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理水阅读答案解析

鲁迅理水阅读答案解析
鲁迅理水阅读答案解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理水(节选)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答案:

(三)

7.D

8.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9.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题目解析:“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也称作“水体”,泛指对于园林景物中的水景的处理,同时它也是排水、防止土壤冲刷,稳固山体的一个重要手段。

文章解析:《理水》主要内容情节分为五个部分,即治水前、治水开始、大禹到来、治水成功、治水成功后。

(1)、治水前

其开头主要是写大禹治水之前的情况,“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舜时突遇洪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治水九年却没有任何效果的鲧被舜带去充军,然后舜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根据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这个开始实际上写的就是黄河决堤发洪水,国民党却不顾这些灾情,反而变本加厉的搜刮民脂民膏,无视百姓安危,导致当时受灾人数众多,鲁迅亲眼目睹这一切,心中愤慨,就写下了这篇文章,用以讽刺国民党的丑陋一面,并且表达出了对于受灾人民的同情。

洪水这件事只不过是一个缩影,事实上鲁迅先生还影射了当时在国民党统治下这种比较普遍的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导致了百姓生活十分凄惨悲苦。

(2)、治水开始

鲁迅先生也在治水开始之后刻画出了那些学者专家和水利局官员的的丑陋形象,那些人根本就不会去治水,也不愿意,他们不会去听从百姓意见,他们只会趋炎附势,只会撒谎蒙骗,欺上瞒下,那些专家只会说,“灾情倒并不严重,粮食也还可以敷衍”之类的话。

当然,在这其中,百姓表现的也是十分愚昧的,在这种痛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懦弱又恐惧,有些人就选择了对官员学者趋炎附势。

(3)、大禹到来

大禹是一心治水,要为人民造福的,传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小说中也是有体现的,大禹治水时,妻子过来找他,但是大禹因为遵纪守法,根本就不愿意

见妻子,他的妻子因此破口大骂,鲁迅先生这样写,我觉得是在表明大禹治水和为人民造福的决心,有着这样的决心,无论是家人还是其他腐败的官员,都是没有办法阻拦他的。

(4)、治水成功

文中写道,大禹来了之后,“况日见其繁盛”,文中关于治水的过程没有详细的写,不过从文中种种表述看来,的确是已经治理成功。治水成功的大禹回到冀州,百姓们都在那里迎接,大禹此时的外表已经跟“乞丐似的”了,就连腿脚也已经畸形,他也没有要邀功的意思,也不居功自傲。

(5)、治水成功后

小说的结局耐人深省,因为那个为人民谋福利才会变得跟乞丐似的大禹很快就变了,他没有再将自己之前的精神用来做其他的事情,他“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 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拜客时候的穿著,是要漂亮的”,他还是那个大禹,但却已经跟那些昏聩的官员混到一起去了,百姓依旧十分愚昧,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现实。

文章赏析:鲁迅先生曾说过,“史书本来是过去的陈账簿,和急进的猛士不相干……倘若不能忘情咿呀,倒也可以翻翻,知道我们现在的情形,和那时的何其神似,而现在的昏妄举动,胡涂思想,那时也早已有过,并且都闹糟了。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

因此,先生《故事新编》的历史小说基本都是古今杂糅交汇来进行讲述,来表达自己思想,先生的文学作品一直是我们前行的明灯,非常值得学习。

《理水》是鲁迅先生《故事新编》里的小说,这篇小说也确实非常“新”,打破了传统的历史类小说的形式,形式上古今杂糅,披着历史外衣,写着大禹治水,实际上就是在讽刺社会现实,并塑造出了学者官员那些形象。

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大禹,其实他那样的结局说是出乎意料,其实也不是,因为现实就应该是那样的,传说之中,大禹是英雄,不应该跟普通人一样,但是现实不同,现实中,大禹是治水的“英雄”人物,可他更多的也是普通人,他也会像普通人那样有弱点,也有自己的欲望,普通人会泯然众人,会被其他人同化,这样或许有些悲哀,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英雄”人物更贴合现实,更加的有血有肉。

鲁迅先生是衷心赞美大禹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先生通过大量的白描手法将大禹的形象塑造出来,大禹“衣衫破旧”,“粗手粗脚”、“黑脸黄须”、“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大禹是一个实干家,可以脚踏实地的治水,身先士卒,埋头苦干;他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人,而且没有私心,即便妻子来了,也不相见;他是一个有“脑子”的人,他能总结出前人的经验教训,想出治水的办法来。

至于大禹的结局,在我看来,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公而忘私的大禹始终是孤独的普通人,他治水的事在那些凡人眼里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慢慢的,大禹这样的人物也在“孤独”和“平庸”中选择了平庸,选择了被同化,这样的结局或许可以说是荒诞,但是他的贡献依旧是不可磨灭、值得歌颂的。

《理水》这篇小说总的来说就是歌颂脚踏实地、公而忘私的实干家,借助

古代传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来讲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脊梁,并且告诫中华人民,不应该趋炎附势愚昧无知,应当从这些人物中获取力量,并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