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桡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尺桡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尺桡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尺桡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的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T/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3)DR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断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DR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3)尺桡骨远端涉及干骺端的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一)、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淤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分型

尺、桡骨干双骨折可由直接暴力、传达暴力或扭转暴力所造成。

直接暴力所致者,多为重物砸伤、撞击伤和压轧伤,以横断、粉粹骨折或多段骨折居多,且合并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可为开放骨折,尺、桡两骨的骨折线多在同一平面。传达暴力所致者,在桡骨中、上段形成横行或锯齿状骨折,在尺骨造成斜形骨折,尺桡骨骨折线多不在同一平面。

1、上1/3骨折:折端发生重叠、成角、侧方移位畸形。

2、中1/3骨折: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由外上而斜向内下,旋转移位。

3、下1/3骨折: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由内上而斜向外下,旋转移位。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患者仰卧位或坐位,患肩外展70- ,肘屈曲,因肘关节伸直时,肱二头肌、旋前圆肌等肌肉紧张、牵拉会加重骨折的移位,增加手法整复的困难。肘关节屈曲时,肱二头肌和旋前圆肌松弛,则有利于骨折的整复。因此,整复时肘关节不宜取伸直位。临床常用下述复位手法:上1/3骨折:先整复尺骨,然后再整复桡骨。中1/3骨折:根据两骨的相对稳定性来决定整复尺、桡骨的先后顺序。下1/3骨折:先整复该段骨干较粗的桡骨,然后再整复尺骨。常用方法有:1、拔伸牵引;2、反折托顶;3、夹挤分骨;4、回旋捺正;5、扳提推按;6、摇晃捺正;7、触顶合骨;8、按摩理顺。

(二)外固定

1、石膏固定: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2、夹板固定:在助手持续牵引下,用前壁四块夹板固定。掌、背两侧夹板要比桡、尺两侧夹板宽。掌侧夹板长度由肘横纹至腕横纹,背侧夹板由尺骨鹰嘴至腕关节或指掌关节,桡侧夹板由桡骨头至桡骨茎突,尺骨夹板由肱骨内上髁下达第五掌骨基底部。若尺桡骨相互靠拢者,可采用分骨垫放置在两骨之间。分骨垫放妥后,用两条胶布固定。分骨垫不宜卷得太紧,以免引起皮肤坏死。若尺桡骨有成角移位或侧方移位,则可按移位的方向,用三点加压法或两点加压法放置压垫。各垫放置妥当并用胶布固定后,先放置掌、背侧夹板,再放置桡、尺侧夹板。然后在中间先绑扎一道或二道布带,后绑扎两端的布带,绑扎的松紧要适宜。绑扎后,在用前臂带托板固定,肘关节屈曲,三角巾悬吊胸前,前臂原则上放置中立位。

(三)辨证治疗:外伤多致内伤,内损就需内治。以四诊八纲作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根据骨折愈合过程,以三期辩证治疗为基础,再根据具体状况、年龄大小、体质强弱、损伤轻重、受伤部位进行论治。一般规律是:骨折早期宜破,中期宜和,后期宜补。这种破、和、补的分期治疗,不能机械的使用,而是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1.初期治法

(1)、以祛瘀为主,如桃红四物汤

主治:损伤后以血瘀为主

治法:通络活血、行气止痛

方剂:桃红四物汤

方药:桃仁10g 红花10g 赤芍20g 乳香15g

没药10g 当归20g 甘草6g 生地10g

丹皮10g 川芎12g

(2)、以行气为主,如复元通气汤。

主治:骨折早期,肿甚气滞作痛

方剂:复元通气汤

方药:柴胡15g 天花粉10g 当归15g 红花8g

桃仁8g 苏木8g 赤芍12g 陈皮10g

2、中期治法:相当于骨折后2-4周。

(1)和营止痛法:适用于骨折经早期治疗之后,瘀血未尽,气机不畅,肿痛未完全消除者。

方剂:和营止痛汤

方药:赤芍12g 当归12g 川芎10g 苏木10g

陈皮6g 桃仁6g 续断12g 乳香8g

牛膝8g

(2)、接骨续筋法:骨折经早期治疗,骨位已正,筋已理顺,当接骨续筋。

方剂:续骨活血汤

方药:当归15g 赤芍12g 白芍12g 生地15g

红花8g 地鳖虫8g 骨碎补12g自然铜10g

续断12g 乳香8g 没药8g

3、后期治法:骨折4周以上。

(1)、补气养血法;补气养血具有补益气血,濡养筋骨的作用。适用于筋骨痿弱,骨折后其气血亏损者。如八珍汤。

主治:骨折后其气血虚弱者

方剂:八珍汤

方药: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8g

当归10g 熟地10g 白芍10g 生姜8g

大枣10g 甘草6g

(2)、补益肝肾法: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源。补益肝肾法具有加强肝肾功能,壮筋强骨的作用。适用于骨折后期,筋骨虽续,但肝肾已虚,肢体功能尚未恢复,或年老体弱,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疏松者。如补肾壮筋汤。

方剂:补肾壮筋汤

方药:熟地15g 当归15g 牛膝12g 吴茱萸12g

茯苓12g 续断12g 杜仲10g 白芍10g

五加皮10g甘草6g

(六)护理调摄

1、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淋巴液回流,减轻或预防肢体肿胀。

2、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和指端感觉情况,注意有无疼痛、肿胀、肢体麻木等。

3、注意检查桡、尺、正中神经的功能,观察手和手指的伸屈活动,以及前臂的皮肤颜色、温度和手的感觉。

4、应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者观察手指感觉活动,以及皮肤情况,注

意有无压痛。

5、每日倾听患者自诉,注意观察夹板或石膏托压迫部位的皮肤有无破损。

6、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明显肿胀及疼痛、手指感觉活动受限、被动牵拉痛、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的出现,预防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7、麻醉恢复即开始指导患肢腕背伸及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每日多次,每次15-20分钟,做100次左右肌肉收缩。

8、术后3-4周,指导患者进行腕及肘关节屈伸锻炼,患肢由伸直位逐渐屈曲以防止关节强直。

9、骨折后4周视骨折愈合情况可开始握物锻炼。

10、经锻炼后骨折部若无疼痛不适,自觉有力,可握物持重。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显效:骨折对位对线满意,骨折处已骨性愈合,部分无压痛、叩痛,伤肢无明显短缩,骨折成角小于,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内,腕关节屈伸活动受限以内。

有效:骨折对位对线可,骨折线模糊,伤肢短缩小于2cm,成角在- ,肘关节活动受限在- 以内,腕关节屈伸受限在- 以内。

无效:骨折对位对线差或不愈合,患肢短缩3cm以上,成角> ,肘关节活动受限在以上,腕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在以上,伤肢不能负重。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1

2016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 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9-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 照《 临 床 诊 疗 指 南 ——骨科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 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 2 周~4 周。 (3)晚期:伤后 4 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 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外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 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目的:探讨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 年2月-2015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掌曲、背伸、桡偏、尺偏活动范围及Werley 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掌曲、背伸、桡偏、尺偏活动范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Werley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功能恢复好于非手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urgical and non surgical treatment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of old patients.Method:10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2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urgery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n operative treatment.The deviation range of palmaris,dorsal,ulnar,radial and the Werley score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deviation ranges of palmaris,dorsal,ulnar and radial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Werley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urgical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s better than non operative treatment,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Old age;Fracture of distal radius;Effect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最常见到的骨折之一,好发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而且随着社会的老龄化桡骨远端骨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桡骨远端骨折分为A、B、C型,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外固定和手术治疗,有学者指出手术治疗能提高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因此本次研究收集2012年2月-2015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5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100例,左侧45例,右侧55例,受伤原因为摔伤、交通伤、重物砸伤、跌倒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平均年龄(69.6±12.4)岁,男25例,女2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9.4±11.5)岁,男30例,女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 ②移位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知识分享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 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

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中医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就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与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瞧,在6-10岁阶段,主要就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与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 1、分期: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效果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6-06-07T15:32:28.1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作者:边磊 [导读] 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手法复位。 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医院 154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患者接受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治疗,B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6个月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评分(87.6±12)显著高于A组(7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手法复位。因此,在实际的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手术治疗;关节功能 桡骨远端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多为间接暴力致伤所致,患者在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掌屈)及前臂旋前位,手掌撑地。此时,暴力集中于骨远端松质骨处从而引起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表现为腕部肿胀、有明显的压痛感、手和腕部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方式[1],两种方法的疗效可能存在差异。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的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就两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X线片检查诊断为闭合性的桡骨远端骨折。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在28~65岁,平均年龄(46.5±7.5)岁;观察组20例中男11例,女9例,年龄在35~62岁,平均(45.8±7.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名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A组 A组患者接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治疗:首先,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情况给与同等基础性药物治疗,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患者骨折部位的积血,并注入5ml 1%的利多卡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620),取患者卧位,患肩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紧握患肢前臂近端做对牵引,握住患肢手掌进行8min左右的持续牵引,牵引结束后,迅速将患肢关节掌屈、尺偏、以适当的力度和方向按压骨折远端背侧,直至完全复位[2]。复位完成后用石膏对患侧进行石膏托固定,并根据骨折远端的移位情况进行塑形,拍摄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后对患者进行悬吊固定,嘱患者行一定的放松活动。1w后门诊复查X线片,如果骨折出现移位则根据手法复位,如果复位失败则可以行手术切开复位。 1.2.2 B组 B组患者接受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法:B组患者主要为开放性骨折、腕关节骨折伴脱位、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或者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首先,行全身麻醉,以桡骨远端掌侧或背侧切口,显露出骨折端,在直视下对骨折进行牵引复位,复位后用选择掌侧入路T 形或Y型钢板进行固定。采用C臂X-ray行腕关节应力实验和应力位摄片,确认复位满意后关闭切口,不行外固定。在术后第1d开始逐步对患侧腕关节进行康复功能训练[3]。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半年,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分。①优秀: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骨折复位,患肢未见畸形或疼痛现象,活动良好。②良好: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骨折基本复位,患肢骨折处未见明显的畸形,偶尔伴有轻度的疼痛。③差: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和僵硬感,骨折部分为复位甚至出现畸形,患肢活动受到限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A、B两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分别为90.00%和95.0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B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评分(87.6±12)显著高于A组(7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89,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临床多表现为腕部肿胀,有明显的压痛感,伸直型骨折有典型的餐叉状和枪刺样畸形,尺桡骨茎突在同一平面,直尺试验阳性。行X片检查可清楚显示骨折及其类型。临床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一般采用的方式主要有手法复位、夹板或者石膏固定等非手术治疗方式,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给予基础性的药物后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4]。传统的手法复位是指用指、掌、腕、臂的劲力或者结合器械的帮助,作用于筋骨,以及通过经络、穴位由表入里,从而达到整复疗伤,祛病强身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手法复位适用于大部分的骨折病变,通过合理的牵拉、复位,缓解患者骨折情况。手术切开复位是临床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通过手术能够较好的处理患者骨折部位,并去除受伤的其他组织[5]。但手术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感染、畸形愈合、迟发性韧带联合不稳定,因切开复位是开放性的手术,所以接触感染源的几率较大,而如果手术治疗不当或复位不佳则可能出现骨折畸形愈合的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B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评分(87.6±12)显著高于A组(7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显然说明,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保守治疗的疗效相当,但手术治疗对患者的恢复更好,患者软组织的保护较好,且患者术后愈合较快。 综上所述,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手法复位,因此,在实际的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护理的方案 (1).doc

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护理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根据受伤的机制不同,可发生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一证候分类 1 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冲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 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远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 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并尺桡下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二临床表现 1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 伤后腕部周围肿胀,疼痛,前臂远端畸形,压痛明显,腕、前臂活动功能障碍。 3 X线检查可确诊,又可明确骨折类型、移位方向等。 三病因 因外伤引起,伤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四治疗方法 1 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无需复位,直接以小夹板外固定。 2 伸直型、屈曲型骨折经手法复位后加小夹板外固定。 3 涉及腕关节面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后,骨折端极不稳定的,可行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 五中医护理方案 1 临症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加强观察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等。(3)复位后用小夹板固定,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0、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前臂吊带悬吊。 (4)功能锻炼夹板外固定后1~2周内,嘱患者行握拳活动,以活动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2周后在继续行握拳活动基础上,可开始行肩、肘关节的活动;从3~4周开始逐步行前臂旋转和肩关节的抬举运动;约5~6周拆除夹板外固定后,逐步加强腕、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等功能活动锻炼。每次定期换药时,还可行局部按摩,以松解粘连,舒筋活络。 2 饮食护理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 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 1、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 通过复位和固定来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仍然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方法可能存在费用高、创伤大等一些问题。 非手术治疗 很大一部分远端桡骨骨折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后,无论是骨折愈合后的影像学检查还是患者腕关节功能同样显示出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这种治疗方式只要选择好治疗适应症,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桡骨远端骨折的成功非手术治疗取决于适当的损伤状况和患者选择。大多数远端桡骨骨折分类方案基于骨折的位置,关节碎片的数量,尺骨远端的受累和角度方向。预测非手术治疗的成功可以通过不同的射线照相参数和患者因素来更好地确定。手掌倾斜维持11°,尺骨方差为-2mm和径向高度为12mm是评判非手术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可接受的复位的最小要求是尺度在未受影响的对侧腕关节2mm内,与掌侧或背侧方向的正常掌侧倾斜角度小于10°,径向倾斜度更大超过15°,和关节面一致完整。如果骨折移位最小,则可能不需要复位和固定。 由于多种原因,老年人,治疗意愿不强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指征可能更广泛。老年患者的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可能保守治疗,可能有令人满意的功能结果。 进行闭合下复位,需要充分的疼痛控制。这可以通过神经阻滞,静脉区域麻醉或肌间沟阻滞来实现。偶尔需要精神安定药或全身麻醉。在可能的情况下,首选区域技术。虽然没有一种特定的区域技术被证明明显优越或临床更安全,但血肿内

注入利多卡因进行阻滞可以提供较好的疼痛控制并可能有助于减少疼痛。在达到足够的镇痛后,有助于牵引前臂肌肉组织使之达到松弛状态。所需的操作将取决于呈现的骨折,但对于具有最小的掌侧皮质位移的典型骨折,可通过从背侧表面上的远端骨折上直接施加压力来校正骨折成角角度。当存在与角度相关的显着背侧成角时,可以通过增加背侧角度以减轻掌侧皮层的移位或松解骨折的重叠。然后对骨折远端施加压力以校正成角。腕关节屈曲的纵向牵引可以减少骨折移位。触摸掌侧和背侧骨折缘以估计在施用之前的掌侧倾斜的校正。 固定化的理想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具有极度屈曲和尺骨偏离的位置可以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并发症,因此不推荐。患者的初始复位可以接受,手腕背屈的铸造后续损失最少,特别是背侧成角。虽然前臂旋转的位置可能起作用,固定的位置可能不如最初的位移和确定结果的减少那么重要。与上肘固定相比,短臂石膏或夹板足以固定,儿科和成人人群中具有相同的放射学和功能结果。当肿胀严重时,潜在室综合征需要受到关注时,非周向固定是合适的。 后续和后续护理 尽管有很好的初始复位和固定,但是重新移位是常见的,这是由于手腕上的变形力以及患者个体因素引起的。长屈肌和伸肌腱、肱桡肌的活动,可能有助于骨折的二次移位。 所以初步治疗需要随X线照片来评估再移位和愈合。复位固定第二周后需要及时复查X线片进行检查,特别是老年人。对于很小的移位和稳定的骨折,只要X 光片显示出令人满意的愈合,可以缩短固定时间。固定3周或5周后背侧角度,径向长度,活动范围,握力或疼痛无差异。当观察到移位较多,可以尝试再次复位。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难以获得足够的关节内移位矫正和保持轴向稳定性是非手术治疗的两个主要局限。成功的非手术治疗需要仔细选择患者,

40例尺桡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40例尺桡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5-02-05T09:59:44.5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7期供稿作者:陈玉宇 [导读] 尺桡骨骨折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与其他部位骨折有一定的特殊性。陈玉宇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王集镇中心卫生院 221211) 【摘要】目的对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对患有尺桡骨骨折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尺桡骨骨折疾病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0例。采用夹板外固定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尺桡骨骨折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对患有尺桡骨骨折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尺桡骨骨折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071-02 尺桡骨骨折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与其他部位骨折有一定的特殊性[1]。经皮穿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钢板内固定、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等是临床对该类骨折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2]。本次对患有尺桡骨骨折疾病的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尺桡骨骨折疾病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尺桡骨骨折发生时间1-16小时,平均发病时间(4.1±0.5)小时;患者年龄22-86岁,平均年龄(47.5±1.7)岁;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治疗组患者尺桡骨骨折发生时间1-17小时,平均发病时间(4.3±0.6)小时;患者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47.7±1.6)岁;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两组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通过正骨手法整复方式进行治疗,臂丛麻醉之后在X光机的引导下实施手法复位,由2名助手进行持续对抗牵引5min左右,术者进行夹挤分骨整复术,使夹挤分骨屈肘角度能够维持在90°左右。2名助手分别将患者的腕掌部握住与肘上方进行对抗牵引,对旋转移位、成角与重叠等现象进行彻底纠正。透视复位达到满意后,捆扎小夹板,每隔1一个星期进行一次复查。治疗组:采用钢板和或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在臂丛麻醉处理之后,在患者上臂位置扎气囊止血带,根据桡骨骨折的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切口入路,对桡骨近段骨折手术时注意保护桡神经深支,桡骨骨折我们实施钢板内固定治疗,固定桡骨的钢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一定的预弯处理,以达到适应桡骨的旋转弓的效果。对尺骨骨折患者我们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由于尺骨干后缘全长皆在皮下,任何一段尺骨干骨折都可以从后侧入路显露,自尺侧腕屈肌和尺侧腕伸肌间进入。使骨折复位,将髓内钉在尺骨鹰嘴尖打入,髓内针通过骨折端后继续向远端缓慢推进,在透视下达尺骨小头附近,查看骨折对位对线佳,固定牢固即可。也可在透视下经尺骨鹰嘴闭合穿针复位固定尺骨,青少年应注意避免损伤骺板。若尺骨为粉碎性骨折建议使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患肢采用石膏固定在功能位5个星期左右。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根椐Anderson前臂骨折功能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90分以上为优;75分以上为良;50分以上为可;50分以下为差[3]。 1.4 观察指标 选择手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尺桡骨骨折疾病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1.5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当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检验。 2 结果 2.1 尺桡骨骨折疾病治疗效果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尺桡骨骨折疾病治疗效果比较[n/(%)] 2.2 手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4.83±0.64)个月手臂功能恢复正常,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3.01±0.53)个月手臂功能恢复正常。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采用夹板外固定方式对尺桡骨骨折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操作方法简单,所需费用相对较低,创伤轻微,痛苦程度较小等,但也存在诸多缺点[4]。1,小夹板治疗尺桡骨骨折固定不确切,2.会造成压疮和筋膜室综合症,3.畸形愈合会严重影响前臂旋前旋后功能。切开复位内固定优点,能达到解剖复位,固定牢固.稳定性高,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安全性更好。但该手术必定是开放性手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组织感染骨不连接等并发症。只要术前充分合理准备,术中避免过多剥离骨膜严格规范操作等,术后用应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徐林,蔡锦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12(18):1416-1417.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 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1、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后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三)鉴别诊断 1、腕部软组织扭伤:患者仅有局部疼痛肿胀,没有环形压痛和纵向叩击痛,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可通过X线片相鉴别。 2、伸直型与屈曲型相鉴别,主要依靠病史(损伤机制)、症状、体征、X线进行鉴别诊断。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19T16:53:26.5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作者:罗文兵 [导读] 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效果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的方法,值得临床进行大力推广。(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医院外二科; 553000)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50)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5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保守治疗措施,治疗组50例患者开展手术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经我院积极的治疗,在腕关节活动范围以及满意度上,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较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效果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的方法,值得临床进行大力推广。 【关键词】手术;桡骨远端骨折;应用;效果分析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249-01 在临床骨科中,桡骨远端骨折极为常见,是骨科的一种多发病,在人体骨折中,桡骨端远端骨折约占1/6,尤以青年或者老年人比较多发,青年人多是由于高强度的运动过程中,用力不当所引发,而老年人由于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钙质出现大量的流失,导致骨质疏松,遇有动作不当时极易出现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我国当前逐渐进步老龄化社会,社会交通事故的不断增多,桡骨远端骨折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型可分为干髓端骨折(A型)、部分关节内骨折(B型)以及完全关节内骨折(C型)。对于桡骨远端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治疗手段,同时使用手法复位后,利用夹板和石膏等进行固定,临床上也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但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疾病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对疾病回复的高期望值,促进了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内固定、锁定接骨板、外联合固定等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治疗方式使得治疗效果也出现了差异。本文就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进行分析,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疗效良好,比较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100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女性患者56例,男性患者44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46岁。所有100例患者均为单侧桡骨远端骨折,右侧62例,左侧38例,其中摔伤所致的有66例,交通意外导致的有27例,重物砸伤的有7例。72例为闭合性骨折,28例为开放性骨折;AO分型:A2型24例;A3型8例;B1型4例;B2型9例;B3型13例;C1型15例;C2型12例;C3型1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O分型等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的保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为患者行骨折端血肿内麻醉后开始手法复位。持续牵引骨折端使远骨折端逆移位达到复位要求,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骨折类型进行不同的固定。固定好后,每周行X线片复查,2周后改为腕关节中立位同定,直到第4周。治疗组根据患者骨折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具体方法为: 1.2.1切开复位内固定 该手术入路分两种,即掌侧和背侧。除B2型骨折以及背侧骨折粉碎,需要术中背侧植骨的患者行背侧入路外,其他首选掌侧入路。掌侧入路自患侧桡掌腕横纹向近端纵形开6cm左右切口,在桡侧腕屈肌和肱桡肌肌键间进入,于桡骨外侧边缘切断旋前方肌,使骨折处暴露,然后进行骨折复位。 背侧入路自患侧桡腕关节向近端纵行开6cm左右切口,在桡侧腕伸肌与拇长伸肌肌键之间将伸肌支持带切开,让桡骨背侧关节面以及断端暴露。 复位时,要在直视骨折端下进行,有较大骨缺损出现则要植入颗粒状人工骨进行填充支撑。复位后,以“T”形钢板或锁定加压钢板进行内固定,然后进行伤口闭合。 术后1天即可开始进行掌指关节以及腕关节的功能锻炼,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对于骨质疏松比较严重、骨缺损较多的患者,在术后要采用2~3周的腕关节短臂石膏固定,掌指关节以及指间关节在固定期可进行活动,戴石膏拆除后,再进行腕关节屈伸锻炼。 1.2.2经皮克氏针固定 首先在C形臂X线机的监视下进行骨折闭合手法整复,使用克氏针对部分复位困难的患者进行撬拨复位,然后让助手牵引保持复位,根据移位倾向以及骨折类型以不同的进针点进行克氏针固定,一般使用2枚以上,透视下骨折复位确认良好后,将克氏针尾部处理,腕关节功能位用石膏托固定。术后第二天即可开始肘关节活动以及手指活动,每周进行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约需4~6周,然后进行石膏拆除以及拔除克氏针。 1.2.3外固定架固定 自患侧第二掌骨背外侧距近掌骨两端分别做约1cm的纵向切口,与掌骨额状面30度垂直掌骨纵轴打孔并进2枚掌骨螺钉。然后于骨折部桡侧偏背侧行纵向切口,让骨折部暴露,直视下进行复位,采用克氏针初步固定。然后将主体连接管和两个简单的可调节夹钳在掌骨部的2枚螺钉上安装,主体连接管在桡骨骨折近心端的位置拧入2枚螺钉,分别位于近骨折部2cm以及12cm处,复位满意后,以可调节夹钳拧紧进行固定。 术后次日可进行肩、肘及手指关节功能的锻炼。10天后,松懈外固定架的钳夹,调节腕关节,使其至近功能位或功能位,再次将钳夹拧紧,继续进行功能锻炼,待骨折愈合后将外固定拆除。 1.3评价标准 对患者骨折部位的的疼痛进行评价,观察患侧关节主活动时的疼痛以及腕关节尺侧疼痛。同时调查患者满意度。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病史: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主要症状及体征:伤后腕部出现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腕部活动功能障碍;有移位者可见畸形,触之可有骨擦感。 (3)X线摄片检查可见: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或掌侧移位,骨折端成角,桡骨压缩嵌插短缩,或可见骨折块移位合并桡腕关节半脱位。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证候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插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叩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ICD10:S52.501的桡骨远端骨折;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软组织条件不允许石膏外固定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需住院治疗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必须的检查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