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心理学的教育意义论文

大学生幸福心理学的教育意义论文
大学生幸福心理学的教育意义论文

大学生幸福心理学的教育意义论文大学生幸福心理学的教育意义论文

幸福感是幸福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幸福感研究存在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个方向。文章通过梳理三种幸福感

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幸福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

讨了未来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心理学中幸福感研究主要理论取向

(一)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指人们根据内在

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所获得的感觉或评价,也

即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

(二)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主要指人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和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心理幸福感以亚里士多德的

实现论为哲学基础。心理幸福感的提出和研究从自我成长的侧面来

界定和诠释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观幸福感概念和程度测

量上的局限。

(三)社会幸福感

所谓社会幸福感(SociaiWell-BeingSWB)是指个体对与他人、

集体、社会之间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

二、幸福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二)忽略了幸福感的文化特性

在幸福感研究之初,研究者并没有意识到文化对于幸福感的决定性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证实了文化对于幸福感的决定

作用,笔者也感受到幸福感是与文化背景文化品位乃至文化传统密

切关联的。

(三)混淆了幸福感的来源与结构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把幸福感的来源等同于幸福感的结构本身。幸福感作为一种普遍的心

理现象,虽然不同个体的幸福感的水平不同,但是却有相似的结构。在PWB的研究中,心理需要的满足能够带来幸福感,但心理需要并

不是幸福感本身。社会幸福感的研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社会实现和社会和谐能够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是幸福的来源,但不是组合在一起就是幸福。

三、幸福感研究的趋势展望

(一)进一步对幸福感的概念进行界定

能否对幸福感概念科学全面地界定,关系到幸福感研究的方向和意义。幸福感的定义应体现其统一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幸福感

的界定应重视幸福感获得的过程,推动对幸福感的干预研究。例如

有研究者将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综合的幸福感定义。

(二)三种幸福感的整合

随着幸福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出现整合的趋势。现有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侧重单一成分,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分离了幸福感的整体性,且相互之间出现矛

盾和重复交叉现象。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者的

整合将有利于建构出更加合理的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国外Dierendonck、Ryff、Keyes和Waterman等以及国内苗元江、金玲玲、宛燕等都进行了三种幸福感关系研究,证明三种幸福感在理论

结构上相互关联,而且初步确定出整合的幸福感理论结构,形成未

来幸福感研究的新方向。

(三)深化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

文化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对幸福的认知、感受和追求方式不同。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成果颇多,

而国内的研究目前缺乏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说明本土化的具

有民族品位的幸福感的研究亟待关注。

四、幸福感研究的重要意义

班级是不仅是高校管理功能实现的基本单元,更是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的重要组织载体。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新特点,

使高校班级建设呈现出新的问题。幸福心理学指导人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生活,为高校班级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在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新特点及新时期大学班级建设面临

的挑战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多元的思想观念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

大的挑战。当前,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以下新特点:1、“90

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思维方式开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2、自我

中心现象普遍,与他人的直接交流减少,人际关系网络化;3、价值

取向多元化,受“拜金”、“享乐”等意识流派的影响,出现实用

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泛化的趋势;4、大部分学生独立自主,极少数

学生存在盲目自信和心理脆弱的现象;5、主流崇尚责任,勇于承担

并敢于接受挑战,极个别缺乏承担力。

班级作为组织管理的基本单元,直接面向学生个体,是学生与高校沟通的桥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的今天,学生既要依靠

学校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又要接受学校的引导和教育。如何实现

个体发展目标,满足个体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又兼顾国家、学

校人才培养目标,班级是重要的依托,是实现双赢有效载体。

二、大学生幸福心理学的教育意义

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教育资源,但是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亚健康群体的比重越来越高。有一部分大学生

没有奋斗目标、得过且过,或者错把“金钱”、“物质”当作幸福

目标来追求。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呈逐年上升趋势,更有甚者出

现抑郁、焦虑、自杀、精神紊乱等问题。

幸福心理学人性、人类生活和社会的积极面,指导人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生活。著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的

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

幸福。”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只关注学生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和

知识能力的欠缺。而这种关注是带有消极性质的,对学生内在的积

极性面和心理发展可能有所忽视。将幸福心理学融合与教育管理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快乐成长为目标,发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增

加学生的幸福体验,提升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自

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使他们成为真正健康、积极向上的群体。

三、幸福心理学对高校班级建设的启示

(一)班委干部选拔和培养方面

(二)学生自主管理方面

幸福不仅是一种主观感受,更是一种能力,因此,通过自我加强和有意识的锻炼,人对幸福的感受性可以获得提高。增强班级成员

的幸福感,需要使班级的每一份子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尊重他们

的主体性,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班委

干部需要充分尊重班级成员,善于倾听和接纳同学们的建议,与同

学保持良好沟通。从而激发班级成员的内在驱动力,提升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友好的班级氛围,为同学们营造幸福的生活环境。

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集体庆生、幸福教育课等形式,使班级成员

体会到身边的小幸福。

(三)德育方面

(四)网络资源利用方面

网络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可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能使人

的关系变得疏远和淡漠。如何利用网络的功能,拉近班级成员之间

的距离,探索班级建设的新方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构建新的平台,如微信群、QQ群、微博等提高信息通知的实效,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感情。

(五)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环境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是指大学校园的外在环境,即美丽校园;软件环境是指以校园文化为主的校园人文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让高内涵、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大学文化生活的主流。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确立一种催人向上的奋发精神,还能培养学生对班级、学校的依恋感、归宿感,从而起到凝聚班级同学的作用。因此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校团委、校级学生组织的带头示范作用,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受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