伞,随波逐流飘海中,触手有毒蜇人痛,身上小虾当眼睛。(一动物)。【谜底】海蛰 16. 尖尖嘴,细细腿,狡猾多疑拖大尾。(一动物)。【谜底】狐狸 17. 腿长胳膊短,眉毛盖着眼,有人不吱声,无人爱叫唤。(一动物)。【谜底】蝈蝈 18. 身穿鲜艳百花衣,爱在山丘耍儿戏,稍稍有点情况紧,只顾头来不顾尾。(一动物)。【谜底】野鸭 19. 小飞虫,尾巴明,黑夜闪闪像盏灯,古代有人曾借用,刻苦读书当明灯。(一动物)。【谜底】萤火虫 20. 粽子头,梅花脚,屁股挂把弯镰刀,黑白灰黄花皮袄,坐着反比站着高。(打一动物)【谜底】狗 21. 耳朵长,尾巴短,红眼睛,白毛衫,三瓣嘴儿胆子小,青菜萝卜吃个饱。(打一动物)【谜底】白兔 22. 七个人有八只眼,十人亦有八只眼,西洋人也眼八只,家母同样眼八只,猜四个字答案是:货真价实 23. 九十九,猜一字答案是:白 24. 九只鸟,猜一个字答案是:鸠 2017年元宵节灯谜及答案大全推荐 1. 白糖梅子真稀奇。(打一食物)【谜底】元宵 2. 明又明,亮又亮,一团火球挂天上,冬天呆的时间短,夏天呆的时间长。(打一自然现象)【谜底】太阳 3. 来到屋里,赶也赶不走,时间一到,不赶就会走。(打一自然现象)【谜底】太阳光

2020年半月谈时事热点:国外孩子如何学数学

2020年半月谈时事热点:国外孩子如何学数学 北美:高中阶段是重点 在国内时,常听人说北美的中学数学都教得很浅,8年级还在学 什么分数小数,而这些在国内小学5年级就学完了。但为什么一方 面说美国中学数学教得很浅,另一方面在北美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 的学生又能频频在国际数学奥赛中摘金夺银呢? 带着这一困惑,半月谈记者电话采访了加拿大多伦多市奥林匹克学校校长吴竹青。有着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吴校长告诉记者,北 美教育体系中有不少外界不了解的地方,有些是值得借鉴的。 首先,北美的教育体系符合儿童和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学生在 8年级之前都是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的。在美国和加拿大,7至 8年级是初中,9至12年级是高中,中学知识的75%至80%是在高中 4年学习的。而高中4年又以后两年为主,内容占到65%至70%。这 种安排,适合孩子心理和生理成长的非线性特点。 吴竹青举例说,北美中学12年级的数学课有完整的微积分课程,而国内中学高三数学课本中只有一章涉及微积分,而且只是介绍性的。另外,在数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以及多项式函数等方面,北 美学生也比国内学得深。 其次,北美没有全国统一高考,高中学生也就避免了做题机器般的训练。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孩子,完全可以学习更高级别的课程。 在北美,每年都会有近百万中学生在学完中学数学课程后去修读AP微积分课程。AP是一个系列课程,共有20多门,是美国大学理 事会给中学生开设的大学1至2年级的公共课程。在美国有1.5万 多所中学开设了多门AP课程,学习能力较强的中学生,在中学毕业 前会修读好几门AP课程。

不仅如此,美国的很多社区学院都允许中学生去旁听甚至正式修读一些大学课程。考试合格后,还可以计算为大学学分。这样,对 数学有兴趣的中学生可以一直往前走,甚至进入研究生阶段的课程。 再有,美国和加拿大都有面向中学生的各类数学竞赛。各种竞赛中的优胜者受到美国名校的青睐,大学录取时有一定的优势。一个 孩子如果对数学有兴趣的话,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竞赛活 动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英国:分层授课因材施教 英国以能力教育为主,注重独立思考和分析,往往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教授不同难度的内容。数学的教学也不例外。 一般通过小班授课的方式使每名学生得到足够的关怀,尊重个人之 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师授课之外,辅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参 观实习、潜能拓展等丰富的学习形式;注重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英国的数学教材种类繁多,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出版社会根据学生的差异出版不同程度的教材。大部分教材分为A、B、C几个 等级,也有用C(圆形)、T(三角形)、S(正方形)对应不同程度的学生。 在英国的学校,新生入学时和在国内一样都会被分班,这是从学校学籍管理角度划分的班级。之后,还会根据数学测试的情况把学 生分成几个等级,所以同班学生上数学课可能会在不同的班级,通 过走班制实现了分层教学。 在分层教学基础上,到了高中阶段,随着选修模块的加重,学生的差异性会进一步加大,实现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程度的数学。在低 年级时,在学校教学之外,还会有一些数学俱乐部的活动,让数学 爱好者接受更具挑战性的课程,比如“数学大师班”。 英国的课堂比较注重实践训练,属于那种务实型的“精讲多练”。老师一般在课上只讲几道例题,练习中会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参加 小组讨论,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严格遵循老师教授的解题方法。 芬兰:轻松愉快学数学

2020年国考申论热点话题:半月谈解读

2020年国考申论热点话题:半月谈解读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改革如何在关键领域有新的突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等,并对改 革做出了系统部署。近日,半月谈记者采访了人士,请他们对《决定》中的改革亮点实行解读。 【亮点】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新目标 【《决定》原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解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决定》 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新目标, 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提法。过去我们说建设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的,而新目标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 现代化,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 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重 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亮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决定》原文】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 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解读】“从‘基础性’到‘决定性’,意味着市场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 研究所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对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新提法,不但体现 了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也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伟民说,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也 是未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其未来影响将 不亚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但作用的内涵不同。同时,只有界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当前政府职责越位、缺位、不到位并存的 问题。《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可概括为5项职能、20 个字,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亮点】提出更加公平地对待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两个“都是” 【《决定》原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解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人们把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形象地比喻为“东方巨人”,为什么能走得快、走得稳?就 是因为“东方巨人”有两条腿——公有制、非公有制。 杨伟民说,这次的表述表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没有老大、老二之分。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 市场准人、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决定》都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决定》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 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亮点】国有资产监管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决定》原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增强国 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解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认为,国有资 产监管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有利于从整体上发挥国有资

2013年《半月谈》第18期

2013年《半月谈》第18期2013-09-30 09:46:23字号:小| 中| 大推荐资料《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 《申论》是公务员考试的一门科目,也是许多考生比较看重、担心的一门考试科目,这就需要考生全面了解申论学习的各部分内容及知识系统,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技巧,进而提高自身对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考生也需要明白,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生仅通过做题来取得申论的高分,提高这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是不够的,考生应抽出时间去多读一些书刊杂志,多读一些中外名著及相关的专业著作,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应试者可以通过阅读近一年来的《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等时政刊物的方式关注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为帮助考生积累素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将会持续更新半月谈,同时考生应结合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中申论指导进行全面复习。以下是《半月谈》2013年第18期内容: 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 网络的兴起,是一个进步,给公民的话语表达举托起一个宽广的平台。网络的生长,也是一个挑战,给社会的公共治理提出了许多待解的课题。 流动中的中国,正在迅速改变着原有的一元化社会格局。多层化的社会结构,多样化的生活追求,必然衍生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表达。觉醒中的公民意识蓬勃地生长,每一个个体努力发现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随着网络的悄然崛起,社会的活力也在这里积聚、迸发,社会的矛盾也在这里凸显、碰撞。 如何在网络文明的培育中,助力公民意识的生长、公民素质的提升和公民生活的建设? 文明,意味着表达的公共理性。 互联网的普及,打开了公众话语表达的一扇新的大门。这是公民表达权利的扩张、表达空间的拓展和表达渠道的畅通。时下中国网民已近6亿,主体是年轻人,网络赋予他们不同于传统的人生状态,通过发帖、回帖、转载、点击等快捷化、零距离的网络表达,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民间舆论场。

半月谈申论范文

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 因戾气暴发在商场砍人,因停车纠纷将幼童摔死,因上访不果向公交纵火……接接连连的个人暴力事件,一经报端、网络披露开来,便引发民众对公共安全的担忧情绪,也牵动起舆论对社会文明的深沉拷问。 我们应当谴责并制止,所有的暴力都是对文明进步的悖谬,所有的仇恨都是对包容和谐的颠覆。同时,我们也当追问和求解,是什么在催生人性之恶?如何从源头祛除社会戾气? 首先让人警醒的,是同样被媒体频频聚焦的行政暴力的蔓延和危害。 尽管法治政府、行政文明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但是,人们还是不时看到身边发生的另一种乱象:有城管队执法,或围殴村民,或爆踩商户;有保安队截访,限上访者自由,向上访者施暴;有联防队治安,轻则伤人筋骨,重则夺人性命;更有那些强行征地拆迁逼人上高楼进社区的,引发了一次次平民拼命抗争,酿成了一场场群体冲突事件……当然,一些政府官员总会在第一时间出来先自划清界限:他们都是不在编的临时工。可是,百姓都很明白:这些临时聘用人员毕竟都是政府的雇员,他们的这些举动,毕竟都是履行政府职能的执法行为。而且,在矛盾冲突的善后中,

这些政府官员展现出的也多是纵容包庇,百般推脱,竭力掩盖真相,甚至以维稳之名,动用强制力量高调介入,加剧冲突。这一切,与现代政治倡扬的法治政府、行政文明,与现代领导必具的群众观念、人文关怀,相去何其遥远? 往深处延伸,我们则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流失和追寻。 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近年来广大民众最强烈的呼声。收入不公,让弱势群体倍感生活压力的沉重,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已接连敲响“中等收入陷阱”的警钟。更为显眼的是财富不公。看一看网络举报的那些官场上的“房叔”“房姨”“房姐”,坐拥几十套房产的财富神话如何能轻易制造出来?再看一看许多乡村,土地被政府强行低价征占、被资本强势集中流转,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被何人侵夺?更深层的则是权利不公。在制度的缝隙中,在政策的扭曲中,权力的寻租与资本的依傍相链接,垄断更多的发展资源,占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攫取更多的发展红利。当底层民众的心中涌起一种对生存发展的无力感、对人生梦想的挫败感和对尊严体面的羞辱感,任何一点新的伤害,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那最后一根草。 公平正义既是一种理性原则和道义要求,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和日常的生活意义。 从系列极端事件的发生中,我们还体验了国

半月谈时事政治2020:中国梦

半月谈时事政治2020:中国梦 楼继伟在文章中称,对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途径,有三种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第一种理解,关注发展成果的再分配,为此特别强调 发挥政府的作用,国家要提取更大比例的财政收入,通过大规模的 再分配来实现结果的公平。第二种理解,关注发展机会的创造,而 不仅仅关注结果,争取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条件获得发展机会, 通过自身努力得到发展,享受发展成果。国家适当提取财政收入, 实施适当的再分配政策,主要是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让市场发挥 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第三种理解,是一种不平衡的途径,国家 大力扩大开支,实施大规模的再分配,但提取的财政收入比较少, 财政长期赤字,个人付出较少的努力,享受更多的福利,国际收支 赤字也会越来越大。 楼继伟认为,第一种途径压缩了市场的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率较低,就业不足。同时,如果过多靠国家福利,而不是靠自己奋斗,人民的幸福感也并不见得很高。因此,这种模式不大可持续。 而第三种模式就像是指望天上掉馅饼,这样一种途径最后要靠通货 膨胀来平衡,其结果是低收入人群和地区会更为困难,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它们都是不归之路,唯有第二种发展途径使得就业充分,人民的幸福感强,经济增长率高,方是可持续的。但楼继伟也认识到,第二条是艰巨的改革之路,而当前中国并非没有滑向第一和第 三条歧途的可能性。 正如楼继伟正确地指出的,这里面的问题最终其实还是要归结到一对绕不开的根本性关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中,政府和市场 各自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撇开学术概念的意识形态含义,楼继伟文章所说的第一种途径实际上就是所谓“福利国家”模式,其在政治上亦可被称为社会民主 主义;第二种,也就是他认为可持续的途径,实际上就是传统的自由 主义模式(也有人不甚准确地称之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它还 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政治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文化自由主义,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03-03-07 一、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杂志市场概述 宏观背景: 如果有人问:中国四大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志)中,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很多人会回答:杂志! 是的,中国大陆地区的杂志截止到2001年底的统计,共有8725种,从数量上来说,在世界上也算的上是期刊大国。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传媒领域政策的变动,杂志市场呈现了良好的资本增值性。投资杂志成为继网络之后最热门的传媒投资方向,杂志期刊市场也显得异常热闹,目前中国杂志市场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a. 期刊的同质化现象 几乎所有的财经类杂志都是为高级经理人打造;几乎所有的汽车类杂志都是为购车者和车主制作;几乎所有的时尚类杂志都是为年轻白领女性开办,很多杂志的读者定位方向趋同,如果再细分下去则定位稍显模糊。(见图一)

b.社会政治性与市场资本性共存 以前杂志社是国家、政府宣传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以及学术交流、情报、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的重要工具,许多年来杂志的发展也一直围绕着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方面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期刊纷纷开始自负盈亏,走向市场,在主管单位的允许下各种资本也开始介入。除少量的杂志走向市场资本运营外,多数杂志的政治性仍占主导地位。 c.杂志的编辑、销售、发行体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杂志编辑力量为事业单位人员,销售力量为资本投资方,发行力量为邮政部门和发行商,由于三者体制的不统一,造成许多杂志在整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上存在瓶颈效应。 d.多数杂志仍以发行为主要收入来源 在8725种杂志中,其中有5300种左右的杂志发行量小于10000册,这部分杂志多数以发行为主要收入。另外发行百万的杂志在23种以上如《家庭》、《故事会》、《读者》等,其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发行收入。如《读者》2001年将近2亿的收入中有1.8亿来自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只占10%左右。

申论复习必备资料《半月谈》

申论复习必备资料《半月谈》 《半月谈》是考公务员申论资料必备之一,那么各位考生要如何利用《半月谈》来复习公务员申论呢?下面本人为大家带来申论复习必备资料《半月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申论复习必备资料:《半月谈》 《半月谈》,是中宣部根据新时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托新华社主办的、面向广大基层读者的重要党刊。《半月谈》始终坚持高格调的大众化,高品位的通俗化,坚持以时事政策为主。以基层读者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办刊方针,既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了主旋律,又体现了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半月谈以积极热情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为己任,坚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出台确定报道选题,及时准确地解读中央的方针政策。"念真经"、"不走调",以先进文化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唱响、唱好主旋律。 半月谈是考公务员申论复习必备资料之一。大部分考生在报名公务员考试之前对申论完全没有了解。如何写申论才能拿到高分是考生复习申论普遍关心的问题。学宝云课堂网校的老师介绍说其实申论考试考查的不仅是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是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得以提高,最好的办法是多阅读,多读那些反映社会热点同时又包含公共管理思想和政治精神的文章,《半月谈》就是非常好的复习资料。 首先,《半月谈》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半月谈》是中宣部委托新华社主办的重要党刊,其内容广泛,包括时事

政治、时事热点和新闻,还包括对政策的解读、时评等等。可以说,《半月谈》反映的思想就是就是党的思想,它能够帮助考生及时掌握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了解国家大事,提高考生政治素养。同时学宝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主编介绍说《半月谈》的内容也极为精炼,通常是有重点的报道和评论国内时政热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三农”问题是事关民生的热点问题,也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通过《半月谈》的相关报道,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弄清国家针对“三农”问题的立场、采取的政策、措施等。在了解这些基础上,考生便拥有了写作相关主题的充足的材料,当然就不会出现无话可写、无点可论的现象。 其次,《半月谈》的语言风格、行文方式与公务员考试的要求非常接近,是考生借鉴和模仿的范本。特别是每一期的评论文章,应该说是很好的申论写作素材,对提高申论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这些评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思想性,多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帮助考生形成严谨的思维能力,从公务员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报道某个热点话题,通常从问题入手,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透过现象分析反映现实问题,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正是申论写作的所具备的能力么?当然,对于一些申论好文好句、权威论述,我 们可以背诵下来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最后,《半月谈》往往是申论给定材料的来源。申论考试通常是聚焦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而作为时事政策的权威顾问,《半月谈》恰好符合了申论材料的要求。国家公务员考试一本通教材编辑部老师举例说2014年国考申论真题试卷就 是从《半月谈》上摘选了大段材料,在这一次申论考试的试卷中,无论是地市级的还是省部级的试卷,申论主题都能在《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