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多媒体运用

音乐中的多媒体运用

多媒体指的是信息载体,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载体的集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合理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启示下,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里,特别是公开课、教研课,优质课比赛等随处可见其身影,100%的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但是,一些教师开始在这方面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舍重就轻,太过强调和依赖多媒体的应用,从而忽略了教师本身专业素质及教学水平的体现,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要了解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使这些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优势,更好地为我们的音乐课服务。

一、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一)打破限制,扩大课堂容量:

1、打破条件限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减少教师备课的重复性,利用互联网使得信息检索方便快捷,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把所需教学资料输入电脑进行适当的编辑,在课堂上就可以按照教学程序得心应手地把音、像、图、文清晰又规范的呈现出来。这既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又加大了课堂传递信息的容量。

一些无法带到音乐课现场的乐器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如《友谊地久天长》一课,徐老师就播放了一段由爱尔兰的乐器风笛演奏的《友谊地久天长》旋律的片段,展示了乐器的形状、音色、演奏方法等,一下子就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又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为后面的歌曲学唱打好基础。又如欣赏课《北京喜讯到边寨》一课,靠教师一个人、一台钢琴,肯定演奏不出交响乐的效果,而通过欣赏交响乐的演奏视频,可以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感受交响乐,更真实地看到乐器如何演奏,更真实地体会指挥的情绪,更容易被录像中的演奏感染。

2、打破空间限制:教授《舞蹈天地——三拍子舞曲》的圆舞曲部分,教室空间有限,而且教师也不可能带着舞伴为学生展示华尔兹舞蹈,所以我就利用了多媒体播放华尔兹舞蹈的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舞蹈中明显的三拍子节奏,进而更好地体验音乐的美。

3、打破时间限制:每个星期每个班级只有一节音乐课,一节音乐课仅有40分钟,因此教师应该想办法节约时间,让课堂更充实。如《小城故事》一课,在让学生改编歌词时,可以直接用多媒体展示教师提前改编好的歌词,给生一个范本参考,而不是再花费过多的时间来板书。

(二)激发兴趣,做好新课铺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运用多媒体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够有效缩短学生的感知时间,还可更好地将学生的观察引导到教师所需要的方面。

如教授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这课时,徐老师就用小品《不差钱》片段来导入,通过观看小品中的人物小沈阳穿的服装引出苏格兰,进而引出苏格兰的地理位置,介绍苏格兰男人喜欢穿裙子,苏格兰的人民十分热爱音乐。小沈阳这一人物家喻户晓,作为流行的元素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此同学们都看得十分认真,为接下来课题的导入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创设情境,带动学生情感:

在上音乐课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把歌唱会,而且要努力教学生把歌唱好。要

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如果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光靠老师上课时抽象的语言去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可能事事都经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渲染下,更容易进入教材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常回家看看》一课教学中,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生源大都是本地的,很难有那种思乡心切的感受,于是我就用春运时的人山人海的场面、天还没亮就坐在小椅子上排队买票的画面、吃着泡面候车时等多张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回家的不易,但是依然有很多在外务工的人期盼着在这个团聚的节日里能回家看看父母、孩子的那种心情,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珍惜亲情,多回家陪陪父母、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从而更好地演唱歌曲。

又如在《友谊地久天长》一课中,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班级里一些活动的照片:同学们一起野炊,班级里参加篮球比赛的场面,拉拉队的卖力助威,参加学校文艺演出的剧照等等,让学生想起了在学校与同学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唤起同学间的情感共鸣,进而用歌声表现出友谊的美好。

(四)直观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对歌曲的难点,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反复吟唱,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感到疲劳和厌倦,继而产生厌学的心理。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有利于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具体,使之变得有声有色,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节奏是音乐的关键部分.但学生对枯燥的节奏学习缺乏兴趣.这经常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找来了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攻克难关。例如:在学唱维吾尔族风格的歌曲《青春舞曲》时,我找来一些具有新疆民族歌舞性质的影视资料,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很直观地加深了这种具有独特鲜明节奏的歌曲的印象与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风格特点,更快更好地学会歌曲。

(五)开阔视野,鼓励学习创造:

同一首歌曲不同的人去演绎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如《南屏晚钟》有邓丽君、费玉清、苏妙玲等不同版本,除了听教师的范唱之外,还能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接触不同风格的唱法,如民族、通俗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长,进行学习创造,唱出自己的风格。

(六)拓宽知识面,渗透多元文化: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中国民歌来说,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且也了解了这个民族,而音乐也真正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

(七)提供条件,促进全面发展:

例如,我的同事尹老师在这两年来一直在做一个尝试,就是让学生自己来做小老师。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出一个组长,资料可以由组员共同搜集,每周的音乐课就由小组的组长做代表为全班授课,组员可以协助。不仅让学生体会做教师的感觉,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等。在教唱歌曲的时候,一些音乐基础不够好的同学也不会担心,因为他们能够利用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里的带唱功能(当歌曲进入到有歌词的地方时,歌曲将会唱一句、停一句,学生在音乐停止的地方唱,相当于电脑教歌)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一些学生也运用电脑课上所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自己在授课时条理更清晰。

二、目前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存在的误区分析:

(一)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形式为内容服务,多媒体的运用应注意实效性。一些教师经常花很多的时间在研究制作课件的技术,而忽视了课题的内容的探究,未免有点本末倒置。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按科学的方法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对教学内容与相关材料进行分析与联系,确定内容的选择点,并在选择点上筛选具有关键意义的材料应用在课件制作中,以此保证多媒体课件的内容简洁准确而又涵盖量丰富,使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对一些附属的不重要的内容,不宜过分装饰、渲染,只要清晰、流畅与主题和谐一致即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准展示多媒体最佳时机,做到有的放矢,与课堂的节奏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过分依赖,忽略教师示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更需要注重情感的交流。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多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悦耳动听的范唱,富有表现力的弹奏、表演,以及精炼而有趣的讲解、鼓励的眼神是多媒体替代不了的,它会使学生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和知识的满足,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名美国著名音乐家曾说过:"教学就像航海一样,是船帆和风给船以动力,教师的作用只是掌舵,指导船的航行。""范唱""范奏""示范表演"就是音乐课这只船上的帆和舵,它启发、引导学生驶向音乐海洋的彼岸。因此,好的示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师自身基本功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如:在上《爱我中华》这一课时,我用“看舞蹈猜民族”的游戏导入,由教师表演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舞蹈,如维吾尔族、藏族、蒙族、朝鲜族、傣族等,让学生来猜民族,记得那一节课学生都看得很认真,回答时也很踊跃,后面的教学也收到较好的效果。再如:一次教研活动中胡颖老师教授的《歌唱祖国》一课让我印象深刻,她在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时,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的。配合着《歌唱祖国》的背景音乐,课件出示歌词以及与歌词相关的图片,她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词作者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歌词的,全体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像亲身体验了词作者的所见所想,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歌词。教师介绍完歌曲背景时,音乐也刚好结束,配合的天衣无缝,这正是合理运用多媒体与教师配合的优秀范例。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仅仅是为优化教学过程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当课件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现状不符时,应该果断地调整教学情况,决不能成为电脑的奴隶。

(三)多媒体课件“非用不可”:

手段为目标服务,多媒体的应用应注意合理性。在西洋管弦乐队简介时就深有感触,在介绍打击乐器组时,我把小军鼓、大军鼓、钹、铃鼓、响板、三角铁等带到了音乐室,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敲一敲,晃一晃,亲自感受各种乐器的声音,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就掌握了它们的构造、性能和演奏方式。这比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多媒体并不是非用不可,关键是要合理运用,用到实处,体现其价值。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媒体都不是万能的,使用得当才是最好的。所以,不一定所有内容都必须用多媒体来展示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作为音乐教师,不应该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的运用完全地孤立起来,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大大地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和容量,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条件、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但是要记住: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音乐教师还要有扎实的音乐知识和基本功,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

和“量”,合理地、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