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者的轮回故事

禅修者的轮回故事
禅修者的轮回故事

★禪修者的輪迴故事★

註:A.T.U.--無明(avijja)、愛(tanha)、取(upadana);S.K--行(Savkhara)、業(Kamma)

‘–’ = 前世;‘ + ’ = 下一生

觀察過去生的名色

當禪修者,當他觀察過去的名色,他年少時的心性再度呈現。他便接受過去是可以觀察到的。他繼續觀察小時候的名色至到在母胎時,及至到最初結胎階段的羯羅藍的名色。能夠觀察到這最初結胎的羯羅藍之後,如果他以欲知這名色從何處來的欲願,用光照向彼方﹙過去﹚,通常他可發現產生這名色的因。可是,有些禪修者可能卡在這個階段。雖然他用光照向彼方,但是沒發現什麼。他們說:「光無法穿過去。」如果這樣的話,再次有步驟地培育定。當定力強時再去照。如果一再嘗試而仍然失敗,則一再內、外觀名法及色法。

《雜阿含經》432經(cf.《雜阿含經》95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五節相續輪,大力士夫令速旋轉。如是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輪迴五趣而速旋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或人,或天;還墮惡道,長夜輪轉1。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 某比丘

-5 (=前第五世) 中國北傳比丘,修得十遍八定2,以神通化現寮房(kuti)在山上,會飛。臨終時,神通和寮房消失,傷心,死在小樹上,剛好飛鴨(duck)飛過去,

1

輪轉有三種:一、煩惱輪轉:無明、愛、取;二、業輪轉:行、業有;三、果報輪轉:生有。三輪轉顯示生死輪迴的方式。煩惱輪轉是在受到無明、愛、取驅使之下,人們造作種種不善與善業,亦即煩惱輪轉引生業輪轉。業成熟而產生果報,即是業輪轉引生果報輪轉(異熟輪轉)。對有苦.有樂的果報作出反應時,要逃避苦,要享受樂與平靜(捨受),即受到渴愛所制伏。因此果報輪轉再引生另一個煩惱輪轉。這三輪轉不斷地轉著,直至無明被根除。

2十遍八定:十遍指: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光明遍、虛空遍。八定:四色禪、四無色禪。若修完十遍及十四種御心法(迅速順入.逆入前八遍的初禪乃至非非想非非想處禪,及跳禪、跳遍等)成就,修地遍可行走於水,如履地上;修水遍可於空中或地上游泳;修空遍可穿牆、入地、入山無礙;修風遍(迅速行動)、地遍(入空中不掉落)、空遍(空掉山岳等障礙),可於一彈指到達目的地(尚需修天眼、天耳,以免途中有危隩)。

聽到鴨聲。ATU-鴨聲;SK-痴(不知名法、色法)。

-4 鴨--生在一大群鴨中,不會飛的鴨,被老鷹咬其臉而飛,瞋鷹,心想:「若我身大,就不被咬。」(S.K.)

-3羊--見到狗不用做工多好。當主人砍斷其頸,ATU-心想:「若我壯有力,就不被砍,可反擊」;SK-瞋主人。

-2 水牛--多做工,累。ATU-,主人沒給水,想喝水,渴死。

-1 螃蟹--見比丘在飛(在緬甸?),(心)禮敬比丘,死時ATU-比丘;SK-禮敬比丘。

★這一世:比丘--記性不好(多世畜生故),三年半修完禪

+1 (=下一生) 沙彌--在(緬甸)帕奧下院(Pha-Auk Meditation Centre),看不到來生。

2. 某比丘

-獵人(殺業重)

-前一百多世--鳥

-2一次世戰,持戒,修安般念(注意呼吸的禪法),無禪相3,二子,在路上炸死,早夭折。-1上緬甸Paten人--少錢,當義工,結婚有三子,修安般,無禪相,二次世戰,被炸死(約三十歲);SK-磚塔。

★這一世:比丘--曾有兩子,三天就有禪相,供養比丘(衣),想(發願)生天。

+1天人--死時,曾供養衣的善業之相再現。+2天人--阿羅漢。

3. 某比丘

-5活九十歲,四十歲起就得禪保任,臨死入第四禪。

-4第四禪天人(前世臨終有31個心所,及此世可見到微細色)

-3密宗--有坐床(被誤判為某活佛轉世),閉關修很多法。

-2密宗--有坐床(被誤判為某活佛轉世)

-1北傳比丘

★這一世:北傳比丘

4. 某比丘

3禪相:nimitta。以安般念來說,長時集中注意力在經過鼻端的氣息,禪相禪相(nimitta,定的相標)有如:棉花、煙、雲、明亮的紅寶石、月亮、太陽。

1

-1強盜--捉人綁人,打他打到頭破血流,以為他死,放水浸水,不能呼吸,死。死時出現此業相4:SK-供養比丘。ATU-當比丘,殺捉他人之業(為支持業)。

這一世:頭上有疤痕(mark),前世之業。

5. 某比丘

-8在家男眾--禪修,臨終入「空無邊禪定」。

-7空無邊天人

-6天女--貪玩,眾多天女死時一起修安般。

-5國王--多妻,荒淫一生,曾強淫病妻至死,王想:惡業不能脫,去出家,修行到名色智5,很尊敬老師。-4無所有處--什麼都不知,六萬大劫。

-3男--瘦,住白色牆的家,修名色分離。未死,被誤以為死,被埋在地下,呼吸困難而死,如前第五世時妻之死。

-2狗--窮人家之狗,常沒飯吃。之後,主人把它送給富裕人家。常在住處晒太陽,跟主人家的女孩玩耍。思維:先窮後富,而知業果。

-1女--三子,夫離去,恨夫,供養比丘和眾生。

★這一世:比丘--怕輪迴,無未來世(這一生可能證果)。有嗅的習性。

6. 某比丘

-4生吃隱士,八戒,坐禪,死時不能入禪。

-3天人--安般,沒有禪相。

-2 臨終業相--某一世時,當象時,曾破壞聖菩提樹之籬笆,故轉生雌象。

-1雌象--做工多,苦,二牙,見到比丘,禮敬之,想當比丘。

★這一世:比丘,出生時有長牙。

7. 某比丘

-4牧牛人--八歲,瞋蛇,好殺之,吃蛇,在園中被蛇咬死。曾供養老人食物。

-3蛇--瞋重,吃虫、動物,無善心所6,牧牛者殺之。SK-曾有一次不吃青蛙,臨終生起此善心,及前世供養老人食物。

-2男--夭折病死(前世殺業)。臨終,ATU-女人相出現;SK-義工建比丘寮房。

4業相:做作善業或惡業的景象。當生或過去世造的善惡業,若業因還在時,在臨終時,可能再出現一種或多種,業的主人會慣性的再造一次,因此,取此業去往生。

5名色智觀察物質及精神作用的各種特質及生滅實相。

6善心所:善心中有幾種善的質性,可被觀察到的。-1女--快樂,好歌舞7,去寺當義工。ATU-當比丘(只一時想想);SK-在家供養比丘

★這一世:比丘--早死醫院,白布遮身,聽到:「他死了。」

+1天人

+2比丘--修諸業處

+3梵天人

+4比丘,有「法師」(Dhammacariya)頭銜8 +5梵天人--阿羅漢

8. 某比丘

-3母雞--森林中,吃虫。ATU.SK-喜歡孔雀漂亮。

-2孔雀--生活在森林。ATU-見在湖內大象浴;SK-象。

-1象--扛木從林出,苦,見比丘托缽,慈祥,高興,弄牙及二耳禮比丘。

★這一世:比丘--記憶力不好,多世畜生之故。

9. 某比丘

-4女人--緬甸英殖民地時,有夫,仍淫他夫,愛跑馬(賭業),去寺做義工(做功德為了贏馬),死時見馬贏,快樂建在馬的痛苦上。-3馬--回教徒養,不夠食物,天天操勞托重,背痛,辛苦,家旁有間寺院,念護衛經9,聞比丘歡喜安詳之聲音(ATU-SK)。

-2男--有些英俊,玩女人,一女拒歡,且陷他入獄,死時恨之。(ATU-SK)

-1母狗--觀了一個月不見影相,只知很苦,原來為一可憐無主之狗,垃圾沒得吃(過去因),然沒餓死,常打架,被狗欺負,常受姦生子,肛門常開,死時浮起前四世幫忙寺院之相,憑此善業轉世。

★這一世:比丘--窮(賭業),喜當兵和重工(累馬之業),恨回教徒,要打殺之,是過去(地三世)業習。

10. 某比丘

-4緬甸比丘--跛腳,修名色,老不能托缽,女7歌舞是貪業,不善。

8在緬甸、泰國、斯里蘭卡都有Dhammacariya(法師)考試制度。

9念護衛經(maha-paritta):唸誦經文,對行者有卲祥、保護的力量。

2

的每天來供養,死時旁坐,女哭:「amelay呀)!我的比丘死了」,聞聲。ATU-女;SK-淨戒。

-3回教女--不供養三寶。SK-但拿花去供養塔,放進花瓶,不頂禮,也不發願。ATU-見天人相漂亮(趣相10)。-2天人-有止禪(samatha),要成為比丘。死時,觀息。-1比丘--有「法師」頭銜,學生多。ATU-比丘;SK-教法。

★這一世:比丘--有「法師」頭銜,修禪第四天就有禪相,亮。

+1比丘--有「法師」頭銜,見不到未來世。

11. 某比丘

-4天人(梵天?)--只一人,但無天女,有悚懼心(samvega),死時修安般。

-3 梵天人

-2 行者(yogi)

-1王-妻多

12. 胖沙彌

-6男眾--有錢,喜邪淫,給錢上床,太多次,死時同床而睡之女相現。

-5地獄--苦,可怕,很多大狗來咬手腳身(地獄眾生同人一樣有五蘊、五臟六腑),死又生,死時現女相(同歡淫者)。ATU-SK同前。

-4母狗--直生小孩,女器常露,無食。SK-見女人供養比丘生隨喜心。ATU- SK-願成女(有吃的)。

-3女人--窮工,供養來托缽的比丘一些紅米。ATU-女;SK-供養。

-2女--常布施供養米和加哩,有子,去寺院,長老教,常習觀自己的白骨,無禪那。有骨相。

-1女--一子,有錢,三世都執著女人生活,喜歡家庭生活。ATU-一時比丘;SK-1.佛隨念,2.供養花,3.幫忙寺院打掃,4.由白骨觀到觀名色。

★這一世:男,像女,轉男是前世臨死突發的,今世喜歡女身。

+1天人--死時,供養比丘之業相

+2男

+3女

+4比丘

10趣相(gatinimitta):臨終時會出現「業」(善心、惡心)、「業相」(造善.惡業的景象)、「趣相」(要去往生的處所或景象)三者之一。臨終者出現業、業相較多。臨終者有時在臨終前一星期就能預知時至(非修行的力量),有的在臨終前12小時知道,但因體力漸弱而無法語言。13. 沙彌

- 笑某比丘抓癢。

鬼--皮膚癢。

這一世:皮膚癢。

14. 十戒女

…曾生為蟒蛇--溫馴,佛世時出家,見佛高大。

-11男行者--老師為當今泰國Ajaan Yantra(楊達法師)。

-7斯里蘭卡人--十六歲出家,住山修行,頭髮像黑人(蓬頭散髮),臨死,修至第三禪。-6梵天人--七次來人間,身金黃色。

-5木工--做工做到累,去佛塔求。

-4比丘尼--北傳,獨居中國。

-3比丘--會巴利,高大俊威,愛看海,自在,發願行善,45歲死前,做大供養,自知必生天。

-2天人--不安於天,要下來做人,常看望人間,見一女修行者,願生為女修行者。

-1女人--修行,沒結婚,緬甸人,有見大金塔,修行禪。

★這一世:十戒女。曾結婚,丈夫來護持(情債)(丈夫過去為女,十戒女過去為男)。

15. 十戒女

起初只觀前三世,還不怕因果業報(無悚懼心)。

-6漁夫--捕魚為業。臨終,下地獄。

-5第五層地獄--燃燒地獄(壽元可達16,000年)--火球燒,不能出獄,1日9,216百萬年。-4銅河地獄--毒,蓮葉會割人,血流成河,業相是捕魚

-3龍--住海底隧道,有手腳。SK-過去世聽經,ATU-女,紅色子宮(趣相)。

-2女--漁村,長髮,窮,不能布施。ATU-比丘;SK-聽經,好持戒.聞法。

-1比丘--(過去世瞋業,故醜。安般四禪,尚不能修十遍、緣起、觀禪,九十歲死,寮房好,見十戒女不喜,臨但死時見:1.供養花,喜,2.乞米八戒女相。

★這一世:十戒女--醜,死時入初禪。

+1初禪梵天人--四禪死

+2四禪梵天人--證阿羅漢

3

16. 十戒女--可觀察到的過去世都是雌性

…燃燈佛11時--與兄,都是青蛙。她是雌青蛙。跳去見佛。--那一世釋迦佛是善慧菩薩(Sumedha)。已經是四大阿僧祇劫,又十萬大劫的時間。

…上蓮花佛12時,當時--暴風突起,景相摧殘,上蓮花佛跟她說無常的道理。

…某世,王子(釋迦前生)送花她,她回去叫男朋友(丈夫?)去供養當時的佛陀。

-2 女生--印度舍衛國人(Savatthi),鹿母優婆夷(Migaramata or Visakha毘舍佉,鴦伽國Avga人,嫁到舍衛國,遇佛後證初果,曾捐鹿母講堂)之孫女(據說《法句經》故事中有一則提到毘舍佉那位孫女的故事就是她)。她七歲見到舍利弗尊者,隨大眾去看死去的信徒,舍利弗尊者教她「死隨念」(憶想死亡而得禪定或生悚懼心以離安逸之法),21歲見到佛陀,佛陀發一道白色光射在她的心臟,得以見到多劫以前的往世。

-1 天人

★這一世:十戒女--小時候沒人教就會用念珠唸「阿羅漢13、阿羅漢」,沒人教就歡喜供養,也會入定。有好幾年,每到半夜,許多deva(天或鬼)來求助,誦經迴向給他們,有的鬼因此得益而往生善趣,而前來感謝。21歲,自許七天就能修完禪。到禪修中心,七天就修完十遍八定。修觀禪時,禪師給一疊書,她想:單單看書可能就要幾個月,想想這裡教的可能不是正法,想離開,禪師就教她觀禪,一天就修完。往世歷歷。隔天禪師問問題能對答如流。禪師驚訝。25歲(?)出家。有時有難題,問帝釋天或梵天人。

17. 十戒女----已還俗

-5雄水牛--農園工作苦。ATU-見主人的狗不用工作,瞋怕蛇,蛇咬,死時,貓頭鷹-痴。

-4雄狗-查到主人與狗,以為是主人,主人死,挖出主人,無主人找食,狗爭食,見女人供養比丘ATU-無善業,臨死見女供養。

-3女緬甸人--高瘦,心裡快樂,布施兒童餅乾。ATU-比丘,安詳。SK-持戒聞法。

-2緬甸比丘,喜打坐,安般四禪,不知名色。ATU-比

11燃燈佛(Dipavkara Buddha):記載於《小部》《佛種姓經》第一佛(提槃迦羅),及記在於《小部》《本生經》因緣總序。釋迦牟尼佛為第二十五佛。

12上蓮花佛(Padumuttara Buddha):記載於《小部》《佛種姓經》第十佛(跋陀無陀羅),當時人壽為十萬歲。

13阿羅漢(arahant):有三義,1.沒有煩惱(ara-hato殺賊),2.沒有秘密(a-rahato),3.值得供養(arahato)。唸誦只取一義,邊唸邊想即可。唸阿羅漢或唸佛可靠近禪定,增強善心、親近佛法。

丘;SK-供養食物。

-1緬甸比丘,婚生一子,當沙彌,供養子,變比丘,看書會業處,不能修緣起,鳥吃食高興。ATU-十戒女相漂亮。3個SK:1.供子沙彌。2. 他喜歡餵鳥或隨喜餵鳥。3.供蠟佛像(趣相)。

★這一世:十戒女,當大學講師。ATU-比丘;SK-供比丘袈裟。

+1比丘--修十遍八定,名色,緣起,觀禪,死時入四禪。

+2 四梵天人--阿羅漢

18. 男居士(1993~94年在帕奧)

-5 比丘--見佛,聽法,証行捨智,問佛陀:成佛,或成阿羅漢好?佛陀說:自己決定。結果:他發願成佛。ATU-梵天;SK-死時証禪。

-4 梵天人--不能修行,只短時,決意死(因有菩薩願)(一般梵天人不能決意死)。

-3錫蘭比丘--當時有很多阿羅漢,有「法師」頭銜,與阿羅漢討論道果,他的見解有錯誤,但不服氣,罵阿羅漢(惡業)。ATU-人;SK-戒清淨。

-2回教徒—兩伊戰爭。SK-軍人-沒鎗,用刀殺敵人,自己也被殺。ATU-殺。

-1地獄--幾年。

★這一世:以色列籍在家人--要坐禪,旅泰,不滿意禪法,改修緬甸馬哈希禪法、Goenka 禪法,不滿意。在帕奧,成就快,怕地獄,不想再成菩薩,要成阿羅漢。

19. 男人

-4男人--佛像前供養花,許願為男人,修四界分別觀,看到色聚(但不能觀到色聚內的法聚之無常等特相),三十二身分,白骨,白遍(修至第三禪)。

-3老人--ATU-出家人;SK-供養沙彌食物。-2出家人--修行禪觀,四大分別觀、三十二身分,白骨觀,白遍(第三禪),許願為人,臨死,皆生起,以「四大分別觀」(近行

定)之業所緣投胎。

-1人

★這一世:男人--供養油燈,許願為出家人。+1 出家人

+2 出家人--不再輪迴

4

(本例取自:帕奧禪師講〈觀察緣起〉,英譯中:釋開弘比丘)

20. 男人

-3天女--下來禮塔,太遠,上下不方便,要住近塔。死時,修安般。

-2塔的管理人--偷寺物

-1牛--很苦,吃禾稈稻草,做工辛苦。

21. 女--供養椰園者

-10印度人--白衣,多鬚(似回教徒)。

-9雌象--苦工-在森林扛木,累,被綁在屋下,聽咚聲(鐘聲),知是好的聲音,隨喜人家的布施。ATU-男相。-8獵人--多殺業,執家妻、子女--布施村僧飲食;SK-歡喜供養。ATU-臨終時,「趣相」是兩位天人漂亮衣,生天。

-7天人樹神--快樂,短命(殺生之業)。死時;SK-殺生之樂(支持之業)。ATU-獵人的生活。

-6猪--被殺。ATU-獵人殺生;SK-殺生之感覺,業相:血出。

-5地獄--第五層地獄=下鐵鍋,身割碎,死又活,極痛苦,且長命。見到此地獄有很多比丘。ATU-殺生;SK-血相,殺業太強。

-4餓鬼--餓,吃尿、口水、垃圾,找吃,不能吃,嘴小身大不能喝,在寺找吃,見比丘喜頂禮- SK。ATU-男相。

-3 緬甸Kakyin人--禮佛,佛隨念-SK。

-2男緬甸人--善業,結婚。ATU-去尼寺(穿粉紅色衣的),見安詳;SK-扛磚,義工,施僧聞法。死-施僧,女相生。

-1十戒女--名色可,從書本學到安般,得四禪,未得觀禪。ATU-見女眾喜歡;SK-供養佛陀花,掃塔。

★這一世:十戒女。臨死,ATU-天人;SK-供養功德衣。+1天人--長壽,至彌勒佛14出世。ATU-比丘;SK-供養水果給佛。

+2比丘--婆羅門,穿白衣的,有錢。出家,修諸業處,証果。

…再努力,再觀未來世,只一世當比丘証果。

22. 女人

-8山地土著(原住民)--帶箭,穿腰布射獵,燒烤獸肉,跟失白象,而瞋,臨死時,出現:1.獸像(一堆獸肉),2.白象出現。

14據說彌勒(菩薩)現前在兜率天,在此賢劫中將下生人間成佛。-7皇家白象--背國王去想去的地方。ATU-國王生活;SK-摘了一朵蓮花供養佛像(即使

只是思惟善法,也有功德),許願為王(有

智慧靠近人生)。

-6國王--皇后先去世,執著皇后(Assaka國王Ubbari皇后愛美、放逸的故事)。ATU-世

世遇皇后;SK-與皇后一起供養僧團,皇

后的所緣生起,(臨死不自覺傾向生為女

人(隨眠15)。

-5婦女--ATU-男人;SK-供養花在塔。

-4老人--八十歲時。ATU-出家人;SK-每天供養托缽者,過老夫婦的生活,不富有。-3出家人--修四界差別16,三十二身分17,白骨,白遍四禪,得名色差別智和緣攝受智

18。

-2天人--常被許多仙女及四位男天人所圍繞,身比其它天人更加光明,沒有禪修。ATU-人類生活;SK-塔前供養花及燈。

-1男人--小時候曾當沙彌,修過四界禪法,不淨觀,禪修故不想結婚,15歲還俗,20~25歲時,父母安排婚事,答應之以取悅父母,娶妻時,騎馬逃走,經商,富有,執著生意而無法平靜禪修,大金塔一遊,向塔頂禮,供養油燈,許願為能禪修者(沒有決定要生為女或男),55歲時,死時苦,許願影相出現,想禪修故心傾向生為女人(男人須要工作而沒時間禪修,不如成為女人),對女人

15隨眠:是潛藏的煩惱因,有貪(欲界貪、色界貪)、瞋、痴、慢、疑、邪見等。

16四界差別(Catudh a tuvavatth a na):四界:地界:硬、粗、重、軟、滑、輕。水界:流動、粘。火界:熱、冷。風界:支持、推動。修習四界分別觀禪,必須逐一地照見這十二種特相。對於初學者,一般先教導較易照見的特相。按照一般所教導的先後層序排列:推動、硬、粗、重、支持、軟、滑、輕、熱、冷、流動及粘。當開始觀照其中任何一種特相時,必須先在身体的某個部位照見到它,然後再嘗試將之擴至能夠遍照全身。

17三十二身分(kayagatasati):古譯作「身念」或「念身」。是觀察自己身體的三十二不淨的部份,內容是: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膜、胃中物、屎、腦;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唾、涕、關節液、尿。若修習成功的話,可透視自己或六道眾生的五臟六腑各種成份。

18緣攝受智:明確地觀察三世因果。從此可破除對三世因果的懷疑。得到緣攝受智,肯定下一生不墮入惡道,被稱作「小須陀洹果」,但再下一生則不一定。

5

的無明只有19個名法(沒有喜)-隨眠(也是煩惱輪轉),生起三、四個業所緣,供養油燈。

★這一世:女人--供養燈,許願:成出家人。

+1 出家人--証果。

(本例取自:帕奧禪師講〈觀察緣起〉)

23. 女人

國王--羡慕鄉下姑娘唱歌快樂與自由。

村姑--窮女,吃點心不還錢,向女借錢不還

牛--做苦工,羡慕牧牛人。

牧牛人--仰慕大臣之威

大臣--與皇后邪淫,被國王殺死,善業支持。(以下略)

《禪修者的輪迴故事》,看了令我心生恐懼,ATU想什麼就很大可能成為下一生的果報,而無明心生起非凡人所能掌控。不過,疑心生起——這23則輪迴故事是真人真事嗎?這些人現在存在而因修禪定觀到自己過去生與未來世嗎?還是它只是過去的記載如《本生故事》般?恕我孤陋寡聞,提出此愚癡問題,但這是我目前心中生起的一個大問號?

◎輪迴故事,是由一位小參老師口述出來。看看,行者都常常掉入四惡趣,一般人頭出頭沒的頻率更高。若看前三十世,大慨八九成的人都曾掉入惡趣地。

6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佛祖释迦牟尼的母后摩耶夫人产期将至,忽然王宫里出现了祥瑞 景象: 池塘里的白莲花盛开如伞盖,白鸟飞落在池边。摩耶夫人在湖边 午休时,梦见一只白象来投胎,夫人遂感腹中有动,便乘车回娘家分娩。途经蓝毗尼园时,夫人因感腹内阵痛,便下车至一株茂密的婆罗 树下休憩。她刚走到树下,腹中便动了起来,此时万千世界奇光异彩,佛祖诞生了。 相传大梵天王请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并率众人把一朵花 献给佛祖。佛祖向众弟子传授正法眼藏时一言不发,只用手拈着那朵花。大家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只有迦叶会心一笑。佛祖便宣布将 “正法眼藏”传予摩诃迦叶。 为何传给迦叶?因为“正法眼藏”包含了佛家的一种涅槃妙心, 这种妙心是无相的,不立文字的,所以也是无言语的,其中的智慧涅 槃就在心领神会之间。 从前,在古印度,有一只将产小鹿的母鹿和鹿群走散了,独自生 下两只小鹿。母鹿去给小鹿找吃的,不料被猎人的捕兽工具捉住。正 当猎人要杀它时,母鹿流着泪请求让她去教会两只小鹿寻找嫩草和水 源后回来再杀她。猎人说:“不行,放你回去,你还不逃跑了。”母 鹿反复恳求说:“请相信我,如果我不回来,那不就成了说谎的坏人了?” 猎人本来已经被母鹿的爱心感动,想放它走了,但还想考验它一下,就放走了母鹿。过了没多久,母鹿果然回来了。 猎人十分感动,又见两只小鹿躲在远处掉眼泪,便对母鹿说: “你的爱心和诚实感动了我,我不杀你,你快带着你的两只小鹿走吧。”母鹿叫来两只小鹿一起谢过猎人,然后带着小鹿们回到山林之中。

人最可怕的就是贪色和贪财,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陀就挡住了美 色的诱惑。 阿难是有名的美男子,很多女子以前为之倾倒。一天,阿难乞食 时路过摩登伽女的住所,被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所迷惑,差点恋上摩登 伽女,毁了戒体。关键时刻是佛祖即时用楞严咒的神力协助阿难猛醒。不过摩登伽女依旧追随阿难不止,佛祖只得劝摩登伽女出家修行。终于,在佛法的感化下,摩登伽女不再被情欲所困,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之后阿难不解地问佛祖,自己为何会被女人迷惑。佛祖说那是五 百年前你俩以前经历过一次偶然的相视一笑,就是那一刹那间的因缘,轮回到了今世的情欲。阿难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自己的五根清 净不清净能够轮回影响到很远,于是决心痛斩凡根,潜心修行,终于 修成了的阿难陀。 阿那律是佛祖的十大高徒之一,他是怎样证得“天眼神通”的呢? 原来,阿那律出家后十分贪睡,经常在佛祖讲经时睡觉。一天, 佛祖呵责阿那律说:“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 佛名字。”意思是说阿那律在佛祖讲经时睡觉,和海里的螺蛳蛤蚌差 不多,连佛的名字都听不见,业障太重了。 阿那律听了,非常惭愧,连续七天没有睡觉,精进用功。因为七 天没有睡觉,阿那律的双目失明了。 佛祖知道后非常感动,就教阿那律修习金刚照明三昧,阿那律便 证得了天眼通,从此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 唐朝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为了保存佛经,在慈恩寺内修建 了的大雁塔(此塔一直保存至今)。 佛界为何对大雁这样敬重呢?原来,在佛界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佛教对中国民众思想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众思想的影响 【内容摘要】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此后,随着我国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愈加频繁,佛教在我国发展迅速,经书佛道等翻译作品也由官方逐步流传到民间各地,并为阡陌百姓所接受。 自传入我国以来,佛教伴随着中国历史历经兴衰,不断成长,最终发展成为与中国传统儒家、道教同等举足轻重的一大宗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不断与中国本土儒家、道家融洽接纳,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字:佛教儒家道教文化影响 前言 要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教育、科技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强有力的文化力量。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经书佛道等翻译作品也由官方逐步流传到民间各地,并为阡陌百姓所接受。 印度佛教禅学传入中土以后,以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诸多层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着关系。佛教伴随着中国历史历经兴衰,不断成长,最终发展成为与中国传统儒家、道教同等举足轻重的一大宗教。而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本土儒家、道家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佛教对儒家的影响,则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然而佛教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则是其本身思想对传统中国百姓生活和思想带来的变化。 一、佛家与道家、儒家 作为中国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家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不同角色。道家文化对生命寄予无限的关怀,尊重生命,注重养生,追求健康长寿,在很多时候担任着医师的角色,固有十道九医之说。 儒家关注苍生社稷,追求仁义礼智信,在儒家看来,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

经典成语故事20个 (2)

经典成语故事20个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

佛教生死轮回观的现代理解与诠释

佛教生死轮回观的现代理解与诠释 时间:2006-3-7 8:20:14 [文] 释慧开法师 在正式讨论问题之前,笔者先声明个人的基本立场与态度。笔者对于「生命不死」与「生死轮转」,均抱持着正面肯定的态度与观点,此非关个人的宗教信仰,而是基于生命哲理的思惟与人生意义的探索。事实上笔者自幼即对文史哲学与数理科学均有浓厚的兴趣与爱好,高中毕业后以第一志愿进入台大数学系就读,大学毕业后由于台大学长推荐的因缘,在私立普门高中创校之初,即应聘到校参与建校的工作,并教授数学长达十年之久,所以笔者的基本思惟模式深受数理逻辑训练的影响。在考进大学之前,笔者从未正式接触过佛教,学佛是从参加台大晨曦学社才开始,至今已逾三十一年,之间从未有过任何灵异的遭遇与经验,但是在理解上,一直认为吾人是生存在一个多重(多次元)的宇宙与开放互摄的时空结构之中。因此,笔者对「前世今生」与「三世因果」的理解,是同时从数理逻辑与宗教哲学的层面来观待与思惟,绝非单纯地站在宗教信仰的立场而抱持这些观念。本文的目的在于尝试从生命意义探索的立场,来重新检视佛教生死轮回以及三世生命观的深层意蕴,并且尝试从面对生死课题的观点,提出一些具有现代性与教育性的诠释。 壹、前言─ 生死的玄机 当吾人面对无常多变的人生,不论有无宗教信仰,在经历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富﹑贵﹑贱;穷﹑通﹑祸﹑福;恩﹑怨﹑情﹑仇﹑…」等种种际遇之时,总想厘清一条理路与脉络来解释其前因后果与究竟意义。于是乎,有神论﹑无神论﹑不可知论﹑宿命论﹑自由意志论﹑不定论﹑断灭论﹑缘起论﹑复活永生论﹑天堂地狱说﹑三世因果论﹑六道轮回说…等,种种不同的观点应运而生,互竞长短,不一而足。在诸多的观点与论说之中,究竟何者才是宇宙的真理与生命的实相?自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仁智互见。 自从人类有史以来,面对生死的玄机,就有下列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地被提出:吾人的生命是一世?还是三世?生死的历程是有限?还是无尽?生命是造物主之所创?抑或自然发生的?死后是否仍有灵性的 生命存在?或是就此一了百了?这是千古以来的疑难与谜题。针对生死的大哉问,古今中外,从来就不曾有过定论,未来也不大可能有放诸四海皆准的解答。关于死后的生命存在与否,就世间现有的理论来分析,大致不出下列三种主要的观点:断灭见、恒常观与轮回说。断灭见认为人死之后,生命即随之灰飞湮灭,不复存在,此乃唯物论所持的观点,为东、西方所有宗教所驳斥。恒常观认为吾人在生时,有一永恒不变之内在自我主体,死后则成为一永恒不变之灵性实体,亦即灵魂,此为东、西方多数宗教之立场。 轮回说则以「生死轮转」与「六道轮回」来解说有情生命的迁流与生死的奥秘,一般皆以为此一说法是本属于印度教与佛教生死观点的教义内容。其实有关生命轮回的说法,并非印度教与佛教所专有,而是通于古今中外的,举例而言,西方哲学思想中早有轮回的概念,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毕氏定理因其而命名)是轮回说的提倡与拥护者,大哲柏拉图(Plato)亦承袭其说,然不幸为后世所湮没。早期的基督宗教也未排斥轮回转世的说法,在《旧约》与《新约》圣经之中皆有轮回的文献记载,早期教会的神父也接受轮回的概念,不少圣徒更相信他们有前世与来生。然而《新约》圣经之中有关轮回的文献,却被罗马帝国第一位提倡信奉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所删除,后来又被罗马天主教会于553年召开的第二届基督教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Second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判为异端邪说而禁绝,因此在后来西方文化思想中,轮回之说几乎成为绝响。1

真实结识通灵人-网络整理版

真实结识通灵人--知道了地球大变动真实不虚,了解了前世 以下都是本人亲历, 信的话可以当作研究资料,不信的话当作民间故事来看笑笑就好,不要喷。 另外本人绝非故意宣传迷信,只是客观陈述事实。以上声明,本人负责到底。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前言:一切都是缘,缘分到了自然就明了。 和师傅结识,我想不是偶然,现在想想都是做好了铺垫的。 第一,家庭背景。姥姥和姥爷很信鬼神,喜欢给我们算卦、去神坛观香,并且一直积德行善。我家里供着父亲从西藏请来的三尊佛像。从初中寒暑假开始,父亲就带我们一家出去旅游,去过不少宗教圣地。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泰山奶奶庙、无锡灵山大佛,西安大雁塔、大慈恩寺。也算与佛有缘吧。 让我受到影响的,除了一些自己小时候看的神话故事,比如《龙的传说》《西游记》《封神榜》《聊斋》等等…其他都是妈妈从姥爷那里听来的,有的是姥爷亲身经历的故事。比如姥爷的朋友还记得自己前世在哪里住,姓甚名谁之类的。这对我比较具有说服力。 第二,个人爱好。从小我就喜欢看世界未解之谜。家里有很多这方面的书。那些关于人类的由来、史前文明、百慕大三角、外星人、UFO、历史人物悬案、 前世今生的轮回、灵魂的秘密等等,都深深吸引着我,让我着迷。以前我曾经多次抱着这些书一坐就是一整天。满脑子都是这些神秘莫测的东西。我深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关注着人类。人类绝对不是终极智慧。肯定有很多奇迹是真实的。 2010年春节为搜索2012预言,发现了2012真相探索贴吧,发现了觉醒字幕组。 好像儿时看的东西现在有了解答。视频有:星际政治揭秘工程、地球史上最震撼的访谈、伟大的科学巨匠尼古拉特斯拉、阴谋论四集。 书籍有:《阿米》三部曲,《一的法则》,《看得见真相的男孩》,《第十二个天体》。经常浏览2012真相探索贴吧、与神对话论坛。喜欢看david wilcork的 分析,大卫艾克的分析,郎咸平的经济阴谋论、何新的共济会研究。 第三,对自己的身世好奇。姥姥喜欢给我们观香,其实就是通灵。一些灵体附在凡人身上,为人指点迷津、趋吉避凶,比如吓着了去帮着叫个魂、问事业、婚姻、前程。附体的大多是动物,比如黄鼠狼、狐狸。所谓的胡黄嫦蟒。因为这些动物很有灵性,他们或许希望通过这些为自己积功德吧。我觉得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什么方法都可以试试,所以不排斥但也不是很相信。如果不是高三那次观香,我会一直觉得自己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那时候第二天就高考了,我脑子还是昏昏沉沉的,已经持续一周了。我感觉不对劲,怀疑是不是晚上走夜路吓着了或者碰到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我跟家人说了,我妈不太信,姥姥说不能拖着,明天就高考了必须去看看。然后带着我去了一家神坛。那坐坛的是个女人。点上

佛教经典小故事(最新)

方辩为慧能塑像 一个僧人向大师行礼,自称名叫方辩,是西蜀地方的人,不久前在【南天竺国】遇见了达摩大师,嘱咐他赶快到唐朝国土来,说我传给大伽叶的正宗佛法和佛衣,现在已经传到第六代了,传人在韶州的曹溪,你可以去瞻仰礼拜。方辩远道而来,希望见一下初祖大师传下来的衣钵。慧能大师就给他看,然后问方辩主要干什么事。 方辩说:“我会塑像。”大师严肃地说:“你试着给我塑一尊像看看。”方辩一时回答不上来。过了几天,塑成了一尊慧能肖像,高七寸,惟妙惟肖。大师笑着说:“你只懂得塑像的道理,却不懂佛性。”大师用手抚摸方辩的头顶说:“你将永远享受人间和天上的福田。”大师把袈裟送给了方辩作为酬谢。方辩把袈裟分成三截,一截披到塑成的慧能像上,一截自己保留,还有一截用棕叶包好埋在地里。并发誓说:“后世谁能得到这一块法衣,那就是我投胎再生,那时我将在这里重新修建佛殿,并做住持。” 阿德经解析:这则故事是说方辩在【南天竺国】即古印度,遇到了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告诉方辩“禅宗的衣钵已经传到了第六代了,你可以去参拜。”从这里我们去解析,方辩不仅会塑像,更是一个求法心切的修行者,得到了达摩祖师的指点来到了中国求法于慧能大师。慧能大师说"方辩不懂佛性,却懂得塑像的道理"又言“你将永远享受人间和天上的福田"这则故事不能以神话去解析,如果依神话解析,达摩祖师早已圆寂,又怎么能告诉方辩呢。慧能大师此说【福田】即布施塑像之功德,凡布施者皆有功德利益能享受人间天上的福田。方辩发下大愿,亦望来世能成就佛道,度化众生。 慧能作偈 有一个僧人举出卧轮禅师的一篇偈语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大师听了以后说:“这篇偈语还没有明白自己的佛性,如果照它来修行,那是给自己的佛性加上了束缚。”于是,大师也作了一篇偈语:“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译文:六祖慧能禅师看到这首偈子后说:“卧轮还未真正明白佛法真义。如果依此修行,就要死掉了。认为‘对境心不起’是功夫好,那是错误的。我们修道是要修成活佛,绝不是修成死佛,变成金木土石,那还是什么佛?不能普度众生,又有什么用?”六组也做了一个偈子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徒弟们不解其意,于是请禅师开示,六组禅师解释说:“所谓有伎俩,就是有功夫,心有所住,就是着在功夫上了,这就是法执,是不行的。思想也用不着断,断了就不能起作用了,如果思想断了,就像一块大石头,那还有什么用?凡事一念不生,同样也不行,所以我说‘对境心数起’。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佛教中的轮回观念 刘颖 摘要:“轮回”是佛教中涉及内容极为广泛的一个观念。它与佛教的关于事物本质观念、事物变化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修行观念、解脱观念等密切相关。佛教轮回观念的形成于印度,和早于佛教产生的婆罗门教等宗教中的轮回观念有重要关联。这一观念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代人们的观念。以下仅就这一观念在印度的形成、发展,和在中国的影响及对现代人们行为思想的影响方面作一粗略考察。 关键词:佛教轮回;产生及发展;影响 一佛教轮回观念的思想渊源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轮回就特指佛教轮回,这或许和中国古代时大部分朝代的崇佛政策有关。但其实在印度宗教中,有轮回观念的不仅佛教一家,且并非佛教首先提出。早在印度早期的宗教文献吠陀和奥义书中就有轮回观念的提出。所以要追溯佛教轮回观念的产生,就要回顾先前印度宗教中的轮回观念。 早期轮回观念的出现与一部分哲人思考自己死后的去处有关,早期吠陀文献——《梨俱吠陀》中,就论及了人死后的去处,提到了“阎摩”。认为阎摩是人们死后的所去之所。还提到了最高之天,认为做好事的回报就是死后升入最高之天。 吠陀时期的此类思想表明,当时印度一部分人就认为,人的精神是永恒不灭的,不随肉体的腐败而消失,人死后精神会升天并以另一种形态继续存在。但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早期佛教所讲的“精神”并不是人生前对文化等的贡献,而是可以等同于魂魄。此时人们并未区别阎摩和神,没有对死后去阎摩表现出恐惧,即阎摩在早期印度人眼里不是我们所述的地狱,并认为阎摩是人死后的必经之所。这和后世印度人对轮回的看法有很大差别。 后世印度宗教(如佛教)则强调死后轮回的次数与所受苦难和人生前的行为密切相关。总体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奥义书时期印度的宗教思想有重要发展,轮回观念也渐成体系。这一时期的轮回观念与解脱观念密切相关,与伦理观也联系的更为紧密。再奥义书中已有对轮回观念好坏的区分,有了明确的业报轮回观念。提出了轮回的主体。 但在此时,所谓行善就是严格遵守婆罗门教的种种教义,尽各种姓应尽的义务。行恶就是与之相反。 早期印度宗教中关于轮回的阐释不尽完善,比如:吠陀中只有简单的轮回观念,并无轮回好坏和生前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奥义书中业报轮回的标准也只是依照婆罗门教教义,没

佛教经典故事40个

《佛教经典故事》 佛教经典故事(1):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佛教经典故事(2):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明白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必须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立刻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佛教经典故事(3):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明白,求人不如求己。

佛教经典故事(4): 快乐之道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样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此刻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务必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职责。没有理想、信念和职责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职责,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感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感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职责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此刻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务必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感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好处;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佛教经典故事(5): 宋郊活蚁占大魁 宋朝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遇见一位高僧,能观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特为他们兄弟俩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登科甲,但名位不高。事后,有一次,宋郊到野外,偶见蚂蚁穴,被暴风雨水所浸,无数蚂蚁将被淹死,宋郊心生慈悯,编竹作桥,救渡了无数蚂蚁的生命。到了科试时,兄弟两人同时参加应考,考毕,尚未放榜,又遇见那位高僧,一见宋郊,大为惊奇地说:先生相貌已改,必有大阴德,好象以前救活数百万条生命。宋郊回答说:贫儒哪有如此潜力?僧说:不然,凡是小动物,都有生命。郊就将救蚂蚁的事实说出。僧说:这就对了,先生之令弟当中状元,但是先生功名,将不在令弟之下!放榜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单文精练 第五篇 流光似水 小说阅读

第五篇流光似水·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流光似水 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求一艘划艇。 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回卡塔古娜再买。” 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 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在就要。” 他们的母亲说:“但是,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反之,他们在马德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在小学得到全班第一名,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而他们办到了,所以到头来父母双方都无法推拒。于是做爸爸的把这些都买来,没跟太太说半句,太太是比他更不愿意还赌债的。那是一艘美丽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 可是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现在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开始由破灯泡流泄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后开了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荒诞的奇航是我参加一次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 “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

醍醐灌顶佛家小故事

好有智慧的回答! 你想取别人钱吗? 一天我给一位喜欢羡慕和嫉妒别人的大学生打电话。 他不悦地说,别人有的他都想有,可是为什么却得不到呢? 我就说:你能不能给我寄五千块钱来? 学生很惊讶:师父,我没有呢! 我:到银行去取嘛! 学生继续惊讶:师父,我银行里没有呢! 我:你就取别人的嘛! 学生更是惊讶:师父,别人的钱取不出来呢! 我:哇,你好智慧!竟然知道别人的钱取不出来! 我:那你能取谁的? 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我只能取出自己曾经存进去的呀! 我:可是这个世界有好多人天天都想取别人的钱呢! 学生恍然:嗯……师父!

粪便臭不臭? 2008年12月,在北京香山名苑宾馆,一个女士经人介绍来见我。 可是她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我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 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要三年! 我:那是什么时候的苦? 女士:前几年。 我:那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还紧抓不放呢? 我停了一下,又问:你拉出的粪便臭不臭? 女士:当然很臭啦! 我:现在粪便在哪里呢? 女士:拉完就冲掉了。 我:为什么不把它包起来放在身上?见到人就拿出来告诉别人:我被这东西臭过? 女士:那多恶心! 我:对呀!苦难也是一样,它已经过去了。 回忆和诉苦就如同把粪便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别人!听懂了吗? 女士:听懂了! 我:那以后你还要不要诉苦? 女士:不要了! 我:记住: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

孩子怎么教? 2006年7月我在厦门讲课一天,一听众在最后提问时问道: 请问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我:您复印过文件吗? 听众:复印过。 我:如果复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复印件还是改原件? 场内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而后有人答道:改原件。 我:应该原件和复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 ◎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如果世人都出家…… 2008年3月在武汉,一个对佛教有兴趣的女教师对我说,如果世人都像你一样都出家,人类还能延续吗? 寂静好像没有听到这个问题,平和而关怀地问到:你的小孩多大了?男孩女孩? 教师:17岁了,女孩。 寂静:要准备高考了。 教师:是的。正在加紧复习。 寂静:你一定希望她考个好大学吧? 教师:是的,要考就考北京的大学,其它的大学没什么意思。 寂静: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你一那样想,那还有人种田吗?其它省的大学不是只有都关门了? 教师:?……? 寂静:你注意到没有,你已经回答了你自己的问题? 教师有些愕然:?……! 你想500元买汽车吗?【我们都一样】 一个信众电话抱怨道: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得不到?念经行善了但命运却不变?

浅析儒家与佛教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和融通

浅析儒家与佛教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和融通 摘要:儒家生死观与佛教思想相互影响。儒家以佛教的生死业报轮回说为补充,充当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既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又为现实社会“义命不符”提供了前世因缘,佛教蕴的注重个人行为责任思想与儒家相契合。同时儒家又影响佛教,使儒家道德规范成为佛教所接受和倡导的准则。 关键词:儒家生死观;佛教;业报轮回;融通;教化 一、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说为补充,充当儒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流传千年,与其理论的深刻精致是分不开的。严格说来,它所探讨的主要是人死后的问题,关于死后世界的描述吸引了芸芸众生。佛教的许多观念与儒家倡导是孑然对立的,如佛教宣称人生虚幻,鼓励人出家修行,这在倡导以孝为先,积极面对人生责任义务的儒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充斥着佛家和儒教思想的争斗。但是,佛教的很多经典理论,日渐深入人心,这些理论恰恰又能为儒家的很多主张提供佐证。因此,在世俗层面,在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上就存在儒佛并存混用的局面。尤其是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 (一)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 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有新一轮生命的继起。但是来世并一定为人,要在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六道中轮回。这种轮回是无休止的。也没有规律可循,到底在哪一道中重新轮回。佛教认为,一个生命死后来生要生于何道,不是命定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做人时的行为决定的。做人时多行善事,死后会生于善道(天、人、阿修罗),做人时多行恶事,死后会生于恶道(畜生、饿鬼、地狱)。要看你今生的所作所为,即佛家讲的“业”。这种由生前行为的善恶决定下世生于何处的理论叫做“因果报应”。轮回也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过去许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因此,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佛教的这一理论,是对儒家学说的补充。儒家把人的贫富、贵贱、寿天等归结为气秉的不同,与人们在现世的作为无关。儒家只是让人们按照人的本性去做,不计得失,而佛教从另一个角度则看到了人们造善业的功利性结果:我今天的积德行善是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会在下一阶段的生中落得好的去所。即一定会有好报。元代的刘谧在其《三教平心论》中极力阐述了佛教的这种影响。他说“释氏设教,非与儒相背驰,故释氏化人,亦与儒者无差等。儒者阐释诗书礼义之教,而辅之以行政威福之劝,不过欲天下迁善而远罪耳。固然而有赏之而不劝,罚之而不惩,耳提面命,而终不率教者。及闻佛说为善有福,为恶有罪,则莫不舍恶而趋于善,是释者之教,亦何殊于儒者之教哉?”在他看来,尽管儒佛均劝善止恶,

因果轮回说

悟一 来到世间转眼已经四十年,到了“不惑”之年。前四十年好象没有什么困惑,象个懵懂的少年无忧无虑地戏耍于天地之间,但是到了不惑之年反而有了很多困惑。下班后躺在狭窄的木板床上回望过往的工作和生活,有些感动,有些难忘,有些欣慰,有些怅惘。我问自己:生活是什么?工作是什么?亲情是什么?生命是什么?人是什么?过去是什么?未来是什么?幸福是什么?我为之困惑,佛对我说:“孩子,到哲学的丛林中寻觅智慧树吧,它的上面挂满了你要的答案”。感谢佛,我顺着佛的指引,跋山涉水,终于找到了这棵智慧树,它让我懂得了: ①生命的形式是肉体,生命的内容是思想; ②人的生命只是一段喜怒哀乐的情感过程,象一只烟花的美丽绽放; ③物的生命永远也不会结束,它会幻化成其他的生命形式,依托于不同的载体; ④一次痛苦的结束必获下一次美丽的新生,一次美丽的新生预示又一次无奈的结束,生命是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永无休止的轮回; ⑤生活就是真善美的奉献,生活就是假丑恶的表演,生活就是尽情享受,生活就是默默忍耐;

⑥工作不是挑战自然,而是顺从自然,工作是利 用大自然的规律。工作是人和佛之间展开的游戏,人 们一直妄图运用自认为高明的智慧破解佛设置的数 不清的谜语(大自然的奥秘); ⑦苦恼的人是别人的奴隶(金钱的奴隶,名誉的 奴隶,权力的奴隶,美色的奴隶,情感的奴隶……); ⑧幸福的人是自己的主人。幸福的答案是给予, 是创造,是感恩,是回报,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⑨爱情不只是一时的承诺和拥有,爱情是默默地 给予,相互的挂念和永远的守侯; ⑩“不惑”就是不刻意地追求什么,也不刻意地 拒绝什么,注定要来的让它来,注定要走的让它走。 悟二 因果轮回说 关于佛的因果轮回的说法,许多人不理解,也不接受;有的人好像理解了,但遇到具体问题就迷糊了。这就对悟道有很大的障碍。修炼佛法的过程就是:修行——觉悟——生智慧——才能认清宇宙的规律和人类的痛苦根源。佛提倡在日常生活中悟道。有一次我对某个同修说:“叩大头可以消除自身的许多罪孽,罪孽消了病就没有了。”他马上很不高兴地辩解说:

禅修活动策划

禅修活动策划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个旧龙泉禅寺2日净食养生禅修班 【活动时间】 2016年6月4日-5日 【地点】个旧白沙冲龙泉禅寺 【人数】不限 【交通方式】自驾拼车 【联系人】:银子老师: 费用:300元 【关于禅修活动】 禅修不只是简单的户外瑜伽,更不是郊游、放松、休闲、聚会,而是暂时抛弃各种欲望、社交生活和日常琐事,让自己过一段远离尘嚣,修炼身、心、灵的朴素生活。 在个人静修时,你可以完全参与我们的全部禅修生活,包括晨课丶晨练、唱诵、中午的休息术、下午的瑜伽课及晚课丶禅坐。你也可以选择简单地放松,享受禅寺及周边环境的宁静氛围并仅仅参加自己心仪的活动。无论作何选择,相信你在龙泉禅寺获得的是放松、反思及恢复活力的一段难忘时光。 净食禅修会是一次珍贵的体验,会恢复你最纯真的东西,因为,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放松或暂时地遗忘,而是通过探索和实践让我们获得更加健康、更加平衡地生活的技巧和方法。 禅修是让我们与最内在的自我重新联结起来的一段珍贵时光, 【净食禅修活动安排】 6月3日下午五点半XX地集合,前往龙泉禅寺 6:30 晚餐 7:30 –9:00 动中禅瑜伽分享 6月4日周六 6:30一8:00户外晨练,养生瑜伽 9:30一10:30 内观呼吸禅课程 10:30——11:30:静坐 11:30-13:50午斋午休 14:00-15:30瑜伽排毒养生课程 16:00-17:30静坐行禅 20:00-21:00启动意识觉知练习( 5月29日周日 7:00-8:30户外瑜伽、止语、行禅、曼佗罗唱诵 9:00-11:00曼佗罗顶礼禅舞 11:00-12:00分享身心成长,彼此感恩互动 12:00-12:30午餐 13:00集合返期待有缘人相聚。

隆波帕默《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隆波帕默尊者 著 在线文字:https://www.360docs.net/doc/a25808821.html,/tgcxzc 隆波帕默尊者简介 隆波帕默尊者是目前泰国最具影响力的禅修大师! 隆波帕默尊者在开示之中曾经笑着说: 当今的泰国,很难找到既没有看过他的书, 又没有听过其讲法的音频或视频的人。 ——译者注

1952年出生于泰国首都曼谷市。 本科及硕士学位就读于泰国第一大高等学府“朱拉隆功大学”政治系。 1975年-2001年在泰国政府机关工作。 7岁时在父亲带领下,跟随泰国著名禅修大师隆波李学习观呼吸与念佛陀的修行方法,从此开始持续的修行之路。三十岁时,他开始接受多位上座部禅修大师的修行指导,包括隆布敦、隆波蒲、隆布特,以及隆布辛、隆布布詹、隆布苏瓦等等。 第一次剃度是在大学期间,剃度师为泰国著名的隆波般亚尊者。 第二次2001年6月30日,苏里省的菩提寺剃度出家。 出家的前五个结夏安居,安居在甘扎纳布日省的菩提阳园。 第六个结夏安居至今,隆波帕默尊者在泰国的春布理省的斯里拉查市的素安散提旦寺。 尊者的著作有:《禅修入门》、《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觉悟之路》、《看见真相》、《佛法之光》等等。

译者序 2014年3月13日,众多因缘的推动让我来搭建一座中国人面对面跟随隆波帕默尊者学习禅修的桥。尊者本人同意我翻译他的法宝,以供养和护持中国的修行人。 尊者的法谈,道出佛法的核心与修行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法门! 他的每一个法语音符都像一把犀利的刀直取要害,心里只有震惊与感叹! 2014年4月24日下午3点20,在最后与一位同修谈到网络发布确定稿的时候,我说:“我希望所有修行人可以更早的看到这篇法宝,因为我们都苦了太久太久!找了太久太久了!”我的眼泪自己脱眶而出,给朋友回了一句短信“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这样的法宝!”之后嚎啕大哭,但心却是出奇的宁静与温馨! 感恩隆波帕默尊者的慈悲!并对尊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恩翻译本书过程之中,所有无私付出的好心人们!尤其是偲程的校对与文字编辑、胡健的网络编辑、阿紫的校对等等!还有那些泰国的无数好心人,包括阿姜给、阿姜巴山等等,常常撼动我那颗不柔软的心! 由于个人原因可能导致法宝的偏差,深表惭愧与歉意!同时接受各方面的批评与指正,以便更快、更早的纠正。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佛法僧三宝!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我的父母!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帮助过我的所有好心的人们!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所有生命! 愿佛法久住! 瑞阳居士合十 2014年4月于泰国春不理双八寺

一个真实的故事分析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真实的故事》是马克?吐温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小说发生的背景是在美国内战后期,主人公瑞奇尓大娘原是南方种植庄园的一名黑人女奴,有丈夫和七个孩子,一家人相亲相爱。“先生,我的老汉———那就是我们当家的———他很疼爱我,脾气也好,就跟您对您自己的太太那么好。后来我们俩生了孩子———七个孩子———我们俩很爱这些孩子,就跟您爱您的孩子一样。”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老东家破产,瑞奇尓大娘一家人被活生生地拆散卖掉,从此她过着失去亲人的孤苦伶仃的生活。作者马克?吐温不仅成功刻画出瑞奇尔大娘这个命运坎坷却乐观开朗的极富时代色彩的黑人女奴形象,而且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揭露出黑人妇女瑞奇尔大娘是在惨无人道的黑人奴隶制的迫害下家破人亡,失去了丈夫和众多孩子,抨击了罄竹难书的美国罪恶的黑人奴隶制,清晰地表现出当时美国社会的虚伪与黑暗。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瑞奇尔大娘这一黑人女奴形象的解读来剖析马克?吐温进步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 一、黑人女性悲惨的苦难史 “我是生在奴隶堆的;当奴隶的滋味我全知道,因为我自己就当过奴隶。”17世纪初,当第一批非洲黑人踏上北美大陆时,他们的命运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沦为白人驱使、奴役、压榨和剥削的社会最底层人群———黑奴。肉体上,黑奴们没日没夜地干着着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却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精神上,遭受着非人的种族歧视,被视为劣等人种,丑陋、愚蠢、堕落、下贱等。作为社会最边缘的黑人女性,她们的境遇相比较于男性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贝尔?胡克斯(BellHooks)曾指出,奴隶主从来也没有把黑人妇女当作单独的不同的类别对来待。在白人世界里,她们同样要从事田间地头的劳作,还要伺候白人主子及其子女的起食饮居。体力的透支早已司空见惯,忍受大小主子的折磨是她们的家常便饭,逆来顺受是她们委曲求全的生存之道;在黑人世界里,她们利用繁重劳动的间隙组建家庭,繁衍后代,操持家务来尽一个为人妻为人母的职责。她们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和机会少之又少。富兰克林?弗雷泽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黑人家庭》一书中说:

走出痛苦的轮回_论佛教生死观

【黑龙江史志2009.14(总第207)】 一、面对死亡 佛经上讲佛陀还在做太子时曾乘车巡游都城,在城的东、南、西三门分别看到老态龙钟者、重病呻吟者、死亡送葬者三种人,在城北门看到一个出家修道的沙门,深受感触,想 到自己将来也难免老、 病、死,终日闷闷不乐,唯以生老病死大事为念。这件事称为“四门游观”,是促使佛陀出家求道的一大契机。此后他就以全部生命投入对生死问题的解决。由此,“了生死”也就是佛陀思想及其所创立佛教的核心宗旨。佛的弟子舍利弗说:“修道调心,进入涅般,对于肉体的死亡,像毁去毒钵,像是重病得愈。有求的必定有报,有愿的必定有成,临死不变,是以智慧的眼观看世相,出离火宅,实在是无限之美!”从死中看到了“无限之美”,这是佛教对死的 特殊理解。 在中国,儒家讲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生死观中所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主张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却可以通过道德学问的修养使精神达到永存和不朽。道家的生死观讲究的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他们将生死都视为一种自然现象。庄子认为,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 无论是儒家的重生轻死思想,还是道家的轻生轻死主张,都教导人们要不畏死亡。尤其是儒家的生死观直接孕育了国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其进步意义不可低估。不畏死亡是好,然而儒道两家的生死观又未免过于忽视死亡。不了解死亡的本质,不在生时思考死亡的意义,这实际上是对死的不负责任。从这一点来讲,佛教的生死观更胜一 筹。佛教认为人世是充满各种苦难的苦海, 人们因为“无明”的缘故而在苦海之中备受折磨。如果一个人能够洞彻自己的本心,就可以显露出佛性,进而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之境。这样看来,佛教生死观的着眼点不止在于生前,也不止在死后,而是在于生命个体的永恒归宿;它不是一味的重生轻死或者简单的轻生轻死,而是教导我们如何超越生死。二、诸受皆苦佛教教诫人们正视死亡,是为了帮助人们从人生的种种痛苦中得到解脱。佛陀在出家时的誓言将他舍弃一切、精勤求道的目的表达的十分清楚:“我是因为畏惧生老病死,为除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出家,不达目的,誓不还宫!”佛陀在成道后所讲的第一圣谛即为“苦圣谛”,这是他对人生诸苦的反省和确认,具有人生价值批判的意味。以人生而论,一般的说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人死后先是受到中阴之形,到二十一天的时候投生入胎。在母胎里,母亲吃热了,胎儿也会觉得热,像被热水浇一样;母亲吃冷了,胎儿也会觉得冷,就像掉进冰窟里;母亲吃饱了,食物压迫胎体,痛不可言;母亲饿,胎儿更觉得饿。等到十月胎满,将要出生的时候,头向产门,就好像两石夹山。快要出生了,母亲身体危险父亲担惊受怕。这是生苦。 人都靠父母养育,长大了身强体壮,慢慢的生命衰老,齿摇发落,满脸皱纹,耳聋眼花,记忆减退,百病丛生,老态龙钟,举步无力,行卧做起须人扶持看护。这是老苦。人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而成。其中有一种元素和其他元素不和谐共处,就能生一百零一种病,四大 元素不调和,共能生四百零四种病。地大不调,浑身沉重;水大不调,浑身肿胀;火大不调,浑身蒸热;风大不调,浑身僵硬,百节疼痛。四大不调更是痛楚,亲戚六人昼夜看护,为之担忧,纵然有美食佳肴,入口皆苦。这是病苦。人临死的时候,四百多种病同时发作,灵魂不安,风刀解体,没有一个地方不痛。家眷亲属在两旁痛哭流涕。及至断气,遍体僵冷,尸体挺直,失去知觉。过不了几天,血肉坏烂,肿胀烂臭,恐怖至及。这是死苦。恩爱别离苦。妻儿兄弟、亲人眷属,相亲相爱,一朝家破人亡,各自分散,无有相见之期,实为大苦。所求不得苦。家有 钱财,仍然不知足,千方百计谋求钻营,劳神费力。或为官吏,不知足,贪赃枉法以求富贵,被人告发忧苦无量。怨憎相会苦。世人共居爱欲之中,各自争强好胜争权夺利,结成仇人冤家,互相憎恨,甚至拼个你死我活。五取蕴苦也称忧悲恼苦。人生在世,难免种种忧愁,家室内外多灾多病忧愁,惟恐财物 丧失、经营失败忧愁,亲人远行不归忧愁……种种忧愁使人 难得欢乐舒心。良辰佳节本应该是亲朋相聚, 笑语欢颜,但是却经常愁颜相对。为什么说人生中一切皆苦或诸乐也是苦?佛经中举出来了三条理由:第一,苦和乐相互依存而生。有相聚之乐必有离别之苦,有饥寒之苦才有饱暖之乐。《大般涅磐经》卷十三言:“生死之中,实有乐受,菩萨摩诃萨以苦乐性不相舍弃离,是故说言一切皆苦。”第二,乐由因缘和合而生,实际上也是苦。乐不会自 己平白无故产生,总会依赖足够产生它的各种条件。既然依赖其他条件,则乐属于他,并非完全的自主自在,依他而不自在,这实际上是苦。第三,诸乐无常,本质为苦。依赖一定条件产生的乐,总是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消失,不会永远保持不变。所以从本质上来讲,人生一切诸受皆苦。佛教大谈特谈人生一切皆苦,是悲观的全盘否定人生价值吗?当然不是!我们在理解苦圣谛时必须要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说一切皆苦,只是佛教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如果按照世间一般意义上的人生价值观来说,佛教 实际上认为人生是苦乐间半的。而且更坚持人类有许多特别的优点。第二,只要是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反省人生就会发现,佛教所揭露的人生诸苦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老、病、死是作 走出痛苦的轮回 ———论佛教生死观 李统亚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2) [摘要]生死是佛教思想的核心问题。佛教认为死亡非苦的结束,人们应给予极大关怀的人生根本问题,是如何从人生的种种痛苦中得到解脱。佛教不同于多数宗教都将终极关怀的解决托之于对天地神明的绝对信仰,它指出了要依赖人类自身的特长:理性,意志力和进取心, 才能得以自我解放,摆脱生死,最终走出痛苦的轮回。 [关键词]生死 痛苦 佛教 解脱 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