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学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学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学案

上海新纪元(重庆)学校

地理教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总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 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 5.1亿平方千米。

知识点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定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地轴是一根人们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南北极。

3、地球仪的作用: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学会描述地球的形状,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通过地图和地球仪模型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学习重点:学会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法指导:

【预习检测】

阅读课本1.1和观察地图册1.1,完成下列自学内容

1.说说你在日常生活物品中有哪些物品是球体形状?

2.地球是球体的观念不是人类一诞生就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无数年的探索才

的到球体的结论,那么古代人类认为生活的大地是什么形状的?

3.是谁率领的船对通过数年的环球航行第一次向世界证明地球是球体?他的

出发地是哪个洲?一直往哪个方向航行最终回到了出发地?

4.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你感悟到了什么?

5.地球如此巨大,我们想要直观观察地球很困难,所以想到一个办法:将地

球按一定比例缩小之后形成地球仪,这样我们了解地球方便多了。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发现地球仪由哪些部件组成呢?你还能在地球仪上发现哪些信息呢?

【合作探究】

认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人类通过数千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认识到地球真实的形状,那么地球真实的形状是什么呢?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赤道长度是KM,相当于圈四百米跑道?

地球表面积是KM2,相当于个7000M2的足球场?

所以地球是很巨大,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椭/正)

【当堂检测】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③→①→②

2.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

的地理事实是

A.海上有风浪 B.轮船驶向远方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海平面上升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八万里”描述的是

A.地球极半径 B.赤道周长

C.地球平均半径 D.地球表面积

4.有同学有这样的描述:“我们地球平均半径是6371KM,表面积是

5.1亿KM 2,赤道是4万KM。”他描述的是

A.地球的海陆分布 B.地球的质量

C.地球表面高低起伏

D.地球的大小

5.下列事实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A.站得高看得远 B.水往低处流

C.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D.科考船环球航行

【回顾反思】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 经纬线和经纬度

知识点二 重要经纬线

1、高、中、低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2、0°纬线:赤道的纬度为0°,是纬度的起始线。

3、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 );北极圈(66.5°N );南极圈(66.5°S )

4、180°经线:180°E 和180°W 重合的经线。

5、0°经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定为0°经线,或叫本初子午线。它是东西经度的起始线。

6、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国际上规定20°W 和160°E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如:15°

经线和经度

纬线和纬度

定义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

垂直相交的线。

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特点 形状 半圆 圆(极点除外)

长度 所有经线都相等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不相等)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条数 无数条

无数条 相对

关系

经线相交

纬线互相平行

度数划分 经度的划分以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为东经

(E ),共0°—180°;向西为西经(W ),共0°—180°

纬度的划分以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N ),共0°—90°;赤道以南为南纬(S ),0°—90°

起始线 经度本初子午线

纬度赤道

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学习目标:

1、观察地球仪,说出纬线的定义及特点,归纳纬度的划分规律。

2、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的定义及特点,归纳经度的划分规律。

学习重点:观察地球仪,说出纬线、经线的定义及特点,归纳纬度、经度的划分规律。

学法指导:

【预习检测】

自学检测一

读图1.4,回答

1.什么叫地轴?什么是南极和北极?

2.什么叫纬线?

3.纬线是什么形状?最长的纬线叫什么?最短的呢?

4.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自学检测二

读图1.6,为了把各纬线加以区分,我们给他们划分了纬度,请回答:

1.0°纬线叫什么? 90°纬线叫什么?

2.从赤道到两极纬度是怎么变化的?

3.从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是怎么变化的?

4.赤道两侧度数相同的纬线怎样区分?那一条纬线不标注?

自学检测三

读图1.9和地球仪回答:

1.什么是经线?

2.经线是什么形状?

3.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么?

4.0°经线又叫什么?

自学检测四

看自己的地球仪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的最小度数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

2.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3.东经经线的度数排列有什么特点?西经经线的度数排列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观察课本第5页图1.4,我们一起先来认识什么是经线纬线?它们有什么特点?经纬度的划分有什么样的规律?总结归纳完成以下表格

【当堂检测】

一、填空题

1.0 °纬线又叫______。

2.度数自南向北增加的是____纬度,度数自北向南增加的是____纬度。

3.地球的平均半径为______千米。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______的不规则的球体。

4. 纬线指示______方向。

5.纬度分北纬和南纬,习惯上用英文字母“______”、“______”分别作为北纬和南纬的代号。

6.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的纬度是________度。

7._____以北的纬度叫北纬,_____以南的纬度叫南纬,南北纬各_ _度。 8. 某地位于24°N ,该地属于南北半球的________半球,属于高中、低、纬地区的________地区。

二、判断下列经线所属的东西半球:

5°W 10°W 15°W 165 °E 170 °E 175 °E 20 °E 50 °E 150 °W 80 °W 60 °E 120 °W 三、选择题

1.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东西方向的起点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2.与120°E 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A.90 °E

B. 60 °W

C.150°W

D. 0 ° 3.东半球指( )

经线和经度

纬线和纬度

定义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

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特点 形状 长度 方向 条数

相对关系

度数划分 经度的划分以0°经线(又叫 )为起点,向东为

东经( ),共 ;向西为西经( ),共0°—180°

纬度的划分以0°纬线(又叫 ),赤道以北为北纬( ),共 ;赤道以南为南纬( ),0°—90°

起始线 经度本初子午线 纬度赤道

1

A.20°W 以东至160°W 以西的半球

B.160°W 以东至20 °E 的半球

C.180°W 以东至0°经线以西的半球

D.任意经线圈平分的半个球 【回顾反思】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3课时 利用经纬网定位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 利用经纬网确定经纬度位置 1、 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2、

书写经纬度的步骤

第一、 写出该点所在经纬线的度数;

第二,判断出该点所在经纬度的方向,即关键看度数增加的方向: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N ),向南增加是南纬(S );经度向东增加是东经(E ),向西增加是西经(W )。如下图A 点的经纬度写作(50°N ,140°E )

注意:表示经纬度方向的字母要写在度数后面。如:北纬10 °写作10 °N 。 表示赤道、本初子午线和180 °经线的度数后不加表示方向的字母可以直接书写度数。

(口诀一:东增东经,西增西经,北增北纬,南增南纬。口诀二:南纬S 北纬N ,西经W 东经E )

知识点二 利用经纬网辨别方向

1、 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互为正北正南;如右图中A 点在C 点的正北方,D 点在B 点的正南方。

2、 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互为正东正西;如右图中A 点在B 点的正西方,D 点在C 点的正东方。

3、

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先判断东西,再判断南北,最后组合在一起。如B 点在C 点东北方,D 点在A 点东南方。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经纬度,能够辨别两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学法指导:

【预习检测】

自学检测一

什么是经纬网?

自学检测二

经纬网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探究】

在右侧图中,标出各经度的东经、西经、南纬、

北纬的符号。

图中A点的位置是,。A点在

东西半球中的半球,在南北半球中的半

球。B点的位置是,。B点在东西半球

中的半球,在南、北半球中的半球。

B点在A点的方向。

【当堂检测】

仔细观察四位小朋友的地理位置分布图,回答1-3题。

1.请确定四位小朋友各自的地理位置:

小红的地理坐标是,小兰的地理坐标是,小明的地理坐标是,小刚的地理坐标是。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小红站在东西半球分界线上

B.小刚站在南北半球分界线上

C.小兰所在位置为中纬度

D.小明所在位置是北极点

3.四位小朋友位于东半球的有,位于西半球的

是,位于北半球的有,位于南半球的是。

【回顾反思】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地球自转的概况

地球自转特征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旋转中心:地轴(假想轴)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呈逆时针方

向旋转南极上空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自转速度:角速度约为360°÷24h=15°/h

知识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地表增温和冷却不超过一定的限

度,生物得以生存,其他许多过程不朝极端方向发展。

2、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处于东边的地点要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太阳,因而东边地点的时间比西边地点的时间要早一些,即有“东早西晚”的说法。

3、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沿平行于地表的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即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的地理现象。

4、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

学习重点: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学会描述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地理意义。

学法指导:

【预习检测】

自学检测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自学检测二

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合作探究】

地球自转会产生很多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时差)等,这些现象都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

1、昼夜交替:什么是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分界线是什么名称?它有几部分组成?你能区分它们吗?

2、时差:因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两地相对而言,靠近东方的先看到日出,靠近西方的后看到日出,因此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异,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两地到底相差多少时间呢?这就要依靠时区划分和时间计算。(选学)A.时区划分规律:

B.时间计算公式:未知时间=已知时间±时差(时区数差)例1:小王家住在北京(东八区),小刘家住在韩国首尔(东九区),当小刘的手表显示时间为9:00时,小王所在地北京的时间是多少呢?

解答过程:①公式:未知时间=已知时间±时差

②北京时间=首尔时间-时差(首尔在东边,北京在西边,首

尔时间计算北京时间使用“-”号) =9:00-1

=8:00

例2:小李在中国上海(东八区,使用时间称为北京时间),他想看美国休斯顿火箭队在主场对抗达拉斯小牛队(休斯顿时区是西六区)NBA直播,比赛时间为3月22日19:00,请问小明应该在北京时间几点在电视机前看现场直播?

解答过程:①公式:未知时间=已知时间±时差

②北京时间=休斯顿时间+时差(东时区在东方,西时区在西

方,休斯顿时间计算北京时间用“+”) =19:00+14

=33:00

=3月23日9:00

【当堂检测】

1.地球绕________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

________向________,自转的周期是________小时,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________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________。

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

A.365天

B.30天

C.三个月

D.24小时

3.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

C.昼夜更替

D.昼夜

4.地球自转时( )

A.以一年为周期

B.地轴的倾斜方向随季节而变化

C.总是自西向东

D.西边总是比东边早见到太阳

5.地球上有昼夜更替现象是因为地球( )

A.有公转运动

B.有自转运动

C.沿自东向西的方向运动

D.地球本身不发光

6.发表天体运动论并最早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 )

A.哥伦布

B.麦哲伦

C. 哥白尼

D.布鲁诺

7.2017年元旦最早出现在下列城市中的( )

A.中国北京

B.日本东京

C.印度的孟买

D. 伊朗的德黑兰

8.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但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个方向会表现出差异。右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9.与“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A、赤道

B、20°N

C、40°N

D、60°S

10.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这是因为()

A.太阳和星星围绕着地球转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D.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

(选做)11.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

A.15小时

B.15分钟

C.1小时

D.1分钟

(选做)12.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即东经120°的时间)时,位于东经45°的某地的时间是()

A.10月1日17点

B.9月30日22点

C.10月1日7点

D.10月2日4点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地球公转的概况

地球公转特征

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绕着太阳的旋转运动

旋转中心:太阳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

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公转周期:一年

公转速度:夏至日最快,冬至日最慢。

知识点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选学)

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 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昼夜长短的变化(选学)

3、四季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

月)、夏(6、7、8 月)、秋(9、10、11 月)、冬(12、1、2 月),南半球季节与之相反。

西方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4、五带的形成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同一地点可以直射两次,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分为北温带和南温带。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气候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分为北寒带和南寒带。

学习重点: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学会描述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和地理意义。

学法指导:

【预习检测】

自学检测一

读课本11页第一段文字,填写下表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什么公转?

2.你知道地球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自学检测二

阅读课本P13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完成下列表格

半球北半球

节气冬至春分、秋分夏至

日期

太阳直射纬度

地面获得太阳光热

北半球昼夜情况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_两_次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有_一_次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之外,一年有_0 次阳光直射。

自学检测三

读课本14页图1.19,回答以下问题:

1、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哪一带?

2、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两个带?

3、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哪两个带?

4、四季变化明显的是哪两个带?

5、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

【合作探究】

读“地球上五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字母填写地球上五带的名称: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

2、五带中,地面获得太阳热量最多的是

______带,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

现象的是______带和______带,没有直射,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带和______带。

【当堂检测】

一.填空题

1.中纬地区夏季地面获得太阳光热量最________,冬天地面获得太阳光热量最________,秋天和春天地面获得太阳光热量比夏季________,比冬季

________,我国大多数地区能够明显地感受到________的变化。

2.人们根据太阳的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为五个温度带:________带、________带、________带、________带和________带。

3.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________,北半球称________,度数为________。

4.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________带。

5.热带与南温带之间的分界线叫________,是________的最南界线。

二.选择题

1.在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的是()

A. 一个点

B. 一个面

C. 一条线

D. 整个地球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A.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南界线

B.南回归线是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北界线

C.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

D.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

A.自东向西转

B.逆时针转

C.顺时针转

D.自西向东转4.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

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

C.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

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5.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

A.昼夜

B.昼夜更替

C.昼夜变化

D.昼夜长短的变化

6.当中国的学生放寒假时,澳大利亚的学生可能在( )

A.春游

B. 参加秋季运动会

C.滑雪

D. 夏令营

7.地球公转至春分点时太阳直射在( )

A.北回归线上

B. 南回归线上

C.北极圈上

D.赤道上

8.涪陵地区,白昼最长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 冬季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A.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南界线

B.南回归线是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北界线

C.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

D.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

10.重庆市地处()

A.南温带 B.北温带 C.热带 D.北寒带

11.地球上划分五带的注意一句是()

A.植被的特点 B.动物的特点

C.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D.有无特殊自然现象

12.下列四位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其中描述热带的是()

A.我来自四季分明的大草原 B.我最喜欢打雪仗、滑雪

C. 我喜欢在家乡的椰子树下看海浪

D.我家乡长期冰封万里,白茫茫一片

三、连线题

①赤道 A.66.5°N

②北回归线 B.66.5°S

③南回归线 C.23.5°N

④北极圈 D.23.5°S

⑤南极圈 E.0°

【回顾反思】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第1课时地图的基本要素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比例尺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定义:地图上的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以下三种表示方法:

0 40千米

(1)线段比例尺:如

(2)数字比例尺:如1:4000或1/40000。

(3)文字比例尺: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4、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的分子都是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图幅相同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知识点二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识记教材P18图1.25一些常用图例)注记是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和城市等名称和陆高、水深等。

学习重点:学会运用比例尺换算实地距离;观察地图,能够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学法指导:

【预习检测】

自学检测一

读课本P16回答下列问题:

1、地图三要素是指__、__、__。

2、写出比例尺的三个公式。

自学检测二

读课本P16第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地图上比例尺的形式有_、_、_三种形式。

自学检测三

给出三种不同形式的比例尺怎样比较大小?

数字式:1:50000或1 / 50000

线段式:0___40千米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600 0000厘米

自学检测四

读P22图1.31和1.32,说说在图幅一定的情况下,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范围和内容详略有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在比例尺为1:32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济南市与香港间的直线距离为5厘米,则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多少千米?

【当堂检测】

1、根据下列各幅地图比例尺判断,其中比例尺最大的地图是()

A、甲图的比例尺是1:25000

B、乙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

C、丙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

D、丁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

2、在比例尺为“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0千米”的东西半球地图上。赤道的长度应该是下列中的()

A、20厘米

B、40厘米

C、80厘米

D、10厘米

3、实际距离为1200千米,图上距离为20厘米,该图的比例尺为()

A、1:6000000

B、1:600000

C、1:12000000

D、1:12000

4、在表示同一地区的四幅图中,当图幅不变时,表示内容最详细的一幅是()

A、1:10000000

B、1:1000000

C、1:100000

D、1:10000

5、某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8000000,若比例尺缩小到原比例尺的一半,缩小后的地图比例尺是()

A、1:4000000

B、1:16000000

C、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距20米

D、1:24000000

6、某幅地图的比例尺为1:4000000,在图上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2.5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A、50千米

B、100千米

C、200千米

D、250千米

【回顾反思】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第2课时地图的基本要素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如何确定方向

1、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3、经纬网地图: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特殊的方向:在北极点上四周只有南方;在南极点上四周只有北方。

知识点二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去公园游览,需要寻找景点,应选择公园导游图。

2、外出旅行,确定行程,应选择交通图。

3、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应选择世界国家和地区图。

4、在城市旅游,选择城市交通图和旅游图。在野外旅游,选择野外地形

图。看国际新闻,选择世界政治地图。

学习重点: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学法指导:

【预习检测】

自学检测一

看教材P16图1.21台湾岛卫星影像和图1.22台湾岛地图思考:

1.在普通地图上如何确定方向?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确定方向?

自学检测二

看课本P17图1.24思考: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如何确定方向?

自学检测三

思考:在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上如何确定方向?

【合作探究】

读图完城下列问题:

①②③

(1)图①中,教室在停车场的_______方向

(2)图②中,教室在食堂的________方向

(3)图③中,点A在点B的_____方向,B点在C点的_____方向,C点在D点的_______方向,D点在B点的________方向。

【当堂检测】

1.在普通地图上,按照______来确定方向。

2.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让指向标的箭头___ ,然后按照______来确定方向。

3 .在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___方向,纬线指示___方向。

4、甲地位置在40°N,116°E的交点上,乙地的位置在30°S,20°W的按比例点上,乙在甲的()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5.判断: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复习要点 1、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70亿,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慢,此后世界 人口增长快,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在迅速增长 2、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 4、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 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往往形成人 口稠密地区。 5、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南美洲的东部、北美洲的东部 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如撒哈拉沙漠)、寒冷的极地(如南极洲)、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如 青藏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如亚马孙平原) 6、人口密度=总人口数/领土面积单位用人/千米2表示 7、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自然方面: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引发自然灾害 ②社会经济方面:就业、居住、医疗、教育、经济等矛盾突出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8、人口如何增长才是合理的: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9、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的重要措施 10、近几十年来,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11、人种: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划分,包括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 14、填写世界的语言有关问题 联合国工作语 言主要分布的地区和国家 汉语汉族、国内一些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人华侨 英语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 法语法语、比利时、瑞士、加拿大、非洲一些国家 俄语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东欧 西班牙语西班牙、除巴西外的拉丁美洲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知识清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清单 知识内容 1.1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教材P4 图1.2 1.2纬线(形状、指示方向、长度)教材P5 图1.6 1.3纬度(赤道度数、范围、变化规律、低中高范围、南北半球划分)教材P5 图1.6 1.4经线(形状、指示方向、长度)教材P6 图1.9 1.5经度(本初子午线、范围、变化规律、东西半球划分注:会判断东西半球) 教材P6 图1.9及P8 图1.11 1.6根据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会写某点经纬度 2.1地球自转(方向、时间、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教材P11 图1.14 2.2地球公转(方向、时间、地理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形成、太阳高度的变化、五代的划分)教材P13 图1.18及P14 图1.19 2.3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二分二至指北半球),明确节气、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过程 教材P13 图1.18 2.4五带的划分(名称及范围、极昼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现象出现的范围) P14 图1.19 3.1地图比例尺(公式、三种表达方式、会计算)P16 图1.21 3.2方向(一般地图、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关键在于会结合地图判断) P16 图1.21及P17 图1.24 3.3图例(看地图时,首先看图名,其次看图例,认识常见图例)P18 图1.25 3.4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详略之间的关系P22 图1.31及1.32 4.1海拔、相对高度P25 图1.35

4.2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五种山体部位,特别山谷和山脊的判断:凸高为谷,凸低为脊)P25 图1.37 4.3常见的地形类型(海拔、起伏特征)P27 图1.43 4.4会绘制地形剖面图(最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与陡缓) P28 图1.44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课题§1.1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1) 学什么1、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的一些基本数据 2、掌握纬线的特点 重点1、地球的形状 2、纬线的特点 我 来学主问题设计 时间 点拨 自主学习1.地球是一个。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最 大周长约千米,表面积约平方千米 2.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叫。 3.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它们分别是和。 4.在地球仪上,与南极和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所有与赤道平行 的圆圈叫 5.赤道为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称为和,分别用和 表示。北极和南极各为90度 6.按规定,为低纬度地区,为中纬度地区,为高纬度 地区 5至8 分钟 团队合作7.读图,完成下列知识 (1)认识纬线 / 形状长度(是否相等)指示方向 纬线 (2)纬线可以有__条 (3)在图中填出各纬线的度数 (4)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 (5)南极点的纬度为,北极 点的纬度为(6)纬度从赤道 往两极在逐渐 8.读图1.8南北半球的划分,回答问题 (1)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 (2)可以有多少条纬线能将地球划分南、北两个半球?(大小相等) 5至 10分 钟

设计教师:刘剑波侯新宇 课题§1.1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2) 学什么1、掌握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标度规律 2、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弄清经纬线的区别 重点1、经线的特点 2、东西半球的划分 我 来学主问题设计 时间 点拨 自主学习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___,也叫____。 2._____的经度为0 °,是经度的起始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 _____°,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用“___”表示,西经用“___” 表示。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_____。 3.任意两条_____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_____,都可 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5至8 分钟 独立 自学 完成 团队合作4.读图,完成下列知识 (1)认识经线 形状长度(是否相等)指示方向经线 (2)经线可以有_____条 (3)在图中填出各经线的度数 (4)0°经线:往东经度在变____ 往西经度在变____ 180°经线:往东经度在变____ 经线: 往西 经度 在变____ 5至 10分 钟 经线 和经 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球体。 2、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月食现象。 3、经纬线特点。 纬线经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长度不一,赤道最长。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除极点外,纬线圈都是圆。形状: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纬度经度 起止度数0度(0度纬线叫赤道)—90 度N/S 0度(0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度 代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 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 赤道(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N, 赤道以南为南纬S;2、纬 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 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 初子午线(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E,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2、经 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经度向西递增 为西经E。 半球划分赤道分南、北半球20度W和160度E分东、西半球 4、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5、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160°E.

6、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7、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7页,第5题。要会判断A、B两点的经纬度。 8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什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

运动转面对赤道面对北极面对南极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一天1、昼夜更替 2、时差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地球的公转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的变化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日期 3.21 6.229.2312.22 太阳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巴燕中心学校__七__年级地理_学科学(教)案一周一课时 课题:地球的运动设计者__李生月评价组长签字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 学习目标:1、用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情景链接: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一年中为什么有四季更替? 自主研学: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4、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合作探究:一、1、教师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提问:观察实验,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二、(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课件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新-课-标-第-一-网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完成填充图练习。 3、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攀登高峰: 1、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成方向; 4、地球自转产生现象。 5、根据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 6、热带和温带的分界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是; 7、热带有现象;寒带有现象。 8、知识串连: (1)经线 A、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 (2)纬线 B、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地轴 C、地球自转轴 (4)南极 D、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5)北极 E、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9、判断: (1)南极和北极是穿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2)地球上也存在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 (3)过地球上任一点只经线和纬线各一条穿过。 (4)地球仪上长度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5)我国位于中低纬度地区。 (6)本初子午线在西半球。 (7)与50°E经线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130°E经线 拓展练习:1假设你在北极的上空,观测经纬线的形状是怎样的,请绘出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线图 2.假设你在赤道的上空,观测经纬线的形状是怎样的,请绘出以赤道为中心的经纬线图 新课标第一网 学(教)报告: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测试第三章

1、(2011巢湖)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七月的陆地 B.七月的海洋C.一月的陆地 D.七月的海洋 2、(2011巢湖)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人为因素 C.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辅D.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为辅 4、(2011巢湖)人类活动中可以调节气温增加降水量的是 A.填海造陆 B.围湖造田C.植树造林 D.毁林开荒 5、(2011巢湖)造成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C.洋流因素 D.地形因素 1、(2011巢湖)在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气候之间连线(8分) A 北非①季风气侯 B 东亚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欧洲西部③热带雨林气候 D 亚马孙河流域④热带沙漠气候 2、(2011巢湖)请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l5分) (1)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2)该地最热月气温度,最冷月气温度,气温年较差是度。 (3)该地降水量大约是毫米,该地季降水较多,季降水量最少。(4)该地气候特点是。 (5)该地气候类型名称是,主要分布在。

图3 甲 乙 图6 ( )7. (2011安溪)下列天气中最适合户外运动的是: A. B. C . D. ( )9. (2011安溪) 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是: A.热带草原 B.热带雨林 C.温带草原 D.热带沙漠 ( )10. (2011安溪)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 .大洋洲 C.南极洲 D.亚洲 (2011福州)天气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回答11~12题。 11.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是 A .沙尘暴 B .寒潮 C .台风 D .霜冻 12.下列地区中,易受该种天气影响的是 A .青藏高原 B .四川盆地 C .西北地区 D .东部沿海地区 5.(2011晋江)下列描述中表示气候的是( ) A.冬冷夏热 B.晴转多云 C.风和日丽 D.狂风暴雨 (2011晋江)读图3“某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12—14小题 12.该地降水最多的月份是( ) 月 月 月 月 13.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 ) ℃ ℃ ℃ ℃ 14.该气候类型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2011晋江) 读图6,回答27-28题。 27.甲图中①附近的河流为( ) A.尼罗河 B.印度河 C.恒河 D.底格里斯河 28.甲图四地气候类型与乙图一致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2011泉州)亚洲与非洲分界线是( ) A .巴拿马运河 B .苏伊士运河 C .白令海峡 D .土耳其海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航海家________带领的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 2、确证地球是不规则球体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3、地球的大小 表面积: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按比例制作的地球模型叫________。 2、地球仪上用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地理事物。 3、地球的最北点叫______,对着_______方向,最南点叫______。 4、左图中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5、地轴的倾斜度是________。 三、纬线和纬度 1、左图中字母表示方向 2、最大的纬线圈是_____,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 3、低纬度范围__________,中纬度范围_________,高纬度范围_______。 4、纬线的形状是_____。纬线指示_____方向。 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又叫______ ,0°经线又叫___________。经线指示_____方向。 2、经线的形状是______。 3、半球判断:西经0°到20°_______ 20°到180°________ 东经0°到160°________ 160°到180°_________ 4、半球范围:东半球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西半球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5、东西半球的分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线和纬线交织形成________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二、两分两至 3、两分两至与南半球昼夜长短和季节 三、五带的划分 1、地球表面的五带是根据各地获得________的多 少划分的。 2、看左图: (1)两种方法表示图中的纬线。 (2)写出图中的五带。 3、五带中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______和______。 4、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五带中的_________。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学会阅读地图 1、地图的语言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比例尺的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1:50 000 000表达的意思: 5、常见的图例: 5、地图方向的判断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二、选择适用的地图: 1、进入公园后可选择导游图,外出可选择交通图,了解国际事件可选择世界和国家政区图。 2、相同图幅的地图,(1)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范围_____,内容较____。 (2)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范围_____。内容较____。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_______。 2、连线等高线密坡度缓 等高线稀坡度陡 3、左图中填出山体的不同部位名称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1、陆地表面的地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类型。 2、_________:海拔500m以上,面积大,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_________:海拔500m以上,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_________:海拔500米以下,地势起伏大 _________:海拔低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我们身边的地理导学案(新版)湘教版

《我们身边的地理》 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尚未解开的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 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3.通过图片,生活实例及愉快、融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期盼心理”,培养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重难点1.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期盼心理”。 预习新知任务一:阅读课本第2页一、二自然段“解开地理之谜”,完成1—2题。 1.查阅资料,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我们的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看谁的发现多? 2.你对哪些地理问题疑惑不解。 任务二:阅读课本第2—6页,完成1—3题。 1.中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是在,西方最早出现地理一词是在。 2.学习地理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知道变化,了解世界各地的,提高对生活的能力。 3.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受到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必须;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和条件;在解决全球性的、、问题等方面,地理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导学达标活动一:解开地理之“谜” 1.小组内交流“预习新知”中的“任务一”。 2.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其中哪些是地理问题? 3.读教材第2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在课本上标出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的作者是谁? 活动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1.小组内相互检查“预习新知”中的“任务二”。 2.讨论交流,完成教材第3页活动题1、2题。 活动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1.读教材第3页“地理与生产建设”正文第一段,讨论分析: (1)你居住的地方主要以哪种粮食作物为主?哪些粮食作物不是当地的?它们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系吗? (2)你居住的地方主要生产哪些水果?哪些水果不是当地生产的? (3)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建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本节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难点:①分析天气特征。 ②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①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 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比较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材中的信息运用FrontPage 技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度的环境。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测试题(整理前两节)

店头中学七年级地理 第一章第一节质量检测题 班级 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1.人类首次实现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 ) D. 郑和 A.哥伦布 B. 麦哲伦 C. 库 克 2.赤道是:( ) A.形状是半圆形的 B. 是所有纬线中最短的 C.南北半球分界线 D. 东西半球分界线 3.地球的平均半径长度为: ( ) A.6357 干米 B.6371 干米 C.6378 千米 D.6360 千米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A.180 ° B.0 ° C.160 ° E D.20 ° W 5 .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棋盘似的正方体 B 倒扣的盘子 C 球体 D 圆形 6 .下列地点中,位于西半球、南半球的是: ( ) A.19 ° W 10° S B.5 ° W 40° S C.160 ° W 30° N D.140 7 .地球的表面积是 ..................................... ( A 5.1亿平方千米 B 5.1亿千米 C 5.1亿立方千米 D 5.1平方千米 8 .关于地球仪正确的叙述是 ............................. ( ) A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B 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C 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 D 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9 .关于地轴错误的叙述是 .................................. ( ) A 地球的自转轴 B 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 C 地球上就有地轴 D 地球仪上才有地轴 10. ............................................................................................ 关于北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B 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 W 35° S )

七年级地理上册 4_1 人口的增长与分布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4.1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学案导学 1了解世界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 2能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密度。 先学后教 1.世界人口增长: (1)人口数量:已超过___________ (2)增长特点:18世纪以前,增长________;工业革命以后,增长速度____________,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____________。 2.增长速度: (1)表示方法: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表示; (2)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口增长地区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个别国家出现了负增长;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世界人口的分布: (1)表示方法:人口疏密程度用__________________表示; (2)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口稠密区与人口稀疏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人口稠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人口稀疏。 小组合作

1.综合分析人口稠密区的地理共同点? 当堂达标 (2014.厦门)读图1,完成1~3题。1.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欧洲 C.大洋洲 D.非洲 2.亚洲人口集中分布在亚洲的() A.东部和南部 B.北部和西部 C.中部和东部 D.西部和南部 3.南极洲无人定居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缺乏 B.地震灾害频繁 C.地形崎岖不平 D.气候酷寒干燥 4.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A.亚洲B.欧洲C.非洲D.美洲 (2013.潍坊)读 甲、乙两个国家 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数据表,回答5、6小题。 5.关于甲、乙两个国家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分别是51.7人/千米2和229.9人/千米2 B.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2.4%和0.01% C.甲国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测试试卷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我们祖国位于地球的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西半球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2.造成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规律的反常 B.冬季风的进退规律异常 C.台风登陆数量的变化 D.气温反常 ()3.“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了 A.降水与气温的关系 B.降水与农业的关系 C.降水与工业的关系 D.降水与商业的关系()4.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密度南方山区大于北方平原 B.我国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 C.为了控制人口增多,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D.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 ()5、我国幅员辽阔,如果在1:8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我国最东端与最西端的图上距离为6.5厘米,则东西实际距离大约是 A 5200千米 B 520千米 C 52000千米 D 52千米

据有关我国人口方面的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 ( )6、表中显示出,我国人口 A 城镇多,乡村少 B 男性多,女性少 C 老年多,儿童少 D 西部多,东部少 ( )7、2018年我国的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 A 118人 B 128人 C 138人 D 148人 读图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回答8-9题。 ( )8、该图反映出我国地势特点是 A 西高东低 B C 中部高四周低 D 中 ( )9、图中为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 四川盆地 B C 巫山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图1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综合测试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综合测试题(A)(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 B.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C.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等 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2.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 A.两者等长 B.0°纬线稍长 C.0°经线稍长 D.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 3.在地球表面,纬度30°、经度110°的地方一共有 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 4.实际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A.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B.0°和18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C.西经20°和东经160°所组成的经线圈 D.东经20°和西经160°所组成的经线圈 5.一艘科学考察船计划9月份从A点(20°N、20°E)出发,到达与A点纬度相同,经线正好相对的B点进行科学考察() A.160°W B.20°W C.160°E D.20°E 6.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以北为温带地区,这一点地理坐标应是() A.23.5°N,180°B.66.5°N,180° C.66.5°S ,20°W D.66.5°S,160°E 7.下图中P点位置,同时符合①东半球;②北半球;③热带三个条件的是()

8.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是个球体 B.地球不停地自转 C.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 D.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9.某地位于东经170°,南纬20°,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位于东半球 B.该地处于北半球 C.该地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D.该地属于五带中的南温带 10.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下列说法中可信的是() A.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此时已是冬季 B.我国的河流都已经结冰 C.南极有极昼现象 D.哈尔滨比广州的白昼短 11.下列节日中,当地昼夜悬殊最大的是 () A.三月八日妇女节 B.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 C.七月一日党的生日 D.九月十日教师节 12.判读比例尺大小的正确方法是() A.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大 B.图上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大 C.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愈小,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小 D.1/50 000的比例尺比的比例尺小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序言与同学们谈地理 课型:新授课 使用时间:20 年月日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感知地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2.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想一想、做一做(读课本P1——P2页内容回答): 1、日本人为什么爱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为什么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非高原的选手为什么在国际长跑中能取得好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江浙一带为什么多丝绸服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理的研究内容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课本P2——P4页内容回答 1、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日常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由于违反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原则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地理的目的:能使人们了解________的奥秘,了解一些_________、________现象,会用地理的_______和_______看待身边的事情,更科学的选择、安排_________和________. 3、“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的定义: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雨、雪、冷、热等大气状况。 二.天气的特点:、 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2)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如某一时刻“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3)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 三 .天气预报:1)目的: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状况,就可以及早的做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的危害。2)内容:需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3)读懂卫星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4)常用的天气符号5)风的表示方法:风力(它是风的强弱,分0~12共13个等级)。风力符号及风向。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什么是气温1)什么是气温:一天内,大气的温度称温度,单位为摄氏度2) 气温的测定:日测3~4次(时间为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3)气温的描述: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二.气温的变化1)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 日出前后。2)月最高平均气温和月最低平均气温: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反之。3)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越大,气温年变化就越大,反之,亦成立。4)气温变化特点:纬度不同,气温不同,纬 度越低,气温越高,反之,亦成立。 产生结果:热带(终年高温炎热,变化最小)温带(四季分明,变化显著)寒带(终年气温很低)等温线的特点:1)等温线是闭合的,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形成低温中心,反之,形成高温中心。2)同一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3)等温线疏密与水平方向上的气温差别:越密集,温差越大,越稀疏,温差越小。 4)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相等。 气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气温垂直向上递减; 影响因素:1)纬度因素:纬度低温度气温高,纬度高温度气温低。2)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3)地形因素: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4)人为因素: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什么是降水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霜、露、冰雹等,统称为降水(自然降水)。还有人工降 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二、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量多,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上,因为:赤道地区气温较高,终年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多雨。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的趋势是逐渐减少,原因:两极地区气温低,终年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综上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地区少雨。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这里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岸降水较少分布着全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如亚欧大陆东岸的我国北京,夏季多雨,西岸的英国伦敦,全年湿润。大陆内部降水较少,这里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人教版)解析

课题§1.1地球和地球仪(1) 学习目标1、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的一些基本数据 2、掌握纬线的特点 重点难点1、地球的形状 2、纬线的特点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点拨 自主学习1.地球是一个_____。它的平均半径为_____千米,最大周长约__ ___千米,表面积约_____平方千米新-课-标-第-一-网 2.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叫_____ 3.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_____,它们分别是_____和___ __。 4.在地球仪上,与南极和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_____。所有与赤道平 行的圆圈叫_____ 5.赤道为_____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称为_____和_____, 分别用_____和_____表示。北极和南极各为___度 6.按规定,_____为低纬度地区,_____为中纬度地区,_____ 为高纬度地区 独立 自学 完成 团队合作7.读图,完成下列知识 (1)认识纬线 / 形状长度(是否相等)指示方向 纬线 (2)纬线可以有_____条 (3)在图中填出各纬线的度数 (4)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____ (5)南极点的纬度为_____, 北极点的纬度为_____ (6)纬度从赤道往两极在逐渐__ ___ 8.读图1.8南北半球的划分,回答问题 (1)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_________ (2)可以有多少条纬线能将地球划分南、北两个半球?(大小相等) 纬线 与纬 度

课题§1.1 地球和地球仪(2) 学习目标1、掌握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标度规律 2、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弄清经纬线的区别 重点难点1、经线的特点 2、东西半球的划分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点拨 自主学习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___,也叫____。 2._____的经度为0 °,是经度的起始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 _____°,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用“___”表示,西经用“___” 表示。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_____。 3.任意两条_____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_____,都可 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独立 自学 完成 团队合作4.读图,完成下列知识 (1)认识经线 形状长度(是否相等)指示方向经线 (2)经线可以有_____条 (3)在图中填出各经线的度数 (4)0°经线:往东经度在变____ 往西经度在变____ 180°经线:往东经度在变____ 经线:往西经度在变____ 5.读图1.11东西半球的划分,回答问题 (1)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_____。 (2)可以有多少条经线能将地球划分为东、 西两个半球? (3)选择东西半球划分界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经线 和经 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2、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3、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4、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大家身边,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难点:让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法)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积极探究(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共同走进地理,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揭开地理之“谜” 1、自主学习: 读“解开地理之‘谜’”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你对那些问题疑惑不解?请说出两个。 2).小组展示搜集材料:“世界上的地理之迷”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为什么我国新疆出产的瓜果特别甜? 【教师精讲点拨】白天糖分增加的多,晚上糖分减少的少,瓜果才会甜,想想、猜猜新疆的条件会是怎样呢? 【探究结论】 新疆白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课本22页最后一段及2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读“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讨论课本P.3的图1-1、1-2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体育活动?这两种体育活动应该在哪些地方开展?(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 2).说说你了解的商品及产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