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4《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4《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仙桃四中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题:新授

主备:高小飞审核:李丽课时:1课时时间:2012-7-11 教师寄语: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

学习目标

1、情感诵读,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2、语言品读,体会这封信精彩的反语特色。

3、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资料链接】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晨曦( ) 惊骇( ) 瞥见( ) 琉璃(

)

箱箧( ) 珐琅( ) ( ) 劫掠( ) 缭乱( )

2.解释词语

荡然无存:奇迹:

独一无二:典范:

不可名状: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眼花缭乱:

3. 请搜集有关雨果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交流、补充、归纳。

4、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二、课堂研讨

1、导入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主要内容:描述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想情感:对圆明园的热情赞美,对英法联军的强烈谴责。

(2)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2~10)作者赞誉了圆明园,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4、研读赏析

1、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2、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及有 _______

_ ,罗马有____________ ,巴黎有 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 _____。

3、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4、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5、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5、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5、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6、“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7、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8、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9、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三、拓展延伸

1、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2、有条件的可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四、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箱箧()惊骇()赃()物

晨曦()劫掠()瞥()见

2.解释下列词语。

①荡然无存:②眼花缭乱:

3.请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结晶——

②富丽堂皇——

4.雨果,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九三年》等。伏尔泰,法国________家,著有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

5、阅读课文“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一段,回答问题。(1)文段中提到的“两个强盗”是指_____ _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6.阅读课文,完成1——5题。

1.雨果对圆明园总的评价是什么?

2.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概括性的语句)

3.在讲述园中之物时,作者是按着怎样的顺序进行的?都介绍了哪些内容?(分析“请您想像有……那就是这座名园。”)

4.请你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⑵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艺术无国界)

知识储备:

1.反语: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或正话反说。

2.反语一般有两类:

①表示讽刺的反语。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得较为普遍,多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时运用,特别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性。

②表亲昵、幽默的反语。它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待同盟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运用。还有用反语表示亲昵色彩,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情。如,用“死丫头”、“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种反语的昵称。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教学后记】

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计算与巧算

计算与巧算 拿到一道题,先别忙着做。要看清题目,想想能否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简便,如果不行,就按运算顺序来算。 1、根据树状图列综合算式并计算: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2、递等式计算 5500÷125 9800÷(25×49) [572- (139+252÷12)]×15 78000÷24÷125 3600÷25÷24 [757- (38+17×15)] ÷16 3、列式计算 (1)31加93所得和被124除,商是多少? 学习目标 ÷25125499549_÷+学习导航 基础训练

(2)甲数是370,乙数比甲数的10倍少20,乙数是多少? 综合提高 一、填空: 1、655÷()=28 (11) 2、500÷29=17……7,被除数再增加(),商是18。 3、两数相除商是18,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6,商是()。 4、在410÷50=8……10,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商是(),余数是()。 二、选择: 1、算式()算起来比较方便。 A、384-(84+79) B、384-84-79 2、 200……00÷500……00=() 30个0 28个0 A、4 B、40 C、400 D、不能计算 3、一个数分别与4和6相乘,所得的积的和是360,这个数是() A、24 B、15 C、36 D、无法确定 4、小胖在计算125×(□+8)时,算成125×□+8,这个结果比正确的结果() A、大 B、小 C、相等 D、无法确定 三、应用题 小丁丁做口算题,如果每天做24题,15天可以做完,实际小丁丁每天多做6题。几天可以做完? 智慧星

1、(5+55+555+5555+55555)÷5= 2、四舍五入到百万位约是210000000的数最大是(),最小是() 回家作业 1、运用所学的运算性质,简便运算。 456+79-56-79 108+(66+92+224) 274+87-74-87 3600÷48 397×101-397 6500÷(65×25) (67×76+76×58)×8 (125×99+125)×64 2、应用题 体育室有排球25只,篮球的只数是排球的2倍,小皮球的只数比篮球的3倍多20只。 小皮球有多少只?

生态系统和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内容分析: 第2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节包括三个部分,首先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然后了解这种结构具有什么主要功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每一部分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 (1)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小学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 (2010-10-08 20:32:39) 转载▼ 标签: 分类:数学思维题 思维题 教育 一、填空(共52分,第4题4分,其余每个空格3分) 1、计算:999+999×999=________ 2、计算:3×2÷2-2×6÷3÷3+5-3=________。 3、①3、8、18、33、53、78、______; ②(8、7)、(6、9)、(10、5)、(、13)。 ③19、37、55、、91。 4、将0、1、2、3、4、 5、6这七个数字填在圆圈和方格内,每个数字恰好出现一次,组成一个整数算式:○×○=□=○÷○(5分) 5、若干个○与●排成一行如下:○●○●●○●●●○●○●●○ ●●●○●○●●○●●●……在前200个圆中有 ________个●。 6、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15年后,父亲是儿子的2倍。现在父亲是______岁,儿子是______岁。 7、如果1个苹果=2个桔子,1个桔子=8颗糖,那么1个苹果可以换______颗糖;3个桔子可以换______颗糖。 8、一次口算比赛,规定:答对一题得8分,答错一题扣5分。小华答了18道题,得92分,小华在此次比赛中答错了________ 道题。

9、有一列数,5、6、2、4,5、6、2、4……第129个数是________,这129个数相加的和是________。 10、小红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65写成56,结果得到商是13,还余52,正确的商应是。 11、星期天,妈妈从超市买了4支小梦龙和3支可爱多冰淇淋,用去24元钱。妈妈对小丽说:"上星期天我买了3支小梦龙和5支可爱多冰淇淋用去29元钱,你算一算,小梦龙每支 ______元,可爱多冰淇淋每支______ 元。 二、解决问题(共48分,第1、2、3各6分,第4、5、6各10分) 1、甲、乙两人从相距84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2千米,乙每小时行9千米,两人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2、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客车和货车从两地相向而行,4小时后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54千米,求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小明考的4门功课,平均成绩是92分。如果数学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90分。小明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

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整理

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 一、倍数问题 “和倍”与“差倍”问题的应用题,一般都在条件中告诉我们:两个数量的和(或差)与这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要我们求这两个数量分别是几。解答这类应用题时,我们采用代换的思路,用1倍数去代替几倍数,看和(或差)相当于1倍数的几倍,即除以几,先求出1倍数,然后再求出几倍数,解题公式是: 1、和倍问题 和÷(倍数+1)=1倍数 1倍数×几倍=几倍数或和-1倍数=几倍数 2、差倍问题 差÷(倍数—1)=1倍数 1倍数×几倍=几倍数或 1倍数+差=几倍数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线段图是一个很好的帮手。我们要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这样能很快地理清解题思路,找到解题的方法。 【例1】弟弟有课外书20本,哥哥有课外书25本。哥哥给弟弟多少本后,弟弟的课外书是哥哥的2倍? 【点拨】.画线段图如下: 哥哥: 20本给弟弟的本数 弟弟: 2倍 在观察上图的基础上,可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哥哥在给弟弟课外书前后,题目里不变的数量是什么? (2)要想求哥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如果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做1倍数,那么这时(哥哥给弟弟课外书后)弟弟的课外书可看做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几倍? 在思考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求哥哥应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根据条件需要先求出哥哥剩下多少本课外书。如果我们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做1倍数,那么这时弟弟的课外书可看做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2倍,也就是兄弟俩共有的倍数相当于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3倍,而兄弟俩课外书的总数始终是不变的数量。 【解答】(20+25)÷(2+1)=15(本) 25—15=10(本)答:哥哥给弟弟10本后,弟弟的课外书是哥哥的2倍。

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计划

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计划 一、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及与课本思考题相关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意义;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认识有价值的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学好数学的勇气。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探索与创新精神。 3、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应用意识。 三、教学目标: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进步树立学好数学信心。 3、课堂上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融于活动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观察力,分析和口语表达能力,力求体现我们的智慧秘诀:做数学、玩数学、学数学。 4、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 1、源于基础,高于课本,教材中难度较大,思维型强的知识。 2、贴近学生比较现实的数学问题。 3、数学报或奥林匹克起跑线的有关内容。 五、重点、难点:

1、使学生掌握各种技能,计算技巧,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27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3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数学思维比较活跃,具有思考探索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部分学生思维狭隘、分析、比较、综合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在教师或同学的启迪和辅导下,才能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具有开放性,生活型、智趣性的思维训练题目,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个性,全面发展。 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质量措施: 1、以课堂为载体,注意把辅导内容与课堂数学有机结合。 2、以兴趣为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3、以竞赛为抓手,形成强势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八、活动安排: 本学期共安排16课时,每周一课

2018高考苏教版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必修3 第9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 ①输入??? 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生物:生产者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 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传递转化、散失过程 通过上述图解可以看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相同的三个去向是: a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b .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c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2.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判断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说法的正误。 (1)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提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 (2)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提示】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 (4)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输入生态系统,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生态系统。(√) 2.判断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作用的说法的正误。 (1)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提示】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2)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提示】沼液和沼渣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3)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提示】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会改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4)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高效利用能量。(√) 1.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分析

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三

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 (植树问题) 姓名:成绩: 【解法探索】 例1 (1)小新把贝壳放在桌上,每2厘米放一颗,到10厘米处,可以放几颗? ⑴ ⑵结合图思考,如何列式计算可以放的颗数: ⑶你能概括出计算颗数的方法吗? (2)小新把7颗贝壳放在桌上,每两颗之间距离是2厘米,从第一颗到第七颗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⑴画图: ⑵结合图思考,如何列式计算从第一颗到第七颗的距离: ⑶你能概括出计算总长度的方法吗? (3)小新在桌上等距离地摆了5颗贝壳,已知第1颗到第5颗的距离为8厘米,求每两颗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⑴画图: ⑵结合图思考,如何列式计算每两颗之间的距离:

⑶你能概括出计算每两颗之间距离的方法吗? 例2一个鱼塘周围长180米,沿塘边每隔20米栽一棵杨树,需种几棵杨树? ⑴画图: ⑵结合图思考,如何列式计算需种杨树的棵数: ⑶你能概括出计算需种杨树棵数的方法吗? 例3 一根木料长20米,把它锯成5米长的一段,如果每锯一次需要3分钟,一共需多少分钟? 提示:可以锯成几段?需要锯几次呢? 列式解答: 【习题精练】 1、一条走廊长21米,从走廊的一端每隔3米放一盆花。走廊的两边一共需要几盆花? 2、学校两座教学楼之间的距离是40米,如果每隔5米种1棵树,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3、在一条长为48米的马路一旁栽树,如果每4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几棵?如果一共要栽9棵,那么每两棵之间应相隔多少米?

4、一幢六层楼房,每层楼有14级楼梯,小明从底楼走到六楼,共走了多少级楼梯? 5、校门口摆一排菊花,一共9盆。再在每两盆菊花中间摆3盆桂花。共摆了几盆桂花? 6、从1楼走到4楼共要走36级台阶,如果每上一层楼的台阶数都相同,那么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级台阶? 7、一个木工锯一个长13米的木条。他先把一头损坏部分锯下1米,然后锯了5次,锯成许多一样长的短木条。求每根短木条长多少米? 8、一个老人在公路上散步,从第一根电线杆走到第12根用了11分,这个老人走了24 分,走到第几根电线杆? 9、一个圆形花圃周围长30米,沿周围每隔3米插一面红旗,每两面红旗中间插一面黄旗,花圃周围各插了多少面红旗和黄旗?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无生命物质——无机环境和有生命物质——生物群落(图10-6)。 无机环境包括作为系统能量来源的太阳辐射能;温度、水分、空气、岩石、土壤和各种营养元素等物理、化学环境条件;以及生物物质代谢的原料如CO2、H2O、O2、N2和无机盐类等,它们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又称为生命支持系统。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三大类群: 第一类为自养型生物,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称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水、CO2和无机盐类转化成为初级产品——碳水化合物,并将其进一步合成成为脂肪和蛋白质等,用来建造自身,这样,太阳能便通过生产者的合成与转化源源不断地进入生态系统,成为其他生物类群的唯一食物与能量来源。化能合成细菌也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但它们利用的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某些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量。例如,氮化细菌能将氨(NH3)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利用这一氧化过程中放出来的能量把CO2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第二类为异养型生物,包括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称为消费者。顾名思义,这些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能量。根据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为直接依赖植物的枝、叶、果实、种子和凋落物为生的一级消费者,如蝗虫、野兔、鹿、牛、马、羊等食草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为二级消费者,如黄鼠狼、狐狸、青蛙等;肉食动物之间存在着弱肉强食的关系,其中的强者成为三级和四级消费者。这些高级的消费者是生物群落中最凶猛的肉食动物,如狮、虎、鹰和水域中的鲨鱼等。有些动物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杂食动物,如某些鸟类和鱼类等。 第三类为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为生,称为分解者。微生物分布广泛,富含于土壤和水体的表层,空气中含量较少且多数为腐生的细菌和霉菌。微生物是生物群落中数量最大的类群,据估计,1克肥沃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8个。细菌和真菌主要靠吸收动植物残体内的可溶性有机物来生活,在消化过程中,把无机养分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可见,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养分物质再循环的作用。土壤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线虫、蚯蚓等将植物残体粉碎,起着加速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转化的作用。此外,这些土壤动物也能够在体内进行分解,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盐类,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图10-6) .生态系统的功能

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及答案

一、填空。(共20分,每小题2分) 1.被除数是3320,商是150,余数是20,除数是()。 2.3998是4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其中最小的数是()。 3.有一个两位数,在它的某一位数字的前面加上一个小数点,再和这个两位数相加,得数是20.9。这个两位数是() 4.填一个最小的自然数,使225×525×()积的末尾四位数字都是0。 5.在下面的式子中填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5×8+16÷4-2=20 6.从1、2、3、4、5、6、7、8、9九个数中,任取3个数组成一组,使它的平均数是5,有()种取法。 7.某地的邮政编码可用ABCCDD表示,已知这六个数字的和是8,A与B的和等于2个D,A是最小的自然数。这个邮政编码是()。 8.两个数之和是444,大数除以小数商11,且没有余数,大数是() 9.把5、11、14、15、21、22六个数填入下面的括号内,使等式成立。 ()×()×()=()×()×() 10.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上分别写有1个数字,它们是1、2、3、4、5、6,而且每个相对面上两个数的和是7(1和6,2和5,3和4)。下图是正方体六个面的展开图,请填出空格内的数。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内画“√”,错的画“×”,共10分,每小题2分) 11.大于0.9997而小于0.9999的小数只有0.9998。() 12.一张长方形彩纸长21厘米,宽15厘米,先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从余下的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时纸的长是6厘米。() 13.一个箱子里放着几顶帽子,除2顶以外都是红的,除2顶以外都是蓝的,除2顶以外都是黄的。箱子中一共有3顶帽子。() 14.一个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边长各加长100米,苗圃的面积增加3公顷。() 15.有铅笔180支,分成若干等份,每份不得少于7支,也不能多于25支,共有7种不同的分法。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10分,每小题2分) 16.5÷7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后面第200位数字是()。 A、7 B、1 C、2 D、5

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

第一讲错中求解 例题: 1、小马虎在做一道加法题时,把一个加数十位的5错看成2,另一个加数个位的4错看成1,计算结果的为241,正确的和应是多少? 2、明明在做减法题时,把被减数十位上的6错看成了9,结果得到的差是132,正确的差是多少? 3、小芳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32错写成了320,结果得到的商是48,正确的商应是多少? 4、小丽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一个因数的个位4错看成1,乘得的结果是525,而实际的正确结果是600,这两个两位数各是多少? 5、王芳计算(4+□)×15,错抄成4+□×15,这样她的计算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同步练习: 1、小明在做一道加法题时,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2错写成了4,另一个加数十位上的7错看了9,这样算的结果为354。正确的和应是多少? 2、小军做题时,由于粗心大意,把被减数个位的3写成了8,把十位上的0写成了6,这样算得的差是199,正确的差是多少? 3、小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540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是60,正确的商应是多少? 4、小利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24抄成42,结果是56,正确的商是多少?

5、小粗心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87写成了78,结果得到的高是5还余45,正确的商是多少? 6、一个学生在做两位数乘法时,把一个因数个位上的8错写成了5,得到的结果是800,而正确的答案是896,问这两个两位数分别是多少? 7、有5个数的平均数是7,小明把其中的一个数错看成9后,计算得到的平均数是8.看错的那个数原来是几? 8、小强在计算(1800-□)÷25+192时,没有注意题的(),先用()里的数除以25,然后按 顺序计算,得1968.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多少? 思考题: 1、用1——9这9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和一个四位数,乘积最大是多少?最小呢? 最大:□□□□×□□□□□= 最小:□□□□×□□□□□= 2、在□内填上数字1~9,使算式成立,不能重复。 □÷□×□=□□ □+□-□=□ 第二讲解决实际问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 发布者:黄英迈发布日期:2011-06-08 11:14:20.0 一、教材分析: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关生物圈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学习的,已经知道了在生物界中影响生物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也具备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有了以上知识的储备,再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就容易的多了。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调节、类型,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等内容做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包括图片、网上的文字资料等),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生产者的学习和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小型的水族箱,里面生活着小鱼和水草 学生: 收集各种图片或拍摄各种风景照片,记录一周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五、教学过程:

小学四年级上册思维训练题大全(附答案)

姓名:班级: 1. 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 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2. 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3. 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3+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 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4. 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个长方形铁块.现打开水龙头往容器中灌水.3分钟时水面恰好没过长方体的顶面.再过18分钟水已灌满容器.已知容器的高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为20厘米, 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 5. 甲、乙两位老板分别以同样的价格购进一种时装,乙购进的套数比甲多1/5,然后甲、乙分别按获得80%和50%的利润定价出售.两人都全部售完后,甲仍比乙多获得一部分利润, 这部分利润又恰好够他再购进这种时装10套,甲原来购进这种时装多少套?

姓名:班级: 1、有甲、乙两根水管,分别同时给A,B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池注水,在相同的时间里甲、乙两管注水量之比是7:5.经过2+1/3小时,A,B两池中注入的水之和恰好是一池.这时,甲管注水速度提高25%,乙管的注水速度不变, 那么,当甲管注满A池时,乙管再经过多少小时注满B池? 2、小明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走完一半路程时,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丢在家里,随即骑车去给小明送书,追上时,小明还有3/10的路程未走完,小明随即上了爸爸的车,由爸爸送往学校,这样小明比独自步行提早5分钟到校. 小明从家到学校全部步行需要多少时间? 3、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 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乙车. 4、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5、今有重量为3吨的集装箱4个,重量为2.5吨的集装箱5个,重量为1.5吨的集装箱14个,重量为1吨的集装箱7个.那么最少需要用多少辆载重量为4.5吨的汽车可以一次全部运走集装箱?

第九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课时作业·巩固提升]单独成册方便使用 一、选择题 1.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C.大力植树造林,利用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可以从根本上治理温室效应D.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途径产生CO2 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A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碳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C错误;化石燃料除了燃烧可以产生CO2,还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D正确。 答案:C 2.关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几乎完全依赖于声波 B.某些植物如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C.自然界中,某些植物的开花也需光信息刺激 D.生物种群的繁衍无须信息传递 解析: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几乎完全依赖于声波,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A正确;某些植物如莴苣、茄、烟草的种子为需光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生长,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某些植物开花依赖于光周期,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D错误。 答案:D 3.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生态系统()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

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⑥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可以保持生态平衡,此时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①错误、②正确;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③正确;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④正确;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⑤正确;分解者较小但数量很多,⑥错误。 答案:B 4.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 B.施放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圈养家畜、散养家禽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未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A符合题意;干扰害虫正常交尾的性引诱剂为化学信息,B不符合题意;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和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都是利用的物理信息,C、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能量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D.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往往是双向的 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A正

(完整版)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及答案

思维训练题 一、填空。(共20 分,每小题 2 分) 1.被除数是3320 ,商是150 ,余数是20,除数是()。 2.3998 是4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其中最小的数是()。 3.有一个两位数,在它的某一位数字的前面加上一个小数点,再和这个两位数相加,得数是20.9 。这个两位数是() 4.填一个最小的自然数,使225× 525×()积的末尾四位数字都是0。 5.在下面的式子中填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5×8+16÷4-2=20 6.从1、2、3、4、5、6、7、8、9九个数中,任取 3 个数组成一组,使它的平均数是5,有()种取法。 7.某地的邮政编码可用ABCCDD表示,已知这六个数字的和是8,A与B 的和等于 2 个D,A 是最小的自然数。这个邮政编码是()。 8.两个数之和是444 ,大数除以小数商11,且没有余数,大数是() 9.把5、11 、14、15、21、22 六个数填入下面的括号内,使等式成立。 ()×()×()=()×()×() 10.正方体有 6 个面,每个面上分别写有 1 个数字,它们是1、2、3、4、5、6,而且每个相对面上两个数的和是7(1和6,2 和5,3 和4)。下图是正方体六个面的展开图,请填出空格内的数。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内画“√,”错的画“×,”共10 分,每小题 2 分)11.大于0.9997 而小于0.9999 的小数只有0.9998 。()12.一张长方形彩纸长21 厘米,宽15 厘米,先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从余下的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时纸的长是 6 厘米。()13.一个箱子里放着几顶帽子, 除 2 顶以外都是红的,除 2 顶以外都是蓝 的,除2顶以外都是黄的。箱子中一共有 3 顶帽子。()

第4讲 生态系统

第4讲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与它所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大气圈的下部、水圈、岩石圈的上部。 (2)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②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成分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大气、水、土壤等。 ②生物因素: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称为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两者同时进行,不可分割。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开始,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并逐渐递减。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 3 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相反,生物种类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稳定性越低。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5 【例1】(2008·浙江衢州)《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这段话所反映的食物链是()A.蝉→螳螂→黄雀B.树→蝉→螳螂→黄雀C.黄雀→螳螂→树D.黄雀→螳螂→蝉→树【精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从题中不难发现,“蝉高居悲呜饮露”,知露是蝉的食物,“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知蝉是螳螂的食物,“黄雀在其(螳螂)傍也”,知螳螂是黄雀的食物。串起来便是树→蝉→螳螂→黄雀。 【解答】B 【失分警示】本题易错选A。关键是要充分掌握食物链的概念,每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即植物)开始。 【拓展延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体现的完整的食物链:树叶→蝉→螳螂→黄雀。 【例2】(2008·浙江温州)楠溪江水网密布,流水通畅,是瓯江最大的支流。楠溪江风景区溪水环山,生物种类繁多,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整个风景区属于一个(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精析】从题中描述的“溪水环山”可知,该风景区有水和土壤,当然作为自然风景区肯定还有阳光、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又从题中“生物种类繁多”可知该风景区还有各种生物因素。于是由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解答】生态系统 【失分警示】解答本题时,容易出现由于强调“生物种类繁多”而忽略非生物因素造成错选“群落”的结果。所以在解类似的题时应充分利用题中的文字信息,找出相应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即可判断出这是一个生态系统。当然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概念也应该具有辨析能力。 【归纳整理】种群:是生活在一个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生物群落: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 【例3】(2009·浙江湖州)地球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她的一切,她为我们提供食物,为我们提供能源。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平衡,造成了“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 (1)我们食物中的有机物是植物通过(选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制造的。 (2)地层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出来,并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流动因此“打破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平衡”这句话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 【精析】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矿物质等,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生物群落与它所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大气圈的下部、水圈、岩石圈的上部。 【解答】(1)光合作用(2)生物圈

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三)等差数列

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三)等差数列 四()班姓名() 同学们 ,在前面我们学会了找数列的规律.你还记得这些数列吗? (1)1 、 2、3、 4、 5、 6、 7、8、 ,, (2)1 、 3、5、 7、 9、 11、 13、 ,, (3)1 、 4、7、 10、13、 16、 ,, (4)11、 21、 31、 41、51、 ,, 这些数列如果我们用求差法来找规律,就会发现在每一组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相等的。我 们把这种相邻两个数差都相等的数列,简称为“等差数列”。 练习 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1).1、 2、 3、 4、7、 8、 9、 10、 12、13、 14、15、? 100;() (2).5、 8、 11、 14、?95;() (3).4、 10、 16、 22、 28、? 64;() (4).2、 4、 8、 16、32、? 2048;() 下面我们就从“高斯求和”学起吧! 大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老师给大家出了这样一道题: 1+ 2+ 3+ 4+ 5+ 6+ ,, + 98+99+ 100=? 正当大家忙着把这 100 个数一个一个加起来时,高斯却很快报出了正确答案5050。高斯有什么决窍呢? 原来他拿到这道题之后,没有马上就动笔计算,而是先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 100 个加数中,( 1,100)、( 2,99)、( 3, 98)、 ,,、( 49,52)、( 50, 51),每两个数的和都是101,一共有50 个101,所以得 5050 。 即: 1+ 2+3+ 4+ 5+ 6+,, +98+ 99+100 =( 1+ 100)×( 100÷ 2) =101× 50 =5050 在这一道题中的加数形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1 是这个数列的第一项,我们通常称为首项; 100 是这个数列中的最后一项,我们通常称它为末项; 从首项到尾项一共有100 个数相加,我们称这个数列的项数是100。 如果从 11+ 12+ 13+,, +19,一共有9 个加数相加,则项数就是9。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上面的计算得到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公我们都知道在等差数列中,每相邻两个数的差都相等,我们把一个等差数列中相等的这个差叫 差 . 练习 2:写出练习 1 中的等差数列的公差。 例 1:计算1+2+3+4+,,+49+ 50=? 分析:这是一个自然数列,也是一个等差数列,它的首项是(),末项是(),项数是(),所以可以通过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计算。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3、以碳循环为例,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4、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归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培养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正确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运输和传递的,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食物链与食物网。 2、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基础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五、教学资源 PPT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课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提问:(1)生态系 统的概念是什么?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是什么?(2)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 为哪两部分?它们 各自包括了哪些成 分? 认真思考,回 答提问: (1)在一定自 然区域内,所 有生物及其生 活的环境共同 构成生态系 统。地球上最 大的生态系统 是生物圈。(2) 生态系统由生 物和非生物环 境两部分组 成。生物包括 植物、动物、 承上启下, 既巩固已 学知识,又 为学习新 知识做铺 垫。

微生物。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温度、土壤等。 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已经知道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具有各自的生态功 能,那么,生态系统 中各种成分的关系 如何?它们之间的 关系对生态系统会 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本节课需要进 一步探讨的问题。 思考,讨论, 进入新课学 习。 问题导入, 明确学习 任务,激发 学习兴趣。 食物链和食物网1、活动:分析草原 生态系统中部分生 物的关系 ppt展示:图23-4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 各种生物(不完全)。 提出下列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1)草原上的植物 在生态系统中有什 么作用? (2)草原上的各种 动物与草原上的植 被有什么关系? (3)草原上的各种 动物之间存在着什 观察、思考、 讨论、回答: (1)草原上的 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制造有机 物,供给该生 态系统中的各 种动物利用。 (2)吃与被吃 的关系。 (3)草原上的 各种动物之间 的关系是捕食 关系,如青蛙 捕食蝗虫,而 培养学生 观察、分 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在“做中 学”增强学 生学习的 兴趣。

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速算与巧算有答案(三)

【经典例题一】325÷25 【思路导航】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325÷25 =(325×4)÷(25×4) =1300÷100 =13 【练一练1】(1)450÷25 (2)525÷25 (3)3500÷125 (4)10000÷625 (5)49500÷900 (6)9000÷225 【经典例题二】计算25×125×4×8 【思路导航】如果先把25与4相乘,可以得到100,同时把125与8相乘,可以得到1000;再把100和1000相乘就可以了。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5×125×4×8 =(25×4)×(125×8) =100×1000 =100000 【练一练2】(1)125×15×8×4 (2)25×24 (3)125×16 (4)75×16 (5)125×25×32 (6)25×5×64×125 【经典例题三】计算:(1)125×34+125×66 (2)43×11+43×36+43×52+43 【思路导航】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这两题 (1)125×34+125×66 (2)43×11+43×36+43×52+43 =125×(34+66)=43×(11+36+52+1) =125×100 =43×100 =12500 =4300 【练一练3】计算下面各题: (1)125×64+125×36 (2)64×45+64×71-64×16 (3)21×73+26×21+21 【经典例题四】计算(1)(360+108)÷36 (2)1÷2+3÷2+5÷2+7÷2 【思路导航】两个数的和、差除以一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除这两个数,再求出两个商的和(差)。利用这一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 (1)(360+108)÷36 (2)1÷2+3÷2+5÷2+7÷2 =360÷36+108÷36 =(1+3+5+7)÷2 =10+3 =16÷2 =13 =8 【练一练4】(1)(720+96)÷24 (2)(4500-90)÷45 (3)6342÷21 (4)8811÷89 (5)73÷36+105÷36+146÷36 (6)(10000-1000-100-1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