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性别崇拜的审美变化

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

题目:

《“柔水情怀”到“血火礼赞”的演变契合》

——谈中国性别崇拜的审美变化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2班

姓名:

学号:

姓名:[请输入姓名]

“柔水情怀”到“血火礼赞”的演变契合

——谈中国性别崇拜的审美变化摘要:在中国传统的偶像崇拜中,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们高度关注的是

其中两个很突出的性别崇拜——母性崇拜与父性崇拜。一个是“柔水情

怀”,一个是“血火礼赞”[1],他们之间的发展变化有一个缓慢且必然的过程,当然期间也有借鉴与融合。本文主要就这种性别崇拜的变化过程、原因

以及影响、现状作简单讲述,重点分析了这种性别崇拜演变的原因,来

共同探讨融入其中的审美变化。

关键词:母性崇拜父性崇拜演变原因审美变化

原始社发展到现今世界,经历了氏族社会这一必经的阶段。而氏族社会又从开始的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了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其间表现出来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偶像崇拜也随之从母性的生殖崇拜转向了父性威严与力量的崇拜。接下来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这种审美变化的形成。

一、母系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中。母系氏族公社都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生产、生活单位。中国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发展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新石器时代中期进入繁荣阶段,总述来说算是原始公社制社会的全盛时期。中国母性崇拜的源远流长可以在上古的历史神话中寻找到有力的印迹,最为人们熟知的人类起源:女娲拎土造人的神话, 使她成为最伟大最崇高的中国神母,是中华民族的神圣始祖;另外夏祖禹乃其母“吞神珠如昔苗”或吞“月精石”而生(《世纪》)、殷祖契乃其母简狄吞鸟卵而孕(《史记.殷本纪》),炎黄二帝、尧、舜等人的出世也有类似的“感生”神话[2]。这些都可以看作原始母权崇拜的直接产物。能够有力的说明原始母权社会在我国存在的久远。

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他的必然性:从经济基础上说, 农业文明与母系社会

有天然的联系,在中国这个以农耕生产为主的民族, 必然有明显的母权崇拜之迹;发源于黄河摇篮的华夏名族,河流也成了农业文明的摇篮, 而女性又特以农业活动为专长;然后最主要的一点,也就是母性崇拜最有价值的一方面,就是“人“的生产, 亦即“种族的繁衍”的女性的天生优势,尤其奠定了远古女性的崇高地位,随之也就产生了母性崇拜。。

母系氏族社会主要特征是:女子在生产中起主要作用,她们是农业劳动、管理住所、保护火种和抚育子女等活动的承担者,这些劳动比男子的采集性生产活动更为稳定、重要,范围更广,决定了妇女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妇女是氏族的管理者;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每一氏族成员不论性别,均属母亲所在的氏族;实行母方居住制,男女婚媾地点及其子女的居处必须在女方氏族内;生产资料归公社集体共有,共同享用劳动产品,所有的财产由本氏族集体继承,任何人无权私自支配或单独继承。这些特征都证明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绝对崇高的优势地位,由来形成的那会盛行的母性崇拜。

二、父系氏族社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母系氏族社会就渐渐的被以父系氏族社会所替代,由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最显著的特征就表现在:原来母性崇拜下的对偶婚制的从妻而居的传统,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妇女的劳动局限在家庭之内,以家庭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居于从属地位。这样母性崇拜渐渐减弱至瓦解,父权加强,父性崇拜开始萌发。

三、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的过程是缓慢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原因有:

1、对偶婚制的确立。[3]母系氏族社会时,人们对于生育知识还是相当有限的,不认为生育和男性有关,并且当一个女性和多个男性发生关系时,根本无法知道孩子确切的父亲是谁,母系血统即成为当时认定血缘联系的唯一依

据。这样,氏族一开始就只能是母系氏族,即一个由出生于共同的女性祖先、按照母系确定其血缘关系的后裔所组成的社会集团。后来为了维持社会的性稳定,而确立了对偶婚制,这对男性的帮助非常大,使女性生下来的孩子比较容易地发现他和某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外氏族男人长得很像。这种事情发生得多了,大家自然就模模糊糊地认为男性在生育方面是有作用的。因此,对偶婚制的出现,确定了生育活动中男性的地位,明确了男性和子女的关系,从而激发了男性争夺主导权的欲望,是男性决心争夺家庭主导权的原因之一,是他的精神依靠。

2、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天生比女性强壮,这是男性的优势,但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时期,这种体力上的优势根本无法和女性能够繁衍下一代的优势相比。然而,由于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生产工具的进一步改造,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有了显著发展。耘耕农业取代了刀耕火种,而耕耘的劳作方式需要深耕,会耗费很多体力。在开垦土地、管理农作物、放牧牛羊这些耗费很大体力的劳作中,男人的身体特长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示。这时女性身体天生不如男人强壮,再加上还要生育和抚养后代,料理家务,工作能力大幅度下降的。男性在生产中逐渐起到了女性无法与之抗衡的主导作用。对物质生产的突出贡献,提高了男人的社会地位。女性在物质生活上开始依赖男性,丈夫最终成为家庭的主宰。而后,剩余价值的出现,只使男性对其有支配权。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积累提高并巩固了家庭中男性的地位,也是他争夺要求的最大物质倚仗。

3、战争的频繁程度。氏族社会初期,生产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还比较丰富,人们争执的主要原因往往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女人”。女人,母系社会的领导者,当时认为的生育下一代的唯一因素,自然成了争抢的首要理由。战争发生了,当然就得是男人去战斗,保卫或掠夺女人。一个经常发生战争的氏族中的原先成员,会通过战争认识并不断强化:这些女人是抢过来的,她们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氏族内的女性大都变成了是男性通过战争抢夺来的了,这样的女性,心理上就不能把自己放在高的地位上去,经常发生的战争,也就使这些女人更加依赖男性的保卫。因此,战争的频繁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男性在氏族中的作用,从而迅速提高了男性在氏族中的地位,虽然这个因素不是主要因素,一个生产力发达的对偶婚制氏族慢慢地也会成为父系氏族社会,但战争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

由此可见,男性在有了欲望的的需求,剩余价值的支配基础,又有了战争的催化剂,父系氏族的出现也就应运而生了,男权社会也就开始了。

四、性别崇拜演变对现今的影响。

在中国的民族发展史中,虽然最开始母性崇拜占据了很大的地位,甚至到现今影响也大为存在,世界上恐怕也很少有民族象我们中国人这样的崇拜拜母亲了。如:大凡歌项、赞美最宗高戚神圣的事物, 我们总喜欢把它比作“母亲”。大地是母亲, 故乡是母亲, 祖国是母亲, 人民是母亲, 党是母亲, 等等等等[4]。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种“母性崇拜”往往只在上古人类起源的文化情结上占比较多得优势,而在之后出现的父性崇拜这一现象对中国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父性权力的发现越发明显切趋向于不合理,如:“一夫多妻制”的盛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常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念,这些男尊女卑的表现,就是父性崇拜的进一步演化。他的影响也可在当今的21世纪找到残骸。

虽然新世纪的中国一直在强调男女平等,一视同仁,但不能否认的是,即使是当今的社会,依然是在以男性为主导。也可以说成是男性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性不平等社会,是将男性理念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的。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习惯还是在男权模式的很大影响下,比如说孩子跟父姓,多还是为女嫁男娶的婚姻制度,社会工作上的很多男女有别的现象,还有在比较偏远的落后地区“重男轻女”仍大量存在等,这些都是父性崇拜对现在生活中性别观念的影响。但是也还要看到这演变过程中积极的一面,至今社会虽还是“父性崇拜”的男权更突出一点,但也还是要看到其中积极乐观的一面,他们也有相互契合的时候:“柔水情怀、血火礼赞”的融合,即常说的“阴阳相济、刚柔相和”,女性地位的逐渐的提高,法律面前的一律自由、平等。

虽然历史的发展是一再表明,从“母性崇拜”到“父性崇拜”的演变是有他必然的因素的,这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社会最后趋向和谐共处、人人平的。但是由于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往往在“父性崇拜”遗留问题比较突出严重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与恼怒,甚至引起激烈的对峙。这就需要我们端正对社会演进的态度,和悦的看待这个过程中的不同审美,在一个社会发

展的历史进程中去寻找、总结、领略这种演变中的审美文化,促社会的更好发展。

[1]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2]仪平策,《论中国母性崇拜文化》【期刊】(《民俗研究》),1993年,第1期.

[3]水图腾,《浅析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过程》

https://www.360docs.net/doc/a26289805.html,/s/blog_5f57e6050100dz5i.html

[4]仪平策,《论中国母性崇拜文化》【期刊】(《民俗研究》),1993年,第1期.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人类审美意识发生.

人类审美意识发生 内容提要:辩证发关于普遍联系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类进化的起点恰恰是自然进化的终点。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晶。人类的原始快感大致分为“食”与“性”两个方面,前者有着保护个体生存的功能,后者有着维系群体繁衍的意义。然而,尽管中国与西方人的审美意识最初都是从“食”、“性”之类的审美快感中升华出来的,但是由于“宗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不同性质,致使二者相当长的时间内有着不同的依附对象。关键词:快感;美感;史前;艺术一、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类的美感“美”是随着“人”同时出现的历史范畴,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无所谓美;在人类出现之后,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也无法欣赏人类所创造的美。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都是人类的特权,是社会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讲,能否创造美和欣赏美,也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之一。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问题在于,人本身就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人类的这种超生物的精神享受又必然是从动物性的快感中逐渐脱胎而来的。过去,我们一般只是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别,而往往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把人与动物、人类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决然地割裂开来,这其实并不符合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正像人不同于动物却又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一样,人类的历史不同于自然的历史却又是从自然的历史发展而来的。说到底,人类进化的起点恰恰是自然进化的终点。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果。动物性快感与个体和族类的生存欲望密切相关,前者表现为“食”,后者表现为“性”。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食”的欲望,人的个体生命就无法延续;如果没有“性”的欲望,人的群体生命就无法繁衍。从目的论角度上讲,大自然要想使人类生存与繁衍下去,就必须赋予其“食”与“性”快感;从进化论的角度上讲,那些并不具备这些快感的动物或许曾经存在过,但恰恰是因为没有“食”与“性”的欲望而自行灭绝了。或许,动物性快感本身就是多层次的,其中甚至可能潜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科学因素”。例如,人在“吃饱”的前提下何以会生出“吃好”的欲望呢?人对不同“美味”的欲求是否恰恰符合了营养多样化的需要呢?又如,人在与异性“交配”的前提下何以会产生“择偶” 的欲望呢?人对不同“美色”的欲求是否恰恰符合了繁殖合理化的需求呢?例如,有人就曾经指出,选美活动中女性的“三围”指数,恰恰是最易受孕者的体形指标。在原始的人类那里,最初的食、性活动还只是为了满足遗传学意义上的生物本能,然而随着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出现,这些动物性本能渐渐演化为精神性享受: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而且是一种美味;性不仅仅是为了交配,而且是一种爱情。当然了,这种由动物性快感到人类美感的演进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难以量化分析的,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一种宏观的尺度上加以把握。“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认为,早在动物进化成人以前,就已经具备了对美的爱好与欣赏能力。而且这种爱好最为集中地表现为择偶时的“选美”活动中,即能领略异性的色相之美。“当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它的色相俱美的羽毛而惟恐有所遗漏的时候,而同时,在不具备这些色相的其它鸟类便不进行这一类表演,我们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 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范本一: 1高伟;雷娟;;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中元素”教学的积极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年05 期 2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金浩;;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后身韵时段”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季鹰;;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 报;2007 年03 期 5刘曼利;;从《扇舞丹青》看舞蹈呼吸” [J剧影月报;2006年04期 6杨瑞燕;;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基础教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 年S1 期 7汪丽红;;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任亦男;;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01 期 9陈煜芳;;试谈当前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3期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范本二: 1. 资华筠:《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年版。 2. 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3. 叶宁:《舞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年版。

艺术与审美答案。

1 【单选题】(2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B.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C.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D.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2 【单选题】(2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B.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C.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D.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3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人的精神境界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 A. 胸襟 B. 怀抱 C. 胸次 D. 格局 4 【单选题】(2分)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启示是? A. 商品必须有醒目的设计风格,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B.

最简洁的产品设计才是最好的产品设计。 C. 只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研究团队才能研发出畅销的产品; D. 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5 【单选题】(2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A. 阿瑟·丹托 B. 恩斯特·贡布里希 C. 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D. 克莱夫·贝尔 6 【单选题】(2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是()。 A.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B.

第五章 审美意识(新)

第五章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美,尤其是艺术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它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原始艺术史提供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在花草极为繁盛的地方却偏偏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这些美丽的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不断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动物作为当时人们的欣赏对象,也与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有密切联系。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不能认为,野兽的皮、爪和牙齿最初之为红种人所喜欢,单单是由于这些东西所特有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 除了人的社会生活外,人们对和劳动生产有直接关系的自然事物,如土地、河流、庄稼等,也都发生了兴趣,这些本属于自然领域的客观对象,人们常常把它们当作为社会美来欣赏,带有明显和直接的社会功利观念。以后,随着人的社会生活的发展,不但对与人的劳动生产活动直接联系

论述中国古典舞三大流派

摘要 中国古典舞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家的大力扶持,挖掘古代舞蹈结合当代舞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舞蹈形式,经过无数舞蹈艺术家的辛苦工作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无数著名的老艺术家付出了长达30多年的潜心研究才使得中国古典舞成为舞蹈史上一朵奇葩。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的三大流派即新古典舞、汉唐舞、敦煌舞的分析比较,让更多的舞蹈工作者能够清楚全面的了解中国古典舞,寄希望于本论文可以为舞蹈的教学带来参考意义。能够传承中国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让其发扬光大,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能够在古典舞的编创上创新再提高。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汉唐舞敦煌舞新古典舞不同风格相同点不同点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was after R.P. China was founded after the country's aid, dig with the ancient dance and a new dance forms of dance, the artist's work hard to form a complete teaching system. many famous old artist paid for as long as thirty years of research that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be dancing in the history of a miracle.The text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of three major subsystems of the new classical dance, HanTang dance and dance of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more of the workers a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our hopes on this paper to the teaching of dance with reference to tradition. china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y will, by comparison to the classical dance create on innovation to improve.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dance,HanTang Dance,Dunhuang Dance,Newclassical Dance,The Same,The Diffience

从《山海经》看远古先民的审美习尚-2019年文档

从《山海经》看远古先民的审美习尚 《山海经》一书,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含义具有相当的丰富性。历来关于它的说法很多,有人说它是一部地理书,有人说它是一部历史书,有人说它是一部神话总集,鲁迅先生甚至把它说成是中国最古的小说。我在通读《山海经》原文及相关的一些著述后,觉得前人的说法固然有其言之凿凿的道理,但我们如果在经典面前总是拾人牙慧,没有自己的创见,那经典只能死在我们手上。基于此,我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山海经》,发现该书虽未体提及任何一个我们今天所通行的美学范畴,但在该书貌似平淡的对当时人类所想象或所经历的海内海外以及大 荒世界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着大量的美学因子,这些美学因子体现了远古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并且其中有不少成分在后世不断被发扬光大。《山海经》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考察远古审美文化的最重 要典籍。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尚广尚大尚力,追求崇高之美 在《山经》中,作者按南西北东中的顺序,依次描述了以当时所谓“中国”为中心的五个方位众山的辽远与广大,如: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南山经》) 右西经之山,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西

山经》)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北山经》) 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零五十六里。 (《中山经》) 《山经》中使用了一系列看似确凿的数字,描画出一个广大无垠的“国人”居地,而事实上当时的“中国”是远没有这么大的,那么为什么要把它写得这么大呢?不难想见,当时人的交通工具是极其落后的,而且道路也远不及后代发达,对于他们来讲,即使终年穷月也很难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因此,世界在他们眼里就显得极其广大。这当然反映了一种所谓“想象的事实”。但我认为这同时体现了著书者或传书者一个明显的意图,那就是故意把所谓“中国”的疆域写得很大,在他们看来,辽远广大的五臧山经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而这种辽远广大又让人产生一种康德所说的崇高感,这是一种“数量上的崇高”。这种对广大辽阔的喜尚在《海经》和《荒经》中亦可很容易被看到。 又: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大荒东经》) 这一则神话以排山倒海之势,挟雷霆万钧之力,刻画出至尊

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审美观;传统;中国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前言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二、审美观的产生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中。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三、审美观的形成那么中国普遍的审美观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在很强的归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黑格尔在评价《周易》时说:“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很显然“纯粹的抽象”正是大信息量的具体容纳,它抛弃了许多具体事物的形式外壳,而留其本质。我们祖先最早所认识的“象”,原本是“道”的物化形式,这个道,以依稀朦胧的物象为形式,可以说,自“象”诞生起就具有一种高度抽象从哲学层面上是要高于对事物的模仿的。或许在漫长的文明史中,这种高起点的哲学和美学的抽象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的。但是,从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到的情况看,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自从发端就占据了一个较高的哲学立场。不同的思想理论,导致了不同的好恶标准,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根据整个世界的地域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种观点;而根据时代变迁则可分为传统和现代。在16世纪和19世纪,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孕育出现代文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审美观。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漫长的积累形成的过程中,道家美学“真”、“味”等带有强烈民族心理的审美命题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形式,道家美学,对于纯粹的艺术发展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家师法于天地,抽象于自然的美学观确实为艺术审美明确了方法。”取物观象”的抽象方法需要对艺术表达方式反复推敲,这种对抽象的追寻,也是所有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完美的民艺品都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四、中华特色的审美观华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思想融合的一只大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华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它的多元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多样的。而其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的内容,在我国美学史上,表现出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内涵。这一切,只有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解释。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既是各自独立门户,有不同的学说,但又不断互相融合,长期共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华夏文化,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是人本主义的。当然我们这里借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些词语,是为了表述其以人为中心这一本质特征。至于其具体的内涵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差异。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孟子说: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 一、强烈的现实性 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 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 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 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的确,戏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式上,戏曲的唱词多数直接引用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1.审美观定义 审美观: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感、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文学审美观:中国传统的美是由作品、作者及客观环境构成的。 2.中国人主要思维方式 ⑴整体性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影响,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因而中 国人思维方式为中庸,兼顾,联系,和谐和统一。 ⑵模糊性混沌状态,尤其是中国古代。与西方不同,西方认为非美即丑, 非丑即美。 ⑶直觉性注重经验,整体思考。讲究感觉、灵感、内省和内心体验。 ⑷求同性思想一元化,统一化。 3.中国文学的美学智慧 主要受儒家,道家和佛教影响 ⑴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抒情。创造意境或者意象,其中意境分为物镜 和情境。 a.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主要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道家道 通为一,及佛教人与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因此,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密不可分。举例,北雁南飞,代表送别,好友分离;“举头望明月”,意味思乡,思念某人。 b.虚实相生以道家有无相生的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言近旨远尤其佛 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思想。举例,唐代诗人张继。 当然,中国文学作品还是注重真实。文学作品反应作者的品格和志趣,“文如其人”。举例,王维,鲁迅。 c.韵味无穷显然以禅宗不立文字作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道家言不尽意 的思想。举例,晚唐诗人,李商隐,《锦瑟》。 ⑵君子人格重视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标准也影响到文学的评鉴。举例,诗 圣杜甫,心系朝廷,百姓疾苦;南宋诗人陆游,年迈还担心如何收复中原。 反例,元代诗人杨维桢,诗词写得不错,影响力较大,但论者对其评价却

抑多扬少,或许是因为他个人行为放浪。 4.唐诗的审美观 唐诗以实用为目的,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原则,追求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这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倾向。 ⑴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阶级腐败现象的诗歌。这类诗有《丽人行》、 《车行》等数篇。 ⑵忧国伤时之作。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流离漂泊, 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如名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⑶以诗言志,也是中国的传统,往往诗人作诗的目的并不在于玩赏词句,而 是借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言明志向。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 炬成灰泪始干”, 还有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原文刊发于:《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黄交军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本文以《说文》中与审美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饮食审美意识、人体审美意识、伦理审美意识等三大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考察结论:中国先民审美意识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和谐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中国先民;审美意识;多样性;和谐性 一、引言 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卷四上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P78下)①从《说文》对“美”的解说我们可以作出以下三层意思的理解:首先,“美,甘也”,这是从味觉角度对“美”的解说,这反映了中国先民的饮食审美意识;②其次,“美,从羊从大”,这是从视觉角度对“美”的解说,与人和物的形体审美意识有关,而考察《说文》,反映的主要是人体审美意识;最后,“美与善同意”,这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对“美”的解说,这涉及中国先民的伦理审美意识。 基于以上三层理解,本文试图以《说文》中与审美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饮食审美意识、人体审美意识、伦理审美意识等三大方面考察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二、对先民审美意识的考察 (一)先民的饮食审美意识 “民以食为天”(《管子》),饮食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论语》,中国先民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饮食文化也从单纯的果腹逐渐上升到了审美意识层次。考察《说文》,所反映先民饮食审美意识的字词解说主要表现为味美和食美两个方面。“味美”是一种感觉属性,史伯认为“五位以调口”、[14](P41)“味一无果”(五位合然后可食。果:美)。[14](P41)“食美”指食物具有“味美”这种属性。如晏子认为“如羹焉,水火醯(醋)醢(鱼肉做成的酱)盐梅以烹鱼肉,燀(炊)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其义是说烹鱼,只有用水火将油盐酱醋及其它作料与鱼肉“相成相济”,才有鱼肉的五味调和,才有鱼肉味道的鲜美。[14](P42) 1.味美 味美指味道甘美,包含酸、甜、咸、辛等各种不同的味道。荀子认为“口辨酸咸甘苦”、[15](P50)“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15](P51)同时他认为“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15](P50)老子也认为“五位令人口爽。”[15](P29)《说文》跟味美有关的字词解说有10余处。例如: (1)甘 《说文》卷五上甘部:“甘,美也。从口含一。凡甘之属皆从甘。”(P100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羊部曰:‘美,甘也。’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8](P202上)甘,味道甘美。“甘美”在《说文》中是“美”的同义语。 (2)酱 《说文》卷一四下酉部:“酱,醢也。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爿声。”(P313上)《段注》:“酱,醢也。从肉酉。从肉者,醢无不用肉也。”[8](P751上)“酱”字由肉、酉会意而成,表示用酒来拌和肉酱。故人把“酱”看作调味的主帅,故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3](P241)“酱”在古代本指肉酱,最早是用肉料所酿制而成的酸、咸味调料。 (3)甜 《说文》卷五上甘部:“甜,美也。从甘,从舌。舌,知甘者。”(P100上)

10月自学考试《美学》练习题及答案(14)

10月自学考试《美学》练习题及答案(14) 论述题 2.1.试述有关审美起源各种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2.2.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参考答案 2.1.试述有关审美起源各种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答:(1)游戏说: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说”,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之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进程。但是,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有严重缺陷:这表现在它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同义,即是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 (2)生物本能说:这种研究不仅拓宽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而它们的缺点则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

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用巫术说的确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巫术说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不能把艺术起源的理论无条件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的理论;第二,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的因素。 (4)劳动说:劳动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存理想即自由,却不能完全等同。很显然,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因此,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存在明显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2.2.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答:所谓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审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摘要: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与自身的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观重在对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精髓,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越能体现其价值。 关键词:林语堂审美观审美人生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一位颇具个性的文人与学者,也是一位倍受争议的文化人物。他在沟通中西文化上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尤以《中国人》、《吾国吾民》、《京华烟云》等著作而闻名。林语堂最得意的一副对联便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以其深湛的文化素养与人生体验,以及他对于中西文化长短互相比较后的体会,对美学问题提出了他独特的观点。他的美学思想以人生观的构建为支点,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具有浓郁的文化品味,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 一、林语堂审美观的形成 林语堂被誉为“幽默大师”,然而幽默不是一种创作手法,而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人生态度,是渊源学识的无意识体现,是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是超然心境的自然流露。林语堂提倡快乐人生,并不表明他缺乏生命意识。相反,林语堂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特别是死亡意识或者悲剧意识。他说:“人生真

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个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的旅客上船。”[1]这个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而又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被林语堂轻描淡写地阐述出来:用旅客的“上船”、“上岸”,来比喻人类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是多么寓于诗意的人生哲学和思想境界。 林语堂认为“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2],这是因为享受悠闲生活需要的是享受者有一个恬静的心态,乐天旷达地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消费悠闲并非是富有者和权势者的专利,它需要心灵丰富、爱好简朴、淡泊名利,而那些整天钻营、追名逐利的人与悠闲生活是不可能有缘的,悠闲对于快乐生活十分重要。林语堂认为,世间万物都在悠闲中过日子,只有人类为生活而工作着,这是因为人类生活“太过文明”,获取食物的工作太辛苦。为了生活而劳苦的工作,从青年到老年,从黑发到白发,这是人类为现代文明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 林语堂旷达洒脱的快乐人生观正是大智慧的体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大智慧,他能够消解悲剧,反抗绝望,善处人生,诗化生活。林语堂的这种人生观无疑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幼年的家庭环境可以说是林语堂审美观得以形成的丰厚的营养基础。他的童年启蒙奠定了他的人生根基。“山地的孩子”和“牧师之子”是其中的两块基石,他在《自传》中宣称“如果我有些健全的观念和

看中国先民审美意识

原文刊发于:《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黄交军 (XX师大学文学院,XX541004) 摘要:本文以《说文》中与审美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饮食审美意识、人体审美意识、伦理审美意识等三大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考察结论:中国先民审美意识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和谐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中国先民;审美意识;多样性;和谐性 一、引言 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卷四上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P78下)①从《说文》对“美”的解说我们可以作出以下三层意思的理解:首先,“美,甘也”,这是从味觉角度对“美”的解说,这反映了中国先民的饮食审美意识;②其次,“美,从羊从大”,这是从视觉角度对“美”的解说,与人和物的形体审美意识有关,而考察《说文》,反映的主要是人体审美意识;最好的充气娃娃.jiaoyuanfen.最后,“美与善同意”,这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对“美”的解说,这涉及中国先民的伦理审美意识。

基于以上三层理解,本文试图以《说文》中与审美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饮食审美意识、人体审美意识、伦理审美意识等三大方面考察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二、对先民审美意识的考察 (一)先民的饮食审美意识 “民以食为天”(《管子》),饮食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论语》,中国先民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饮食文化也从单纯的果腹逐渐上升到了审美意识层次。考察《说文》,所反映先民饮食审美意识的字词解说主要表现为味美和食美两个方面。“味美”是一种感觉属性,史伯认为“五位以调口”、[14](P41)“味一无果”(五位合然后可食。果:美)。[14](P41)“食美”指食物具有“味美”这种属性。如晏子认为“如羹焉,水火醯(醋)醢(鱼肉做成的酱)盐梅以烹鱼肉,燀(炊)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其义是说烹鱼,只有用水火将油盐酱醋及其它作料与鱼肉“相成相济”,才有鱼肉的五味调和,才有鱼肉味道的鲜美。[14](P42) 1.味美 味美指味道甘美,包含酸、甜、咸、辛等各种不同的味道。荀子认为“口辨酸咸甘苦”、[15](P50)“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15](P51)同时他认为“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15](P50)老子也认为“五位令人口爽。”[15](P29)《说文》跟味美有关的字词解说有10余处。例如: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内容摘要: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是从中国传统的“五色观”、文人画的水墨色彩以及民间色彩这三大色彩体系中得以体现的。这三大传统的色彩体系充分反映出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的内在思想意识。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中,色彩成为社会规范的标识,成为人们内在意识外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体现出整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了解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也就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色彩意识五色观水墨色彩民间色彩 中国人的色彩意识是注重事物固有属性在内心的感受。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理论饱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五色系统是中国人内在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的神话传说无不贯穿着它的影响。五色系统属于帝王的专利。五色概念已知最早的记录是在公元前22世纪由舜帝提出的。五色系统的构架是夏、商、周三代推行的五行思想。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古人认为它们是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思想用“五”来简化整个世界。最直接的参照,一是人的五指,二是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三是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座星宿。五行学家将其推而广之,用五行规定所有的天文、地理和人事,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五色系统是五行学说的外壳。虽然受到历史与文明进 程的局限,但也在局限中呈现出含蓄的智慧。 五色系统中的“色”字,在甲骨文中像刀砍跪着的人,意思同杀一样,都是砍头见血,血作为染料能直接染色。文献记载,舜帝最早用这个字。舜帝是东夷人,东夷流行杀头祭祀。“色”又同人体的颜色挂钩。中国人的面部由于喜、怒、忧、伤、哀等情绪,会呈现出发黄、发青、发赤、发白、发黑的色彩。“色”字的同义词是“彩”,古文写 为“采”,像手抓在树枝上摘果实。“彩”字大约出现在东周时期。按照汉字的造字原则,“色”同男人狩猎杀生有关,“彩”同女人采集、种植、纺织、生育有关。色彩最早的组合,不是“色彩”而是“采色”,表明负责采集的女人比负责猎杀的男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