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急性腹泻性脱水的鉴别诊断

犬急性腹泻性脱水的鉴别诊断
犬急性腹泻性脱水的鉴别诊断

犬急性腹泻性脱水的鉴别诊断

一、概述

1、脱水

脱水,是水分和电解质摄入量不足或体液与电解质丢失量过多,或体液排泄量多于吸收量,以致循环血量减少和组织脱水的综合病理过程,各种动物均常见多发。

脱水,水和电解质常同时丢失,唯数量各不相同,有的失水较多,有的则失盐较多。

(一)脱水的性质脱水过程中,由于失水量和失盐量的比例不同,决定了脱水的性质有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脱水的性质,是补液时选择液体的依据。

1、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多于钠盐的丢失。主见于水的摄入不足,如拒食、吞咽困难、昏迷、创伤、断水等,或水丢失过多,如呕吐、腹泻、高温、高热、烧伤等。

2、低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少于钠盐的丢失。主见于补充水分过多,如大量失血、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中暑时只补水不补盐,或长期使用利尿剂,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使得钠盐大量丢失。

3、等渗性脱水水和钠盐按正常比例丢失。主见于呕吐、腹泻时大量消化液的丢失,肠梗阻以及大面积烧伤病例。

(二)脱水的程度依据脱水量的多少,把脱水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轻度脱水,失水量约占体重的4%,患犬表现为口渴,口干,沉郁,尿少。

中度脱水,失水量约占体重的6%,患犬表现强烈饮欲,口干,尿少,眼眶凹陷,皮肤弹性下降。

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占体重的8%,患犬有眼球和体表静脉塌陷,鼻镜皲裂,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等休克表现,严重者昏迷。一旦失水量占体重的12%,就有生命危险。

根据患犬有钠盐摄入不足、呕吐、腹泻等病史,推测脱水的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可作出临床诊断。

(三)脱水发生的原因腹泻、大出汗、发热、呼吸加快,以及体腔和胃肠道积水。

脱水的本质都是引致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量减少,发生脱水。

2、腹泻

2.1概念:腹泻是指排粪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脱落的粘膜或未消化的饲料。主要是肠粘膜分泌旺盛、肠道运动机能亢进以及消化与吸收障碍的结果。因此,腹泻是许多因素引起动物胃肠道发生病变的表现,因肠道内容物迅速通过肠管,水分及营养物质不能充分吸收,而使粪便稀薄,不成形。严重的腹泻,排粪失禁,粪便呈水样,易造成机体迅速脱水。

2.2据病程腹泻可分为两类:

(一)急性腹泻

指突然发生且持续数天的腹泻。病犬排便次数增多, 排泄物多, 呈粥样, 严

重的呈喷射状水样腹泻, 排泄物常混有条索状肠粘膜、血液, 肠音亢进, 腹痛。机体迅速脱水, 病初体温突然升高, 随后降至常温以下, 脉搏快而弱, 精神萎顿, 食欲不佳或废绝。

(二)慢性腹泻

指持续数周甚至几个月的腹泻。病犬反复腹泻, 排便次数少, 排泄物少, 呈软泥状,排泄物中有少量粘液, 无血液, 脱水缓慢, 皮肤松驰, 被毛无光泽, 病犬消瘦, 精神差。

急性腹泻与脱水的相互关系:

2.3 急性腹泻病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2.3.1 一般性腹泻病: 群体或非群体发病;表现腹泻体征;无传染性;抵抗力下降;有特定病因存在。

2.3.2 传染性腹泻病: 群体发病;表现腹泻体征;有传染性;通常伴随发热、呕吐症状;有特定病原微生物存在。

2.3.3 侵袭性腹泻病: 群体发病;表现腹泻体征;无传染性,无水平传播;急性病程常伴有发热症状;有相当数量的寄生虫虫体或虫卵存在。

2.3.4 中毒性腹泻病: 群体发病;表现腹泻体征;无传染性,不能传播;急性病程且多不伴有发热症状; 有毒物接触史;体内能找到相关的毒物或其降解物。

2.4 腹泻物的特征

2.4.1 粘液便, 脓血便并带有酸臭味, 里急后重, 多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2.4.2 粪便较稀, 颜色灰白或黄, 逐渐变为水样, 或番茄样的血便, 恶腥臭, 患犬肛门被粪便污染严重疑为病毒感染;

2.4.3 犬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迅速消瘦,体温可能升高,排出水样便可疑为肠道炎症;

急性腹泻 红细胞压积升高

血清总固体物增加 血液浓缩 肠液丢失 皮肤弹性降低 脱水 眼球下陷 水丢失

2.4.4 患犬腹痛, 排出煤焦油样腹泻便, 以后排便停止, 可怀疑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 如肠套叠、肠扭转等疾病;

2.4.5 寄生虫感染引起患犬腹泻时,犬消瘦被毛无光泽,营养不良,机体无力,排出粘液便,可能混有血丝,粪便中可能混有寄生虫虫体或虫卵。

2.5 腹泻物的检查

2.5.1 外观检查检查大便的硬度、形状、颜色、气味及混合物等。

①粪便的硬度及形状正常粪便为条形,在病理状态下,粪便稀软,甚至水样,见于肠炎等。

②颜色粪便的颜色与食物有关,一般为褐色。前部肠管出血时,粪便呈暗褐色甚至黑色;后部肠管出血时,粪便呈红色。

③气味食肉类和脂肪性食物时,粪便发出特异性臭味。消化不良、胃肠炎时,粪便有难闻的臭味或腐败臭味。

④混合物正常情况下,粪便表面有一层黏液。粪便表面黏液增多见于肠炎,粪便混有脓汁,有时粪便还含有沙石、异物及寄生虫等。

2.5.2 显微镜检查

取少量粪便于玻片上,加少量生理盐水涂成薄片,挑出粗大的沉渣加盖玻片后镜检。如有红细胞说明胃肠道有出血性炎症或溃疡;有白细胞表明胃肠道有炎症;如有寄生虫卵,可根据其大小、形态和颜色,确定虫卵种类。

2.5.3 病毒检测

对于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已有现成的检测试剂盒,检测方便、快捷、准确。对于冠状病毒、轮状病毒可以通过电镜检测大便中的病毒颗粒,也可以通过ELISA方法来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抗原,该法特异性高,敏感快捷,简便易行。

2.5.4 细菌检测

采集病畜新鲜大便,接种于SS或麦康凯等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大便培养,分离致病菌进行鉴定或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二、急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开始

突然发生腹泻,

伴有呕吐

还有以下症状:口吐

白沫、痉挛

可能原因:中毒性疾病

不是个别发生,带传染性

可能原因:急性

胃肠炎

腹泻伴有体温升高

腹泻呈慢性

食欲减退,水样腹

泻,体温高

全身症状明显,精神沉郁,

眼结膜充血,粪便恶臭带血

可能原因:传染性疾

病的一个症状

是否

三、造成犬急性腹泻性脱水的疾病及其症状

病毒病

1、以消化道炎症为主的犬瘟热:其流行具有明显的品种、年龄和季节性,而且似有2~3年流行一次的周期性。离乳至1岁的犬发病率最高,纯种犬与当地土种犬相比易感性明显增高,秋末夏初明显增多。

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3~6天。病初为病毒感染期,表现为体温升高39.5~41.0℃,病犬食欲降低或完全丧失,呕吐、排带有黏液的稀便或干粪,严重时排稀的血便,脱水消瘦。精神轻度沉郁,眼、鼻流出脓样分泌物,打喷嚏,一过性腹泻,之后有2~3天的无症状期。在以后2~14天内再次出现体温升高和临床症状时,则为继发细菌感染期,此期病状加重,发热持续数周,多呈弛张热型,腹部因肠卡他而有压痛,便秘或腹泻,粪呈水样,恶臭,粪便混有黏液和血液。两侧性结膜炎或角膜炎,流黏液性或脓性眼屎,个别严重病犬可能出现角膜溃疡、穿孔而导致失明。病毒单独感染症状轻微,若继发细菌感染症状加重,冬季的病犬呼吸系统症状较为严重。症状与细小病毒相似,但腹泻没有细小病毒严重。通常还会表现出呼吸道症状、神经症状等。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症状,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通过病原学与血清学检查。如眼结膜等的胞浆内或核内包涵体检查;感染动物的肺巨噬直接培养分离犬瘟热病毒。

2、肠炎综合征的犬细小病毒感染: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犬均可感染,断乳前后的仔犬易感性最高,往往以同窝爆发为特征。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无明显季节性。其潜伏期为7~14 d,多见于青年犬。往往先突然呕吐,后出现腹泻。粪便先为黄色或灰黄色,覆以多量粘液和伪膜,接着排番茄汁样稀粪,具有难闻的腥臭味。病犬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至40℃以上,血液浓稠,但血清总蛋白减少,白细胞总数显著减少,转氨酶指数上升。后期病犬体温降至常温以下。可视粘膜苍白,呼吸困难,迅速脱水,急性衰竭而死。病程短的4~5天,长的一周以上。有的病犬只是表现间歇性腹泻或仅排软便。成年犬发病一般不发热,病情较轻且治愈率高。

诊断:在犬场中,离乳不久的仔犬几乎同时发生呕吐、腹泻、脱水等肠炎综合征,而且排出的稀粪恶臭带血,死亡率很高,即可怀疑为犬细小病毒感染。但要确诊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查。

3、犬冠状病毒性肠炎

犬是本病的唯一宿主,各种品种和年龄的犬都易感,但只有幼犬呈现明显的临诊症状,成年犬大多呈轻症或隐性感染。健康犬因接触病犬排出的粪便及污染物而感染,消化道是最主要的传染途径。气候突变、卫生条件差、犬群密度大、断奶、转舍及长途运输等可诱发本病。

临床症状:潜伏期1~5天,临诊症状轻重不一。严重病犬精神不振,呈嗜睡状,食欲减少或废绝,多数无体温变化。口渴,鼻镜干燥。主要表现为呕吐和腹泻,粪便呈粥样或水样,红色或暗褐色,或黄绿色,恶臭,混有少量粘液或少量血液。白细胞正常。病程7~10天,有些病犬尤其是幼犬发病后1~2天内死亡,成年犬很少死亡。

诊断:通过电镜检查新鲜粪便中的病毒颗粒,可以尽快确诊。其方法是用生理盐水稀释少量粪便或肠内容物,离心取上清,负染后观察;也可往上清液中加

入一定量的特异性高免血清,如冠状病毒被血清凝集即可确诊。

4、犬轮状病毒感染:主要侵害新生幼犬、以腹泻症状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以消化道为主,含毒粪便污染用具和周围环境而使健康犬发生感染。病犬排黄绿色稀便,夹杂有中等量黏液,严重病例粪便中混有少量血液。病犬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皮肤被粪便污染,轻度脱水。与其他病毒性疾病不同的是病犬自始至终精神、食欲正常。

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可用血清学检测以确诊。

5、新生仔犬疱疹病毒感染:是由犬疱疹病毒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全身出血性坏死性传染病。潜伏期3-8d。新生仔犬感染后无明显临诊症状,很快死亡。2周龄以内犬常呈急性型,开始粪便较软,1-2d出现病毒血症。病犬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呕吐,腹痛,粪便黄绿色或绿色,有时恶臭,后期水样便、呕吐、流延,嘶叫,常于1d内死亡。耐过仔犬常遗留共济失调,做圆周运动或失明等神经症状。

细菌病

6、肠炎型沙门氏菌病

病原体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该菌能运动,不形成芽胞和荚膜,革兰式染色阴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幼年犬比成年犬更易感,都有接触或吃过污染物品或食品的历史,多数犬无明显症状,但可大量排菌。

临床症状:在感染后3~5天发病,往往以幼年及老年动物较为严重。开始表现为发热、食欲下降,尔后出现呕吐、腹痛和剧烈腹泻等。腹泻开始时稀薄如水,继之转为粘液性,严重者胃肠道出血而使粪便带有血迹。几天内可见明显的消瘦、严重脱水,表现为粘膜苍白、虚弱。

诊断:1、细菌分离与鉴定(是确诊最可靠的方法);2、血清学检查:凝集反应及间接血凝试验;3、粪便细胞学检查:通过检查粪便中白细胞数量的多少,可以判断肠道病变情况。粪便中大量白细胞的出现,是沙门细菌性肠炎及其他引起肠粘膜大面积损伤的特征。否则,粪中缺乏白细胞,则应怀疑病毒性疾患或不需特别治疗的轻度胃肠道炎症。

7、犬大肠杆菌感染

本病是新生仔犬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生败血症、腹泻为临床特征。病原体为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健康犬的肠道、土壤、粪便、水中,但并不是所有的大肠杆菌都有致病性,只是部分有致病性的菌株在饲养管理不良、犬舍卫生条件差、奶水不足、气候剧变等条件下,才能引起仔犬发病。本病主要发生在1周龄以内的仔犬。病的发生与不良的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

临床症状:病犬表现精神沉郁,体质衰弱,食欲不振,发热、呕吐、腹痛,最明显的症状是腹泻,排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粘稠度不均,带腥臭味的粪便,并常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和气泡,肛门周围及尾部常被粪便所污染。至后期,病犬出现脱水症状,可视黏膜发绀,两后肢无力,行走摇晃,皮肤缺乏弹力。死前体温降至常温以下。

诊断:通常根据发病年龄及腹泻特点,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应采取病死犬小肠内容物送检。

8、弯曲菌病

是由空肠弯杆菌和大肠弯杆菌引起的。幼龄动物腹泻严重,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排出带有多量黏液的水样胆汁样粪便(可能带有血液或白细胞),脱水并

持续3-7天。部分出现厌食,偶尔有呕吐,也可能出现发热及白细胞增多。

诊断:排除其他的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后用粪便直接检查病菌可诊断。

中毒病

9、磷化锌中毒:磷化锌是久经使用的灭鼠药和熏蒸杀虫剂,纯品是暗灰色带光泽的结晶,常同食物配制成毒饵使用。动物常因摄入诱饵而发生磷化锌中毒。

临床症状:先是食欲显著减退,继而发生呕吐和腹痛。其呕吐物有蒜臭味,在暗处有磷光。同时有腹泻,粪中混有血液,在暗处也见发磷光;患病动物迅速衰弱,脉数减少而节律不齐,粘膜呈黄色,尿色也带黄色,并出现蛋白尿、红细胞和尿管型;粪便带灰黄色,末期可能陷于昏迷。

诊断:根据可能食入毒饵或鼠尸病史结合临床症状可作出诊断。

10、砷及砷化物中毒:动物在治疗疾病用药不当(如应用新胂凡纳明或其他含砷药剂治疗动物疾病时剂量过大或用法不当)或误食灭鼠的含砷毒饵,引起中毒。

临床症状:急性中毒时,迅速出现中毒症状。初期患病动物出现流延、口腔黏膜潮红、肿胀,重症病例粘膜出血、脱落或溃疡,齿龈呈黑褐色,有蒜香样气味。继而出现胃肠炎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粪便混有血液和脱落的粘膜,且带有腥臭气味。可视粘膜潮红且污秽不洁。随病程进展,当毒物被吸收后,则出现神经症状和重剧的全身症状,患病动物表现兴奋不安、反应敏感,随后转为沉郁,低头闭眼,驻立不动,衰弱乏力,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呼吸迫促,体温下降,瞳孔散大,一般经数小时至1~2天,终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材料,场地环境特点(附近有无生产砷化物或有关的工厂),饲喂情况,临床症状以及病理解剖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11、急性铅中毒:常突然发生,食入铅化合物后12~24小时内发作,有时尚未发现明显症状已经死亡,常见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急性铅中毒较为常见,犬多以消化紊乱为主,表现厌食、呕吐、腹痛、焦虑、便秘或腹泻。有的犬病初表现步态蹒跚,狂叫,并有眼球震颤和口吐白沫的症状。兴奋期表现肌肉痉挛和搐搦,关节僵硬,牙关紧闭,癫痫样发作,感觉过敏,狂躁不安等。麻痹期,呈全身麻痹后陷入昏睡。

诊断:临床上主要根据发病史、铅污染及铅来源、症状、病理变化来诊断。血液检查有贫血特征,血色素降低,嗜碱性细胞、网织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增多。再结合饮水、食物和胃内容物的铅含量测定作为确诊依据。

12、变质食物中毒:犬采食变质食物(肉类、奶及其制品、蛋、鱼等)后,一般0.1~3小时就发生呕吐、采食量少。呕吐完变质食物后变康复。严重中毒者,出现腹泻,便中带血,腹壁紧张,触压疼痛。随后肠蠕动变弱,肠内充气,肚腹膨胀,更有利于革兰氏阴性菌生长繁殖,释放内毒素,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发生内毒素性休克。

内毒素中毒,体温常在采食后2~24小时内升高到39℃以上,同时发生呕吐、腹泻,排水样便。腹部胀大,腹壁紧张,触压疼痛。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心搏增快,脉搏变细弱,精神萎顿,最后休克。实验室检验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形核细胞增多,血糖身高。

诊断:根据中毒病史和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对食物进行实验室检验。

寄生虫病

13、犬球虫病:一般在温暖潮湿季节多发,尤其是卫生条件差的圈舍更易发生。主要危害幼犬。其致病性较低,轻度感染时不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在幼犬表现出消化道症状,腹泻,出现水样或粘液性或血性粪便,常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临床表现为食欲下降、消化不良、消瘦、贫血和脱水,有时轻度发热。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不经治疗可自行康复。

诊断:根据上述临床症状;粪便漂浮法检获卵囊。

14、犬蛔虫病:主要症状为逐渐消瘦,黏膜苍白,食欲不振,异嗜,消化障碍,先下痢而后便秘。偶见有癫痫样痉挛。幼犬腹部膨大,发育迟缓。感染严重时,其呕吐物和粪便中常带有蛔虫。有的腹部皮肤呈半透明黏膜状,大量虫体寄生于小肠时可引起肠阻塞、肠套叠,甚至肠穿孔而死亡。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再将犬粪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或粪便中虫体做最后确诊。

15、犬弓形虫体病:是由龚地弓形虫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临床上以高热稽留,呼吸困难,肠炎等为主要特征。常与犬瘟热并发。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病成稽留热,眼流脓性眼屎和脓鼻液,咳嗽,呼吸困难,部分病犬出现麻痹和其他神经症状。有的发生呕吐和剧烈出血性腹泻,并呈现里急后重。妊娠母犬发生流产或早产。

诊断:作肝、淋巴结或脑组织触抹片,染色镜检见有月牙状的滋养体即可确诊。

16、阿米巴虫病:是由内阿米巴科、内阿米巴属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又称痢疾内变形虫,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一般情况下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急性病例可频繁出现黏液和血性下痢,患畜腹痛、呕吐、发热。当急性期病例转入慢性期后,常会出现轻度腹痛、腹胀以及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由于虫体大量繁殖,从而引起组织损伤,形成溃疡,发生阿米巴型肠炎和溃疡。

诊断:根据流行性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

17、小袋虫病:是由纤毛虫纲、小袋虫科的结肠小袋虫寄生于大肠引起的。症状有腹泻、带血和黏液,恶臭,里急后重、消瘦。

诊断:粪检。取新鲜粪便直接涂片,镜检滋养体和包囊。

18、肠贾第尔虫病:又称贾第鞭毛虫病。是由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疾患。绝大多数感染者(粪便中有卵囊排出)无临床症状。幼犬感染后短时间内即可出现急性腹泻。年龄较大的犬可能呈短暂的、间接性急性腹泻或慢性腹泻。粪便常恶臭、暗淡和脂肪痢。感染动物可能经历二次腹泻引起的体重降低,很少出现食欲不振。

诊断:从肠道采取的粪便或样品中见到包囊或滋养体即可确诊。

其他

19、犬急性出血性胃肠炎综合征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突发性呕吐和血样腹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多见于2~3天的青年犬,小型犬多发。

临床诊断:腹泻前2~3小时突然呕吐,吐出物中常有血液。排恶臭果酱样或

胶冻样粪便,肛门松弛,排便失禁,精神沉郁,嗜睡,发热,绝食,腹痛,烦躁不安,眼球凹陷,皮肤弹性降低。血液浓稠,红细胞压积60%~80%(正常为37%~55%)。

诊断:粪便检查以排除病毒及细菌感染,胃镜检查。

20、肠梗阻

是犬的一种急腹症,发生部位主要为小肠,常于小肠肠腔发生机械性阻塞或小肠正常生理位置发生不可逆变化,如套叠、嵌闭和扭转等。其典型症状有腹痛,呕吐,腹部膨大,肠蠕动音先亢进后减弱,排除煤焦油粪便,腹痛,多饮,脱水。

诊断: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用腹部触诊、X光射线可确诊。

参考文献:

[1]周庆国主编.犬病对症诊断与防治.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7

[2]高得仪主编.犬猫疾病学.—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4

[3]陈越,刘应义主编.兽医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0

[4]魏锁成主编.动物消化系统疾病.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3

[5]赵玉军主编.实用犬病诊疗图册.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

[6]董彝主编.实用犬猫病临床类症鉴别.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2

[7]陈万选,石冬梅,张敬礼,王莉.兽医快速诊断指南.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

[8]赵远良,岳城,丑武江主编.犬病鉴别诊断与防治.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12

[9]王洪斌,李伟民主编.犬病诊断与治疗.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6

[10]张红超主编.宠物疾病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5

[11]王春璈主编.简明宠物疾病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

[12]朱印生,张泉鑫主编.宠物疾病防治彩色图册.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

[13]徐世文,高利主编.宠物犬疾病诊治图谱.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

[14]董君艳主编.新版犬病诊治图谱.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5]周庆国,夏兆飞主编.犬病诊疗原色图谱.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

[16]周庆国主编.犬猫疾病诊治彩色图谱.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9

[17]王开,裴志花主编.动物疾病防治图谱.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2

[18]王春璈,李建基主编.犬病诊断与防治彩色图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

[19]王力光,董君艳主编.犬病诊断原色图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5(2000.5重印)

[20](英)沙尔(Schaer,M.)主编.林德贵主译.犬病临床疾病图谱.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

[21]齐伟东,张兴华.犬脱水的病因及其防治方法.兽医临床,2008,(12):105

[22]刘水平,张丽红.犬腹泻综合征症状鉴别诊断.畜牧兽医杂志,2008,27(3):60-62

[23]余春.犬腹泻性疾病的鉴别诊治.养犬,2006,(2):21-22

[24]陈方良,彭建国,徐昌华.犬腹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养殖技术顾问,2001,(6):18-19

[25]潘志忠,魏东,谢光洪,杨正涛,郭昌明,周昌芳,张乃生.犬腹泻的鉴别诊断与防治.临床诊治,2006,12:42-43

[26]汪双宝.犬脱水的防治.安徽农业,2004,(11):19

【注:1-20均为图书馆藏书,21-26为期刊文章,还有大学以来的专业课本(此处未列出)】

我一直腹泻久治不愈治疗最佳方

我一直腹泻久治不愈治疗最佳方 我一直腹泻久治不愈治疗最佳方 检举 我一直腹泻有4-5年了,每天基本上都是拉4-5次,但是每次都不成形,还口苦,请问怎么办?腹泻是指排出异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脓血,并且排便次数频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周围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极少是严重疾病的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由于腹泻会丢失大量的肠液,多次腹泻后可造成血液中的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钾离子丢失过多,造成全身不适。如果腹泻持续不止或伴有脓血便、剧烈呕吐或高热,应到立即医院就诊。一、腹泻的自我诊断要点 伴随的症状 可能的诊断 急性腹泻,水样便,可伴有(或不伴有)发热,脐周疼痛胃肠炎,多为食用不洁、变质或使用过敏的食物引起 急性腹泻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并发现大便中带脓血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但也不能排除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腹泻伴发热常见于慢性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和结

肠癌等 慢性腹泻还有间歇性便秘结肠过敏、直肠或结肠息肉,还须排除结肠癌 粪便呈酱红色或血水样,含有脓血小块,量较多且有恶臭急性阿米巴痢疾 粪便量多,恶臭异常,呈灰白色油脂状一般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碍所致的腹泻 严重腹泻,伴有剧烈呕吐、发热、严重脱水,粪便呈米泔水样,病情凶险可能为霍乱和副霍乱 常见腹泻的病因及治疗 夏季是菌痢的高发季节,此时,沙门氏菌肠炎、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也到了发病高峰期。由于三者在临床上均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易混淆诊断。此外,菌痢与沙门氏菌肠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尽相同,而轮状病毒性腹泻则不需要用抗生素。因此,对三者加以鉴别,于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菌痢多由食用不洁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引起发病,1岁以内幼儿少见,首发症状为先泻后吐,同时有腹痛,以左下腹痛为主,腹泻的特点是便次频繁,每日大便次数超过十次,甚至更多,但大便量少,大便性状为粘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大便镜检满视野白细胞,大使培养可查到志贺氏菌。氟哌酸为目前最佳抗痢药物。

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肠道感染

黄连素的功效: 黄连素在临床中一直作为非处方药用于治疗腹泻,但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连素具有显著的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胆固醇、抗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因而在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将可能有广泛、重要的应用前景,日益受到重视。黄连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是我国应用很久的中药。可从黄连、黄柏、三颗针等植物中提取。它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常用的盐酸黄连素又叫盐酸小檗碱,其化学结构如图所示。黄连素能对抗病原微生物,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胃炎,它无抗药性和副作用。用中医学解释,此类药物性凉,能清除邪热或虚热,清除有害毒物,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手中的一味清热解毒良药。通常每次口服0.1~0.5克,每日三次。 黄连素的作用: 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葡菌等引起的肠道感染(包括菌痢)、眼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有效。本品对幽门螺旋杆菌也有作用,而能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减轻。近来还发现本品有阻断α-受体、抗心律失常作用。 简介: 黄连素是众多治疗腹泻药物中最为大家熟知、价格便宜、服用简单、携带方便的药物之一。所以,几乎家家户户备有此药,无论出差还是旅游,黄连素更是人们的必备药物之一。许多人在腹泻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它。应当说,它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好药。不过,要用好它,还是有许多诀窍的。在两年多前,国家药监局曾公布了一批停用的药品,其中包括复方黄连素片和复方黄连素注射液,有媒体误报黄连素已停用,引起了很大的误会。所谓的“复方黄连素”,是按照地方标准生产的药物,此次停用是因为“质量不可控”,该药与我们常说的黄连素是完全不同的药物。黄连素仍收录于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使用非常安全。 虽然黄连素是良药,但不可乱用,应正确选用。首先,对于全身性感染疾病,不适宜选择黄连素,因为它口服吸收极差,几乎停留在胃肠道,不易透过胃肠道进入血液,所以只适合胃肠消化道炎症性疾病。 其次,腹泻的原因很多,总体可分感染性腹泻,多呈急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多呈慢性腹泻。由上面对黄连素药理作用的介绍可知,黄连素只适用于感染性腹泻。胃肠感染表现可轻可重,轻者仅腹痛、腹泻,重者会有恶心、呕吐、发热寒战、食欲不振,严重时导致脱水、酸中毒、休克。一般而言,对轻型炎症可以选用黄连素,对于重型则必须合用抗感染作用强的抗生素。而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复杂,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肝硬化、尿毒症、过敏性疾病、癌症等,都可以导致慢性腹泻。对非感染性的

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完整版)

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完整版) 摘要 通过介绍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及二者的关系,明确了慢性腹泻的定义,简述引起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介绍了引起慢性腹泻的功能性胃肠病的常见类型和临床诊断,详细总结了这类慢性腹泻的治疗措施,并对难治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处理提出展望。 腹泻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并非一种疾病,可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是指病程>4周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病程迁延,临床症状多样化,治疗原则有异同。 一、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 引起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有: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塞病等;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糖尿病性腹泻、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肠结核、阿米巴肠病、慢性菌痢、真菌感染、肠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慢性胰腺炎;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药源性腹泻;腹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等。随着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型,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上的竞争与压力不断加剧,造成脑-肠轴功能紊乱,引起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因此,目前功能性胃肠病是引起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6年6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委员会颁布了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定义为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肠轴互动异常[1]。功能性胃肠病引起慢性腹泻的情况包括:IBS(腹泻为主型与混合型)、功能性腹泻、胃-结肠反射亢进引起的腹泻。它们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内脏高敏感性、消化道动力与分泌功能障碍、大脑信息处理异常、5-羟色胺(5-HT)信号传导异常、心理障碍、遗传等因素综合引起。 二、慢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 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与粪便常规和潜血检查,粪便的病原学检查等,加上消化内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综合分析做出诊[1,2]。 IBS的诊断标准为至少6个月存在反复发作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至少每个月有3 d出现症状,必须有以下2个及以上表现:排便时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形状的改变。可伴有排便紧迫感或排便不尽感、黏液便、腹胀等。IBS的分型诊断标准见表1。 诊断腹泻型IBS时,要注意区分是小肠激惹为主还是大肠激惹为主,是典型的IBS还是不典型IBS。如患者每天的排便次数不多,每次排便量较多,粪便中有消化不良的食物残渣,一般无黏液便与里急后重表现,多属于小

腹泻临床思路

腹泻的临床思路 腹泻(dianhea)是指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或带粘液脓血及未消化的食物等。 一、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 (一)病史询问要点 1.起病情况与病程起病急、病程短而腹泻次数频繁者,应考虑各种肠道急性感染或急性食物中毒;起病慢、病程长而腹泻次数相对较少者,多见于慢性炎症性肠病、肠道慢性感染(如血吸虫病、结核)、吸收不良综合征或肿瘤等。功能性腹泻,病程可长达数10年,但一般情况较好。 2.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腹泻次数较多,提示病变较重。腹泻多集中于上午而下午较少、夜间无腹泻者,可能为功能性腹泻。肠道细菌感染者,粪便有粘液或带脓血。阿米巴感染,粪便为暗红色;炎症性肠病者,粪便呈果酱色;结肠、直肠癌,可有血便。粪便中有大量粘液而无病理成分者,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3.伴随症状和体征 (1)伴发热者,常见于感染、小肠恶性淋巴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克隆病)。(2)伴脱水者,见于分泌性腹泻,如霍乱、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等。(3)伴消瘦或营养不良者,见于肠结核、肠道恶性肿瘤或吸收不良综合征。(4)伴腹部肿块者,应考虑肠结核、克罗恩病、肿瘤及血吸虫病肉芽肿。(5)伴里急后重者,提示病变在直肠,可能为细菌性痢疾或直肠肿瘤。(6)伴皮疹、皮下出血者,见于败血症、伤寒、副伤寒或过敏性紫癜。(7) 伴关节痛或关节肿胀者,见于炎症性肠病、肠结核。 4.其他 (1)应询问食物过敏史,如有些人吃木耳或鸡蛋后腹泻,多与食物过敏有关。(2)服药史: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即为腹泻,如西米替丁、洋地黄、西沙必利等。(3)放射治疗史:宫颈癌或前列腺癌放疗后,可致放射性肠炎。(4)失眠、多梦、焦虑史常与肠易激综合征并存。(5)甲亢史:甲亢病人可因肠蠕动增强而腹泻。(6)进食牛奶后腹泻,见于乳糖酶缺乏症或乳糖不耐受症。 (二)体格检查重点 1.重点是腹部,应特别注意腹部压痛及腹块的部位。小肠病变时腹部压痛在脐周,结肠病变时压痛在下腹或左(右)下腹。腹块应与痉挛之结肠鉴别。小肠病变者肠鸣音活跃亢进。 2.必须进行直肠指检,以除外直肠肿瘤性病变。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必须要做的检查血、粪常规:周围血白细胞增多及中性白细胞增多,提示感染;粪常规白细胞增多或找见吞噬细胞,提示肠道炎症;粪便细菌培养及寄生虫卵和真菌检查,有助于病原诊断。 2.应选择做的检查(1)疑有结肠病变者,应做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疑为直肠病变者,应做直肠镜检查。(2)疑有小肠吸收不良者,应做粪便脂肪滴苏丹置染色、24小时粪便脂肪定量、脂肪平衡试验、右旋木糖耐量试验、核素标记维生素B12吸收试验等。(3)疑有胰腺病变者,应做血胰淀粉酶、脂肪酶测定、CA19-9、bT—PABA(胰功定)试验及血糖测定,必要时做腹部CT或MRI。(4)疑有萎缩胃炎者,应行内镜检查;疑有卓—艾综合征者,还要做血清胃泌素测定并进行五肽胃泌素胃液分析。(5)疑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应查T3、T4、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素(TSH)及甲状腺B超。(6)疑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应做24小时尿17—羟、17—酮测定。(7)疑有肝胆病患者,应查肝功能、肝胆B超或腹部CT或MRI检查。(8)疑为消化道功能紊乱者.,应做胃肠钡餐检查,观察消化道运动功能,并除外胃肠器质性病变。 二、思维程序 第一步是急性腹泻还是慢性腹泻腹泻病程小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大于2个月者,为慢性腹泻。引起急性腹泻的病因有:急性肠道感染、急性食物中毒、肠道变态反应、过敏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J200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畐附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 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 报告。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 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 fee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 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 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 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 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 A。 3.2临床表现 3.2.1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 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 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o 3.2.2已排除由0血清群和O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 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 3.3.1粪便常规检查

腹泻的鉴别诊断

腹泻的鉴别诊断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教诊断、一。急性腹泻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浒潜伏期多为1-2d,长可达 7d、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争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10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烘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以儿间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素闻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二)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发病、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 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混有未消

化的食物及少量裁液,偶带脓血、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体温初升高i随即下降、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而死亡、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出沙门菌、 〔三)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主要诊断依据有:①夏季流行,高度传染;②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病程有自限性;③除外其他细胞所致的腹泻;④粪便中可分离出轮状病毒、(四)霍乱与副霍乱 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1。霍乱的临床特点①潜伏期一般为2-3d,也可短至数小时或6d之久; ②发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剧烈,呕吐为喷射性,反复不止,粪便及呕吐物为米泔水样用,排便量大而无粪质;③严重的脱水,可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严重者可有高热。少尿

大肠杆菌病

第一节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是非致病菌, 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随着大型集约化养畜 (禽)业的发展,病原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所造成的损失已日益明显。 病原:大肠杆菌 流行病学 1、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可引起各种家畜和家禽发病。 2、易感动物:幼龄畜禽对本病最易感。猪:自出生至断乳期均可发病,仔猪黄痢常发于生后1周下,以1~3日龄者居多,仔猪白痢多发于生后10~20天,猪水肿病主要见于断乳仔猪。牛:生后10天以内多发。羊:生后6天至6周多发,鸡:常发生于3~6周龄。兔:主要侵害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 3、传染源:病畜 (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水、料以及母畜的乳头和皮肤。 4、传播途径:当仔畜吮乳、舔或饮食时,可经消化道感染。此外,鸡也可经呼吸道感染,或病菌经入孵种蛋裂隙使胚胎发生感染。 5、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犊牛和羔羊多发于冬春舍饲时期。仔猪发生黄痢时,常波及一窝仔猪的90%以上,病死率很高,有的达100%;发生白痢时,一窝仔猪发病数可达30%~80%,发生水肿病时,多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10~35%,发病者常为生长快的健壮猪。牛、羊发病时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 6、发病诱因:仔畜未及时吸吮初乳,饥饿或过饱,饲料不良、配比不当或突然改变,气候剧变,易诱发本病。大型集约化养畜 (禽)场,畜 (禽)群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良、消毒不彻底,是加速本病流行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仔猪大肠肝菌病

症状与病变 仔猪:因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血清型不同,本病在仔猪的临诊表现也有不同。 1.黄痢型又称仔猪黄痢潜伏期短,生后12小时以内即可发病,长的也仅1~3日,较以更长者少见。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经一定时日,突然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迅速死亡,以后其他仔猪相继发病,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很快消瘦、昏迷而死。 病理变化 脱水严重,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严重,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 2·白痢型又称仔猪白痢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具腥臭,性粘腻。腹泻次数不等。 病程2~3天,长的1周左右,能自行康复,死亡的很少。 病理变化 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3.水肿型又称猪水肿病是小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其特征为胃壁和其他某些部位发生水肿。发病率虽不很高,但病死率很高,给小猪的培育造成损失。与饲料及饲养方法改变、气候变化等有关。初生时患过黄痢的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 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口流白沫,病猪静卧,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划动作游泳状,发呻吟声或作嘶哑的叫鸣。步态摇摆不稳,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水肿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常见于脸部、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及颈部和腹部的皮下。有些病猪没有水肿的变化。病程短的仅数小时,一般为1~2天,也有长达7天以上的。病死率约90%。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

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大肠杆菌感染

大肠杆菌感染 提到大肠杆菌感染,相信大家都不会太陌生,这是一种常见的引起人们腹泻的菌群,主要由感染了这种菌,引起肠道内菌群紊乱,导致人们腹泻,多发于抵抗力较差的儿童。在饮食中,稍不注意卫生,大肠杆菌就会趁虚而入,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一旦感染大肠杆菌病毒,恢复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人们有的时候,因为吃的多或是吃的杂而引起腹泻,这种腹泻是比较好恢复的,但是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必须调整好菌群失调的状态,才能使腹泻的病人恢复正常,下边介绍一下大肠杆菌感染的病理学: 大肠杆菌属肠杆菌科,为有动力或无动力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具有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特点。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上有复杂的抗原成分,依据其形态,分别称为O(菌体)抗原、H(鞭毛)抗原及K(表面)抗原。也可将这些抗原成分分别进行血清分型。大肠杆菌O抗原的血清型达 160种,是分群的基础,H抗原和K抗原分别各有约50和90余

种。血清分型主要用于流行学调查。 一般将大肠杆菌按照对人类致病力的特点分为四个菌群:普通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后三者是引起腹泻的致病菌。每个菌群均包括一定数量的血清型。其中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能产生耐热肠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这两种肠毒素的产生在遗传学上受质粒的控制。质粒是一种较易传递的非染色体DNA。质粒的互相传递,能使不产毒 素的菌株获得产毒能力。由于质粒的传递,可使任一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产生肠毒素和集落因子,从而具有致病性。 以上介绍了大肠杆菌感染的病理学分类,希望能对你更好地了解大肠杆菌有所帮助。普通的大肠杆菌对人体是没有危害性的,而且人体内普遍存在大肠杆菌,只有致病的大肠杆菌,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饮食的卫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感染大肠杆菌致病菌的可能性。

功能性肠胃病的难点-上腹痛综合症

功能性胃肠病的难点-上腹 痛综合症 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分会 姒健敏

2006 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标准演变 RomeIII IBS 诊断 1992-1995 1#FGID Rome 1 19992000Rome II 书 分类19901994 Rome 1书Rome II Gut 增刊

FGIDs FGIDs 新分类A.功能性食管病(4) B A1.功能性烧心 A2.功能性食管源性胸痛 A3 B.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8)B1.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上腹痛综合症B2. 功能性嗳气症-吞气症非特异性A3. 功能性吞咽困难A4.癔球症B3. 功能性恶心和呕吐症-特发性、功能性、周期性 B4. 成人反刍综合征 C. 功能性肠病(5) C1. 肠易激综合征 C2. 功能性腹胀 C3D.功能性腹痛综合征(1)C3. 功能性便秘C4. 功能性腹泻 C5. 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E. 胆囊和SO 功能障碍(3)E1. 胆囊功能障碍 E2E2. 胆道SO 功能障碍E3. 胰管SO 功能障碍 F. 功能性肛门直肠病(7)F1.F1. 功能性大便失禁F2. 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 F3. 功能性排便障碍 ROME III 2006 DDW

罗马Ⅲ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 餐后不适综合征() PDS): 进食相关FD 上腹痛综合征(EPS)与进食无关的FD 恼人的餐后饱胀,在进食正常量的食物后即可发作,每 腹痛或烧灼感位于上腹部,程度至少为中度; 周至少有数次发作; 早饱为不能完成正常量的进食,每周至少有数次发作; 腹痛为间歇性的; 腹痛不像食管性、IBS或胆囊痛Tack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4; 136: 1466

消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全部)

消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 一、腹泻 1、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病人稀水样大便,无脓血便,腹泻后腹痛可以减轻。 2、急性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所致。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含粘液、脓血的稀便为其主要症状。,发烧39℃以上,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开始时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大便次数增多,但便量逐渐减少,并且转变为粘液便或脓血便,一般每日10~20次,严重者可达20~30次,大便时里急后重感(大便时有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明显,整个病程约1~2周。中毒型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危重临床类型,包括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3、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局限在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病人腹泻常为慢性腹泻,可以有脓血便,病变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重者可以累及全结肠,内镜下可见:(1)受累结肠黏膜呈现多发性浅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其它结肠;(2)肠黏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细颗粒状,组织脆弱且易出血或覆盖有脓性分泌物;(3)结肠袋变平或变钝,以致消失;(4)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炎性息肉。钡灌肠检查(1)结肠肠管缩短,变硬,结肠袋消失,呈水管状外观;(2)多发性浅表溃疡时,肠壁边缘呈锯齿状,有多发性炎性息肉时可见多发性圆形充盈缺损;(3)黏膜粗糙,紊乱,或见细粒样变化。 4、伪膜性肠炎: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本病发病年龄多在50~59岁,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广谱抗生素应用之后,特别是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的应用,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本病还可发生于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极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腹泻是最主要的症状,腹痛为较多见的症状。有时很剧烈。 5、结肠癌:早期结肠癌患者在临床上可毫无症状,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和病灶的不断增大,可以产生一系列结肠癌的常见症状,诸如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和粘液、腹痛、腹泻或便秘、肠梗阻以及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和贫血等症状。 6、抗肿瘤药引起的腹泻:抗肿瘤药可直接损伤肠黏膜,引起腹泻的发生率在10%以上。可引起腹泻的抗肿瘤药如氟脲嘧啶、氟胞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卡培他滨、卡莫司汀、丝裂霉素、柔红霉素、长春碱、紫杉醇、羟基脲、米托蒽醌等。几种抗肿瘤药联合应用时,引起腹泻的可能性增加。由肠黏膜损伤所致腹泻可发生在用药后几小时,也可发生在化疗后。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腹泻或伴轻度腹痛,喷射性水样便,1天数次或数十次,持续5~7天,严重者长达2~3个月。 7、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发生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临床较少见, 约占甲状腺癌的 10% ~12% , 其发病、病理及临床表现不同于一般的甲状腺癌。滤泡旁细胞的主要特征为分泌降钙素及产生淀粉样物质等。由于肿瘤可分泌前列腺素和 5-羟色胺, 临床上可出现面部潮红和腹泻。腹泻出现较早,每日数次至十次不等, 呈水样泻,常有腹痛和里急后重, 饭后和夜晚加重,大便无脓血。患者一般仅有水及电解质丢失, 营养障碍不明显。腹泻和肿瘤

大肠杆菌腹泻

大肠杆菌腹泻 对哺乳仔猪来说,腹泻是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疾病,时常造成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管理良好的猪群当中,任何时间需要治疗的仔猪比例应控制在3%以内,因腹泻死亡的仔猪比例应控制在0.5%以内。严重发病的情况下,仔猪死亡率可高达7%,未及治疗的个别窝中死亡率可达100%。 大肠杆菌E. coli、梭菌、球虫、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都会造成仔猪腹泻。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重要。 仔猪出生时肠道内微生物组成贫乏,且对致病微生物的免疫力很低。出生后肠道微生物区系迅速成长,各种细菌快速增殖,其中包括致病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最初初乳为仔猪提供了很高的抗体水平(IgG、IgM、IgA)。初乳中的抗体被吸收进入血液之后,抗体水平就主要靠常乳来维持(IgA)。IgA 由小肠内膜吸收。因此仔猪出生后应尽快摄入初乳,以防止致病微生物在肠道中大量增殖。另一方面,初乳吸收以后,应保证仔猪继续喝到母猪的奶,这样仔猪肠道可继续受到抗体的保护。 仔猪从初乳和常乳中被动获得的抗体水平有限,当环境中病原水平很高,就会超过抗体的抵抗能力。环境应激也会降低仔猪的抵抗能力,如:寒冷。因此就有两方面因素影响仔猪发病,一方面是仔猪自身的抗体水平,另一方面是环境中病原的水平以及应激源的存在。 仔猪任何时段都可发生腹泻,但是有两个高峰期更易发病,一是5日龄以前,一是7~14日龄。 急性、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腹泻通常由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猪繁殖呼吸综合症导致。而轮状病毒则通常引起个别窝或小群的仔猪发病,通常发生在哺乳后半期。梭菌通常引起7~14日龄仔猪腹泻。5日龄以内的腹泻通常由大肠杆菌引起,发病较急。青年母猪的仔猪更易发病。梭菌引起的腹泻也可在这一时期发生。 症状(大肠杆菌E.col i)

(完整版)16种腹痛鉴别诊断

16种常见急性腹痛,怎样鉴别呢? 一、急性胃肠炎 发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或共餐者也有类似症状病史。腹痛以上腹部和脐周围为主,常呈持续性痛伴阵发性加剧。常伴恶心、呕吐、腹泻,亦可有发热。可有上腹部或脐周围压痛,多无肌紧张,更无反跳痛,肠鸣音稍亢进。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可有异常发现。 二、急性阑尾炎 大多数病人起病时先有中上腹持续性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剧。少数病人起病时即感右下腹痛。中上腹隐痛经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腹痛的特点,约占70%至80%。可伴恶心、呕吐或腹泻。重者可有发热、乏力、精神差。右下腹固定压痛点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最重要体征,典型的是麦氏点(Mc Bunery点)压痛或伴有肌紧张、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或闭孔内肌试验阳性不仅有助于诊断,还有助于术前阑尾定位。直肠指检及妇女盆腔检查对鉴别很有必要。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B超检查:可发现阑尾肿胀或阑尾周围液性暗区。稀钡灌肠造影:对反复发作右下腹部疼痛,疑为慢性阑尾炎者有助于诊断。若在右下腹扪及边缘模糊的肿块,则提示已形成阑尾包块,如伴有畏寒、发热,B超提示右下腹有液性暗区,则应考虑阑尾脓肿形成。此外,在老年病人如诊断为阑尾包块经抗生素治疗后长期不消退者,应考虑并存结肠癌可能,应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阑尾炎早期在右下腹压痛出现前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而在阑尾炎穿孔后又易误诊为急性腹膜炎。此外,高位阑尾炎应与胆囊炎鉴别,腹膜后阑尾炎应与腹膜后脓肿鉴别,还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右侧尿路结石、妇科炎症及卵巢囊肿扭转、右侧胸膜炎或右下肺炎等众多疾病鉴别。如术中发现阑尾炎症较轻微,与临床症状不符合时,应常规检查末段回肠,以排除Meckel憩室炎或Crohn病等炎症性肠病。 三、急性胆囊炎 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尤其是肥胖者。急性胆囊炎多伴有胆囊结石,常在脂肪餐后发作,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向右肩部放射,多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但一般无黄疸。当结石嵌顿胆囊管或排入胆总管后可引起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并可有黄疸。右上腹有明显

消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

消化科疾病鉴别诊断学 一、腹泻 1、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病人稀水样大便,无脓血便,腹泻后腹痛可以减轻。 2、急性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所致。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含粘液、脓血的稀便为其主要症状。,发烧39℃以上,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开始时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大便次数增多,但便量逐渐减少,并且转变为粘液便或脓血便,一般每日10~20次,严重者可达20~30次,大便时里急后重感(大便时有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明显,整个病程约1~2周。中毒型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危重临床类型,包括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3、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局限在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病人腹泻常为慢性腹泻,可以有脓血便,病变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重者可以累及全结肠,镜下可见:(1)受累结肠黏膜呈现多发性浅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其它结肠;(2)肠黏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细颗粒状,组织脆弱且易出血或覆盖有脓性分泌物;(3)结肠袋变平或变钝,以致消失;(4)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炎性息肉。钡灌肠检查(1)结肠肠管缩短,变硬,结肠袋消失,呈水管状外观;(2)多发性浅表溃疡时,肠壁边缘呈锯齿状,有多发性炎性息肉时可见多发性圆形充盈缺损;(3)黏膜粗糙,紊乱,或见细粒样变化。 4、伪膜性肠炎: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本病发病年龄多在50~59岁,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广谱抗生素应用之后,特别是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的应用,抑制了肠道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本病还可发生于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极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腹泻是最主要的症状,腹痛为较多见的症状。有时很剧烈。 5、结肠癌:早期结肠癌患者在临床上可毫无症状,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和病灶的不断增大,可以产生一系列结肠癌的常见症状,诸如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和粘液、腹痛、腹泻或便秘、肠梗阻以及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和贫血等症状。 6、抗肿瘤药引起的腹泻:抗肿瘤药可直接损伤肠黏膜,引起腹泻的发生率在10%以上。可引起腹泻的抗肿瘤药如氟脲嘧啶、氟胞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卡培他滨、卡莫司汀、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碱、紫杉醇、羟基脲、米托蒽醌等。几种抗肿瘤药联合应用时,引起腹泻的可能性增加。由肠黏膜损伤所致腹泻可发生在用药后几小时,也可发生在化疗后。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腹泻或伴轻度腹痛,喷射性水样便,1天数次或数十次,持续5~7天,严重者长达2~3个月。 7、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发生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临床较少见, 约占甲状腺癌的 10% ~12% , 其发病、病理及临床表现不同于一般的甲状腺癌。滤泡旁细胞的主要特征为分泌降钙素及产生淀粉样物质等。由于肿瘤可分泌前列腺素和 5-羟色胺, 临床上可出现面部潮红和腹泻。腹泻出现较早,每日数次至十次不等, 呈水样泻,常有腹痛和里急后重, 饭后和夜晚加重,大便无脓血。患者一般仅有水及电解质丢失, 营养障碍不明显。腹泻和肿瘤

大肠杆菌的特点与前景研究

大肠杆菌的特点与前景研究 摘要: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大肠杆菌属于细菌。关键词:大肠杆菌病原性应用前景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著名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于大肠内,约占肠道菌中的1%。是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肠杆菌能合成维生素B和K,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水和食品中检出,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大肠菌群数常作为饮水、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 大肠杆菌O157:H7血清型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自1982年在美国首先发现以来,包括中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报道,且日见增加。日本近年来因食物污染该菌导致的数起大暴发,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国和加拿大通常分离的肠道致病菌中,目前它已排在第二或第三位。大肠杆菌O 157:H7引起肠出血性腹泻,约2%~7%的病人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儿童与老人最容易出现后一种情况。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饮水、食品、娱乐水体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

危及生命。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国家规定,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应超过3个)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大肠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

有腹泻症状的猪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6月龄以下(尤其1-4月龄多发),病猪或带菌猪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饲料经消化道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急性型死亡率较高。 症状 急性型: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不振,腹泻,耳和四肢末端皮肤发绀,病死率较高;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至-41.5℃,消瘦,腹泻,粪便呈水样,恶臭,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长的会变为僵猪。 病变 急性型: ①脾肿大,坚硬似橡皮,切面呈蓝紫色。 ②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全身其他淋巴结也不同程度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 ③肝、肾肿大、充血和出血。 ④全身浆膜、(喉头、膀胱等)黏膜有出血斑点。 ⑤胃肠黏膜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和慢性型: ①特征性病变是盲肠、结肠,有时波及至回肠后段坏死性肠炎,肠壁增厚,粘 膜上覆盖着一层灰黄色弥漫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 ②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部分呈干酪样变。 ③脾稍肿大,有时肝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为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季节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多在2周龄以内发病。 症状:先呕吐后水样腹泻,带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极度口渴,明显脱水,逐渐消瘦,体重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2周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达100%,病程2-7天。耐过猪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病理变化: ①胃内有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 ②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使肠管扩张,肠壁菲薄而呈半透明状,缺乏弹 性。 ③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④镜下可见小肠绒毛萎缩而变短.

猪流行性腹泻:病原为冠状病毒属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有一定季节性,多在冬季,各种日龄均可发病。 症状:呕吐、腹泻,2-4天后死亡,病死率20-30%。 病变:小肠肠壁变薄并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个别猪小肠黏膜有点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变短。胃经常是空的或充满胆汁样的黄色液体。 猪轮状病毒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流行季节晚冬至早春,2月龄以内多发。 症状:先呕吐后腹泻,严重脱水,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死亡率3-10%,3-7天后死亡。 病理变化:表现为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管变薄、半透明,空肠、回肠内容物呈水样,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症状和病变相似。 猪伪狂犬病:由伪狂犬病毒(猪疱疹病毒I型)引起,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直接或 症状:新生仔猪大量死亡、15日龄内仔猪死亡率100% ;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20-40%,死亡率10-20%,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病变: ①呼吸道及扁桃体出血、水肿。 ②肺水肿、有小叶性间质性肺炎。 ③出血性肠炎、胃底部出血。 ④肾脏针尖状出血。 ⑤肝和脾有灰白色坏死灶。 ⑥脑膜出血、充血,非化脓性脑膜炎,脑组织有核内包涵体。 仔猪黄痢:病原为大肠杆菌,一年四季流行,黄痢发病日龄出生后几小时至一周,以1—3天常见; 症状:仔猪出生正常,后腹泻、消瘦死亡;黄色浆状粪便、内含凝乳小片 病变: ①尸体严重脱水 ②颈部、腹部的皮下常有水肿 ③肠道膨胀,有很多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急性卡他性炎症,十二指 肠尤严重 ④肠系膜淋巴结弥漫性小点出血 ⑤肝、肾凝固性小坏死灶

腹泻胃肠炎处方

小儿腹泻(轻中度等渗脱水) 1.生理盐水100ml+氨苄西林针1.0+利巴韦林针0.15,用法:混合静滴.皮试( ) 2.5%葡萄糖液100ml+维生素B6针0.1+西米替丁针0.2+10%氯化钾针2ml,用法:混合静滴见尿补钾:一般每小时尿量要超过30ml才能补钾,以防钾排出障碍造成高钾导致死亡。 3.5%葡萄糖液100ml+10%氯化钠针3ml+0%氯化钾针2ml,用法:混合静滴 4.5%葡萄糖液100ml+10%葡萄糖酸钙针10ml+10%氯化钠针2ml,用法:混合静滴 5.妈咪爱1.0*6支,用法:1支.2次/日,蒙脱石散3.0*3包,用法:1/2包.3次/日 以上两药间隔2小时后服用 口服补液盐14.75*2包,用法:1包兑水700ml.随时口服、 (说明:一般普通秋季腹泻第二日复诊会有所好转,笫二日输液继续原方,第三日腹泻明显好转后,可继续以上口服药治疗,不必输液。但如果第二日复诊腹泻加重者需加大静脉补液量及补钾、补苏打,具体治疗方案要根据病人情况而定) 患儿肖XX,男,1岁,体重9kg. 三天来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发热,高时达38--39度.腹泻日4--5次.为蛋花样稀水样便, 量多,尿少.有时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在家治疗效果不好今来诊. 查体:T37.5 精神差,前囟微凹,口唇微干,腹软,肠鸣音活跃.余(---) 大便常规:脂肪球3+.白细胞少量. 初步治疗计划:1.抗生素控制感染.2.合理补液. 3. 对症支持治疗. 医嘱: NS 100ml 阿莫西林0.9 ivdrip qd 5%GNS 250ml 病毒唑0.1 炎琥宁80mg ivdrip qd 10%GS 250ml vitc 1.0 vitB6 0.1 10%氯化 钾6ml ivdrip qd 该患儿共住院3天,治愈出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