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理学家朱熹与文教文化及对比孔子

62理学家朱熹与文教文化及对比孔子
62理学家朱熹与文教文化及对比孔子

宋明理学与文教文化的变迁

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方面,释、道两教极盛时,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宋明理学以释道的宇宙论、认识论的理论成果为领域和材料,再建孔孟传统。宋明理学可分为奠基、成熟和瓦解时期。张载、朱熹、王阳明三位著名人物恰好是三个时期的关键代表。

名著导读:《白鹿洞书院学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右接物之要.

朱熹由宇宙论始的理论体系是自觉地以构建伦理学为目标,并以之为轴心而转动的。理学家朱熹与文教文化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宋儒学派开始于胡瑗(安定),阐发于周敦颐(濓溪),学派正统树立于程颐(伊川)。朱熹受学于伊川的弟子李愿,他不但继承了伊川学派的传统,并且吸收了当时各家学说,而成为一个理学体系。

一、朱熹学说的主要倾向(理)

天理是人性伦理行为的绝对命令

孔颜乐处是理学追求的精神至境

中庸之道是理学行为的纲领准则

1.天理是人性伦理行为的命令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天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2.孔颜乐处是理学追求的精神至境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中庸之道是理学行为的纲领准则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

4.朱熹“正性情”的诗教知趣

性情之辨——诗教前提(生之理曰性,性即理,情乃性之用《朱子语类》)

性情之正——诗教旨趣(《诗》之言美恶不同,或惩或劝,皆有以使人得性情之正《诗集传》)

性情之变——诗教功夫(感、发、志、意)

5.朱熹的教育理论与治学方法

☆主敬立志,诚意正心

☆收拾思虑,完养精神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熟读精思,自然而得

☆爱日不倦,互相切磋

☆切己体查,着紧用力

7.文教纲领替代诗教传统的建构者

⑴文教目的—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修齐治平)

⑵文教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庸之道)

⑶文教过程: 端、变、规、止。

⑷文教功能:言教、思教、乐教、经教

①圣人之言,足以为教。

②圣人之思,足以为教。

③圣人之乐,足以为教。

④圣人之经,足以为教。

⑸文教方法:章句、训诂、讽咏、涵濡

⑹文教价值:万世之教。

孔子诗教理论体系:

诗教目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诗教特征:言志特征,“诗言志,歌永言。”(《尚书》)美言特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审美特征,“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诗教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诗教过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

诗教方法:“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游于艺”。(《述而》)

诗教价值:“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朱熹文教理论体系

文教目标:“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文教特征:(圣人之言)“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圣人之思)“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圣人之乐)“圣人故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圣人之籍)“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

文教标准:“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

文教过程:“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

文教方法:“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

文教价值:“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朱熹文教与孔子诗教的异同:

第一、孔子诗教哲学是一种本体论,是探求人的存在价值的本体论;朱熹文教哲学是一种认识论,学《诗》就是“明天理”的认识论。

第二、孔子诗教的至境是美学,目标是净化心灵,获得至美至善的情感体验;而朱熹文教的至境是理学,目标是一切都从属于理。

第三、孔子诗教的过程是开放的,其哲学价值是追求个体人格的发展;而朱熹文教的过程是封闭的,其哲学价值是致知文本蕴含的道学。

第四、孔子之“兴观群怨”说是在开放的对话之中,借诗以促进人的本体的发展;朱子的“言、思、乐、经”说则借“圣人之道”来束缚人的个性发展。

第五、孔子删订诗三百,保留了他不喜欢的“郑声”,显示出儒学海纳百川的气魄。朱熹注释楚辞,“若高唐、神女、李姬、洛神之属,其词若不可废,而皆弃不录”,显示出理学拘泥封闭的弱点。

第六、孔子诗教哲学是一种语录式思想,不利于生成系统化的教育功能;而朱熹文教哲学是一种结构化纲领,有利于引领文明发展的自觉化方向。

8.朱子理学的主静顿悟方法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就是顿悟之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就是至境之顿悟。从一体感悟到万物,从瞬间领略到永恒,只要心有灵犀,只要刹那之间获得终古的体验,就是一种顿悟。顿悟不需要推理,顿悟不依靠诱导,顿悟是透过宇宙人生的任一具像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这种顿悟的反映;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始信真源寻不到,依筇随处弄潺湲”(朱熹《偶题》),反映的就是这种顿悟。

语文学习不能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摩写,不能停留在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语文学习的顿悟之境界应该是从渲染直觉的生活,到传达生命的跃动,再到启示人格的灵境。

二、朱熹理学思想的另一面,便是一些诗文所流溢的审美的灵气。

1.直觉顿悟:充满灵气的审美创造

《春日》:胜日寻访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偶题》: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戏作武夷棹歌十首》: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2. 浴乎沂:超越感性的审美愉悦

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稍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视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眸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四书集注》)

3. 文从道出:提升文的审美价值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今东坡之言曰,“吾所谓文,必与道俱”,则是文是文,而道自道,待作文时就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此是他大病处。(《诸子语类·论文上》)

4. 意到横逸:写作的自由之境界

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逸不可当,只意到处便押一个韵,如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乃其少作也。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外,益圣于诗者也。

(《诸子语类·论文上》)

5.中和自然:审美与文风标准

《雅》《颂》之篇,其语和而庄,其意宽而密。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过于伤。

欧公文章及三苏文好处只是平易说道理。

陶诗平淡,出于自然。

孔子教育思想之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之教育目的 这两天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思政教育的资料,偶然看了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一些议论,由此专门的研究了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发现孔子关于教育的目的的说法引起了我强烈的感想。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也曾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 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一种说法是,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

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弟子们受到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这是有代表性的。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开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退。孔子培养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迟地参加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这就是我看了孔子教育思想中有关其教育目的的一些想法。当然,这种说法在今日看来是有一些片面的,首先在今时今日学习的目的不在单一。在人们看来,学习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有一席立足之地,不再是单纯的为了出仕。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 [关键字]: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及启示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了解孔子一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顺便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现代教育中比较提倡的,得到实践,并产生重要影响的。)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 1、有教无类:即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治国以礼”(《论语·先进》)、“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政治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颂。而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更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教育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辉。下面笔者从首创私学和教学思想两个方面来谈谈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一首创私学,广收门徒 孔子的一生,大部分从事教育活动。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孔子本来也想从政,但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曾经多次谋求出仕,但遭到权贵的排斥,因此最终未得重用,甚至不得不出走国外。虽然鲁国的掌权者也曾经想拉拢他,但他认为他们不走正道,不愿合作,于是退而在家讲学。他是最早创办私学,进行私人讲学的人。孔子办学,主要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在他30-35岁之间,第二个时期在37-50岁之间,第三个时期是在他的晚年,即68-73岁之时。他的私人讲学非常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这些弟子有许多是从远方慕名而来的。七十二位贤者,有的以学问闻名,有的成为当时诸侯国的卿相。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而设,所谓“学在官府”,不仅奴隶和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就是奴隶主下层也很少受到教育。而孔子兴办私学,广收学徒,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一个人不管他出身如何,都有权接受教育。孔子收徒,学费很低,只要“自行束修以上”(《论语·述而》),就收为弟子。“束修”就是十条干肉。比较贫寒的平民,只有交得起十条以上的干肉做尊师礼,就可以接受教育。十条干肉,一般的家庭还是准备得起的。这样就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为普及教育开创了先河。由于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一律施教,使许多出身低微的平民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从而也就有了成贤的机会。由于孔子率先兴办私学,使得后来私人讲学的风气盛行。春秋战国时期“处士横议”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可以说与孔子开创私学有很大关系。孔子首创私学,“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对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二教学思想,为人称道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孔子在他一生的教学经历中,总 结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既有关于“教”的,也有关于“学”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语教121 45号郑利芳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他一丝不苟,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孔子。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俗话说“环境育人”,那么孕育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如何呢,我们且先看一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吧。 一、时代背景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当时公室没落,大夫兼并,正处于宗室制度被家族制度取代的社会演变之中,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孔子的家境则比较寒酸,因其在家中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曾祖父是个战争难民,父亲曾是一名勇士,三岁而丧父,到孔子时家道已经衰微,故有“吾十又五而致于学”,足见其受教育之晚。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传授“六艺”,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浙江省2019届中考英语总复习语法填空01量子之父潘建伟+大教育家孔子试题新版外研版20181205

语法填空(一)量子之父潘建伟+ 大教育家孔子 阅读下面短文,在空白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填入括号中所给单词的正确形式。 A[2018·南充改编] Pan Jianwei, “F ather of quantum(量子)”,was born in Zhejiang in March 1970.After he studied 1.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from 1987 to 1995, Pan went to Vienna in 1996 for 2.(far)studies and stayed there until 2001.Then he returned to the Chinese university 3. a physics professor(教授) and began 4.(build) a quantum science research team at the university. The team now includes about 50 scientists, most of 5.are also returnees from overseas(海归). He 6.(become) a memb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 in 2011.Of a ll t he m embers, h e w as t he 7.(young) o ne. I n 2015, h e 8.(name) the standing vice-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nder his leadership(领导), the world's first quantum satellite(卫星) was launched(发射) 9.(successful) in August 2016. Pan Jianwei was recognized by Nature magazine on its list of 10 “people who 10. (matt er)” in 2017. B[2018·盐城改编]

《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

《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 读完《大教育家<孔子>》这本书,让我对“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孔子的“礼”在当今社会中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对我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有很主要的借鉴价值。 孔子说过,“礼也者,理也,礼者,人道之极也。”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必须要讲究基本礼仪。礼仪是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形象的代表,也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的催化剂。在当今社会提倡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诚信和礼仪是重点提出来的,随着人们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愿景,礼仪作为一种交际艺术备受人们的青睐,礼仪是一种良好风貌的体现,人们开始重视和利用礼仪,成为了一种趋势,也是人们所期望的氛围。 孔子对于“礼”的追求很高,也很重视“礼”的思想。孔子拜见鲁公的时候,总是在还没有到达鲁公的殿前就开始施礼跪拜,说明孔子对于“礼”是极其重视。孔子的礼没有高低之分,他对遇到的人都是彬彬有礼,无论是上级、君主,还是学生都是以礼相待。可见,“礼”是一种没有分界和级别的礼仪,以一个人的行为素养的体现,也是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与人友好相处的前提。 至今孔子的礼仪思想备受全世界很多国家青睐,也足以说明孔子是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一些人文环境的营造元素,对自己、对集体都有深人人心的理念,对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应用价值不可估量,领悟并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必定会有显著的效果。孔子的礼仪思想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对社会的发展进步的影响深远,孔子所推崇的礼仪道德正是如今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观之一,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的维护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孔子的思想应该更多地被我们学习吸收和应用,传授给下一代,发扬和继承下去。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对孔子的“礼”赋予新的理解,用心感悟礼的文化价值,“礼”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自我约束性的行为规范。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如果把孔子的礼仪思想灌输人心,就可以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今后我们应该认真领悟孔子礼仪,勇于担当责任,履行个人义务和职责,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向社会展现我们的良好修养和精神风貌。

孔子的教育理念

-30 -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既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孔夫子不愧为圣人虽然他提倡“有教无类”但他也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显然孔夫子对于教育是很有一套的他知道人的资质有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因材施教。 对于孔门弟子孔子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子路鲁莽个性冲动孔子就告诉他凡事应多考虑曾参愚钝孔子就设法开导他等等。 在当时来说孔子的教育方法之科学从他开创私学的成功可见一般穿越千年放在当今– -31 - 教育来说孔子的教育方法之科学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当今的教育形势与当时相比有天壤之别。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古代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自身品德修养而如今现实点说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作准备是为了在职场PK是为了在升学考试中与摩拳檫掌的莘莘学子竞技是为了演绎人生中的纯真岁月的特别风采。 话说回来当今的教育形势也是导致当今教育方法改变的原因。 如今很多学校都是提倡特– -32 - 长教育以培养某一方面有优势的学生这种做法与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谋而合这无疑是对孔子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极好传承。 读《孔子》有感高二9班王永平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发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际影响没有谁能向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长久如此之远------他便是孔子。 读孔子书籍它不仅能使我们增长文化知识还使我们在人世间学会怎样做人。 孔子为 -- 33 - 人博古通今德行高尚他凭自己的德行和学识赢得了弟子的敬爱子贡曾赞誉他说他的才华是不可逾越的日、月说他不可企及就好象天空不能踩着梯子爬上去一样颜渊也曾赞誉他说他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的确从孔子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他让我们知道做事不能贪求快不能贪图小利欲速则不达贪图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很有意义的警示。 社会也好个人也好都不应该被眼前的小利蒙蔽了眼睛。 读孔子书籍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他说“天下无道上天将让孔子宣扬大道于天下”。 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社会现实。 天下无道就是他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巨大动力“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也许就是他一生的最好的概括。 读孔子有关的书籍让我掩卷沉思如果我们每个人像孔子一样做诚信事当诚信人以礼待人实事求事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 34 -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诚信乃立人之本高二九班邹庆锋子曰

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读《孔子与儒家思想》有感 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孔子作为教育大家,做了如下提炼:我将具体从教师素养和教育理论两个方面来阐述。 教师素养方面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自己爱学习,这样才能以自己的好学精神感染学生。自己不学习,却整日严格要求学生,这样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更直接的理由是,教师不断学习,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去教育学生,否则就可能捉襟见肘,难免遇到尴尬的局面。 诲人不倦也是教师的重要素质。教育是一项深入灵魂的工作,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它更需要的是耐心,是诲人不倦的精神。 2、修己以敬,以身作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深刻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德和修养。“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一言中的,说到了教育的本质。 3、民主平等

纵观论语,孔子的教学充满了民主平等的精神。他总是心平气和的与学生对话、探讨,从不以势压人,也绝无盛气凌人的感觉 教育理论方面 1、志存高远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孔子很重视这一点。 2、因材施教 孔子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懂得分类教学,让不同智力不同心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 3、重视学法指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定期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完全符合近现代心理学原理的。 “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这叫熏陶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现在的教师们整日空谈教法,轻视学法指导。他们忘记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法比教法更加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好好向我们的老前辈孔老师学习。 综上所述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家,我们的先师,学习的榜样。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你对里面内容了解多少?下面由为从两方面讲述核心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章) (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章)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章)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4章)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第4章)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第4章)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4章)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章) (10)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第十四章) 孔子的智育思想 孔子重视智育,主张多学、多练、多思、多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章)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章)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章) (4)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章)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章)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章) (7)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第三章)注: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章) (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章) 10)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第十六章) 关于孔子处事方针的基本内容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

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 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孔子的教育理念范文

孔子的教育理念范文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教无类。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 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 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 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仁爱教育理念。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 (《论语*学而》)。 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 ___不教他的”。

也就是说,孔子选择弟子不分贫富,不论门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便教授与你。 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我的门下,我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 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即对于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教育者能顺利地接受知识。 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

正如他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 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 在学习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二,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 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 三、全面教育。 即现在的“素质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

孔子教育思想感悟

孔子教育思想感悟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千百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早在几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一位资深的思想政治家,他就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千百年来,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孔子在教育与治理国家的关系上,认为:庶、富、教是治国立国的三大基本要素。他认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庶”要求有较多的劳动力;“富”指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则是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孔子认为,庶、富、教三者的位置顺序决定了庶和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在教育治国方面的思想至今仍然有重要影响。 孔子在管理人民方面,主张以德治民,他大力宣扬“仁”的学说,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孔子曾经做过苛政猛于虎的比喻,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孔子强调教育是施政的基本手段,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顿风俗,人民就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与领导。所以,孔子主张对人民进行政治伦理的说教,来恢复以礼治国的思想和愿望。孔子还说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孔子对与人民是多么的重视。

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从来没有作为老师的那种骄傲高贵,孔子一生都对自己的学生关怀备至。孔子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认为学术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这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师说》中提到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就是受到孔子师生平等的理念的影响才做出来的。可见,孔子在师生关系上对后世的影响依然是比较深远的。在办学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广泛吸收学生,他对办学的开放性,满足了贫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正是因为这,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各个弟子品类不齐,有出身贵族的南宫敬叔,也有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商人出身的子贡…… 孔子在对君子的看法上认为,君子需要德才兼备,他强调君子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注重对君子的道德要求,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简而概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学而优则仕”。它包含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孔子认为学习和做官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孔子培养的一批弟子,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政治失意时,想到通过兴办私学这个途径,传播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知识,也希望能够为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提供一套救治方案,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一大批能够救国的“士”。《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是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很多内容真知灼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施教上,他潜心钻研,博学以致教,仁爱而广收弟子,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 《论语》中最常提到的字词就是“仁”和“礼”,在“仁”与“礼”的教育基础上,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道德高尚,仁爱有礼,博学多才的君子,此“君子”应当是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孔子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爱有礼的从政人才,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做好官。他想要要培养“圣人”,如达不到“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不出自孔子之口,却也是孔子之所想。孔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其重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或君子,培养推行德政礼治以为当时社会服务的人才。孔子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精髓已深入民族心理,虽然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有些不同,但其思想痕迹并未彻底消除,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仅孔子的教育目标对现代化教育有指引性意义,他同时提出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由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君子”在德才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施教时提倡知识实践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

浙江省201X届中考英语总复习 语法填空01 量子之父潘建伟+大教育家孔子试题 (新版)外研版

语法填空(一) 量子之父潘建伟+大教育家孔子 阅读下面短文,在空白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填入括号中所给单词的正确形式。 A [xx·南充改编] Pan Jianwei, “Father of quantum(量子)”, was born in Zhejiang in March 1970.After he studied 1.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from 1987 to 1995, Pan went to Vienna in 1996 for 2. (far)studies and stayed there until 2001.Then he returned to the Chinese university 3. a physics professor(教授) and began 4. (build) a quantum science research team at the university. The team now includes about 50 scientists, most of 5. are also returnees from overseas(海归). He 6. (become) a memb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 in xx.Of all the members, he was the 7. (young) one. In xx, he 8. (name) the standing vice-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nder his leadership(领导), the world's first quantum satellite(卫星) was launched(发射) 9. (successful) in August xx. Pan Jianwei was recognized by Nature magazine on its list of 10 “people who 10. (matter)” in xx. B [xx·盐城改编] Over 2,000 years ago, in China, there lived a boy called Confucius. When he was only three, his father 11. (die). His mother was very poor. In those days people had to pay to go to school and his mother did not have enough money 12. (send) him to receive education. As Confucius grew up, he wanted to learn things. So he decided to teach 13. (him). Unfortunately he was a strange-looking boy. The other children often pointed at him and made fun of him. They called him names and laughed 14. him. Confucius got very upset, but he was a kind, gentle boy and did not fight back. Confucius did not play with other children. He went off to talk to holy men(圣人) in the temple and learned from them. He talked to artists and 15. (musician) and learned from them. If he tried to do something difficult, he would keep trying over and over again 16. he learned how to do it. In this way the boy taught himself to read and write and learned lots of interesting things. Confucius grew up to be a very clever man. When he was a man, Confucius became the 17. (rule) of the city of Changtu. People were very happy. When he was their 18. (lead), he used his abilities and skills 19. a wise way.

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

1.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 (一)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弟子们受到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这是有代表性的。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开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 28、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29、于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 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 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32、王夫之是清初著名诗文理论家。 33、李渔是清初杰出的戏剧理论家和创作家。 34、曹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35、梁启超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为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36、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37、龚自珍是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1.如初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听语音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中文名孔子的教育思想外文名Confucius education thought简介孔子的教育思想作用加强后世的教育活动简介听语音全书篇幅不大,但较全面地从孔子的世界观、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等方面总结分析评介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第一章“绪言”,分析了从战国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的不同的意见,肯定了正确评介孔子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对研究孔子的难点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孔子的生平”,介绍了孔子出生的历史背景及他一生所从事的活动。第三章“孔子的世界观”,分析了孔子不信鬼神、变化发展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对社会历史问题看法上的唯心主义思想。从第四章“孔子论教育的作用”、第五章“孔子教育的目的”、第六章“孔子教育的内容”到第七章“孔子的教学方法”、第八章“孔子论教师”,这五章集中分析论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九章“西方一些学者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分

析了孔子的思想传入西方的情况。第十章“结语”,总结全书,指出“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并分析了孔子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作者简介听语音陈景磐(1904—1989),中国著名教育家和中国教育史专家、教授。福建省福州市人。幼年就读于福州市基督教会设立的三一学校,中学肄业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于1929年获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到福州三一中学教英文、哲学并兼任教务主任。1931年进入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专攻教育,并于1934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后到河南开封任豫中中学校长。1936年陈景磐赴加拿大留学,四年后获多伦多大学哲学(教育)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受聘为福建协和大学教育系教授并兼任该校附中校长,亲自讲授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等课程。1942年至1947年,陈景磐任厦门大学教育系教授,讲授教育学、比较教育、教育视导、教学法、发展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课程。曾一度出任福建协和大学代理校长兼教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陈景磐到燕京大学教育系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授,曾担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历届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ConfuciusasaTeacher~(《先师孔子》;1940年)、《孔子的教育思想》(1957年)、《太平天国的教育》(1958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讲义》(1961年)、《中国近代教育史》(1979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传》(1986年)等。此外,从30年代开始,发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

1.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无善道",对仁德和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