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答案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答案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答案

民族国家的形成

1.(2013·上海闸北一模·18)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

国政治制度的转变,其主要结果是( )

A.封建等级制形成

B.等级君主制形成

C.君主专制形成

D.民主制度形成

【答案】C

2.(2013·上海松江一模·13)“(在西欧)被城市居民的丰盛礼物所征服的国王,也同意宣誓保障这些权利(即自由或自治权利)。……可是不久,国王就破坏这些权利。”这段话说明了

() A.市民阶级争取自由的道路很曲折B.市民阶级只能通过赎买获得自由

C.封建国王愿意市民阶级重获自由D.市民阶级要向封建国王赠送礼品

【答案】A

3.(2013·上海普陀一模·12)欧洲中世纪后期,封建领主坐大的局面受到了种种挑战。这些挑战的产生源于()

A.社会经济的发展B. 民族意识的增强

C.人们思想的解放D. 各国王权的增强

【答案】A

4.(2013·上海浦东一模·27)有学者认为“在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之后的几个世纪时

间里,……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转移,是一个缓慢而逐渐的过程。”这里的“权力”

是指

()

A. 行政权和司法权

B. 司法权和军事权

C. 军事权和行政权

D. 军事权和立法权

【答案】A

5.(2013·上海嘉定一模·1)英王亨利七世执政期间独揽大权,……进一步抑制大贵族势力,一方面将他们排斥于重要政务之外,另一方面解散其家臣和私人武装。——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此时英国的政治体制是()

A.封建等级制B.等级君主制 C.君主专制D.君主立宪制

【答案】C

6.(2013·上海虹口一模·5)“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公元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0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下列景象属于“不同”的是()

A.技术进步的庄园B.教会与国王的合作

C.层层分封的等级秩序D.英国贵族市民代表开会

【答案】D

7.(2013·上海崇明一模·4)中世纪欧洲人们“只知有教,不知有国”,国家意识淡薄,

12 世纪以后此种情况有所改变,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出现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王军事实力的加强B.基督教会威信的下降

C.采邑制度的逐渐废除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答案】D

8.(2013·上海浦东二模·6)“这个帝国对外抵抗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

地保存了古典文化。其后它所形成的文化至今仍存留于俄罗斯、巴尔干半岛和希腊一带。”这个帝国是()

A.西罗马帝国B.拜占庭帝国C.阿拉伯帝国D.奥斯曼帝国

【答案】B

9.(2013·上海浦东二模·16)15世纪时,有人游历西欧。他可能看到() A.政治统一,社会安定B.庄园盛行,经济自足

C.城市繁荣,环境整洁D.王权趋强,贵族没落

【答案】D

10.(2013·上海虹口三模·12)“它是时代的产物,它兴盛于英吉利民族呼唤主权国家之时,它肩负着两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实现国家统一、确保国家独立。”这里的“它”

应该是()

A.封建等级制B.等级君主制 C.君主专制D.君主立宪制

【答案】C

11.(2013·上海青浦一模·39)欧洲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8分)

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早期所形成的是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还不具有充分的世界性,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20世纪上半叶是该体系的解构过程,而恰恰在这一解构性运动中,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进一步增强了,到20世纪末基本完成了地域性世界向整体世界历史的转变。

问题:

(1)为什么说16—19世纪的早期所形成的是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还不具有充分的世界性?(8分)

【答案】(1)资本主义的萌芽,民族国家的产生,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活动等都是以欧洲为中心(2分);奠定现代体系思想基础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思想也是起源于欧洲(2分);为现代文明扫除政治障碍的英法革命也是发生在欧洲(2分);推进现代世界体系的动力,工业革命也刚从英国兴起,尚未形成世界体系。(2分)总之,从16-19世纪的早期形成的并影响现代世界的元素,基本上都是发生发展于欧洲并逐渐向世界发展的。

12.(2013·上海闵行一模·36)穿越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如果公元前1

世纪的罗马人,于1000年、1500年或1800年在欧洲复活,他

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诸日耳曼民族,为崭新

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他将会发现……新兴的基督教接

替了古罗马诸神……;他也会发现,这一传统帝国结构已为一

群新的民族国家所替代……;他还会发现……种种新行业开始

使用一些无需传统的人力畜力驱动的奇特机器……。

问题:(15分)

(2)穿越的历史:如果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这一罗马人,于“1000年、1500年或1800年”在欧洲复活,叙述他将先后产生怎样的“惊奇发现”?(10分)

【答案】(2)基本史实叙述9分,组织结构1分:每阶段至少围绕2件关键史实展开叙述;也可分类进行多个史实的叙述,但不能仅仅是史实列举。

参考要点:1000年:封建等级制度;二元政治结构;骑士阶层;分裂割据;庄园经济;神学文化(基督教)等;

1500年:民族国家;君主专制;资本主义兴起;重商主义政策;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等;

1800年: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工业革命进行中;启蒙运动高潮;社会生活变迁等。

13.(2013·上海虹口一模·36)在人类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世界市场逐渐展露全貌,跨越血缘、地缘、凝聚个体的公司随之诞生……

问题:(14分) (1)根据A 、B 、C 三框的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公司为什么最早出现在欧洲?(6分)

【答案】(1)(6分)古罗马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正是自由贸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打破了迷信,肯定了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君主 A 这块古罗马浮雕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公司招牌

“合伙人制” B 1390年意大利出现一种实行船

舶共有制的康孟达(Commande )组织,以资本家为座商由其出资,以航海者为行商负责到海外

进行贸易活动,其盈利由双方按比例分配。

“家族企业制”或 “商人独资”

C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

东印度公司成立。 1720年法国南海公司基本垄断对中美和南美的贸易。

“特许成立” “责任有限公司”

专制,全力强化王权,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或王权的行使与商人的利益达成短暂)启蒙运动打破了迷信、奴役及特权禁锢思想,自由、平等、竞争的观念及其道德伦理逐步深入人心,为商业文明的诞生进一步扫清障碍。(任选三点,每点2分,共6分)

14.(2013·上海奉贤一模·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经年累代的研究业已表明,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甚大,乃至公元1300年的欧洲已大大不同于公元600年的欧洲了。史学家们现在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临近结束时,欧洲的技术和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美国)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2)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的技术和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比其他文明具有怎样的“决定性的优势”?(8分)

【答案】(2)文艺复兴推动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技术条件;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促成了新航路开辟,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君主专制制度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早期殖民扩张为欧洲带来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原料和市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扫除了传统教会势力的阻碍和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8分)

15.(2013·上海普陀二模·38)世界文明发展(12分)

材料一有人认为中世纪曾是?黑暗时代?,但在15世纪的某一时期,黑暗终于消失了,欧洲苏醒了,涤除了污垢,又开始了思考和创造,……欧洲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早期所形成的是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还不具有充分的世界性,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20世纪上半叶是该体系的解构过程,而恰恰在这一解构性运动中,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进一步增强了,到20世纪末基本完成了地域性世界向整体世界历史的转变。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欧洲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的“决定性优势”。(6分)

【答案】(1)政治:教会势力削弱,以君主为代表的世俗权力增强。或君主专制推行重商政策(2分)经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

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2分)

文化:教会所控制的思想文化专制开始衰弱,出现宗教改革,人文主义观念产生。(2分)16.(2013·上海普陀二模·40)英国崛起(25分)

材料一?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世纪的经济?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

——《大国衰落之鉴》问题:

(1)试述推动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有哪些?(4分)

【答案】(1)新航路开辟,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的形成,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4分)。

17.(2013·上海闵行二模·37)中西科技成果比较

(科技成果)

(世纪)

-5 3 10 15 17-18

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

问题:(10分)

(2)根据图示,指出3世纪以来中西方在科技发展史上的不同趋势。(2分)

(2)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不同趋势产生的原因。(8分)

【答案】(1)不同趋势:15世纪为转折点,中国从领先到落后,西方从落后到领先。(写出转折点15世纪1分,中西不同趋势1分)

(2)本题评分要求:能从中国与西方且选择两个时期进行全面分析,各得4分,共8分;

不能较全面的或仅从一个时期分析,酌情给分或不得分。

参考:中国:15世纪以前,中国国家统一,政局长期稳定;生产力发展,农耕文明发达;

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取长补短;教育和科举的发展;对外开放等。15世纪以后: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统治;闭关锁国。西方:中世纪封建割据、

神学束缚等。15世纪以来,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以及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对思想的解放等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兴起。

18.(2013·上海静安二模·37)经略大洋的实践

材料四宋朝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及游牧力量数百年主宰欧亚大陆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

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

——以上均摘自《五百年来谁著史》问题:

(4)材料四中的观点认为,明朝经略大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的现代经济体系。反观15—16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4分)

【答案】(4)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加速了这一地区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与此同时英、法等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也极大地推动了西欧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体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四点答3点即可,4分)

19.(2013·上海虹口二模·36)一个新的社会——中世纪早期的欧洲

“铁锤查理”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防御力量,他把日耳曼随从对首领的忠诚与出租教会资产的做法相结合:谁能把随从军事化地组织起来,谁就可以租到土地给自己用,而且可以把土地分租给下属。最终形成了整个社会的组织形式,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一个处于较高地位的封臣,继续向下分封土地,而受封的人再把土地封给他下面的人。谁有远见,并获得高官,谁就有更多的随从……

问题:(12分)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叙述中世纪西欧这一“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6分)【答案】(3)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过程:西欧封建制度(封建割据君主制)是封建君主制的一种早期形态,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自13世纪下半叶等级君主制登上历史舞台,是封建割据君子制与专制君主制之间的过渡形态、15世纪下半叶,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君主专制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用商品经济摧毁了封建制度的政治特权,代议制成为现代国家普遍选择的

政府形式。(6分)

20.(2013·上海崇明二模·36)中世纪(共9分)

马克思说:“中世纪是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开始。”然而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连结的历史运动而会聚、互动。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各种迹象充分表明,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

(3)1500年前后,西欧是通过哪些历史运动走出中世纪的?(4分)

【答案】(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等级君主制转变为君主专制;民族国家形成。(4分)

21.(2013·上海长宁、嘉定二模·36)中世纪西欧(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年表

中世纪,500-1500 500 1000 1300 1500

材料二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材料三 简而言之,西欧改变了世界,并将它带入我们身处其中的全球化文明;……要了解它,我们必须回到中世纪来寻找一部分答案。

——以上材料均选自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问题:

(1)请为年表中的“中世纪早期”、“中世纪中期”、“中世纪晚期”分别补充两个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史实。(6分)

(2)请为材料三“回到中世纪来寻找一部分答案”做出注释。(6分)

【答案】(1)采邑改革、封建制度的产生;城市的复兴、大学的兴起、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等。(各阶段任二,各1分,共6分)

(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整体世界等角度做出史论结合的注释。(任3个角度,各2分,共6分)

22.(2013·上海虹口三模·36)贵族的生活:

中世纪早期 中世纪中期 中世纪晚期 罗马

帝国

晚期 现代欧洲早期

画家往往在无意中勾勒出时代的痕迹。因而图像有时会成为比文字更加可靠的史料。

中世纪画家为我们描绘了14世纪早期一位法国大贵族举行圣诞宴会的场景。

圣诞饮宴(局部,14世纪)

问题:(12分)

(1)宴会主人过着奢华富裕的生活,他的收入可能有哪些来源呢?(3分)

(2)参加他宴会的,除了同阶层的贵族以外,还有主教与附近城市的富商。这些人在日常政治中是什么关系?维持这一关系的制度在西欧称作什么?(2分)这一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这种制度在西欧是在何时何以终结的?(3分)新的制度是什么?(2分)

【答案】(1)庄园农奴劳动、地租剥削、城市自治的赎金等。或世袭财产、征税等合理答案(3分)

(2)关系:合作关系(共同参政,分享权力)。

制度:等级君主制(2分)

作用: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等级君主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分)

(3)15世纪下半叶,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西欧政治制度的转变(3分)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2分)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2013·上海杨浦一模·14)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③ ⑤ ④ A .第①段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B .第②段英法完成工业革命加紧殖民扩张

C .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D .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科技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答案】B

2.(2013·上海杨浦一模·10)右图反映的该地

区贸易情况开始于( )

A .达伽马的印度之行

B .麦哲伦的环球旅行

C .哥伦布到达美洲

D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答案】C

3.(2013·上海杨浦一模·26)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

A .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

B .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

C .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 .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答案】C

4.(2013·上海徐汇一模·14)16~18世纪,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日益密切。下面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人员和物品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人员或物品。其中,③所代表的主要物品是( )

A .金银、玉米、烟草等

B .枪支、玻璃等

C .茶叶、丝绸、瓷器等

D .黄金、象牙等 【答案】A

5.(2013·上海徐汇一模·29)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欧 美 亚

非 ① ② ⑥

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两国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

C.第③段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殖民霸权的是英国

D.第④段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答案】B

6.(2013·上海徐汇一模·33)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很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C.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D.没有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答案】B项3分,A、C项1分,D项0分

7.(2013·上海松江一模·14)“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经济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实现这一“开始”的国家是()

A.葡萄牙和西班牙B.英国和法国

C.西班牙和英国D.荷兰和英国

【答案】A

8.(2013·上海青浦一模·7)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C.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答案】B

9.(2013·上海青浦一模·32)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马克思的观点是()

A. 批判殖民掠夺的罪恶黑暗

B. 揭示资本主义诞生的残酷性

C. 点明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

D. 彰显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答案】B项3分,A、C项1分,D项0分

10.(2013·上海普陀一模·35)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你认为以下哪种对此句话理解最正确()

A. 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

B. 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

C. 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

D. 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20世纪科学面对伦理道德的产生了巨大挑战

【答案】A项3分,C、D项1分,B项0分

11.(2013·上海浦东一模·14)若把世界历史的发展视为从分散到整体化的历程,公元15、16世纪的世界应处于()

A.区域文明的孤立发展时期

B.整体化进程的启动时期

C.整体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

D.整体化世界的形成时期

【答案】B

12.(2013·上海浦东一模·19)佛罗伦萨的地理学家托斯坎内里曾按照地圆说理论绘制了“世界地图”,将中国和印度的位置确定在大西洋的彼岸,使人们相信,从欧洲出发向西穿越大西洋,就可以到达东方。该地图()

A.取得了基督教会的支持

B.得到了中国皇帝认可

C.为欧洲探险家提供动力

D.为欧洲宗教改革助力

【答案】C

13.(2013·上海浦东一模·22)在16世纪,有“西洋之王、非洲之王、几内亚之主以及埃塞俄比亚、阿拉比亚、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者,航海和贸易之主”的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答案】A

14.(2013·上海闵行一模·17)某人在航海日记中做了如下描述:“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

依次,你判断某人属于谁的船队()

A.哥伦布B.迪亚士C.达伽马D.麦哲伦

【答案】D

15.(2013·上海嘉定一模·16)下列选项中,逻辑关系明显错误的是()

A.奥斯曼攻占君士坦丁堡——哥伦布发现美洲

B.东罗马帝国灭亡——文艺复兴

C.德国强租胶州湾——公车上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

【答案】C

16.(2013·上海黄浦一模·20)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旨在强调

() A.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B.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C.欧洲在世界近代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中的历史进程

【答案】C

17.(2013·上海虹口一模·15)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作者主要是说()

A.病菌是西欧殖民者带给世界的第一“杀手”

B.“旧大陆来的病菌”是历史记录中的隐喻

C.西欧启动的全球化对局部地区影响不容忽视

D.西欧殖民者的野蛮残酷推动了全球化

【答案】C

18.(2013·上海奉贤一模·17)“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文中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郑和下西洋B.新航路的开辟

C.丝绸之路开通D.马可波罗来华

【答案】B

19.(2013·上海崇明一模·1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

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是()

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

B.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职业选择巨变

C.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

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

【答案】D

20.(2013·上海崇明一模·33)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

B.导致新航路的开辟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答案】C项3分,A、D项1分,B项0分

21.(2013·上海闸北二模·11)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与开辟新航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都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B.都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都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D.都推动了殖民扩张的加速

【答案】C

22.(2013·上海徐汇二模·33)《刚果真象》一书中写道:“凡是在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材料主要揭示了()

A.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B.西方工业化消极影响

C.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D.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

23.(2013·上海黄浦二模·16)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史实推论选项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广泛的政治文化交流 A 航路开辟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

世界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B 市场初步形成

二战后,支撑世界经济体

消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C 系的三大支柱建立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

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D 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答案】D

24.(2013·上海虹口二模·33)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下列说法符合于此的是()

A.对印度安人来讲“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B.对人类来讲“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C.对西欧来讲“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

D.对于航海来说“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答案】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

25.(2013·上海崇明二模·18)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本杰明·基恩)此话的意思是()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沟通和联系

B.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D.开启了“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新时代

【答案】D

26.(2013·上海崇明二模·19)在近代一些大国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下列特色标题所指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国家是“先声夺人称大国”、“手伸五大洲”、“亚洲诸国的梦魇”、“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A.法国,俄国,英国,德国B.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日本,美国

C.英国,俄国,美国,德国D.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美国,德国【答案】B

27.(2013·上海长宁、嘉定二模·14)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

一项是( )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动

【答案】D

28.(2013·上海浦东三模·15)观察下列世界地图,若按照绘制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①③②

D . ③②①

【答案】A 29.(2013·上海浦东三模·25)有人质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说法,认为“发现”一词对某些人而言并不公平。其理由是( )

A .抹杀了麦哲伦等的作用

B .忽视了英国移民的贡献

C .忽略了美洲土著的存在

D .美化了早期殖民者动机

【答案】C

30.(2013·上海浦东三模·34)在西班牙国内,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初,物价增长了两三倍;法国物价是原先的2.6倍,英国物价是原先的2.2倍……而工资的增长速度与之相比则十分缓慢,可以估计的是,实际工资水平整体而言在16世纪下降了50%。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商品数量增加

B .新大陆的贵金属流入抬高了物价

C .借助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所致

D .大量人口涌入刺激当地物价上涨 【答案】B 项3分,A 、C 项1分,D 项0分

31.(2013·上海虹口三模·8)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①

② ③

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答案】A

32.(2013·上海闸北一模·36)“海外发现”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因此,旧的庆祝欧洲?海外发现?的描述,受到一些以土著美洲人或非洲裔美洲人观点探讨欧洲扩张经历的历史学家的广泛挑战。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请问:

(1)1500年前后大西洋之世界地位的变化与哪一系列重大史实直接相关?(3分)(2)请列举3项史实,替代材料中省略的内容。(3分)

(3)根据材料最末一句所述“观点”,对“发现新大陆”将如何评价?(2分)

(4)请列举评价“发现新大陆”的两对(组)视角。(4分)

【答案】(1)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或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2分)随后西欧各国殖民者纷至沓来。(1分)

(2)西欧殖民者来到美洲开展殖民掠夺(或写掠夺黄金等贵金属),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1分)美洲土著被掠夺、遭杀戮;(1分)非洲土著被掳略贩卖到美洲为奴。(1分)(3)开启了非洲、美洲可怕的灾难史。(大意相似即可,2分)

(4)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视角,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视角,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影响的视角,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视角,区域历史与全球历史的视角,等等(任写2对言之成理即可得4分)

33.(2013·上海徐汇一模·38)“文明史观”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某校历史研究小组针对不同主题展开了探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讨论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误算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讨论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讨论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1)根据讨论一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5分)

(2)讨论二“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的提法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待此事件,有何合理性?(3分)(3)将讨论三的四个词语适当组合,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短评。(6分)

【答案】(1)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水平1: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1分)

理由:偶然性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2分)

必然性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任意两点2分)

水平2:只看到偶然性或必然性一面。

观点:是偶然的。(1分)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2分)

观点:是必然的。(1分)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任意两点2分)(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得1分。)

(2)以欧洲为中心(1分)(或“欧洲人的立场”,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或整体的角度)(1分)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

文明。

(1分)

(3)评分标准。必须运用四个词语,从世界和中国两个角度评论,每方面3分。每角度两个词语,少一个即扣1分。

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了。(3分)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3分)

34.(2013·上海青浦一模·39)欧洲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8分)

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早期所形成的是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还不具有充分的世界性,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20世纪上半叶是该体系的解构过程,而恰恰在这一解构性运动中,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进一步增强了,到20世纪末基本完成了地域性世界向整体世界历史的转变。

问题:

(1)为什么说16—19世纪的早期所形成的是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还不具有充分的世界性?(8分)

【答案】(1)资本主义的萌芽,民族国家的产生,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活动等都是以欧洲为中心(2分);奠定现代体系思想基础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思想也是起源于欧洲(2分);为现代文明扫除政治障碍的英法革命也是发生在欧洲(2分);推进现代世界体系的动力,工业革命也刚从英国兴起,尚未形成世界体系。(2分)总之,从16-19世纪的早期形成的并影响现代世界的元素,基本上都是发生发展于欧洲并逐渐向世界发展的。

35.(2013·上海普陀一模·40)变革世界的引擎(25分)

材料二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

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

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问题:

(2)推动欧洲把中国“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答案】(2)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和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代议制的确立;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6分)

36.(2013·上海闵行一模·36)穿越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如果公元前1

世纪的罗马人,于1000年、1500年或1800年在欧洲复活,他

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诸日耳曼民族,为崭新

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他将会发现……新兴的基督教接

替了古罗马诸神……;他也会发现,这一传统帝国结构已为一

群新的民族国家所替代……;他还会发现……种种新行业开始

使用一些无需传统的人力畜力驱动的奇特机器……。

问题:(15分)

(2)穿越的历史:如果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这一罗马人,于“1000年、1500年或1800年”在欧洲复活,叙述他将先后产生怎样的“惊奇发现”?(10分)

【答案】(2)基本史实叙述9分,组织结构1分:每阶段至少围绕2件关键史实展开叙述;

也可分类进行多个史实的叙述,但不能仅仅是史实列举。

参考要点:1000年:封建等级制度;二元政治结构;骑士阶层;分裂割据;庄园经济;

神学文化(基督教)等;

1500年:民族国家;君主专制;资本主义兴起;重商主义政策;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等;

1800年: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工业革命进行中;启蒙运动高潮;社会生活变迁等。37.(2013·上海黄浦一模·37)舌尖上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世界辣椒带及辣椒在世界上的传播途径示意图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细说欧洲各国文化差异

细说欧洲国家的文化差异 我们华人移民到欧洲,对于人家的风俗习惯与禁忌最好是应该了解一些的,这样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占据主动。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民俗文文化也各有各的禁忌。” 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详细说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欧洲国家有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忌讳。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另外,在我国分被认为代表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范冰冰)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忌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以下是欧洲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 法国在博物馆和教堂不要用带有闪光灯的相机拍照。女士优先的礼仪起源于法国,旅行中要注意为女性让道、开门、让座,上下车让女性先行。巴黎女子很少穿牛仔裤,大多数巴黎女郎的上班裤装都是宽松有致的,她们排斥紧绷在腿上的裤子,认为破坏秀腿那纯洁细腻的美。 德国在德国用餐,不要用吃鱼的刀叉来吃肉。如果同时要饮用啤酒和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在自助餐的发明国里吃自助,尤其注意不要在食盘中堆积过多的食物。(迪士尼趣闻)德国人守纪律,讲整洁;守时间,喜清静;待人诚恳,注重礼仪。 瑞士与瑞士人共餐,通常在开始时互相敬酒一次,之后则不需频频敬酒,各自随意饮用即可。用餐过程中,不宜直接用嘴去吹凉过热、过烫的菜肴或汤,更不能在咀嚼食物、使用餐具时发出声。

英国英国人最忌讳别人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就连他家的家具值多少钱也不该问的,这些都是他个人生活的秘密,决不允许别人过问。在英国,请千万记住不能像国内一样,问人家“你去哪儿”,“吃饭了吗?”等问题,他们讨厌别人过问他们的个人生活。并且英国人,凡事都须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使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在英国旅游,切记不要当众打喷嚏,翘二郎腿;不要从梯子下面走过,或在屋子里撑伞。在谈话时,不要以皇室的家事作为笑料。 西班牙女同胞上街需要戴耳环,若没有戴耳环,则就像一个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被人笑话(欧洲人用香水)。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无意中帮助了他们而使他们免受损失,那么你便永久地赢得了友谊和信任。 匈牙利不论住店还是用餐,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交逆运的先兆,将成不受欢迎的人。匈牙利人,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成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好运会随禽类飞走。 荷兰荷兰人,曾是欧洲最正统的民族,爱清洁、讲秩序、做生意时希望你在到达荷兰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爬楼梯或搭升降电扶梯的时候,女性通常跟在男性的后面。 俄罗斯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她被称为太阳花,并被定为国花,拜访俄罗斯人时,送给女士的鲜花宜为单数。在数目方面,俄罗斯人最偏爱7 ,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对于13 与星期五,他们则十分忌讳。俄罗斯人非常崇拜盐和马,主张“左主凶,右主吉”。 葡萄牙葡萄牙人重视礼节,通常在礼貌性寒暄之后都会互相交换名片,但不太守时. 与葡萄牙人洽谈生意,勿让葡萄牙友人有被推销产品的压力。通常葡萄牙人喜欢在旧式、气氛庄严、亲切的咖啡屋洽谈生意,花费不多但效果好。葡萄牙人,很像希腊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复习巩固第三十七篇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复习巩固 第三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和农民生活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从9世纪开始,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流行开来 B、庄园内的“直领地”由领主耕种,“份地”由佃户耕种 C、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中的自由农民的上地 D、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开庭地点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 ) 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压迫充满仇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1世纪,中国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下列关于西欧城市兴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欧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B、一般是作为工商业活动中心,规模较小 C、这些城市是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D、所有城市都发动了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古时期,在西欧一些地区盛行庄园经济,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为( ) A、佃户 B、贵族 C、领主 D、教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此话说明了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是( ) A、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已不受国王管辖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答案】: 【解析】: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过程以及租地农场是如何建立的;了解手工业发展变化以及手工工场的形成过程; 2.通过探究学习,理解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产生过程和影响。 重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特点和出现的意义 难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的原因。 导入新课 出示《西欧庄园》的图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庄园经济。但到了中世纪晚期,封建庄园经济走向了衰落,欧洲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和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0-62页,完成下列问题: 1.11世纪以后,欧洲的庄园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租地农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租地农场是如何形成的? 4.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 5.中世纪晚期的手工业方面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6. 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 7.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西欧庄园经济的变化 (1)首先是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11世纪后,欧洲农村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垦殖者成为这些地区的新主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其次是自由劳动力的增加,庄园瓦解。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 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2.租地农场的出现 (1)原因:①是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 ②一些领主不善经营. ③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2)租地农场的形成: ①在一些地方,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 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出租。领主依靠 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_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市民社会角色的转化和地位变迁问题是目前历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学者们普遍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与资本主义的萌芽、发生、发展紧密相连,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革命性改变[1]。 一、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始于10世纪后期及11世纪。毋庸置疑,生产力的发展是当时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11、12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巩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又使得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大大加强,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手工业中的分支行业开始脱离农村的家庭副业和庄园手工业形态,逐渐集中到城市之中。而手工业在“进城”之后,又产生了城乡交流和向外开拓市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随着贸易的日益扩展和深入,西欧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对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同时,这种经济上的历史性变革也引起了西欧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并非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产 物,而是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体。手工业者和商人作为城市兴起的主要推动者,通过自愿的方式定居在封建城堡或教会城镇的围墙内[2],开始以一种非官方的形式去适应新兴的社会生活,逐渐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市镇机构。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又逐渐改变着民众的生活观念,例如:集市贸易中的平等原则被引入城市生活中,在商品交换中,农奴和有农奴身份的手工业者是作为商品的私有者、交易者出现的;封建主们无论是向集市上的交易者购买商品,还是把自己庄园内的剩余产品运到市场上去卖给需要者,都不得不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和平等身份。因此,大批农奴、自由农和小贵族纷纷抛弃传统的庄园而奔向城镇,由封闭的生活方式转为开放的生活方式,由被奴役的地位转为拥有较多人身自由的地位,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级”出现了,西方历史也开始了一个“市民的传记时代”[3]。 二、西欧城市争取自由的斗争 西欧城市从开始形成之日起就出现了一股同封建势力相对抗的政治力量———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市民阶层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他们从11世纪起,采用暴力或和平的方式,开展“城市公社革命”,争取城市的自治权和有利于城市市民的社会制度[4]。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 ———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崔晓乐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以及由此引起的市民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为西欧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市民以城市为载体,为维护自己的自由和利益不断斗争,最终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明清城市与西欧城市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制度结构,城市中“雇工人”和工商业者的地位非常低下,资本主义萌芽根本无法在明清城市的发展中诞生。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雇工;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中图分类号:K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82(2009)01-0038-03 收稿日期:2008-12-12 作者简介:崔晓乐(1985—),女,甘肃通渭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 第21卷第1期2009年3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Radio &TV University Vol.21No.1March.2009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知道中世纪晚期欧洲处于转型时期,了解农业方面和手工业方面的新变化以及城市市民阶级的出现; 2、认识农村、城市的发展对欧洲的影响,理解西欧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欧洲重大历史变革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垦殖运动: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 2、庄园瓦解:随着法律的规范,在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也可以通过缴纳,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份束缚的机会。农民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 3、农业方面: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 ,领主依靠土地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转租、购买等方式建立。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 4、手工业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更多地为而生产,13世纪,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农村出现了的手工工场,后来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的手工工场。 5、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6、富裕农民: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将地产抵押或变卖,富裕、、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7、市民阶层:和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富裕的权利。 会死投资乡村,置办田产,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他们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的政治力量。 【巩固提高】 1、《英国庄园生活》是研究中世纪庄园农民的经典之作,它以1150—1400年为单位,生动地描绘西欧中世纪乡村生活的模式,其中部分章节提到了英国租地农场的产生和发展。下列关于租地农场的描述,叙述正确的是() A、领主直接参与农场的生产管理 B、领主十分重视经营自己的地产 C、领主采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D、富裕农民雇佣无地农民进行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2、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是小华只做到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卡片内容。据此判断,卡片横线上应填写的主题是() A、西欧庄园 B、租地农场 C、分散的手工工场 D、集中的手工工场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古西欧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王权国家、基督教会和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古西欧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多元混合特色。拜占庭文明是古典文明与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带,也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对欧亚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俄罗斯兴起后,不断侵略扩张,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教材知识梳理】 一、西欧封建庄园 1.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 (1)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内容 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②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 (1)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特点 ①耕地组成: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②义务:农奴需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③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1.王权衰落 (1)原因: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2)表现 ①法国:15世纪,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②英国:自11世纪中后期后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形成于伊比利亚半岛。 2.教会 (1)特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2)地位: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3.城市发展 (1)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2)城市自治 ①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②手段: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③意义: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 (1)形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故称拜占庭帝国。 (2)统治表现 ①境内工商业发达,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扩张: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律:《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帝国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 【重点知识探究】

东南西北中欧洲各国分布及简介

东西南北中欧各国分布及简介 Senver 2012-03-12 . 北欧: 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5国(Northern Europe) 包括欧洲北部的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5 个国家,以及实行内部自治的法罗群岛。北欧西临大西洋,东连东欧,北抵北冰洋,南望中欧,总面积130 多万平方千米。地形为台地和蚀余山地,冰蚀湖群、羊背石、蛇形丘、鼓丘交错是主要地貌特征。北欧的绝大部分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冰岛等地属极地苔原气候,丹麦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北欧国家的人口密度在欧洲相对较低,经济水平则最高,丹麦、瑞典等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遥居世界前列。林业、水力发电、铁矿开采、渔业、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北欧传统经济部门。 西欧: 英国、爱尔兰、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Western Europe) 位于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英国、爱尔兰、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个国家的统称。总面积90多万平方千米。地形以山地和盆地或平原交错分布的格局为主,属于中欧-西欧断块山地。西欧地处西风带,全年受极地海洋气团控制,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行经沿海,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全年有雨,以秋冬为主。植被以阔叶林为主。西欧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卢森堡等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该地区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工业化历史最为悠久,以加工工业为主导,能源和采掘工业较薄弱,原料和燃料需要进口,工业品输出。 中欧: 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8国(Central Europe) 欧洲中部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和瑞士8个国家的统称。地形多样,西北部是波德平原;南为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东有多瑙河流域的匈牙利平原。中欧西部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因地处欧洲中央,不仅自然条件具有多样性和过渡性。其政治、经济、民族与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过渡性。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高于东欧和南欧,但是低于西欧和北欧。 南欧: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复习特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复习特训第一百篇 第1题【单选题】 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交往形式主要有两种,下列历史事件所体现的交往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罗马的扩张 D、马可·波罗来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由此可见,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是( ) A、驱逐出庄园 B、送入监狱 C、处以罚金 D、没收财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 ) A、庄园大体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庄园大体上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庄园大体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和农民生活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从9世纪开始,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流行开来 B、庄园内的“直领地”由领主耕种,“份地”由佃户耕种 C、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中的自由农民的上地 D、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开庭地点 【答案】: 【解析】:

欧洲国家的语言

下面是欧洲国家的语言。 旁边都是英文,而不是当地文,常用的请看表2 瑞典,芬兰,丹麦,挪威,荷兰英语 荷兰约70%的荷兰人讲英语。 欧洲除了大不列颠岛外很少有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但在欧洲只要懂英语基本上就可以通行的了。 下面附欧洲各国的语言列表: 马耳他英语english 马其顿 macedonia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croatian、斯洛文尼亚语slovenian 、马其顿语macedonian 丹麦 denmark 官方语言:丹麦语danish;其他语言:法罗语 faroese、格陵兰语 乌克兰 ukraine 官方语言:俄语;通用语言:乌克兰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 比利时 belgium 官方语言:佛兰芒语、法语 卢森堡 luxembourg 意大利语、法语french、德语german、卢森堡语 圣马力诺 san marino 官方语言:意大利语italian 白俄罗斯 byelorussia 官方语言:俄语russian 立陶宛 lithuania 立陶宛语lithuanian、波兰语polish、俄语 冰岛 iceland 冰岛语icelandic 列支敦士登 liechtenstein 官方语言:德语;通用语言:意大利语、法语 匈牙利 hungary 匈牙利语hungarian 安道尔 andorra 官方语言:加泰罗尼亚语catalan;通用语言: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 西班牙 spain 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即卡斯蒂利亚语);其他语言:加利西亚语、巴斯克语 克罗地亚 croatia 斯洛文尼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希腊 greece 官方语言:希腊语;通用语言:法语 芬兰 finland 官方语言:芬兰语finnish、瑞典语swedish;其他语言:拉普兰语、俄语 阿尔巴尼亚 albania 官方语言:阿尔巴尼亚语;通用语言:希腊语greek 拉脱维亚 latvia 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俄语 法国 france 法语、科西嘉方言、加泰罗尼亚语、佛兰芒语、巴斯克语basque、阿尔萨斯语、普罗旺斯语法罗群岛(丹)官方语言:法罗语;通用语言:丹麦语、格陵兰语 波兰 poland 官方语言:波兰语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斯洛文尼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保加利亚语bulgarian 罗马尼亚 romania 官方语言:罗马尼亚语;其他语言:匈牙利语、德语 英国 britain 官方语言:英语;威尔士北部:凯尔特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盖尔语 俄罗斯 russia 俄语 保加利亚 bulgaria 保加利亚语(斯拉夫语系) 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挪威 norway 官方语言:挪威语;其他语言:拉普兰语、芬兰语 爱尔兰 ireland 官方语言:爱尔兰语(盖尔语)、英语 爱沙尼亚 esthonia 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俄语 荷兰 holand 官方语言:荷兰语;弗里斯兰省:弗里斯语 捷克 czech 官方语言: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其他语言:匈牙利语 梵蒂冈 vatican 官方语言:意大利语、拉丁语 奥地利 autria 德语 斯洛文尼亚 slovenia 斯洛文尼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斯洛伐克 slovak rep. 官方语言: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其他语言:匈牙利语 葡萄牙 portugal 葡萄牙语 意大利 italy 官方语言:意大利语italian;其他语言:德语、法语 瑞士 switzerland 官方语言:德语german、法语、意大利语;其他语言:拉丁罗马语 瑞典 sweden 通用语言:瑞典语、拉普兰语、芬兰语 德国 germany 德语german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

《英国庄园生活》 ---------中世纪英国农民生存状况研究 摘要:农民作为中古世纪社会底层的生活群体,虽地位卑微,但对于社会的运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可以说是社会建筑的基石。研究农民的生活状况对于研究中世纪历史有着巨大的帮助。 ·宗教,“十字架的巨大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古世界”。 中古世纪庄园制达到了顶峰,也是西方封建制度的高潮。尽管英国某些地方从未实行过庄园制度,但毋庸置疑的是庄园农奴是农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活在庄园中的农奴来说,庄园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与外部的接触无外乎一年当中去几次集市,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因此庄园中的一切都会对农民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他们的价值观。位于庄园中心的教堂,作为庄园中最高大、最辉煌的建筑,与农奴破旧的茅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难使农奴不对其印象深刻。教会对农奴们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 对于中世纪的住民来说,教会无处不在,它对于人们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路旁随处可见的十字架和圣陵无时无刻不提醒农民要对神、上帝、死亡和救赎充满敬畏。大多数农民并不识字,抽象的教堂壁画也不能帮助农民很好地理解圣经的精髓,因此中世纪农奴只能借助弥撒等宗教仪式,或者通过教士的布道来形成自己的信仰。但不幸的是对于文盲来说,整个弥撒当中他们只能不断重复“主啊”,“万福玛利亚啊”这两句。至于复杂的仪式,他们并不理解,教士口中的用拉丁语叨念的祷告词他们根本听不懂。日复一日的重复使得这些仪式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更加糟糕的是,大多数教士并不了解这些仪式到底代表着什么,他们并不比农民博学,这些无知的教士构成了中世纪宗教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很多教士就是农民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仅会拉丁语而已。其思想当中带有很多迷信的成分,就如同普通的农奴一样。很多教士不仅不能胜任神职,反而带头亵渎教义,与女人私通,放高利贷,主持弥撒时衣冠不整等。因此某些乡村风气败坏,道德沦丧也就不难理解了。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分析: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课后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四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 11世纪中国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究其影响,反映在( ) A、对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B、一般是工商业活动中心、规模较小 C、是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D、所有的城市发动争取自治斗争,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城市衰落了,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你知道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于哪个世纪( ) A、9世纪 B、10世纪 C、13世纪 D、15世纪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10世纪起,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 ) A、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B、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C、封建城堡的修建 D、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法国有一个城市叫作琅城,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11、12世纪的哪一史实( ) A、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B、琅城市民的反侵略斗争 C、琅城市民抵御了日尔曼人的进攻 D、这里是罗马征服时的古战场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0—13世纪,西欧城市如法兰克福、伦敦、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巴黎、马赛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 A、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B、西欧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C、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A.基督教的传播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D.工厂制度的确立 2.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垦殖运动。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贵族、教会、农民等各个阶层、集团都积极加入了这场运动。可见,贵族、教会、农民等进行垦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号召 B.领导人物的号召 C. 物质利益的驱动D.科技的发展 3.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 A.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B.工人多分工合作 C.与手工作坊相比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D.反映了封建等级关系 4.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 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材料论述了中世纪欧洲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意义 5.“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 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 材料说明城市居民() A.地位得到了提高 B.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C.饮食质量得到改善 D.经济得到了发展 6.14世纪以后,西欧一些商人将在乡村市场收购单个农民出售的产品运到港口或更远的地方。法国南部朗格多克的粮食被运到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欧洲的呢绒、皮毛等也远销东方。这反映了西欧() A.远程贸易的发展 B.城市的发展 C.手工工场的发展 D.科技的发展 7. 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各地纷纷开展□□□□,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 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应是() A.大化改新 B.远程贸易 C.手工工场 D.垦殖运动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人教版九上)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基础练习 1、众所周知,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其中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的是() A.农奴、贫困农民、手工业者 B.富裕农民、骑士、乡绅 C.手工业者、商人 D.少地、无地农民 2、《英国庄园生活》是研究中世纪庄园农民的经典之作,它以1150--1400年为单位,生动地描绘了西欧中世纪乡村生活的模式,其中部分章节提到了英国租地农场的产生和发展。下列关于租地农场的描述,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领主直接参与农场的生产管理 B.领主十分重视经营自己的地产 C.领主采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D.富裕农民雇佣无地农民进行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3、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是小王制作的 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卡片内容。据此判断,卡片横线上应填写 的主题是() A.西欧庄园 B.租地农场 C.分散的手工工场 D.集中的手工工场 4、11世纪以后,欧洲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新开垦的土地 应该归() A.集团共有 B.附近庄园的领主 C.封建君主分配 D.垦殖者 5、伴随庄园的逐渐衰落和瓦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农村主要体现在() A.农村商品经济产生 B.租地农场主的出现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市民阶级的出现 6、13世纪开始,一些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配备统一的生产工具,在共同的地点集中劳动,这样就形成了() A.租地农场 B.封建庄园 C.集中的手工工场 D.大型机器工厂 7、下列关于中世纪晚期西欧封建社会城市发展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城市居民 B.一些商人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 C.商人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D.城市居民没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8、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①各地纷纷开展了垦殖运动②垦殖者成为新开垦地区的新主人 ③庄园逐渐衰落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下列关于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经营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 B.手工业者更多是为适应市场而劳动 C.手工业者开设的作坊规模比较大 D.手工工场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 10、下列关于中世纪欧洲商人与雇佣工人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

西欧民族国家

西欧现代民族国家是在“欧洲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略为仔细地看一下现代西欧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就可以看出它们完全是在某种经济上的“欧洲化”的过程中进行的。从16世纪以来的几百年间,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可看到这个过程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与王权的强大有密切关系。通过英法百年战争和英国红白玫瑰战争,就达到了这样一个效果:封建割据势力削弱,王权加强,形成以国王为首的统一的政治力量。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出现了以忠于国王为特征的爱国主义。在中世纪西欧各国主要是以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为主的。这种庄园经济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反而形成了封建割据的形势。但到中世纪后期,庄园经济基本解体,区域性城市及至全国性城市逐步形成,贸易和商业得以发展。最后形成统一的经济中心,这样统一的经济中心成为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条件。而在庄园经济解体,商业城市兴起的过程中,人口起了关键的作用。我们来看一看中世纪晚期西欧人口的变化状况。 十四世纪后半期人口开始重新增长时,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已经基本瓦解。封建社会瓦解之后,专制国家形成,最后形成西欧民族国家。当然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不仅仅是因为人口的变化,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影响。西欧的贸易和商业早在十一、十二世纪就有所发展了,比如,北意大利,中德意志和弗兰德的市镇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了。在12和13世纪,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由于自身消费的特点,不满足于以往庄园手工业者生产的低劣的手工业品,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这就出现不断发生庄园自营地缩减、劳役地租改为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等现象。14世纪初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出现所谓的封建主义的危机,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改为出租经营,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于瓦解。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城市商品兴起,封建庄园经济衰退的时期。之后经历黑死病和百年战争等的破坏,城市商品经济虽受打击,但最终恢复并繁荣发展,而封建庄园经济则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另外,在城市及商品经济的兴起过程中,以王权为中心的政府和城市是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的关系。为了要生存下去,国家必须得到远远多于它从传统封建收入来源所能得到的财政岁入,这样国家首脑为了得到税收就得鼓励、增加和扩大贸易。而商人和城市居民则需要的得到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并使政府成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庄园制的瓦解对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西欧近代早期资本主义农场的兴起、地租形态的更替、市场体系的孕育、农奴的解放等。为西欧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只有建立

欧洲各个国家简介

欧洲各个国家简介

芬兰 一、自然地理:面积为33.8145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北部,北面与挪威接壤,西北与瑞典为邻,东面是俄 罗斯,西南濒波罗的海。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曼塞耳基亚丘 陵海拔200—700米,中部为200—300米的冰碛 丘陵,沿海地区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芬兰境内拥有极 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国森林面积达2600万公顷,人均 林地3.89公顷。全国有66.7%的土地被森林覆盖, 其覆盖率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树种以云杉林、松树 林和白桦林居多,茂密的丛林中到处是鲜花和浆果。南部的 塞马湖面积达4400平方公里,是芬兰第一大湖。芬兰的 湖泊与狭窄的水道、短河、急流相连,从而形成互相沟通的 水路。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有岛屿约1 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素以“千湖之国”著称, 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芬兰的海岸线曲折, 长达1100公里。鱼类资源丰富。芬兰有三分之一地区位 于北极圈内,北部气候寒冷、多积雪。 二、人口:545万。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气侯比较温和 的南部。

三、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芬兰依靠森林 工业和金属工业走上强国之路。20世纪90年代,芬兰调 整经济结构,加大了知识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能 源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芬兰致力于发展清洁技术和低碳经 济,十分注重能源的利用率。如今,芬兰在造纸、交通、电 信、建筑、再生能源等领域有着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在环保 技术及解决方案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瑞典 一、自然地理: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半部。西邻挪威,边境长1619公里;东北接芬兰,边境长586 公里;东临波罗的海,西南濒北海,同丹麦隔海相望,海岸 线长2181公里,领海12海里。地形狭长,地势自西北 向东南倾斜。北部为诺尔兰高原,南部及沿海多为平原或丘 陵。湖泊约10万个,可通航河流较少。大部分地区属温带 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 响,平均气温1月北部-16℃,南部-0.7℃;7月北 部14.2℃,南部17.2℃。 二、人口:968万。绝大多数为瑞典人。外国移民及 其后裔约147万人,北部萨米族是唯一的少数民族,约1 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