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格式说明

地震资料格式说明
地震资料格式说明

地震资料格式说明

————————————————————————————————作者:————————————————————————————————日期:

§3 资料处理流程说明:

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解编

预处理 (建立工区,切除,振幅处理等)

一次静校正

一、二维数字滤波

抽道集

高精度速度分析

剩余静校正高精度动校正

水平迭加

滤波、反滤波

(倾斜相干加强)

迭后偏移

一维数字滤波

振幅均衡、输出

在资料的处理过程中,应根据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情况选择模块,组合流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处理过程中,应首先根据野外电子观测班报和测量电子班报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由建立工区模块完成),若无测量结果,可根据模块提示完成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的工作。本系统适合于有或无测量资料的情况;同时也适合于变观资料处理。文件格式参见相关模块说明。

§4处理资料文件格式说明:

4.1 SEG-Y 记录格式(标准)

(1)卷头: 3600字节

(a)ASCII 区域: 3200字节(40条记录 x 80字节/每条

记录)。

(b)二进制数区域: 400字节(3201~3600)。

3213~3214 字节—每个记录的数据道数(每炮道数或总道数)。

3217~3218 字节—采样间隔(μs)。

3221~3222 字节—样点数/每道(道长)。

3225~3226字节—数据样值格式码1-浮点;

3255~3256 字节—计量系统:1-米, 2-英尺。

3261~3262*字节—文件中的道数(总道数)。

3269~3270*字节—数据域(性质):0-时域,1-振幅,2-相位谱

“ * “ 号字为非标准定义。

(2)道记录块:

(a)道头字区: 含: 60个字/4字节整或120个字/2字节整,

共240个字节,按二进制格式存放。

·SEG—Y格式道头说明:

字号(4字节) 字号(2字节) 字节号内容说明

1 1—

2 1—4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

若干卷磁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3—4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每卷磁带的道

顺序号从l开始。

3 5—6 9—12 *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炮号)。

4 7—8 13—16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的道号。

59—10 17—20 测线内炮点桩号(在同一个地面点有多于

一个记录时使用)。

6 11—12 21—24 CMP号(或CDP号)。(弯线=共反射面元号)

7 13—14 25—28 在CMP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CMP道集

中道号从1开始)。

8—1 15 29—30* 道识别码:

l=地震数据; 4=爆炸信号; 7=计时信号;

2=死道; 5=井口道;8=水断信号;

3=无效道(空道);6=扫描道;9…N

=选择使用

(N=32767) 8—2 16 31—32 构成该道的垂直叠加道数(1是一道;2

是两道相加;…)

9—l 1733—34 构成该道的水平叠加道数(1是一道; 2

是两道叠加;…)

9—218 35—36 数据类型:1=生产;2=试验10 19—20 37—40 从炮点到接收点的距离(如果排列与激发

前进方向相反取负值) (分米) 。

11 21—2241—44 接收点的地面高程。高于海平面的高程

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cm)。

12 23—24 45—48炮点的地面高程(cm)。

13 25—26 49—52 炮井深度(正数,cm)。

14 27—28 53—56接收点基准面高程(cm)。

15 29—30 57—60 炮点基准面高程(cm)。

16 31—32 61—64 炮点的水深(cm)。

17 33—34 65—68 接收点的水深(cm)。

l8—l 35 69—70 对41一68字节中的所有高程和深度应

用此因子给出真值。比例因子=l,土10,土10

0,土1000或者土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

子;如果为负,则除以因子。(此约定中= -100) 18—2 36 71—72对73—88字节中的所有坐标应用此因子给

出真值。比例因子=1,土10,土[00,土1000或

者土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则除

以因子。(此约定中= -10)

19 37—38 73—76 炮点坐标—X(分米)。(如果坐标单位是弧

度·秒,

20 39—40 77—80 炮点坐标—Y(分米)。X值代表径度,Y值

代表

21 41—42 81—84 接收点坐标—X(分米)。纬度;正值代表格林威

22 43—44 85—88 接收点坐标—Y(分米)。治子午线东或者赤道北

的秒数。负值则为西或者

南的秒数)23—1 45 89—90 坐标单位; 1=长度(米或者英尺);2=弧度·秒23—246 91—92 接收点下风化层速度(低速带速度,M/S)。 24—1 47 93—94 接收点下次风化层速度(降速带速度,M/S)。 24—2 48 95—96 震源处的井口时间(ms)。

25—1 49 97—98 接收点处的井口时间(ms)。

25—2 5099—100炮点的野外一次静校正值(ms)。

26—1 51 101—102接收点的野外一次静校正值(ms)。

26—2 52 103—104 总野外一次静校正量(若未用静校时为零,m s)。

27—1 53 105—106 延迟时间—A,以ms表示。240字节的道标

识的结束和时间信号之间的时间。如果时间信号出

现在道头结束之前为正。如果时间信号出现在道头

结束之后为负。时间信号就是起始脉冲,它记录在

辅助道上或者由记录系统指定。

27—2 54 107—108 时间延迟—B,以ms表示。为时间信号和起

爆之间的延迟时间。可正可负。

28—1 55 109—110 延迟记录时间,以ms表示。震源的起爆时

间和开始记录数据样点之间的时间(深水时,数据记

录不从时间零开始)。

28—2 56 111—112起始切除时间(ms)。

29—1 57 113—114 结束切除时间(ms)。

29—2 58115—116* 本道的采样点数。

80—1 59 117—118* 本道的采样间隔,以us表示。

30—2 60 119—120 野外仪器的增益类型:

l=固定增益; 2=二进制增益;

3=浮点增益; 4…N=选择使用31—1 61 121—122仪器增益常数。

31—2 62 123—124仪器起始增益(db)(固定增益)。

32—1 63 125—126 相关码: 1=没有相关; 2=相关32—2 64 127—128 起始扫描频率。

33—1 65 129—130 结束扫描频率。

33—2 66 131—132 扫描长度,以ms表示。

34—1 67 133—134 扫描类型:1=线性;2=抛物线;3=指数;

4=其他

34—2 68 135—136 扫描道起始斜坡长度,以ms表示。

35—1 69137—138扫描道终了斜坡长度,以ms表示。

35—2 70 139—140 斜坡类型:1=线性;2=COS2;3=其他36—171 141—142 滤假频的频率(如果使用)

36—2 72 143—144 滤假频的陡度

37—1 73 145—146陷波频率(如果使用)

37—2 74 147—148 陷波陡度

38—1 75 149—150 低截频率(如果使用)

38—2 76 151—152 高截频率(如果使用)

39—1 77 153—154 低截频率陡度

39—2 78 155—156 高截频率陡度

40—1 79 157—158 数据记录的年

40—2 80 159—160 日

41—1 81161—162 小时(24小时制)

41—2 82 163—164 分

42—183 165—166 秒

42—2 84 167—168时间代码:1=当地时间;2=格林威治时间;

3=其他。

43—1 85 169—170道加权因子(最小有效位定义为2**

(—N),N=0,1,2,…,32767) 43—2 86 171—172覆盖开关位置1处的检波器串(道)号。

44—1 87 173—174 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第一道的检波器串号。

44—2 88175—176在原始野外记录中最后一道的检波器串号。

45—1 89177—178 缺口大小(覆盖滚动的总道数);改为:

(=1,单边激发;=2,中间激发。) 45—2 90 179—180 在测线的开始或者结束处的覆盖斜坡位置:

1=在后面(下行); 2=在前面(上行);

改为:=0,无坐标;=1,有高程;=2,有坐标和高程。

——————下述字号为自定义内容——————

46 91—92 181—184 弯线或直测线中每个共反射点的X坐标(分米)。

47 93—94 185—188 弯线或直测线中每个共反射点的Y坐标(分米)。48 95—96 189—192 弯线中每个共反射面元中点的X坐标(分米)。

49 97—98 193—196 弯线中每个共反射面元中点的Y坐标(分米)。

50 99—100 197—200弯线中输出剖面段的X坐标(分米)。

51 101—102 201—204 弯线中输出剖面段的Y坐标(分米)。

52—1 103 205—206 测线内接收点桩号。

52—2 104 207—208 站点间距或道间距(分米)。

53—1 105 209—210 道数/每炮。

53—2 106 211—212 炮点下低速带速度(M/S)。

54—1 107 213—214 炮点下降速带速度(M/S)。

54—2 108 215—216 CMP(CDP)点或共面元中点间距(分米)。 55—1 109 217—218测线内有效站点总数。

55—2 110 219—220 剖面内CMP(CDP)点或共面元点总数。 56—1 111 221—222 炮点剩余静校正量(ms)。

56—2 112 223—224 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ms)。

57—1 113 225—226 总剩余静校正量(ms)。

57—2 114 227—228 炮点下低速带厚度(分米)。

58—1 115 229—230 接收点下低速带厚度(分米)。

58—2 116 231—232 弯线中该道列号。

59—1 117 233—234 弯线中该道行号。

59—2 118 235—236弯线中输出剖面段的段号。

60 119—120 237—240测线内的总道数。

·说明:1.带 * 的字节信息必须记录,

2.46—60 91—120 181—240 为自

定义字号及内容,可以选择使用。

3.46—60 字号内容中(分米)或(*10)的值需使用

字号36(2字节字)给出真值。

(b)数据段区:浮点4字节(实型数) / 每个样值,按二进制

格式存放。

(c) SEG-Y 总型式:

卷头道头1 数据1道头2 数据2

1 3200 3600 1 240 (字节)

(d) 非标准SEG—Y型式:无卷头,其余不变。

道头1数据1 道头2 数据2

1 240(字节)

4.2 CSP记录格式:

头段数据1 数据2数据3 。。。

1 512字节

(a) CSP头段信息:(总长:512 字节)

字节号字节量内容

1-22 22 基本参数

23-32 10 道参数

33-48 16 滤波参数

49-72 24 增益控制参数

73-144 72 动校正参数

145-256 112新功能预留区

257-512 256 二进制编码子程序的暂

用存储区

字号字节号内容

1(I*2)1-2 FmtCd (格式编码=$CCCC)

2(I*2) 3-4 RcdNbr (记录号-炮号) 3(I*2) 5-6 NCH (道数/每炮)

4(I*2)7-8 SOF (偏移距)

5(I*2) 9-10 SPC (道间距)

6(I*2) 11-12 LNH (样点数/每道)

7(I*2)13-14DLT(延迟时间-MS) 8-9(I*4或F*4) 15-18 SRT (采样率-)

10-11(I*2)19-22 rsv0:array[1..2] (未定义)12(I*2)23-24 TSG(道开始段地址)

13(I*2) 25-26 TSS(道段地址的步进值) 14(I*2) 27-28 TSZ(以字计的道长度)

15(I*2) 29-30 DLS (以样值数计的延迟时间)

16(I*2) 31-32 rsv1(未定义)

17(I*2) 33-34 BPK(带通类型-带通滤波-带平衡滤波) 18(I*2) 35-36 L PF (低截频)

19(I*2) 37-38 HPF(高截频)

20(I*2) 39-40 BRU (带阻滤波否)

21(I*2) 41-42 L RF (低截频)

22(I *2) 43-44 HRF (高截频)

23-24(I*2) 45-48 rsv 2:array [1..2](未定义)

25(I*2) 49-50 G CK (增益控制种类)

26(I*2) 51-52 LBW(低平衡窗口)

27(I*2) 53-54 HBW(高平衡窗口)

28(I*2) 55-56 rsv3 (未定义)

29-30(I *4或F *4)57-60 BLG (公共增益)

31-32(I*4或F *4)61-64 EXG(指数增益)

33-36(I*2) 65-72 rsv 4:arr ay [1..4](未定义) 以下字节(73-512)为处理参数区及预留区,在此略去。

(b) CSP 记录数据格式:

每个数据样点值以整型表示,占四个字节。

4.3 S EG—2 记录格式:

格式结构如下:

炮 头

位置(Byt e) 从0开始

内容 说明

0—1 3a55H 炮头标识

2—3 9905H 版本号

4—5 M M=道头指针尺寸=道数×4

6—7 可为1、2、3…或24 道数(实际存盘道数)(道数/每

炮)

8 1 串结束符尺寸

9 0 第一个串结束符

10 0 第二个串结束符

炮头 道头1 第1道数据

道头2 第2道数据 道头N 第N 道数据

11 1换行符尺寸

12 0aH 第一个换行符13 0第二个换行符

14—31 0…0保留

32—35 P1 P1=道头1指针36—39P2 P2=道头2指针……

……Pn Pn=道头n指针

32+M ……

M 字符串1

字符串2

……

字符串Z

此部分包括采集日期、采集时间、

前放增益、炮点间隔、首桩号、尾

桩号等内容(ASCII码)

道头

位置(Byte)

道头1从P1开始

道头2从P2开始

……

内容说明0—1 4422H 道头标识

2—3 X1

(X2

……)X1=道头1尺寸(X2=道头2尺寸……)

4—7 Y×4数据段长度(样点数/道×4 Bytes) 8—11Y Y=样点数/道

12 2 数据段格式码(32位定点数) 13—31 0…0保留

32 ……

X 字符串1

字符串2

字符串Z

此部分包括全路径文件名、道号、采

样率、延迟时间、低截、测线号、炮

点位置、检波器位置、叠加次数、作

图幅度等内容(ASCII码)

数据段

位置(Byte)

内容说明

第1道数据从P1+X

1开始

第2道数据从P2+X2

开始

……

0—(Y×4-1) 32位定点数地震数据(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注:除注明为ASCII码的部分外,其余均以二进制数形式填充。4.4 处理地震记录文件形式:

(1)原始采集记录文件:

*.dat,*.SG2 (SEG-2记录格式或CSP记录格式)

*:文件名,小于或等于20个数字或字符组成。

(2)处理数据记录文件:(解编后的地震记录格式)

*.d 或 *.sgy非标准SEG-Y 记录格式(无卷头)。

*:文件名,小于或等于20个数字或字符组成。

4.5 输入输出非地震记录文件形式:

(1) 输入处理参数文件: *.txt (ASCⅡ格式)

*: 文件名,小于或等于20个数字或字符组成。

所有参数均按列存放。

(2)输出处理参数文件: *.txt(ASCⅡ格式)

*: 文件名,小于或等于20个数字或字符组成。

所有参数均按列存放。

(3)转换为CAD数据格式文件: *.scr

*:文件名,小于或等于20个数字或字符组成。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 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 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 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 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 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5极性判断 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 1)强振幅: 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 2)波形相似性: 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 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 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 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

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地震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为加强我院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安全生产和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参照《全国救灾防病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指导意见》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有关规定和我院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切实做好地震等灾害事故各项准备工作,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本预案,统一部署,紧急处置,迅速全面地做好各项抗震救灾准备,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自救工作,以最快速度恢复医疗工作正常开展,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组织机构 1、指挥部 总指挥:院长(党支部书记) 副总指挥:业务副院长 成员:保卫科、后勤科、医务科、护理部、各临床科室主任 职责:

(1)统一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的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医院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医务人员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做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储、落实食品饮用水、防冻防雨、医疗器械、抢险设备等物资,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减灾工作,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正常医疗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指挥部设在院办,电话: 2、疏散组: 组长:保卫科科长 组员:各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 职责:平时负责全院地震等自然灾害培训演练的具体工作,保持疏散通道畅通。 (1)现场指挥,迅速组织医务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按照

地震解释技术

随着锦州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先进的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及相关的属性分析技术的使用凸显重要。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采油厂加大了相关地震配套软件的使用,2011年锦州采油厂计划引进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及landmark地震解释工作站,使得利用各种地震属性研究储层的技术得到了加强。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可以在精细地层小层对比、整体解剖精细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层段内的砂泥岩薄互层砂组进行多种地震属性的处理,引进landmark解释工作站的多体多属性地层追踪及快速高效的储层描述方法,能从整体上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及小断块内储层的分布特征,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相应的层位自动追踪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解释手段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解释工作的效率及准确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三维数据体的优势。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经过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后,优选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偏移归位合理,目的层波组特征明显的资料,在合成记录标定的基础上,搭建格架剖面并进行人工解释,然后采用人机联合波形对比层位自动追踪技术进行全区层位解释,采用相干、倾角扫描以及层面光滑度分析技术进行断层平面组合分析,能精细落实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和断层展布特征。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通过强有力的可视化技术提供给用户一个真三维的解释平台,可对海量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构造解释,能快速搜索地质目标,精确雕刻;并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协同和决策环境,可以实现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叠前AVO分析、可视化处理以及井轨迹设计和钻井实时监控。其三维可视化手段可应用于地震资料处理、构造解释、全区目标搜索、精细目标解释、储层预测等三维连片解释的所有阶段。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特点: 储层自动追踪ezTracker 基于波形的层位自动追踪,可同时拾取多个种子点,可以保存种子点信息,灵活定义追踪的波形时窗,对追踪结果可进行多种灵活编辑,如遗传删除、门槛值调整和多边形删除 点集自动追踪Autopick 可根据种子点值的大小,或人工定义数据体值的范围,快速追踪地质体。也可利用多种属性(如在波阻抗体和相位体上)共同约束追踪地质体三维形态,如河道、扇体等,直接形成地质体顶底t0面。点集可自由转换为层位。 三维体雕刻Geobody 可用三维体追踪点集,层位,断面作为约束条件雕刻三维地质体,利用透明度和颜色来彰显地质异常体,突出空间展布。 异常体快速搜索GeoAnomaly 依据多数据体振幅值和数据连通性,快速搜索满足定义条件的异常体。 SeisWare软件的地震地质解释功能灵活方便,适于在勘探/开发阶段进行综合地震解释、随钻跟踪分析、油气层识别、储量计算以及新区预探、老区扩边、部署调整等研究工作。 其特点包括: 多工区,不同类型地震资料的连片解释; 断层追踪识别功能 可以直观方便的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的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 欢西油田是一个地质条件和油藏来信十分复杂的断块油田,断距从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的不同级次断层纵横交错,断块分隔凌乱,油层埋藏差异大,储层沉积特征不一,发育不稳定,诸多因素都给地质研究带来困难。 面对复杂断块,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的技术优势是,可以直观方便地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并使三维数据断层解释过程自动化。地震解释人员可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高精度的断层解释,即使在构造情况复杂地区或资料品质较差地区也能实现,其直观的编辑功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4190110 课程中文名称:地震资料解释 课程英文名称:Seismic Interpretation 学分:2.0 周学时:1.5-1.0 面向对象: 预修要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海洋沉积学、地球海洋物理学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地震资料解释》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总目标是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实习课,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层序地层、构造和地震相分析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 (二)英文简介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Sci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associated practice course,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this course would: (1)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s and basic concepts in interpreting the seismic data; (2) master basic skills and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structure and seismic facies in the subsurface with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震地质解释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震地质解释方法;学会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的技能;了解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二)可测量结果 (1)掌握沉积层序的概念、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在地震剖面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材料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 序言 勘查技术与工程卓越班的实践性很强,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更好的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的地震资料解释实践共分两步完成,第一是在学校手工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程设计,第二是在东营对news软件的学习。此次实习是在完成了《地震勘探原理》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完成的实习,通过此次实习的机会我们得以理论联系实际并用实践以检验所学理论,各项安排有条不紊的展开。 在每一步的实习过程中都有老师的带领,手工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程设计由杨国权老师负责,news软件的学习由张繁昌老师负责。实习过程中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老师的带领及同学的相互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实践所要求的所有内容。

目录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4) 二、实习内容 (4) 三、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5) 四、News学习 (7) 五、结论与建议 (26)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通过课程的学习,对解释软件系统、数据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过程等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通过实习熟悉了勘探方法的整个工作原理和处理解释流程以及实习报告编写等过程。 了解到了反射波的追踪对比、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构造图的绘制、以及研究成果的提交等过程。培养实际技能及对分析和解决实习问题的能力;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并学会操作和使用;掌握各方法的基本数据分析和处理技能。 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手段、方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计算技能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为下一步进入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阶段以及今后走上本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 地震自资料的构造解释内容主要有工区的地质情况总结、地震资料解释流程、对地震构造解释的分析、体会和建议等。News 的实习内容主要在理论学习好的基础上,学会利用软件完成地震资料解释的整个过程,并得出理论成果。 三、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构造解释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间、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解除关系等,通过构造解释成果,即使提供钻井井位。 构造解释的三大环节:

现代地震勘探技术作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震属性综述 报告名称: 地震属性综述 学生姓名:王丹 学号:2010120052 所在院(系):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地震属性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地震勘探是在地表激发人工震源,由震源所引起的震动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地下传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向上反射传回地表,然后由地表的仪器(检波器)记录反射回来的地震波,从而得到地震记录(也叫地震资料);之后对地震资料进行相关的处理与解释便可以间接地反映和得到地下相关信息。由于地下介质是地震波传播的载体,所以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如岩性、孔隙度、密度以及流体性质等都会对传播中的地震波产生影响,如地震波的能量、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将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而这种影响和变化又将在地震记录中保留相应的信息。所以,通过对地震记录(地震资料)的“深加工”或者特殊处理,将会从地震资料中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以为地质服务。在早期的油气资源勘探中,地震勘探的目标主要是寻找地下有利的大尺度的构造圈闭,所以只需利用有限的地震资料信息便可达到目的。但是,随着油气勘探与开发难度的加大,人们迫切地需要更多地了解地下地层的岩性、流体性质等信息。这就促使人们运用新的技术和思想去从地震资料中发掘出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也就推动了地震属性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地震属性技术延伸了人类的视觉,从而有助于人们发现更多的隐藏于地震资料中的信息,也有助于人们从多角度去获取和分析地下地质信息,从而实现对地下地质的充分与准确认识。 1地震属性的发展与分类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也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获取不易的地震资料,现今的地震解释人员需要从地震数据中提取越来越多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综合解释地下构造、地层和岩性特征以及流体性质,最终定义精确的油藏模型,用于钻井决策、估计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由于生成地震属性是获取所需信急的一条重要捷径,因此,长期以来地震属性技术一直是地震特殊处理和解释的主要研究内容。 地震属性是叠前或者叠后地震数据,经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长期以来以来地震数据的使用仅仅局限于对地震波同相轴的拾取,以实现面对油气储集体的几何形态、构造特征的描述。但是地震数据中隐藏着更加丰富的有关岩性、物性及流体成分等相关信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图4 道均衡结果显示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发展研究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发展研究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产业链中对油田勘探开发效益影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环。…… 一、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地震反射波“给地球做CT”,让油气勘探者能够“看见”地层的地质构造和油藏情况,为石油公司“找油”做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模拟油藏未来的生产动态以便为后续油气藏开采和开发提供技术资料。 地震勘探包括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大部分:地震采集是利用野外地震采集系统获取地震数据处理所需的反射波数据;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地震解释分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目的是利用地震反射波的地质特征和意义确定井位寻找石油。地震数据处理依赖于地震采集数据的质量,处理结果直接影响解释的正确性和精确度和找油的成功率。 图1 地震勘探产业链构成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产业链中对油田勘探开发效益影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环。其原因有四:1、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与井位部署成功率、油田发现、油田采收率、油田增储上产等经济效益直接相关,是寻找油气资源的关键技术; 2、石油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地震数据处理环节中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3、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下游钻井业务等油气开采技术均十分成熟;4、上游地震数据采集依赖于先进的仪器设备,理论简单。综合而言,地震数据处理的质量和地震成像的准确度与清晰度直接决定油气资源的发现的成败和勘探成功率,是影响后期油田生产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BP公司北海油田日产量与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新技术的关系表明,新技术尤其是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油田产量的增加影响极大。 图2 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对北海油田的产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于解决人类能源供应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发展历程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中最核心的就是地震成像技术,因此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依据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划分。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后的40年间由于是对光点记录(1920—1950)和模拟记录(1950—1965)进行处理,在这一阶段地震处理解释技术发展缓慢,也没有可实用的地震成像技术出现。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 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 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 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 5.断点组合技术 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 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 2、地震子波提取 3、井地标定 4、初始模型建立 5、反演参数选取 6、反演处理 7、砂体追踪描述 8、成图 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静校正sta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 record sectio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经过偏移校正和深度校正之后,得到界面的铅垂深度剖面才叫做深度剖面,它是地质解释的重要资料。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磁带地震记录,能自动得出深度剖面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速度界面]velocity interface;是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相邻的两层介质的公共接触面。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有多种定义。通常将地震仪器的输出端上,有效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干扰)的功率之比称为信噪比。信噪比既与输入信号本身有关,更决定于仪器的特性,它也被用来衡量资料处理的效果。因此,提高信噪比是提高地震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信噪比愈大愈好,可以通过改进仪器性能或选择工作方法提高信噪比。 子波wavelet:从震源发出的原始地震脉冲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地震脉冲有滤波作用,并且地层界面使波产生反射和折射,因此,自距震源一定距离起,脉冲波形便发生变化而与原始波形不同,但在一定传播范围内其形状甚本保持不变,这时的地震脉冲便称为子波。子波的形状决定于震源和介质的滤波性质,其频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有所降低,振幅也逐渐减小。不同的界面各自的子波不同,每一道的地震记录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的子波构成的。子波不仅用于制作理论地震记录,而且在断层对比和反褶积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它。 [有效速度] effective velocity; 把覆盖层看作均匀介质而从实际观测所得的反射波或从折射波时距曲线求得的波速,统称为有效速度。由于在层状地层中存在层理,介质并不真正是均匀的,再加上界面的弯曲,使有效速度不同于平均速度,往往是比平均速度大的一种近似速度,但在各层速度的差别不很大和界面弯曲不大时,两者的差别很小。 [有效波]effective wave; 指能用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有效波是个相对的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 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时间间隔dt 的倒数为分辨率。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

现代地震资料解释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现代地震资料解释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摘要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震资料解释作为地震勘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油气储层预测、评价及后续开发的关键环节。现在地震资料的解释水平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1.三维地震勘探 1.1三维地震简介 三维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路线和时间、探测地下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进而寻找油气藏的技术。三维地震解释技术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以在二维地震解释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包含地球物理学知识、计算机知识以及数学知识为一体的能够充分反映地下地质信息的应用技术,是一种面向三维数据体的三度空间的立体解释方法与技术。 1.2在油田开发中的具体运用 1.2.1进行地层构造解释 水平切片是三维数据体的等时面,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质界面的水平切面,也称地质露头图,即反映不同地层在同一时间的出露情况。可以利用水平切片对背斜、断层等地质构造进行解释。在时间振幅水平切片上,振幅的大小反映了反射波的强弱,同向轴的宽窄一方面与反射波频率有关,另一方面与界面倾角有关。如果反射层是一个背斜,那么在水平切片上就是一个圆,如果反射层是一个单背斜,在连续几张水平切片上,这个反射层的同向轴将会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移动。如果在水平切片上表现为: (1)同相轴中断、错开; (2)同相轴错开,但不是明显中断; (3)振幅发生突变,即在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宽度发生突变,则可判定为断层; 1.2.2对小砂体油气藏的识别 曲流河河道发育,地层平坦,构造运动较弱,形成了以河道砂岩为储层的岩性油藏。利用水平时间切片能够反映河道砂体的沉积特征和空间分布;利用层位切片技术,可以容易而清晰的识别河道准确位置;相干体技术通过相邻道的波形来获得道间相似性,从而有效突出河道砂体边界,突出河道砂体的内部相似性,为确定河道砂体的主河道和河道边界提供依据;三种基本地震属性(振幅、频率和相位)体切片都能够反映河道砂体的形态特征、岩性差异及砂体分布情况,对于小砂体油气藏的识别更为有效。 1.2.3对小幅度构造油气藏的识别 三维地震勘探对小幅度构造油气藏亦更实用、有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可视化解释技术、相干体和地层倾角检测技术、多属性模型约束反演储层预测技术,应用于小幅度构造油气藏,与二维资料相比,无论资料解释的精度,构造识别的准确度方面都更胜一筹。1.2.4对小断块油气藏的识别 断层的发育程度、延伸方向和油气聚集有很大的关系,解释正确与否关系到勘探决策及成败。对于小断层可以将断层与层位解释分开,充分利用相干体技术、可视化技术、时间切片技术等,先宏观后微观,由立体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立体的原则,利用自动追踪解释层位,最终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Landmark系统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的不断提高,应用解释工作站进行资料解释和综合研究越来越普遍。应用LandMark系统进行地震勘探解释成图与以往成图方法相比,具有省时、高效、成图质量高等优点,尤其对于工区面积大、断块复杂、地震勘探数据量大的项目,运用LandMark解释成图系统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一. Landmark软件简介 Landmark软件是美国哈里伯顿(Halliburton)公司开发的钻井工程专用软件,是一套知识集成系统,主要功能是利用所集成的软件模块协助用户进行专业分析并做出决策。Landmark软件包括六个功能模块,即数据、信息管理及分析软件IMI、地震资料目标处理软件Processing、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应用软件GGT、油藏开发应用软件RM、钻井和完井服务应用软件Drilling和Windows平台应用软件Discovery,各个模块都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 Landmark软件主要由OpenWorks软件平台和各个应用程序两部分组成。应用程序都是OpenWorks软件平台的插件,均运行于OpenWorks的环境下,受它的管理,遵循其设置的规则和标准。例如,所有应用程序的数据测量系统,投影和坐标系统等都与OpenWorks软件平台的设置一致,这样有利于数据的交换。所有应用程序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地质、地震、测井、人文四大类数据,均存储于OpenWorks数据库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数据体,即所谓的数据一体化,总体说来,主要有下列三个特点: (1)方便的数据交换:各个应用程序之间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SeisWorks 和StratWorks中的断层多边形、层面网格线、等值线等可以方便地相互交换,MapView的图像也可以转成ZMAP+格式,输出高质量的图像。 (2)数据共享:OpenWorks是一个多用户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在一个工区内工作,你可以指定用哪些用户的数据,并可指定应用的次序,达到数据全面的共享。 (3)便利的数据通讯:通讯就是实时的数据交换。Landmark软件各个应用程序之间以及每个应用程序内部都存在广泛的通讯。 另外,Landmark软件还具有多平台系统的特点,软件可以运行在SUN、SGI、IBM三种工作站上。应用PetroWorks的软件开发工具包(ModelBuilder),用户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增强软件的功能。OpenWorks有浮动许可的功能,因此网上的任意一台工作站都可通过许可证浮动的方式运行软件。OpenWorks软件平台所挂接的应用程序很多,其中包括单井处理软件(PetroWorks)和多井处理软件(StratWorks)。 Landmark软件服务对象包括任何国家的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独立石油公司,以及石油服务公司和咨询公司,全世界超过90%的勘探与生产公司使用Landmark软件,为全球排名前20名的石油生产商中的18家提供技术服务,是业界最大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目前有超过150个软件应用,发行了120000套软件许可证,覆盖勘探、开发、钻井、生产和信息管理等多方面。集成解决方案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油藏管理、钻完井、生产优化、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下面以Processing模块为例,主要介绍一下Landmark软件的应用情况。 二.软件功能简介 1.SynTool(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SynTool是一体化的层位标定工具,用以将地质分层、岩性与地震数据精确地联结起来,它提供了建立精确的合成地震记录所需的特征参数,并提供了强大的曲线编辑处理功能来帮

地震资料格式说明

地震资料格式说明

————————————————————————————————作者:————————————————————————————————日期:

§3 资料处理流程说明: 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解编 预处理 (建立工区,切除,振幅处理等) 一次静校正 一、二维数字滤波 抽道集 高精度速度分析 剩余静校正高精度动校正 水平迭加 滤波、反滤波 (倾斜相干加强) 迭后偏移 一维数字滤波 振幅均衡、输出 在资料的处理过程中,应根据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情况选择模块,组合流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处理过程中,应首先根据野外电子观测班报和测量电子班报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由建立工区模块完成),若无测量结果,可根据模块提示完成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的工作。本系统适合于有或无测量资料的情况;同时也适合于变观资料处理。文件格式参见相关模块说明。 §4处理资料文件格式说明: 4.1 SEG-Y 记录格式(标准) (1)卷头: 3600字节

(a)ASCII 区域: 3200字节(40条记录 x 80字节/每条 记录)。 (b)二进制数区域: 400字节(3201~3600)。 3213~3214 字节—每个记录的数据道数(每炮道数或总道数)。 3217~3218 字节—采样间隔(μs)。 3221~3222 字节—样点数/每道(道长)。 3225~3226字节—数据样值格式码1-浮点; 3255~3256 字节—计量系统:1-米, 2-英尺。 3261~3262*字节—文件中的道数(总道数)。 3269~3270*字节—数据域(性质):0-时域,1-振幅,2-相位谱 “ * “ 号字为非标准定义。 (2)道记录块: (a)道头字区: 含: 60个字/4字节整或120个字/2字节整, 共240个字节,按二进制格式存放。 ·SEG—Y格式道头说明: 字号(4字节) 字号(2字节) 字节号内容说明 1 1— 2 1—4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 若干卷磁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3—4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每卷磁带的道 顺序号从l开始。 3 5—6 9—12 *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炮号)。 4 7—8 13—16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的道号。 59—10 17—20 测线内炮点桩号(在同一个地面点有多于 一个记录时使用)。 6 11—12 21—24 CMP号(或CDP号)。(弯线=共反射面元号) 7 13—14 25—28 在CMP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CMP道集 中道号从1开始)。 8—1 15 29—30* 道识别码: l=地震数据; 4=爆炸信号; 7=计时信号; 2=死道; 5=井口道;8=水断信号; 3=无效道(空道);6=扫描道;9…N =选择使用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基础知识试卷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基础知识试卷 一、填空题(每题2分) 1.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基本属性振幅、频率、相位。 2.影响地震速度的主要因素岩性、流体、埋深、温度、压力、密度等。3.AVO是指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关系, AVA是指地震反射波振幅随方位角的关系。 4.振幅类地震属性主要有均方根振幅、平均振幅、最大峰值振幅、最大谷值振幅、平均能量、瞬时真振幅、反射强度、视极性平均振动能量、波峰振幅极大值、波谷振幅极大值总能量等(答对三种即可); 地震解释中振幅类地震属性主要用于识别油气流体的聚集、岩性概况、孔隙度情况、三角洲与河道砂的展布、礁体异常、不整合、调谐效应、层序变迁等(答对三种即可) 5.地震解释中相干属性主要用于识别断裂构造、岩性变化、地层物性、流体变化等 (答对两种即可)。 6.圈闭的要素有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 7.含油气盆地由基底、周边和沉积地层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8.孔隙类型视其划分依据不同而异,主要流行三种方案:按孔隙的成因,可将孔隙类型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混合孔隙;据孔隙的大小,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将成因和大小结合的分类,如E.D.Pittman对碎屑岩储集体孔隙分为粒间孔、溶蚀孔、微孔和裂缝。 9.成藏期的构造应力场必将有利于正确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高产富集控制因素,同时对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以及油气田施工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10.测井曲线的形态是岩性、物性和所含流体的综合反映,因此测井曲线的对比实质上就是岩性对比。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圈闭:圈闭是具有储集层,盖层和遮挡条件,使油气能够在其中聚集并形成油气的场所。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48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933-2000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 SY/T 5934-2000 地震勘探构造成果钻井符合性检验 SY/T 5938-2000 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 3 基础工作 3.1收集的基础资料 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该是正式成果,如果是中间成果则只能作参考,应用时要注明。3.1.1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 a)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 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 c)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 d)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 e)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 f)地震测井、VSP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 g)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 h)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 i)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等; j)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磁带、成果磁带及剖面上CMP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3.1.2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 除收集3.1.1中规定的b、d、f、g、i等项外,还需收集: a)三维偏移的纯波磁带及成果磁带;

地震资料解释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

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指根据地震信息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直接为钻探提供井位。 地震勘探的地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震资料的正确与否。而要正确地解释地震资料,必须了解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性及其与地质剖面的内在联系;了解并掌握各种地质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地震响应;要善于识别和区分地震剖面上的假象;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也要明确,在沉积岩地区,地震剖面上大多数反射是干涉复合的结果;还要明确一点,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往往具有多解性和局限性。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涉及到基础资料的操作,而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些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很显然,这种转化和转化的质量是每个解释人员的能力、想象力的综合表现,最终的成果体现在地质解释的合理性上。 地震资料中蕴藏着丰富的地质信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运动学信息,另一类是动力学信息。 运动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波的反射时间t0及旅行时差,同相性和速度(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构造图,进行地质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断层、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 动力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反射特征,如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吸收衰减、极化特点、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等。从这些地震信息中可以提取非常有用的地层岩性信息,借此确立地震层序、分析地震相、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预测生储油相带的分布、寻找地层圈闭油气藏。除此之外,借助于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动力学信息并结合层速度、钻井、测井等资料,提取岩性和储层参数,如流体成分、储层厚度及性质、孔隙度等,进行地震资料的岩性分析及烃类检测。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在解决地质问题过程中,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为主,即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在这一阶段中,地震勘探技术在各种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勘探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构造油气藏的大量发现和开发,比较容易找到的构造油气藏已经越来越少,于是人们不得不设法寻找非构造油气藏。与此相应,在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70年代末期出现了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这一阶段,应该说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地震地层学解释,它是根据地震剖面特征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二是地震岩性学解释,这是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如地震资料的各种分析处理方法),提取一系列地震属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特定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油田进入开发阶段,地震技术为开发服务则产生了开发地震解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油藏精细描述、储层参数预测、油藏动态监测等。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在解决地质问题过程中,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为主,即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在这一阶段中,地震勘探技术在各种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勘探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构造油气藏的大量发现和开发,比较容易找到的构造油气藏已经越来越少,于是人们不得不设法寻找非构造油气藏。与此相应,在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景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便出现了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这一阶段应该说包括两部分内容,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北海布伦特)

一、目的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是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目的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材料,识别时间剖面上存在的各种地震波,根据这些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的层位,从而进行反射标准层的对比,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消除时间剖面上产生的各种假象,做出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等成果图件,对相应的地层和地质构造现象进行解释,为钻探提供有利井位,以解决相关工程、地质问题。 本次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上机实习的基本目的是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原理,掌握la ndmark软件的主要用法,借此对已知的地层剖面进行解释处理,包括目的层的识别、追踪以及断层的识别和标注,通过得到的相关成果图件进行对地层以及一些相关的地质构造进行描述,以得出北海地区含油气的情况。 二、资料情况说明 本次地震资料解释的区域为北海地区。北海地区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基底的破碎程度高,二是热流值高。北海盆地由于拉张断裂作用,形成了包括中央地堑、维京地堑在内的许多大断裂带。在这些地堑中,地层厚度逐渐变薄,因此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在这些地堑中沉积了厚度达10km的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沉积物,并被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的厚达3—4km的平缓盖层覆盖。由此可见,该地区的地层及构造情况十分复杂,必须需要较多的资料和图件来帮助完成此次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 在进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时,仅凭借时间剖面是不能够达到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完整地、详尽地解释的目的的。为此在进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前后,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图件和资料,来起到确定反射标准层、进行剖面对比等的作用。在本次上机实习的过程中,提供了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合成地震记录剖面和地层剖面图,以及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等图件,以达到上述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有帮助的目的。 1 合成地震记录、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 合成地震记录是进行连井解释和反射层位标定的重要环节,而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则是用于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重要资料。在声速、密度资料,结合给定的地震子波,利用褶积模型可以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如下: 设x(t)为合成地震记录,利用褶积模型可得 x(t)=w(t)*r(t) 令w(t)*a(t)=δ(t) 代入得a(t)*x(t)=r(t) 利用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可得 r(t)=(ρ2v2-ρ1v1)/( ρ2v2+ρ1v1) 其中ρ和v之间的关系为ρ=0.31v0.25 p 将制作得到的合成地震记录与时间剖面对比,可以很好地确定反射标准层。假如工区内有钻井,可做连井测线,利用已知的速度曲线资料,可将深度转换为时间,与井旁的时间剖面对比,也可以确定反射层位对应的地质层位。 2 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 资料图件一共为我们提供了三张已知的构造等值线图,分别是Bre nt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J—unc onf ormit y不整合面的构造等值线图以及statfj ord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我们可以将制作出来的构造等值线图与标准图件进行对照,对成果图进行一定幅度的修改,使成果图反映出来的地质构造更接近于真实值。 3 时间剖面 时间剖面是整个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核心图件。通过布置主测线和联络测线,对层位、断层的追踪与标定,以及对标定层的自动追踪,可以得到不同层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再将其与前面所述的合成地震记录图和标准构造等值线图作对比,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其接近真实值。 三、地层结构说明 从地震时间剖面上观测可得,本区域内主要有6套地层和1个不整合面,经查实资料可得从上之下其分别为Paleoce ne、Cretace ous、J—unc onformit y、Brent、Dunli n、Statfj or d和Tria ssic,同时自西向东,总共有5到6条断层,基本上均为正断层,下面分别对上述地层进行简要的结构说明,同时对比插图进行简单地解释。 1 P aleoce ne层和Cret ace ou s层 该两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上,距离地表较近。由于未受到明显的地质构造作用影响,地层较为平缓,起伏不大,没有较明显的褶皱,地层没有被断层错断。 2 Brent、D unli n和Statfjor d砂体 这三套地层在不整合面J—unc onformity之下,由浅到深依次排列,原本近似于平行排列,由于受到强烈的拉张应力,这三套地层不同程度地被4至5条断层错断(断层的产状等将在本报告的第5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在该地区的北西方向有一条断距较大的正断层与这4到5条断层斜交,使这一地区构造情况愈加复杂。 3 Tri assic层 在该地区时间剖面中埋藏最深的是Triassic地层。其在时间剖面上显示为一条完整、连续、清晰的同相轴,但由于埋藏深度较深,反射波能量损失较大,故其反射波振幅不如Pale oce 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