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语文教材知识点

必修一语文教材知识点
必修一语文教材知识点

通假字重点实词重点虚词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无能为

也已。已

通矣。

“陪”通

“倍”。

“共”通

“供”。

“说”通

“悦”。

“知”通

“智”。

“厌”

“餍”,

满足

“退”使动用法

“军”:名词动

用,驻扎

“是”:代词。

古今异义。

“夜”:名次做

状语。在夜晚。

“既”:已经。

“鄙”:把...

当作边邑。名词

的意动用法。

“远”:形容词

作名词。

“厚、薄”:变

雄厚,变削弱。

“赐”:恩惠。

“尝”曾经。

“厌”满足。

“封”疆界。做

动词。

“肆”延伸、扩

张。

“阙”使....削

减、侵损。

“乃”于是就。

“请”:请求。

“微”:没有。

用来表示一种否

定的假设或条

件。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

同盟者。

“去”离开。

①以其无礼于

晋(表因

果,因为,连

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而,

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

陪邻?(表

目的,来,连

词)

⑤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把,

介词)

⑥以乱易整

(用,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

顺承)

②若亡郑而有

利于君(表顺

承,连词)

③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

词)

④朝济而夕设

版焉。(表转

折,却,连词)

①子亦有不利

焉。(语气词,

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

陪邻?(疑问

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

过也(……

也)

邻之厚,君之

薄也(……

也)

②因人之力

以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倒装句

(1)状语后

①以其无礼

于晋,且贰于

楚(应“于晋

无礼”;应“于

楚贰”)

②佚之狐言

于郑伯曰

(应“于郑伯

言”)

③若亡郑有

益于君(应

“于君有

益”)

(2)宾语前

①夫晋,何厌

之有(应“有

何厌”。之,

宾语前置的

标志)

所“字结构

形式:所+动

①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知道

1.以其无礼于

晋,且贰于楚

也(贰:古义:

从属二主;今

义:“二”的

大写)

2.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无

能,古义:不

能;今义:没

有能力)

3.吾不能早用

子(子:古义:

指先生,古代

对人的尊称。

今义:指儿子)

4.是寡人之过

也(是:古义:

这;今义:判

断动词)

5.敢以烦执事

(执事,古义:

对对方的敬

称;今义:掌

管某项事情

(工作)的人)

6.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以为,

古义:把……

作为;今义:

认为)

7.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东道

主,古义:东

方道路上(招

待过客)的人;

今义:

请客的主人)

8.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1.烛之武退秦师

(退,形容词使动用

法,使……撤兵)

2.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贰,数

词用作动词,从属二

主)

3.越国以鄙远(鄙:

名词意动用法,

以……为鄙,把……

当作边邑;远:形容

词用作名词,远国,

指郑国)

4.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形容词用作动

词,变雄厚;薄:形

容词用作动词,变薄

弱)

5.行李之往来,共其

乏困(乏困:形容

词用作名词,缺少的

资粮)

6.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赐,动词作名词,

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

时间副词,作状语,

在早上;在晚上)

8.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东”、“西”

均为方位名词作状

语,向东;向西。封,

名词使动用法,

使……成为疆界。肆:

形容词用作动词,延

伸,扩张)

9.若不阙秦,将焉取

之(阙,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使……减少)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是,在哪里) 之 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 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 亦去之(代郑国,代词) 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 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

助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 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

的) 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 ③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 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12.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到) 10.与郑人盟 (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11.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 12.以乱易整,不武,乱,形容词做名次,散乱之师;整,形容词做名 词,严整之师。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

译,助词)

①以其无礼于

晋(代词,指

郑国)

又欲肆其西

封(代词,它)

失其所与

(代词,自己)

②君知其难也

(不定指示代

词,那)且

①以其无礼

于晋,且

贰于楚

也。(又,

并且,连

词)

②且君尝为晋

军赐矣(况且)

通假字重点实词重点虚词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a,高兴。(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1)亲今行而

无信,则秦未可

亲也动词,亲

近,接近。

(2)深秦之

遇将军,可谓深

矣形容词,刻

毒。

(3)解可以

解燕国之患动

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

得闻教名词,指

教,jiào。

(5)敢人不

敢与忤视动词,

有勇气做,敢于。

1.可以解燕国

之患,而报将

军之仇者并

且,表递进

2.其人居远未

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3.今日往而不

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4.于是荆轲遂

就车而去就,

或不译,表承

5.荆轲逐秦

王,秦王还柱

1、判断句

(1)此臣日

夜切齿拊心

(2)今日往

而不反者,竖

子也

(3)仆所以

留才,待吾客

与俱

(4)事所以

不成者,乃欲

以生劫

之……

2、省略句

(1)秦王购

之( 以)

(1)仰天太息

流涕古义:眼

泪。今义:鼻

涕。

(2)樊将军以

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

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

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

己之私,而伤

长者之意古

义:品德高尚

之人,此指樊

将军。今义:

年长之人。

(1)进兵北略地方

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

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

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

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

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

到。

(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8)故振慑同上。(9)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6)还壮士

一去兮不复还

动词,回来。

(7)还秦王

还柱而走动词,

通“环”,绕。

(8)资持千

金之资币物名

词,资财、钱物。

(9)振燕

王诚振怖大王之

威动词,通

“震”,害怕,

恐惧。

(10)图图

穷匕首见名词,

地图。

(11)室拔

剑,剑长,操其

室名词,剑梢。

(12)诏非

有诏得不上名

词,皇帝下的命

令,诏书。

(13)被秦

王复击轲,被八

创动词,遭受。

(14)发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

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

(15)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

王,而卒惶急无

以击轲缘故

鲰生说我……故

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而走相当于

“地”或不译,

表修饰

金千斤( 省

略介词

“以”)

(2)取之

( 以) 百金

( 省略介词

“以”)

(3)欲与

( 之) 俱

( 往) ( 省

略介词宾语

和谓语)

(4)待吾客

与( 之)

俱( 往)

( 同上)

(5)皆

( 穿) 白衣

冠以送之

( 省略谓

语)

(6)其人居

远未来,而为

( 之) 留待

( 省略介词

宾语)

(7)嘉为

( 之) 先言

于秦王曰

( 同上)

(8)乃

( 穿) 朝

服,设九宾

( 省略谓

语)

(9)见燕使

者( 于)

咸阳宫( 省

略介词)

(10使

( 之) 毕使

于前( 省略

兼语)

(11)群臣

(4)将军岂有

意乎古义:有

心意,此引申

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

意”之意。

(5)秦之遇将

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

待。今义:遇

到,碰以。深:

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

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

预求天下之利

匕首古义:在

这时,今义;

表顺承关系或

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

不考虑不顾

忌。

(8)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

围的侍卫人

员。今义:表

两种方向;或

表大体范围;

有时亦有控制

之义。

(9)今有一

言,可以解燕

国之患古义:

可以用它来,

为“可以之”

的省略。今义:

表可能、能够、

许可。

(10)秦王购

之金千斤金:

古代指金属总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迟。

(9)发尽上指冠名词作

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形容词

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名词

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形

容词作状语,活着。

(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12)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13)奉之同上。(14)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15)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16)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17)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18)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

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16)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

之威的确,确实

(17)度

度我至军中,君

乃入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

其度常态,气度

(18)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19)为

父母宗族,皆为

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

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

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

变徵之声发出

侍( 于)

殿上者,不得

持尺兵( 省

略介词)

(12)献

( 于) 秦王

( 省略介

词)

(13)比

( 于) 诸侯

之列( 省略

介词)

(14)而

( 按) 秦

法……( 根

据文意省略)

(15)皆陈

( 于) 殿下

( 省略介

词)

3、被动句

(1)父母宗

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

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1)常痛于

骨髓( 介宾

短语后置)

(2)嘉为先

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

后置)

(3)燕王拜

送于庭( 介

宾短语后

置)

(4)使毕使

于前( 介宾

短语后置)

(5)太子及

宾客知其事

者( 定语后

置)

称,用于流通

货币时,先秦

指黄金,后来

指银,文中指

铜。今义:特

指黄金。

殿上者( 定语后置) (7)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邑万家(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5、固定结构(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4)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 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5)将军岂有意乎表反问,是否……呢。

(6)荆卿岂无意哉表反

吗。

(7)仆所以

留者复音虚

词“所以”常

引出表原因、

手段等的分

句,译

为:……的原

因。

鸿

通假字重点实词重点虚词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5因击沛公于1飨土卒(飨;犒

劳)

2夜驰之(之:到,

往)

3无所取(所取:

所字结构,掠夺

的东

西)

4从沛公(从:跟

从)

5亡去不义(亡:

逃跑;义:符合

道义)

6料大王土卒足

以当项王乎(料:

估量:当:抵

挡)

7与臣游(游:交

往)

8籍吏民(籍

:登记)

9他盗之出入(出

入:偏义夏词,

入)

10具言(具:详

细,完备)

1.而

(一)用作连

词。

1.表现承接关

系。可译为"

就""接着",或

不译。

置之地,拔剑

撞而破之。

2.表现润饰关

系,即衔接状

语。可不译。

项王按剑而跽

曰:“客何为

者?”

3.表现目标关

系,

籍吏民,封府

库,而待将

军.

2.何

(一)用作疑

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

词的宾语,可

译为"哪里""

什么"。译时,

"何"要后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

气,皆为龙

虎,成五采,

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

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

耳。

楚左尹项伯

者,项羽季父

也。

亚父者,范增

也。

夺项王天下

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

关者,备他盗

之出入与非

常也。

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

而击之,不义

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

词结构后置)

1沛公居山东

时古:崤山以

东地区今:山

东省

2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古:

黄河以北、黄

河以南今:河

北省、河南省

3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

关系今:男女

结婚

4备他盗之出

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情

况今:表程

度,很、甚

5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

言今:详细说

1.山

东古:指

崤山以东地

区。

今:指太行山

东边的一个

1. 沛公军霸

上。军,名词

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

王:①沛公欲王关

中。②秦地可尽王

也。③先破秦入咸阳

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

良。善,形容

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

晚:①项

伯乃夜驰之沛公

军。②于

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

信义。①亡去

不义。②今人

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也。

6.项伯杀人,臣活

之。活,使

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

之。兄,名

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

坐(坐通“座”)6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11若入前为寿

(若:你;为寿:

祝健

康)

12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13窃为大王不败

也(窃;私下

里)

14坐须臾(须臾:

片刻)

15相去(去,距

离)置车骑(置;

弃)

16督过之(督过:

责备)

17留谢(谢:辞

谢)

置。

大王来何操?

3.乎

(一)用作语

气助词。

表现反问语

气,相当于

“吗”、

“呢”。

布衣之交尚不

相欺,况在国

乎?

4.乃

(一)用作副

词。

1.表现前后两

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光上

的紧接,可译

为“才”“这

才”“就”等

度我至军

中,公乃入。

5.且

(一)用作连

词。

1.妥协关系,

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

避,卮酒安足

辞!

(二)用作副

词。

1.将,将要。

且为之奈何

③若属皆且为

所虏。

6.若

(一)用作代

词。

1. 表对称,

相当于"你""

你们";作定语

长于臣(介词

结构后

置)

得复见将军

于此(介词结

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宾

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宾

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

所虏(“为所”

表示)

吾属今为之

虏矣(“为”

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

军(省介词宾

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

于地,加彘肩

上(省略状语

“于其”)

省。

2.非

常古:意

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

很不一般。

3.河

北古:黄

河以北地

区。

今:黄河北部

的一个省。

4.河

南古:黄

河以南地

区。

今:黄河南部

的一个省。

5.细说

古:小人的谗

言。

今:详细地讲

述。

婚姻

古:儿女亲

今:结婚的事

或者说因结婚

而主生的夫妻

亲眷关系。

奉)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

见项王。从,使动用

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

王。目,名词

作动词,使眼色。(示

意)

10.若入前为

寿。前,名

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

公。翼,名

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内。止,使动用

法,使……停止。(止:使

……停步,内:使进

来)

13.头发上

指。上,名词

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

胜。刑,名

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

施加肉刑。(惩罚)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

行。①下,名词作动

词,下来。②道,名

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

道,(抄小路),表示动

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

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

路。

17拔剑撞而破

之。破,使

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

库。籍,

名词作动词,登记。

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所

(二)助词

表现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为

(一)动词。认为,以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联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对,向。

①为之奈何?

(三)句末语气词,表现疑问或反诘。呢。

①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21.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2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于项羽曰(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24不可不语(语,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25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用状语,每日每夜)

26 四人持剑盾步走(步,名词用状语,徒步)

27从百余骑(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

28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还,动词使动用法使回去)

29樊哙侧其盾以撞(侧, ,动词使动用法,使侧过来)

30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31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交情)

何辞为

9.也

(一)句末语

气词,

⑴表现断定语

气。

张良曰:“沛

公之参乘樊哙

者也”

10.以

连词。

表现承接关

系,前一动作

行动往往是后

一动作行动的

手腕或方法。

可译为"而"或

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

撞。

写人记事散文

《记念刘和珍君》

一、作者介绍: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5.散文集:《朝花夕拾》

6.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二、写作背景:

1、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

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2、三·一八惨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无比愤慨,爱国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三、掌握下列字音

屠戮lù寥落liáo 长歌当哭dàng 殒身不恤yǔn xù菲薄fěi

踌躇chóuchú桀骜ji?’ào 立仆pū租赁lìn 黯然àn 噩耗a

惩创chuàng 攒射cuán 不惮dàn 喋血di?尸骸hái 浸渍zì

干练gàn

四、本文的总体思路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五、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①纪念死去的青年②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痛恨)③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

六、《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又怎么理解?

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

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记念。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调显而易见是悲痛。"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世界早日到它的"尽头",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感情的基调是愤怒。也"字既针对文章内容之一,也针对反动文人的文章而言。

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出现。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意义,"更奋然而前行"。"正"是恰到时候的意思。

七、“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八、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所以作者称他们是伟大的“哀痛者”。

“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他们以勇往直前、投身革命、为人民流血牺牲为最大的幸福。所以作者又称他们是伟大的“幸福者”。

这是对烈士热情的讴歌。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九、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

事迹: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

至于泣下;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⑻中弹牺牲。

性格特征:温和、思想进步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十、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请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哪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

哪类人作者的态度和感情

爱国者、猛士、苟活者(“我”)尊敬、悼念、激励

反动派、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揭露、嘲讽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哀伤、唤醒

十一、文章中还反复写了这样的话:“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这些话是不是和前面的“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相互矛盾呢?这些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烈士的牺牲使得我极度的悲痛,难以自拔;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又使我非常愤怒,甚至出离愤怒。在这个非人间,我只有悲愤,自然也就无话可说。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是因为“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处在悲愤和震惊之中,我别无选择,只有沉默。岂止是我,整个民族不都是这样?

“呜呼,我说不出话”,行文至此,作者又被悲愤所包围,话到嘴边哽咽住了,又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纪念刘和珍,以此表达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悲”与“愤”(悲痛──愤怒──出离悲愤)。

十二、怎样理解“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愤的“沉默”,“于无深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同样的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就在沉默中走向革命,走向解放。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

什么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十三、怎样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这里的“苟活者”应该指那些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革命的人。而“真的猛士”是指那些勇毅者。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先对斗争的方式进行理性反思,再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十四、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的叙述,歌颂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反对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作者的情感是深沉的既有对烈士的哀悼、赞美与惋惜之情;又有自己对死者的敬意和内疚;既突出地表现了对反动派的极度愤懑和无以言说的憎恶之情;又有对民众间存在着的愚昧思想的唾弃和抨击;作者号召人们起来革命,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景的期待。

十五、本文的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世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以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有侧重。第一层次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第二层次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第三层次以抒情为主,兼有议论。且无论记叙或议论都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叙述、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是杂文的写作特点之一。一篇杂文往往是用叙述的方式,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用议论的方式,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支持;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如此把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杂文的特殊形式。

本文正是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以第四部分为例:先叙述听到噩耗,指出这一杀害出乎意料之外。在叙述中已经表现了作者对事件的看法和对爱国青年无辜遇害的痛惜,对反动军阀屠戮学生的憎恨。

《小狗包弟》——巴金

一、字音:

舔舐(tiǎn shì)/ 舐犊(shìdú)情深

作揖(yī) / 缉(jī)毒/ 编辑(jí) / 修葺(qì)

租赁(lìn) 叱(chì)骂解剖(pōu) 堕(du?)入绿草如茵(yīn)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宦家庭,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

长篇小说:《灭亡》(第一部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

散文集:《随想录》

三、背景:

文革资料:

(1)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

(2)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人性扭曲变形。在这场灾难中,一大批老干部受到打击和迫害,巴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四、整体感知:

楔子(1)——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2)——包弟来历

发展(3--6)——七年相处

结局(7--9)——一朝离别

尾声(10--13)——真心忏悔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所以称为楔子(戏曲或小说开头的引子,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结构: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引起下文;

内容: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狗的忠诚,人的背弃,人不如狗,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①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

狗包弟的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地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

第3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②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可爱、聪明、通人性。

③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这样可爱的小生灵在文革中不能幸免,侧面写文革的残酷。

无论小狗怎样的聪明与可爱,他仍然摆脱不了自己的厄运,最终被送上了解剖台。①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a、像巴金这样的很多知识分子都出过国,留过学,难免会有一些小资情结,钱钟书、杨绛都遭到过批斗,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被视为一种奢侈,作者养一只宠物狗,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b、小狗包弟的身份特殊:日本种的小狗,瑞典旧主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①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

轻松、沉重、自责

②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③他为什么会沉重?

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第11段,主要讲了什么?哪些变化?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五、1.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你认为巴金是一个怎样的人?

动乱的社会,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包弟和巴金在文革中都是受害者!

“文革”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2.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也是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美、法、德确立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适合各国国情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 2.1832年议会改革,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两者相互制约。 4.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787年宪法》,其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结构中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5.“三权分立”下总统(行政)、国会(立法)、法院(司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6.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 7.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必修一全部知识点与典型例题

一集合的含义 1.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元素确定性元素的互异性元素的无序性 2.集合的表示:{ … } 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 {x 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见集合表示 R实数集 Q有理数集 N自然数集 Z整数集 N*正整数集 C复数集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B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 A ②真子集:如果A 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 A B, B C ,那么 A C ④如果A B 同时 B 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运算 类型 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叫做A,B的交集.记作 A B,即A B={x|x∈A, 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 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叫做A,B的并集.记作: A B,即A B ={x|x∈A, 或x∈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 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 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 做S中子集A的补集,记作 A C S ,C S A=} , | {A x S x x? ∈且 韦 恩图示A B 图1 A B 图2 性质A A=A A Φ=Φ A B= B A A B?A A B?B A A=A A Φ=A A B= B A A B?A A B?B (C u A) (C u B)= C u (A B) (C u A) (C u B)= C u (A B) A (C u A)=U A (C u A)=Φ. S A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

高一化学1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 混合物。 3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人教版高中 数学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 数学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必修2数学知识点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⑴常见的多面体有:棱柱、棱锥、棱台;常见的旋转体有:圆柱、圆锥、圆台、球。 ⑵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⑶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台。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中心投影,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的投影叫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⑴圆柱侧面积;l r S ??=π2侧面 ⑵圆锥侧面积:l r S ??=π侧面 ⑶圆台侧面积:l R l r S ??+??=ππ侧面 ⑷体积公式:

h S V ?=柱体;h S V ?=3 1锥体; () h S S S S V 下下上上台体+?+=31 ⑸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323 44R V R S ππ==球球,.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4、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6、线线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7、线面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相交。 8、面面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9、线面平行: ⑴判定: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⑵性质: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10、面面平行: ⑴判定: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⑵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11、线面垂直: 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那么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⑵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⑶性质: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 微粒与物质的量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⑥溶液的配置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5.定容 6。摇匀7 装瓶贴签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本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重要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 3、主观原因:有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直接原因: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 二、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任务是*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1)内容 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 (2)影响 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 ①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颁布《和平法令》 ③颁布《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2、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篇二】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必修1全册基本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 片。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 三、离子检验 (1)Cl-离子的检验: 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2)SO42-的检验: 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例:粗盐提纯加入试剂顺序氯化钡(除去硫酸盐)→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碳酸钠(除去氯化钙、氯化钡)→过滤→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最新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总结的总结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点燃 点燃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

高一历史必修一难点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难点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主权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

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高一英语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英语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 II---1 Cultural relics (一)填写单词 1. By definition the capital is the political and c_______ center of a country. 2.Though he recovered from his illness, he r__________ weak. 3.The house b_________ to the old man was built hundreds of years ago. 4.Heavily as it rained, we were still out in s________ of the missing boy. 5. The school building was d_____ by a famous professor in Beijing, whose s______ many people prefer. 6. I sent her a bike as his birthday g______, and she gave me an mp3 in r________. 7. She stared at herself in the m________ and lost in thought. 8. They are twins. No w________ I can not tell them apart. 9. He was c______ to be honest. In fact, the e_______he gave p_____ to be false. 10. We mustn't _____ to know what we don't know. Please raise your questions if any. 二)请根据中文意思完成下列句子。 1. 长城是世界一大奇迹。 The Great Wall is one of the _______ in the world. 2. 请考虑一下我的建议。Please ____________ my suggestion. 3.仅几名士兵没有战死。 Only a few soldiers ____________ the battle. 4.我偶然在那书店里见到这本珍贵的书。I came across the _____ book in the shop. 5.他的绘画受到世界上一些专家的好评。Some experts of the world _______ _______ ___ his paintings. 6.他给我们如此多的帮助我想为他做些事作为报答。He has given us so much help that I really wanted to do something for him ____ _________. 7.有很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同一个学校的。There are many people present at the meeting, two thirds of whom _________ _______ the same school. 8.我们认为他说的不重要。We ___________ what he said unimportant. 9.那些男孩去找吃的东西去了。The boy went ___ ________ ___ something to eat. 10.他是个对音乐有天赋的学生。He is a student who has a ____ for music. 三)单项选择 1. When I left, he _____ me that I should take my recorder to his birthday party.a. remembered b. reminded c. was remained d. asked 2. ______ his wife, his daughter also went to see him. a. Besides b. Beside c. Except d. Except for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实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①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发展科举制:

人教版高中 语文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朱自清 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翁仲(wēng)蓊郁(wěng)酒瓮(wèng) 踱步(duó)媛女(yuàn)婵媛(yuán) 脉脉(mò)脉络(mài)乘凉(chéng) 煤屑(xiè)独处(chǔ)乍看(zhà) 颤动(chàn)颤栗(zhàn)战栗(zhàn) 翁仲:指墓前的石人。婵媛:婵娟;(姿态)美好。 嬉戏(xī)桂棹(zào)水藻(zǎo) 衣裳(shang)霓裳(cháng)旋律(xuán) 旋风(xuàn)宁静(níng)宁愿(nìng) 鹢首(yì)梵婀玲(fàn.ē)纤腰(xiān) 翩跹(xiān)迁延(qiān)阡陌(qiān) 束素(shù)速度(sù)似乎(sì) 似的(shì)暂时(zàn)崭新(zhǎn) 三、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袅娜(niǎo.nuó)凫水(fú) 倩影(qiàn)靓女(liàng) 霎时(shà)刹那(chà) 倾泻(xiè)泄露(xiè)

宛然(wǎn )婉约(wǎn ) 酣眠(mián)岷山(Mín) 敛裾(jū)拮据(jié.jū) 虎踞(jù)倨傲(jù) 点缀(zhuì)辍学(chuò) 啜泣(chuò)参差(cēn.cī) 惦记(diàn)掂量(diān) 拈花(niān)黏稠(nián) 斑驳(bān)弥望(mí) 消弭(mǐ)麋鹿(mí) 2、《故都的秋》郁达夫 一、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45年在苏门达腊被日寇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21年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厦门(xià)大厦(shà)蟋蟀(xī.shuài) 平仄(zè)混沌(hùn.dùn)馄饨(hún.tun) 露脸(lòu)露马脚(lòu)夹袄(jiá) 夹被(jiá)夹克(jiā)夹肢窝(gā) 三、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赏玩(shǎng)品尝(cháng)偿还(cháng) 拓展(tuò)碑拓(tà)潭柘寺(zhè) 芦花(lú)庐山(lú)槐树(huái) 傀儡(kuǐ)魁首(kuí)魅惑(mèi)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n = m/M )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整理

高中数学必修二 ·空间几何体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 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 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 五棱柱'''''E D C B A ABCDE -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 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 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 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四棱台ABCD —A'B'C'D'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 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 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 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 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 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 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 2.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3).画法要写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