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伯特_弗罗斯特_雪夜林边小伫_中的象征主义_崔珺熠

论罗伯特_弗罗斯特_雪夜林边小伫_中的象征主义_崔珺熠
论罗伯特_弗罗斯特_雪夜林边小伫_中的象征主义_崔珺熠

第3期

象征主义是作家、尤其是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某种意义上讲,所有诗歌都是象征的”(Benjamin1966,78)。诗人们喜欢在诗歌中加入象征,是因为象征主义可以“引入大量信息”(Benjamin1966,79)。也即是说,使用象征手法能让诗歌获得比字面更多的意义。罗伯特?弗罗斯特以他简单但却富于象征意义的诗歌语言,在20世纪的诗人中独具一格。这位著名的美国诗人,他写的《雪夜林边小伫》一诗广泛为人传诵。本文详细研究了此

诗中的象征意义。

1关于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曾四次获得普

利策奖,是美国20世纪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出生在旧金山,却在新英格兰的新罕布什尔,佛蒙特,马萨诸塞等地度过大半生,也因此首先被人看成是“一个地方性的诗人-新英格兰人”(Clayes&Gerrietts1975C 214)。

16岁时,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中学校报上发表

Abstract(Thispaperattemptstostudythesymbolicmeaningsofthepoem'StoppingbyWoodsonaSnowyEvening'writtenbythefamousAmericanpoetRobertFrost.Theauthorfirstofallpresentsabriefintroductiontothepoetanddiscussesthenotionofsymbolism<andthenanalysessymbolismusedinthepoemintheaspectofparadoxesreflectedinthepoem.

KeyWords(symbolismV RobertFrostV 'Woods'V 'thedarkestnightoftheyear'V 'sleep'

[收稿日期]2005-05-17

[作者简介]崔珺熠(1976—),女,山东茬平人,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摘要】文章研究了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伫》一诗中的象征意义。在对本诗简略介绍和讨论象征

主义概念的基础上,作者从诗歌中反映的矛盾角度,对本诗中象征主义的应用作出分析。

【关键词】象征主义;罗伯特?弗罗斯特;“丛林”;“年中最黑的夜晚”;“睡眠”【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581(2005)-03-0087-04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伫》中

的象征主义

崔珺熠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SymbolisminRobertFrost's'StoppingbyWoods

onaSnowyEvening'

CUIJun-y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China510640)

第4卷第3期2005年9月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shaTele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VocationalCollege

Vol.4No.3Sept.2005

87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卷

了自己的第一首诗。38岁时他迁往英国,随着“ABoy'sWill”在伦敦和波士顿的同时出版,他在大西洋两岸都获得了名声。1915年41岁时,弗罗斯特全家迁回美国,自此安顿下来,写作,教学,演讲,终老一生。

弗罗斯特一生中写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诗篇:比如“FireandIce”8“AfterApple-Picking”。他的人生志向“写几首很难忘掉的诗歌”已经真正实现了(Winnick81995)。

R.H.Winnick(1995)在1995年编辑《美国学术百科全书》时,对于弗罗斯特的写作生涯有如下的概括:

弗罗斯特作为诗人的地位来自于他某些诗歌,充满力量,令人难忘。“TheDeathoftheHiredMan”把抒情与戏剧性交织在无韵诗中。“AfterApple-Picking”是在自由诗体中以梦幻加入哲学寓意;“MendingWall”体现了弗罗斯特对于抒情诗8戏剧性对话和讽刺性评论的灵活掌握。弗罗斯特将田园情怀与哲学思辨结合,造就令人难忘的美丽诗篇。

与某些同辈相比,弗罗斯特在押韵和节拍等诗歌手法的应用上相对更为传统,而他的语言通常都是简单洗练的。因此,他把传统正式的手法与本国的语言习惯结合的技能,使得他的诗歌简单易读,却是过目难忘。然而,他诗歌中看似简单的语言通常都涵盖了巨大的哲学寓意,弗罗斯特在毁灭,消亡,死亡等一些严肃甚至是凝重的主题上,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象征与隐喻给诗带来了一种微妙而模糊的意味。因此,人们常常发现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欣赏他的诗歌时意见相左。

2《雪夜林边小伫》一诗字

《雪夜林边小伫》,写于1923年11月,常常被人研究,也是我自己最喜爱的诗歌。原诗如下:

StoppingbyWoodsonaSnowyEvening(1923)

WhosewoodstheseareIthinkIknow.

HishouseisinthevillagethoughR

Hewillnotseemestoppinghere

Towatchhiswoodsfillupwithsnow.

Mylittlehorsemustthinkitqueer

Tostopwithoutafarmhousenear

BetweenthewoodsandfrozenlakeThedarkesteveningoftheyear.

Hegiveshisharnessbellsashake

Toaskifthereissomemistake.

Theonlyothersound'sthesweep

Ofeasywindanddownyflake.

Thewoodsarelovely8darkanddeep.

ButIhavepromisestokeep8

AndmilestogobeforeIsleep8

AndmilestogobeforeIsleep.

(摘自WToreadapoembyDonaldHall81992.)尽管诗体还是传统的AABA8CCDC8EEFE和GGGG压韵格式,本诗语言质朴,也未破坏英文的规则:冗词,矛盾修饰法,同义反复,矛盾或其他语义变异都不曾在本诗中出现。正如Ogilvie(1962W668)所说:此诗用词毫不矫揉造作,隐隐有音乐节律;描绘了一幅胜景,不用太多想象就已暗示一个“故事”;篇幅短小,看似明确,但却“让人感觉诗歌中有比字面大得多的意义在”。(Ogilvie1962W669)

3《雪夜林边小伫》中象征手法的应用3.1象征的概念

我们与象征主义联想在一起的,就是从字面义到隐喻义中有选择的意义扩展。(Leech1969W162).Leech接着阐述了“常用的象征”,例如“火焰”=“热情”,是由于习惯和类似而得到了这样的意义;而诗歌中的象征通常都是隐喻性和转喻的。“诗人经常改进和发展自己的象征物,而不是依赖传统的象征物”。(Leech1969W162)

Benjamin解释说“事实上当诗人认为一段经历值得在诗歌中记录下来时,就意味着这段经历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当一段经历有特殊的意义时,就可能开始变为象征了”。(1966W78)

当可以在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中进行选择时,通常很难确定哪一个更好,这时就要看习惯用法和上下文了。而且,读者的“心理状况”('thementalset')也很重要。(Leech1969W162)读者不同的“心理状况”(Leech1969W162)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同一首诗有诸多不同的注解。而他们的“心理状况”主要和他们的文化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甚至他们读诗时的心情有关。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一首诗象征意义的理解。

3.2象征主义与隐喻的区别

88

第3期

分析象征主义时,我们可以用与分析隐喻相同的术语:喻体(vehicle)和本体(tenor)。喻体指象征本身,可以是行为,人物或事务;本体是象征的意义。一些象征有多个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多本体喻体(multi-tenoredvehicle);而有些象征则根本没有明确的意义。象征主义的范围通常比隐喻大,所以象征主义会涵盖更多的信息。

Benjamin(1966)这样解释象征和隐喻的关系:如果我们把隐喻定义为涉及到两个事物或行为的同一,那么,象征主义就是某种扩展的隐喻。“显然,有时很难也不必要界定隐喻和象征的界限”。(Benjamin1966>79)

作者认为与隐喻相比,象征主义包含的信息更为丰富并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因此本文中运用象征和象征意义的概念进行分析。

3.3《雪夜林边小伫》一诗的象征意义

诗人在“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停留在被“雪”覆盖的“树林”旁。他被美景深深吸引,然而他还有“诺言要兑现”,还要“很多路要赶”,还不能“睡下”。这首诗给笔者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诗人似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的生活充满矛盾。

“树林”象征诗人所向往的某个仙境或是天堂。然而,这个天堂也并不完美。“树林”在诗中有两个意象:一方面,它被雪覆盖“filledupwithsnow”并且可爱“lovely”;另一方面,它黑暗“dark”且深邃“deep”。林中的雪暗示着这片仙境般的净土是如此的纯净,安祥和可爱,而它的黑暗和深邃刻画出树林的神秘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样的象征可以理解为在人们心中,天堂是人人都向往的圣地,但是没有人能真正描述天堂的样子。因此,对于想逃避现实世界的人来说,天堂即又吸引力又充满神秘感。

“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thedarkesteveningoftheyear’)的本体(tenor)可被理解为在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白天和黑夜交替的时刻。尽管是最黑暗的时刻,却也是光明的起点;换句话说,从那一刻开始天不可能更黑了。因此,“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点,是睡着和醒着的交替点,是不清醒和清醒的交替点,是过去和未来的交替点。它体现了诗人当时徘徊在绝望和希望的交叉口,生动的反应了诗人当时复杂和矛盾的情绪。

诗的最后一节普遍被认为最具有象征意义:

ThewoodsarelovelyJdarkanddeep.

ButIhavepromisestokeepJ

AndmilestogobeforeIsleepJ AndmilestogobeforeIsleep.

这一节的内容还是关于诗人矛盾心情的描述。诗人被那个充满神秘感的“可爱的”,“黑暗而深邃”的“树林”深深吸引。然而,他兑现“誓言”的义务迫使他继续前行,在可以“睡下”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赶。

“ButIhavepromisestokeep”(但我还有誓言要兑现)象征着诗人完全清楚在现实世界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最后两句诗重复“AndmilestogobeforeIsleep”(睡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赶)强调了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中,诗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责任要承担,还有很多义务要尽,还有很多挑战要面对,因此他还不能够停下来享受平静。

笔者认为,“sleep”(“睡觉”)暗示诗人希望永远的安息,进入一个和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也就是说,“sleep”暗指诗人潜意识中对死亡的渴望,对进入天堂享受宁静的向往。正如学者JohnT.Ogilvie(1962>669)所说:“诗中所映射出的死亡渴望给这样一首简短而自然的小诗增加了沉重的色彩。”但他也承认“而如果放弃这种解释就完全错误了”。(1962>669)

简而言之,这首诗是关于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如何做出选择。诗人希望进入另一个世界,但又很清楚自己在现实世界的责任。而且,即使是天堂本身也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它纯洁可爱,另一方面,它神秘莫测。在矛盾面前,诗人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把梦想放到一边,在现实世界里继续前行。在人的一生中,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一段距离,因此,怎样在两者中取得平衡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成为一个人终身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4结语

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伫》一诗深受读者的爱戴,正如本文3.1中所述,读者不同的“心理状况”可能导致他们对同一首诗的不同理解。本文对这首诗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诗中所体现的各种矛盾。笔者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这首诗。

[参考文献]

[1]BenjaminJE.B.TheProvinceofPoetry[M].NewYork>AmericanBookCompanyJ1966.

ClayesJS.A.&GerriettsJJ.WaystoPoetry[M].

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JInc.1975.[2]HallJD.Toreadapoem(2ndedn.)[M].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伫》中的象征定义

89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卷

Orlando)Holt,RinehartandWinston,Inc,1992.[3]Leech.G.N.ALinguisticGuidetoEnglishPoetry.[2]NewYork)LongmanGroupLtd.1969.[4]Ogilvie,T.J.'FromWoodstoStars)aPatternofImageryinRobertFrost'sPoetry'inMiller,

Jr.J.E.&Slote,B.[2].(eds)TheDimensions

ofPoetry)ACriticalAnthology,NewYork)

DODD,MEAD&Company,Inc)1962.

[5]Winnick,R.H.ReviewofRobertFrost,inTheAcademicAmericanEncyclopedia[Z].copyright

1995GrolierElectronicPublishing.

90

罗伯特.弗罗斯特

罗伯特·弗罗斯特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 自然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赢得对他的诗歌成就的承认。在此后的年代中,他树立起作为一位重要的文学家的形象。他曾当过新英格兰州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却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 罗伯特·弗罗斯特4次获得普利策奖:1924年的《新罕布什尔》、1931年的《诗歌选集》、1937年的《又一片牧场》和1943年的《一棵作证的树》。在罗伯特·弗罗斯特75岁和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都曾向他表示敬意。他在约翰·肯尼迪1961年的就职仪式上十分引人注目,朗诵了他特地为这一场合写的诗篇《全才》。 罗伯特·弗罗斯特生平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 1874年3月26日,罗伯特·弗罗斯特出生于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他11岁时丧父,而随母亲迁回祖籍马萨诸塞州,并由其母抚养成人。其母的苏格兰人的忠诚和虔诚的宗教信仰对弗罗斯特的个性和文学事业有很大影响,使他的作品既崇尚实际又富有神秘色彩。他对诗歌的兴趣在中学时代就已显露,曾在校刊上发表过几首诗。1895年结婚,其后两年,与妻子帮助母亲管理一小私立学校。其间,写诗投稿给各种刊物,但很少得以发表。他卖出的第一首诗《我的蝴蝶:一首哀歌》1894年发表在文学周刊《独立》上。 1897年秋,弗罗斯特入哈佛大学,以便成为中学拉丁文和希腊文教师。但不到两年因肺病中断学业,从事养鸡。1900年举家迁往新罕布什尔州德里他祖父为他购买的农场。经营农场失败,又重新执教(1906年——1912年)。其最著名的诗歌大多是在德里创作的,但并未引起编辑们的兴趣。 1912年,弗罗斯特带领全家迁居英国。伦敦一家出版公司立即接受他的抒情诗集,1913年以《少年的意志》(A Boy's Will)为题出版。接着,他的叙事诗集《波士顿以北》(North Of Boston)又在1914年出版。英国评论家的热情赞扬引起美国出版界的重视。三家美国出版公司立即向他约稿。他在伦敦期间还结识了E.庞德、E.托马斯、T.E.休姆、W.W.吉布森、L.艾伯克龙比和其他诗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弗罗斯特于1915年2月返回美国,适逢他最初的两部诗集在纽约出版。他的诗受到美国读者的热烈欢迎。从此,他名气大增,结束了默默无闻的年代。此后,他先后在阿默斯特学院、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等院校执教或做

罗伯特_弗罗斯特_雪夜驻林边_解读

··2009·4引言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驻林边)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 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以上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著名的诗作之一,描写的是一个雪夜诗人在郊区林边欣赏雪景的情景。本文分析此诗,运用的是韩礼德的文体学理论。 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是语言系统的“功能”思想。韩礼德认为,语言形式,包括语法结构、语音结构等,其自身并不能表明它自己是否与一个语篇的文体相关。语言形式与文体的关联,是通过语言形式在语言交流中的“价值”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看它是否在语篇整体中起突出作用。在文学作品中,由于语篇的语言形式生成语篇内容的情景是作者在创作中创造出来的,所以要分析语言形式的文体风格,就要看它是否与表达作者的整体意义有关。这样,语言功能就成为连接语言形式与情景语境的中介。 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概念之一是前景化。他认为,某个突出的语言特征只要与作者的整体意义相关,这就是与语篇的情景语境相关,就是有动因的突出,就能实现前景化。情景语境又制约作者对意义的选择。语篇是在情景语境的制约下,通过对意义的选择而生成的。对音系层的选择,用以实现对词汇语法层的选择。对词汇语法层的选择,用以实现对意义层的选择。而对语义层的选择则是由情景语境支配的。所以语言形式的功能,是由其 是否在情景语境中起作用来决定的,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形式在语境中的功能(张德禄,1999)。本文主要是基于以上一些角度,来分析诗人如何使此诗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统一,写出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作品。 一、作者及其诗貌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Rrost,1874~1963)是美国现代诗歌史上的著名诗人,有“新英格兰诗人”之称,与艾略特一同被认为是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人物。 他是一名田园诗人,乡村的风景和生活是他写作的兴趣所在。他赞美客观事物,强调实在普通的东西,作品的生活气息真切,形象鲜活。而他骨子里是一位哲理诗人,他所写的生活悲惨而快活,美丑皆有,乱中又有统一,“他通过诗歌把乡村和城市、地方和世界、人和自然等因素并列、对比与揉和起来,令人通过一地、一时、一人、一物而领悟到人世间的普遍真理”(李宜燮,常耀信,1991)。 虽然他的诗富于深远的哲理,文字却十分普通,“他用一种略加提炼的流畅的口语写乡村生活的情景”(赵毅衡,1985)。他有很高的语言运用艺术。他的诗体虽然广泛,甚至有传统诗的形式,然而运用的却是完全现代的语言,诗句流畅自然。尤其节奏感很强,这主要由于他重视诗歌的音乐性,这也是他的诗难译的原因之一,当诗意勉强译出后,原诗的音乐性却无法传达出来。他又喜欢轻松,笔调轻快、洁美和谐,而将生活的复杂性尽寓其中。 诗人并非纯粹地写田园生活、写哲理,而是寓深情于其中,所以他又以善于写抒情诗而著称,尤其是抒情短诗。他的抒情短诗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如劳伦斯·汤普森所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于象征的意象揉和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彭予,1995)。 以上的这首“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就是弗罗斯特田园诗的典型代表作。该诗于1923年发表在他的诗集《新罕布什尔》。 二、诗中的自然境 这首独白诗的讲话人是诗人自己。内言:一个夜晚,诗人路经一片树林,见雪花悄然飘落,林木银装素裹,便禁不住停下来欣赏这一美景。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此时欣赏雪景的感受。 该诗形式上共有四段,每段四行,每行的基本韵律是四步抑扬格(两个音节一组,内有轻重抑扬,称为一步)。每段的1、2、4行押韵,第三行的韵是下一段1、2、4行的韵脚。第四段的所有四 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驻林边》解读 卫麦鹏 摘要本文分析的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抒情短诗“St opping by W oods on a Snow y Evening”(雪夜 驻林边),作品文字简练洁美、清新朴实,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与现实情怀。关于作品的语言运用,诗界的评论 各不相同。本文试用英国现代语言学家韩礼德的文体学理论,对其进行解析,从另一角度分析作品寓于诗歌语言的深意。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驻林边》语言功能前景化境界 247 --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1、汉江临泛/ 汉江临眺 唐代: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鉴赏 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同时,也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

19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0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话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补墙等

补墙 有一点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欢墙, 它使得墙脚下的冻地涨得隆起, 大白天的把墙头石块弄得纷纷落: 使得墙裂了缝,二人并肩都走得过。 士绅们行猎时又是另一番糟蹋: 他们要掀开每块石头上的石头, 我总是跟在他们后面去修补, 但是他们要把兔子从隐处赶出来, 讨好那群汪汪叫的狗。我说的墙缝 是怎么生的,谁也没看见,谁也没听见但是到了春季补墙时,就看见在那里。我通知了住在山那边的邻居; 有一天我们约会好,巡视地界一番, 在我们两家之间再把墙重新砌起。 我们走的时候,中间隔着一垛墙。 我们走的时候,中间隔着一垛培。 落在各边的石头,由各自去料理。 有些是长块的,有些几乎圆得像球. 需要一点魔术才能把它们放稳当: “老实呆在那里,等我们转过身再落下!”我们搬弄石头.把手指都磨粗了。 啊!这不过又是一种户外游戏, 一个人站在一边。此外没有多少用处:在墙那地方,我们根本不需要墙: 他那边全是松树,我这边是苹果园。 我的苹果树永远也不会踱过去 吃掉他松树下的松球,我对他说。 他只是说:“好篱笆造出好邻家。” 春天在我心里作祟,我在悬想 能不能把一个念头注入他的脑里: “为什么好篱笆造出好邻家?是否指着 有牛的人家?可是我们此地又没有牛。我在造墙之前.先要弄个清楚, 圈进来的是什么,圈出去的是什么, 并且我可能开罪的是些什么人家, 有一点什么,它不喜欢墙, 它要推倒它。”我可以对他说这是“鬼”。但严格说也不是鬼.我想这事还是 由他自己决定吧。我看见他在那里 搬一块石头,两手紧抓着石头的上端,像一个旧石器时代的武装的野蛮人。 我觉得他是在黑暗中摸索, 这黑暗不仅是来自深林与树荫。 他不肯探究他父亲传给他的格言 他想到这句格言,便如此的喜欢, 于是再说一遍,“好篱笆造出好邻家”。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翻译及赏析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林边小驻]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我知道林子的主人是谁,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虽村落是他所居之地。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他不会看到我停留于此,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凝视他的林子雪花纷飞。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我的小马一定以我为怪,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近无房舍,为何停伫。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况只有林子与冰湖,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和一年中最黑之夜。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他轻摇铃具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询问有错与否。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唯一的回复来自,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软雪和清风。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林子很美——昏暗而幽深,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但我已有约定。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沉醉前还有一段路要走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沉醉前还有一段路要走。 1 Summary: On the surface, this poem is simplicity itself. The speaker is stopping by some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He or she takes in the lovely scene in near-silence, is tempted to stay longer, but acknowledges the pull of obligations and the considerable distance yet to be traveled before he or she can rest for the night. Form: The poem consists of four (almost) identically constructed stanzas. Each line is iambic, with four stressed syllables: Within the four lines of each stanza, the first, second, and fourth lines rhyme. The third line does not, but it sets up the rhymes for the next stanza. For example, in the third stanza, queer, near, and year all rhyme, but lake rhymes with shake, mistake, and flake in the following stanza. The notable exception to this pattern comes in the final stanza, where the third line rhymes with the previous two and is repeated as the fourth line. Do not be fooled by the simple words and the easiness of the rhymes; this is a very difficult form to achieve in English without debilitating a poem's content with forced rhymes. Commentary: This is a poem to be marveled at and taken for granted. Like a big stone, like a body of water, like a strong economy, however it was forged it seems that, once made, it has always been there. Frost claimed that he wrote it in a single nighttime sitting; it just came to him. Perhaps one hot, sustained burst is the only way to cast such a complete object, in which form and content, shape and meaning, are alloyed inextricably. One is tempted to read it, nod quietly in recognition of its splendor and multivalent meaning, and just move on. But one must write essays. Or study guides.

《未选之路》罗伯特.弗罗斯特

The Road Not Taken --Robert Frost 《未选之路》罗伯特.弗罗斯特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黄色的丛林里分出两条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我站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直到它隐没在丛林深处。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然而我选择了另一条路,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静,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虽然那天在这两条小路上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两条路都未经旅人踩印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明知路途绵延无尽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我却怀疑是否应该回到原地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也许多年后在某个地方,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导读]丛林中分出两条路,一条野草萋萋,一条遍布足迹,放眼向路的尽头望去,你会选择哪一条? 罗伯特.弗罗斯特向我们阐明了他的观点:选择那条人迹较少的路,因为它更需要人们去经历--也许他想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应该多尝试下未曾走过的路。的确,可能我们并不是做每个决定之前都能考虑得清清楚楚,但是勇于尝试的人生才会少很多遗憾~~~~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一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是在马萨诸塞州劳伦斯上的中学,也在达特第斯学院时而务农,时而到中学教希腊语和拉丁语。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13年。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田园式的思乡情调。弗罗斯特是一位独具风格的美国现代诗人。他吟唱着20世纪的音调,又采用了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象征和哲理意味,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写的,这首诗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诗中的叙述者在清晨散步时来到了林间的一个岔道口,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路比较僻静,另一条路则有纷杂的脚印,显然平时行人比较多一些。但是在那天早晨,那两条路上的小草都还挂着露水,说明还没人从那儿经过。经过片刻的犹豫,叙述者决定走那条比较僻静的道路,因为那条道走的人少,更有探索的价值。但他虽然作出了选择,心里仍在嘀咕,假如选择了另外那条路,他将会遇见些什么样的东西。在诗歌的末尾,叙述者设想自己在多年以后向后人讲述自己在这个早晨所作出的选择,并且感叹在作选择时的一念之差往往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

和弗罗斯特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首诗虽然只是描写了生活中一个普通情景,但它表现的却是内涵及其丰富和深刻,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这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 各段详解 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犹豫不决。 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 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 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 诗人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这是一种象征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

2014年高考诗歌阅读真题与赏析资料汇编 一、(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 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 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 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 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 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 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阮郎归》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 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 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 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 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 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 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 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 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 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 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 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二、(新课标卷II)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1

雪夜林边小驻

诗人Robert Frost 简介: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 美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孩子的意愿》、《波士顿以北》、《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理智的假面具》、《慈悲的假面具》、《林间中地》等。1874年3月26日生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他11岁丧父,后随母亲迁居东北部的新英格兰。 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末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与《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获得四次普利策奖,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他的诗名日盛,于1924、1931、1937、1943年4次获得普利策奖(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

月22日)是唯一获得这个奖项的美国总统。)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赂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弗氏诗歌充满新英格兰乡间风味,诗歌语言平实,充满美国口语色彩,而诗人更被看作是美国的民族诗人。 Robert Frost(1874一1963)is a poet whose Poems begin with description of simple events,but usually end in Profound connotations far beyo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pecific events. This skill of expressing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f truth through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some Particular events is typical of Robert Frost’s style. A careful reading of his poem“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will show a great deal about his style.《雪夜林边驻足》是诗人最闻名的诗作之一,于1923年发表在诗集《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上。

雪夜林边小驻诗歌赏析

雪夜林边小驻诗歌赏析 《雪夜林边小驻》是罗伯特·弗罗斯特最著名也是最受欢迎的诗作之一,本篇论文除了分析了这首诗的形式——押韵之外,在分析诗歌内容时还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诗人面对三种人格结构的依次出现时的心理变化。诗人最终在超我的人格结构的主导下不再留恋那片幽静的树林,而是继续前进,从而体现了这首优美的诗歌所隐含的 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韵步;押韵;人格结构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为“新英格兰诗人”、“民族诗人”。他是用传统诗歌形式创作的杰出代表,在二十世纪诗歌改革的潮流中他却屹然不动,更加的显得难能可贵。《雪夜林边小驻》是弗罗斯特众多代表作品中的一部,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极其质朴的语言道出人生的哲理,引人深思。 我国学者对于这首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文体学角度解析:如俞瑶指出“弗罗斯特的小诗《雪夜林边小驻》一直为读者喜爱,这极好地证明了偏离的使用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探究作者的使用偏离的意图,从而了解诗歌更深层次上的涵义。”;对其解构主义角度解析:如谷峰指出“通过对这首诗进行解构解读,找出这首诗中的二元对立,即美丽平静与恐怖紧张,作者内心的平和与不安以及生

与死,体现了这首诗的多义性。”;以及对其核心意象“树林”的解析:如任景赛指出“这树林是诱惑也是一种警示,弗罗斯特作为一个诗人直面人生中的苦难,坚定地从事诗歌创作,从而摆脱了迷失林中的命运,最终履行了诗人的诺言”等其他的研究。但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一诗歌的,目前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本篇论文在分析诗歌内容及主题时,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探析这首诗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一、韵律美 这首诗共有四节,每一节四行,每行用的都是四音步抑扬格,押韵模式为连锁式的押韵模式,即a a b a;b b c b;c c d c;d d d d。诗人除了用了这一押韵模式,还用了押头韵和押元韵,使得整首诗充满了音乐美和韵律美。 这首诗共有四节,采用的依然是诗人钟爱的四音步抑扬格,每一诗行中的八个音节,一轻一重,错落有致。另外,诗人运用了连锁式的押韵模式,全诗共四小节,每节的第一、二和四行押韵,第三行的韵脚又成了下一诗节的主韵脚,第三行与下一诗节的第一、二和四行押韵。第一小节里第一行的“know”、第二行的“though”和第四行的“snow”同押/?u/韵。第三行的“here”同其他三行不押韵,但是与第二小节里第一行的“queer”、第二行的“near”和第四行的“year”连在一起同押/i?/韵。同样,第二小节里第三行的尾韵成

诗词翻译赏析

代赠 唐代: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般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来了。对其思念越浓,就越渴望和他相见,恨不得他立刻出现在楼前,她按耐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走到楼头前,想去眺望远处,看看他来了没有。可是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他怎么知道自己在思念他呢?就算知道又如何能这么快就来到跟前呢?她只得止步,折回楼内,欲望还休,欲见而无法相见,这种复杂的心情折磨得她坐立难安,满楼徘徊。此句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有很强的暗示性,往往用来点染离愁与相思。如李白的“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就是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展开。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即停止、罢休之意。为什么欲望还休呢?答案隐藏在下一句里。 “玉梯”,楼梯、阶梯的美称。“横绝”,即横度。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原来,主人公渴望见到心上人,情不自禁地要上楼眺望;突然想到他不能前来,于是停下了脚步。唉,不望也罢,免得再添一段新愁。就在这迟疑进退间,天上一弯新月洒下淡淡的清辉,将她的无限思念与失望投射在孤寂的身影中。“月如钩”,一作“月中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春风"反衬了"愁"。愁人眼里无春色,抬头望月,新月如钩。低头近观,只见芭蕉树的蕉心还未舒展,丁香树上尽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各自含愁不解。这既是主人公眼前实景的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芭蕉未展、丁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景物,无所谓愁,但在主人公眼里却是满目哀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故而花瓣怨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这两句诗移情入景,借景写情,设喻精巧,融比兴象征为一体。 诗人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来比喻愁绪,不仅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见可感、具体形象,更使得这种比况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不展的芭蕉与固结的丁香,不仅是主人公愁绪的触发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又成为其愁思的载体和象征。 这两句意境优美,音情摇曳,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两地徘徊表现得兴味悠长,多少情思尽在其中。清人陆鸣皋说:“妙在‘同’,又妙在‘各自’,他人累言不能尽者,此以一语蔽之。”赞叹的就是这两句诗的含韵不尽。

雪夜林边小驻

雪夜林边小驻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by Robert Frost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注释] Queer:Deviating from the expected or normal; strange:奇怪的,不平常的,a queer way of talking(一种奇怪的讲话方式)。词组:in queer street表示“负债”、“在困难中”等。 Harness:The gear or tackle, other than a yoke, with which a draft animal pulls a vehicle or an implement.挽具:一种与轭不同的用于将驮重动物系在车辆或工具上的马具Downy:Resembling down:似绒毛的。eg:downy white clouds. 絮状白云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雪夜林边驻足翻译及赏析

《雪夜林边驻脚》赏析(辜正坤) 这是一首充满梦幻情调和淡淡忧思的诗歌。弗罗斯特本人曾认为这首诗是他所有 创作的诗作中他最喜欢提到的诗。科林斯?布鲁克斯也认为:“在弗罗斯特的诗 歌中,这首诗最引人注目。”《雪夜林边驻脚》至少有5组意象连缀起来表达了 一种扑朔迷离、忧思惆怅的情调。第1组意象是雪夜。这是寒冷与幽暗二者的结合,象征着诗人心境的凄冷状态。第2组意象是树林,美丽、幽深,象征着诗人 的寄托。第3组意象是小马,这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命和力的象征。第4 组意象是湖冰,冷的极致,象征着死亡。是诗人本能地感觉到的必不可免的未来 的归宿。第5组意象是飞舞的雪花,漫天遍野,有点像是其余4组意象的中介物,弥漫而不执著,可见而不可触。飘然于前,忽焉在后,是扑朔迷离状态的最贴切 的写照。这种扑朔迷离状态由于诗中一连串的疑惑而进一步加强:“纳闷”“为何”“仿佛问,出了什么事情?”此诗的诗眼是“可惜我还有别的承诺等待完成(课文译为:可是许诺的事还得去做)”。诗人还有强烈的使命感,他还不愿意 就此在雪夜的林边永远驻步,生命的路程远未完结,他“不能安睡,除非再走一 程(课文译为:还得走好多里才能安睡)”。死亡这种极其重大的主题在这里被 淡化,诗人以一种近乎超然的人生态度来提到它。苟非有“承诺”,他也许会长 此沉睡林边! 诗歌的魅力正在于诗人对待生命与死亡的这种近乎超然的心态。来则来,去则去,人生在世,只要尽其所能地完成承诺,则无所遗憾。 不过,弗罗斯特终究还是愿意执著于生命的。他的超然也还不能达到苏轼(1037—1101)的那种超逸隽永、泻化无痕的清高境界:“缺月挂疏桐,/漏断 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 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词的境界亦有类于弗罗斯特诗境界处。此词意 境幽冷深曲,影影绰绰,恰如孤鸿之翩然而至,悠然而往。“语意高深!似非吃 烟火食人语”。但词旨毕竟有别,此词喻诗人不肯苟合取容、与世俗同流。 (选自《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弗罗斯特的诗歌多以自然为题材,树林、溪水、鸟禽、马驹,以及朴素的田园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