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小高庄小学张丽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对学生基础了解太少,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这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或者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

(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时还是放不开,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错。比如:在教学例6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所以导致后面完不成教学任务拖堂。

(3)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单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doc

单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篇一:单元教学反思 《AOE》是一年级孩子第一堂拼音课,经过精心设计,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孩子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效果。反思这堂课,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伊始,我就面带微笑地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从现在开始,老师就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神奇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黑板上画一座城堡)拼音王国里住着许许多多拼音娃娃,我们今天要先去认识最最可爱三个孩子。你瞧,他们来啦!(出示AOE卡通形象)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老师用亲切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卡通形象将拼音字母拟人化,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枯燥无味拼音字母距离,把孩子自然而然地领进了拼音王国,激发了孩子和拼音娃娃交朋友热情,激发了孩子主动参与兴趣,调动了孩子积极性,纷纷很有礼貌地和AOE打招呼,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自主发现,享受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上,我说:“三位朋友特别想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就偷偷地躲到画中去了。小朋友们,快点仔细找找,你发现谁啦?”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马上主动地去观察书上插图。不一会儿,小手如林,个个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发现告诉班里同学呢!这一环节设计,就顺应了孩子需求,诱发了孩子学习动机,孩子通过自己去发现就有一种发自内心成就感,再加上老师激励表扬,从而享受到学习快乐,获得了成功喜悦。 三、互动探究,激发思维 学习不是一种简单“告诉”。课堂教学不在于老师讲解精彩程度,而重在适时激起孩子思维,用知识本身力量唤起求知欲望,给孩子施展才能机会,给他们最大自由空间。课中,“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想想?”出乎意料,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很快编出了顺口溜:“眼珠圆圆,OOO”“鸡蛋圆圆,OOO”“阿姨阿姨,AAA”……由此,孩子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到了无限张扬,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发挥。给孩子一个自由天空,相信他们一定回放飞可爱童心,给你一份惊喜。 篇二:单元教学反思 这节课开始,有了拼音教学。这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怎样上拼音课?通过网络,观摩了几节课后,我大胆地做了教学设计,马马虎虎地通过了一节课。

解比例教学设计及反思

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 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 学生能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 , 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说说它的具体内容吗? 2.请你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且说明理由。 5:7 和 8:13 1/2 :1/3 和 1/4 :1/6 3、想一想,括号里该填几: 14:() =35:5 (): 5=4:10 二、导入新知我们知道比例中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大家对自己有信心吗?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呈现情境图,解决实际问题。 ⑴呈现情景图。 呈现校园景色图片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我打算在电脑上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 1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⑵理解题目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按比例放大”的意思:每条边放大的倍数是一样的。 ⑶尝试解答。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⑷学生交流,形成方法。 展示学生试做的作业,集体评价。 解: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 12: 8= 15: x 12x = 15X 8 12x =120 x = 10 答:放大后照片的宽是10厘米。 引导学生交流思考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依据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确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写出相关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师指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板书:解比例。 2、比较、小结。 (1)提问:解比例的方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 方法小结: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 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一一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一一最后解方程)。其实,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他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 3.教学“试一试”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15/25=6/X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2)你会读这个比例吗?读一读,并且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版新课标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平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习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习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

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 1.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复习课对学生而言没有多少新鲜感,自己上复习课或听其他毕业班老师的上复习课,课堂上只是让学生把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练习,讲解很随意,学生学习也无趣,课堂效率当然不会高。 教过多个毕业班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与不断的学习反思,逐渐感知到复习不再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不再是知识、技能在低层次上简单重复的过程,而是让学生认知结果得以拓展和延伸,综合知识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不再把不同层次学生再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的过程,而是要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复习,得到不同的发展与提升的一个过程。 简而言之用教育家孔子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复习课一定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没有按教材安排教学,而是把教材进行了整合,把比、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的复习单独进行一课时教学,正反比例另设为一课时,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本节课我设计三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练习,把知识点串成串,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由点→线→网。比如在设计活动2: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性质,及与比进行对比时,从活动一的练习“化简比并求出比值”引入,让学生观察,问发现了什么?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比有几项?比例呢?让学生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式子叫做比例”,“比有两项,而比例有四项(两个内向与两个外向)”。此时,学生既运用了比的基本性质、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又把比与比例进行了对比,可谓是一箭多雕。接着又出示:

“填数组比例:已知2、和0.8三个数,请你补一个数组成比例。要求:①先独立完成;②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组成比例的?组成比例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要复习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还要进行解比例,并且把比与比例的含义、性质都进行了对比,在整个数学活动中,各个知识都串了起来,基本技能得到了提升,系统的知识网络在头脑中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把各知识点在头脑中内化成知识网络,不再仅仅是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的网状的知识结构。其关键在于运用,因此,六年级复习课教学设计重在于数学活动的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把知识点串成串,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在运用的过程中知识得以拓展和延伸;综合知识能力得以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提升、发展。 2017. 4. 25

《解比例》教学反思-反思

《解比例》教学反思 《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现在回顾这节课,知识点教授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不过也有几个地方是值得反思和注意的: 反思之一:变换思维,随机应变调整非预设生成。开始出示的第一个复习就使我始料未及。题目是这样的:口算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8和9:27;1/4:1/8和1/8:1/16。我出这道题目的用意本来是想出两个能组成比例的题目,但是其中的2:8和9:27因为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当学生口算出比值,说出不能组成比例时,我一时慌了,真懊恼备课之前没有先算一下,后面内容的顺序要被打散了,怎么办?能否补救?也许是急了吧!急中生智,我马上反应过来:如果改动其中一个数,再看能不能组成比例?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的脑筋立马转动起来,答案也随之即出:“把27改成36,这样9:36的比值也是1/4,这样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了。”回答的多好,我在为学生高兴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小机智暗自庆幸!(不过以后可不要再犯哦)后来在讲到课后练习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下面哪些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

6、4、18和12;(2)4、5、6和8;(3)4、3、1/3和1/4;(4)3/5、1/5、9和3。此道练习题与我的复习小岔曲虽然形式不同,但细细品味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锻炼学生判断几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反思之二:抓住重点,顺水推舟解决非预设生成。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3:5=6:();()/15=2/5”时,要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这题的要求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解答的,但是有一位学生没有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回答我,她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用5×6算出两个内项的积再除以一个外项3等于另一个外项10,虽然她没有明确说用两个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相乘的积来解答,但她说出了其中的意思,这不就是本节新课的重点所在吗,现在被她提前说出来了,这说明该同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一个未知项了,这不正是我所希望他们掌握的么?顺水推舟,应该及时调整教案,直接进入今天的新授重点,不过我今天却没有这么做,这说明我对教材和教案的把握程度还不够,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是节概念教学课,是学习正、反比例意义和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教学中,我坚持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按照创设情境(设问)——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反馈。同时在练习设计上不仅量并不是很多,而是最关键的是注重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判断和认识比例中不断的深化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说出判断的方法和自我的理解,而并不是机械式的记忆定义和性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先以课本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关于比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在众多的比当中找出相等的比,写出等式,从而认识比例的共性,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然后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以往的学习是直接让学生计算两个内项积和两个外项积,得出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结论,采用灌输的方式。但是我们数学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只求它们的乘积而不算其他运算。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我提出在比例内有一个秘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进而提示学生,秘密就在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接着,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寻找比例中内项与外项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举例进行检验,与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

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观察比例、归纳猜想、举例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有师生交流、同位交流、小组交流。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采用了自主观察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且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课之后,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遗憾: 1、比例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学生的生活中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背景,课中教师只创设了一个情境,就总结出了比例的意义,感觉缺乏其它例证的补充,致使概念的建立有些单薄。 2、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还贫乏。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的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评价的如果再及时一些,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她们组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 3、驾驭课堂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既要预设教学过程,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抓住亮点,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思维飞扬,让学生的创新灵动。这些都是我今后进一步努力的目标。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比例》是六下数学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实践证明,本单元教学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注意点,可以收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联系旧知,做好教学衔接 1.通过化简比,求比值引出比例 比例与比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可以联系《比的意义》。通过求比值、化简比,比较二个比是否相等,从而组成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2.比较异同点,区分比和比例 内容 区分点 比 表示二个数相除。有二个项。是一个式子 比例 表示二个比相等。有四个项。是一个等式 二、利用基本性质,做好教学拓展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进行教学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1.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判断二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4和: 2.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填写内项或外项 6:8=3:() 4:()=10:2 二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8,另一个外项是() 3.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比例改写为乘法等式 :=:()×()=()×() 4.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乘法算式改写为比例 (1)因为4x=5y 所以x:y=( ):( ) (2)因为甲的2/3等于乙的4/5,所以甲和乙的最简比是():() 三、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方程 (1) X:8=: (2)树高和影长的比 四、注意公式书写,判断正反比例 比值一定的二个量成正比例。乘积一定的二个量成反比例。在教学生判断正反比例时,注意教学生书写公式进行判断,这样正反比例一目了然。 1.圆柱底面积(一定)=体积/高, 圆柱底面积(一定)就是体积和高的比值一定,所以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六年级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故事是儿童最爱听的,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我根据教学内容,从课件中的情境图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沿着暗栅逐步徒行,竭力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如课的一开始,通过老师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2、自学互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感受合作中的快乐。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节课,我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如本节课中,在处理“怎样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每个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3、实践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感受活动中的乐趣。

现代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这节课,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中、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如:在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摆学具、做游戏,探究按比例分配的集体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让学生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会了新知,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数学并不难,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还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doc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

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数下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 《比例》是六下数学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实践证明,本单元教学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注意点,可以收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联系旧知,做好教学衔接 1.通过化简比,求比值引出比例 比例与比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可以联系《比的意义》。通过求比值、化简比,比较二个比是否相等,从而组成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2.比较异同点,区分比和比例 二、利用基本性质,做好教学拓展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进行教学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1.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判断二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0.8:4和0.02:0.1 2.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填写内项或外项 6:8=3:()4:()=10:2 二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8,另一个外项是() 3.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比例改写为乘法等式 0.3:0.6=0.1:0.2 ()×()=()×() 4.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乘法算式改写为比例 (1)因为4x=5y 所以x:y=( ):( ) (2)因为甲的2/3等于乙的4/5,所以甲和乙的最简比是():() 三、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方程 (1)X:8=1.6:0.2 (2)树高和影长的比 四、注意公式书写,判断正反比例 比值一定的二个量成正比例。乘积一定的二个量成反比例。在教学生判断正反比例时,注意教学生书写公式进行判断,这样正反比例一目了然。

1.圆柱底面积(一定)=体积/高, 圆柱底面积(一定)就是体积和高的比值一定,所以体积和高成正比例。2.路程(一定)=速度×时间 路程(一定)就是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注意隐藏的一定量 (1)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一定) (2)圆的周长和半径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2∏(一定) (3)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边数4(一定) (4)互为倒数的二个数成反比例,它们的乘积1是一定量 (5)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它们的乘积(路程)一定 (6)书籍的册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它们的比值是单价(一定) (7)铺地砖的块数和每块的面积成反比例,它们的乘积(房间的面积)一定。(8)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与棱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比值(一定) (9)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一个面的面积成正比。困为它们的比值一定。 4.注意自定义的一定量 A×b=c a一定,b和c成()比例。C 一定,a和b成()比例 4.注意不成比例的二个量 (1)已经修的路程和未修路程。(2)身高和体重 (3)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4)圆的面积和半径 5.注意正反比例的图像表示法 要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图像和反比例图像 6.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判断二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和反思

《比例的意义》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0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能说出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 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3、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学习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学习】 一、创设情境,目标认同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现在我 们来校对课前你们做的题 校对好提问:观察这些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出示情景图,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师: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多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这中间是不是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1)师:请同学们先看学校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数值,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2)比较的比值。 2.4:1.6=3/2 60:40=3/2 师:比较一下,你什么发现?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课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归一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整数乘除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乘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渗透方程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引导学生学会完整的检验方法,并养成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三、巧设习题,让学生“走进”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连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1.还存在老师讲得稍显多了,学生说得少。学生都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步一步的学习,没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和学生自己回答同伴的问题的时间。 2.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是太好。比如引入时应该要快,新授时稍微要慢一些,但新授内容一定要在20分钟内完成。练习要前慢后快。我上完例2时已超过20分钟。这样一来就挤占了练习的时间,稍显仓促,学生所学的知识没能得到更好的巩固。 3.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太广。课上没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在总结中完善。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永温镇中心小学教师:杨超全 从事多年小学高年级教学,往往对反比例关系教学感到头疼。因为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它不仅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还为中学数学的反比例函数奠定基础。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 一、善用比较思想 比较思想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是把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分析,综合而后确定它们之间的同异,从而得出一定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比例的意义》一课是继《正比例的意义》一课后学习的内容,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似之处,比较适合用比较法。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对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已有了一定的体会,所以教学时适当放手,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所以要抓住这个契机,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其中规律。学生在观察发现时,脑中会进行若干次的新旧对照,只是这些对照可能缺乏条理性,所以在学生汇报时,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比较的结果,帮助学生理清顺序,理解和判断成反比例的意义。 二、联系旧知识,渗透难点 联系旧知,抓住概念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得出新知,在联系中渗透重点难点,为引出概念打下伏笔,减轻学生理解概念的困难程度,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轻松有效。例如本节课《反比例的意义》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

认识比的教学反思

认识比的教学反思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如果说数学新课教学是“画龙”,而复习则是“点睛”。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上复习课,有的学生就坐不住,不愿意听,这主要是因为复习课的教学往往因重复练习而缺少新意;因题海战役而显得枯燥无味。给复习课教学留下了一丝阴影。 复习课的特点是:通、理、补。“通”即对所学习的知识回顾,达到融会贯通。“理”即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使学生理解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补”即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消除疑惑,使之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复习课的目的,而学生又不失去学习的兴趣呢?下面结合我上的单元复习课《认识比》来谈谈我对复习课的认识。 即将上课的前一天,我先把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印发给每个学生,要求每个学生回去认真复习。上课时,我请同学按照我们学习的顺序说说这个单元我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由于前面的准备,孩子的积极性比较高,都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大家,这时孩子基本上把知识点梳理了一遍。我再帮助孩子形成知识体系,对本单元有个全面的了解。接着我就针对平常学的不是很好的知识进行补漏的练习,我出示了四道题让学生先化简,再求比值。学生完成后再让学生比较得出,化简比与求比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还出示了一道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再次回顾按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方法。但在练习时,我是采用分组加分的比赛,前面做完的并且全对的同学来当小老师帮我来批改其他同学的练习,并帮助不会的同学进行讲解,在这个环节中,孩子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练习完成的又快又好,特别是平常不是很积极的同学这时都变得比较积极了。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性方面谈谈这堂课我在教学上的一些具体做法与思考。 一、合理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这一单元学习内容较多,如果全部由老师概括,就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不想听课。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学习提纲,自己了解知识点,再来提问回顾知识,学生的兴趣得到提高,知道了各部分知识,并让学生间相互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拓展知识的容量,同时也能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上,我通过学生比赛竞争当小老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有了课前的复习铺垫,很容易完成练习,所以我鼓励学生大胆来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完成有困难的练习。对于我出示的提高练习,我先鼓励学生两个一小组商量讨论,当两个人的智慧也不能处理时,那就四人小组讨论。通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识是上学期学的,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肯定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比的知识。什么叫比?关于比,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等等。唤醒孩子的旧知,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观察——计算——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情境中激趣 一上课,就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并提出问题: (1)在哪些地方见到我们国家的国旗? (2)你们知道国旗的尺寸吗? 出示挂图,叙述每面国旗,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并读出长和宽。比较四面国旗不同点和相同点?(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分别列出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和求比值。最后观察比较。(比值相等)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首先是判断。其次是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在练习中要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比例,隐含着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

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4.1 认识比

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 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通过议一议的方式揭示出比的后项不能是0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我对情境的使用产生了很多迷惑,不知怎样使用情境来抽象出比,什么是抽象出,怎样抽象出,生活及生活中的数是真实存在的,而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也就是通过生活情境来认知比的存在及它存在的意义。 今天这节课利用生活情境,生活中的这些倍数关系、量与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由此我想到在情境的运用引出比的意义后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比来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就如在举例中学生会提到比赛场上分数之比,加以比较也会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比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两个量相除的关系,这也应该算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的体现吧,运用生活中的比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比、应用比,学生的大量实例会感染其他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比,从而达到课题目标的实现。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解比例》教学反思

《解比例》教学反思 学习解比例,是在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这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班的学生经过我一学期的指导,已经初步具备自学能力,尤其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书本上的练习题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上《解比例》时,我尝试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识。上课伊始,我提名一个学困生口答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随后我就出示一个与例1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去寻找解答的方法,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自学了教材,不到五分钟,同学们顺利地完成解题任务。紧接着提问学生:“你们是怎样解决这道题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你们能不能具体是怎样进行的?这个问题自然不在话下。 2、化繁难为简单,化枯燥为生动。我是通过谈话的形式,制造悬念导入新课,促使学生去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会了解比例的方法,并概括出的这节重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归为一句话,便于学生掌握。 3、成功地运用了“三个为主”数学教学思想,以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困惑时,适时进行引导,在突破重难点时,进行了小结,实现了精讲多练,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应有的体现。 4、尽最大努力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基本练习让学困生进行反馈,实现“四个优先”;提高题让优生进行探究解决,这大在激发了优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明白: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还是源自于数学内容的本身。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五一假期快到了,小明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京旅游。出发前,小明和爸爸妈妈需要去超市买一些旅游必备用品。小明要用8分钟,爸爸比小明多用的时间,妈妈花的时间要比爸爸长2分钟。要使三人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按()的顺序购物,最少要()分钟。 A.爸爸→妈妈→小明,64 B.爸爸→小明→妈妈,46 C.小明→爸爸→妈妈,56 D.妈妈→爸爸→小明,30 2.小数2.995精确到0.01,正确的答案是( ) A.2.99 B.3 C.3.00 3.在含糖率20%的糖水中加入5克糖和20克水,这时的糖水比原来() A.更甜了B.不那么甜了C.一样甜D.不能确定 4.用铁丝做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在这个长方体框架外面糊一层纸,至少需要纸多少平方厘米.() A.19, 110 B.22, 330 C.86, 440 D.76, 220 5.超市在学校的东偏南35°方向上,学校在超市的( )方向上。 A.南偏东35° B.北偏西35° C.西偏北35° 6.小明有4本不同的科技类图书和3本不同的故事类图书.在一次为贫困学校捐书的活动中,他准备捐科技类和故事类图书各一本,他有()种不同的捐法. A.3 B.4 C.7 D.12 7.用一枚硬币连续抛20次,落地后面值的图案分别向上、向上、向下…第20次硬币面值的图案.()A.向上B.向下 C.向上、向下都有可能 8.如果0﹤a﹤1,则,,从大到小排列是()。 A.﹥B. C.D.﹥﹥ 9.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与顶角的比是1:6,这是一个()三角形。 A.直角B.锐角C.钝角D.等边 10.与97.2÷2.05的得数相等的是() A.9720÷205 B.9.72÷20.5 C.972÷205 二、填空题 1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6:2:1,这个三角形最大的内角度数是________度,这是一个 ________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