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角度探寻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寻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寻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观点引介

78

P l a n n i n g D i g e s t

【摘要】近年来老龄化、拆迁补偿、流动人口、公

众参与等问题在规划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些

问题的出现,对规划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

求。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别从空间、经济

和社会关系;语言和交流;认识论和方法论;规

划者的性别、文化和教育等四个方面,对城市规

划如何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进行理论性的探

讨,以寻求在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

的环境下,规划理论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规划理论;女性主义;弱势群体

A PROBE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THEORY IN FEMINISM VIEW

LIU Dan; HUA Chen

ABSTRACT: Recently increased atten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aged society, land expropriation and

compensation, flowing popul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Planning theory must adapt to the emer-

gence of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In feminism

view,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theory in four areas: spatial, economic,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epis-

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the gender and the key

values of the planners and reform of planning education,

through which, it makes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how to draw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weak colony in

urban planning, so as to find a new developing direc-

tion of planning theory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roles and social values.

KEYWORDS: planning theory; feminism; weak

colony

有关“女性与规划”研究是伴随着女性主义

(feminism)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作为20世纪70、

80年代以后西方最重要的社会理论流派之一,女

性主义对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许多学术领

域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女性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

核心是“平等”与“差异”,主张关注城市群体的

多样性,强调规划应当满足妇女、儿童、老人、残

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不同需要。女性主义在空间、

经济和社会关系;语言和交流;认识论和方法论;

规划者的性别、文化和教育等四个领域的研究,极

大地丰富了规划理论,对我国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以及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具有启示作用。

1 空间、经济和社会关系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产生于特殊的城市形

式——20世纪中期的资本主义城市,性别角色的

差异在这种城市形式中得到显现并加强。随着越

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受薪阶层,城市物质环境的束

缚变得十分明显。例如,幼儿园极少与上班地点

相邻,使女性面临两难选择——是不要孩子还是

以失去薪水和时间为代价来照看孩子。同样地,

公共交通的线路组织也忽视了女性的出行特征和

日常需求,以及公共领域广泛存在的妇女安全问

题等。而规划领域对这些问题及其之间关系的理

论性思考十分缺乏。女性在城市和社会中的艰难

处境,促使女性主义学者对城市规划展开带有强

烈角色反思和社会批判色彩的研究,其对空间、

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关注感性研究的重要性

女性主义反对主流理论主要依据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来解释人类关系,认为过分强调经济因素

和理性主义的规划理论存在着相当的缺陷,应提

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女性主义

对主流理论的批判,可以帮助规划者对我国城市

规划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更加明晰的理解和判断。

我国的规划理论一直深受西方理性主义的影

响。1980年代以来,通过向国外的学习和对我国

城市的研究,我国城市规划观念、理论、技术有从女性主义角度探寻城市规划理论的新

发展

刘 丹 华 晨

【作者简介】

刘丹(1979-),女,浙江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2002

级硕士研究生。

华晨 (1963-),男,浙江大学城

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教授。

【收稿日期】2004-10-09

【文章编号】1002-1329

(2005)04-0078-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79了长足的进步。1990年到2000年,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规划的指导思想以促进经

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对城市社会经济的提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一方面,追求单纯经济意义的城市建设和开发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许多规划工作者的理论研究也被深深地打上了“经济中心论”的烙印。例如“宏观的说,城市新区发展的‘效益’体现为综合效益,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结合,但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种‘投入-产出’的经济行为,因而经济效益应是研究城市新区发展的核心”(黄珍,段险峰,2004)。“我们不应为了发展城市而发展城市,而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城市”(赵燕菁,2001)。这种过分强调经济因素的做法,显然会对规划实践产生不良的影响。对此,陈为邦先生就指出,2003年“非典”,暴露了国家发展中重经济,轻社会的问题。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集中地,它的环境主要看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城市发展中,在继续加强居住环境的建设,大力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的同时,更要着力于城市社会发展的公正、公平与和谐(陈为邦,2004)。其实早在1933年,《雅典宪章》就明确提出,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规划工作的成功关键。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大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城市决策者,还是规划专业人员,在制定城市发展目标时,都不能不慎重地考虑,自己所追求的究竟是城市表面的繁荣形象还是人民真实的幸福生活?像湖南嘉禾县领导那种“为了把经济搞上来”,而全然无视公民权利的做法,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1.2 关注城市群体的多样性

针对规划理论对性别问题研究的不足,女性主义指出规划应当关注各种女性——单亲母亲、穷困的女人、受虐待的妻子等等——和她们的不同需要,关注女性被地理、政治、种族、阶级和文化分异所隔离的现状,以及经济全球化使女性脆弱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的情况。同样,儿童、老人和伤残者的需要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规划理论家除了应对城市人群的多样性有深刻的认识之外,还必须能判定什么时候区分特定的范畴是适当的,而在什么时候不同阶层、民族和背景的人群实际是一致的。这些观点,对我国规划者清醒地认识目前日益复杂和多元的社会问题很有帮助。无庸置疑,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表1)。多元化不仅仅指价值观和民族的差异,同时也与阶层、性别、宗教、文化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目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体现在社区发展层面上,迫切需要城市规划参与研究解决的就有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居住规划中新项目的需求以及安置管理日益增多的“流动人口”等新问题。但是事实上,规划人员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现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使城市规划的配套设施和规范不能针对城市人群的不同需要提出科学、合理的细分标准,再加上经济因素的考虑和崇尚理想主义的设计,就导致许多居住区虽然在设计上符合设计标准、规范和法规,却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特别是表1 中国社会角色多元化状况

Tab.1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communities in China 多元化的社会角色状 态相关的城市社会问题流动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社科司指出,全国流动人口已达12107万人。(来

源:新华网 2002年9月10日)城中村改造 民工子

女上学难

空巢家庭首届中国亲情住宅高峰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在2002年人口普查

时,全国单身老人户按65岁计算占11.5%,一对夫妇户占11.4%。

其中,城市中空巢家庭的老人户为27%左右,即1/4以上的老年户生活在空巢家庭,镇的比例比城市高。城镇合计有1/3的老年人户

是空巢家庭。(来源:中新社 2003年12月20日)

人口老龄化

失业人口我国就业政策白皮书指出:2003年度,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

为4.3%,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800万人。社区下岗工人再就业

艾滋病人2003年11月18日,国家卫生部发布我国艾滋病的疫情:截止到2003

年6月底,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5092例,其中艾滋病病

例3532例。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居亚洲第二位,世界第十四位。

公共卫生安全

女性: 失业女性 、老年女性、离异女性、残疾女性根据各项指标综合衡量,在世界160多个国家中,我国妇女在本国

的地位排列为132位。在中国政府放弃用政治手段保证的保护性就

业、保护性参政后,妇女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很不乐观的劣化趋势①。(来源:《中国劳动科学》 1997年5月)动摇家庭的稳定性

观点引介

80

P l a n n i n g D i g e s t

特殊人群实际生活的需求。例如,杭州市上城区

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是个老年社区,60岁以上老

人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5%。许多老年人,特别是

孤寡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中午不方便自己买

菜做饭,常常只能吃点方便面。但由于规划对老

年社区服务设施考虑的不足,社区只能从有限的

社区配套服务用房中挤出一间45m2的房子,来创

办一个老年食堂(杭州青年时报,2004年5月12

日)。由于规划的欠缺,很多公共设施的需求在规

划中得不到体现,相当部分职能最后只能依靠社

会化的服务来弥补。为了改善目前这种规划与现

实脱节的状况,规划者应当切实在各类群体中做

好沟通、对话的工作,进而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

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空间层面上寻求解释,并

将这些内容转化为不同的空间形态。

1.3 关注家庭问题的研究

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问题如果没有

好的解决途径,将会引起社会成本的提高,因此

规划理论不能忽视对家庭、社区和城市之间关系

的研究。女性主义学者指出,相对于男性对权力

和公正的理性的追求,女性更倾向于与所爱的人

形成关怀照顾的伦理关系。这种关怀和责任同时

也在其他弱势群体中得到体现。通过对居住在纽

约黑人居住区废弃建筑中的居民——主要是黑人

和妇女——进行研究,规划者们发现许多居民自

发形成了“community household”(公共家庭),共

同分担经济负担和管理责任,并且利用互惠的社

会关系与居住区内已有的社区组织进行接触

(Leavitt,Saegert,1989)。人们之间的关怀与照顾

促进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并且有利于最终

形成和谐的城市环境。这就启示规划者,在进行

社区规划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灵敏的感受能

力,尊重相互联系和关怀的意义,而不是仅仅依

靠经济标准和刻板的民主程序来进行规划工作。

2 语言和交流

公众参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界讨论得比

较多的问题,但讨论内容大多是阐述公众参与在

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对具体如何增强公众参与

的实质性作用的研究却比较少。长期以来公众参

与的实践也只停留在规划展览会或一般的问卷式

的民意调查上,公众处于“听”和接受的被动状

态,在参与过程中明显地呈现出交流的不平等。

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语言如同权力一样具

有局限性。官方语言和主流的交流模式通常需要

通过正规的教育才能获得,在教育不能公平分配

的地方,交流上的不平等就更加突出。比如说,许

多女性的成长和生活经历阻止了她们大胆说出自

己的需要。当女性说出她们需要的时候,比男性

更为矛盾,通常说得不够肯定和确实。同时,她

们在运用主流的理性的科学思维方式时,也不如

男性那么轻松自如。而在参与过程中,充斥的专

业术语和讨论的方式使人感到疏远和混乱,也使

女性保持缄默。这些因素使得规划师在鼓励居民

在公众会议中各抒己见时,通常会遇到很多困

难,被组织起来的公众,特别是女性,大都相信

他们自己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可以说。为了改

善这种状况,规划师们对促进参与的新的交流方

式进行了尝试,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其中利用

闲聊来促进参与就很有效果。在一次大型社区会

议中,规划师安排居民以小组坐好,然后随意地

讲述她们邻里之间的趣闻轶事。人们毫无困难地

谈论她们的生活和社区,先前沉默或犹豫不决的

参与者们发觉自己原来极富知识。这种讲述故事

的形式鼓励更多的人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由此可见,为了实现真正的参与,深入研究

有关专业交流和公众参与的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规划中所存在的复杂的不平

等状况,从而有利于发展更多的策略使公众,特

别是女性走出沉默。因此,我国规划理论界有必

要对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1)语言作为一

种权利方式的用途;(2)理性交流的形式和用途;

(3)在交流过程中,含义的形成与架构;(4)将

“交流和倾听”作为一种重要社会政策工具,对其

进行微观分析和研究。

3 认识论和方法论

3.1 认识论

对于认识论来说,有两个需要明确的问题,一

个是“谁知道”,现代主义强调“专家知道,规划

师知道”,所以现代主义规划理论是专家决定一

切。另一个是“怎么知道”。现代主义强调“理性

主义”,摒弃一切“直觉”和“非理性”。女性主义

者对传统的将理性与感性相对立的二元论持批判

态度,反对纯粹的技术统治的规划,主张以主观认

识作为规划方法的基础。在认识过程中,女性主义

赞同“相互联系的了解”,强调研究者和研究对象

之间的联系而非分离,认为不能用直线式的现代

主义规划方法——规划师是专家,规划师知道一

切,应将专家知识和普通人的知识结合起来。

女性主义认识论一般包含有四个元素:(1)

主张以具体的经验作为评判认识的标准;(2)通过

对话来评估认识的真实性;(3)在交流过程中,主

81张应对认识对象具有一种道德上的关怀,对话中应具有表达同情和恰当情感的能力;(4)重视个人的道德责任。对女性主义认识论,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首先,认识可以通过交谈来获得,特别是通过拉家常和闲聊,即一种“熟人知己间的交流”,如谈论感情以及自己、趣闻轶事、乐事之类。规划师通过与认识对象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获得更为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其次,认识可以通过倾听来获得。倾听不同

于一般的听,一方面,它需要关怀对方,另一方面,它还包括学习的含义在里面。通过倾听,讲

的人和听的人之间能够建立起某种联系,有助于双方达成真正的共识。对于从事规划工作的人而言,掌握倾听的方法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以下5点:一要关注,规划者应当全身心投入,并且充满好奇;二要发问,特别是要通过提问来澄清认识对象的价值观;三要探讨,规划者应当通过深入的探讨来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四要开诚布公,规划者应尽量避免想当然和“唯我主义”,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用字用词一致;五要尊重对方。第三,认识也是缄默和直观的。正如微生物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lintock)指出的,“仅靠理性不足以描述和认识生活方式的极端复杂与神秘。”事实证明,很多时候一张照片比一份技术报告更能深刻直观地反映真实的生活。第四,绘画和诗歌等形式也是重要的了解和交流的方式。例如,壁画、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就是少数民族常用的表达他们自己的方式。而这些行为领域中信息所表达的含义是单纯依靠技术书籍和报告无法准确完整地反映出来的。因此,对规划者来说,拓展认识方法和树立更全面的认识态度是非常必要的。3.2 方法论认识方法的拓展能够促进对其他方法论问题的再思考,例如关于怎样进行规划研究,女性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可以为规划者提供帮助。首先,必须认识到,所有的认识方法与研究者进行交谈、倾听和行动的目的是不可分割的。认识具有社会意义,研究者在获得不同种类的认识的过程中(包括科学形式和技术形式),都必须通过交流来诠释其含义,交流和情感都融入在含义的形成过程中。因此研究者应持之以恒地关注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其次,应将提高洞察力作为进行研究工作的明确的方法论工具。其具体内容包括技术上的洞察力、实用性的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洞察力。第三,在研究过程中,应反对那种认为个人体验是不科学的所谓的客观标准,应该将研究主体与研究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尊重研究对象的

体验和认识。

最后,规划者应该改进完全以经济标准和刻板的程序来进行规划的研究方法,提高感受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做到理性方法和感性方法的有机融合。

4 规划者的性别、文化和教育

在主流的规划理论中,女性极少作为理论研究对象。规划及其理论典范都被赋予了男性特质。目前在规划行业中依旧保留着大量性别结构上的不平等,仍然只有极为少数的女性进入到较高级别的规划机构,女性集中在社会服务部门,而像发展规划、大都市战略、交通规划等专业领域却少有女性涉足。实质上,即使数目有所增长,女性仍然处于边缘地位而非规划实践的中心。女性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不仅仅只是男性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问题,更确切地说,男性优势存在于

用以指导规划者工作的理论、规划、思想意识,也就是说,存在于规划者的内部文化中。女性在城市中遇到的困境,有许多与生产出公/私二元空间对立的规划次文化有密切关联。一般的规划大多注重三个要素:家庭、工作与如何在城市中玩,

但这里的“玩”所指的一般是男性在竞技场上的比赛或是小孩的游戏(女性只是在一旁照顾或陪伴),公园中的设施布置也是以此来考虑的。要从过去纯粹以男性为思考的规划转为以女性为思考,这其中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一

点就是规划议题的反省与转变,规划者应多处理直接与具体的问题,避免陷入长期、高层次与抽

象的议题之中。以居住区研究为例,从女性主义

角度来看,安全、照明、公共运输、人的便利性、

残障、工作与技能、原有商业网络的保存等相关议题,应该得到研究者足够的关注。

在我国,规划界对于规划性别和文化问题的

探讨极少。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普遍认为与国外相比,中国女性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但是,一些规划师也承认,在我国规划界,女性所占的比例很小。以杭州市规划局为例,局长、副局长等领导中,只有一位副局长是女性,而总规划师等专家则全部是男性。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规划院校男女生入学比

例已经大致相当,但是规划院校的女性教师比例很小,教育领域性别结构的不平衡,必然导致专

观点引介

82

P l a n n i n g D i g e s t

业知识结构中忽视女性的后果。可以说,性别研

究在我国规划教育中仍是个盲点。性别作为规划

研究的一个重要参考点,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因

此我们希望能通过规划教育的改革,促进规划领

域的次文化的改变,最终能够创造一个更为理想

的空间环境。

5 小结

女性主义规划理论研究更多地带有感性和人

性主义的色彩,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研究,即接

受人本身的矛盾和含糊,重视对“平等”和“差

异”的研究,这对我国长期以来习惯理性思维的

规划者具有启示意义。同时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尊

重普通群众的知识,强调相互联系和了解的研究

方法,重视城市群体需求的多样性,都对我国规

划界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很有裨益,也将有助

于促使我国的规划早日真正成为金经元先生所提

倡的“为人民服务”的规划。

注释(Notes)

① 《中国劳动科学》指出,根据各项指标综合衡量,

在世界160多个国家中,我国妇女在本国的地位

排列为132位。这些指标是:第一,对待男女婴

的态度;第二,男女青少年入学比例;第三,男

女青年就业比例;第四,妇女在国家机构重要领

导岗位上的职务比例;第五,妇女在家庭中的地

位;第六,妇女个人财产在社会财富中的比例。

由于经济转型期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我国妇

女的生存状态日趋严峻。数据表明,近几年,我

国家庭暴力事件在蔓延。全国妇联2002年的一

项调查表明,在我国2.7亿个家庭中,约30%存

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

性。另外统计也显示,2000年我国成年女性文盲

人口有6181万,占全国文盲人口的比例超过

70%。北京大学和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中国老

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项目显示,在我国

高龄老人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占到六成以

上,并且比例还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升高。这

些高龄老人中丧偶率达到了69.5%,其中,女

性高达82.1%,12.1%的高龄老人是独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梁鹤年.可读 必不用之书(二)——顺谈情况

含糊和感情矛盾(续)[J].城市规划,2001,(8).

2 Leonie Sandercock and Ann Forsyth.A Gender Agenda:

New Directions for Planning Theory[J].APA Journal Winter,

1992.

3 Dory Reeves. Woman and the Environment[J].Built

Environment,1996,22(1).

4 Clara Greed. Promise or Progress: Women and Planning[J].

Built Environment,1996,22(2).

(上接第13页)

序》),正说到实处。就我自己来说所有的学术工

作是从60岁退下来之后进行的,20多年来感到生

活很充实,因此我总是劝退下来的同志要爱惜自

己的学术生命和新的创业机遇。最近一些同志纷

纷出书,就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对于正当盛年的

专业工作者来说,你们是这支专业大军的主力

军,这一学术舞台的主要演员,也是较早地能够

成为中国学派的建设者。前人云,“医以济世,文

以载道”,艺讲“艺德”,建筑师规划师应有以人

为本、为人民服务、为未来生活的美好而奋斗的

社会责任感,我们不能全然改变现实,但赞成什

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应非常明确,规划是神圣

的事业,要远离歪风邪气。

我们在进步,但还有更多的事业有待开拓。

在城市规划方面,除了加强政府部门和学校研究

机构和相关组织外(这方面的实力在不断加强,

水平在提高,这是主力),还需要有一批非赢利机

构和非政府组织涌现,我们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

研究所和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就是这样的机构。

我们的课题经费微薄,但以自己可能达到的学术

质量,赢得了信誉,作为非政府组织,参加了在

纽约举行的“伊斯坦布尔+5”特别联大会议,得

到了不少同行的认可和赞扬。我说这点的目的绝

不是自我标榜,而是希望在中国有更多的非盈利

组织和更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机构不断蓬勃涌现出

来,当中国大小研究机构涌现之日,也就是中国

城市规划学派繁荣之时。

最后赠四句话与同行共勉:“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取中外之长,成一家之言。”(引用司

马迁《报任安书》,其中第三句系笔者所添)

注释(Notes)

① Bishwapriya Sanyal. Hybrid Planning Cultures: And the

Search for the Global Cultural Commons[A]. In: Bishwapriya

Sanyal (ed). Comparative Planning Cultures[C].New

York: Routledge, 2005.

② 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J].城

市规划,2003,(7).

③ 吴良镛.严峻生境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

法论思考——以滇西北人居环境规划研究为

例[J].科技导报,2000,(8).

④ 清华大学.北京旧城保护研究报告[Z].2004.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全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同样也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当今世界上的城市的发展中出现了人口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尝试着各种城市规划,更新着各种城市规划理论,力求找到能完善解决城市规划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从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谈起,阐述了城市规划中的各种理论,希望能从历史中的各种城市规划中得到解决当前城市规划中的良方,能促进当今城市规划健康发展。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从自然中走出,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渐走向了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了农业文明,再发展到工业文明,由工业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的信息文明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化的程度已经走到了顶峰,但同时工业文明也带来了全球环境、资源、人口等一系列问题,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喧闹拥挤的街道渐渐侵占了原本宁静优美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膨胀的钢筋水泥吞噬了郁郁葱葱的树林,沥青水泥路面覆盖了泥土、水沟和池塘。灰色取代了绿色,成为城市令人压抑的基调。城市规划一路走来,也在不断城市规划实践中,不断地更新理念,不断地加快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实践。 人类对城市的规划的历史,东方的可以追溯到《周礼·考工记》,规划主要是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而西方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书中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 近代产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城市中的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寻求近代城市规划合理规划的道路,在此过程中,西方城市规划师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推动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了百年而经典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近代城市规划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空想社会主义

谈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影响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城市设计概论 论文名称:谈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对现代 城市设计的影响 学年学期:2010-2011学年第1学期 任课教师: 班级名称: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谈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影响 【摘要】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斯。如果说古代城市性质、功能比较简单的话,那么近代,特别是现代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就变得十分复杂。为解决众多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关键词】田园城市明日之城 CIAM 城市意向 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设计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i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第一 次把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蒙等人的 理想城市设想加以具体化,是新城城市设 计上的先行者。虽然霍华德也建立了两个 小城市作为试点,但真正开始新城运动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按大伦敦规 划在伦敦周围建起了8座新城。哈罗城是图-1 田园城市 它的代表,是英国第一代新城。经过第二代伦康新城(Run Corn)、霍克新城(Hook, 未建),到现在已建起以密尔顿·凯恩斯(MiltonKeyens)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除 英国以外,法国、瑞典、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建起不少新城。日本、美国也掀起了 新城建设热潮,苏联、东欧各国,甚至中国也在效仿。可以说新城运动几乎遍及世界 所有的大城市。 建设新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特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环境恶劣的矛盾,并通过疏 散大城市的人口,创造田园式的理想城市模式。尽管最初设想的疏散特大城市人口的 目的未能完全实现,但却为特大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新城规 划思想的发展,也使城市设计的理论得到了发展。英国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吉伯特 (F.Gibberd)是哈罗新城的设计者,他所著的《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是 一本比较有影响的论著。该书总结了英国新城建设经验,并把它上升到理论。书中强 调城市设计是三度空间的环境设计,既要考虑功能,又要考虑艺术。书中还包括了城 市素材,城市设计遗产,城市美学和原则以及城市形式和视觉要素等。这些都是讲述 城市空间艺术,并以功能和艺术相结合的原则,论述了城市总体和各个部分的空间设 计原则和方法。在艺术观方面他继承了西特(C.Sitte)、沙里宁(E.Saarinen)和 莱特(F.L.Wright)的艺术观,讲究人的尺度,强调有机和谐,特别是人工和自然要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面前一项紧迫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背景 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和优雅的生活态度。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展。17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席卷欧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生活质量日趋下降。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地租成为支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催生了现代城市规划。人认识到这样无序的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灾难性结果,并试图提出一个合理的城市模型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可以说自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之初,对人的关怀就成为其紧扣的核心与主题。 到了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逆城市化浪潮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上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使理论的实践成为可能。从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英国的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他的基本思想是现在的城市和农村各有有利和不利的条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工人和就业岗位来实现把城市集聚的有利条件整个地移到新的居民点上;翁温在1922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卫星城规划理论”。其思想认为卫星城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卫星城的职能是接纳大城市过于拥挤的人口和产业,以减少在中心城市急剧膨胀所带来的问题。之后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盖迪斯的《进化中的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等,均为早期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物。 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着巨大的贡献,早期的城市规划师们提出了城市结构模型,开创了技术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居住区街坊的规划也得到了进化,同时带动了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设计运动。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其处在一个战后的转性时期,不免流露出不少的时代局限性,如他们大多数只偏于绘制蓝图,陈述结果,但私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建设,从而产生很多矛盾;他们大多进行的是物质环境实体方面的规划,缺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考虑。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城市规划的管理不完善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规划不能展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风土人情,不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导致城市规划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阻碍。有些决策者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只是一种政绩的体现,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格外重视眼前的利益。很多房地产以及土地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滞后而施工超前的情况,资源配置问题没有进行重视,同时用地结构也出现了比较松散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开发商,而是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争夺。城市规划规程中更多的是对多元素、多因子、多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规划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参与,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中,公众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人们的权利没有得到重视,利益集团的参与导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而城市地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其研究开始较早,发展很快,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和影响都超过了聚落地理学,于是从聚落地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而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虽然发端较早,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新中国重新起步已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地理学界增强了与外国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但在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水平及程度上与西方地理学界还有一定的差距。 城市地理学的核心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市的空间组织。随着世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并出现了郊区化的现象,城市的数目和人口比重不断增大,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城市机体也越来越复杂,这使得对城市再开发和人口再分布的决策变的更加困难。而城市地理学从空间方面探索城市发展的规律,对城市建设的决策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非常必要。因为城市地理研究成果是城市规划的必要基础,城市规划中有关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用地规模组织以及卫星城镇的建设等问题的论证需要采用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再加上中国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问题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对城市地理学的思想、理论与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也是应对急剧变化的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理学思想、理论、方法也在不断演进和翻新,再加上城市问题涉及诸多学科,城市地理学虽然有传统的、相对不变的主题,但研究视角和焦点不断变化和调整,使思想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成为当代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突出特征。思想与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不但是构建城市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基础,而且始终是推动学科快速发展的动力。思想与方法代表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两个向度:理论和应用。没有方法的思想是纯粹的哲学思辨,没有思想的方法则只是旅行指南。城市地理学研究必须两者兼顾和并重。《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中的思想主要是指影响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些重大哲学思潮和理论流派;方法既包括一般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也包括信息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虽然对死刑与方法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但思想与方法、西方思想与中国问题是紧密结合的。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人文和经济地理学经过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是整个学术界开始关心社会及政治问题,在地理学界出现了人文化和社会化两大趋势,地理学开始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结合,研究内容上也从传统的区域研究和空间分析转向解决现实性社会问题。计量革命后兴起了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学派,异议地理、社会正义及道德地理学也成为一种地理现象,从而形成了新区域主义、新文化转向、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形成了多元主义的时代。伴随着城市地理学思潮的不断演进,城市地理学中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不断革新而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地理学朝着定量化方向发展,在研究中以定量的精确判断补充定性文字描述的不足,以抽象的、反映本质的数学模型去刻画具体的、庞杂的各种地理现象,以对过程的模拟和预测来代替对现状的分析和说明,以合理的趋势推导和反馈机制分析代替简单的因果分析;从崇尚定量走向质性方法的多元化探索;将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结合,对事物的量和质进行研究;信息革命使空间分析方法不断发展,区域综合研究得到强化。 中国城市地理学作为世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与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近现代西方城市地理学思潮与方法的影响,并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地位的提升,城市社会的巨大变革,世界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城市地理,为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5)城市生态理论或生态城市理论 在殖民时期,欧洲移民兴建的沿海城市,都是以大教堂、主广场为中心,采用棋盘式布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和港口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墨西哥城、波哥大等很快发展为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次第出现。但城市只是按原有布局延伸扩大,出现了住宅短缺、交通阻塞、环境质量下降等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有所发展。巴西为发展内地经济,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空间(地理)转向(草稿)

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空间(地理)转向(草稿) 强乃社,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动态》副编审 【目录】 一空间转向是什么 1.含义和演变 2.空间转向的背景 (1)从理论看主要和法国哲学传统重视空间有关。 (2)空间转向是一个现实问题 3.空间的含义 (1)福柯(2)哈维 (3)索亚 二女性主义空间转向的两个流派 1.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空间视角 2.空间转向的研究角度中的两个方向 (1)英美国家:女性主义地理学转向 (2)法国学者:空间(建筑)、语言、精神分析和性别 三朵琳·玛赛:空间和性别(英国) 第一空间和性别联系在一起。 第二,地理和地理学受到性别的影响,反之依然。 第三,城市和性别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家庭是一个规训女性的地方。 四伊莉格瑞(Luce Irigaray):建筑、空间与性别(法国) 1.“二在”(being-two):爱与居 2.建筑与女性的自我建筑 五克里斯蒂娃:语言、精神分析、性别与空间(法国) 1.背景、语言哲学、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 2.精神分析:性别、空间、所指和能指辩证法 3.克拉(chora) 4.走出困境:爱、流放、革命 六空间中的性别不平等批判—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公共空间的研究为例

【正文】 一空间转向是什么 1.含义和演变 空间转向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时期,其含义的侧重点不同。从社会学、地理学和政治学来看,主要在1960年代开始,在城市和区域研究中,空间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与结果,受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化和资本化的生产模式的制约。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看,主要在1980年代,理解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入地理和空间的视角。城市化、不平衡的地理发展等是资本保持正常运行的形式,是资本主义历经危机而幸存的路径。从社会哲学或社会科学哲学的角度看,,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在进行社会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的过程中,空间与社会、时间是同样重要的要素或者维度。重视空间在当下成为一种范式、共识或者话语。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推动下,西方国家城市化迅猛发展,也出现很多城市问题。如何理解这些问题?法国学者列菲伏尔是探索空间转向的先驱人物。他在1974年《空间生产》一书中指出,关键是理解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它表现为城市的迅速发展、社会的都市化,这种生产将全球和地方、城市和乡村、中心和边缘连接起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对城市空间的生产和消费起重要作用。在社会城市化的条件下,空间生产是理解城市问题关键。 美国学者卡斯特在1972年《城市问题》中指出,空间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永远是由不同的社会结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及其联合形成的关系来决定的。城市是一个系统,是诸多因素组成的特定空间。 美国学者哈维在地理和空间研究中注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活力,对城市问题进行探讨。他的城市研究相对集中在1974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1985年的《资本的城市化》和《意识与城市经验》、2003年的《巴黎:现代性之都》等著作中。从城市和空间与地理的关系看,他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城市化,城市中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活动,看作是资本控制下形成的。阶级的斗争和资本的积累是构成城市空间的核心因素,城市空间布置是资本支配的。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还有人认为,城市设计主要是解决详细规划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不可否认,详细规划中有不少城市设计的内容,但总体规划阶段也同样有城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详细规划是一个规划阶段,而城市设计则是另一个范畴,两者不能划等号。二、内容和任务 城市设计既然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设计,那末首先要了解城市空间的内容和分类。日本《新建筑学大系17——都市设计》,认为城市空间构成可以用下列图解来表示。 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协调发展。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概念。具体来讲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如下: 城市总体空间设计; 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 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二) 理论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0.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B.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D.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答案:C 考P41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 (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30.下列不属于为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的是()。 A.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B.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C.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D.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的需要,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答案:D 考P48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为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要明确和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确保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并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标准。 2、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3、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各项建设用地,对城市边缘地区土地利用要严格管制,防止乱占滥用。 4、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5、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6、重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城市规划统一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 36.在城市规划调查中,对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民俗民风应该采用方法是()。 A.现场踏勘或观察

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姓名:李凤班级:城规1102 学号:3110803206 【摘要】: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研究与服务的主体都是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及 其学科范畴已大大突破了其传统内涵,并在某些情境下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质。所以在“以人为本”的这个基础上城市规划与社会有了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将空间问题置于更为全面的社会生产条件中加以考量.实现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的双向渗透与多层面耦合。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学、影响与关系 一、城市社会学的简要概括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现状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研究内容包括:①人类生态学;②城市社区的划分; ③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④城市化。在城市化国家,城市社会学与任何一门社会学科都有联系,如犯罪学和异常行为研究主要针对城市治安状况;人口统计学中很大部分涉及到城市人口迁移过程和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对社会政策、家庭、老龄化、医疗、社会差别等的研究都与城市社会学有关。 2、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在途中,无论是城市学的二级学 科还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都可以 形成城市社会学的一个有机的组 成部分。如城市规划学和城市社会 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发展规 划研究;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学 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研究;政治;社会学和城市社 会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管理机 制的研究;文化社会学和城市社会 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文化研 究等等。由此看来,城市社会学的 现代框架和过去相比,和其他学科 相比,应该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相当复杂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会与时俱进地更加丰富和复杂,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会和很多与之相关的学科、内容共同探讨和研究。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协调,有诸多决策需要公众参与.有新旧社会矛盾需要面对,这就使城市规划在某些情境下愈来

女性主义建筑学理论

《女性主义建筑学理论》——滕静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学城市理论 什么事建筑学城市理论?这是指建筑学理论中有关建筑及城市的理论,主要探讨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形态规律。吴良镛提出的人居科学理论强调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并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吴良镛编.人居科学环境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为拓展传统意义上的建筑领域提供了理论框架。建筑学城市理论的发展特点之一是与其他学科交叉,也就是将其他学科总结出的事物发展规律中可以被空间化的部分转译为空间与形态的规律,纳入到建筑学城市理论的自身体系中(我的研究思路也是这样的啊),进而丰富建筑学城市理论。 朱文一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开始进行建筑学城市理论与现象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提出了空间原型理论,即中国建筑与城市空间边界原型和街道亚原型、西方建筑城市空间地标原型和广场亚原型,以及构成建筑与城市的六种空间类型;并就此完成了其博士论文。 女性主义建筑学理论 简单来说,其研究对象就是西方(本文主要指英国和美国)建筑学专业(只涉及狭义上的建筑学)在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女性主义话语及实践。所谓话语,是指体现女性主义思想的建筑学论述;所谓实践,是指在女性主义思想引导下的建造活动。 女性主义物质空间研究领域的影响虽然并不限于传统建筑学,女性主义城市规划和女性主义地理学(性别、认同与地方:女性主义地理学概说【M】.徐苔玲,王志弘,译.台北:群学,2006等)都已产生丰硕的成果,但鉴于笔者的专业背景,本书的研究范围将仅限于传统建筑学,即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在微观层面上与人的空间使用相关的物质空间领域。 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筑学的另一个重要议题。任何一位建筑师的形成,其实都是一定建筑设计方法培训的结果;设计方法决定了建筑作品的价值走向。当然,设计方法有很多种。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方法多是技术层面的方法,如如何分析地段环境,安排功能分布,以及如何在各工种之间取得协调等,较少从社会、文化方面去思考设计方法。

城市的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第三章讲了现代西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功能主义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1950年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城市分散主义,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为代表;城市集中主义,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和“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美籍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其著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对空间理论的批判;系统规划理论;过程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始转变,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倾向、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和城市复兴思想。此时,主要理论流派有(1)系统规划理论及其应用(2)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及其应用(3)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和解释。

浅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

浅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 浅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 摘要:埃比尼泽·霍华德是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广泛且深远。从城市运动到卫星城建设,到战后新城运动,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城市主义”无不受到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田园城市”理论在现代城市规划时被赋予更多内容,结合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各种城市概念,并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理论内容更加全面。 关键词: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产生背景 1、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城市物质资源的不断积累,西方进入了城市化的轨道,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但当时的城市建设是有限的,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导致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矛盾不断尖锐。 此时一些理论家开始探讨,探讨的观点分为几个方面:是放弃老城重建新城还是对老城加以规划和改造;新城的建造应如何进行,旧城的改造又如何进行,是横向对城市加以建设还是纵向对城市加以建设。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针对资本主义城市的城乡对立而提出众多改 革方案。如:托马斯在16世纪提出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在1602年著作的《太阳城》,傅立叶以名为“法朗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的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等;罗伯特·欧文在19世纪初提出建立“新协合村”。 2、人物背景 埃比尼泽·霍华德(1850~1928),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

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1850年生于伦敦,1928年卒于韦林。 霍华德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 二、理论内容 1、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2、理论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这种城市的增长要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3、内容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是一个占地2400hm2、人口为3.2万人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由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区分为六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外的1/3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以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在居住建筑地区中,布置学校和教堂,在城区的最外围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