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机械效率的中考题型分类例析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的中考题型分类例析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的中考题型分类例析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的中考题型分类例析

机械效率是初中力学知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各地中考的一大热点,特别是近几年在有关机械效率的试题设计中,考命题者注重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贯穿其中,命题不仅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使试题具有选材新颖,形式灵活,探究性强的特点。为了使大家了解机械效率的相关题型,本文试分类举例加以说明.

一、表格阅读题

例1、(2003年金华市)下面是程珂同学测滑轮组效率时记录的数据,实验装置如图1 所示: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用______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______图做的实验.

(2)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实验2和实验3可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

析与解:(1)由公式W=Fs得W有=Gh,W总=Fs=(G+G动)h.

由公式η=W有/W总得η=W有/W总=Gh/(G+G动)h=G/(G+G动).

由于实验1和2中G相等,G动越大,η越小,所以实验1用甲图,实验2用乙图.(2)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是提起相同的重物时,使用的滑轮组的动滑轮个数越多,机械效率越小.

(3)比较实验2和实验3可得出结论是使用同一滑轮组,增加提起的物重,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二、常规计算题

例2、(2002年南京市)图2是用滑轮组提起重物的装置示意图.物体重G=6×104牛,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拉力F的功率为2.5千瓦,要把重物匀速提升1米,求:

(1)有用功和额外功分别是多少? (2)需用的拉力F 为多大? (3)需用多长时间? 析与解:W 有=Gh =6×104牛×1米 =6×104焦,

W 总=W 有/η=6×104焦/80%=7.5×104焦, W 额外=W 总-W 有用=1.5×104焦,

F=W 总/s=7.5×104焦/(3×1米)=2.5×104牛,

秒瓦焦总30105.2/105.7P /W t 34=??==.

三、纠错型试题 例3、(2001年山东烟台)下面给出的是小丽同学对一道作业题的解答,她的解答有部分错误,请你指出她的错误之处,并通过理论推导说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

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2×103牛的物体,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625牛,拉力所做的功为1.25×104焦,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若不计绳重及摩擦,提升重物改为3×103牛的物体,那么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多大?

已知:G 1=2×103牛,F 1=625牛,W 1=1.25×104焦,η=80%,G 2=3×103牛.求: F 2.

解:由公式η=W 有/W 总得

W 有1=ηW 总1=80%× 1.25×104焦=104焦. 由公式W=Fs 得

s=W 总1÷F 1=1.25×104焦/625牛=20米, h=W 有1/G 1=104焦/2×103牛=5米. 由公式η=W 有/W 总=G 2h /F 2s 得

F 2=

G 2h /ηs=(3000牛×5米)/(80%×20米)=937.5牛. 答: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937.5牛. 析与解:小丽解题的错误之处是认为同一滑轮组提升的重物改变后,机械效率保持不变. 理论推导:由公式W=Fs 得W 有=Gh ,W 总=Fs=(G+G 动)h .

由公式η=W 有/W 总得η=W 有/W 总=Gh /(G+G 动)h=G (G+G 动)=1/(1+G 动/G ). 由此式可知: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重物时,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大.

例4、(2002年南昌市)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的装置如图3所示.

(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记下钩码和拴住弹簧秤的线端原先位置,然后________向上提起弹簧秤,读出_______,测出钩码和拴住弹簧秤的线端上移的距离.

(2)某同学正确测得钩码上升的高度为0.2米,钩码重1.5牛,其他被测和计算的数据

上表中肯定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和_________。

(3)若用上述装置提起1.5牛的钩码,机械效率为η1,提起重为3牛的钩码,机械效率为η2,则η1___η2(填“>”、“<”或“=”).

析与解:(I)匀速、弹簧秤的示数;

(2)拉弹簧秤的线端提升的距离s和总功W总;

(3)< (理由见例3的理论推导).

四、探究性实验题

例4、(2003年宁夏)小红学过“机械效率”后,产生了一个疑问:“机械的机械效率越高是否越省力?”针对这个问题,小红借了一个弹簧测力计,利用家中“案板”和茶杯作了以下实验:

A.把杯子放在塑料袋中,在杯子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弹簧测力计测得杯子和水的重力G.

B.用“案板”作斜面,如图4所示,把一只水杯通过细绳与弹簧测力计连接,拉动弹簧测力计,把盛水的杯子匀速拉上斜面.

C.分别测出拉力F,杯子移动的距离s和升高的高度h.

(1)计算并将数据填入表中4个空格

(2)小红的疑问是否得到解决?分析实验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3)完成上面实验后,小红又产生一个猜想:“如果减小斜面的摩擦,可以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

①请你先用所学知识,说明小红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述理由).

②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进一步证明你对小红猜想的判断.(可以简要说明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要做哪些新的实验操作)

析与解:(1)根据W有用=Gh,W总=Fs,η=W有用/W总可得:

W有用1=0.5J,W总1=0.8 J.

η1=0.625,η2=0.74.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使用斜面时,并非是机械效率越高越省力,可见“机械效率越高越省力”是错误的.

(3)①小红的猜想是正确的,因为在有用功一定时,通过减小摩擦,可减小额外功,从而提高机械效率.②在小红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应增加的实验操作有.a.保持斜面的倾角不变,在斜面(案板)表面铺不同材料(如纸、玻璃、毛巾等)改变摩擦.b.将水杯沿斜面匀速提升一定高度或沿斜面移动一定距离,再分别求出各次的机械效率.

例5、(2003年河南省)在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和同学们测得图5中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

(1)实验后小明想:对于同一个滑轮组,它的机械效率是否不变呢?经过思考后他认为:即使像图5甲那样已绕好的滑轮组,机械效率也不是固定的,还应该与__________有关,并用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小明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

(2)小明将自己所做的上述实验告诉他的同学,大家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大家认为:

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提升动滑轮所做的功对人们是没有用的,所以,_____________也应该是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小明说:其实大家已测得的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就证明了这一点.

杨老师提醒同学们说:大家应该注意到,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时,我们没有考虑摩擦的因素.

析与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滑轮组,动滑轮的个数及绕线方式已经固定,因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高低可能与所提的钩码的个数(即提升重物的多少)有关,所以小明的实验方法应该是:运用控制变量法,使动滑轮的个数及绕线方式固定,通过改变所提的钩码的个数,来比较机械效率的大小,故答案是:在图5甲所示的滑轮组下挂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进行比较.(2)由于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提升动滑轮所做的功是额外功,所以动滑轮的个数(或动滑轮的总重)也是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如果要加以验证的话,同样应运用控制变量法,使所提的钩码的个数相同,通过改变动滑轮的个数,来比较机械效率的大小,所以小明说:其实大家已测得的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就证明了这一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