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香炉

历代香炉
历代香炉

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

发布时间:2014-09-29 13:41:32 浏览次数:311

展览概述:

中国用香历史悠久,最迟可上溯自上古时期,至今盛行不衰。古人认为香既是沟通人与神、敬奉先祖的媒介,又有怡情养性、启迪才思之妙用;既是袪秽致洁、美化居室的妙方,又是养生疗疾、袪疫辟瘟之良药。

中国历代所使用的香料品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树脂类香、膏脂类香、花草类香、瓜果类香、合香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树脂类香中的的沉香,因产量稀少、香味芬芳独特,自古以来便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钟爱,历来被视为敬神、礼佛、品闻、药用等最理想的香材,也是制作合香的核心。香文化由香料、香具等共同组成,特别是依香而生的香具,历经数千年演变,反映出不同时代用香文化背后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工艺技术和审美情趣等的历史变迁。

为弘扬中国沉香文化,普及沉香知识,给广大民众提供更多的机会了解和体验中国沉香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扩大山东在沉香文化展览与研究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相关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单位研究与展览水平的提升,经山东博物馆与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法门寺博物馆、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沉香保育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协商,在山东博物馆举办了“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

展览分为六个部分,以重要香具、典型香料、文史资料等展示汉代以来历代香具、香料的发展演变,以及香文化如何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

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您从中一定能体会到,香文化既是感性的嗅觉、视觉活动,也是理性的内心感知活动。由此,才堪称真正领略我国悠久深邃的香文化内涵。

本次展览共展出历代香器和珍贵香料238件(套),其中自战国直至近代的香器180件,产自越南、印尼、海南等世界各主要产地的顶级沉香58件。展览得到了各参展单位的鼎力支持,其中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提供展品148件,故宫博物院48件(套),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12件,山东博物馆28件,济南私人藏家2件。展品涵盖了陶器、瓷器、青铜、玉器等文物类别,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展品最多、文物等级最高的沉香文化展。

展厅特写

精品展示

汉青铜博山炉(高20厘米)

“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这段美妙的文字,描述的是汉代香器中最著名的博山炉。契合汉代神仙思想的流行,这种层峦叠嶂中隐见神人异兽的山形熏香器具应运而生。为使炉中容炭火熏炙树脂类香料,博山炉与早期与熏草配合的豆式熏炉相比炉腹加深,炉盖设计成耸立的山峰,山峦重叠处开细小的出烟孔,因此有发烟舒缓之效。

所谓“掩华终不发,含薰未肯然”,正是对博山炉贴切的形容。用它熏香时,香烟缭绕炉身,一时间,仙人衣袂飘飘,禽鸟翱翔,群兽灵动,仿佛如置身海上仙山。此博山炉炉体呈半球形,上有镂空的山形盖,盖上有一鸟形钮。炉身口沿为子母口,一侧有一固定的活页与盖相连。下有喇叭型座和底盘相连。整个熏炉制作颇为细致精美。

唐铜鎏金狮子镇柄手炉、铜鎏金香宝子

(长37厘米,高16.5厘米)

汉魏以降,佛教盛兴,隋唐发展至巅峰。由于佛教文化中,香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这为中国香器造型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佛教壁画及出土物中常见一种鹊尾或带镇柄香炉,以及盛放供养用香料的香宝子,就是此时的产物。

长柄香炉,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又名鹊尾炉或手炉,作为佛供养器,长柄香炉与香宝子搭配使用。据北宋释道诚集《释氏要览》“手炉”条载:“法苑珠林云: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狮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狮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此类手炉形象在敦煌壁画、绢画中多有表现,香宝子均附着在长柄之上。此次展出的长柄香炉为香炉、宝子分置,唐代著名禅僧神会塔基中发现有同式香炉,日本正仓院收藏一件此式紫檀金钿香炉,更是华美至极。

唐代铜器继承、引进了铸造、焊接、镂空技术,鎏金也在铜器上运用,制作更为精美。这件精美的鎏金狮镇显示出当时高超的技术水平。

该香宝子与铜鎏金狮子镇柄手炉为成套组合。香宝子分器身与盖。器身仿青铜器豆形,盖为七层塔形镇。香宝子用于盛放香材或香丸,经常与香炉配合供奉

于佛前。此件香宝子造型肃穆端庄,材质以铜鎏金,技艺精湛。

唐青铜附活环四足香熏(高15厘米)

多足香熏的造型一般腹部呈短筒状或盆式,腹部附铺首衔环,兽足有三足、四足及五足之别。器身、铺首、兽足为分铸,再经铆接组合而成。香熏有盖,有的带托座或无托座。这种多足铜香熏盛行于唐代,多为佛前供器。著名的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临潼庆山寺地宫均有此类多足香熏出土。

此香熏由炉盖、炉身组成。盖为复层塔式,盖顶饰宝珠钮,盖面有云纹及花式镂空。炉体直壁平底,壁上附四活环,下承四足。香熏造型精美,尽显唐代审美特

征。此种熏炉大多用于寺观宗教活动或大型仪式场合中,为衬托肃穆隆重的气氛。

唐镂空花鸟银香球(径4.6厘米)

唐代曾流行一种小型机巧香器,即“香球”,又称作“香囊”。唐慧琳《一切经音义》载:“香囊者,烧香器物也,以铜铁金银昤昽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可知唐代香毬的使用者主要是妃后贵人之类。明田艺蘅《留青日札》香毬条,亦指明其为“闺房之雅器”。《金瓶梅》中还具体描写了潘金莲在李瓶儿被窝里,“摸见薰被的银香毬”的细节。这种香毬因为内部球体如何转动,里面的香灰或火星都不会洒落出去,所以常被置于卧帐之中,即《西京杂记》中所称“卧褥香炉”。另据《太平广记》“同昌公主”条载:“公主乘七宝步辇,四角缀五色锦香囊,囊中贮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此皆异国献者。”的记述可知,这种设有提链和内部结构专为动态而设计的香毬,应是唐代贵妇人步辇上的悬挂之物。

此香球外壳镂空,内心用轴心线相互垂直的内外两层持平环支承一个小香盂,以圆环转轴的彼此制约和香盂本身的重心影响,使香盂随炉辗转而总能保持平衡,香灰或火星不会倾出。这种持平装置与近现代航空、航海不可或缺的导航仪器——陀罗仪的原理相同。香球的出现与使用,证明我国的持平装置技术最晚在唐代

已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唐三彩香熏(高25厘米)

此香熏上有盖下设座,是一套庄重的焚香用供器。盖为覆钵式,盖上立黄釉塔顶式钮,盖面镂绿釉花式出烟孔。炉筒腹平宽唇,唇面绿釉白彩饰均匀弦纹,底承黄釉五兽足。座平沿直口,全施黄釉。全器造型端庄,施彩明快协调,是难得一见的三彩香熏组件。

三彩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朝,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

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越窑青釉香盒 (内配原装香匙)

唐-五代(高4厘米,径8.5厘米)

盒扁圆形,分盖及身两部分。盖面隆起,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平底。盒原配瓷香勺,勺柄小巧别致,富含情趣。

南宋粉青釉鬲式香炉

(高9.5厘米,径10.8厘米)

此炉造型仿青铜鬲,炉折沿,短颈,扁圆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腹部与三足对应处饰有三条凸棱。炉施粉青色釉,莹亮如玉,有清晰开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