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

各论
第一章 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延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簇集性小水泡 明显神经痛
经呼吸道粘膜入血,水痘/隐性感染 潜伏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激活,沿神经走行,产生水泡神经痛,不复发 好发于成人
症状:轻度乏力,低热,纳差 好发肋间N,颈N,三叉N 腰骶N区 潮红斑-丘疹(簇状不融合)-水疱 带状排列 不超过中线
特殊
眼型 溃疡性角膜炎
耳型 耳痛 面瘫 外耳道疱疹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痊愈后(4周后)依然有神经痛 称为 PHN
治疗:1 抗病毒:早期足量,减轻神经痛,缩短病程 阿昔洛韦
2 止痛:索米痛片 吲哚美辛
3 糖皮质激素:早期合理应用缩短炎症过程
外用药:干燥消炎为主:炉甘石洗剂 阿昔洛韦乳膏 3%硼酸溶液等


第二章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种类多 耐寒 耐紫外线和X线 分酵母菌和霉菌 感染途径为接触,吸入,食入。
1、体癣股癣:体癣是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的皮肤癣菌感染 股癣是腹股沟,会阴 肛周臀部的感染
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直接、间接、自身感染
夏秋季多发,肥胖多汗,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抑制者易感
红色丘疹,丘疱疹,小水疱-有鳞屑红色斑片,边界清晰向外扩张且中央消退,形成环状或多环状 瘙痒
根据临床表现,鳞屑检查到菌丝或孢子可确诊
注意个人卫生 不共用 外用药为主 酮康唑霜 等 内用依曲康唑
2 手足癣:侵犯除手背足背的 夏秋季多发
临床表现:
(1)水泡鳞屑型 指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 针尖大小深在水疱,不易溃破,可融合为房性大疱,取出疱壁露出蜂窝状基底,鲜红糜烂面,干涸后领圈状脱屑,可不断蔓延,脱屑为主,瘙痒明显(用霜剂,水剂如联苯苄唑)
(2)角化过度型 病处皮肤干燥,角质增厚,皲裂(剥脱作用强制剂,复方苯甲酸软膏)
(3)浸渍糜烂型 指缝 皮肤浸渍发白易剥脱,露出红色糜烂面,瘙痒,或伴恶臭(粉剂如咪康唑粉干燥后同1)
诊断: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或培养
3 甲真菌癣:甲板甲下组织感染 皮肤癣菌感染所致
分为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近端甲下型,全甲毁损型
难治疗,去除病甲外用抗真菌剂


第三章 疥疮
疥螨(夜间活动)寄生皮肤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 接触传染,传染性强症状轻,有自限性
好侵犯皮肤薄嫩处,表现为丘疹,丘疱疹,隧道 可有疥疮结节(机械刺激,毒性刺激,结节周围浸润)可继发细菌感染,剧氧
诊断:接触传染史,丘疹水疱隧道,阴囊瘙痒结节,夜间加剧
治疗:注意个人卫生 家庭集体同治
外用药物:从颈部到足部

全身涂擦,期间不洗澡不更衣:10%硫磺软膏 5%扑灭司林 25%苯甲酸苄酯乳剂 1%γ-666霜 结节难以消退的切了
内用药:伊维菌素200mg/kg单次口服


第四章 接触性皮炎
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1,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人和人接触后均可发病 无一定潜伏期 皮损多局限于直接接触部位 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
2,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典型IV型超敏反应。半抗原--载体蛋白,郎罕细胞HLA-DR抗原结合--完全抗原复合物--TC致敏 有一定潜伏期 皮损广泛性,对称性 易反复发作 皮肤斑贴试验阳性
急性:起病急,局限于接触部位,境界清楚的红斑,皮损形态与接触物有关
慢性,亚急性: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长期接触呈慢性化病变,轻度增生,苔藓样变
内用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 外用炉甘石洗剂,3%硼酸溶液控制渗出,外用糖皮质激素,有感染则外用抗生素


第五章 湿疹
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情易反复发作
病因:内部因素: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
外部因素:食物,吸入物,生活环境,动物皮毛,各种化学物质
临床表现
1.急性湿疹:面,耳,手,足,前臂,小腿。对称分布,红斑基础上丘疹丘疱疹水泡融合成片,境界不清,边缘症状轻,瘙痒剧烈
2.亚急性湿疹:较前者红肿减轻,皮损暗红,少许鳞屑轻度浸润
3.慢性湿疹:慢性化,浸润暗红斑上丘疹抓痕鳞屑,苔藓样变
组织病理学:急性:表皮内海绵,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
慢性: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明显,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变粗

急性湿疹与急性接触性皮炎
湿疹 接触性皮炎
病因 复杂,多数内因,不易查清 多属外因,有接触式
好发部位 任何部位 接触部位
皮损特点 多形性,对称无大疱坏死,炎症轻 单一形态,有大疱坏死,炎症重
皮损境界 不清楚 清楚
自觉症状 瘙痒,不痛 瘙痒,灼热或疼痛
病程 长,易复发 短,
斑贴试验 阴性 阳性

内用药物: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可可用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等,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
外用药物:急性无渗出或渗出不多者用氧化锌油;渗出多者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或加抗生素;慢性者用软膏硬膏涂膜剂


第六章 荨麻疹

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多数找不到确切原因: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动植物因素,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以及吸入物等其他因素
发病机制:超敏反应:多数为I型,少数为II型III型 I型:IgE--肥大细胞,碱粒受体结合--致敏状态--再次进入--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平滑肌收缩,纤体分泌增加
非超敏:刺激因素直接刺激肥大细胞分泌
临床表现:1.急性荨麻疹:自觉皮肤瘙痒,红色风团(消失快不留痕迹)新皮损此起彼伏。严重者心慌烦躁休克,胃肠道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窒息
2.慢性寻麻疹:六周以上,风团水肿瘙痒,局部全身
特殊性: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胆碱能性,日光性,压力性
治疗:抗过敏,对症治疗,首先去除病因
内用:急性荨麻疹:首选没有镇静作用的H1受体拮抗剂 重症者抢救:①注射肾上腺素②肌注地塞米松+静滴氢化可的松③上述操作后血压80以下,使用升压药④保证气道通畅,呼吸循环正常⑤心跳呼吸骤停者心肺复苏
慢性寻麻疹:抗组胺药为主
特殊性荨麻疹:抗组胺药基础上再对症使用
外用:夏季止痒液,炉甘石洗剂;冬季止痒乳剂


第七章 药疹
病因:个体因素(敏感性) 药物因素(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各种生物制剂)
发病机制特点:超敏:①有一定潜伏期②只发生于药敏体质者③皮损及病程只与药敏程度有关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多样⑤交叉过敏,多价过敏⑥病程自限性,抗过敏和糖皮质激素疗效好
非超敏:非免疫活化 过量反应与蓄积作用 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缺陷或抑制
临床表现
1.固定性药疹:磺胺,解热镇痛,巴比妥,四环素等类引起圆形类圆形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紫红色斑疹,轻度瘙痒,有特征性。
2.荨麻疹型药疹:鲜红风团形态不一全身泛发对称分布持续时间长
3.麻疹型或猩红热型:最常见,类似麻疹与猩红热但症状轻
4.湿疹型药疹
5.紫癜型药疹
6.多形红斑型药疹
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最严重类型,尼氏征阳性,伴显著内脏伤害,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抢救不及时常因继发感染,肝肾衰竭,电解质紊乱,内脏出血等死亡
8.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9.痤疮型药疹
10.光感型药疹
11.药物超敏反应综合症
体内实验:①皮肤试验(皮内试验,划破试验,点刺试验,皮窗试验和斑贴试验)②药物激发试验:药疹消退一段时间后口服试验剂量,以探查可疑致敏药物
体外实验:安全性高但不稳定操作复杂
预防:①过敏史②皮试③避免滥用药物④注意药疹早期症状

⑤已知致敏药物归档
治疗:原则:停排抗支防
轻型:停药,仅针对皮损
重型:①及早使用糖皮质激素②防止继发感染③加强支持疗法④加强护理及外用药物治疗

第八章 多形日光疹
UVA,UVA为主要致病因素
特发性间歇性反复发作,以多形皮损为特征的光感性皮肤病,一般认为是迟发型超敏反应介导
春夏季加重,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曝光部位,皮损形态多样,个体单一形态为主,易反复发作,病程长短不一.瘙痒灼烧感
光斑贴试验养性,紫外线红斑试验异常反应,光激发阳性
预防治疗:避免暴晒,外用药应根据皮损性质和部位可外用炉甘石袭击,糖皮质激素霜剂,避免使用焦油类
内用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为主,避免使用光敏药物

第九章 银屑病
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鳞屑性红斑.
遗传因素(HLA)与环境因素(感染,精神紧张和应激事件,外伤手术妊娠吸烟药物作用)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免疫介导 免疫因素肿霍华德TC释放细胞因子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
1.寻常型:起初红色丘疹或斑丘疹,上覆盖厚层银白色鳞屑,蜡滴现象,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肘部膝部骶尾部最多见,对称性
分期:①进行期:新皮损,浸润炎症明显,周围红晕②静止期:稳定,鳞屑多③退行期:皮损缩小变平,色素减退色素沉着
2.关节型:除皮损外可出现关节病变,类风湿因子阴性
3.红皮病型 4.脓疱型:潜在性无菌性小脓疱
组织病理学:角化过度+角化不全,颗粒层减少消失,棘层肥厚,表皮突规律下延,末段曾宽呈杵状,真皮乳头上方棘层变薄,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周围淋巴浸润
治疗:禁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针对不同病因类型病期给予相应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软膏明显疗效,应注意不良反应
全身治疗:VA酸类(全能),免疫抑制剂

第十章 寻常痤疮
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脂溢部位.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开口过度角化和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有关
临床表现:包括粉刺(阻塞),浅表脓疱,炎性丘疹,结节,囊肿,瘢痕
特殊类型:聚合性痤疮:较严重,严重结节,囊肿,窦道,瘢痕 爆发性痤疮,药物性痤疮,婴儿痤疮,月经前痤疮,化妆品痤疮
诊断:年轻人,好发颜面,前胸后背
鉴别诊断:酒渣鼻(中年人,鼻尖,两颊;晚期鼻赘)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成年人,中心坏死,对称,下眼睑融合成堤坝状)
治疗: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消炎,调节激素水平
1.一般治疗:清水洗脸,控油,禁食辛辣油腻,多吃水果蔬菜
2.外用药治疗:①VA酸类②过氧苯甲酰③抗生素④壬二酸⑤硫化硒
3.内用药治疗:①抗生素②异VA酸③抗雄激素药物④糖皮质激素

第十一章 淋病
淋病奈瑟菌(淋球

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
主要侵犯年末,尤其是单层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的粘膜有特殊亲和力,入侵男性前尿道,女性尿道及宫颈等处,与尿道上皮细胞结合进行繁殖,沿泌尿生殖道上行,进入粘膜下层引起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潜伏期有传染性
1.单纯性淋病
①淋菌性尿道炎: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红肿,分泌黄色脓性物质,可有尿道刺激症.
②淋菌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尿痛,非经期子宫出血,经血过多等.分泌物初为粘液性,后转为脓性.体检可见宫颈口红肿,触痛,脓性分泌物
③淋菌性肛门直肠炎:轻者肛门瘙痒,灼烧感,排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重者里急后重,可排大量脓性,血性分泌物
④淋菌性咽炎:基本无症状,表现轻度咽炎和扁桃体炎
⑤领军型结膜炎:产道传染及接触传染,多为双侧.表现为结膜充血水肿脓性分泌物较多
2.淋病并发症:淋菌性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女性主要为淋菌性盆腔炎
3.播散性淋球菌感染:播散全身,可引起菌血症.常见于经期/妊娠妇女.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四肢关节附近皮损以及其他各类炎症
诊断: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
治疗:头孢曲松,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用量因病而异


第十二章 艾滋病
临床上以淋巴结肿大,厌食,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起病,逐渐发展至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肿瘤等而死亡。
发病机制:进入人体--与辅助T淋巴系帮CD4+分子结合进入靶细胞--反转录RNA为DNA--整合入宿主细胞DNA 两种归宿:①以病毒DNA为模板--新病毒颗粒--芽生--细胞死亡 ②病毒DNA序列被终生携带--潜伏期--受刺激激活--大量复制使细胞死亡
临床分期及系统表现
1.急性HIV感染:2--6周,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表现为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可有淋巴细胞总数减少,血沉加快,噬异性抗体试验阴性,CD4+T明显减少,CD4/CD8降低
2.无症状HIV感染:原发HIV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延伸,具有传染性.
3.艾滋病:患者有发热,腹泻,体重下降,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常合并各种条件性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为致死原因.
HIV感染的皮肤表现
1.非感染性皮肤损害:皮损多样,可类似其他皮损但病情更为严重
2.感染性皮肤损害:表现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然病情较一般患者严重
①带状疱疹②单纯疱疹③疣④真菌感染⑤细菌或节肢动物感染
3.皮肤肿瘤:①卡波西肉瘤:常见于颈部,躯干,上肢等处;粉红色斑疹(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淡紫色/棕色斑疹或斑块--出血性皮损和结节②淋巴瘤③其他恶性皮肤肿瘤
实验室诊断: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1.HIV检查:病毒分

离培养,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病毒载量检测
2.免疫缺陷的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2*109/L;1--2;<1
②CD4计数:≥0.5*109/L;0.2--0.5;<0.2
③CD4/CD8比值小于1,因CD4减少
④β2微球蛋白测定:艾滋病患者明显增高
3.条件致病菌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查
诊断标准
1.HIV抗体阳性且有以下任何一项:①近期体重减轻10%以上,持续发热(38度)/腹泻(3-5次/天)一个月以上②卡氏肺囊虫肺炎③卡波西肉瘤④明显的真菌或其他机会致病菌感染
各项接近前者有以下任何一项,可确诊:①CD4/CD8<1.CD4下降②全身淋巴结肿大③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治疗:尚无特效疗法
1.抗HIV治疗:组织HIV体内复制繁殖:①NRTI:AZT,DDI,DDC②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英地那韦,瑞托那韦③NNRTIs:NVD,DVD
鸡尾酒疗法:联合用药①经证实有效②协同作用③无交叉耐受④无蓄积毒性⑤应用实用性
2.免疫调节治疗: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丙种球蛋白,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3.机会性感染的治疗:针对病原微生物采用相应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4.卡波西肉瘤的治疗:皮损内注射长春碱,放疗,联合化疗
5中医药治疗:紫花地丁,甘草素,天花粉蛋白;人参,当归,女贞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