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改革与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改革与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改革与农业发展

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

林毅夫

摘要:本文采用省级面板数据,以评估非集体化的贡献,价格调整,以及中国在改革期间农业增长的其他改革。在1978-1984年,在全体生产率要素中对产出增长的一半左右是由非集体贡献的。在国家采购价格的调整,也对产出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投入使用的反映。其他市场的影响有关的对生产力和产出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小的。在1984年以后农业增长放缓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

在70年代末开始改革以前,中国农业增长十分缓慢,尽管对自给自足予以了片面强调,但谷物生产和农业产出仅仅勉强赶上人口增长。这一沮丧的图景在1978午后发生了变化。从那时开始,中国在农村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根本改革,农业中所有主要部门的增长率都加速了,其增长水平比这之前的长期平均水平要高出好几倍(见表1)。

1978一1984年的加速增长是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的结果,它减低了计划的功能,增强了个人的激励与市场的作用。于农村改革十分成功和鼓舞人心,政府于1985年决定在农村和城市部门采取更大胆的改革。尽管白那以后整个农业仍以4.1%的可观速度增长,但种植业部门的增长却突然陷入停滞,两种最重要作物——粮食

和棉花的产出增长下降(见表1),其结果,早先对中国农业的乐观情绪让位于悲现情绪。由于中国大多数重要领导人坚持粮食自给自足思想.粮食生产的绩效不佳已危及市场导向改革的未来。

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已有很多研究,但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在探讨1979年以来农业显著增长的主要原因时存在一些分歧,这主要是由于自那以后,许多改革是同时或以十分快的速度连续发生的。这一时期发生的主要变革有:主要作物的国家牌价于1979年平均提高了22.1%;于这一年开始至1984年完成的从集体制变为以单个家庭为基础的农作制的重大制度变辽,这一制度现在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HRS);政府自1979年以来,在谷物收购和市场流通政策方面也采取了其他几项变革。除了上面提到的改革外,农民购买的投入,尤其是化学肥料在这一时期也显著增加。

认识1978一1984年农业快速增长的原因,对于中国未来的农业改革进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从集体制向以农户为基础的农作制的制度变迁,是这一时期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那么,未来的改革就应该巩固农户的地位,并通过其他制度安排的完善来促进家庭农作。另一方面,如果发现向家庭农作制的转变有损于生产,面且它的有害影响为价格的提民投入的增加和其他改革引起的产出加速增长而得到补偿,那么,重新集体化将是合乎逻辑的进程。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将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作制改革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同其他改革及投入可得性增加的贡献分解开来。

迄今为止,评价某项具体改革所产生的影响的企图很少,只有笔

者(19894,文贯小(1989)、McVllhI等(1989)作过这方面的研究。所有这三项研究尽管估计结果有些不同,但他们都认为,HRS是产出加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估计的纳果有所不同的原因有部分是出他们的产出范围和估计技术不同引起的,不过,这三项研究都存在严重缺陷。

本文应用格里克斯(Griliches,1963)提出的生产函数方法,来评估与验证农业各项改革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本研究所使用的资料是中国大陆29个省中的28个在1970一1987年问的省级资料。本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在生产函数的估计中,除了对四项常规投入进行衡量外,它还包括制度、价格、作物类型、种植密集度和技术的分项变化。这样,我们可以直接衡量这些变化的影响。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2节回顾了中国的农村改革;第3节简要檄述了经验评价中使用的数据;第4节讨论了估计方法,报告了经验结果;第5节报告了1978一1984午及1984一1987年的增长测算结果;最后,在第6节提出了几点结论性评述。

二、中国的农村改革

中国的农村政策于1978年未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政府最初的企图是想通过提高长期受到压低的主要作物的国家牌价,调整集体制度内的管理方式,以及增加用于农业投资的预算开支,来提高农业生产。从集体制转向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作制的变迁——中国的经济改革中迄今最具深远意义的变迁——在1978年时实际上还是受到禁止的。

价格改革。价格改革以前,在国营商业系统中有两种不同的价格:一种是定购价,一种是超购价。定购价适于为完成定购义务而出售的

作物,超购价用于收购超过义务以上出售的作物。1979年起,稻谷、油料作物、棉花、食糖和猪肉的定购价格平均提高丁17.1%.此外,对谷物和油料作物的超购部分还支付高于定购价的30一50%的奖励,棉花超购部分支付30%的额外津贴,国家牌价的加权平均提高了22.1%。如果我们只考虑边际价格,即超购价,它提高了40.7%(见表2第l列),与国营牌价的提高相对应的,猪肉、鸡蛋和鱼的零售价格也提高了1/3,不过,稻谷和食用油的零售价格没有变化。此外,每个城市居民每月可以从零售价格的上涨中得到5—8元的补贴,为此,政府的价格补贴大大增加了.当1982年开始出现产出的出人意料的增长时,财政负担变得尤其难以承受。作为一种减轻国家负担和增加市场功能的方式,1984年废除了对棉灰的强制征购量,稻谷定购也于1985年废除,用定购合同来替代强制征购,它由政府与农民谈判达成,合同价格基本上是定购价与超购价的加权平均。这一变化使得向农比支付的边际价格下降9.2%(见表2)。随若1985午粮食和棉花产量的下降,以及从那以后的停滞,合同定效于1986年又恢复了强制的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家商业渠道相伴随的,集市也一直存在,且它在中国农村起着重要作用。农民在完成定购义务后,可以将所生产的产品在集市上出售,市场价一般要高于国营牌价,即使以超购奖励价衡量也是如此。因此,正如表2所表明的,市场价与国营牌价不一定按向一方向变动。表2也报告了在农村市场上国营牌价和市场价格相对于制造品投入价格的时间数列,它们将在第4节被用于估计价格变化对农业增长的影响。

制度改革。农作制度从集体制向HRS的变迁原本不是政府的意图。在改革以前,农业经营是在生产队体制下组织的,每个队约由相邻的20一30个农户组成。由于在队中监督农业劳动的困难,每个农民的报酬与他们的努力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劳动的激励非常低。

在1978年政府认识到,增进农民的激励的核心是要解决队体制下的管理问题,然而,政府在那时认为将体所有的土地分给单个农户承包是违反社会主义原则的,因此,这一措施实际上是受到禁止的。

不过,到1978年底,有少数生产队,首先是秘密地,而后得到地方政府的默许,开始尝试将土地、其他资源和产出定额承包给单个农户。一年以后,这些队的收成远远高于其他队的收成。在这以后,中央政府不得不承认了这种新的农作制度的存在,但要求将它限于贫困地区。但大多数队实际上没有顾及这一限制。到1981年末,HRS最终完全为政府所接受。这时中国已有45%的生产队转向这种制度,到1983年底,已有90%的生产队采用HRS(见表3第1列)。在HRS下,集体所有的土地以15年的合同承包给单个农户。值得注意的是,HRS 是由农民发明的,最初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乐认或认可,因此,它是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例子。

迄今为止,政府仍然强调要保持新建立的HRS的稳定性。然而,将先进技术等同于大型拖拉机,以及认为大农场规模就有效率的教条仍深植于许多人的脑海中(Ash,1988)。由于对1984年后谷物生产停滞的日益不满,重新集体化的呼声又在扩大经营规模以获取规模报酬的幌子下出现。在某些地方,这一呼声已导致未经农民间意就单方面破坏合同的情形(JIANG,1988),农民对过去l0年给子他们的经济独立和更大自由可能会被再收回的恐惧不是没有根据的(Johoson1989)。

市场与计划改革。改革的第三个最重要方面是给予市场在指导农业生产中以更大作用.在改革以前,计划在农业中的普遍性是粮食自给自足政策的结果。由于谷物牌价被压低,—个地区向国家卖出的谷物越多,等于边们支付的税额越高,因此,那些粮食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就不愿提高粮食产出水平。这样,在那些粮食供给不足的地

区,随着当地人口和收入的增加导致的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他们就术得不自行增加粮食生产,为此,国家的由给自足政策就变为地区性自给自足政策。为了保证每个地区生产足量的谷物来满足其需要,农业生产中的计划是无所不包的,指令性任务指标常常不仅明确到每种农作物面积,而且还明确到产量、投入水乎等等。由于计划制定者对粮食给予优先考虑,对地方比较优势和有利可团的作钩种植就考虑不足了。为了增加谷物产虽来满足国家定购任务或地方需求,地方政府常常以减少其他经济作钩为代价来扩大谷物种植面积,或使夏种指数提高到导致农民净损失的程度。

在改革开始时,政府认识到由白给自足政策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从政府决定增加谷物进口,减少谷物定购量,减少农业计划户的产品数日,就反映了要增加市场作用的意愿。不仅如此,政府还放松了对地区间农产品的私人贸易的限制。此外还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措施,如鼓励在棉花生产上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地区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所有上面提及的改革都减低了国家干预的作用,增加了市场在指导农业生产中的功能,由此导致1978一1984年间地区间作物类型和作物密集度的显著变化。经济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9.6%增加到1984年的13.4%,增加了41.6%;复种指数在同期从151降至146.9(见表3).

在1985年初,市场和计划的改革达到一个高潮。政府宣布国家不再规定任何强制性的农业生产计划,强制性的征购任务为国家与农民间的购买合同所取代。家庭农作的依复和给予农民的市场自由的增加,促使农民按利润边际来调整他们的生产活动。经济作物面积进步增加,而谷物面积下降(见表3),动物饲养、养鱼和副业生产也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由于这些调整的结果,尽管种植业的增长陷入停滞,但农业在L984—1987年间仍保持了平均4.16的可观增长率水平。(见表1)

市场导向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政府某些部门的忧虑,80年代早期就fj大量关于“失控”的报道。鉴于1978年至1981年间的改革非常成功,原先的市场改革者还能将改单向市场方向进一步推进。

然而,随着1985年增长率的放馒,以及从那以后谷物产量的下降,使政府从原来的政策上后退,自愿的合同定购再度恢复了强制的性质。尽管1985年的政策并没有公开宣布放弃,但在市场和生产中的行政干预却增加了。例如,为了促使定购任务的完成,地方政府常常关闭稻谷、棉花、蚕茧、茶叶和其他作物的市场,对生产进行干预的证据有,1985年后经济作物面积下降,复种指数在U87午增加到151.3,这一水平甚至高于1978年达到的水平(见表3)。上面描述的是1978年以来农村改革的几个主要方面,由此可见,直到1984年,改革都非常成功,但是,自那以后退到了一些问题。1978一1984年的产出增长中,到底有多大部分是属于改革的这几方面,哪些因素应对1984年以来的增长放慢负责,这是本文下面要讨论的中心.

三、数据

在这项研究中所使用的是中国大陆的29个省的28个从1970年至1987年的数据。修正了很多数据使之符合这个研究。数据的细节信息和修正在附录中给出了,这里我仅仅报告了数据集的大体描述。

这份研究中,农业产出指的是作物产出。作物产出价值是每个省的七种粮食作物和12种经济作物总量,再用1980年的官方的价格来加总的权数。全国来看,在1980 年这19种作物占总种植面积的92%,占农业部门产出价值的72.5%。

投入数据集中包含以下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化学肥料。土地是指可耕种的土地;是使用可耕种土地而不是播种面积,因为作者也想了解种植强度对产出的影响。劳动是指种植业的劳动工人数量。资

本包括拖拉机和耕畜,用马力来衡量。,化学肥料是指每个省在每年消耗的氮磷钾肥的总量。产出和投入系列数据总结在表4.

除了常规的4个投入变量外另外5个变量也被包含在反映这次改革的变量组成部分。这些变量用来衡量:转向HRS的生产队百分比,超购价格和市场价格都是相对价格指数,非粮食作物播种的面积比,以及复耕指数(播种面积占可耕种面积的百分比)。这些度量来农业体制变迁、国家牌价调整和市场改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价格指数是去全国性的指数,其他三个是省级的观测数据。

每个变量的总观测样有504个。但是,在1980年各省的从生产队向家庭联产责任承包(HRS)转变导的资料不可用,这年的样本被删除,实际可用分析的观数据只有476个。这些数据集给我们研究改革农业增长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为我们用计量经济学估计中国的生产函数提供了机会。

三、函数形式的说明和结果

如果生产纯粹是一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那么除去哪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任何产出的变化都是投入变化的结果。但是这种经验的生产函数仅是一边的经济关系,观测资源的利用程度强烈的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决策和管理者对经济体制的安排,可图利的机会的等。因而,生产的技术效率可能通过经济改革而改变。

正如标准的微观经济分析中,改变相关价格不仅会带来投入的利用水平的改变,会带来工作和休闲选择的改变。根据土壤、天气、降雨量和其他地理特别的性质来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复耕指数的变化,某种意义上就是土地和劳动投入的集约程度。最后,任何的农业体制的改变收入分配方案,都会改变农民提供努力的水平。

农业生产函数是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来描述4种传统投入:土地、劳动、资本和化学肥料。此外,还有另外6种变量也包含在函数内。生产合作社转变家庭责任承包(HRS)的生产队百分比,相对制造业投入价格的市场价格指数(MP),超购价格指数(GP),非粮食作物比例(NGCA),复耕指数(MCI),时间趋势(T)。非传统变量是也被吸纳进去用来估计农业体制变化、价格调整、市场改革和技术改变的影响。因为传统的投入生产率也会受到一些时间连续,特定区域性质变量的影响。(如土壤质量,降雨量,灌溉,气温,平均教育水平等):为了得到一致的估计,在生产函数中也包括了27个省级虚拟变量。由此得出了下面的估计等式:

这里α是需要估计的参数,ε是误差项,产出和四种常规投入为自然对数形式。由于各省规模差异甚大,为了避免异方差的问题,产出和四种常规投入变数都通过1980年各省的生产队数进行丁标准化。对于GDP,每年的现行价格是该年的预期价格,因为内营牌价的变化是在农业生产季节开拍前公布的。不过,对于MP,价格预期是一个关于过去经验和经济中其他信息的复杂函数(Muth 19G1年)。由于无法得到中国市场价格预期结构的资料,我们简单地把前一年的价格当什MP。

上述是用单项固定效应模型。未来对照的目的,还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这两个都包含了区域虚拟变量和年虚拟变量。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价格变量被删除了,因为他们是全国性的指数。时间虚拟系数部分表达了一年年价格变动对生产率的影响。表达式如下:

表达式(1)用于估计制度、价格、市场改革对生产率的影响,不过,常规投入的使用水平,NGCA以及MCI可能是内生于HRS的转变和价格变化的。如果情形确是如此,HRS和价格变化对生产的影响在等式(1)中就可能被高估或低估丁,因此,为了评价它们对农业生产的总体影响,我们还安估计一个供给反应函数,其形式为:

这里的T不仅反映技术变迁的趋势,而且还反映投入使用的趋势。

获得与等式(1)和(2)相一致估计的恰当方法取决于残差量和生的结构。如果生和生是球形扰动,常规最小平方的协方差估计数就是最

理想的线性无偏估计数。如果生产处于效率边界线内,扰动可以通过两个独立项的差来表示;一个处于正态分布,另一个处于正的半正态分布,那么,由A1per、16velJlschm(1977)发展的随机边界回归将得出一致的参数估计。如果存在时序间相关,协方差矩阵未知那么,恰当方法是估计的一般最小平方法(EGLS)。

首先,我们用OLS和随机生产边界模型来估计表达式(1),结果在表5第(1)和(2)列报告。为了简便起见,没有显示地区虚拟变量的估计。除GP外,所有其他估计在两个模型中都为所期望的正号,且除了资本、MP、GP、T外,所有其他估计都非常显著。因而,从随机边界生产模型得出的估计结果与最小平方估计差别很小。

第(1)列最后一行报告了残差的时序间相关的估计。

这见氏为对*l r6估计,其结果蜘11c—l为—o.15。在没有哲时或空间相关的零假定下,具有标准误差N‘12’,这里N是观察数(J 毗e等,1985,P.319)。在样本中有476个观察值。在零假定下的标准偏误为0.046。因此,证据表明,在扰动中是存在暂时相关的,尽管oOLS仍然得出了对回归系数的无偏估计,们对估计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却是无效的。

在一个具有未知时序间协方整的固定影响模型今,当时间区间固

定时是不可能得到单个的影响的一致估计数的。Kiefer(1980)提山,可以先通过分别减去回归和回归者的组平均数来消去单个的影响,然后用EGLS(估计的一般最小平方)来估计回归系数和渐进变异——协方差矩阵。用Kiefer的方法来估计等式(1)所得出的结果,见表5第(3)列的报告。正如所预期的,估计系数与没有多大不同,它们的相标准误差明显要小于OLS的标准误差,而对MP、GP、T的估计仍然不显著不为零。对资本的估计在0.05水平上是显著的(渐近t值=1.85)。第(4)列报告了当不显著变量MPlGP和T省略时的估计,其估计结果与第(3)列基本相同。我们也格第(4)列的估计用于下一节的增长测算。⑩第(5)列报告了用K1efer的方法来估计等式(2)的结果。然而,bo、oP和T的估计系数要大子第(3)列的这些数字,它们事实上是非常显著的。

从表5第(3)、(4)、(5)列给出的证据,我们可以得出,

从生产队体制向HRs的转变,对农业增长具有正的显著放匝。这主要来自于总要女生产串的变化,国营牌价与市场价格的变化对农业增长也具有显著效应。不过,与制度改7P佰形相比,这些效应是通过对投入使用水平、作物失约皮(MLT)和作物构成[阳CA)的影响间接派生出来的。T的估计系数在第(3)列不显著,但在第(5)列则显著为正。达意味着,它在技术变迁中没有递增的趋势,但对19;o—U87年的农业产出增长有一个正的趋势。后一个趋势可能是由化肥等投入可得性的增加派生出来的。第(3)、(4)列的kIc州I NGcA的正

的显著估计标明,在投入和其他变量结定时,作物集约度或

非谷物作物比例助增加也会导致产出的增加。1978—1984年和1984—1987年

农业增长的源泉

本节试图评价改敢的各个方面以及投入的变化对1978一

1984年及198JPl987年问农业增长的相对贡献。表6A报

食了以表5第(4)列的农业生产函数估汁为基础的增长测算,

表6B报告了基于第(5)列估计的供给反应函数的增长测算。

在表6A中,产出增氏的来源分成三类:(1)常规投入的变

化;(2)由改革所致的生产率的变化;(3)以及无法解释的残

差。前两类再分成几项。在表6B中,产出增长的来源分庇

向HRs的转变,市场价格和国家牌价的变化,时间趋势,和

残差。

1978一U84年的总产出增长为42.23%.从表6A的测算我们发现,这一产出增长中有45.79%来源于投入的增加。

投入所致的增长的来源由,化肥使用的增加最重要,单此一

项就贡献了1978—1984年产出增长的约1/3(32.2%)。由劳

动和资本的增加所引起的增长,以及可耕地面积减少对增长的负面影响都很小,农村改革对1978—1984年的产出增长也

有显著贡献,各项改革所致的生产宰变化构成产出增长的48.64%。在各项改革中,从生产队体制向删的转变显然

是最重要的。仅制度改革一项就使产出增长了约46.89%,

大约相当于投入增加的总效应。另外两项一Mo和NGcA的变

化对增长的影响较小,一个为负,一个为正,它们可能部分

反映在计划与市场作用的改革效应上。在这一增良测算中,产出增长的5.57%是无法解释的残差,它可能代表了测算中

没有包括的技术变迁、气候和其他变量的影响。

尽管19;8一1981午间市场价格和国营牌价的变化对生

产率没有直接影响,但麦6B的增长测算则表明,国营牌价

对产出增长也具有臣苦影响——它可能是间接通过投入使

用、复种指数和什物组合来影响的。不过,1978一1964年间

的产出增长大约有15.98%可由此来解释。与供给反应函数

中估计的瞅s的贡献为42.20%相比,价格变化对产出增长

的影响并不特别引人注目。⑥

表6A和6B也试图解释1984年后产出增长为什么会放

慢。钉几个原因可能里对这一变化负责,如表6A所表明的,1978—1984年农业可观增长的主要原因是HRs的改革和化

学肥料的显著增加,因此,即便没有任何其他原因,HRs改革

在1983—1984年的完成,就使产出增长率下降至前期水平的

差不多一半。化肥投入的增长率也由1978—1984年的每年

8.96降至1984—1987年的每年3.7%。如果化肥继续以先

前的速度增加,它对产出增氏的贡献将为1984年水平的5.54%,而不是实际出现的2.26%。不仅如此,劳动力增长

率由1978—1984年的每年2.3%降至1984—1987年的每年8.96降至1984—1987年的每年3.7%。如果化肥继续以先

前的速度增加,它对产出增氏的贡献将为1984年水平的5.54%,而不是实际出现的2.26%。不仅如此,劳动力增长率由1978—1984年的每年2.3%降至1984—1987年的每年—8.66,劳动力的外溢一项就导致产出从1984年水平下降2.95%。表6B表明,国营牌价相对于投入价格的急剧下除可能是化肥使用减少和劳动力外溢的背后决定性因素。国营

牌价的变化使1987年的产出同1984年的水平相比下降5.04%,然而,国营牌价下降对产出增长的负而影响因市场价格的提高而得到补偿,它使1987年的产出水平比U84年

的产出水平提高了5.366.

V1.结论性评述

本文试图评估和验证中因各项改革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

影响。结果哀明,从生产队体制向阳s的转死是1978一lg34 年产出增长的主要源泉。我们也发巩作物类型从粮食作物向

非粮食作物的变化也具有正的影响,以复种指数衡量的什物

密集度的下降对1978—1984年的增氏具有负的影响,不过这两种效应在量上都非常小。经验结果也揭示出,国家牌价和

市场价格的变化对产出增长的效应,也是由它们对投入使用

水平、作物密集度和作物类型的影响间接派生出来的。1g78—19明年间投入使用的增路F不都是由于国营牌价的提高而来的,它们有部分是由于供给的改善所致,这正如供给反应函

数中的正的时间趋势所反映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只是商量了职s改节的静凉影响。

事实上,这一制度改革对生产串的增氏也有动态影响。从生

产队体制向HR5的转变也提商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激励,因

此它可望加速新技术的扩散。在这一方面,册s对农业生

产率的增长也具有间接的动态的影响,本文没有对此加以衡

量(Lm,U90)。本研究也试图解释1984年后产出增长放侵的原因。除了

向11Rs转变所产生的一次性突发效应在1984年已释放完以

外,证据表明,劳动力的加速外溢和肥料使用增长率的急剧

下降也应对停滞负责,国家牌价的急剧下降可能是产生这两个越势的主型原因。

上面的结果防J’Ji助于增进我们对中国农村改革的理解

外,产们还有更j“泛的意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

重要问题是,他们府如阿加速发轻他们的农此以支持工业化,

并满足出入口爆炸性增氏所边的对食物L1益增长的需求。小

规模的分散土地持啊制’———这是大多数入u密柒性发展中国

家的特征,常常被认为是机械化、灌溉、作物保护、投入的有效

配置等等的重大障碍。因旧,不仅在中国而旦在其他许多发

展中国家的许多政策制定者扣学者,都认为,集体农作是土

地集巾和生产率提高的一种吸引人的方式。不过,我们的结

果表明,家庭农场是发展小国家农业增长的更为适当的制度,

中国的未来改革应该加强刚刚建立起来的农户制度的地位.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曹贵东 (山西福瑞沃农大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1)12-0002-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 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发 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小学程度占40%,还有30%为文盲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3]。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一)农业发展市场化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农业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与实质则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发展的市场化,其一是要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合理调整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改变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产品总量短缺,部分产品不足,部分过剩,而优质产品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饲料种植与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质量好、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淘汰质量差、营养低、有污染的农产品。其二,市场化还体现在农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农村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农工商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可提高生产效率,改变分散经营相对低的经济效益,减少盲目性,增加对市场的预见而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因此,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开展农业与农村制度创新,全面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从而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是推动农业生产力与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4]。 (二)农业发展科技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掀起了农业科技化的新浪潮。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潮流。中国要在耕地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生产出充足的农产品,科技进步成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的关键。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科技进步潜力很大,利 2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政策措施 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主任 郑文凯 ---------------------------------------------------- 尊敬的孙老还有王副主 席,朋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有 这个机会参加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 举办的光彩事业与农业产业化论 坛。受我们农业部刘副部长委托, 我代表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对光彩 事业促进会发展10周年,并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大有可为、大有发展作为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已经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根据会议的要求,下面我把我们当前国家产业化发展的状况向各位做一个介绍。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阶段农村工作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1、中西部地区整体跟进,整体发展水平提高。把培育壮大农村企业和壮大产业化组织作为重点。有利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据我们2002年底对农业产业化统计,全国有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是94000个,比2000年增长了41.6%。同时中西部涌现了一批九山游子、双汇、蒙牛等一大批排头兵,体现了中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2、产业化领域拓宽,龙头组织结构区域合理。近几年越来越体现出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展现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产业化组织按产业分类,种植类占44.8%,畜牧业占 24.1%,水产化组织占8.2%,林特产业占10.4%,还有其他类型占10.5%。 3、完善产业化发展动力机制。企业和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内在的动力。目前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连接方式中,合同方式占51.9%,合作方式占12.6%,股份合作方式占13.3%,其他方式还有22.2%。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比较稳定的利益连接方式所占的比例达到77.8%。这些在实践中也有丰富的内容,主要一是规范定单内涵,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定单现在不仅包括订购数量、质量,还充实了最低保护价、提供系列化服务等内容,有的还增加了企业担保、银行贷款、政府贴息解决农户资金不足的条款。二是引入保险机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有的参加了商业保险,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析

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 院系: 专业: 年级: 学号: 日期: 年月日

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提纲 一、我国“三农”保险发展现状 (一)农业保险实现快速发展 (二)大力推动了农民人身保险发展 (三)积极探索其它涉农保险试点 二、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农村保险来服务“三农”(二)“三农”保险的发展将会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三、“三农”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强政府作用 (二)保险公司要加强在“三农”保险中的作用

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村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政府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抵御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家庭养老负担,我国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调查研究农村养老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新途径。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强调,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保险在农村普及不够。从现有农业保险试点情况看,农村、农民和农业确实很需要保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中,保险业应有所作为,甚至是大有作为。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农村保险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如何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发挥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摆在中国保险业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当前,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应该包括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本文从“三农”保险的现状出发,说明了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和“三农”保险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提出了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保险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将会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为农村居民提供人身保障,是服务“三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保险市场只有吸引8亿农民参与,惠及8亿农民,才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我国“三农”保险发展现状 (一)农业保险实现快速发展 2007年,全国农业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3.33亿元,同比增长529.22%,累计赔款支出29.75亿元,同比增长403.42%。一是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二是积极推动生猪保险和能繁母猪保险工作。 (二)大力推动了农民人身保险发展 一是发展了农村简易人身保险;二是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三是发展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四是发展了外出务工农民保险。五是组织推动了农村计划生育保险试点。 (三)积极探索其它涉农保险试点 一是发展了小额信贷保险;二是利用小额保险方式解决了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三是为农民的基本生活设施提供了保险。 二、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农村保险来服务“三农” 1、农业发展需要保险的支持和保障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农业产业化得到稳步发展。今年三季度,我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4.57亿元,占计划目标8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048元,占全年目标81%。现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培育形成了主导产业。在粮食生产上,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推广“山川紫”(紫心甘薯)、“高系”14号(黄心甘薯)等优质品种约6000亩;示范种植天优826、特优138等优质水稻面积538亩,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去冬今春冬季瓜菜种植面积26.5万亩,推广新品种15个以上,新技术10项,年育苗量2.5亿株。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饲养模式,规模养猪场534家,禽类专业孵化场82家,规模养禽场1972家,蛋禽规模养殖场16家。目前鸡出栏量3549万只、猪出栏量29.18万头。以椰子、橡胶、胡椒、槟榔、油茶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和以荔枝、龙眼、香蕉、莲雾、柠檬为主的水果种植业,种植面积达到58.5万亩。南

美对虾苗产业,年生产销售对虾苗760多亿尾。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有531家,家庭农场有70家,经营土地面积6890亩。深入开展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3家,市级示范社19家。 (三)农业品牌规模进一步扩大。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我市名优特品种,大力推行品牌认证,积极申报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省名牌,鸡、椰子糖和罗非鱼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先后打入市场,并迅速成为倍受省内外客商青睐的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商标872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19个,省名牌农产品3个。“三品一标”认证20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 (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我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技领先、生态高效、循环利用、效益优先”原则,围绕“现代、高效、示范”目标,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特色,整体谋篇布局,突出主导产业、规模生产、功能配套,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去年,3个基地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称号,今年,3家基地又获得了省级现代农业示

从农村调研试想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方向

从农村调研试想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方向 王超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加二班 寒假期间,看过一部农村题材电视剧《老农民》,整整62集横跨中国半个世纪,从土改前夜起始,到2006年农业税取消为止,几乎覆盖了所有农村改革大事。牛大胆所在的麦香村历经坎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不饱饭到温饱,再到自己办起了乡镇企业,并以牛大胆儿子狗儿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到俄罗斯租种土地为止,展现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的面貌。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中国农民风风雨雨走过这么多年,到现在这个时代,到这个城镇化率达到54.77%当代中国,生活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究竟有没有富裕,中国农民又将面临怎样的未来。 利用寒假回放老家的空隙,我也去地里走了走,跟村里的老人,青壮年,还有外出打工返乡回家的青年聊了几句,在他们口中了解了些农民心中真实的看法。 附录.华东平原农村实地调查 地点: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镇天柱山村。 时间:2015年2-3月 对象:当地个体农民,农业大户,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乡镇企业 调查地点简要介绍: 地理环境:天柱山村位于山东省枣庄市,(117'6E;34'7N)地处山东内陆丘陵地区,背靠天柱山(328m),耕地主要在山前平原,村前流经一条小河能够满足灌溉需求,山上主要种植一些高植株作物。地处暖温带,是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 经济状况:该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粮食产出,一部分经济果蔬,没有乡镇企业,也没有家庭农场,基本为家庭小规模经营,绝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农业生产主要有一些留守老年人进行。 采访实例: 对象:村民曹新云(化名) 采访内容整理: 曹新云一家一共有五口人,二老,夫妻俩还有一个孩子,曹新云人在镇上工作,妻子在村里经营一家小超市,父母在家务农。 家里有10多亩地,种植麦子和玉米,一年能卖一万多块,家庭生活主要靠超市收入及曹新云工作所得。 全村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所占比重递减): 1.夫妻或其一在外务工 2.在村里从事商业活动(小超市、饭店、玩具加工) 3.务农 从调查可见,全村生活来源主要不是依靠务农所得,作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却不是农业活动所得,足以说明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农综办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工作汇报

农综办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工作汇报 近年来,**苗族乡人民政府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比坝区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苗族乡山区的农业产业化只能说刚刚起步,远远落后于坝区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产业基础较差,发展速度慢,规模上不来,集中反映在地方财政困难,农民收入偏低,其关健是农业产业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乡地处两州三县交界处,是**县乃至XX州的东大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3公里。蒙文公路穿境而过,是**县最偏僻边远的高海拔山区,最高海拔为2567.8m,平均海拔为1984m。全乡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984万亩。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7个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26户,总人口11072人,居住着汉、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9%。我乡立足于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乡的重点工程来抓。全乡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三七、烤烟、大白菜、早实泡核桃。

在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的基础上,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泡核桃、烤烟、三七、大白菜等4大特色产业。我乡农业产业化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根据我乡的自然资源优势,历史传统经验和近年来农业发展情况,着眼于市场需求,经过几年来的结构调整,我乡以大白菜、三七为主的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发展前景看好。大白菜种植正在成为我乡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仅今年种植面积就达到12800亩,分布于**等三个村委会种植,在农民收入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二是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开始凸现。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有些蔬菜老板自发到我乡收购大白菜,形成了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 特色产业初见规模。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靠山吃山”的工作思路,目前,全乡完成了粮食播种面积 3.35万亩,杂交玉米1.1万亩。烤烟种植1200亩,狠抓三七、大白菜和泡核桃种植;全乡完成三七种植面积776亩,种七农户达到了160户,三七年销售量123.4吨,实现销售收入 370.2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8.93%。大白菜种植突破12860亩,实现年交易量1984万公斤,销售收达1091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26.33%。泡核桃的种植是继三七,大白菜、烤烟等特色产业新发展的产业。产业发展形式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农户自愿种植的方式大规模发展,目前已种植0.6万亩。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论文题目: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多 样化的农业模式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多样化的农业模式 摘要:现代化农业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高效,但它遗留下的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让人们不断反思现代化农业的弊端。“绿色”“健康”“有机”等词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开来并被人们熟知。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是要健康的、安全的、环保的农业。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各异,单一的农业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农业的发展,于是多样化的农业模式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多样化农业模式未来农业 在未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加大,土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来讲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未来的农业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农业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在各种农业模式中取长补短,加快发展。 1当代农业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力也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而让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在传统农业对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满足其强大的后勤保障时,人们便开始使用以大量的化肥、农药、薄膜、灌溉、机械、设施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保证粮食的供应。石油农业便应运而生。高投入、高效益、高产出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生活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高污染的弊端也开始凸显出来。现代化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健康、安全和环保这方面的要求。于

是生态农业模式和循环农业模式的理念被大家所接受并大量应用于实践生产中。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先锋,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运用到生活生产里。 2多样化的未来农业模式 2.1精准农业 未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精准农业就是这样高科技的产物。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1] 精准农业无疑在技术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有着其他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但是显然它的优点也变成了缺点。技术的高要求以及前期的高投入就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所以,精准农业一般在平原地区或者大规模机械化地区比较实用,它将覆盖中国所有的粮食主要产区。在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精准农业是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XX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嘉峪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以发展精品、珍品、旅游观光“两品一游”城郊型特色农业为重点,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来抓,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基本情况(一)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围绕培育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通过信息引导、技术服务、联系订单、宣传促销等措施,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形成优质洋葱、精细蔬菜、特色制种、优质西甜瓜、优质土豆、优质大葱、优质林果、优良畜禽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XX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9974亩,经济作物面积37722亩。一是洋葱产业逐年强大。XX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10800亩,产量万吨,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1500元。XX年完成播种面积万亩,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2030元,今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万亩。二是精细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日光温室2163座,每年生产反季节蔬菜730万公斤,同时大田蔬菜面积和质量也在逐年提高。三是制种产业稳步推进。建成了文殊、新城两大制种基地,并由制种玉米向花卉、蔬菜等特色制种转变,效益逐年提高。四是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万头(只),其中猪万头、羊万只、禽类万只、牛万头。

(二)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在充分发挥市种子公司带动制种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成了集农业科技推广开发、各类蔬菜保鲜、脱水蔬菜加工等运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金汇果蔬基地,该基地总投资2560万元,建成3000吨蔬菜保鲜库1座,年保鲜蔬菜能力15万吨以上,建成脱水蔬菜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脱水蔬菜XX吨。建成了鸿翔蓝孔雀养殖场和友谊特禽养殖场,鸿翔蓝孔雀养殖场建成高标准暖棚养殖禽舍6座,引进大型全自动电脑孵化机1台,具备年繁育XX只蓝孔雀、年生产工艺孔雀标本500个的能力。友谊特禽养殖场,建成封闭式禽舍1600m2,孵化室、育雏室3000m2,购置年孵化30万枚种蛋的孵化设备一套,每年可提供特禽种蛋150万枚、孵化种雏能力达到1000万只。文殊胚胎移植繁育基地,建成标准化羊舍2500平方米,办公楼1栋,共引进陶赛特、萨福克种羊46只,现存栏羊218只,已完成胚胎移植手术168例。同时万头肉牛养殖加工厂和万吨棉籽油加工厂正在建设之中。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三)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一是积极建设和培育农村各类专业市场,现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集贸市场3个。二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加强与农产品经销商和龙头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发布 2020年8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该报告包括1个主报告,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等4篇19个专题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十三五”时期,在国家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扎实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接近完成。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村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民生短板突出、村庄分化日益加剧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形势将呈现出新的特点。《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到“十四五”期末,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粮)缺口约为2500万吨。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5省市预计将在2025年前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值,引领全国农村发展。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以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智慧乡村和善治乡村建设,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此,需通过补短板、调结构、抓改革、强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着眼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补齐农村民生短板。二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质量善布局,大力提升农业生产率,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全面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三是做好承包地延包试点工作,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拓展确权成果应用,着重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升协同效应。四是通过厘清治理主体职责边界,适应乡村社会变动带来的新型治理需求,优化治理手段,强力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金塔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北部边缘,东与高台县毗邻,西与玉门市接壤,南邻酒泉市和嘉峪关市,北靠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处东经98°00′-100°20′,北纬39°47′-40°59′之间,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120公里,总面积 1.88万平方公里。全县海拔1120—1300米之间,境内年日照时数3300小时, 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41天,是典型的农业县。 全县共辖10个乡镇,86个行政村,459个村民小组,3.16万农户,农业人口11.3万人,占总人口的81.7%。全县现有耕地42万亩,适宜小麦、玉米、棉花、瓜类、油料、蔬菜、花卉等多种农作物生长。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 达到175536万元,比上年增加25567万元,增长17.1%;农业总产值达到137928万元,比上年增加17371万元,增长14.4%;其中种植业产值72851万元,牧业产值21719万元;农业增加值达到71977万元,比上年增加9150万元,增长14.6%;其中:种植业增加值44002万元,牧业增加值12360万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到4582元,比上年增加322元,增长7.6%。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省市农牧部门的关怀指导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紧紧围绕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催生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将农业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

结合起来,拉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符合金塔实际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截止目前,全县已涌现出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其中省级1家、市级2家、县级16家,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60多家,其中棉花加工企业28家,番茄加工企业1家,脱水菜加工企业4家,白酒酿造企业3家,粮食、油脂加工企业13家,瓜子加工企业2家,饲料加工、销售企业1家,制种企业1家,养殖企业1家,肉羊屠宰加工企业2家,鹅肥肝生产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达4.9亿元,带动全县10多万人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达到400多元。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措施和办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考核机制。为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明确了由一把手负总责,主要领导具体抓,从上到下形成组织有力、指挥有方的组织领导机构。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四大班子联席会、人大例会、政协常委会经常听取、研究农业产业化工作。为使农业产业化工作深入开展,县上专门建立了四大班子包挂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对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给予了科学、及时的指导,确保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深入开展。今年,县委、县政府还多次对农业产业化的重点环节、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督查,纳入年度目标,实行定向目标管理,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开展。同时,为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参与产业化的浓厚氛围,建立了县直相关单位对口扶持制度,实行领导、部门、企业三级承包制,并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完成任务好的、带动能力强的进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追究责任。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县、乡、村领导干部及科技示

透视202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透视202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2009-09-02 16:16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如何,农业与农村工作如何应对挑战,这一问题已摆上议事日程。为此,我先后到东、中、西部五个省份进行调研。通过研究与思考,我感到未来农业发展将面临三大形势、呈现六大趋势,应当实施五大对策。 一、农业与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三农”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前,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主要是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实现的;改革开放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渐缩小,农业支持工业的方式主要表现在新的“三个剪刀差”:金融存贷剪刀差,征地价格剪刀差,工资剪刀差。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2005年,我国GDP已达到182321亿元,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国外经验,这个时期是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若处理不好,往往出现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出现长期徘徊。 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并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党中央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实施战略转移,把重点放到城乡统筹发展上来。 (二)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在政策支持与科技推动下,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集中表现四个“加速”:一是要素投入加速集约化。近年来,农业生产出现资本、技术集约投入、土地资源适度集中、组织管理日趋强化的趋势;特别是资金与技术的大量集约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使我国农业已呈现出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二是资源配置加速市场化。农民的现代市场经营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健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三是生产手段加速科技化。农业生产加速机械化,糠质迪至俗远慌┎ 飞碳铀俦曜蓟唤鲆蟾卟矣胖省⒏咝А⑸ 踩哪勘耆涨魍瓜郑慌┟竦奈衽┘寄堋⒕鸵的芰涂萍嘉幕刂什欢咸嵘K氖遣稻铀僖惶寤V盅印⒉ 酉⒚彻づ┮殉晌饕问剑┟褡橹⑴┮瞪ㄒ祷⑴┎ 飞唐坊⑴┐宸裆缁峄诟蟪潭壬夏扇刖惶寤墓斓馈?BR>

中国农村发展趋势

中国农村发展趋势 农村人口减少的趋势 1.现在农村里,发达的都迁往城里去了。 2.现在考大学很容易,大学毕业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去城里找工作,留在城里。 3.未来20∽30年(如果计划生育一直施行),哪像我父辈的人就开始离世,而我母亲有兄弟姐妹4人,中国人口数量下降,农村人口数量下降。 我想未来随着村子里人口减少,周围几个村子就会合并(可能以乡为单位),周围村子都合并到乡政府所在村子,到时村这个称呼将会消失,只剩下某某乡,在发展,最好的结果是以镇为单位,村子里的人都到镇里去,这样以前村子的旧址可以还田,(温总理的18亿亩土地的红线就可更能保证了) 人口集中有很多好处 1.人口集中可以很大的节约成本,因为可以集中供给。 2.腾出大量土地 3.便于管理,精简机构。等等 要加速这种趋势(农村人口向城里转移),国家鼓励在中小城市购房,鼓励创业,让中小企业融资更方便。等。 让那些从土地解放出来的人有工作可干,事实证明无论干什么都比种地挣钱。扩大出口,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向世界倾销中国廉价的商品,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这是强国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成为世界工厂),也是打出品牌的阶段,当大部分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时,只有很少人种地,哪些种地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很多的地,收入自然也不低,机械化管理,产量也会上升。

又一次回到农村,这片生我、养我、育我的可爱土地,我到底还能挥洒多少深情和梦想在她身上。也许我不该谈论这次的农村之旅,但是有些显示不吐不快: 首先,农村的土地越来越少,同时也越来越集中。土地少,有自然灾害的原因,更多的是当地政府放任各方力量疯狂地占地、拿地搞建设、搞形象工程;土地集中,是一个可怕的信号,有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农民私自卖地是为了养老,有的农民则因为自己种植出来的农产品不值钱,不划算种地而卖掉土地……现在,少数几家人就已经占有了当地半数以上的土地。历朝历代,因为土地过于集中而导致社会更加动乱的历史教训很是深刻,难道现在将是过去的复制和克隆吗? 其次,农村的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小,反而受到某些垄断组织的影响更大。比如,这些垄断组织往往是官商勾结的产物,他们组成一条利益链,共同压榨当地农民的血汗。不论外面的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张飞了天,也与当地农民无缘。毕竟农民自己将农产品运出去,没有门路和销路,照样饿死。如果外面的商人,想到当地去收购农产品,不但得不到当地政府的保护,而且经常遭到当地垄断组织的刁难、挑衅、殴打。前两天,听说几位外地商人大白天地在当地餐馆,就遭到陌生人的抢劫和刺杀,尽管我很震惊,但也见怪不怪了。 农村,难不成是社会动乱的导火索?还是国家中的独立王国?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村最初形成打工经济,一部分50年代优秀青年通过外出打工增长了技能,开阔了视野,成长为农村出身的个体经济的领头兵,随后他们积累了一定财富和城市发展经验,在地市级城市,甚至大城市购买了房产,成为第一批城镇化的人,经过30多年的发展,第二批(60年代),第三批(70年代),第四批(80年代)的农村优秀青年人也基本完成了城镇化的过程,然而,伴随城镇化的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业人口的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妇女、老人、小孩”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有的地方农村人口甚至

我国互联网+农业未来5年十大发展趋势

我国互联网+农业未来5年十大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电商趋势会进一步深化,趋势加速,销量增加、消费习惯形成 未来5年我国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占农产品交易额的5%,涉外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将占1%,农产品移动商务交易额将占2%。我国农产品电商与农资电商、农村再生资源电商将得到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将发挥较大的作用。 二、移动端会持续发力,去中心化进一步明显 《2016-2020年中国互联网+农业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提到,虽然农村网民数量增长快速,但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农民电脑操作水平有限,信息公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农村还是特别突出。随着手机在我国的普及,农村手机数量也有很大的增长。手机的普遍和简便的操作优势,为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带来信息的契机。 三、农业新媒体营销将继续爆发,会产生一批有影响的农业自媒体、自明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手机、微博、微信、互联网等新媒体推广形式在消费者圈子里流传开来,它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摒弃了以往菜场买菜,电话沟通的形式,自媒体的运用是农业人的福音,未来的农业商机尽在于此。 四、农业众筹、预售将会成为农产品电商重大业态 电商只是单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产品售卖,而农业众筹在产品形成之前就有了完整的创意,包含更多内容和可选产品,为用户提供的是个性化定制服务,是新农业生产革新有力手段。农业众筹在此之上,更是站在了更高的角度,既帮助了农民解决资金问题,为之提供销售渠道。同时也让那些想吃到健康又安全食品的人得偿所愿。

五、农业复合型业态将成为新常态和新模式 传统营销模式销售面比较窄,销售成本高,品牌知名度也受到一定局限,农产品虽然好,但是由于分散经营带来的品牌优势不突出。 当前,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的生产、销售、服务、资金等产业环境,集农业电子商务、高品质绿色食品原产地直供、体验式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将给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产生农村休闲旅游、体验、民宿、产品销售等复合型新业态。 六、区域性、协会的力量会在农业“互联网+”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6-2020年中国互联网+农业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提到,农产品电商是电子商务的皇冠,生鲜农产品电商是皇冠上的皇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区域化越来越明显,随着区域化电商的发展,也使其越来越有效率。 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有通过平台建设,进行专业化分工,基地只负责产品生产环节,电商只管发展用户和服务用户,物流外包给专业生鲜物流企业,可以同时解决标准化、产品安全性、冷链物流等三大难题,其业务也越来越区域化。 七、第三方电商平台的格局进一步稳定 随着“水果营行”等第三方平台的倒闭,2016年,农产品第三方电商平台将进一步洗牌,会更加体现电商平台“赢家通吃、巨头竞争”的趋势。 八、农产品电商本地社群逐渐兴起 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社区电商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农产品的性价比会很高,比以往传统渠道购买的还要高,生鲜农产品电商更被消费者接受、生鲜电商企业开始盈利,以社区为主力的移动端涉农电子商务占主体,产地直发影响力降低,生鲜电商物流冷链等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九、农产品品牌建设会加速,成为继服装之后,另一个电商品牌崛起的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