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答题模式举例

古典诗词答题模式举例
古典诗词答题模式举例

高考古诗歌鉴赏专题(1)

古典诗词答题模式举例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事物形象:象征义+手法+人格化形象+情感

梅花绝句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诗中的梅花意象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说明。

梅花孤独一枝,在形象上高洁、寂寞,无人问津。诗人采用了托物言志与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梅花即诗人自己罢官后不得起用的自身写照。诗人想借梅花形象,表明自己跟梅花一样高洁寂寞、怀才不遇、无人赏识。

3、.诗歌意象: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4、诗歌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炼字型:含义+句意+意境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6、诗眼型:寓意(含义)+诗歌主旨+对主旨的作用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7、诗眼型:指出诗眼+描述景象+点出作用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8、鉴赏语句型:句意+情感+艺术效果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独立水边,此时山雨骤然停歇,天地间一片寂寥。这句诗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作者借景抒情,情蕴景中,使读者感觉作者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动于衷。

9、语言风格:点明语言特色+具体分析+表达的情感(烘托的形象)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0、表达技巧: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11、表达技巧: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三)

12、内容主旨:描述内容+揭示主旨+情感(根据)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简要分析该词的思想内容。

【答案】这首词通过梅花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描写,表现诗人誓与世上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志向与追求。陆游一生坚持抗金,虽屡遭罢免,但志向不改,如同驿外断桥边的梅花,虽遭风吹雨打,零落成泥,依然香如故。

13、内容主旨:点明题材+分析内容+情感主旨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②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是一首怀古诗。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和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表达了作者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的情怀。

14、思想情感:意象(内容)+情感

酬张少府(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答案】内容:首联写自己晚年“万事不关心”的情况,中间两联写自己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景,尾联含蓄的指出,人生穷通的道理,还是渔父有心得呀。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15、观点态度:(了解背景把握情感领悟观点)亮明观点+具体分析

临江仙①(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①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案】(1)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2)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3)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16、评价:内容场景+情感主旨+评价

秋词二首(一)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怎样理解和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述,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步骤一)诗人以鹤自喻,抒发了热爱秋天的豪情和一种乐观高扬的气概和情操。(步骤二)本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步骤三)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 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 (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l)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偷悦闲适的心编(步骤三)。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景抒怀、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 (3)白描;(4)渲染;(5)观察角度(远景、近景);(6)欲扬先抑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2)比喻、拟人;(3)对比(4)夸张;(5)双关;(6)用典;(7)设间、反问、反语;(8)互文等。 艺术手法:象征、烘托、怪诞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3)说出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技巧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题示例】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分析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象 (3)对比。 (4)白描。 修辞手法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 一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容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 分析意境型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杜甫 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分析技巧型 ?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 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 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 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 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 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8. 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步骤

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步骤 ——学会 5 种答题模式 鉴赏要点一: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②指出运用的手法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 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2006 年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 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它词难 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鉴赏要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③ 表达了……感情。一一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典型例题】2006 年全国卷第12 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及分析】(1)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

古代诗歌鉴赏术语及答题技巧大全

古代诗歌鉴赏术语及答题技巧大全 一、诗歌内容分类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 )、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 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 字)、长调(96 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 、“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从题材角度分 1、赠友送别诗:依依不舍或别后思恋,胸中积愤 坦陈心志;别后情境想象、借以一吐 或表明心志。 2、咏史怀古诗:凭吊古人或事。或缅怀,或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或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3、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较少,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比较多。 4、山水田园诗:把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5、写景抒情诗: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代诗歌答题模式

古代诗歌答题模式

病句:辨析和修改 复习:六种病句类型及例句,看印发的资料和《学海导航》。 做题:辨析病句的方法(参考《学海导航》)语感辨析法——用于初步判断,一种艺高人胆大的方法,准确度不很高。 语法分析法——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找主干,辨枝叶。可以辨别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 例句回想法——适用于所有种类。记熟有病例句,参照病例做判断,省时省力哦:)仿句法——仿句子复杂的结构,把句中陌生的内容换成你熟悉的日常生活的内容来重造一句。这个比较适合于判断逻辑错误和语意不明。 抓语标法——此方法非常实用而且能快速判别,建议尽量使用。有以下情况的可检查有没有对应的语病: 1) 介词结构,+动词——缺主语2)多个分句——成分残缺或搭配错。3)并列成分——搭配、语序或分类错4)能否肯否——一面对两面不统一。4)虚词——搭配、多余、残缺或语序5) 数字——数字倍数表述不当(如:减少

不能用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的倍数表述)、矛盾或多余。6)成语——赘余7)谓语为“是”或者“成为”——检查主、宾是否搭配。8)前面有两个情况,句中只有一个单数指示代词—一指代不明。用语法分析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不要怕麻烦;碰到长句不要慌,长句也由主、谓、宾组成,不是怪物哈;巧妙运用抓语标法,省时省力 文言文阅读: 知识积累——熟悉活用、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参考笔记和《名师大讲堂》及《专题突破》阅读步骤:粗读,找出人物、事件、评价,在草稿上写出。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变换的时间词、地点词、官职词和变化了的人物,画出文中的评价词。遇到不懂的词就跳过不管,因为后面的题目未必会涉及到该词。如果看不明白,可先看最后一道选择题。 做题:(1)理解实词:用代入法。代入检查词性是否符合该实词所在句子的要求,词义是否何句意一致,放回语境检验是否符合上下文意思。

诗歌鉴赏中形象试题答题方法

例谈古代诗歌鉴赏中形象试题答题方法 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是必不可少的,考纲目标对此考项的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中准确把握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是基础,更是关键。现在总结一下我在带领学生高考备考复习中古代诗歌鉴赏中形象类试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一、必要的知识储备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画面,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考查形式与规范答题 [提问方式] 1、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人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形象? 3、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象? 4、诗中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鉴赏方法] (一)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常用的方法 要先概括诗人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从诗歌的具体词语方面对这个中心进行分析论证。 2、鉴赏人物形象的思路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分析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答题步骤 (1)概括诗中塑造的是怎样的形象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概括诗歌所塑造形象的意义 [典型例题一]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规范答题] 第一步:概括人物形象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隐士形象。 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 第三步:形象的意义

古代诗歌赏析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赏析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

诗歌鉴赏7种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题的7种问答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就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故凡属景情关系都属于这类题型。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规范的表达为两个双音节形容词。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伤感。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作者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杜甫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魅力的初春景象(季节特点的总结,之后加上冒号):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光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春景;(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5、练习巩固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依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义公是一位高僧,此诗写其禅房周围环境。 问:义公禅房周围环境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环境有何作用? 答:禅房空林环绕,秀峰迎门,幽谷临阶。夕阳雨霁之时,山峦格外清净,又有水汽飘落,更显庭院阴凉;这一环境恰如莲花般纤尘不染,脱俗绝世;衬托了义公的清德高风,情调高雅,襟怀绝俗,从而寄托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完整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一般答题模板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一般答题模板 修辞方法 【设问示例】 1、本诗歌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方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x句或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方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修辞方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3)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板】 本诗歌(x句或x联)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描写手法 【设问示例】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得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 (1)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再对相关诗句作简要解说; (3)最后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答题模板】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抒情方式 【设问示例】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这首诗中的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首先确定诗歌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2)然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3)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答题模板】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思想感情 【设问示例】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 (1)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2)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3)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答题模板】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观点品评 【设问示例】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步骤】 (1)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或形式、整体或局部表现手法); (2)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3)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4)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的观点的依据。 【答题模板】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比较鉴赏 【设问示例】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题步骤】 (1)首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2)然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答题模板】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

阅读理解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下面是六类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模式。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知识联系】 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蕴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 【知识联系】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主旨:诗歌具体内容+诗歌主题 三、表达技巧类 【设问方式】 手法类: 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就某一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知识联系】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高——低俯——仰虚——实动——静) 描写(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正面、侧面、反面,描写还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 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初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初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一、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二、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与模式

古诗词鉴赏题型与答题格式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1)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2)形象蕴涵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1)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2)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 A、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B、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触景生情、乐景写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C、其他方法: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③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④点面结合(以点写面、以面写点);⑤远近结合;⑥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⑦褒贬结合(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话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一、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二、诗歌鉴赏表达要求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三、诗歌鉴赏测试题型 (一)填空型 1、记住考查内容要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2、审查题干,锁定关键词。 3、按图索骥,寻找答题语。 练习一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此词抒写了,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2、“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而则隐寓其中。 3、前四句里,,,,四个意象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对表现作者的乡思旅愁起作用。 练习二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从内容看这是一首诗。首联两句既点明了诗题中的“”二字,又照应了诗题中的“”一字。 2、这首诗采用一种的表现方法,除了诗的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讲解学习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 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