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诠释

1、蕴涵丰富的宇宙意识。

中国传统节日是与我们民族特有阴阳合历即夏历联系在一起的,这表现了国人崇尚“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自古至今,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春节是一个庆祝万物蓬生的节日。王安石在《元日》诗中说“爆竹声中一岁除”,人们在除夕午夜子时到来之际放鞭炮迎接新一年的开始,涵盖着天地混沌初开、宇宙起源的象征意义。

2、蕴涵丰富的感恩意识。

春节、清明节是有着祭祀严肃性的节日,古代皇帝也在春节举行祭天大典。报天地之恩,感祖宗之德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国人的心中。在烟雨迷蒙、万象更新的清明时节,踏青扫墓,怀念先人,寄托了国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往昔的尊重,感激先人赐予生命,缅怀先人的道德风范,表达自己的寻根心理和归属意识,做一个有根的人,顺着先人的理想摸索着活下去的路。

3、蕴涵深厚的家庭温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表达了人们对亲人、对家庭的思念之情。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形成了人们追求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企翼安定、向往祥和圆满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美好愿望在传统节日文化中得到了强烈表现。如“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春节、重阳节体现着人们期盼亲人团聚、尊老爱幼的美好愿望。人们在节日里释放着平时聚集的精神疲劳和种种心理压力,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着亲情的美好,获得心灵上的慰籍和寄托。

4、蕴涵虔诚的祈禳意识。

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表达了人们对祥和、健康生活的追求。如清明时节农村家家户户折柳插于门框、窗上、梁上、床后等,《岁时记》云:“五代时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人们认为插柳能顺阳气,迎吉祥,避邪崇。端午时节正值农历五月,天气乍暖还寒,疫病流行,俗称“恶月”,《大戴礼》上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于清洁,以禳出毒气:人们喝雄黄酒,在门口悬艾叶,认为这样可以避邪和避蛇蝎诸毒。人们在春节插桃符,认为桃符可以制鬼,可以带来平安幸福。

5、蕴涵丰富的娱乐功能。

这种节日现象大致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传统节日已经普遍转化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佳节良辰,充满喜庆欢快的气氛,像元宵节“花市灯如昼”“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绚丽,清明节“长沙千人万人出”的热闹,端午节“大竞长江流”的激烈,重阳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风霜高洁,人们登高望远,赏菊赋诗,《离骚》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都表现了大众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庆典的生动场景。节日更多的成为一种情趣生活,一种闲适,人们在节日里尽情享受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快乐。

(二)、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意义

1、凝聚民族精神。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构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脉,而是跨越河流和山脉的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有些国家的学校会给过自己民族节日的学生放假,这种尊重他民族文化的表现,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日益受到尊重的国际视野中,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重要节日来临的那一刻,包含着无穷无尽的民族情感,应当站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并重建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彰显多元文化的民族性尤其显得重要。华夏传统节日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积淀起来的,影响深远。全世界的华人因为欢度同一个传统节日而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如春节人们通过祭天祭祖来增加文化认同感;清明节人们通过公祭黄帝陵来加强民

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尤其是面对当前“西节东渐”的滚滚洪流,重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用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对于青少年一代的“树魂立根”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抓手。

2、弘扬民族文化。节日,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地浸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中,熔化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里。比如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就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和情感的力量,它的文化象征和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区分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礼,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企盼人生幸福;三是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宣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把春节的这些文化内涵挖掘出来,结合时代特点,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对于传承并弘扬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所要追求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天人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人和谐”即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身心和谐”即每个人都能幸福快乐地生活。我国古人十分崇尚“天人和谐”,这一点在传统节日的时间上体现得很充分: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古人在清明时节邀朋引伴,踏青春游,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因此举行各种活动,庆贺又一个新春的开始。古人也注重“人人和谐”,春节祭祖仪式和团拜、探亲、访友等活动一道,进一步密切祭祀圈内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古人早就懂得“身心和谐”,人们在节日里享受着平日里没有的情趣和闲适,消解生活的紧张忙碌,心情更加愉悦,心态更加平和;人们在节日里由于敬畏和避讳,也特别注意“和气”“和美”,社会秩序更加安定,整个社会呈现出其乐融融的太平景象。

三、学校发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效应的途径

1、文化管理是抓手。当学校管理从制度管理、人本管理向文化管理推进的时候,作为一个传承国家意志的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常有忧患意识和责任之心。我们要不断追问自己,教育目的是什么?十六大报告中确定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为国家建设塑造人,为民族复兴塑造人。而文化是一个人的核心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和根脉。《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10年,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相适应。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因此,每当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我们要开展庆祝活动并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并以此作为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重要抓手。

2、课程改革是依托。《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将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精神等,应当在各学科中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体现传承民族文化和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的功能。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如书法、绘画、戏剧、剪纸等的兴趣,在学校开设书法、绘画、经典诵读、传统工艺等校本课程,以各种有趣的活动为载体,吸引学生参加,培养学生对传

统文化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实践能力。

3、传承文明是底蕴。当前传统节日出现危机,一方面有社会将传统节日庸俗化的因素,一方面又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两者又是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但仔细思考和权衡,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传统节日如何疲软,它都是西方节日不可替代的。穷人再难也要过年,白毛女喜儿还要父亲买上两尺花头绳呢。西方节日的中国化必然呈现的消费化色彩注定它少有人文的温情,不是一个全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节日,而传统节日土壤中的情感味恰恰可以弥补人心的疏离。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传统节日以文化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

4、具体措施求实效。将我国现有的十个法定节日(包括新年、春节、三八节、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和元宵、端午、中秋、七夕、重阳、腊八、冬至等传统节日按时令顺序,将每个节日的文化元素进行合理分类,小学不求综合、可分六类,初中、高中力求综合可分三类,正好与学制吻合,每年活动时结合时事确定一个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开展主题活动,活动形式力求丰富多彩,让学生喜闻乐见,如主题校会、班队会、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歌咏赛、朗诵比赛、软笔书法作品、传统手工艺作品展览、古诗文颂读活动、经典阅读活动、主题活动方案评比等等。活动主题的确定要着力挖掘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文化元素,以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为例,主要突出四个主题:除旧迎新、祭祀祈福、亲人团圆、祝福娱乐。贴对子,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为了让学生继承经典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新年到来之际,可以开展“迎新春对联系列活动”:1、诵读活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提倡诵读自己创作的对联;教师也参加学生的诵读2、讲一个对联故事。3、毛笔书法(写春联)比赛。结合书法竞赛的开展,展出优秀书法作品。4、文艺汇演时将“对联”系列活动穿插进行等

5、中西合璧重交融。帮助学生了解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而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并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国际大背景之下,尤其是面对西节东渐的滚滚洪流,任何围追堵截的行为都无异于螳臂挡车;何况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政府文化部门已经注意到这种需求,近年来,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活动陆续举行,2007年中韩文化年活动也在筹备之中,我们有什么理由一味排斥西方传统文化呢?实际上,虽然东西方传统节日在时间、风俗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追求团圆、祝福、美好的愿望却是共同的;无论是东方节日文化,还是西方节日文化,都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我们在春节来临之际举行以“春节和圣诞”为主题的庆祝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比较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异同,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国际视野。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既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20xx年xx月xx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xx月xx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给予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不要等它湮没在时代的潮流中才追悔莫及。今年春节以来,中国大江南北都在发起“光盘”行动——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南中学子更应多了解传

统文化,并有责任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时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此,我号召全体师生: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节约水电,珍惜粮食,爱护公物,用实际行动来弘扬祖国的传统美德,真正做到“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最后,让我们以男生公寓楼的对联共勉:日新其德仁智修双,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谢谢大家!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二】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

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

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表征和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和重要方面。你想知道怎么写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xxxx为大家整理的吧!一 一、活动背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籍此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的 每年秋季开学没多久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要求,经同学们商量决定开展以“走近中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中秋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中秋节所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三、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所以我允许

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允许学生在不同方面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搜集阅读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等,感受古代文化; (3)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汇报的能力; (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了解中秋文化; (3)通过亲手尝试做贺卡,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目标: (1)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制作美食的兴趣,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7篇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7篇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xx年11月25日申 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

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xx年11月24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学认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 ① 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2,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另外,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间文艺,如祭神神词、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 1.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美满:贵和尚美 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如:通过团拜、探亲等仪式活动密切了与周围人的关系;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赛的开展,释放内心的情感、期望,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从而使这里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实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3篇

【实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3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xx年11月24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给予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不要等它湮没在时代的潮流中才追悔莫及。今年春节以来,中国大江南北都在发起“光盘”行动——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南中学子更应多了解传统文化,并有责任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时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此,我号召全体师生: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节约水电,珍惜粮食,

爱护公物,用实际行动来弘扬祖国的传统美德,真正做到“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最后,让我们以男生公寓楼的对联共勉:日新其德仁智修双,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谢谢大家! 女生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医。做外一个访问学者他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去了美国,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于中国传统医学。但在那期间,他遇到了些中国同胞,他们不但主张废除中医,还说我父亲缺少国际公民的素质。 听了这个,我感到特别惊讶!这种话怎么会从我们自己的同胞嘴中说出呢?他们的话不禁让我深思:什么是国际公民?怎么又才能成为一个国际公民呢? 难道全球化就意味着我们舍弃自己的传统节日而盲目地过圣诞吗?或是在好莱坞电影前我们传统京剧的黯然失色吗? 当然不是!在我看来,国际公民身份意味着对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这种心态是建立在我们民族身份基础上的,只有我们充分地表现出我们的民族身份,才有可能成 为国际公民!换句话说,国际公民从家里做起!要成为国际公民,我们在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要做些什么,向哪个方向前进; 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能被世界铭记与尊重。比如说孔子,他可是什么外语都不会说,但凭着对人类智慧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成了一个无人不知的中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讲稿13页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一^讲稿(13 页) 一、春节: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春节之大,大在什么地方?第一,大在节期之长。我们通常说的春节不是一天,而是一段时间,其大幕在腊八粥的香味中徐徐拉开,过了正月五元宵节才结束,甚至北方不少地区将“二月二龙抬头”视为春节真正的落幕。如此,春节持续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第二,大在内容之多。民间流传当今一首童谣,以大人劝慰小孩的口吻叙述了春节的活动:“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三。二三,祭灶官。二四,扫房子。二五,磨豆腐。二六,去割肉。二七,杀只鸡。二八,贴花花。二九,蒸馒头。三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这首童谣提到的活动不可谓不丰富,若与真正的节日生活相比,却又逊色得多了。第三,大在过节者之众。过春节的人,仅国内就有几亿之多,而伴随着春节文化的传播,其他国家也有不少民众成为春节的实践者。第四,大在受重视程度之高。春节是中国人在行动和情感上都绕不过去的“纽”。平时再拮据,到了春节也要买件新衣、割几斤肉;平时再慵懒,到了春节也要把屋子打扫干净、整洁;平时再忙碌,到了春节也要放下手头的活轻松轻松;风雪再大、路途再遥远,也阻止不了与亲人团聚的脚步;实在无法团聚的,心头定然升起

难以言传的孤独与寂寞,并一定不会忘记送一句祝福、报一声平安。 二、春节的符号系统及其表意手法 (一)春节是复杂的符号系统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春节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具有很强的文化识别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体现在语言、活动和实物等方面。 1、语言符号系统(1)节日名称正月初一的“一"在我们的 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别的含义,如“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等。正月初一又称元旦、正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三元之日,包含着开端之意。在中国传统的时空一体的宇宙 观中,春节所在的孟春之月、春季,位属东方,五色属青,是阳 气生长的季节,象征着生机与活力。(2)春节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主要围绕着春节及其诸多节俗活动而形成,如灶王爷的传说、春节的来历以及过年为啥贴对联、放鞭炮、规矩多等,广为 流传的年兽的传说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传说故事,主要解 释了春节习俗的来历与意义,总是在春节期间得到更多的讲述, 是传承春节习俗知识和意义的重要方式。(3)春节歌谣谚语春节还有很多歌谣或谚语,主要包括节俗歌谣谚语、仪式歌谣谚语、 游艺歌谣谚语、苦情歌谣谚语、时令歌谣谚语等。比如腊月二三 祭灶,北京就有这样一首《祭灶曲》:“腊月二三,呀呀哟,家家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地研究开题报告材料

实用标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传统节日文化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一( )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传统文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节也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越来越重视,清明、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法定假日,因此,提高人不由于各种思想的传入,们重视我国传统节日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要。学很多学生青睐于西方节日文化。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冷待,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起到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在影响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作用,生了解、接受传统节日文化中意义重大。 在树德务滋中化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人生观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文化殿堂的基础,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二)课题研究意义:并在小学语文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大对这些节日资源的利用,堂教学中进行渗透。首先,利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其次,使语文教育资源多样化,丰富语文教育内容;再者,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文案

大全. 实用标准 针,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 站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本课题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展开中华传统节日渗透进行研究,争取使传统节日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最大化、最优化地开发和运用。 1、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语文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文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动的表现形态,它 们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突出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是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生动展示,也是国家历史积淀与文明性格的具体象征。”如今多元文化在世界的潮流中相互击撞,外来节日蜂拥至 中国,面对“洋”节日文化的冲击民众精神信仰的缺失,语文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宣扬传统节日文化,背负好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 2、践行国家教育纲要的要求 从 2005 年《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意见》到2014 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再到 2017 年《关 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发布,这些内容无不体现出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同样作为新课改纲领性文件之一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频繁出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夏茹 学号:2009110224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世界交流不断加强,许多西方节日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加上商家的利益驱使,许多洋节日在中国华丽地登场,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流于形式,连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端午节也不知怎么变成了“舌尖上的粽子”,其中的那些深层次的文化的厚重的东西却被渐渐遗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而有效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有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其中的许多优秀的精神内容为我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可以吸收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资源,也必定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系的精神内涵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节日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演进,多种文化元素综合与提炼取其精华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1、贵和尚美,团结统一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和为贵,这种和谐思想贯穿整个历史,而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春节从过小年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无一不表达了人们期盼合家团圆,和谐美好的愿望。整个传统节日体系中,通过探亲、团拜等仪式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透出追贤思孝、认祖归宗的家族民族认同感,这些都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安定。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推荐】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四篇

【推荐】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四篇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xx年11月25日申 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

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xx年11月24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讲解学习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 涵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学认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 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 ① 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2, 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2,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另外,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间文艺,如祭神神词、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 1. 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美满:贵和尚美 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如:通过团拜、探亲等仪式活动密切了与周围人的关系;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赛的开展,释放内心的情感、期望,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从而使这里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此外,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等,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重阳遍插茱萸,这些驱恶辟邪的习俗也显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大] [中] [小]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 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 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 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 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 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 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 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 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 》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 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 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 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 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 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 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 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 著宜春之嘉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名称 研究小组长: 研究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摘要 正文 一、问题背景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研究的方法 (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四、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计划表。 5、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 1、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 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民俗节日在现实中已悄然渐变为单纯的消费假日,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意蕴在国人的心中已渐渐趋于淡漠。因此,把传统民俗节日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必须对传统民俗节日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自觉,才能使之真正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体现为一种一贯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民族文化心理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层层积淀和累累成果,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作为一名大学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怎么过这个层面上,还要深入到“为什么”的层面上,真正地知道它们的内涵。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许多人都说,中国人缺乏一种信仰,眼中有的只有权力和金钱。诚然,作为传统,我们中国人民亦有自己虔诚的信仰,只不过在当今社会中被忽视掉罢了。 首先,在古代甚至近代,民间崇拜和信仰其实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也是一般百姓日常生活的精神支柱。在传统民俗节日中,对天地、祖先和诸神表达虔敬,给节日蒙上一层庄严而神秘的色彩,这最真切地显示了人性深处所固有的“有所敬、有所畏”的朴素宗教情感。在汉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中,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祭祀主要包括对日月天地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虔敬、对民族英雄的追思。对日月天地神灵的崇拜,是上古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据《周礼》所示,在周代普遍流行在节日里祭天祀地、祭日祭月等活动。沿袭到现在,日月天地崇拜在节庆活动中的印记仍旧或隐或显地保留着,如,中和节焚香祭日、中秋节赏月、春节扎天地棚祭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等,无不体现出人们对日月天地神灵的敬畏。对祖先的虔敬是在古老的灵魂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最早敬拜的祖先往往是生前为氏族或部落立有功勋的“保护神”。延至后世,对部族保护神的敬仰逐渐演化为对家族祖先的祭祀。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等节日,家家户户都隆重地举行祭祖敬宗、上坟扫墓等仪式,表达对先祖的思念和虔敬之情。除了敬神(天地日月神灵)、敬鬼(祖先)之外,对神圣的崇拜还包含有对一些集中体现本民族价值观的民族英雄的纪念和敬仰,如寒食节纪念“居功无争、自敛隐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性学习论文 翻开日历,总能看到一些传统节日,但又有多少人去留意,并加以重视。而如今人们格外热衷一些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特别是青少年。针对这一现象,本小组各成员对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态度进行了研究与调查。我们对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咋舌。调查表明,对于中国传统节日,55%的青少年对部分传统节日已遗忘,全部了解的更是只占38.3%,而外来节日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更热衷过外来节日。由此可见,青少年不重视甚至遗忘中国传统节日而热衷于外来节日,对其情有独钟。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经研究调查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些原因如下:其一,调查中40.8%的同学认为外来节日新奇好玩,这一新鲜感,促使青少年的好奇心,而且有节日气氛,能收到礼物,赶得上时代潮流。其二,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许多传统节日多为地域节日,地域文化差异性很大。而西方节日是宗教文化发展的产物,覆盖所有基督教地区,可以跨国家、跨地区同时举行,相比之下更易于传播,西方文化与工业文明相接轨,与现代经济融合度高,更容易包装,更适应现代社会。其三,外来节日代表的是一种新生文化,契合当代生活,更有吸引力,加上国家的不太重视、中国对外来文化保有兼收并蓄的态度以及一些人的崇洋媚外心理,使得外来节日更受青少年的热衷。 作为祖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重视传统节日,珍惜这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呢?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如,端午节,吃粽子是这节日的象征物,而龙舟竞渡则是其最具活力的体现,展示的是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本质上蕴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包含着人们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追求;中秋节,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尊敬,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几千年来,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节就代表了一种特别的期盼。中秋团圆,家园和谐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永恒追求;春节,传统节日的开篇之作,是我们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从过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有对遥远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美好愿景的展望,通过无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这样的节日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它揭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传统的力量。所以说,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重视,弘扬中华传统节日。 那么,应该怎样做呢?首先,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第二,传播媒介要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有意识地地抵制低劣、腐朽的东西。第三,国家和民间力量要齐心协力鼓励、赞助传统文化事业,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受到严峻挑战,如在外来节日文化冲击下,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文化被青少年所遗忘。虽然我们要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开放,但在吸收外来节日文化的同时,我们不应该迷失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作为文化代表之一的传统节日,更应该值得我们去学习,弘扬,而不是遗忘。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节日的发扬和传承

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节日的发扬和传承 城市学院082班严春兰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中地展现了各个阶段的含义,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中国历史悠久,所蕴育的节日活动十分多采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个别的节日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传统节日,即是一个名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对传统文化情感的集中表达。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进入,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现在很多人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显得很冷淡,甚至忽略或者忘记了很多传统节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往往被元宵、粽子、月饼等食品所代表,对于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传递出的民族精神,大家却知之甚少。”王习三委员的一席话,表达了他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关注 传统节日内涵深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特定时间的集中体现。 把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假日,显示出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利用好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传递民族精神。首先,要在全社会对传统节日进行宣传,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