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与植物养分供应基本理论

土壤肥力与植物养分供应基本理论
土壤肥力与植物养分供应基本理论

第一章土壤肥力与植物养分供应基本理论

第一节土壤肥力

一.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一)肥力的一般概念:

土壤肥力概念和土壤的概念一样,迄今也尚未有完全统一的看法。西方土壤学家传统地把土壤供应养分的能力看作肥力。美国土壤学会1989年出版的《土壤科学名词汇编》上把肥力定义为: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前苏联土壤学家对土壤肥力定义是:“土壤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数量的有效养料和水分的能力”。我国土壤科学工作者,在《中国土壤学》第二版中(1987),对土壤肥力作了以下的阐述:“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肥力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在这个定义中,所说的营养条件指水分和养分,为作物必需的营养因素;所说的环境条件条件指温度和环境条件。定义中所说的“协调”解释为土壤中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不仅需要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同时存在,而且要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二)、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土壤肥力有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区别。前者是指土壤的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的过程,后者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可见,只有从来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土壤才仅具有自然肥力。

自从人类从事农耕活动以来,自然植被为作物所替代,森林或草原生态系统为农田生态系统所替代。随着人口膨胀、人均耕地的减少,人类对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扩展,“人为因子”对土壤的演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决定土壤肥力发展方向的基本动力之一。“人为因子”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人类用地和养地两方面,只用不养或不合理的耕作、施肥、排灌,必然会导致土壤肥力的递减,用养结合,可以培肥土壤,保持土壤肥力的永续性。

第二节土壤有效养分

土壤有效养分的概念

“有效养分”(available nutrient)概念的提出,最早来自于土壤化学家。在对土壤进行了大量的化学分析之后,发现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全量是很丰富的。但是,其中绝大部分对植物却是无效的。由于当时这一概念尚处于笼统与模糊状态,许多人回避这一术语。经过大半个世纪以后,随着农业增产对科学施肥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土壤学、植物学、植物营养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关注与交叉研究的发展,关于“土壤养分有效性”(soil nutrient avalability)或“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soil nutrient bioavailability),无论是在概念的确立与延伸方面,还是在测定方法与定量化的研究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土壤有效养分”(soil available nutrient),原初的定义是指土壤中能为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那一部分养分。定量化地研究土壤的有效养分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发展合理施肥与推荐施肥的技术,进而推动农业增产有着重要意义。

按说,测定土壤有效养分最直接的方法是通过田间施肥对比试验,观测植物的生长效应。但是这种方法既耗时,又难以推广应用。相比之下,土壤化学分析即土壤养分测定,却是一种快速而成本较低的方法,其结果可以用于推荐施肥。

在土壤化学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效养分”概念:是指土壤中那些能被植物根系吸收的无机态养分以及在植物生长期内由有机态释放出的无机态养分。如土壤中的氮、硫等元素绝大部分是以有机形态存在,可以通过矿化作用转化为无机形态。20世纪下半叶,随着植物营养学与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对于“土壤有效养分”的研究不只停留于养分形态的化学分析,而是延伸到植物根如何从土壤中获取养分的过程,以及植物从土壤中能得到多少养分,进而提出了矿质态养分向根迁移的方式与速率问题。植物根系对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以及“根际”与“土体”之间养分有效性的差异等。总之,进入了对养分吸收的主体—植物与“土壤养分有效性”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概念。美国土壤学家S. A. Barber教授在他的“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专著中指出:“生物有效养分(bioavailable nutrient),系指存在于土壤的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一些矿质养分。”也可以说,土壤的生物有效养分具有两个基本要素:

(1) 在养分形态上,是以离子态为主的矿质养分。

(2) 在养分的空间位置上,是处于植物根际或生长期内能迁移到根际的养分。

化学有效养分是指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可以采用不同的化学方法从土壤样品中提取出来。化学有效养分主要包括可溶性的离子态与简单分子态养分;易分解态和交换吸附态养分以及某些气态养分。

土壤养分的形态分为:

(1)水溶态养分:土壤溶液中溶解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2)代换态养分:是水溶态养分的来源之一。

(3)矿物态养分:大多数是难溶性养分,有少量是弱酸溶性的(对植物有效)。(4)有机态养分:矿质化过程的难易强度不同。

根据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土壤养分又分为速效性养分和迟效性养分。一般来说,速效养分仅占很少部分,不足全量的1%,应该注意的是速效养分和迟效养分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总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第三节影响土壤养分供应的条件影响土壤养分供应的条件

1、养分因素

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容量因素和缓冲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其中,强度因素是指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也就是土壤养分内供应的主要因子;容量因素是指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也就是不断补充强度因子的库容量;而缓冲因素则是表示土壤保持一定养分强度的能力,它关系着养分供应的速度,反映养分强度随数量变化的关系,可以用ΔQ/ΔI的比率来表示,比率越大,土壤养分的缓冲力就越强。土壤养分的实际有效性,即实际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数量,还受土壤养分到达植物根系表面的状况,包括植物根系对养分的截获、养分的质流和扩散三方面状况的影响。

2、物理因素

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它们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从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物理因素对土壤中水、肥、气和热各个方面的变化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如果有效养分不与植物根面接触,对植物而言仍属无效养分。

养分与植物根面接触的途径有三种:

一是根系截获。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生长延伸过程中必将要与土壤颗粒接触,土壤颗粒上呈离子态的养分与根面发生接触交换(即不通过土壤溶液而进行的离子交换作用)。因植物根系在土壤中所占的体积较小(约占土壤总体积的1~5%),作物由此种方式吸收同化的养分数量一般只占作物吸收的总养分量的百分之几,远不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

二是质流。植物因叶片的蒸腾作用而大量失水,在根区形成一个水分亏缺区并与周围土壤产生水分梯度(水位差),从而使周围水分不断地向根面运动,称为质流。在发生质流时,土壤中的养分也随之而流向根区供植物根系吸收。质流供应养分的量取决于植物的蒸腾系数及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养分随质流进入根区的速度大于作物吸收养分的速度时,养分在根面有积聚现象;反之,则根面成为养分亏缺区。而当二者速度相等时根面附近的养分浓度维持不变。通常认为,质流在为作物提供钙、镁、锌、铜、硼等养分上有重要意义。

三为扩散。当根面成为养分亏缺区时在根面与土体之间形成养分浓度梯度(浓度差),土体中的养分便向根面移动供植物吸收同化。一般认为,土壤溶液中通常浓度较低的磷、钾以及铵等养分主要是通过扩散到达根面的。影响养分扩散的因素主要是土壤的肥力水平和含水量。在肥沃的土壤中,根面与土体之间养分浓度梯度较大,因而养分扩散速度较贫瘠土壤迅速,单位时间内根面吸收的养分也较贫瘠土壤多。在缺水土壤中,由于土壤的空隙增多而减小了扩散截面,使扩散途径的曲折增多,降低了扩散系数。

3、化学因素。

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

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它们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转化、释放及有效性。一般而言,在极端酸碱环境、有大量可溶性盐类存在或有大量还原性物质及其他有毒物质存在的情况下,大多数作物都难以正常生长和获得高产。土壤阳离子吸附和交换性能的强弱,对于土壤保肥性能有很大影响。土壤酸度通常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之间有一定相关。如土壤磷素在pH为6时有效性最高,当介质pH值低于或高于6时,其有效性明显下降;土壤中锌、铜、锰、铁、硼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一般随土壤pH值的降低而增高,但钼则相反。土壤中某些离子过多或不足,对土壤肥力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钙离子不足会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使其结构被破坏,土壤的透水性因而降低;铝、氢离子过多,会使土壤呈酸性反应和产生铝离子毒害;钠离子过多,会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和产生钠离子毒害,都不利于植物生长。

4、生物因素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它们对土壤氮、磷、硫等营养元素的转化和有效性具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硫的含量;

②进行腐殖质的合成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

③进行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来源。

第四节土壤肥力的等级

根据土壤肥力有关标准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的综合评定来划分土壤肥力的等级。

(1) 土壤肥力等级的划分

土壤肥力分级主要是根据生产实践对精度的需要,以及校验曲线的高度和斜率特征等因素确定。从测土配方施肥的角度看,似乎级数越多施肥就越精确。周鸣铮和陆允甫建议将土壤肥力等级划分为5级即“极低”、“低”、“中”、“高”和“极高”,但金耀青等认为,由于作物生长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的年度间产量变化幅度,足以掩盖被划分得过细的肥力级差,肥力指标划分为3级或4级就已足够。因而,根据近年来IPNI合作项目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福建主要粮油作物上完成的氮磷钾肥效田间试验结果,将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肥力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

依据拟定的土壤肥力指标,对土壤肥力水平评定的等级称为土壤肥力分级。分级的目的是掌握不同土壤的增产潜力,揭示出它们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为施肥、改良土壤提供科学依据。参评项目一般包括土壤环境条件(地形、坡度、覆被度、侵蚀度),土壤物理性状(土层厚度、耕层厚度、质地、障碍层位),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储量指标、养分有效状态(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等。项目的具体选择,可根据土壤类别而定。土壤肥力的等级参考指标见表1。评级方法有累计积分法和数理统计法等。评定结果可划分瘦土、熟土、肥土和油土等级别。

表1 土壤肥力的等级参考指标

项目级别旱地水田菜地园地牧地

有机质(g/kg)Ⅰ

>15

10-15

>25

20-25

>30

20-30

>20

15-20

>20

15-20

全氮(g/kg)

有效磷(g/kg)

有效钾(g/kg)

阳离子交换(g/kg)

质地Ⅲ

<10

>1.0

0.8-1.0

<0.8

>10

5-10

<5

>120

80-120

<80

>20

15-20

<15

轻、中壤

砂、重壤

砂、粘土

<20

>1.2

1.0-1.2

<1.0

>15

10-15

<10

>100

50-100

<50

>20

15-20

<15

中、重壤

砂、轻壤

砂、粘土

<20

>1.2

1.0-1.2

<1.0

>40

20-40

<20

>150

100-150

<100

>20

15-20

<15

轻壤

砂、中壤

砂、粘土

<15

>1.0

0.8-1.0

<0.8

>10

5-10

<5

>100

50-100

<50

>20

15-20

<15

轻壤

砂、中壤

砂、粘土

<15

--

--

--

>10

5-10

<5

--

--

--

--

--

--

砂、中壤

重壤

砂、粘土

*土壤肥力的各个指标,Ⅰ级为优良;Ⅱ级为尚可;Ⅲ级为较差。

在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明确土壤肥力的等级,对于评估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拟定作物的目标产量,做到因土定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土壤肥力的等级,对于进一步搞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好土地的使用与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陆景陵主编植物营养学(上册)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3].胡霭堂主编植物营养学(下册)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4].谭金芳主编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5].扬州大学主编植物营养学

[6].CNKI知识元库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3987517.html,/

[7].baidu文库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3987517.html,/

问题:

1,如何提取土壤有效养分?

答:提取土壤有效养分的化学浸提剂种类很多,常因营养元素和土壤类型的不同而异。在提取原理上除纯化学法外,还有物理化学方法等。

由于阳离子形态的养分,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或被吸附于土壤有机一无机复合体上,因此,用过量的阳离子浸提剂可将土壤样品中各种交换态和几乎全部的可溶态阳离子提取出来,然后,对提取液定量测定,将所得数值作为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土壤中有效态阴离子的提取,以土壤有效磷为例,所选择的浸提剂要求其提取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态磷,易溶解的无机态磷和部分的胶体吸附态磷。针对不同土壤上各种形态磷的组分与比例不同,以及磷酸盐的类型不同,可以有多种

有效磷的浸提剂。石灰性土壤上常采用奥尔逊(Olsen)法,该法的提取剂是0. 5 mol NaHC03(pH8.5)。

近来,也有用电超滤法提取土壤有效养分的。此法是将土壤悬浊液置于电场下,通过改变电压和温度,分别提取出不同吸附态的养分。在低电压条件下,分离出的养分量少,其结果与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相关性较高;而在高电压时,提取出的养分量多,其结果就与土壤中吸附态养分相关性高。通过大量生物试验表明,用电超滤法提取的土壤有效钾比化学方法测定的交换钾能更好地反映出土壤有效钾的含量水平。

U8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U8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一、U8供应链管理方案综述 U8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帮助成长型企业解决在市场竞争激烈多变的情况下,原材料价格难以控制,交货期经常变动、销售订单难以预测、生产成本控制困难、各业务部门难以有效协作、分析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通过U8供应链管理的部署和应用,帮助企业实现销售、生产、采购、财务部门的业务高效协同,逐步消除管理瓶颈,建立竞争优势。 二、U8供应链管理方案构成 总账+报表+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 三、目标客户 1、单一组织企业(工业、商业、服务业) 2、关注财务业务同步管理 四、企业关键需求 4.1 财务与业务脱节,每个月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账 诊断:财务和业务系统没有集成,导致: 1.月底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花费大量时间相互对账,账实难以相符 2.盘点完了手工还要做账,经常加班加点 3.部门之间信息量传递有限,效率缓慢 4.经营好坏难以通过财务准确评价和有效监控 4.2 销售订单难以预测,给生产和采购带来困难 诊断:缺乏高效的供应链运作,销售计划和预测依赖于: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2.销售部门或者业务员的手工统计,数据延迟 3.由于缺乏标准的销售流程和规范,预测标准难以统一 4.由于缺乏历史数据多角度的分析,预测结果不准确 5.依赖于不够准确的预测数据,安排采购和生产,带来资金的占压和浪费 4.3 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加大企业经营风险 诊断: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反映企业内部管理许多综合问题: 1.客户授信、信用检查缺乏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流程和手段 2.缺乏客户账期的有效授权,信用管理混乱导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3.应收账款的高低与业务员考核不能紧密相关 4.4 业务员因为业绩压力,为了签单回款,杀鸡取卵 诊断:因为业绩和竞争压力,企图低价取胜,损害企业利益: 1.产品种类繁多、报价方式灵活,使得价格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2.业务员考核手段单一,只看回款,不看利润,为了签单盲目降价 3.业务员员盲目接单,承诺过多无法实现,造成客户要求赔偿损失,企业信誉受 损 4.5 合同一旦签订后就进入文件柜,与财务、业务脱节 诊断:合同种类、数量、标的、条款繁多,分散在不同的经手部门和经手人手中: 1.合同条款经常变更,无法跟踪变更历史 2.合同约束条款难以在业务过程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往往是事后处理 3.缺乏对合同执行情况的有效跟踪手段和方法,特别是某些重要合同 4.6 每到供应商集中付款时,公司账上资金总是紧缺 诊断:如何将有限的资金花到刀刃上,是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付款和预算脱节,全凭采购员和供应商的关系决定,加大企业经营风险 2.采购计划审批时,无法预知未来企业资金状况

供应链管理SCM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

供应链管理SCM期 末复习资料名词解 释简答题 名词解析: 1、Bullwhip effect(牛鞭效应):

营销过程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被通俗地称为“牛鞭效应”。是指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候,由于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渐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扭曲了供应链内的需求信息,增加了既定产品供给水平下的供给成本,降低了供应链赢利水平,导致供应链失调。 2、Components of a demand forecast (需求预测的组成部分): 需求预测的组成部分有系统需求和随机需求两部分。系统需求部分衡量需求的预测值,随机需求部分衡量需求偏离预期值的波动。系统需求部分由需求水平、需求趋势和季节性需求组成。需求水平衡量的是剔除季节性影响后的需求,需求趋势衡量的是需求当前增长减少的百分点。季节性需求表示能够预测的需求的季节性变动。 3、Time Series Forecasting Methods (预测的时间序列法): 预测的时间序列法经过编制和分析时间序列,根据时间序列所反映出来的发展过程、方向和趋势,进行类推或延伸,借以预测下一段时间或以后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水平。预测的时间序列法可分为静态法或适应法两种。在静态预测法中,参数和需求形式的预测并不随新需求数据的变动而变动。静态预测法包括回归法。在适应性预测法中,上述预测要随新需求数据的变动而变动。 4、Aggregate Planning(总体计划): 总体计划是一个有关全局性的决策。总体计划的制定是这样一个过程:公司经过它决定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能力、生产安排、转包生产、库存水平、出清库存以及定价等问题。总体计划的目的是满足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作物养分吸收基础知识

作物养分吸收基础知识 (一)根系吸收养分的原理作物根系一般能吸收气态、离子态和分子态养分。气态养分有二氧化碳、氧气及水汽等。离子态养分又可分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类,阳离子养分有: NH4+、K+、Ca2+、Mg2+、Fe2+、Mn2+、Cu2+、Zn2+等;阴离子养分有: NO3-、H2PO4-、HPO42-、SO42-、H2BO4-、B4O72-、Cl-等。作物根系也能吸收少量分子态的有机养分,如尿素、氨基酸、糖类、磷脂类、生长素、维生素和抗生素等。土壤中的养分可分为有机态和无机态等两种成分。根系对无机态养分的吸收有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 主动吸收又称代谢吸收,是一个需要消耗能量的代谢过程,具有选择性;被动吸收又称非代谢吸收,不需要消耗能量,属物理或物理化学作用。根系吸收初期以被动吸收为主,后期以主动吸收为主,通常是两者相结合进行。1.根系对无机态养分的被动吸收根系对养分的被动吸收主要以截流、扩散、质流和离子交换等形式进行。气体二氧化碳、氧气和水可以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通过质流进入植物体内。离子态养分质流进入根内,主要受土壤溶液中离子态养分含量和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当离子态养分较多(施肥后),气温较高,植物蒸腾作用较大时,通过质流进入根内的矿质元素也多。根系进行呼吸所产生的H+离子和HCO3-离子(或OH-离子)与土壤中阴、阳离子进行交换,使部分离子态养分吸附在根细胞表面而被植物吸收。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有三种方式,即扩散、截获和质流。 (1)扩散: 在土壤溶液中某种养分的浓度出现差异时所引起的养分运动,使养分由浓度高处向低处扩散,最后趋于平均分布。作物不断从根际土壤吸收养分,使根际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相对降低,造成根际土壤和远离根际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差异。远离根际处的养分浓度高,养分则慢慢向根际扩散,并被根系吸收。通常在施肥或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化后,会因养分浓度提高而向周围扩散,从而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 (2)截获:

企业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企业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概述 今天,供应链治理(SCM)已被视为企业运营成功的关键。实施供应链治理的企业与战略性供应商共同设计、制造及分享市场供求信息,其运作空间已无限延伸至企业运营领域之外;同时,传统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也随之转变为企业供应链间的竞争,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大伙儿关注的重心不再是产业链上利益分配的比例,而是如何扩大可供分配的利益。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能够更灵敏地响应市场需求,缩短产品上市周期,使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相匹配;同时,关于那些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的企业,高效的物流治理和资金周转也成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金算盘供应链管明白得决方案萃取了现代企业治理思想的精髓,集销售与分销治理、采购治理、库存治理、市场治理、客户治理、供应商治理于一体,实现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物流集成与操纵。关心企业把客户、经销商、供应商以及协作单位纳入到一个紧密联系的生态链中,有效地安排企业的经营活动;满足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扩大竞争优势。打算、执行、考核与处置功能在整个方案流程中得到实现,使企业整个治理流程更加清晰、预算操纵更加有效、企业决策更加科学。 主体流程 特点 财务业务一体化 金算盘软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不仅业务数据能够直截了当传递到财务系统,任何有关联的模块之间都实现了数据的双向或单向传递,是一套全面集成的高度智能化系统。 功能强大、覆盖面广

金算盘的充分考虑到了供应链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适应供应链的各类业务模式,同时秉承了金算盘软件品质第一的传统,具有优秀的可操作性、稳固性、易用性 充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如何最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竞争核心,为了适应客户化定制生产模式,金算盘的产品配置功能,能够由客户在一定范畴内自由定义所需的产品,达到定制生产目的。 适应多种行业的特点 作为一个商品化的软件包,金算盘具有丰富的行业特点,例如医药流通业的GSP质量治理、零售业POS治理等。 全面的系统集成 与金算盘的其他软件无缝连接,并提供标准接口,能与银行、税务等有关系统进行集成。 跨数据库、跨平台 金算盘采纳Oracle大型数据库,同时支持Sqlserver、DB2等其他数据库;除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之外还支持安全性、稳固性更高的Linux操作系统。 支持数据的集中式和分布式部署 支持Internet应用 要紧功能 供应链治理 采购治理 广泛适用于企业的采购作业治理和考核分析。同时基于生产治理、库存治理和财务监控的意义,它完全能够动态反映物流和资金流状况,并操纵超打算的采购作业,能为企业治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销售治理 强调企业对响应客户需求的及时性、准确性能力的塑造,提供企业在竞争中的灵敏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的治理能力,能够灵活、轻松地实现正常销售、直运销售、托付代销、托付调拨、分期收款销

供应链名词解释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扩展企业:是一个概念性的组织单元或系统,它包括采购单元和供应商(一个或多个),它们通过紧密合作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共享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整合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企业为了获得比单纯利用内部资源更多的竞争优势,将其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完成。 子网:有些厂家规模非常大,内部结构非常复杂,与其他家相联系的只是其中一个部门,且内部存在着产品供应关系,将表示厂家的节点分解成很多相互联系的小节点,这些小节点构成一个网,称之为子网。 虚拟企业:供应链网上为了完成共同目标、通力合作、并实现各自利益的这样一些厂家形象地看成是一个厂家,这就是虚拟企业。 供应链合作关系:是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物流外包的含义: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惠互利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 第三方物流含义:是一种实现供应链集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它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后勤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 第四方物流含义:是一种解决物流规划能力外包问题的物流方案,是独立于现有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与原物流系统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第四方”提供,将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和技术同来自补充服务提供者(第四方)的资源、能力和技术集成起来,并对之进行管理,从而提供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客户关系管理,是辨识、获取、保持和增加“可获利客户”的理论、实践和技术手段的总称。它既是一种国际领先的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商务策略和企业运作实践,也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有效提高企业受益、客户满意度、雇员生产力的管理软件。 :供应商关系管理,它是一种用来改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管理理念和软件系统。即如何与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实现业务往来间的紧密联系和协同运作,如何既经济又准确地获得最好的策略资源,如何与其结成长期、固定的战略伙伴,使供应商及其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自己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甚至是投放市场的过程中,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缩短产品开发、生产和投放市场的周期。 :高级计划与排产,它是一种基于供应链管理和约束理论的先进计划与排产工具,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模型、优化及模拟技术,其功能优势在于实时基于约束的重计划与报警功能 模式:,合作计划、预测与补给,是一种供应链计划与运作管理的新哲理,它应用一系列的处理和技术模型,提供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的目的 :快速响应(服装等需求变化快的市场),试一项连接供应商和零售商运作的战略,目的是对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响应。它是通过各种技术的使用来加强和完善整个流通管理效率的动态优化系统 :供应商库存管理,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优化产品的可获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目标框架被经常性监督和修正以产生一种连续改进的环境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是一种适合于不同工业领域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是供应链的诊断工具,涵盖所有行业,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供应链管理流程的一般定义,对于这些流程的性能指标基准,供应链“最佳实施”的描述,以及选择供应链软件产品的信息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

供应链管理系统框架理论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1.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就是要整合供应商、制造部门、库存部门和配送商等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减少供应链的成本,促进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以求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和配送适当数量的正确产品,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 供应链管理通过多级环节,提高整体效益。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环节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网络系统。同时这个系统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不但网络间传输的数据不断变化,而且网络的构成模式也在实时进行调整。 2.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1)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以市场需求的拉动为原动力; (2)企业之间关系更为紧密,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3)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 图1-4 供应链管理的范围 (4)对工作流程、实物流程和资金流程进行设计、执行、修正和不断改进; (5)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的运作; (6)缩短产品完成时间,是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 (7)减少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 以上特征中,(1)(2)(3)是供应链管理的实质,(4)(5)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两种主要方法,而(6)(7)则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即从时间和成本两个方面为产品增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作为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相关运营活动的协调平台,供应链管理应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

U8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U8+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一、U8+供应链管理方案综述 U8+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帮助成长型企业解决在市场竞争激烈多变的情况下,原材料价格难以控制,交货期经常变动、销售订单难以预测、生产成本控制困难、各业务部门难以有效协作、分析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通过U8+供应链管理的部署和应用,帮助企业实现销售、生产、采购、财务部门的业务高效协同,逐步消除管理瓶颈,建立竞争优势。 二、U8+供应链管理方案构成 总账+报表+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 三、目标客户 1、单一组织企业(工业、商业、服务业) 2、关注财务业务同步管理 四、企业关键需求 财务与业务脱节,每个月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账 诊断:财务和业务系统没有集成,导致: 1.月底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花费大量时间相互对账,账实难以相符 2.盘点完了手工还要做账,经常加班加点 3.部门之间信息量传递有限,效率缓慢 4.经营好坏难以通过财务准确评价和有效监控 销售订单难以预测,给生产和采购带来困难 诊断:缺乏高效的供应链运作,销售计划和预测依赖于:

1.销售部门或者业务员的手工统计,数据延迟 2.由于缺乏标准的销售流程和规范,预测标准难以统一 3.由于缺乏历史数据多角度的分析,预测结果不准确 4.依赖于不够准确的预测数据,安排采购和生产,带来资金的占压和浪费 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加大企业经营风险 诊断: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反映企业内部管理许多综合问题: 1.客户授信、信用检查缺乏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流程和手段 2.缺乏客户账期的有效授权,信用管理混乱导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3.应收账款的高低与业务员考核不能紧密相关 业务员因为业绩压力,为了签单回款,杀鸡取卵 诊断:因为业绩和竞争压力,企图低价取胜,损害企业利益: 1.产品种类繁多、报价方式灵活,使得价格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2.业务员考核手段单一,只看回款,不看利润,为了签单盲目降价 3.业务员员盲目接单,承诺过多无法实现,造成客户要求赔偿损失,企业信誉受损合同一旦签订后就进入文件柜,与财务、业务脱节 诊断:合同种类、数量、标的、条款繁多,分散在不同的经手部门和经手人手中: 1.合同条款经常变更,无法跟踪变更历史 2.合同约束条款难以在业务过程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往往是事后处理 3.缺乏对合同执行情况的有效跟踪手段和方法,特别是某些重要合同 每到供应商集中付款时,公司账上资金总是紧缺 诊断:如何将有限的资金花到刀刃上,是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付款和预算脱节,全凭采购员和供应商的关系决定,加大企业经营风险

供应链管理重要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1、纵向一体化:企业出于对制造资源的占有要求和对生产过程直接控制的需要,传统 上经常采用的策略是自身投资建厂,或参股到供应商企业,一个产品上所需要的各种零部件基本上都是在自己企业内由各个工厂加工出来的,直接控制着各个零部件的生产过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纵向一体化”,或者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模式。 2、(横向一体化):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抓自己核心竞争 力的业务,而非核心业务委托或外包给合作伙伴企业。 3、(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使供应 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4、(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 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5、(主体企业):主体企业又称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管理中占主动地位,对供应链 的业务起主导作用,参与或退出都会使供应链产生明显改变,在本行业中也具有较强实力和行业地位,或者拥有决定性资源的节点企业。 6、客体企业:又称节点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起到协作者的作用,处于被动影响角色 的企业。 7、核心企业:在主体企业中,对整个供应链的业务运作起关键主导推动作用的,既能 为客户提供最大化的附加值,又能帮助链上其他合作企业参与到新市场中的主体企业就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也称之为供应链的领袖企业。 8、(需求变异放大):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 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使订货量产生了逐级放大的现象,到达源头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存在着很大的偏差,需求变异将实际需求量放大了。 9、供应契约:供应契约是指通过合理设计契约,减少合作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促进 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确保有效完成双方的订单交付,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绩效及每一个成员企业的绩效。 10、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MI是一种在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双方 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优化产品的可获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2.2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2.2.1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Keith Oliver与Skf、Heineken、Hoechst、Cadbury-Schweppes、Philips等客户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的观点。 Michael E. Porter1985年提出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该定义指在满足一定的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让整个供应链成本降到最低,使供货商、仓储、制造商、配送中心与渠道商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进行的产品制造、运输、分销和销售的一种管理方式。 集成化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其实施的是从供应链的最前端供应商至最后的消费者的物流计划与管理等职能。站在企业的角度,即公司从改善供应链前端和后端的关系,集中并合理配置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界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流通速度快的物品,甚至是食品连锁企业也在研究供应链管理。大家慢慢的了解到供应链管理不只是简单的计划、生产与物流配送,而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的有效途径和竞争武器。许多企业家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企业把公司的重点放在了建立本公司的供应链并进行优化。应该说,这是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策略的必由之路。 2.2.2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思想逐渐产生,它的核心主要是由需求客户化——计划集成化——重组业务流程——面向对象进行管理构成的工作路径;由客户化策略——共享信息——对适应性进行调整——团队的创造性构成的策略路径;各作业回路能够对自己进行作业性能评价和改进回路,使回路不断的得到完善。供应链管理正是以这些回路为中心进行展开的,并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12】。 通过对集成化理论的整理和分析,建立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图,如图2.1所示【13】。

供应链管理名词解释

供应链:由直接或间接地履行顾客需求的各方组成,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而且包括运输商、仓储商、零售商,甚至包括顾客本身。其目标是使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 供应链流程观点: 1、循环观点:供应链运作流程可以分为一系列的循环,每一个循环在供应链两个相邻的环节进行。 2、推拉观点:根据是响应顾客订货还是预订顾客订货,供应链的流程分成两种类型。拉动流程是由顾客订单驱动的;推动流程是由预计的顾客订单驱动的。 企业中供应链的宏观流程:客户关系管理(CRM)、内部供应链管理(ISCM)、供应商关系管理(SRM) 如何引得战略匹配:理解顾客和供应链不确定性、理解供应链能力、赢得战略匹配 敏捷公司间范围:公司在与随时间变化的供应链各个环节合作时,获得战略匹配的能力 供应链绩效的几个驱动因素: 1、设施:供应链网络的实际地理位置,即产品储存、组装或加工的场所 2、库存:供应链上所有的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 3、运输:库存在供应链上点到点的移动 4、信息:整个供应链上设备、库存、运输、成本、价格、客户的数据和分析材料 5、采购:选择由谁来从事特定的供应链活动,如生产、储存、运输或信息管理。 6、定价:决定着在供应链上公司如何为商品和服务收费 周转库存:用于满足供应商两次送货之间所发生的需求的平均库存 安全库存:为了处理需求超出预期的情况而持有的存货,它是为了对付不确定性、 季节性库存:为了处理预测需求的波动而建立的 产品的可获性水平:库存的产品中能够准时满足需求那部分的比例 库存的衡量指标 1、平均库存:持有库存的平均数量 2、超过指定天数库存的产品 3、平均补货批量:平均每次补充订货的数量 4、平均安全库存:补充订货到达时所持有的平均库存量 5、季节性库存:仅为需求的季节性变化而采购的周转库存和安全库存的数量

供应链管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供应链:是围绕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运输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第二章 物流网络:是由固定的物流设施组成的具有物流能力的物理结构。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是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 供应物流:指物质生产者、持有者至使用者之间的物流,即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物品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 销售物流: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 生产物流:指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 进货物流:是生产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辅料、外加工件的采购与接收过程。 出货物流:指经包装送入成品仓库储存,产成品搬运出库,将产成品转移到流通环节。 第三章 供应链营销:就是供应链建 立、维持、强化整个供应链 活动中的客户关系并使之 商品化,识别不同的服务市 场,设计营销方案,以顾客 的满意为中心来优化供应 链的活动和管理。 市场领导者:指该企业在相 同的产品市场上,拥有最大 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它在产 业界具有影响其他竞争者 的强大力量,而这些影响力 量可能表现在价格的制定 上、产品标准或规格的判定 上、配销渠道结构上等。 效率:指评估企业资源投入 与产出的关系。 渗透性定价:是最初以低价 进入新市场而获得更大的 占有率的定价策略。 第四章 精益生产:即企业把客户、 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 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 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 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 的供应链。 企业资源计划(ERP):在 MRPⅡ和JIT的基础上,通 过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物 流及资金流,把客户需求和 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以及 供应商的制造资源结合在 一起,体现完全按用户需求 制造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思 想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第五章 供应链需求管理:就是以供 应链的末端客户和生产需 求为核心,有计划的利用各 种资源,协调和控制需求, 以实现供应链上供需平衡 的业务活动。 牛鞭效应:由于供应链的信 息流从末端向源端传递时, 信息扭曲会逐级放大,导致 需求信息的波动越来越大。 这种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 在图形显示上如同一条甩 动的牛鞭,因此被形象的称 为牛鞭效应。 供给计划:用于决定何时、 何地、为何种需求提供的供 给,以实现供与需的平衡, 满足客户的订单与需求。 第六章 供应链伙伴关系:是指为了 实现特定目标而在供应链 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独 立的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 协调关系。 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的实 际需求方和物流的实际供 给方之外的第三方,它部分 或全部利用第二方的资源, 通过合约向第一方提供物 流服务,它是业务外包在物 流业务中的具体表现。 OEM生产模式:主要是指拥 有自主产权的企业利用自 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负 责产品的设计开发、市场营 销等专业业务,而把具体的 生产加工业务委托给其他 EMS企业承担。 业务外包:就是将企业的资 源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以 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而将 那些不属于核心的或企业 不擅长的业务外包出去,利 用他人的资源,包括利用他 人的技术、时间和资金三个 方面的资源。 第七章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 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经 营理念,目的在于改善企业 与客户之间关系,在企业的 市场、销售、服务与技术支 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广 泛实施,通过为不同类型的 客户定制不同的服务,吸引 和保持更多的客户。 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一种新 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目 的在于改善企业与供应商 之间的关系,实施于围绕企 业采购业务的相关的领域, 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 紧密的业务关系,整合双方 资源和竞争优势来共同开 拓市场,扩大市场需求和份 额,降低产品前期居高不下 的成本,实现双赢的企业管 理模式。 呼叫中心:是集电话、传真 机、计算机等通信、办公设 备于一体的交互式增值业 务系统。 第八章 安全库存:它是指当不确定 因素已导致更高预期需求 或导致完成周期更长时的 缓冲存货,安全库存用于满 足提前其需求。 中转存货:也叫渠道存货, 它代表着正在转移或等待 转移的储备在运输工具中 的存货。 现有存货:是指实际储存在 特定配送设施中的存货数 量。 再订货点:是指用来明确启 动补给订货策略时的货品 单位数。 独立库存需求:是指需求变 化独立于人的主观控制能 力之外,其数量和出现的概 率是随机的,不确定的。 相关库存需求:是指需求数

供应链管理简答及名词解释

第一次作业 1、试述企业如何进行业务外包活动? 答:业务外包的实施 阶段(一)企业的内部分析和评估(二)评估自己的需求,选择服务提供商(三)外包的实施和管理 美国门罗物流公司的管理人员曾概括出九步最佳物流外包实施方法,现介绍如下: 1.绘制所有流程 2.系统联合 3.研制项目计划和活动时间表4.组建行动组织 5.经常沟通6.寻找合适地点 7.给所雇佣的优秀人员良好的训练8.试运行 9.在安全网中启动 业务外包应注意的问题 1、并非所有的非核心业务都能外包 2、增加企业责任外移的可能性 3、可能影响企业职工的稳定 4、信息技术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5、可能带来企业在交叉职能上技能的丧失 6、可能使企业丧失对供应商的控制 2、简述供应链委托代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书P78 答:问题:1、悖逆选择,即对合作伙伴的逆向选择。 导致供应链竞争力的下降,导致供应链成本增加。 2、合作伙伴的道德风险——败德行为 表现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隐藏知识的道德风险。 对策: 1、信号传递机制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用来解决悖逆选择问题 2、有效激励与信息共享,用来解决道德风险的问题 3、简述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P90 答:相互信任。(可以减低贸易成本,避免冲突) 权责明确。 信息共享 解决伙伴之间的问题和方法

第二次作业 1.简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与作用 P31 答:目标: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成本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小化物流质量最优化 作用: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 供应链管理促使企业采用现代化手段 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库存,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流通费用 2.论述如何获取供应链战略与竞争战略的匹配 P49 答:(1)理解顾客——驱动源 必须理解每一个目标顾客群的顾客需要,它能帮助公司确定预期成本和服务要求。(通过找出所服务的顾客群的需求类型在隐性需求不确定性图谱上的位置,来理解顾客的需求。) (2)理解供应链 供应链有很多种类型,要理解供应链并将其描绘在供应链响应能力图谱上。(3)获取战略匹配 匹配供应链响应能力和硬性需求不确定性;公司价值链中所有职能策略都必须与供应链响应能力相协调。 3.供应链网络设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请分析每个影响因 素具体表现。 P102 答:1、战略性因素 表现:强调生产成本的企业,在成本最低的区位布局生产设施,便会使生产工厂远离其市场区。 强调反应能力的企业,在市场区附近布局生产设施,有时甚至不惜以高成本为代价 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通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布局职能设施,来支持其不同战略目标的实现 2、技术因素 表现:生产技术能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 设施建设的固定成本较低(建立为数众多的地方性生产设施以降低运输成本) 生产技术很稳定,而且不同国家对产品的要求不同 生产技术富有灵活性 3、宏观经济因素 表现:1)关税 高关税供应链网络在更多的地方进行生产,配置在每个地方的工厂生产能力较小低关税减少生产基地、每一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能力

供应链名词解释+简答

供应链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 1.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主体企业: 是指在供应链管理中占主动地位,对供应链的业务起主导作用,参与或退出都会使供应链产生明显改变,在本行业中也具有较强实力和行业地位,或者是拥有决定性资源的节点企业。 4.供应契约:是指通过合理设计契约,减少合作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促进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确保有效完成双方的订单交付,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绩效及每一个成员企业的绩效。 5.供应链合作关系:供需双方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一种战略性协议关系。 6.VMI(供应商管理库存): 是一种在制造商(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优化产品的可获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

7.MC(大批量定制): 通过高度敏捷、柔性和集成的过程,为每一个客户提供独立设计的产品和服务。 8.BPR(企业业务流程重构): 即重新构造管理的流程和与其相匹配的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为在反映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如成本、质量、服务和交换速度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而对企业整个活动过程所进行的根本性重新设计”。 简答题: 1.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的步骤: ①基础建设②职能集成管理 ③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④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⑤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2.供应链企业间委托代理问题的特征: ①供应链的企业间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 ②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多阶段动态特征 ③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是多任务委托代理 ④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类问题并存 3.主体企业对供应链运作的影响: ①组织结构调整中心②信息交换中心③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 ④响应周期的控制中心⑤文化中心⑥系统构建

第三章 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第三章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吸收仅仅是植物利用养分一系列过程的第一步,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有如下的去向: 1)在细胞内被同化,参与代谢或物质形成,或积累在液泡中成为贮存物质; 2)转移到根部相邻的细胞中; 3)通过输导组织转移到地上部的各器官中; 4)随分泌物一起排到介质中。 习惯上,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转移过程称为运输(transport),其中在细胞或 组织水平的转移过程称为短距离运输(short-distance transport),而在器官水平 的转移过程称为长距离运输(long-distance transport)或运转(translocation)。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各种营养元素在化学性质上差别很大,因此它们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也有不同的表现。 第一节养分的短距离运输 一、养分在细胞水平的运输 (一)离子的分隔作用 植物细胞是植物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单位,细胞被生物膜分隔成许多的室,在每个室内进行着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按室分工的结果使植物细胞能有条不紊地执行多种功能。在代谢过程中,室与室之间存在着能量及物质的交换或运输,其中矿质养分在室间运输更为普遍。养分根据细胞生理生化需要而运输分配至不同室内的现象称为分隔作用(compartmentation) o由于矿质养分大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因此人们通常用离子分隔作用(ion compartmentation)这个概念。 离子分隔可以在小范围内(如细胞器之间)或大范围内(如细胞质与液泡之间)进行,但现在的测定手段使对离子分隔的研究尚停留在大范围内。尽管如此,离子分隔的研究还是能使我们从本质上了解离子运输过程与一些生理生化过程的关系。 (二)离子分隔的基本模式 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人们将细胞内的离子分隔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如下几个模式。 1.三室模式 假设离子仅在质外体(细胞壁)—细胞质—液泡之间进行分隔,其简化模式如图3-1所示。 该模式涉及到分隔的两道屏障,即原生质膜和液泡膜,这两个膜基本上控制着离子在质外体、细胞质、液泡三部分的分布水平。 原生质膜对离子的控制机制实质上与离子吸收过程是一致的,即离子透过原生质膜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形式。被动运输的途径可能是简单扩散和易化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第三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养分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系进行 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养分向根表的迁移方式: 土壤中养分到达根表有两种机理: 其一是根对土壤养分的主动截获; 其二是在植物生长与代谢活动(如蒸腾、吸收等)的影响下,土壤养分向根表的迁移(包括质流和扩散)。 (1、截获 2、质流 3、扩散) 截获是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经过运输。截获所得的养分实际是根系所占据土壤容积中的养分,它主要决定于根系容积大小和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浓度。 质流:养分离子随蒸腾流迁移到根表的过程 扩散:由于根系吸收养分而使根圈附近和离根较远处的离子浓度存在浓度梯度而引起土壤中养分的移动。 在植物养分吸收总量中,通过根系截获的数量很少。大多数情况下,质流和扩散是植物根系获取养分的主要途径。 对于不同营养元素来说,不同供应方式的贡献是各不相同的,钙、镁和氮(NO3-)主要靠质流供应,而H2PO4-、K+、NH4+等扩散是主要的迁移方式。在相同蒸腾条件下,土壤溶液中浓度高的元素,质流供应的量就大。 二、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 ?植物的遗传特性 ?植物的生长状况:根的代谢活性、苗龄、生育时期、植物体内营养状况。 ?环境因素: 介质养分浓度、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土壤pH值 养分离子的理化性质 苗龄和生育阶段 一般在植物生长初期,养分吸收的数量少,吸收强度低。随时间的推移,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逐渐增加,往往在生殖生长初期达到吸收高峰。到了成熟阶段,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又逐渐减少。 在植物整个生育期中,根据反应强弱和敏感性可以把植物对养分的反应分为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就叫植物营养的临界期。不同作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临界期不同。大多数作物磷的营养临界期在幼苗期。氮的营养临界期,小麦、

用友SCM供应链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用友SCM供应链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迎接协同商务,集中管理的新时代 NC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是由3类不同关注点的解决方案组成,包括: *关注集团组织内部供应链资源整合的解决方案 产供销一体化解决方案 *通过整个产业供应链协同和推升营销(含分销)能力的整体解决方案 全面整合营销(E-IM)解决方案;已推出的包括增强其中分销能力的分销资源、分销业务、分销计划解决方案和部分行业解决方案。和降低整个产业链运作成本的整体解决方案集中采购解决方案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基础构架: 一、完整的供应链内部资源协同管理模块群 *销售管理 以订单为核心,对销售过程中物流运动的各个环节及状态进行跟踪和管理,可区分出订单分配量、现存量、可用量、不可动用量、销售在途量等。销售管理支持用户自定义业务类型,支持对业务类型进行业务流程配置,可以灵活地支持包括委托代销、直运销售在内的各种销售业务。结合流程配置,可以定义各种与销售有关的事务的触发点,灵活地设定收入成本的确认点。 *采购管理 通过商务协同,用友NC可对采购过程中物流运动的环节及状态进行跟踪管理。 *库存管理 用友NC可以准确地得出未来某个时点上的预计库存及相应的资金占用情况。 *票据管理:灵活的支付手段,增强对复杂业务支持的发票、票据和外贸支持。 *委外加工:支持委外加工业务和结算,还可以与NC/ MRP模块群充分整合。 *配送/运输管理:以订单牵动配送、运输,支持对内外运输合作伙伴的管理和结算,还支持专业运输公司对运输业务收入的基本管理。 二、高效的供应链外部资源协同管理模块群 *PRM渠道管理

PRM渠道管理是销售市场管理的基础。PRM包括如下三个应用组件: 1、销售合同管理:提供对于营销合同的全面记录与跟踪;支持总量合同,总价合同,非具体存货合同,劳务合同等多种形式的合同。 2、销售策略:价格策略是NC供应链的一个非常强的功能节点,完全支持灵活的销售价格政策和各种促销策略,并可营销过程进行进行提示或干预。 3、渠道管理:可对渠道成员的商誉、信用等级、销售硬件能力、软件能力、投入产出、竞争对手在各地动态竞争势态等各方面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可制订并推进并考核各种渠道计划、活动。 *竞争信息中心:除了日常业务流以外,还提供了各种商品反馈信息、渠道信息和市场竞争信息的收集筛选中心。 *DRP分销资源计划 使集团本部能够及时掌握分布在渠道中各个结点上的货物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渠道中货物的均衡处理。 支持分销网络的变迁和分销结点拓展。在获取网络上每个结点现存量、要货申请及预测的情况下,对要货申请做必要的合理性检测后,根据可配置的算法,完成对分销网络存货水平的自动平衡,自动给出合理的补库建议或调拔建议。每个结点现存量、预计入,预计出可从各节点的用友NC系统获取,同时支持网上直接录入或E-MAIL发送,实现信息采集的垂直化和扁平化。 *VRM供应商管理 VRM是用友NC供应链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VRM由三个应用组件构成: 1、供应商评估:是VRM中的核心应用组件。支持对供应商在的质量、价格、交期、服务、可持续性的改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2、采购合同跟踪:全程的合同纪录和跟踪。 3、采购价格管理:建立供应商-存货价格体系。实现采购询价、比价、筛选、分析等。可严格控制订单价格,降低采购成本。 *质量管理:支持企业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信息数据库,并融入供应链日常运作。

供应链 考试名词解释

1、供应链: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料开始,制 成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的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将供应链上的业务伙伴的业务流程江湖集成, 从而有效的管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到交付给最终用户的全过程,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提高各企业的效益。 3、供应链管理的演进: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阶段、精细供应链管理阶段、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阶段、客户化供应链管理阶段 4、牛鞭效应:由于订货信息从供应链下游终端向上游供应商端是逐级传递的,没能有效的 实现市场需求信息的共享,从而导致需求信息被人为扭曲而变大,波动性越来越大,这种需求信息被扭曲的放大使得订货量图形像一根甩起的牛鞭。下游消费者像根部,上游供应商像梢部。 5、牛鞭效应原因: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提前期长、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 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需求的不确定性。 6、推动式供应链:以制造企业的生产为中心,以制造商为驱动源点,通过尽可能提高运作 效率,来降低单件产品成本而获得利润。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网络----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7、拉动式供应链:以消费端的客户需求为中心,以销售商为消费源点,通过尽可能提高生 产和市场需求的协调一致性,来减少供应链上的库存积压,从而降低单件产品的成本而获利。 8、推—拉式供应链优势:降低无存与物流成本、增加最终产品型号,更好的满足客户的差 异化需求、实现规模生产和运输、缩短交货提前期,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降低需求的不确定性,减小企业经营风险、实施难度相对不大,具有可行性。 9、有效性供应链:强调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以及在供应 链中的运输等,整个模式更加强调成本概念,而不强调时间成本,不强调及时交货,甚至允许短暂的缺货,并不影响整体有效性供应链运作。 10.反应性供应链:运营模式更加强个环节,着重强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性,从而最终实现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时满足客户需求的核心目标。 11、需求差异延迟供应链:为了适应大量定制而采用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战略手段,它指的是将供应链上的定制化活动延迟至接到订单为止,也即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推迟定制化活动,使产品和服务可以与客户的需求实现无缝连接,从而提高企业的柔性以及客户的价值。 12、延迟策略本质上是延迟差异化需求。可分为无延迟、成型延迟、物流延迟和完全延迟 13、供应链合作关系演进:传统企业关系---物流关系---合作伙伴关系 14.合作关系类型:战略性合作伙伴,有影响力合作伙伴,竞争性/技术性合作伙伴,普通合作伙伴。 15、供应链合作关系:也就是供应商-制造商关系、供应商-买主关系、卖主-买主关系。可以定义为供方与需方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 16、供应商关系管理:是对供应商的了解、选择、合作、考核、发展及淘汰等管理工作的总称。 17、采购策略:1了解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查及市场预测2、制定采购计划,确定采购方式、3.选择供货厂商,确定质量,价格,交货期,交货方式,包装方式,运输方式,协商洽谈、4签订协议,催交订货,质量检验5控制成本,结算货款6加强协作,广集货源。在供应链模式下,主要侧重于供货渠道的选择、采购策略组合、准时采购策略。 18、库存产生原因:由于企业的供求可能发生矛盾,例如供求时间、空间、数量上不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