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三不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

王安石“三不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
王安石“三不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

王安石“三不足”变法导致北宋

灭亡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时提出的著名“三不足”口号。

多年以来,这个口号一直被当作是勇往直前、不断革新精神的代表而被人们传颂。

但结合王安石变法,以及最终由蔡京等人通过深化改革而致北宋亡国等一系列史实看,其“三不足”变法确实有探讨、推敲的必要。

王安石的“三不足”口号几乎推翻了全部的约束、制约机制。试想,

天变也不足畏了,祖宗也不足法了,人言也不足恤了,世上还有什么能约束他呢?

难怪曾经积极支持过范仲淹变法的三朝宰相富弼在听到这样的言论时感到十分震惊,说:“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

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极其危险的。在拥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滥用权力的诱惑力几乎是无法阻挡的。王安石变法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他滥用权力的第一个表现是未经深思熟虑、试行验证就匆忙推出新法,并强行执行。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原本还有些试行的安排,但很快就被

他自己推翻了。这就使得原本可以在试行阶段发现并纠正的问题被带到了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严重的后果,并对整个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造成了重大影响。

王安石滥用权力的另一个表现,也是后果更为严重的一个表现,则是他推行了片面的顺新法者升、逆新法者黜的用人政策。在他手下,凡是对新法提过意见的,不论意见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全面反对新法、还能不能争取,都一律罢黜,凡是高举旗帜赞成新法的,不论其人动机如何、品行如何、政绩如何都一律升迁。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一方面是把朝中敢说

话的名臣几乎都推到了新法的对立面去,如韩琦、富弼、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苏轼兄弟、沈括等等。其中不乏原本并不是全面反对新法,而只是就其中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客观意见的人,如韩琦、苏轼、沈括等。另一方面,王安石任用的所谓支持新法的人中则混进了不少有能无德的人,甚至是企图利用新法升官发财的投机分子。他们虽然靠着鼓吹新法而得到提拔,但并非真正的改革者。一旦身居高位,他们或是贪污腐败、鱼肉百姓,或是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甚至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走到新法和王安石的反对面去!例如王安石

一手提拔的邓绾就是典型的势利小人,甚至说出过“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的“名言”。这一用人政策的后果,首先是蒙蔽了王安石的耳目,让他只能听到阿谀奉承的一面之词,而无法根据客观情况对新法的实施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其次是给许多人造成了新党多是奸臣的印象,从而对新法本身也产生了怀疑,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

虽然王安石本人品质极高,生活俭朴,刚直不阿,比如,史载王安石以“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而著称,“性简率,不事修饰家养,衣食粗恶,一无所择”。

但他提拔的多为不端小人,尤其是那个蔡京,名列导致北宋亡国的高俅、童贯等“六大奸贼”之首位,也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蔡京以“享用侈靡”而闻名,他“喜食鹑”,“一羹数百命,下箸犹未足”,喜食蟹黄馒头,“一味为钱一千三百余缗”,他喜焚香熏衣,居室之中“满室如雾”,“衣冠芬馥”,宅第之中,姬妾成群,其“名园甲第亚于宫禁”。

蔡京拥护变法及深化改革的情况大致为: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在满朝保守派大臣的反对中,王安石被

任为宰相实行变法,次年,蔡京方应试得中进士,然而由于他属于变法派,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短短数年,即由地方官升迁至朝中大臣。1086年,王安石去世,蔡京继续宣传和王安石新法,宋徽宗即位后,起用蔡京,任为宰相,继续推行新法,这一时期,成了王安石及其新法最受尊崇的时代,而蔡京则以王安石的继承者自命,“有说熙丰不好者,尽罪之。”在蔡京的倡议下,王安石绘像于显谟阁,追封舒王,他本人及其儿子均配享孔子庙,至于其后代则男性赐官职、女性封孺人。徽宗、蔡京重用新党、打击旧党,在政治上将反对王安

石变法的司马光等309人斥为“元祐奸党”,对新法稍有微辞的范柔中等542 人被定为“元符上书邪等人”。这两种人的姓名均被列入所谓《元祐党籍碑》,碑文由徽宗亲笔书写并刻石文德殿门,先在都城开封、后颁令郡县皆刻石,大肆迫害不同政见者,凡名列此碑者,尚在世者贬谪南荒,并致使其中多人死于非命,已死者追贬官职,他们不得在同一州郡居住,皇族不得同他们的子孙和近亲通婚。这些事实都说明蔡京对王安石新法的拥护程度是非同一般。

讲到这里,我们再看一下有些不合时宜的汉初“萧规曹随”的故事:

西汉开国功臣曹参跟随刘邦起兵,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平阳侯,仅次于萧何。萧何死后,因曹参德高望重,继任丞相。

曹参上任丞相后,顺应民心,仍然遵照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国家,要求丞相府的官员对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法令,全部照章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对萧何时所任用的官员,一个也不加以变动,原有官员依然各司其职。曹参对他们按职权范围该处理的事情,从不加以干预。因此在朝廷丞相变动的关键时刻,没有引起任何波动,朝中君臣和原来一样的相安无

事,朝政也和原来似地井然有序。

时光飞逝。可是,曹参既没有设计出“胡服骑射”的变法蓝图,也没有提出和匈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外交新思路,这使对他寄予厚望的汉惠帝迷惑不解。于是一天惠帝对曹参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曹参想了一下回答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接下去,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

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和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变

法运动被消弭于几句简单的问答之中,汉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兴旺、人民生活日渐提高。曹参逝世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传为历史佳话。

随后经过与“萧规曹随”一脉相承的“文景之治”,就到了汉武大帝当政,凭借雄厚的国力与民心,南抚百粤北击匈奴,扬我中华之天威,成就了千古伟业,从此边夷之地在我华夏文明照耀下脱离蒙昧走向繁荣。

若汉初之时有王安石者出,曹参

为政必被讥之为墨守陈规而彻底否定,曹参其人必被称之为头脑僵化、思想不解放的庸才而勒令辞职,拥护曹参意见的官员必被冠以阻碍国家革新的萧何余党而统统罢黜。

章惇、蔡京等狂悖贪虐之流则可能成了被破格提拔的能人,标新立异、胆大妄为之徒挤挤于朝堂之上,汹汹于民众之前,以打破常理之魄力,施跳跃式思维之奇谋,每天三个新花样,敢想好人不敢想的事,敢做坏人不敢做的事,开拓出一个民穷国疲而官富的大好局面。

察汉、宋之兴亡,观曹、王之用事,不能不令人深思。

假如王安石在每一条新法出台的时候他就不得不与反对派们辩论一番,修改几稿,非尽善尽美不能出台,这样一来新法想必会少很多漏洞。

同样,如果王安石让朝中留着几个像苏轼、沈括那样的建设性反对派的话,一旦新法在执行中出了问题,他们就会立刻指出,迫使同时也是帮助王安石调整自己的施政。

“三不足”貌似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有利,但最终却是害了新法和安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固然仍可作为鼓励

我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战斗号角,但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却应该畏的要畏,该法的要法,该恤的要恤。而且要在制度上建立“畏”和“恤”的机制,以保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简而言之,我们总得要畏点什么,才更能保证改革的健康推进。

北宋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年号的作用与“熙宁”年号 年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百度百科》 如何理解宋神宗的“熙宁”年号? 材料一: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tiè]。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韦骧《钱塘集》 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注:此为宋人话本中诸多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故事之一]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历史时,应如何看待诗歌、话本等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表格 ①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改变“积贫”局面 ②强兵————改变“积弱”局面 ③取士、育才————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材料三: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部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五、作业 材料四: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闻知中国历史上有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说是王荆公的新法。……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下飞机,即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官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钦佩之忱。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重视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有哪些相似之处?) 六、课外阅读材料: (一)王安石诗三首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熙宁前后莆田人物及大事摘略

高二 选修一教案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364918101,lliuxingyu69@https://www.360docs.net/doc/a31166905.html,) 【课标解读】 课标阐释: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课标领会: 1、了解三冗两积局面的形成,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2、掌握王安石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3、通过对理财、强兵等变法措施的分析,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本课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拗相公’”“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三冗’与积贫积弱”:主要是解释“三冗”和“两积”的含义并分析形成的这种局面的原因,实际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该目内容的把握有助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拗相公’”:主要内容是讲述王安石变法得以实施的条件,包括:王安石胸怀“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并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冲破重重阻力,坚持变法。学习本目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改革者的精神和勇气,理解变法的曲折与艰辛。 (3)“理财”:即王安石为实现“富国”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青苗法和募役法,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这两项新法又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难点。 (4)“整顿军队与科举”:本目是介绍王安石变法在军事、科举、选官方面的措施,有助于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不是局部而是一次全面的调整。 (5)“新法的局限与变质”:本目主要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其中,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构成了本课内容的基本线索。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学习和理解王安石变法对于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图片与模拟历史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培养感受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和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与历史视频和图片,营造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体验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理解和认识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学习改革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设疑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教师创设情 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师生 交流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利用《杨家将》的故事导入,提问为何杨家将经常和边疆民族的战争连绵不断,这些战争的结果如何?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提示: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布置兵力,造成边患迭起。从而再引入“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局面的教学。 讲授新课: 一、变法的背景:(假设你生活在北宋宋仁宗时期,请分别站在农民、军人、政府官员的立场上分析你的幸福指数有多少) 1、——“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展示让人震惊的几个数字 投影1 北宋官员人数,士兵人数,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宋真宗1万17万24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宋仁宗宋英宗宋真宗91万126万宋英宗宋仁宗宋英宗所出无余剩2408万余贯欠缺1500万余贯 投影2: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项目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投影3: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投影4: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问题探究:从以上一组材料中,你感觉当时北宋的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

高二年级历史王安石变法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高二年级历史王安石变法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王安石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是其“理财”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答案:A 2.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准确的是( )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解析:均输法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既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又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 答案:C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能够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解析:在变法以前,对农民实行高利贷盘剥的主要是大地主, 而青苗法规定由政府向农民借贷,从而限制了高利贷盘剥。 答案:A 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 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解除外部威胁 D.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分析历史现象的水平。首先清楚“寇乱息”指的是“农民起义得以平息”之意,其次明确王 安石将平息农民起义作为保甲法取得成功的标志,由此能够推知王安 石变法推行的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答案:B 5.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判断问题 的水平。将兵法是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训练,这样在一定水准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增强。 答案:C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启发式教学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A.宋太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A.宰相B.参知政事C.枢密使D.地方官 4.保甲法的特点是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 5.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A.枢密院B.军器监C.参知政事D.兵部 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A.明经B.明法C.诗赋D.进士强化提高 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

僚斗争的力量 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课外延伸 11.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回答改革具有哪些基本的本质作用。(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单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3)纵观历代改革者,你最喜欢哪位改革家?并 13.(2005广东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梁启超先生在其《王安石 传》一书中,对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可谓推崇备至。同样身为改革家的梁先 生说: “荆国王文公安石, 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 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 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当然,任公之言毕竟只是一家之言。王安石生前身后所受争议之大,历史上 能出其右者可能不多。王安石主要是因变法而名留青史的,在当时和其后,对他 变法的正误得失就一直是政治家和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此外, 其孤傲执拗、 刚愎自用的性格,无疑也是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认识王安石,了解王安石,为 人为政均大有裨益。 王安石将他的变法理念付之于行动,是宋神宗上台以后的事。宋仁宗当了 40 年皇帝,其间也有过像范仲淹、包拯这样的名臣,然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总的说来,宋王朝的光景是每况愈下。宋神宗上台时,兼并之风日盛,国家是越 来越不景气。宋神宗是 20 来岁时上的台,年轻人,朝气蓬勃,想有一番作为, 但仁宗和英宗给他留下的老臣,都帮不了他什么忙。他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倒 能给他一些好的建议。 这韩维是王安石的好朋友, 他的建议只要一得到宋神宗的 夸奖,他就会乘机举荐王安石,说:这些意见都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说得多 了,宋神宗也就对王安石有了一个好的印象了。那时,王安石因母亲过世而一直 守丧在家,宋神宗便下了道命令要王安石进京来。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奉召进京,来到京城,神宗皇帝即召见 他, 问: 治理国家, 首先要抓些什么?王安石答: 首先是要选择治理国家的方法。 皇帝又问,向唐太宗学习可不可以呢?宋神宗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贞观之治是 后来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们向往的, 不料王安石并不把贞观之治十分放在眼里, 回 答说:何必学唐太宗呢?要学就学尧舜之道。尧舜之道,非常简便、关键、容易, 只是后来的人不能正确地理解, 便以为高不可攀罢了。 宋神宗很满意王安石的回 答,王安石进京的第二年,就让他当上了副宰相,参与执政。王安石参与执政时 的朝廷,暮气沉沉,有“生、老、病、死、苦”之说。生,指的是王安石,他得 到神宗赏识、委以重任时,年方 49,正当年富力强之时,他又决心一展平生大 志,故谓之生;当时的宰相曾公亮已年过 70,遇到事情需要表态时就哼哼哈哈, 到底是行还是不行没有一个准信,谓之老;另一宰相富弼,年 65,三朝元老,见 神宗重用王安石, 他又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便干脆常常称病不到朝廷上班,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天意还是人为—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素材

天意还是人为 ——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图片说明】 左图中说话者,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他和王安石同朝为臣,但却是王安石的对立面,当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刚刚出台,司马光就跳出来反对,但他不是针对变法的措施,而是针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既然他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是奇谈怪论,那么在这一精神指引下的变法,自然也就是怪力乱神,危及社稷安危了;右图是数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在神宗面前数落王安石的不是,他们认为,“新法触怒了天,只要撤了王安石,就风调雨顺了”,而郑侠,更是搬出了很有说服力的杀手锏——《流民图》,这么强有力的证据,使得对变法充满坚持的神宗,也不得不动摇了。天灾加上人祸,王安石变法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知识链接】 王安石变法,究竟是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失败,还是因为天意呢?抛开深刻的社会制度根源,王安石变法失败,重要的一条是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被异化为官员鱼肉百姓的“正当”手段,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而这些,正好授人以柄,大地主大官僚以此为契机,大打翻身仗,彻底将新法丢进了故纸堆。 【精巧设问】上面两幅漫画中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王安石变法失败是由于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由于触犯了“天意” C.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D.王安石变法得不到当政者的拥护 【解析】左右两幅漫画,都是代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人在反对变法,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答案】A

《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 04

《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A.理财B.整顿军队 C.富国强兵D.科举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北宋积贫积弱,所以其目的是富国强兵,其核心内容是理财。 2.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②它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市易务,出钱购买滞销货物,这体现了封建政权对经济的干预,限制和打击了大商人囤积居奇,对市场进行操纵,起到了稳定市场和增加政府收入的作用。故选D。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解析:选A。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收20%的利息。这就使农民免受了高利贷的盘剥,还可增加政府收入。 4.王安石变法时曾经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他所说的变法措施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 解析:选B。由“免役之法成”“不夺民时”等信息即可判断答案为B。 5.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均输法 解析:选A。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使用。 6.王安石军事改革坚持的原则是()①精简军队②缩减编制③节省军费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 7.(2013·曲阜一中月考)王安石变法中直接增强国家防御力量的措施是() A.募役法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D.青苗法 解析:选C。保丁平日务农,农闲练兵,成为事实上的预备役,直接增强了国家防御力量。8.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较准确的是() A.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王安石新法成效的理解,A项“改变了”是错误的看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而已;B、C两项均是其影响的一部分,只有D项表述最全面。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 材料2: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材料3: 依照当时情况,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下册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诱思导学 ●目标导学 学习本课应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1.北宋中期出现了哪些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从理财、整顿军队和科举制度改革三个方面采取了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有些措施难以推行下去?结合历史背景,思考王 3.守旧势力为什么极力反对新法?由此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拨引领 1.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和中期社会危机的关系 “积贫积弱”是北宋中期社会的特点。 所谓“积贫”是指北宋财力不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冗官”“冗兵”和“冗费”。“冗官”是北宋官僚机构膨胀的产物。北宋建立后,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分权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手段,其后果是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冗兵”是北宋军队不断扩充的产物。北宋是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严重的时代,为此北宋拥有一直数量庞大的军队。造成“冗费”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养官、养兵需要的费用和对辽、西夏用兵的军费开支及其赔款。因此,虽然北宋经济同前代相比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巨大的开支使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所谓“积弱”是指北宋军队战斗力不强。这也是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后果。北宋接受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极力削弱武将的权力,同样是采取分权的手段。分权使得领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虽防止了兵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严重的时代,“积贫积弱”使北宋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2.王安石的理财之道 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理财又是其改革的重中之重。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开源,而不是消极的节流。他本着“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青苗法、募役法是当时争议比较大的措施。 青苗法是在需要播种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向缺少粮、钱的农民借贷,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凡灾伤达五分以上的地区,允许延期归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不至受豪强地主高利贷的盘剥。跟高利贷者的百分之百的利息相比,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是很轻的。青苗法堵塞了“兼并之家”放高利贷的盘剥之路,朝廷也从中获得大量利息。 北宋时期,官绅豪强大地主有免役的特权。各种差役都落在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农民身上。新的募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服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服役。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官绅豪强大地主也

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

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 王安石 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 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 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不可能从 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 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对这 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 制的办法操纵国事, 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但现代金融 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 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 又要不容与它 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 结 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 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 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 因而在新法推 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变法中财 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 恰恰正是以青苗、 免役等名目“加赋”的 结果。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 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 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 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 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 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4、政策执行不力 动机与效果的背离, 条文与执行的偏差, 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 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 政府要抑制 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 无论哪种措施当初的动机有多好,执行的地方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货塞进去,

从王安石变法到北宋的灭亡

以青苗法为例。陕西地方官推行时,效果不错;王安石担任地方官时,在自己治下地区实行时,也一样大受欢迎。因此,王安石相当有信心地在全国推行。谁知,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很快在全国形成了大面积的灾难性后果。其原因相当复杂。如果根据史料还原当时的情形,则大体情况是: 青苗法肯定是适合农民们需要的,特别是在青黄不接时节,更能显示其救济与援助的功效。有钱的人家不需要这种援助,贫苦之家需要,但必须以田里的青苗为信用担保或者抵押。这样一来,风调雨顺时,大家自然都很欢喜;而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发放贷款的官府与使用贷款的农户双方,立即同时陷入恐慌之中。官府为了减轻自己的损失和由此产生的责任,唯有逼迫农民一途。农民便只好变卖家当,归还贷款本息。严重者需要卖房卖地,甚至卖儿卖女。最后,导致部分农民流离失所,更使许多农民无力或者不敢贷款。 这样显然不行,因为各个地方官府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这些贷款本金附带着必须完成的增值使命一道下达。如果贷款发放不出去,地方官员便无法完成那百分之二十的贷款利息即价值增值的任务,这将直接影响官员们在上司眼中的形象、工作业绩与升迁。于是,各地官府及其官员们便花样百出。其中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当地农户的经济状况,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等级,规定不同级别农户的贷款额度,然后,强令当地富户与其他不同等级的农户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由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或者抵押。更有甚者,若干地方官府的官员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还欺上瞒下、自说自话地或公开或变相将贷款利息提高到了百分之三十甚至更高。 很明显,这种情形蕴含着相当凶险的潜在后果。它意味着,一旦出现饥荒之后,所有的人家全部会被一网打尽,舍同归于尽一途,无处可逃。唯有官府可以旱涝保收。而各级政府官员只要足够心黑手辣,则自然政绩卓著。于是,一件本来具有功德性质,明明充满政治善意的政策,却在帝国政治体制和各级官吏的运作下,变得面目全非,成了彻头彻尾的残害百姓之举。 对于王安石来说,加倍不幸的是,变法开始后不久,全国各地就连续数年旱、涝、蝗灾不断。受灾面积既大,灾害烈度亦强。致使遍布全国的地方官员立即变成真正的虎豹豺狼,在他们毫不容情的追逼之下,受灾农户纷纷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卖妻子的情况层出不穷。而且,富裕之家更加成为官吏们锁定的对象,迫使他们破财免灾,或者破产、出逃。由此引发的后果成为十足的灾难。 均输法与脱胎于平准法的市易法推行以后,则形成了对城市居民特别是工商业者的打击。原本立足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重利盘剥的新政策,蜕变成国家垄断市场、货源、价格,甚至批发与零售也被政府官员所操纵,哪怕想做不大的生意,也要先过政府官员这几道关口。于是,大中小商人一齐步履维艰,其后果当然不难想像。致使城市工商业开始凋零。从时人记载和苏东坡等人的大量文字中可以看到,全国城市商业与市场一时间相当萎缩而萧条,社会开始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材料题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评价。第(1)问依据材料一设计,考查变法的背景,应根据所学知识即课本回答。第(2)问考查变法的内容,不需要回答变法的全部措施,应根据题目要求选取出于减轻“人民疾苦”目的的措施;成效也要根据前面回答的措施分析。选择题从材料分析,王安石重才、德,是针对科举考试重考试分数的弊端,应选A。第(4)问先要知道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分层评论,并以史实说明,即题目所要求的“述”。 答案:(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1分)土地兼并,高利贷和 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2分) (2)改革: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2分,任答两点即可)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3分) (3)A(1分) (4)材料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并认为北宋灭亡也是因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3分) 2、解析:第(1)问,体现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措施有几项,但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分析回答;据材料一中“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可以分析出是青苗法。黄仁宇肯定的原因应从实行青苗法的好处分析;认为在11世纪不合实际的原因要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分析。第(2)问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一中“不加赋而国用足”一句说明农民要负担赋税。第(3)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 答案:(1)青苗法。(1分)肯定原因:采用的方法是商业化的办法,不增加人民负担,却能增加财富(1分)。不合实际原因: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1分) (2)负担:赋税、高利贷、苛捐杂税等(2分)。 (3)肯定:王安石的出发点、个人品行、青苗法的做法考虑到农民利益。(3分) 失败原因:未能考虑下级官吏层层盘剥与农民的具体情况(2分) 3、解析:本题考查知识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问从三则材料中的“免役钱”“盖免役之法”“敛免役钱”等字句能得出答案,后一问从司马光的言辞语气可得出答案是“反对”,原因可从司法光的阶级立场分析。选择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但须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两项都是正确的。第(3)问要评价的是免役法而不是整个改革。第(4)问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情况,拟订几个能够对当前改革有借鉴作用的角度。 答案:(1)免役法。(1分)反对。因为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2分)

第六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六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回顾】 北宋初期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试分析其利弊。 【知识梳理】 一、背景 材料一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日:“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 材料二 熙宋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引自《宋史·食货》 材料三 司马光日:“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引自《宋史·司马光传》 (1)根据材料说明,三人的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三人侧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失败 2.原因 3.性质 四、评价 【走进高考】 1.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蔽则修之,非大坏别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大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选修一第四单元第2课教案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回民中学 历史教研组张安民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及特点。 难点:王安石变法每项措施的目的;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教具准备: ①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 (多媒体展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 3、统治危机 4、直接原因

(学生回答) 1、阶级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辽、西夏威胁——战争不断 3、统治危机: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4、直接原因: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教师总结)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如何通过变法解决上述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梳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变法对策 王安石变法主要围绕哪几个问题展开其变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展示 (一)问题之一:积贫——富国之法 (二)问题之二:积弱——强兵之法 (三)问题之三:选可用之才——取士之法 阅读课文,归纳概括: 学生速读课文,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展示空白表格:

请同学积极回答完成表格 学生填完表格后,教师补充概括并强调其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多媒体展示空白表格:

请同学积极回答完成表格 对于作用和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材第53页【学思之窗】,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2)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 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多媒体展示空白表格: 请同学积极回答完成表格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在王安石主持下,经过艰巨的努力,撰述完成了著名的《三经新义》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这是古代社会改革家中少见的,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说,如果在理论上无所建树,王安石在统治阶层内部根本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影响;他也不可能为赵顼所信任和重用,当然,他所主持的变法改革事业也无从谈起。然而,不仅从上面他所表现的理论上和政治上缺乏求实精神和应有的坚定的原则性,已经表明了他的理论准备的不足。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变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若干具体问题上,明显地看到王安石及其一派,在理论上准备确实还相当不充分。 例如,变法派重要人物吕惠卿,为给“变法”找出历史根据,曾举例说: 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有五年一变者,巡守攷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 (65) 吕惠卿的意思是借“先生之法”有不同年次和不同形式的变动,来证实“变法”本之于“先王”的正确性和合法性。若前提正确,他的论证就有相当的说服力。可是司马光驳斥说: “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66) 司马光没费什么力,就把吕惠卿的前提否定了,也就否定了他的论题。同时,也揭露了吕惠卿对作为“变法”理论的历史基础,即“先王之法”不很了然。这也决定了他在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面前,不能不大为丢脸。可是,吕惠卿很不虚心,也很不聪明,不但不服输,反而恼羞成怒,“以他语诋光”,67以至赵顼不得不以皇帝身份出来打圆场说:“相与论是非耳,何至是!”这场争论,对于标榜“法先王”、批评仁宗赵 祯“不法于先王之道”68的王安石,当然是莫大的讽刺。尤其是他曾对赵顼说过“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69这样的话,当然更觉脸上没有光彩了。 又如,青苗法取息高达年利百分之四十,王安石认为比《周礼》规定标准不算多。对此,韩琦、孙觉都给赵顼上书加以驳斥,并指责王安石及其一派,或者是对《周礼》借贷取息的标准没弄懂,或者是有意曲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 法学案岳麓版选修 1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一、“三冗”与积贫积弱及“拗相公” 1.“三冗” (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形成“冗官”。 (2)实行“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3)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加上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两积” (1)“三冗”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吸取中唐以后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导致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遭到官僚贵族激烈反对而夭折,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拗相公”王安石 (1)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提出“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2)宋神宗继位后,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 [图解示意] 宋初“三冗”“两积”局面的形成 二、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 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2.理财:“理财为方今先急”

(1)青苗法 ①内容:每年夏秋两收前由政府提供钱或粮食低息贷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作用: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 ①内容: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用来雇人服役。 ②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3)其他: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3.整顿军队与科举 (1)整顿军队 ①内容: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②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整顿科举 ①内容: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批评“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②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37,思考: 1.阅读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怎么看? 提示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其目的自然在于救农户之急,以达到抑制兼并的目的,这一制度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主豪强的盘剥。 2.阅读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提示保甲法的实行主要是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维持治安,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节省军费开支。 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变法因执行不善而加重贫苦百姓的负担,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变质 (1)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逐步废除。 (2)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聚敛钱财,变法原有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深度点拨] 王安石变法着重协调两类矛盾,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doc123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摘要】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历来对其原因议论纷纷。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权力集团的支持,具体操作的失误,变法前卫性远远超过其社会承受力,新法脱离实际,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有就是宋代灾异盛行,用人失误和顽固派的阻挠。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正文】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因后来被封为荆国公,所以人们又称他王荆公。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自幼聪明好学,加之受到良好教育,所以学识渊博。庆历二年(1042)考中进士,他长期任职地方,对社会下层比较了解,且为以后变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赋税沉重,民不聊生,国家积贫积弱。宋神宗是个有抱负的皇帝,他在做太子时已经读过王安石的《万言书》、《上时政书》等政论文章,感到他是个人才。因此于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相,开始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抑制兼并”、“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新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财、整军、科举学校三个方面。其中重点是理财。而理财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以低息贷款给农民,帮助农民“赴时趋事”,发展生产,收获后再偿还,从而限制地主富商放高利贷盘剥农民。(2)农田水利法。按当地户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鼓励农民开垦荒田,以发展农业生产。(3)方田均税法。以四边各千步为一方,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瘦征收税,使赋税负担与实有土地相符,确保政府的田赋岁入。(4)免役法。按照田产多寡交纳“免役钱”,政府用免役钱募人服役,以减轻农民徭役负担,增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5)均输法。将朝廷向地方征调财物的征调权统归发远使,责成发远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调运,以节省调运的费用,减轻农民的负担。(6)市易法。国家在京师开封和其他大城市设立市易务平抑物价,控制商品流通,抑制豪商大贾对市场的垄断和对小商贩的欺压,促进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7)免行法。免除商业行业对官府的实物供应,而改用现金交纳。其次是整军。根据辽、夏不断进犯,边塞告急的现状,王安石深刻认识到必须增强朝廷对付“内忧”、“外患”的能力,推行了以下新法:(1)置将法。在诸路置将,总隶禁旅,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2)保甲法。将农民编成保甲,农忙种田,农闲练武,以民兵制代替募兵制,减少政府的养兵费用,稳定地方封建秩序。(3)保马法。由诸路保甲代官府养马,以备习战之用。还牧于民,让养马户得到一定的实惠(4)军器监。设置军器监,统一管理各地的武器制造,依其制作之精粗为之赏罚,鼓励发明创造,以改进兵器,提高武器质量。最后是育才。王安石深知,要改革,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有改革精神的人才,这是改革大业能否顺利进行的组织上的保证。“大明法度”,“众建贤才”,“方今之急,在于人才”,为此,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采取了如下举措:(1)贡举法。采用注经不改经的治经方法,组织人员用变法观点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号曰“三经新义”。熙宁四年二月,颁布改革科举制度的法令,“罢明经及诸科,进士罢诗赋”。以考经义论策为主,以《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准绳,选拔有真才实学经世致用的人才。(2)三舍法。诏州县立学校,整顿太学,熙宁四年,首创“三舍法”,将太学分为上舍、内舍、外舍,指定“三经新义”为教学课本,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坚持择优升级、量才录用,走学校与科举相结合的人才选拔之路。 而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王安石变法缺乏核心权力集团的有力支持。虽然神宗一直对变法保持支持态度,并希望通过变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可是国家的实际政权却始终掌握在以高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手里。而且宋神宗变法意志也不坚定,时有动摇。而且在新法小有成就时,宋神宗就驾崩了,这无疑对王安石的新法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一变前无古,二登岁有秋”,“老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