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

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

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

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的思维能

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应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物质;什么事运动;两者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多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什么是运动:即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

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

哲学范畴.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

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B.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

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

主义.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A.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B.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属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对立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A.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

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A.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4)两者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A.同一性的作用: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的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

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b.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

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融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

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B.斗争性的作用:

a.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

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

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总之,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特殊性: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特点.

(3)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

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

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掌握辩证法.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

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

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

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a.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b.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总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A.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B.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基本容是: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

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

节联系起来的.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影响

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

而上学否定观.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实践的含义: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

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A.实践的目的:是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

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时间结果的预测,预见.

B.实践方案:是指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

(2) 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

把时间方案变成实际的实际活动.

(3) 通过反馈和调节,是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总之,实践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二节真理和价值

一.真理和谬误

(1)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A.符合的就是真理.

B.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2)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A.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C.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特性

(1)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

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2)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

特定的时间目标.

(3)实践:哲学上的”实践”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

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当主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是,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就

越高价值就越大.

(4)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

A.价值具有客观性.

B.价值具有主体性.

C.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D.价值具有多维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A.评价是以主客观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2)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

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时间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

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

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

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A.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

的认识,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B.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它要求时间活动必

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

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C.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制约着时间活

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

的方向发展.

(2)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A.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

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

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B.意义:

a.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

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

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方面.

b.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

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

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从而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

义事业的健康的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4.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真理:即使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

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

(2)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市辩证统一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B.价值的形成的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

神和人文精神.

A.科学精神的要求:

a.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

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情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

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做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b.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

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B.人文精神的要求:

a.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

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

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

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品质和人的追求.

b.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

动的合理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意识的定义及其相对独立性

1.定义:社会意识是社会活动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管反映.

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二.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被转化为实际生产

能力.

2.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

进步.

3.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4.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益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

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1)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

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2)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A.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

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B.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

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

争辩的事实.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是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

促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利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

权力.”世界上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技术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

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例证.

二.怎样利用科学技术解决”全球问题”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从一定意义上说,全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

1.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

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

2.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难创

造新的物质条件.

4.如果是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关系:

(1)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社会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

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2)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二.货币的定义和职能

1. 定义:货币是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2.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

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资本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

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生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2.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

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

价值更大.

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早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

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A.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

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B.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

动再生产创造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

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地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

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把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

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

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设于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

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A.既然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而仅仅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

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不是和全部资

本相比.

公式:m’=m/v即剩余价值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因而剩余劳

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公式: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补充:c是不变资本

P’(利润率)=m/c+v(剩余价值/全部资本)

c/v=资本有机构成(技术发展越快,资本有机构成越好,剩余劳动力越多,通过

延长剩余价值时间,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

产的剩余价值.

A.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

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B.为了让工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之外,资本家还用

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的劳动,让他们在同样长的劳动时间内比以前消耗更多的脑力和体力,这和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

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

相对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

整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由于社会生产率

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

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

价值的差额.

B.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

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

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

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C.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

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

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

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唯一的源泉.

3.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

运动.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第三个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的三种职能:

A.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

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B.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声场成本得以增

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C.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

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2)资本周转: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

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的,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

A.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

剩余价值就越多.

B.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个:

a.资本周转的时间.

b.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4.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

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

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3)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的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

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

有一定程度的厉害冲突,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

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

阶段性决定的.

(1)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

度过经济危机.

(3)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4)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

再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

总之,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金融寡头: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均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019马原简答题

2019马原简答题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p.20-2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 2、人们应当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27)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前提和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如乱砍滥发、过度畜牧等都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从实际出发,结果只能让人们自食恶果。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即使你满腹经纶,但你不去用它,不把他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那这些知识又能有什么用呢?学富五车和文盲也就没什么不同。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强也创造不出任何的物质东西出来。 3、如何理解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p.30-33)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务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具有普遍性即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现象都是互相联 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即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4、联系具有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特点: 1、事物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和事物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地球和太阳的相互联系导致了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等 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

马原,第五章 习题及答案 (1)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 A.18世纪末期 B .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最直接后果是()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 A.加剧矛盾 B.形成积累 C.导致竞争 D.产生垄断 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联合制 B.参与制 C.股份制 D.价格制 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金融资本 B.工业资本 C.商业资本 D.借贷资本 6.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7.垄断利润是() A.超额利润 B.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企业利润加利息

8.垄断价格是() A.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B.生产成本加超额利润 C.生产成本加垄断利润 D.生产成本加利润 9.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是( ) A.国有垄断资本 B.私人垄断资本 C.国私共有垄断资本 D.股份资本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B.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 C.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物 D.资产阶级国家管理经济的产物 18.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辛迪加 D.国际托拉斯 19.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简答题)

简答题 三、简答题: 1、简述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2、谈谈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 5、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6、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简答题: 1、市场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配置资源,二是调节经济活动。市场 配置资源的活动就是通过市场把各种资源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安排,结果是个体把自 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能够获取最大利益的领域中。市场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通 过市场去影响]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市场为载体,必然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要通过无限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并且 最终一定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一 定层次、一定水平的实践只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而 且实践检验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而实践检验标准是确定性 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 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和社会存在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 和平衡。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 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它 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 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5、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 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 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 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3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2分)?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分)?? 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2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马原简答题1

马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3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答:1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评的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所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地涉猎过各种门类的学问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2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变革革命。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4.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 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矛盾分析法。

马原简答题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起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能动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的作用在性质和程度上有两个方面,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什么?(10分)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教材主要是讲了这一方面. 当然,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3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20分)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实体性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智能性要素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教育水平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可认识性。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A克服了社会化在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B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在生产的要求。D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E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协调和发展。 5.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的真理的标准。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包含着解放思想的因素的。解放思想,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前提是打破思想僵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开动脑经,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6.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7.简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通过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以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根据经济基础的不同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客观依据。这一规律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方面和环节,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为了使我国的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华理马原考试简答题整理

怎么说呢,手贱之下搞定了这篇东西。~感谢商学院不知名同学的付出! 使用方法说明: 0.就像教科书编得有人捧有人骂一样,我觉得好不一定你觉得好,如果觉得背得不爽,请不要犹豫打开教科书,走自己的路~ 1.仅供我喜欢的以及喜欢我的人使用,所以,亲们,爱你们,请加油啊!! 2.红字标出的内容如果来不及背可以省略(它的存在纯粹是为确保答得完整,实际上已经偏离问题了),黑体字是重点,括号是说明。 3.不全然是抄书,我查了资料,用尽可能简洁准确的话总结表达,但是朋友们,如果想拿高分,请一边看书一边理解着记忆,弄清楚原理,并且能够丰满自己的回答。不然只是背,是不会活用这些话,简答题还好,材料分析题你就得跪。 4.总的来说还是个人总结,请珍惜个人的劳动成果~~么么哒~友情提示:风险仍然存在,请谨慎使用~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4 1)从不同角度(如创造者、阶级属性、研究对象、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概括地说,(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从广义上说)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展,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广义上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P29-30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此回答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3、意识的本质? P31 1)1)物质与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马原2016简答题及答案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4)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5)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同上。 第一章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PS: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原简答题归纳

马克思主义书后问题答案总编 (内容加粗的是前面的补充内容,问题加粗的是重点题目) 第一章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a)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在。 b) 其现代意思主要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之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 要意义。 a)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在其发展 的每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不同发面都有其特殊的性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联系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 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上和实际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的产物是别与一般,特殊于普遍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的意义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 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 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第二章 1.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 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a)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 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 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 个企业中经济形式) 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 起作用) 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a)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b)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 c)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d)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

【整理版】马原测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D) A.18世纪中叶 B.19世纪中叶 C.20世纪初 D.19世纪40年代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C) A.绝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诡辩论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B)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6.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B)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C)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11.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真理就是(D)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B)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间的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1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A) A.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生产要素的总和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16.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B) A.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A)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18.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B)

马原简答题一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6.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7.简要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8、简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9.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0.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11.简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1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3.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4.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5.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运动和相对性的关系。 16.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7.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8.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9.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20.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1.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2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3.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4.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5.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26.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27.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28.简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9.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30.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1.简述认识主体的含义及其性质和特点。 32.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3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34.简述唯物论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35.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37.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38.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39.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少次反复才能完成。 40.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马原考试复习题简答题答案

三、原理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是世界本原,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思维能否反映和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来把握物质范畴的 3、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如何理解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其一,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其二,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其三,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个性上的更新; 其四,现代科学凭借科学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5.简述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其作用是: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及意义。(矛盾性的同一性、斗争性的内涵、两者的关系,如何推动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

马原简答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应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物质;什么事运动;两者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多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什么是运动:即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B.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A.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B.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属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对立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A.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A.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