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家庭教育的概述

1.第一章 家庭教育的概述
1.第一章 家庭教育的概述

第一章家庭教育的概述

人类社会进步的历程,无论是渐进过程还是突变过程,都是通过社会人口的世代继替来完成的,一代新人能否承担起未来的历史重任,要由他们儿童时代所受的教育来决定。而教育是社会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协调运转,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能代替的,其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

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全国人大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必要性,确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法律地位。也表明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水平是社会发展中的大势所趋。

1、家庭的教育功能总述

家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能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家庭的主要功能:

⑴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是家庭功能其他方面的物质基础。

⑵生育功能。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是一个生育单位,是种族延续的保障。

⑶性生活功能。性生活是家庭中婚姻关系的生物学基础。性生活和生育等行为密切相关,社会通过一定的法律与道德使之规范化,使家庭成为满足两性生活需求的基本单位。

⑷教育功能。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父母教育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⑸抚养与赡养功能。具体表现为家庭代际关系中双向义务与责任。抚养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育培养;赡养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供养帮助,这种功能是实现社会继替必不可少的保障。

⑹感情交流功能。它是家庭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基础。感情交流的密切程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标志。

⑺休息与娱乐功能。休息与娱乐是家庭闲暇时间的表现,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休息和娱乐逐渐从单一型向多向发展,日渐丰富多彩,家庭在这方面的功能也日益增强。

家庭教育功能关系着家庭成员是否能够而且愿意善尽其身为家庭一分子的职责,致力于使家庭各种功能均得以充分发挥。

家庭教育是家庭内在的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这是因为家庭不仅要完成人口的自然再生产,而且要承担人口的社会再生产。即不仅要为社会提供一个“生物人”,重要的是它还必须为社会培育一个“社会人”。在实现个体由“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家庭必须、也必然要对新生一代进行教育。正如《教育与社会》一书所述:“家庭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它的社会化功能,家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使命。这不仅是家庭亘古不变的功能,也是家庭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功能实现的形式特征是具有强制性,即新生一代家庭成员在社会化初期,尤其是在儿童期,尚未成为完全的社会人的情况下,其语言、行为规范和基本生活技能等等是依靠已经社会化或先期部分社会化的家庭成员的灌输而形成的。

培养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社会人”,是家庭教育功能的

基本目标。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实现的手段不尽相同,但这一基本目标是相对稳定的。此外,不同家庭教育功能的实现,又有其特殊目标,即具有特定的能力、特定的个性特征。如有的家庭注重孩子音乐素质的培养;有的训练孩子绘画技能;有的为孩子提供广泛发展的空间希望孩子活泼开朗;有的希望孩子循规蹈矩,稳重老成等等。因此就不同个体而言,家庭教育功能实现的特殊目标决定了其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其人际交往关系具有特殊性,即是一个“面对面”交往的初级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从地理空间上看,在全部社会成员中,家庭成员在空间是最为接近,他们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从互动频率上看,在社会群体中,家庭群体成员人数较少,且相对稳定,他们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从互动方式上看,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控制和影响主要通过非正式形式,而且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从利益关系上看,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从维系的时间上看,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等等。总之,家庭这种初级群体,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使得家庭的影响在其效果上显得异常有力。家庭群体为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人施加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有效的,它“不仅是调节(加强或减弱)社会对个人影响的‘传导体’,而且也是个人实现对社会‘输出’、个人实现他的理想的舞台。”

家庭作为一种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就决定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即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仅是一种血缘上的联系,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着直接的经济关系和伦理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受到一定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我国宪法和新婚姻法都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是说,教育子女是每

个有子女的公民所必须认真履行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借故推卸。这也决定了家庭教育功能与家庭的不可剥离性,以及家庭教育区别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2、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特殊作用

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学家们一般把人的一生的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期)、继续社会化(中年、老年期)和再社会化几个阶段与类型。儿童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人的一生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

儿童时期主要通过家庭、邻里、幼儿园与学校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方式,初步学习口头与书面语言,由第一信号系统的无条件反射作用到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作用,获得接受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掌握社会的初级知识。儿童在与家庭成员、邻里、同龄伙伴等的相互关系中,初步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培养起了自立性。儿童从家庭、幼儿园进入小学,是社会化中一次较大的质变过程,即从无组织、无系统、随意性较大的家庭教育为主转变为有目的、有系统、组织性强、约制性较大的学校教育为主导的社会化。这一阶段主要对儿童进行初步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的系统教育;训练儿童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再向更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促使儿童有能力参加更大范围的集体活动,接受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集体观念的熏陶,发展独立的人格。

儿童时期的社会化的重要性突出表现为这一时期奠定人的一生社会化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儿童时期社会化环境被剥夺,脱离了与社会的联系,便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人性,即使以后回归社会,也难以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世界上曾有过一些孩子生下来不幸被狼、猴子、熊等动物抚养的实例,这些人类的后代,由于与动物一起生活而丧失了人性,成为狼孩、猴孩、熊孩。1920年印度人在狼窝

里发现了狼孩卡玛拉,当时她大约8岁,她用四肢行走,慢行时手和膝盖着地,快行时手脚着地。她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每到午夜便像狼一样的号叫。平时只吃肉,而且从不用手拿,必须扔在地上她才吃,一切全是狼的习性。后来对她进行了恢复“人性”的训练和教育,两年后才会站立,6年后才会像人一样地行走。4年内只学会了6个单词,7年才学会45个单词。直到1929年她临死时,年龄约17岁,她的智力水平还不及3岁左右的孩子。这就是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没有很好地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结果。另一个例子是日本人横井庄一,从青年时在深山里经历了长达28年的野人生活,在被人发现回国后,只经过28天的时间,就完全恢复和适应了人类生活。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的早期生活是在人类生活环境中渡过的,已经在人类生活环境的熏陶下打下了他成为“人”的基础。尽管后来他连续脱离人类生活长达28年之久,也没有完全丧失人性。这两个极端的事列,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说明人的童年期的社会化的重要性。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除生物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生存期间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即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播媒介等等。这其中,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首要因素。在谈到家庭与儿童社会化关系时美国社会学家埃什尔曼援引艾拉·L.赖斯的话说:“社会化,特别是幼儿的社会化,是家庭最独特、最一般性的职能。”他进一步指出:“家庭也许还有其他功能,如能反映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但每个社会都像是用婚姻和血缘的纽带把人同培养人成长的社会化联系起来。……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任何社会中,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对人起培育作用的社会化。”

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主要课题是调查有抚养子女经验的家庭中儿童发展的情况,习俗对家庭教育的影响。50年代以后,人们的视野转到了家庭环境、父母的社会地位、职业等因素

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影响方面。7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向,其宗旨在于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克劳森在其主编的《社会化与社会》一书中,对在童年期社会化过程中,家长的目的和做法作了概括:

⑴哺育和照料;

⑵通过培养大小便习惯,断奶,喂固体食物等来对儿童的生理需要加以训练和引导,以方便父母,而最终使儿童符合文化准则的要求;

⑶对儿童进行训导并为其提供机会,使其锻炼身体,练习语言表达,增强认识和社交等方面的能力,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发展他们从事自主性的活动潜力;

⑷使儿童与其周围由亲属、邻居、社区和社会机构组成的纷繁多样的环境适应;

⑸向儿童传递社会目标和价值准则,使儿童朝着父母和社会的目标发展;⑹培养儿童待人处世的本领,关心他人的情感并对他人的情感作出反应;

⑺指导、纠正并帮助儿童制定自己的目标,计划自己的行动。

克劳森还指出,在童年期社会化中,儿童的任务和成就是:

⑴接受哺育;

⑵克制动物性的冲动,了解在什么情况下表示什么行为才能被他人接受和使人满意;

⑶学习、认识客体,学习语言,学习走路、越过障碍,掌握自己穿衣、吃饭等本领;

⑷对周围的社会形成一种认识,学习如何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环境的需要;

⑸形成是非感,确立目标和选择标准,并愿意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付出努力;

⑹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选择地对他人的期待作出反应;

⑺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衡量自己的表现的标准。

克劳森基本上概括了儿童社会化的主要任务,这是人的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所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的基本训练和教育。正是在家庭中,儿童逐渐形成了基本生活习惯、对周围事物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由此奠定了一生社会化的基础。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是:

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其重点是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而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最先满足人的欲求及与之发生互动的是家庭及家庭成员。家庭对人的重要性在于:人出生之后的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是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烈的时期,而这一时期人的主要生活空间是家庭。正是在家庭中,儿童开始了最初的人际交流、感情联系,开始学习语言、启蒙大脑,并开始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内化。此外,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现代社会,尽管家庭已不再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但对每个人来说,它毕竟仍然是最早的社会关系。从出生起,家庭便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等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特征都将对个体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

从社会化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对个体进行有关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本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和教育活动。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首先是教会孩子吃饭穿衣的本领,学会生活自理。在此基础上训练自谋生活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在教导社会规范、培养道德情操方面,首先是教导一般生活规范,如日常生活中的进食、如厕的规矩,接人待物的礼节,乃至交通规则、团体规章等等,都需要自幼不断地灌输,并逐渐发展到教导法律、道德、习俗等社会行为

规范,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首先受到来自家庭的影响。把社会目标内化为个人的生活目标,培养造就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后来者,家庭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在培养社会角色方面,从新生儿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再到生命的终结,每个人都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学习和扮演各种角色的过程,而家庭角色是人最初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社会角色。在家庭中的角色学习、角色扮演,对于适应其他社会角色,履行应承担的更广泛的社会角色,起着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先导作用。

从家庭的功能来看,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具有比其他社会群体更为有效的条件。这是因为:家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使命,这不仅是家庭亘古不变的功能,也正是家庭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之一。家庭是人生最初的教育场所,儿童在家庭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行为习惯及其他人格特质,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能够给人的初始阶段打下深刻的烙印,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家庭是以血缘、情感关系为基础,以经济关系相联系,成员之间最为亲密的社会群体,在家庭中对受教育者情感的感染性最强烈,对现实生活的控制力最有效,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权威性最强。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使教育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具有内容上的全面性和明显的针对性特点,因此最有益于将社会文化灌输给儿童。

总之,家庭作为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首属群体,对人施加的影响是最初的,也最为广泛而有效。一般来说,人都是通过家庭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一个人在家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等,是其适应社会的基础,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群体、其他途径所不能替代的。

3、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家庭教育体现着家庭群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具有以下几

个基本征:

㈠家庭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在社会学看来,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家庭在这一过程中对人施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会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是基本的社会化内容。而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家庭的作用。人来到世上,就有温饱的需求,但无获取衣食的本领,适应环境的能力甚至不如动物。在这时,需要家庭给其多方面的照料,离开家庭,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自我服务的本领就很难培养;家庭作为初级的社会群体,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最初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场所,家庭生活规范便是个体最初接触到的社会规范。年幼者以家庭中的长者的言行为认同对象,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人格,并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学会调节与他人的关系,进而逐渐形成约束自身社会行为的信念、习惯与规范,调整个人与团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个体社会化的进展,家庭教育内容也进一步丰富。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等方面,父母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影响、教育子女,对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有价值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家庭在培养人的社会角色,形成个人的性格特征,使之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多方面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之,家庭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是其他教育载体不可比拟的。

㈡家庭教育是伴随家庭生活而进行的

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教育计划,也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方式方法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稳定性,并由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其实施。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意图,完全蕴含于日常生活之中,决定于家长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及其自身的教育能力。而且,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以的直接教育,也表现为间接因素的教育或影响。家庭的环境气氛、家长

的言谈举止,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由于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因此表现出其固有的特点:

一是家庭教育的分散性,即这种教育分散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物质生活的吃、穿、用,到精神生活的家风、家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生活的读书、娱乐休闲、谈心聊天等,都包含着教育的因素。

二是家庭教育的随机性,即这种教育可以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意影响,又可以转化为有意识的教育。比如在家庭成员的自由接触中,各种社会观念、行为都会无拘无束地流露出来并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敏感而机智地抓住教育时机予以正确引导,就会起到避免消极因素或者强化积极因素的作用。

三是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性。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对孩子起作用的是家长的言谈举止,而这些言谈举止往往没有掩饰,不包含虚假的成分。不管家长是否意识到和是否承认,其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却时时处处存在着,并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耳濡目染,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㈢家庭教育是以亲子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亲子之间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还存在着血缘上的联系、经济联系以及伦理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受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可剥离性。父母不履行对子女的养育职责,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惩处。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亲子之间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是最为密切而持久的,亲子情感造成的家庭温馨气氛,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条件。父母对子女自然而又深厚的爱,使子女对父母怀有特殊的依恋和信任感。这种亲子间的情感,往往可以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成为孩子行为的动力,其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亲子之间情感融洽,可以发挥对孩子的感化作用,产生好的教育效果。但如果失去理智,感情用事,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亲子关系的特殊

性还由于父母的社会责任、家庭地位、教育者角色等而产生的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威性。权威是以意志服从为特征的,父母权威性的积极的方面表现为由于父母阅历丰富并为子女提供物质生活条件,是子女效仿和依靠的对象,使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有较高的威望,父母讲话更有分量,更容易被子女理解、接受和服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贯穿其成长的全过程,涉及方方面面,是人生的基础教育。

4、现代社会家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近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纵深发展,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历史巨变。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大量引进的同时,我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加深和扩展。反映世界文化新潮流的西方文化,冲击着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封闭心态和文化氛围,新的社会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不断形成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涵,同时也使得家庭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带给广大家长许多困惑。

㈠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发生了深刻变化

当今,现代中国人在经历社会变革的同时,正在经历着新旧道德的冲突与过渡。从历史上看,我国有着深厚的道德基础,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成熟的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旧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逐渐被打破,被摧毁,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正在逐渐建立。在各种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社会道德秩序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人们思想的分化越来越表现出多极形式,道德判断正处于一个质的不稳定时期。从积极的方面看,社会道德呈现的主流是进步的,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正在不断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向独立性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平等、自由、秩序等基本原则,改变着计划经济体制下旧有的道德观念,生长着新的道德范畴和道德关系。社会变革为人们追

求效益和务实创新上最大限度地解释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带来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多样化途径,促进了社会道德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

在社会动荡之中,西方各种伦理思想也不断地涌进中国,使得我国的德育传统与西方伦理思想发生了激烈地碰撞与冲突。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也出现了一些文化失范、社会道德滑坡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对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和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抬头等等。这些不正常的道德现象,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的状况,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处于道德社会化关键期的少年儿童。也使得在许多情况下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一方面自身道德判断出现困难,一些家长是带着自身对是非、荣辱、得失等基本道德观念上的困惑面对子女教育的,其权威性极大减弱;另一方面,对德育内容的真理性心存疑虑,难免将相互矛盾的品格灌输给孩子,在家庭德育实施中时常出现困惑,往往面临着道德问题的两难选择。

㈡电子媒介广泛普及,改变了儿童的社会化环境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电子媒介以空前的速度大量进入家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的孩子通过电子媒介获得各类信息,接受各种教化,这意味着他们社会化的环境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对大量社会现实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家庭中,家长不再能垄断信息和对下一代的教化,电子媒介具有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一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者。少年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儿童节目、科幻片、侦探故事等,每天都在向儿童传播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包括家长并不赞成的社会价值观念。在家庭中,家长是儿童的主要教化者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二是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通过电子媒介,孩子迅速了解了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知识面,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家长了解得更多,

他们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感兴趣,以致产生抵触情绪;三是社会学习的指导老师。少年儿童的社会学习是他们学习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媒介是一个无形的指导老师,能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社会环境、不同类型的人,以及冲突解决方式,并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适应社会的指导,而这些是家长难以做到的。然而,少年儿童从电子媒介中也学会了许多他们这个年龄段无须懂得的东西。他们追求对成年人行为表面的模仿或学习,但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领会其实质,而使童稚的心灵受到污染。媒介也成为孩子们不可缺少的娱乐伙伴,电视机、游戏机、互联网在带给他们愉悦的同时,电视成瘾、沉迷网络又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正是由于电子媒介广泛地进入家庭,也削弱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使得家长履行向孩子传授社会规范的责任受到一定的阻力。

㈢社会变革中,亲子关系出现新特点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方向。这是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环境的变化,亲子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家长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

近年来家庭结构和子女数量的变化最为明显。随着离婚率的提高和外出务工人数的大量增加,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越来越多。父母或一方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现象较为普遍,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减弱。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独生子女大量出现,在很多程度上改变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经济上和精力上的负担大为减少,对独生的孩子在生活抚养照顾以及在教育上、感情交流上所花费的时间相应增多。不利的方面是,亲子互动成为孩子在家

庭中与他人交往的唯一方式,加重了相互之间的心理依恋。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过大,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正确的角色认知,使其难以接受父母的正面教育,也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亲子沟通障碍日渐增多。社会改革的深入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交往扩大了,生活节奏加快了。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为人父母的忙于事业、忙于挣钱;子女则忙于学习、忙于应考。忙碌的生活使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家庭成员虽同居一处,相互之间感情的敏感性却越来越差,无心去注意别人的心理感受,彼此缺少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更缺少相互理解。

改革开放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现代的少年儿童已经不再是封闭、保守的社会状态下顺从听话的孩子,他们通过耳闻目睹和各种媒介了解了许多社会现象,也了解了许多社会现象,也了解了自身的权益。在家庭中家长说了算的传统已经不被现代的孩子所接受,他们渴求与父辈之间平等相处、平等交流。同时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成年人的影响增大。尽管在家庭中父辈依然对子辈扮演着施化者的角色,孩子依然要向父母学习如何做人,孩子也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观念等“反哺”给成年人。也就是说,两代人间的影响绝不是单向的,双向影响的趋向越发突出,这是历史的必然。

上述亲子关系的变化,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

㈣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以国家、社会、民族发展为目的,以个体尽可能充分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国民教育。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既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也是顺应世界范围教育改

革的前瞻性抉择。在素质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而又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无疑也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家庭的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其一,素质教育强调做人的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品德和能力的培养。许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许多家长把是否学习好作为衡量是否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把辅导、扶助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忽视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产能力的培养。其结果,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甚至是智优德劣的孩子。很多家长为孩子付出的很多,但由于不懂得教育规律,不了解教学内容与方法,劲使不到点子上,而往往事与愿违。素质教育的实行,注重对孩子做人的教育,为家长发挥自身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独特功能,提供了相当广阔的领域,也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方向与重点。

其二,素质教育强调个性教育,重视每个受教育者个体发展,促使其潜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开发。个性教育的主要内涵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主体意识、创造性能力和和谐、完整的个性。在这方面,家庭教育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有鲜明的针对性,尤其在健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是家长多于孩子,即教育者多于受教育者,家长对孩子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教育。这比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更能了解孩子的长处、短处,洞察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从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等等。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有比在学校充分的多的表现自己、自我实现的机会。这就要求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这一优势,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

其三,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所有方面的教育模式,是

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里所强调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获取知识的途径,而是“使教育成为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我国在提倡素质教育中,将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分为四类:一是思想品德素质,二是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劳动技能素质,四是身体心理素质。落实这样的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标,家庭教育所应当承担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还包括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指导、生存能力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劳动技能培养等关系到孩子整体素质的诸多方面。使家庭教育立体化、可操作化,从而更具实效性。

在社会日益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正视社会现实,对于把握好家庭教育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5、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事业是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根本。教育作为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不仅仅是学习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这三种教育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三种教育形态的结合,才构成教育的整体结构。

从历史上看,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各种教育混为一体到独立分化的过程。在人类的初始阶段,教育的萌芽是出现在原始家庭之中的。那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并存,是自然形态的教育,教育的手段是口耳相传,随时随地进行的。因此这种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起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形态的教育逐步向社会形态的教育过渡,真正具有本质特征的教育开

始产生,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才开始出现,学校教育从家庭教育中分离出来。但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主要是少数统治阶级的特权,绝大多数平民百姓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与条件,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依然来自于家庭。

工业化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日臻完备。这种客观状态使学校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在教育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家庭教育并未因此而消失,仍然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上发挥着独立的作用。

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不仅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侧重,更有一致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育对象来自于家庭,首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如果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败。特别是作为基础的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形成深深的烙印,是很难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弥补或剔除的。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在学校中受到压抑,才能被学校统一的教育模式所埋没,家庭教育则可能起到挽救人才的作用。一些在科学史上垂名千古的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做了最有力的说明。比如达尔文上学时多次受到校长的训斥,由于学习成绩差被成为笨蛋;爱迪生被老师看作没有希望的人。但由于家庭的温暖,家长的鼓励,使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著名科学家马赫在学校里被老师宣布为没有天赋的孩子,只好由父亲领回家中。博学的父亲在家里给他讲授拉丁语、希腊语、历史、代数、几何,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成为启蒙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先哲之一。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偿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在整个教育体系及

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在对个体进行社会规范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中介环节。在社会学看来,社会规范是社会中协调人们相互关系与交互作用、维护社会共同生活、并以各种形式表现的行为准则。在人的初始阶段,社会规范一般是通过家庭教育传导的。年幼的孩子对社会上人们的交往活动不可能亲身体验,是父母把各种社会思潮及日常社会活动信息带入家中,子女通过父母的言谈、举止认识周围的事物、了解社会。此外,家庭教育还具有满足社会规范要求的适应性。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必然受社会制度、社会主导思想的制约。父母按照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行为规范教育子女,就能使子女走入社会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否则如果父母的教育就是与社会规范相违背的,那么就会抵消社会教育的效果,甚至使子女步入歧途。

家庭教育是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摇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独立个性、身心机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一代新人,这是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而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教学原则、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是规范化的、统一的,往往是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发挥同样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类所期望的理想目标的实现。而家庭教育是在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家庭中进行的,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按照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而且教育形式是多样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更有利于教育对象的个性充分地表现,并使其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此,培养现代社会要求的个性化人才,毫无疑问得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使命。

6.现代家庭中易出现的教育误区:

(一)家长本位的亲子关系

“父为子纲”是封建社会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强调子女向父母应尽“孝”,而对“孝”的解释是“无违”,即:父亲在家中具有绝对权威,子女必须绝对服

从。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写道:“凡为人子弟,须要常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长上检查或有过失,不可便自分解。”这是家长本位的教育模式,一味强调家长意志,完全忽视子女的独立意志,扼杀其创造精神和健全个性。

(二)禁锢保守的养育方式

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育子女的方式是以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型引导教育下一代。子女出生以后,尚在襁褓之中,就被紧绑四肢,以为子女长大成人能循规蹈矩。子女成人后如有行为不端,常被认为在乳婴时未被绑住手脚的缘故。

传统的家庭教育以顺从听话衡量能否成才。为使子女听话,则施以体罚以示训诫。孔子云:“小儿好博,管达及之。”发展了“不打不成才”的观念。

据记载,敦煌民间育儿风俗有三:一为“三岁断奶”;二为“移干就湿”,指母亲须将尿床小儿移至干处,自己睡湿处;三为“精心养育”,包括“抱持、洗濯、治病、防事故”这种对子女过分保护,过多满足,过于代替的养育,其结果形成了子女的依赖心理,抑制了子女的探究欲及创造性,培养了拘谨、顺从、安分守己的后代。

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世纪被喻为网络时代,我们的生活正逐渐被网络所影响。网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网吧作为发展中国家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入口,在客观上让很多还没有富起来的人提前走进了网络世界,增加了一个了解社会进步的窗口。但是,网络时代同其它新生事物一样,其存在及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说它有利,通过它可以推动全民上网工程,促进现代信息化;不利的是对于缺乏足够辨别力和控制力的学生,会造成某种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有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增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难度。因此,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上网类型 当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这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学生对电视、电影的迷恋。一些孩子将电脑既作为必备的学习用具,又作为高级的玩具,无形之间,“玩电脑”就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以致有的孩子成癖上瘾,荒废学业之患便成为人们的心头之痛。一时间,青少年上网的利弊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透过青少年上网的现状,归纳起来,不外有如下几种类型: .开阔视野型互联网把世界变成地球村。在美国很多小学生一有机会就上网,美国教育界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这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不少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认识了世界的博大与神奇,懂得了我们如何影响别人、别人如何影响我们的又一途径和方法。正是这种“网上冲浪”,促进了孩子们适应人才标准国际化,人才流动全球化的角色转换。而了解互联网功能的教师、家长也希望孩子加入到无国界活动中去,探寻奇妙的世界,从中获取知识的营养。 .沟通情感型互联网是个神奇的世界,它将天各一方的人连在一起,彼此了解,互相关心,尤其对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来说,互联网成了维系感情生活的纽带。建立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个人网站,代替信件、电话的发送,既经济又直观,还可以欣赏对方的数码照片,增添生活情趣,随时了解最新信息,分担忧愁、分享快乐。 .诗歌会友型同学之间以网会友,以诗歌相聚,寻找和制作诗歌俱乐部、诗歌论坛。有人喟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颗热爱诗歌的心灵,该有难得的纯粹与寂寥,也该有一方精神的乐土。于是在网上将诗歌、歌词、流行歌曲、卡拉以及触目皆是的广告联手聚集,呈现莺歌燕舞的气派:“月落乌啼”启用了唐诗流韵,“涛声依旧”截取了宋词风格……。网络诗歌的出现如同一匹黑马,对陈腐的诗坛进行着无情的践踏。诗歌搭乘无所不在的网络快车,势必为这诗情消隐的岁月注入强大的兴奋剂。 .知识学习型信息网络时代取代了传统的学法、教法,无数倍地提高学习效率,为有条件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例如:北京海淀区推出的“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提

2018秋《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平时作业一 1.【简答题】简要说明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1)奠基性和终身性(2)亲情性与权威性(3)随机性与针对性 2.【简答题】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是什么? 答:儿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家长要利用自身、家庭和社会资源,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影响,以促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谓家庭教育任务是家长应当承担的教育儿童的责任和工作。由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的任务也应该是全面的,包括体、智、德、美等方面。具体说来包括:(1)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2)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5)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6)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 3.【简答题】简述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渠道和方法。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 (1)教育观念的更新;(2)儿童身心发展知识;(3)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4)胎教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5)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7)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 (1)兴趣诱导法;(2)游戏活动法;(3)实践操作法;(4)环境熏陶法;(5)赏识鼓励法;(6)榜样示范法;(7)暗示提醒法。 儿童家庭教育的渠道主要包括: (1)幼儿园的指导;(2)社区的指导;(3)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指导;(4)社会团体的指导;(5)大众传播媒介的指导。 4. 【简答题】家长素质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影响? 答:(参照红色复习小册子P15)

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李锋教育网瘾专题https://www.360docs.net/doc/a24781196.html,/wtzl/wyzt 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21世纪被喻为网络时代,我们的生活正逐渐被网络所影响。网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网吧作为发展中国家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入口,在客观上让很多还没有富起来的人提前走进了网络世界,增加了一个了解社会进步的窗口。但是,网络时代同其它新生事物一样,其存在及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说它有利,通过它可以推动全民上网工程,促进现代信息化;不利的是对于缺乏足够辨别力和控制力的学生,会造成某种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有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增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难度。因此,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上网类型 当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这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学生对电视、电影的迷恋。一些孩子将电脑既作为必备的学习用具,又作为高级的玩具,无形之间,“玩电脑”就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以致有的孩子成癖上瘾,荒废学业之患便成为人们的心头之痛。一时间,青少年上网的利弊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透过青少年上网的现状,归纳起来,不外有如下几种类型: 1.开阔视野型互联网把世界变成地球村。在美国很多小学生一有机会就上网,美国教育界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这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不少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认识了世界的博大与神奇,懂得了我们如何影响别人、别人如何影响我们的又一途径和方法。正是这种“网上冲浪”,促进了孩子们适应人才标准国际化,人才流动全球化的角色转换。而了解互联网功能的教师、家长也希望孩子加入到无国界活动中去,探寻奇妙的世界,从中获取知识的营养。 2.沟通情感型互联网是个神奇的世界,它将天各一方的人连在一起,彼此了解,互相关心,尤其对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来说,互联网成了维系感情生活的纽带。建立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个人网站,代替信件、电话的发送,既经济又直观,还可以欣赏对方的数码照片,增添生活情趣,随时了解最新信息,分担忧愁、分享快乐。 3.诗歌会友型同学之间以网会友,以诗歌相聚,寻找和制作诗歌俱乐部、诗歌论坛。有人喟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颗热爱诗歌的心灵,该有难得的纯粹与寂寥,也该有一方精神的乐土。于是在网上将诗歌、歌词、流行歌曲、卡拉OK以及触目皆是的广告联手聚集,呈现莺歌燕舞的气派:“月落乌啼”启用了唐诗流韵,“涛声依旧”截取了宋词风格……。网络诗歌的出现如同一匹黑马,对陈腐的诗坛进行着无情的践踏。诗歌搭乘无所不在的网络快车,势必为这诗情消隐的岁月注入强大的兴奋剂。 4.知识学习型信息网络时代取代了传统的学法、教法,无数倍地提高学习效率,为有条件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例如:北京海淀区推出的“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提供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普遍性而带来的一些不利结果,随着软件的使用,它让孩子在有趣、新奇的游戏中学习,巩固知识;以特有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在乐中得知、在得知中求乐。 5.情绪宣泄型现代社会,家长的工作节奏增强,难有更多时间与小孩交流、沟通思想,疏于对小孩的教育,小孩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特别是精神方面的需求,学校学业的压力日益沉重,孩童的好奇、天真的天性便转移到网上,他们对上网抱着幻想,在内容丰富、刺激的网上游戏和甜言蜜语中获得发泄和安慰的满足。孩子们认为:“可以利用网络匿名的特点,

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记录表(2-3岁)

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记录表(2-3岁) 作者: 龚祖伟发表时间: 2008-12-10 浏览量: 409 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记录表(5月份) 单位:大同幼儿园活动主题:亲子欢乐操等 时间:2008年5月26日地点:大活动室 活动概况(包括流程、大致内容): 8:00—8:45 区域活动:橡皮泥、看图书、大型雪花积木、穿珠。 8:45—9:00 生活活动:小点心 9:00—9:30 活动名称:好吃的糖果 目标: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宝宝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9:45—10:00 亲子欢乐操 目标:指导家长如何引导宝宝随着音乐做动作,培养宝宝的节奏 感。 10:00—10:30 保健讲座:如何预防手口足病 活动组织形式:小组活动活动组织者:戴庆美黄贻 家长参与数:27人婴幼儿年龄:2—3岁婴幼儿人数:25人

效果分析(从环境与材料;组织形式与策略;孩子与老师、家长的互动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穿珠比较感兴趣,他们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能一个接一个的练习穿,家长对我们孩子的表现也比较满意;宝宝们对《好吃的糖果》这个活动比较感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中,不过在活动中我们也看到了家长帮孩子画的现象也很突出,我们请家长放手让我们的孩子自己动手画,即使他画的不太象,那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指导孩子怎么画圆圈,经过多次的练习,我们的宝宝一定行的;亲子欢乐操是宝宝最放松、最开心的时刻,大多数宝宝能随着音乐做动作,有着强烈的表演欲望,在过程中我们也指导家长如何教宝宝做操,这样在家长和宝宝的互动下,我们的宝宝就会学得更好。家长们听讲座时态度认真,说明对宝宝的健康问题也十分重视。 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记录表(6月份) 单位:大同幼儿园活动主题:美丽的小花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 《中国妇女报》2005年2月19日的一篇文章报道,题目是《幼儿身心发展亮红灯》,天津市医药学专家协会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天津市3到6岁儿童进行抽烟调查发现:近一半儿童存在身心发展欠缺。调查设置了动作、认知能力、情感和意志 成为家长很容易,只要孩子一出生,我们便自然成为家长了。然而,要做个称职的好家长却很不容易,做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就更难。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石。 一、家长要有正确的幼儿教养态度 家长要有以下几种教养态度: (一)“沉下去”的态度 幼儿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秀、有能力的人的基础教育,绝不是进名牌学校的升学教育。但是,很多家长把眼光超前地放到了将来的考试竞争上,即使是进幼儿园的入学考试,在家长眼里也绝不会等闲视之。幼儿园希望进来的孩子更聪明,于是有的幼儿园的入学登记就演变成了一种选拔,此时似乎就有了优劣之分;家长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冒”出来,要盖过其他孩子。这两种态度的指导思想,都是把孩子往上“拎”,而不是往下“沉”。比较而言,“沉”下去的教育把握了教育的实质,眼

光长远地培养孩子的素养,而不是从小就把他们往“考试机器”的道路上赶。对儿童的培养,往往沉得越深,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越大。 (二)坚持的态度 所谓的坚持,是指态度的一贯性。许多家长不是没有理念,而是看到孩子出现的倾向较难以改变时,他们就放弃了矫正的努力。带孩子是一项很重要,也很难的工作,坚持是必需的。有些家长兴致来了就和孩子亲热一番,没有时间就远离孩子。这样的方式,不但于情感培养不利,而且会影响孩子诸多好习惯的养成。孩子的习惯决定他的一生,好习惯是孩子终生的财富,我们岂可不要?而这笔财富就在家长的坚持中得到—坚持科学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方法。 (三)开放的态度 儿童的成长有开放的内在要求。但许多家长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方式,都显得比较保守。比如,对幼儿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倾向为按部就班,甚至对孩子的限制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代人。这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只有一个,放手不起。其实相反,科学的开放最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家长的思想观念积极开放,孩子就心胸开阔,有助于今后的眼光远大、思维活跃;家长在学习上的开放,有助于各学科知识的交融,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有益于孩子的学习效能;家长在人际交往上的开放,有益于孩子的落落大方,具有社会人的品质…… (四)快乐的态度 快乐是儿童最需要的财富。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尽可能地使自己快乐起来。从深层次来说,快乐是一种品质。

家庭教育方法和经验

母爱影响恋爱模式,父爱影响社会角色,父母关系影响人际交往,。“比较完美的家庭关系应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三个人的关系是等距离的,亲一方或疏一方都可能让孩子长大后难以对人产生信任。 三句话,让孩子更听话一、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二、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三、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教育的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口头教育、训练、熏陶 首先,教育要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开始,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了解,就是要懂得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心里想什么,平时主要做什么,交往的人是些怎样的人等。理解,就是不要忽视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在家庭中有他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说“小孩子懂什么”。家中大事应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家庭民主化,即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尊重。尊重儿童在家中的权利、地位,不是一味德宠爱娇惯孩子,置于“小皇帝”地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是尊重,是溺爱。 其次,教育要身教重于言教。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成长的,家长对待人生、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上述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在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同时,讲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方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列举常见的几种类型孩子的表现及主要教育方法: 第一类:精力过剩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第二类: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对此类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不该我来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边。”实际上,训练孩子专心听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八种亲子教育的指导形式: (1)亲子活动游戏法:讲解目的、方法——家长指导宝宝游戏——教师观察。 活动中强调: A、创设丰富的活动:满足婴幼儿不同的兴趣。如:在活动中让宝宝利用各种纸盒、奶罐、易拉罐、碗进行垒高游戏。 B、同一活动内容不同玩具:满足婴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如:发展宝宝走的活动中,可以采用以下形式:推着球走、拉着呼啦圈走、用玩具引导宝宝走、借助楼梯来锻炼走。 C、采用个性化教育和个别化指导方法 如:家长和宝宝一起玩的时候用语言或者故事来引导宝宝进行游戏,并不是包办代替。 如:活动《洗澡》。可以采用吹塑纸制作娃娃,用浆糊把娃娃弄脏,让宝宝们擦洗娃娃,并将娃娃擦干净。如:语言活动由家长和宝宝自己选一个故事内容并扮演其中的角色,再选用相应的道具,然后自选一个场地表演故事。 如:活动名称《五彩串》(19—27个月)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2、促进家长与幼儿的亲子情感。 活动材料:吸管、小木棍、塑料弯棒、软电线、绳子。 雪花片、各种珠子、纽扣、餐巾纸小桶。 (2)游戏观察法 当婴幼儿在自然状态下游戏活动时,成人不加任何干预,只是观察记录婴幼儿的各种表现。记录的内容有:对游戏的兴趣、游戏的态度、持续的时间、使用哪些玩具等。 (3)个案分析法 教师指导家长为婴幼儿建立个个案,以更好地进行个性化、个别化了解。 (4)电话访谈法 内容有:询问宝宝在家情况、上周在作业在家的延伸活动表现、进展如何、解答家长的疑难问题、告诉家长下周的内容有哪些等。 (5)角色扮演法 定期地举办角色扮演表演活动,激发家长开展亲子活动游戏的激情,丰富和挖掘亲子游戏活动的内容,提高了家长自编亲子游戏的能力,也积累了大量的亲子游戏素材。 (6)专家讲座和讲座咨询 组织专家讲演团和定期开放咨询日,帮助家长解决实际教育中的疑点和疑难问题。

中国学前教育行业概况总结

中国学前教育行业概况总结 (一)行业概况 1、行业背景 (1)近年来的生育高峰期 随着中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中国开始进入第四次人 口出生高峰,预计这一高峰期将会持续到2030年以后。高生育率为学前教育的受教育主体规模扩大提供了前提条件,是推动该市场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2)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0-6岁学龄前儿童的人口规模庞大,其父母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 80年代,与上一辈家长相比,新一代家长学历文化水平较高,家庭教育意识较 强,对子女学前教育的重视力度更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家长在对子女学前 教育的投入上不断提高,以上因素均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学前教育行业的发展。 (3)幼儿园教育市场快速增长,家庭教育市场前景可观 近年来,国家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推出多项有利政策和办法,使学前教育事 业取得长足发展,幼儿园教育市场增长迅速。家庭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补 充,市场尚处于起步期,其对学前教育产品的丰富性及形式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如课外音乐、舞蹈等艺术类培训等,为企业对学前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研 发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学前教育的家庭市场前景可观,甚至可能赶超幼儿园

教育市场。 (4)学前教育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相对稀缺 中国学前教育行业的从业公司众多,但多数企业都专注于幼儿园或者家庭的 某一两个细分市场,主要包括国有出版社和民营文化公司。国有出版社由于多年 积累拥有研发及品牌优势,在传统的教材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市场化程度较低、创新速度较慢,在更加市场化的幼教领域整体竞争实力较弱。民营幼教公司产品 的市场响应速度快,在选题策划和批发零售环节有较高的效率,但内容资源较少,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2、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学前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至今基本经历了四个时期,如下图所示: 201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

第一章 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教育的类型; 2、理解学前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任务; 3、运用学前教育的原则。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的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含义、要素、类型与发展趋 势 一、学前教育的含义: 学前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 教育活动的总称。 对学前教育这一概念的定义要抓住以下两 个要件: 1、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或称学前儿童。从对象来看,我们在广义上可以把出生到入学之前的儿童都视为学前教育的对象,但也必须记住,学前教育存在因入学标准、学前起点的差异而造成的多样性。 2、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保育和教育活动。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学前教育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外,还需特别注重保育。学前教育在当今国际上普遍被称为“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简称ECCE)。 二、学前教育的三个组成要素: 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参与活动各要素的有机联系构成的。学前教育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由学前儿童、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措施三项基本要素及其有机联系构成的。 1、学前儿童:学前儿童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参与保育和教育活动并直接承受其影响的学 龄前儿童,是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围绕学前儿童而展开, 因学前儿童的存在而存在。

(2)如何准确认识、把握和尊重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特点与需要,是学前教育活动适宜与否的关键。 2、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者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直接或间接承担设计、组织、实施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人, 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性 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因学前儿童这个核心要素而存在,并不意味着有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活动就可以自为、自然地出现。 (2)从承担学前教育责任的角度看,学前教育者的存在是广泛的。但是,不同场景中的成人所承担的学前教育职责是不同的。 3、学前教育措施: 学前教育措施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支持、联结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者开展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一切中介,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支持性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只有核心要素和组织性要素,仍不可能运转,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者之间通过一定的保教内容、借助一定的保教形式与手段,才能使学前教育活动变为现实。 (2)学前教育内容是学前教育活动中选择实施的“保”和“教”的内容, 是学前教育者和学前儿童共同运用的资源与对象;学前教育手段是指学前教育活动开展的保障条件、途径与方法等。 在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学前儿童是核心要素,学前教育者和学前教育措施要围绕核心要素展开,二者的影响只有通过学前儿童的主动选择和吸收才能产生作用;学前教育者一般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但是这种地位和作用能否发挥,完全取决于他们能否尊重并发挥最为核心的学前儿童的主动性。学前教育措施的支持性作用,处于被选择、被运用、被接受的地位。 三、学前教育的类型 学前教育可以根据各种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形式。

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在学校教育为主的中国,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也逐渐开始重视家庭教育,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关于家庭教育的方法,并将之付诸实践,这种行为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针对家庭教育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正文: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即是指在家庭领域内长辈对晚辈实施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应从孩子小时教起,家长切不可松懈。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加全面,重视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孩子成长过程中首先接触的环境是家庭,接触最紧密的即为他们的父母或其他负责人。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承担着孩子教育的启蒙作用,即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教会孩子各种基本生活行为(如走路、说话、独立性等),影响着孩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从而对孩子一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 人的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家庭,结婚前生活在父母组建的家庭中,婚后生活在自己组建的家庭中,一个人无论身在何处,家都是根,中国传统思想落地归根,从而使人们对家有着深厚的情感。家是一个人物质源泉和精神支柱,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避风港,家承载着太多的使命,伴随着人的一生。 (三)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 学校每个班级中都有好几十个学生,老师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这时就需要家长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使老师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现代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在网络上飞速传播,这就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使用新技术,摒弃网络上的不良诱惑,从而使孩子身心得到更好地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使他们自觉屏蔽不良信息。 (四)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 父母孩子之间,父母应属于比较强势的一方,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这更可以显示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确的对待孩子进行教育可以使孩子更好地理解与体谅父母,使孩子在内心中对父母产生一种敬畏感,使孩子心甘情愿的接受父母的建议,从而更好地付诸于实践,如此良好的循环下去,必定会使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融洽,使孩子对父母又敬又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作业1参考答案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作业1 一、概念阐释 1.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答: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2.家长的道德素质 答:家长的道德素质是指家长思想道德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它决定家长为人处世的方向和原则,影响家庭道德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的道德素质。 3.家长的儿童观 答:家长的儿童观就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其内容自然也就涉及家长对儿童期的意义、儿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儿童生长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及儿童的权利与地位等问题的看法。 4.家长的人才观 答: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认识和期望。 5.家长的教育方式 答:家长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6.家庭精神环境 答:精神环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氛围,父母的性格、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简答题 1.简要说明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1)奠基性和终身性 (2)亲情性与权威性 (3)随机性与针对性 2.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奠基性特点是指儿童在学前阶段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其一生中最基础的、最基本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主要表现在:(1)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2)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3)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4)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5)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 3.简述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答:儿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家长要利用自身、家庭和社会资源,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影响,以促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是幼儿园和家庭,但家长们往往把幼儿园当做了教育幼儿的主体。但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有不同的特点,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而家长应该重视的不仅是幼儿园环境,还应该有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每个幼儿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与其他幼儿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然后在幼儿园中教师往往按着普遍的大众的教学方法教导着每一个儿童,在幼儿园中存在很多性格不一,习惯不一的幼儿,但是老师只能在照顾大部分幼儿的前提下花较少的时间对个别儿童进行特别指导,这往往是不够的,于是便出现了家园合作,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为了对幼儿实行更好的家庭教育,有效的实现家园合作。使幼儿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在一方面,在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幼儿有所溺爱和骄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儿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两个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争执,更多表现出来的不是宽容不是理解,更多的认为自己没错,都是对方的错,然后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这样的问题是容易被忽略的,这便需要家长的合作,需要家长配合并在家庭中就要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有宽容理解的心态。因此,家庭教育在矫正幼儿问题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因此,通过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并且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全面性等特点。首先是启蒙性,幼儿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幼儿生长的首要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同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以在家庭中生活为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第二便是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深远。第三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山阳中学家长学校辅导讲座目的和意义: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人成长发展无法离开又不可缺少的。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正是通过家庭教育,家长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并将伴随孩子们走完全部人生旅途。而且家庭教育又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培育孩子按照国家和社会规定的目标成长。 原则上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教育内容上也是与学校教育内容相配合的。归纳起来,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六点: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家长对孩子不能只注意在校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注意他们在社会上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否则好孩子也有可能变坏,有的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家长成天把孩子禁锢在家里学习,不注意开拓孩子视野,增长社会实践经验等,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品德的发展像涓涓细流,需要日积月累,成长中的孩子道路品质还没定型,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的。低年级的学生只是初步掌握一些道德上的判断,知道了一些诸如公平、自私之类的概念,并且主要是依据家长、老师、小伙伴们以及各类传媒的种种言论和行为,来形成自己的判断。到了高年级,他们才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标准,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做出比较独立的评价。总体来说,中学生的种种道德上的表现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道德培养的长期性和及时性,它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不要怕麻烦,要反复地讲道理、举例子,以及自身经常的影响,才能有助于将道德观念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仅有言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父母的身教和结合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情境施教。孩子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模仿是没有道德判断的,但通过模仿学到的不同行为方式,就是别人评价个体道德品质的依据。孩子们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面前要做到慎言、慎行,家长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对于一件小事的处理,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身教胜于言教,这句话用在父母对孩子的品德的教育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

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幼儿园) 摘要:现代的家庭中,家长往往过分溺爱孩子,尤其是年龄很小的孩子,本该由孩子做的事情,家长总是大包大揽,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孩子做好,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家长还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过早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认为这就是早教。还有的家长不注意言谈举止,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关键词:早教内容;奶话危害;信息传递 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到了社会不适应。家长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有些事情还得让孩子自己去做。只要妈妈懂得爱,懂得怎样去爱,孩子就会形成自我反省、自我克制的品性,就会有良好的是非道德观。家庭是最好的“早教中心”,所有方法来自良好的感知能力,大人的性格有偏差很难弥补,而孩子是一张白纸,所有美好的,你认为你所缺少的,都可以通过科学恰当的方式,把孩子培养出来。 一、家长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内容选择欠妥 三岁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研究表明,三岁之前是孩子心理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在三岁以前,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们特别溺爱,生怕他们受到一点点伤害。帮助孩子做一切事情,

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家长没有想到,正是这样重物质、轻内心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的不独立,甚至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家长必须抓住三岁之前这一重要的时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习惯等。同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习惯,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要以身作则。例如,很多孩子见到陌生的客人时,都会因为畏惧等原因而不说话。这时家长常常就很着急,会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说:“叫人啊。”“你怎么不说话啊。”“真不礼貌。”等等。殊不知,这样的话反而给孩子增加了更多的压力,让他们更加不愿意甚至反感与人打招呼。其实,家长只要能礼貌地与客人打招呼,就是给孩子起一个示范的作用。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潜移默化之间就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再如,许多孩子在一岁半的时候就开始练习自己穿鞋了,但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会将左右脚穿错。这时,许多家长都会大声地喊:“不对不对,穿反了。”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还分不清对错。家长大声地呵止会吓到他们,给他们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不明白家长为什么这么着急,这么凶巴巴。其实,家长在这个时候,只要和颜悦色地将正确的穿法告诉他们就可以,而不要指出他们的错误。 二、父母语言使用不当,直接影响孩子的发音准确度 我们在生活中都会听到一些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家长必须注意,从孩子诞生起,与他们说话的时候必须说普通話。说话要清晰,发音要标准,语速要适中。切记不要说奶话,否则就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例如一些孩子都已

浅谈0到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

浅谈0到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 摘要:20世纪90年代,脑科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0—3岁婴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推动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发展。0—3岁的早期家庭教育中,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不是最重要的,这时期的孩子还在用感官直接体验这个世界,因此,注重情感、品质、态度、能力等的教育能促进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本文就0—3岁婴幼儿的早期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婴幼儿家庭教育 0—3岁 据脑科学有关知识可知,婴儿出生时大脑的发育只完成了25%,到3岁时大脑发育就差不多完成了90%。由此可知,0—3岁是婴儿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它直接关系到婴儿将来的成长,这也证明了为什么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惊人。小孩在听、看、说、摸的同时不断的模仿和学习,促进大脑发育。0—3岁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亲人,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教育。所以说,必须重视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努力促进婴幼儿将来的健康成长。 1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0—3岁的婴幼儿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情感、品质、态度等的教育,这些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

第一,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建立父母与孩子良好关系的重要方式。0—3岁时,父母每天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可以培养孩子 对父母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亲子活动中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潜移默化的进行情感、态度、品质的教育。在与孩子说话时要尽量使用正面的语句,以认真的态度去聆听孩子话,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天晚了,宝宝要回家睡觉了”、“宝宝给奶奶送苹果”。 第二,鼓励孩子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有了亲子教育的基础之后,父母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父母适当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创新。对于父母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在孩子眼中却是新奇的,父母应创造性的去挖掘孩子的潜能,鼓励他们去探索,挖掘出他们的兴趣,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第三,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家庭教育是言传身教的重要方式。父母在教育婴幼儿时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片面的要求孩子去怎么做,应在生活中努力将自己的情感、生活态度无声的传递给孩子。 2 注重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婴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肆意干涉孩子的成长。比如说:婴幼儿的学习许多都是从重复练习开始的,他们在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事物的内涵,逐渐认识事物,发现事物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婴幼儿在重复练习过程中,父母不能打断他们,应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这样就能使孩子逐步养成观察世界的习惯,使孩子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世界。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

家庭教育十大原则

家庭教育十大原则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很有帮助: 第一,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辩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第二,尊重原则。 我们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们,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申辩一下,否就对孩子大声训斥。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 第三,感情交流原则。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有书你读,有饭你吃,有衣服你穿,还想什么?”但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长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长就没话说。长期下去,儿女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 第四,自由原则。 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五,统一原则。 家庭的教育要和学校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另外,家庭成员之间教育的观念要一致,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 第六,榜样原则。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良的种子。 第七,信任原则。 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

第八,宽容原则。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木棒侍候”。 第九,鼓励原则。 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便说:“是不是偷看来的?”当孩子成绩差时又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差的。”尽管是很随意的一句话,却大大伤害了孩子的心。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多鼓励孩子。 第十,方法转变原则。 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总之,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乐观,他(她)富有爱心,充满信心,对前途满怀希望,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家长。

3-6岁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

《3-6岁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选题背景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1应是:保证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使其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孤单,为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父母应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幼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为实现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出努力。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和途径。但是什么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电视剧《虎妈猫爸》再一次掀起家庭教育的热潮,究竟是做“虎妈”还是“猫爸”,引发了很多家庭的思考。其实,做家长也是一门学问,但是很多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人云亦云”,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哪里能够学习到最佳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情绪有哪些重要影响?在《3-6岁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中能够寻找到答案。 文献综述 一、3-6岁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2 现在很多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绝大部分家长能认识到后天培养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意识到作为家长所应担负的责任,而不是一味的将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这是家长教育观念的一个进步。 1周丽婷,. 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分析[J]. 学理论,2013,(2).

(二)家长对于幼儿特性的认识程度 家长对幼儿特性有较充分的认识。家长大多能认识到幼儿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独立的人格,每一个孩子有自身的天赋和基础,实施教育既要尊重孩子的天赋,同时要为孩子创造优良的后天条件。 (三)家长对于家庭教育方法的认识程度 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方式较为科学,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很多家长能认识到游戏对于幼儿心智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能采用科学的方式来教育儿童。 (四)家长对于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情绪的认识程度 在“早教热”的背景下,家长们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上过多重视智育、强调认知,而忽视了幼儿的情绪体验以及良好情绪的培养。 二、3-6岁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漏洞 “教子有方”、“家教不严”成为中国人对父母教子能力的评价,认为“教子成才”是人生的一大成就,教子不善让他们无脸见人。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家庭教育观念3在当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然而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家庭教育观念带来的后果4是如何呢?如幼儿不到两岁,话还说不清楚就教认字,三岁就教写字。这些家长不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教给孩子多少的文化知识,而是在于结合认知环境,丰富印象力,全面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兴趣。我国教育制度中,系统的文化科学3周丽婷,. 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分析[J]. 学理论,20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