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

地貌学
地貌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地貌学

一、试卷结构

1)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参考书目部分80% 科普阅读部分20%

注:科普阅读部分主要是上中国知网、科学网了解地貌学方面的科学研究进展知识。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b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c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左右,共5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基础知识(绪论)

考试内容

地貌的概念及三要素地貌形成营力类别及作用地理循环概念及变异考试要求

(1)理解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内外营力随时间和地点不同而作用有所差异

(3)掌握影响地貌形成的主要要素有哪些及其作用

(4)掌握“地理循环”及其变异。

2、构造地貌

考试内容

构造地貌的三个级别:海底构造地貌、陆地构造地貌及其分区;大洋中脊及其形成机制、大陆边缘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陆地构造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一般成因;断层崖与断层线崖的区别及其形成过程、背斜山与背斜谷的发育过程、单斜构造区的微地貌与水系形式、火山构造地貌的基本类型。

考试要求

(1)了解构造地貌的三个级别,海底构造地貌、陆地构造地貌及其分区;

(2)掌握大洋中脊及其形成机制

(3)大陆边缘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

(4)陆地构造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一般成因

(5)熟练掌握并运用断层崖与断层线崖的区别及其形成过程

(6)结合实例分析背斜山与背斜谷的发育过程

(7)结合模型分析单斜构造区的微地貌与水系形式

(8)掌握火山构造地貌的基本类型。

3、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考试内容

风化壳的概念及一般剖面构成风化作用概念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的表现形式化学风化的不同阶段蠕动、崩塌、滑坡等概念及其成因、地貌表现作为如何防治灾害地貌

考试要求

(1)理解风化壳的概念及一般剖面构成

(2)理解风化作用、物理风化、生物风化、化学风化概念

(3)理解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的表现形式

(4)理解化学风化的不同阶段差异

(5)理解蠕动、崩塌、滑坡概念

(6)掌握并分析蠕动、崩塌、滑坡等三类重力地貌的成因及其地貌表现(7)能结合实例分析如何防治灾害地貌

4、流水地貌

考试内容

层流、紊流、坡面径流、线流的概念洪积扇概念泥石流概念河流纵剖面、均衡剖面概念河流阶地概念河漫滩概念河流袭夺概念掌握河谷横剖面一般地貌组合坡度和坡长与坡面冲刷的关系沟谷地貌的三段式结构洪积扇的形成条件及其沉积特征泥石流作为灾害地貌类型的地貌组合及其形成条件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河漫滩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江心洲的成因,多级阶地的形成环境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

考试要求

(1)理解层流与紊流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

(2)理解坡面径流概念并掌握其所形成的地貌

(3)理解线流概念及其所形成的沟谷系统

(4)掌握河谷横剖面一般的地貌组合、河口及其分段

(5)分析坡度和坡长与坡面冲刷的关系

(6)掌握沟谷地貌的三段式结构

(7)掌握洪积扇的形成条件及其沉积特征

(8)泥石流作为灾害地貌类型的地貌组合及其形成条件

(9)理解河床纵剖面与均衡剖面

(10)掌握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11)河漫滩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12)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

(13)结合实例分析江心洲的成因

(14)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规律与过程

5、喀斯特地貌

考试内容

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概念喀斯特的化学过程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类型地表与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组合关系喀斯特洞壁上的沉积物分析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喀斯特地区河流阶地与不同高度层洞穴的对比在研究区域新构造运动中的意义

考试要求

(1)掌握喀斯特地貌和喀斯特作用概念

(2)理解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3)理解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4)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与地带性

(4)掌握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类型

(5)理解地表与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组合关系

(6)分析喀斯特洞壁上的沉积物分析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7)喀斯特地区河流阶地与不同高度层洞穴的对比在研究区域新构造运动中的意义

6、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考试内容

风蚀作用与风积作用概念风化壳概念风蚀地貌概念黄土概念黄土地貌概念雅丹地貌概念风蚀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荒漠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黄土的成因及其分布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黄土中古土壤在研究古气候(地层)学上的指示意义为何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考试要求

(1)理解风蚀作用与风积作用发生的条件

(2)沙丘移动的方式与方向

(3)掌握风蚀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4)掌握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5)掌握荒漠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6)掌握黄土的成因及其分布

(7)掌握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

(8)分析黄土中古土壤在研究古气候(地层)学上的指示意义

(9)分析为何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7、冰川与冰缘地貌

考试内容

冰川地貌相关概念成冰作用方式冰川运动及冰蚀与冰积作用冻土及其分布规律冰川的类型(特别是山岳冰川类型)及其演化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山岳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冰缘地貌类型。

考试要求

(1)理解雪线概念

(2)理解成冰作用方式、冰川运动

(3)理解冰蚀与冰积作用

(4)理解冻土概念并掌握其分布规律

(5)掌握冰川的类型(特别是山岳冰川类型)及其演化

(6)掌握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山岳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

(7)掌握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

(8)掌握冰缘地貌类型

8、海岸地貌

考试内容

海岸地貌基本概念波浪作用、潮汐与潮流作用近岸流及其不同型式海面变动海蚀作用海岸带的泥沙运动及其堆积作用海蚀地貌的基本类型海积地貌、海岸类型海面变动的证据及其对全球气候演变与地区新构造运动关系的研究意义纵向或横向海岸在海运中的利弊分析。

考试要求

(1)理解波浪作用、潮汐与潮流作用、近岸流及其不同型式

(2)理解海面变动概念并分析海面变动不利之处

(3)理解海蚀作用

(4)理解海岸带的泥沙运动方式及其堆积作用

(5)掌握海蚀地貌的基本类型

(6)掌握海岸带沉积物的横向和纵向移动方式与的海积地貌、海岸类型关系

(7)分析海面变动对全球气候演变与地区新构造运动关系的研究意义

(8)分析纵向或横向海岸在海运中的利弊分析

9、科普阅读部分

考试内容

中国知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28349401.html,/)和科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28349401.html,/)两个网站有关地貌方面的研究进展。

考试要求

(1)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消化吸收,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并能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进一步探究

(2)能对有关实例(如具体事例、数据、图表等素材)进行适度分要并能正确地运用

(3)运用有关基本原理,对野外实际地貌现象能正确分析和识别

(4)要求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一些研究进展

三、参考书目与网址

严钦尚、曾昭璇主编: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北京大学地理系等编:地貌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王飞燕等编著: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杜恒俭主编: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1年

李维能、方贤铨:地貌学,测绘出版社,1983

倪晋仁、马蔼乃:河流动力地貌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杨景春、李有利编著,地貌学原理,北京大版社,学出2001年

中国知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28349401.html,/。

科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28349401.html,/。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一( 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其中,谷底包括河漫滩和河床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阶地发育。 2.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3.在岩溶地貌中,溶蚀洼地是溶蚀漏斗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4.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要高,说明降水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5.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活动层,下层叫永冻层。 6.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与输沙量成正比。 7.荒漠地貌按地貌特征与地表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将荒漠分为四种类型: 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 8.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 1/2 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两个波高处发生破碎。(P138,3.波浪破碎中的第2行) 9.淤泥质海岸类型可以划分为堡岛型,平原型和港湾型三种。 10.我国四大盆地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和四川盆地。 11.我国三大平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平原。 二.判断题(在题后括弧内打?或?,每题0.5分,共10分) 1.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常见的河流堆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 ) 2. 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 ) 也可从源头开始或河口开始溯源侵蚀抑或以瀑布形式实现后退

3. 河流袭夺是冲积平原上自由河曲截弯取直(分水岭迁移或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 ) 4. 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分布在谷底、洪水期可被淹没的阶梯状地形就是河流阶地。( × ) 见第四大题第六小题 5. 我国著名旅游胜地云南路南石林是白垩纪砂砾岩风化剥蚀(地表水溶蚀)形 成的地貌景 观。(× ) 6.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 ) 7. 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属于大陆冰盖地区(山地冰川的重要地貌)常见的冰蚀地貌类 型。( × ) 8. 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 9. 热喀斯特洼地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形态。( ? ) 10. 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环状冻土地貌。( ? ) 11. 砾漠是在湿润气候区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 砾漠是由沉积物(洪积物、冰积物)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风化作 用下,细沙和粉砂被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流动型)沙漠。(× ) 13.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 14(大陆裂 谷是由于地幔对流上升、地壳拉张、岩石圈变薄陷落的结果。( ? ) 15. 海沟-岛弧地貌是两个海洋板块(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之间的辐合汇聚地带。(× ) 16. 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的山地。( ? ) 17. 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 ) 18. 断层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范本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a28349401.html,)/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范本 一.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

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平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习内容 20XX年8月30日九溪十八涧途中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

地质地貌学作业整理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作业 1、名词: 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 地质作用所有引起地球的外表形态、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过程都称为地质作用过程,简称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三重概念:能、营力、作用方式) 2、简答题: 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构造特征分别是什么? 外部圈层 ①大气圈——大气圈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具有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成层(电离层),外层(逃逸层) ②水圈—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陆地水和海洋水是水圈的两大组成部分 ③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内生物的分布很广但不均匀。受太阳辐射量、气候、地形、地质、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阳光、空气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的地区生物多,反之则少。 内部圈层(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 ①地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②地幔—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 )以上的中间部分。上地幔出现地震波低速带;下地幔经受着强大的地内压力作用,由于压力随深度的增大,物质密度和波速逐渐增加。 ③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其为液态)、过渡层(为液体—固体的过渡状态)内核(横波又重新出现,说明其又变为固态) 地壳主要组成元素有哪些?(查课本) 地质作用类型的划分?

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

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

地貌学试题(资源)

一、选择题 1褶皱山系是重大的()的产物。 A地壳运动 B地质构造 C地槽回返 D流水作用 2绥化市域南部、西部、中部地区的地貌 类型属于()。 A剥蚀平原 B堆积平原 C洪积平原 D以上答案都不对3松嫩平原的地貌类型属于()。 A剥蚀平原 B堆积平原 C洪积平原 D以上答案都不对4绥化市域中部地区的地貌类型属于()。 A波状漫岗平原 B坡度很小的平原 C一马平川 D以上答案都不对5平原多数为()。 A剥蚀平原 B堆积平原 C洪积平原 D冲积平原 6盆地和周围山地是()的产物。 A同一构造成因 B不同构造成因 C同一构造 D不同构造 7高原或台地,是地面()的水平岩层 构造地貌类型。 A只受到轻微侵蚀 B没有受到侵蚀 C受到强烈侵蚀 D以上答案都对 8大陆裂谷是()的产物。 A地幔物质上涌和 地壳拉张 B地槽下降 C流水侵蚀 D大陆分裂 9粤北仁化县的丹霞 山,是典型的 ()。 A方山地貌 B峰林地貌 C崖壁地貌 D风成地貌 10桂林山水是() 地貌 A岩溶地貌 B峰林地貌 C崖壁地貌 D风成地貌 11地球上巨型、大型的 地貌,主要是由 ()所造成的。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人力作用 D岩浆作用 12山脉大多是() 构造抬升运动和强 烈侵蚀切割的产物 A第三纪晚期以来 B第四纪晚期以来 C白垩纪以来 D第三纪以来 13在原来稳定的板块 内部,由于(), 使一些断块强烈上 升,从而形成了断块 山。 A新构造断裂活动 B老构造断裂活动 C新构造褶皱活动 D老构造褶皱活动 14地球表面形状,指的 就是地壳表面由 (),简称为“地 形”或“地貌”。 A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 B构造构成的起伏形态 C土地构成的起伏形态 D岩体构成的起伏形态 15外力作用包括()。 A岩石风化作用、块体运 动 B流水、冰川、风力、海 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 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C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作 用 D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 动 16气候(主要为温度和降水 量)决定着外力的性质和强 度,从而影响到其塑造的地 貌。()与气候关系强 烈。 A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 B风成地貌、黄土地貌 C冰川地貌、冻土地貌 D海岸地貌、重力地貌 17关于大陆与大洋形成的学 说很多,其中以()最 为重要。 A大陆漂移学说 B均衡说和海底扩张—板 块构造说 C灾变说 D收缩说 18地貌学是介于()之间 的一门边缘科学。 A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 B水文学和地质学 C自然地理学和水文学 D自然地理学与气象学 19高原往往是()的结果。 A大面积构造隆起过程中 而外力侵蚀切割微弱 B大面积构造隆起过程中 而无外力侵蚀 C大面积构造隆起过程中 而外力强烈侵蚀切割 D无大面积构造隆起也无 外力侵蚀 20湖南张家界天子山的黄狮 寨、顶天楼等方山,地貌类 型上属于()。 A水平岩层构造地貌类型 B褶皱构造地貌类型 C断层构造地貌类型 D直立岩层构造地貌类型 21松嫩平原构造沉降过程中 主要表现为拗陷形式,内部 ()。 A缺乏明显的断裂活动 B有明显的断裂活动 C无断裂活动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2阿尔泰山、秦岭、阿巴拉契 亚山及乌拉尔山等均属() 大陆构造地貌类型。 A褶皱—断块山类 B新生代褶皱山系 C断块山类 D断陷谷和断陷盆地 23吐鲁番、哈密、艾丁湖、尤 尔都斯及焉耆等均属() 大陆构造地貌类型。 A褶皱—断块山类 B新生代褶皱山系 C断陷谷和断陷盆地 D断陷盆地。 24我国的太行山、吕梁山、恒 山、贺兰山、庐山和泰山等 均属()大陆构造地貌 类型。 A褶皱—断块山类 B新生代褶皱山系 C断块山类 D断陷谷和断陷盆地 25汾、渭河谷等均属() 大陆构造地貌类型。 A断陷谷和断陷盆地 B断陷盆地。 C大陆裂谷 D断陷谷 26庐山的五老峰,在地貌上是 (),只有在单斜崖一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_有关地理的读书心得五篇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_有关地理的读书心得五篇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它也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基础学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 今天,我看了地理中国。这次的故事讲得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3、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在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异同 相同点: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不同点: (1)沉积岩和岩浆岩中铁的总量大致相同,但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岩中则FeO略高于Fe2O3,这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有氧的条件下,大部分Fe2+被氧化为Fe3+所致。 (2)沉积岩中K2O>Na2O,而岩浆岩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岩浆岩风化分解后产生的Na2O常形成易溶性盐溶于海水中。而含钾矿物如白云母在表生条件下较稳定,粘土矿物又易于吸附钾,故母岩中的K2O大部分含在白云母碎屑和粘土吸附物中进入沉积岩。 (3)沉积岩中富含H2O和CO2,这显然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表生条件下所致。 4、简述冰斗的形成过程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蚀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5、黄土的主要特征。 (1)成分 ①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②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③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2、厚度

地质地貌学

第一章矿物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原生矿物:由于岩浆的冷却分异,其中的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在地表或近地面,与太阳能、大气和水有关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改变,而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造岩矿物:对于形成岩石有普通意义的矿物。 粘土矿物:是蚀变演示经交代作用、原生矿物经风化淋湿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是次生矿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得性质。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断口:是指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沿着一定得结晶方向破裂

而形成的断开面。 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性吸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结晶习性:指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刑天的习惯。 结晶质:矿物在适应的条件下形成规律的几何体外形的物质。 二、简答题 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的晶体构造特征: ①岛状构造②环状构造③链状构造④层状构造⑤架状构造 2.矿物的晶体分类法及其代表矿物 按晶体化学分类法,把矿物分为5大类12种类型 ①.自然元素:即单质金属或非金属,如金刚石。 ②.硫化物:元素同硫结合,如方铅矿(PbS)闪锌矿(ZnS) ③.卤化物:卤族元素化合物,如岩盐(NaCl)萤石(CaF2) ④.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a.金属氧化物,如石英(SiO2) b.金属氧化物与水联合派生,如褐铁矿Fe2O3‘H2O ⑤.含氧盐: a.硅酸盐:元素同SiO44-结合,如橄榄石(Mg2Fe)2[SiO4]

2011地貌学原理期末试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基地班《地质地貌学》期末复习题(1) 地貌学原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岛弧和海沟主要分布在岩石圈板块相互分离的边界地带。() 7.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实习一、矿物(一) 理解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 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 观察理解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理解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 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理解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 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 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理解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 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理解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 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理解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 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理解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 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理解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理解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理解实习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 内教学之后,将实行为期三周的野外理解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水平 以及实际观察水平和动手水平,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水平。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 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理解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 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 相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 1.观察理解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

陆地构造地貌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首页)

第一章构造地貌 概念: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即通过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按规模可分为三级: 1)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2)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3)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与海底的特征 1. 大陆和海洋的分布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1)大陆特征 大陆是高出海面的高地,占全球面积29.2%。它的内部起伏很大,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米;最低点为约旦河谷地的死海洼地,高度为-399米。虽然地形高差很大,但大陆的平均高度只有875米。 按高度分配,以500~8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最大,它占大陆面积的47.82%;高度200~500米的丘陵次之,占26.8%;高度0~200米的平原再次,占24.85%;高度小于0的陆地面积最小,仅占0.53%(表4-1)。就世界各大洲而言,南极洲地形最高,平均高度2200米,欧洲及大洋洲最低,仅340米(表4-2)。 表4-1 大陆和大洋面积统计表

表4-2 世界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 (2)大洋特征 大洋是指海平面之下的水底部分,占全球总面积70.8%。从构造地貌观点看,它又分为大陆边缘和洋底两部分。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之间的构造过渡带,水深0~-2500米或0~-3000米,在这里,大陆型地壳厚度逐渐减小直至尖灭,地貌上靠近大陆一侧的称为大陆架,而靠洋底一测的称为大陆坡和大陆基。这三个地段连接起来,构成了一条上凸下凹形曲线,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底斜坡区。 洋底是在水深-2500米(或-3000米)至-6000米以下的大洋底部,它占全球面积54.7%和大洋面积77.2%,是地球上最深而规模巨大的凹地,平均水深为3800米。在世界各大洋之中以太平洋最深,平均深度为3940米;北冰洋最浅,平均深度为1117米(表4-3)。洋底的起伏也很大,如最深的马利亚纳海沟-11034米至高出海面4205米的夏威夷海岭的冒纳罗亚火山,高差达15000多米。洋底次级地貌也多,有海岭、海底高原、深海丘陵、深海平原和海底峡谷等等,其规模也很大(表4-3)。 表4-3 世界各大洋的面积及深度 整个地壳表面面积为5.1亿km2,据统计,陆地面积约占29.2%,而海洋面积约占70.8%。从大地构造的角度看,大陆架和陆坡也是大陆的一部分,这样算起来,大陆约占35%,海洋占65%,两者构成地球上的两大基本地貌单元。 根据不同高度的地貌所占面积的比例,可以画出地表起伏的曲线,由曲线可以看出,大陆和海洋在地表呈两个明显的台阶。第一级台阶分布在-3000~-6000m,平均深度为-3729m大部分为洋低。第二级台阶分布在1000~-200m,平均高度为875m,大部分为陆地,一部分为陆架。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海拔8844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 陆壳与洋壳的特征和成因

喀斯特、丹霞、雅丹地貌区别与分析

读书笔记 ---关于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的比较与总结暑假在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时,在该杂志期刊简要的介绍了这三种地貌,在这本书的介绍上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体现,没有能够系统的对这三种地貌进行比较,以及对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加之自己在对这三种地貌的了解甚少,同时看到这本杂志上的唯美图片,于是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成的时间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这三种地貌在大一的《自然地理学》上就有过介绍,但是自己觉得还是不够深入,在自然地理学上主要是对喀斯特地貌作了详细的介绍,但是对另外两种地貌就没有详细的阐述,在这我想通过自己的仅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自己的其的理解进行区分。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这三地貌的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 1.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1.2喀斯特地貌的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1.3化学原理 :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 1.4喀斯特地形分类 : (1) 按其发育演化 1.4.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1.4.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1.4.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1.4.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 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1.4.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1.4.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 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按出露条件 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3)按气候带 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4)按岩性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概论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解释。 7、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 (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地貌学原理复习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复习思考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4.石窝与雅丹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 2、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3、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4、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公道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共五天: 5月9号--老师在教室给我们先容了我们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及实习时应留意的事项并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5月10号--我们在莲花洞实习在这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5月11号--我们来到了京

娘湖熟悉并鉴别沉积岩的层理、层面结构老师并先容了河流的地质作用和河谷的形成。 5月12号--到达古武当山我们了解了片麻岩等岩石的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 5月13号--回到学校把自己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完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前的预备: 5月9号老师告诉我们要往武安实习实习地点有三个:莲花洞、京娘湖、古武当山。要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已让我们有目的的实习。实习时留意安全不能掉队一切活动应集体行动。 接着老师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1﹚地形地貌 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南段西连太行山地东接华北平原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为陡峻的断块山地山峦起伏向东逐渐过渡为丘陵、平原。总的地势是西北、西部高东南、东部低。 ﹙2﹚莲花洞

地貌学

地貌学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概念:地貌、地貌学、海拔、高差、起伏高度、平原、台地、丘陵、山地、内营力、外营力 2.掌握用基本地貌形态分类指标划分地貌形态类型的方法。 3.分析地貌的成因。 4.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5.了解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6.理解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构造地貌、断层线崖、火山地貌、断层三角面、倒置地形、褶断山、单面山、大洋中脊、顺地形、逆地貌。 2、按规模可将构造地貌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它们主要包括哪些地貌类型? 3、叙述洋底、大陆和大陆边缘的形态和地壳特征。 4、按规模可将构造地貌划分为哪几个等级? 5、活动构造地貌带及其特点。 6、构造运动相对稳定区地貌及其特点。 7、大洋盆地的地貌构成及其特点。 8、大西洋型大路边缘的特征与形成过程。 9、东亚型大陆边缘由哪三个部分组成?东亚型大陆边缘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10、陆地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特征和成因 11、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形态和成因。 12、试述单面山和猪背脊的异同。 13、倒置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14、试述断层崖与断层线崖的异同。

15、简述褶皱构造地区水系的特征及其发育。 16、锥形火山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概念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热力风化、融冻风化、风化壳、重力地貌、块体运动、稳定系数、内摩擦角、滑坡、崩塌、倒石堆。 2、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有哪些类型?其原理是什么?形成的风化产物是什么? 3、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有哪些?可以将风化壳自上而下分为哪几层? 4、分析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5、分析气候、地貌、岩性、构造和时间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 6、分析风化壳的空间分布规律。 7、分析块体运动力学原理。 8、分析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 9、倒石碓及其堆积特征。 10、滑坡地貌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11、分析滑坡滑动的力学机制。 12、分析滑坡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 13、根据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哪些地方易发生崩塌? 14、根据滑坡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哪些地方易发生滑坡? 15、对比崩塌和滑坡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地理读后感(共3篇)

地理读后感(共3篇) 篇:地理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地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地理读后感(一)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地理读后感(二)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天,我看了地理中国。这次的故事讲得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

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看!这样的节目可以让我们增加很多知识,让我意识到﹕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其相比,人类的力量是那么渺小,纵然科技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我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而是要造福自然界,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理读后感(三) 我读了两本书,它们的名字就叫《左手历史右手地理之中国上下》。 这两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起,一直讲到了辛亥革命。几千年辉煌的历史,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屈原沉江时那悲愤的哭声。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苏武牧羊时那掉光了毛的旌节,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在书中,这些人物被描写得活灵活现。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爱这两本书,我爱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希望能帮助您! 第2篇:地理读后感 地理读后感——中国的版图因何“竖”了起来?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三,因此在地图上我国的面积也是颇为可观的。巨大的国土面积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但也产生了许多意识问题。地图的显示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点。 我国的地图是横版图。这种图会将陆地面积完整的展现出来但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