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新高考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新高考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新高考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选项中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B.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C.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D.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伯、侯、子、男。

C.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D.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文:

晋焚楚军,火数日不息,文公叹。左右曰:“胜楚而君犹忧,何?”文公曰:“吾闻能战胜安者唯圣人,是以惧。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于是乃喜……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选自《史记·晋世家》) 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

B.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

C.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

D.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释史书《春秋》的,被称为“春秋三传”。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等。

D.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3.下列选项中,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②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3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实词挖空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实词挖空

烛之武退(词类活用: )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词性: ,意思:)其()无礼于( )晋【句式:,正常语序: 】,且贰 ■(古: 动词; 今:,数 词)于楚也。晋军(词类活用:,意思:) 函陵(词类活用: ,意思: ) 秦车氾南【句式:,省略了, 恢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0 夜(词类活用:表示,)缒()而 ( )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右 亡(词类活用:)郑而()有益于()君【句式:】,敢以()烦()执事()【句式:正常语序:】。越()国以()鄙远(鄙:; 词类活用: ( ( 法: (古:(古: 来,共( 用: (词类活用:用: 用: 定句式: 式: 为: 活用: 假字: 秦以( ( 字: 之,乃()亡郑以( )厚(使动用法: )也。若( ;今: ; 今: ),君知其难也。焉( 陪( 舍郑以为 【句式: )之( ),君亦无所害。 )济( )设版( )也。夫 ,正常语序: 、、| |? Q曰, )其(且君尝( )矣,)而( )焉(何 厌(通假字: ;固定句式: 许君焦、 )为( 瑕, )用 邻之 子犯请( ( 之力不及此(用: 所与: 既()东(词类活用: )郑,又欲肆( )秦,将焉( )利(词类活用: )君图(),与()之( )郑人盟。 )还( )击( ) , ) )取之( )邻? 君之薄(使动用 )东道主 】,行李 )往 )乏困(词类活 )晋君赐 朝(词类活) 夕(词类活君之 所知(固 )之有?【句 ,译 )封(词类若 不阙(通 )?阙)晋,唯秦伯 说(通假 ), 其西封, ) 使杞子、逢孙、 ) )夫人(古:因()人 之力而( 之( 杨孙戍( ) )0 )之, 不知(通假字: ),公曰:’不可。微 ;今: )敝 ) (词类活 不仁();失其所与(与: );以()乱

(完整word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5) 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吾其还也(32)。”亦去之。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20)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来。陪:使增加。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增加。 (21)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共(gōng),通“供”,供给。 (22)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许:答应。 (23)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

烛之武退(1 )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2 )其无礼于晋....(3句式: 译 ), 且贰.(4 )于楚也。晋军.(5活用: )函陵,秦军.(6活用: )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7句式 : 译 )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8 )必退。”公从.(9 )之。辞曰:“臣之壮...也.(10之的用法: 译: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11 )为.(12 )也已. (13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14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5句式: 译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16用法: )!”许之..(17句式: 译 )。 夜缒(zhuì)而.(18表示的关系: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9释: )知亡矣。若亡.(20用法: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1句式: )(译: )。越国以.(22用法: )鄙.(23活用: )远.(24活用: )(句译: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5句式: 译: )(焉: )(用: )(陪: )?邻之.厚,君之.薄也(26之的用法: 译: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7句式: )(以为: )(东道主: ),行李..(lǐ)(28译: )之.往来(29之字用法: ),共.(30解释: )其乏困..(物资),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31读音及解释: )晋君赐.矣(32译: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33而的用法: ),君之所知也。夫.(34音: 译: )晋,何厌(...35.. )之有...(36句式: )? 既东封.郑(37东的用法: )(38封: ),又欲肆.(39 )其西封,若[1]不阙.(quē)(40解释: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41读音: )(解释: ),与郑人盟.(42解释: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3微: )(44夫的读音与解释: )。因.(45解释: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46 ),不知.(47读音: )(解释: );以乱易.(48 )整,不武。吾其.还也(49用法: 译: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8)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中词类活用现象

《烛之武退秦师》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和形容词活用。 名词活用分为:名词作动词,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名词为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动词活用分为:动词作名词,动词做状语,动词使动用法,动词意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分为: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 还有一个小类是数词活用为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类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晋军函陵中的“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中的“盟”,名词活用作动词,订立盟约 ③唯君图之中的“图”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计划,考虑。 这是名词活用为一般的行为动词,是将名词所具有的形象赋予给了句子的行为和动作,使动作带有形象的特点,这里的“军”“盟”“图”就有这样的特点。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中的“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其特点是被活用的词语一般情况下本来是不带宾语的,但活用后带上了宾语,并且这个动词临时带上了致使意义,表示主语致使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词语的特征,这里的“利”就是这样的。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中“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境。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这里的“鄙”就是这种用法。 四、名词作状语。 ①既东封郑中的“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②夜缒而出中的“夜”是名词,作动词谓语“缒”的状语“在晚上”、“当晚”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朝”“夕”是名词,在此分别作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东”是方位名词用做状语,“夜”“朝”“夕”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或依据。

高中语文必修1—5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1—5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 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必修教材文言文常见实词、 虚词和句式。请解释加点的字 .......,注 ......,翻译划线的句子 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 红笔进行订正 ........。 ......,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高中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1) 4.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行李之.()..()东道主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5. 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 ()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 卿曰:“秦兵旦暮 ..()渡易水,则虽欲长侍 足下 ..(),岂.可得哉?”荆卿曰:“微.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

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文: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3、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 词,远方的国家)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6、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弱小)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8、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9、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有争议>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三、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3、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精神不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5、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 四、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且贰于楚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 D.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之) E.( 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必修1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课本基础知识识记 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 ..()之.()往...(),行李 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基础知识梳理整合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共.其乏困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无能为也已.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10年5考)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 《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末年__国史官________所著。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篇优秀的______. 字音 1.秦军氾南:氾 2.佚之狐:佚 3.夜缒而出:缒 4.君之薄也:薄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 6.共其乏困:共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 8.夫晋:夫 9. 阙秦:阙 10.秦伯说:…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逢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 13.失其所与,不知:知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⑦阙秦以利晋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2晋军函陵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邻之厚,君之薄也 5越国以鄙远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与郑人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共其乏困 10阙秦以利晋 11且贰于楚也 12夜缒而出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4君亦无所害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6若不阙秦)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5.夫晋,何厌之有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 (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 关于语气、语调。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领读,齐读第三段) 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 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 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 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可见,口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时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说电脑就是数理化,那么能不能说口才就是语文呢?至少这2者有紧密的联系。 问1: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 {联系英国为什么与美国联合攻打伊拉克?(石油、战略要地)借口是什么?(生化武器、与基地组织有关)} 板书: 英美关系------秦晋之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fàn yì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zhuì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jué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qǐpáng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shù 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汇总一、词类活用 1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词→动词,驻军,驻扎) 与郑人盟 (名词→动词,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2名词→状语: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到黄昏) 既东封郑 (在东边) 3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4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5形容词→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 (变得雄厚,变得薄弱。) 6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②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7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意动,以……为边邑) 二、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共其乏困(供)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 三、古今异义 敢以烦执事 (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尊称/掌管某项工作)以为东道主 (把……作为/认为)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 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微夫人之力 (那个人/ 尊称人的妻子)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2.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3.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贰——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 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翻译: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惟君图之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导读:译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对晋怀有二心。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我今天也不会冒昧地以灭郑的事烦劳您了。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吧。”秦伯很高兴,与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和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和译文(翻译)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⑾,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 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

烛之武退秦师字词中,一词多义,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练习测试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练习测 试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 利晋,惟君图之 6. 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 荆轲刺秦王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练习

烛之武退()师 晋侯、伯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伯曰:“、晋围,既()知亡矣。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将焉()取之?阙以利晋,惟()君图之。”伯说(),与人盟()。使杞子、逢、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翻译: 1. 晋侯、伯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亡,子亦有不利焉!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以陪邻? 4.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将焉取之?阙以利晋,惟君图 之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荆轲刺王

将王翦破.(),虏.()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 则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 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王,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 ..() 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之遇.()将军,可谓 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 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 ..()流涕 ..()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 胸,然则 ..()之耻除矣。将军岂.()有..()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 意乎?”樊於期偏袒 ..()..()扼腕 ..()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 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 ..()荆轲。 ..(),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 燕国有勇士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 ..()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 者,竖子 ..()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 ...()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以.........(),皆白衣冠 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