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二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初赛 (1) (1)

湖南省第二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报告题目: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怎样提高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名称: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

2016年4月

关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能力培养的研究

前言:

约翰·D.洛克菲勒曾说:“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所谓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东西。创新,首先是认识上对原有的成就深化与超出,是思想的更新,观念上的创新。它的实质就是后人对前人成就的不满足,是对已有的怀、批判与超出,是对现有的突破从,是辩证的否认,是人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出了过去所没有的新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原来人类没有的,有人研究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做出来了,这属于开创性的创新;二是前人研究过、做过,但不成功,或是错了,有后人研究发现并纠正了前人的错误使之成功,这属于推翻性的创新;三是前人研究了、做过,也是正确的、成功的,有人在此基础进一步的研究,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锦上添花,这属于更替性的创新。

一、选题原因

(一)拥有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的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成更加不稳定。只有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才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拥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学生振兴中华之本。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代史上,我们受够了落后挨打的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受够了创新不足而受制于人的亏,历史和实践证明不创新就要落后。所以党在十八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让“中国梦”与创新紧密结合。“中国梦”

是时代的主旋律。大学生是践行中国梦的主力军,创业、创新是我们践行“中国梦”的要求和途径。

(三) 拥有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学生推动世界进步的阶梯。

“预见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未来”创新就是力量,创新才能强大。经济强国都是创新强国。回望近300年的世界现代化史,正是因为领先创新,才使英国这个孤悬一隅的岛国,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世界发展领头羊;正是信奉“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重视科技发明,才使美国抓住机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因为有了创新精神,世界才一直向前发展,才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紧接着电气时代的来临,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展望未来,不可否认创新也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创新为帆,遨游宇宙之海。

二、研究现状

学术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

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介绍,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为此,“学习路上”将连续推出“习近平谈‘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系列策划,今天推出“创新发展篇”。“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在天津视察时表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2)国外研究现状

创新研究作为一种现象始于法国1903年对创新传播的分析研究,英国和德国繁

随其后。在美国,对创新的研究有19世纪20年代的人类学和19世纪30年代对杂交玉米传播的研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和加拿大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从研究个人创新的传播转向研究创新的采用者,创新在经济发展领域之外提升国家竞争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保障公共秩序运行稳定性,维持政府权威合法性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开始得到学界和公共机构的重视,讨论和实践。“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十几年间,创新似乎成为社会科学领域最时髦的名词,创新研究在从人类学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中展开。当时的创新研究对个人,组织和国家政体独特行为的调查能够产生重大的社会效应。”随着始于新西兰和英国的新公共管理的诸多理念,构成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欧美一些国家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因而,进入21世纪,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和实践推动,通过创新改善政府管理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善治运动。

三.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一)研究方法

在进行本主题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采用了小组讨论法、文献检索法、个别访谈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研究思路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决定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能力培养为主题进行研究,研究从分析“创新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等相关内涵入手,研究侧重于关于青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国家创新发展政策的相关问题,并最终落脚在如何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研究内容

1、创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1)创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发展作为《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贯穿《建议》全篇的重大战略思想。并且在今年的政府

工作报告中,“创新”仍是一个高频词。并且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列为第二篇,是分类项的最前列,足见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动物本能,也是人类各种能力的其中一种能力的诠释或代称,如果将人类的各种能力分级的话,那么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中的最高级别,创新能力,是由创新和能力两个名词共同构成,而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1)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的改革本就是从学生开始,作为将成为时代中坚的大学生则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2)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新产品的层出不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一名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更是能跟上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的需求总是不同的,所以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所以大学生必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3)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创新能力愈益重要。在学习方面更是缺少不了创新意识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应试教育模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阻碍

应试教育是现代大学生习惯于墨守成规的最大原因,只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忽略创新。郭永福曾提出过,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不仅不重视创新,而且还压制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本来充满好奇的大脑变得木讷甚至愚笨,使学生本来好奇的眼睛变得黯然无光,使学生本来灵巧的双手变得笨拙甚至乏力。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没有创新能力,学校就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

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在于,学生压力过重,过于压制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失去他年龄阶段该有的灵性,使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被钳制了。这种招生录取制度捆绑了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手脚

(2)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重认识轻实践的问题

早在1998年,江泽民主席就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当今社会,创新依旧是一个热门话题,但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课堂知识学习和实践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在教学中直接陈述现象和规律,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规律,忽视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应用过程,忽视学生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的不良局面。因此,创新能力培养依旧存在重认识轻实践的问题。(3)现代教育评价体系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评价源远流长,评价的理论和观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目前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还是不够完善。全社会都重视教育,全社会都对教育提出种种希望、种种要求,这就对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学校,通过校长,通过老师,最后都压到了学生身上。我们的教育太过于追求考试高成绩,给人们传递的信息实际上是考试决定命运,分数决定命运,如果考试决定命运,分数决定命运真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或者是社会的风向,那谁还会在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现代教育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创新能力培养

(1)丰富内容

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亦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

(2)营造环境

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大学生可以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以社团和学生宿舍、班级为组织, 重点开拓和深入提高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等方面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同时,还应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3)提高想象力

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即提出新的看法、观点,也就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的过程,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象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的:“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对于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来说十分必要

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1、不足

(1)资料收集范围有限

海量的网络资源让我们眼花缭乱,资源搜集过程中的重复工作,使我们的研究效率不高。作为高职大一在校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研究时间的限制,使我们未能对与该主题有关的外国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汇总。

(2)研究时间短,调研范围窄

在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中,由于研究时间有限,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我们主要借助于网络资源。个别访谈仅在我校展开,未能涉及更多。

(3)过于依赖资料,缺乏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此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对现有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研究报告的完成个别访谈外,都是对现有资源的整理和整合,缺乏创新。

2、下一步对策

(1)学会归纳总结,提升资料收集整理能力

系统学习有关文献检索的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熟悉各种信息源(包括图书馆、网络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识别能力、信息检索技能和信息整理能力。合理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避免重复劳动。作为外语学院学生,我们将加强语言学习,争取查阅外国文献,了解国外学者专家对国家梦与个人关系的研究情况。

(2)拓宽研究渠道,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学会多种渠道调查,不要仅仅依靠现有的资料,并且如时间容许,我们将扩大资料收集面,深入调查,获取更多第一手的调查资料。

(3)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意识,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有勇于尝试的冲动。积极参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研究性学习收获

现代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时代。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此次研究,我们收获颇丰,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1)思维决定意识

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进而达到自学读书的一种有效手段。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路,学之端。”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我们所熟悉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最终撞上冰山而沉没,就是因为它的一个思维错误:船造得越大就越不会沉,越不会翻船。这个传统思维的前提给予了致命的一击。

(2)能力影响未来

目前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比较低下,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试图从各方面来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广大本科生已经具备了这样一种意识:“有了创新灵感还不够,还必须有为之付出代价的能力”,他们渴望把自己的创新才华发挥出来,积极吸收新的信息,不断充实自己,但他们缺少实践的创新能力。

(3)实践检验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所以,要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投身社会实践。

每—项的发明,无论是成功与失败,都是无数次创新思维实践过程的组合。现代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同学在课堂学习之余,充分走向社会,融入实践劳动,进行创新思维锻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出想与做的差距,只有在实践中创新理念才能变为现实,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让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重中之重,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甚至是国家和世界的未来。所以,从此刻起,我们应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对自我进行进一步的升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讲话[Z].2015(3)

2、吴凤娇, 把多铎, 许景辉, 等.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 上, 2013 (9): 42-44.

3、赵海军.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 人民论

坛, 2010 (14): 274-275.

4、刘强. 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0 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相关数据的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

践, 2012, 32(1): 29-32.

5、邓文婷. 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功效再造[J]. 高教探

索, 2016 (1): 95-98.

6、丁仲凯. 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现代交际: 下半

月, 2016 (2): 177-177.

7、陆健. 学生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 教

育, 2016 (5): 58-58.

8、朱永新.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三五”时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针[J]. 河南教育: 基教

版(上), 2016 (1): 4-8.

9、卫慧芳, 许臣.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2(1): 68-70.

10、金思阳. 大学创新文化在研究生教育走出创新困境中的作用[J].

11、乔海曙, 李远航.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 大学教育科

学, 2008 (1): 20-23.

12、张鹏, 于兰, 刘助柏, 等.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 2005 (3): 50-53.

13、沙洪成. 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国高教研

究, 2004 (8): 76-77.

14、石山鹰, 肖瑞泉. 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20(5): 14-15.

15、陈德静, 禾平, 王素华, 等.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 江苏高教, 2007 (1): 117-119.

16、阳太林. 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改革高校实验教学[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10): 34-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