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五年计划回顾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

一五计划(1953-1957)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

问题: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完成情况: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二五计划(1958-1962)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计划内容:《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五年内主要的指标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50-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

问题:“二五”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建议》被搁置,并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新任务,即要在5年内提前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5年超英10年赶美,农业要在5年内提前实现1956年至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由于计划严重脱离实际,指标过高,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合同,使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陷入困境。

完成情况:与1956年提出的《建议》相比,除原煤、石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远远低于规定指标。“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0.65%,最高年32、2%,最低年负31%。1962年与196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0.7%,平均每年增长3.8%;农业总

产值则下降了19.9%,平均每年下降4.3%;国民收入下降了14.5%;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下降了5.4%。

三五计划(1966—1970)

“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1962年,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毛泽东提出,1963年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从1966年起再搞“三五”计划。

计划内容:1964年,国务院召开了工业交通和农业的长期规划会议,对“三五”计划的方针、任务和主要指标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了“三五”计划的初步设想,规定主要任务是:①大力发展农业,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②努力突破尖端技术,加强国防建设。③发展交通、商业、文教和科研等事业。主要的计划指标是:到1970年,生产粮食4300~4600亿斤,棉花3850~4200万担,钢1600~1800万吨,煤28500~29500万吨;五年累计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000亿元。

问题: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打乱了“三五”计划。例如1967和1968年,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是下降的。根据当时的统计资料,1965~1970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6%,低于“一五”和三年经济调整时期的发展速度。

完成情况:“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

四五计划(1971—1975)

1970年2月15日-3月21日,全国计划会议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1970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1970年8月23日-9月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举行。会议将经过修改的“四五”计划纲要(草案)作为会议参考文件印发。

计划内容:纲要(草案)增加了要求实行基建投资、财政收支和物资分配三大包干等内容。该纲要确定的主要任务是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改善布局;大力发展农业,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纲要的计划指标是:工业增长速度平均每年要达到12.5%,1975年钢产量要达到3500-400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5-18.1%,煤达到4-4.3亿吨,原油为7000-10000万吨,5年财政收入为4000亿元,粮食6000亿-6500亿斤,棉花6500万-7000万担,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为

1200-1300亿元。

问题:“四五”计划开始执行后,遭到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加之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突出建设重工业、提高指标等倾向,1971年国民经济出现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粮食销售量“三个突破”(即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售量突破800亿斤;1972年,这三项指标分别达5610万人、340亿元、917亿斤)。

完成情况:1973年7月1日,国家计委根据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对“四五”计划提出的意见,拟订了“四五”经过纲要(修正案)。经修订的“四五”计划纲要规定的主要经济指标有近一半未能完成计划。

五五计划(1976—1980年):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0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这个计划没有专门编制,而是与第六个五年计划一并进行编制的。

计划内容:“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

问题: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完成情况: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

六五计划(1981—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1~198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简称“六五”计划。与前几个五年计划不同的是,除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外,还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计划内容: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要求着重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教育问题和科学问题,并提出要分两步走。“六五”计划规定的主要指标有: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1.7%,1985年达到871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050亿元,农业总产值26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6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00亿元,重点安排能源、交通建设,更新改造投资1300亿元;

用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经费为 967亿元,比“五五”计划增长68%;城乡居民按人口平均的消费水平提高22%,平均每年递增4.1%。

问题:“六五”计划经1975年、1978年两次编制后,指标一次比一次高。1980年推倒原方案后开始重新拟定。

完成情况:在“六五”计划公布时,已经执行了近两年。到1985年,“六五”计划规定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国内外贸易、教育科学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任务和指标,绝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这五年中,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1%,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包括村办工业),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8.1%(不包括村办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都大体相当于“一五”时期,高于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

七五计划(1986~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6~199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简称“七五”计划。

计划内容:①力争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②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③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主要指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6770亿元,比1980年增长1.3倍;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170亿元,比1980年增长 1.6倍。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为8960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近70%。逐步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教育五年共培养近500万高级专门人才,比“六五”期间增长一倍。进出口贸易总额1990年比1985年增长40%,并相应地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五年增长27%左右,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

问题:“七五”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8年9月,特点是经济发展持续过热,不稳定因素增加;后一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0年,为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价格闯关受挫。

完成情况:“七五”期间,国民经济每年平均增长7.9%,最高年11.6%,最低年3.8%。

八五计划(1991~1995)

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计划内容:“八五”计划期间全部建成投产的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约为845个,建成投产的限额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约为374个,这些项目使主要产业部门的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装备水平、市场竞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八五”期间新建铁路干线5800公里,复线3400公里,电气化2600公里,公路新增l0.5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00多公里,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8亿吨,新建机场12个,铺设长途光缆干线10万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新增5895万门,发电装机总容量新增7500万千瓦,新增产电力年均增长9%。

完成情况:“八五”期间第一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1%,第二产业产值年均增长l7.3%,第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9.5%,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由“六五”末期的28.4:43.1:28.5和“七五”末期的27.1:41.6:31.3转变为“八五”末期的20.3:47.7:32.0。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殖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已经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

问题:经营管理比较粗放,经济素质不高,经济效益较差;农业基础薄弱,不适应人口增加、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国家财力不足,宏观调控实力不强;地区发展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腐败现象有所滋长。

九五计划(1996~2000):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1996-2000年是我国执行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

计划内容:“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问题:“九五”前期,针对通货膨胀率过高的突出矛盾,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通过综合治理,高通胀得到了有效控制,需求过热的局面得以扭转,国民经济顺利实现了“软着陆”。而在后期,在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后,又适时通过增加投资、刺激消费等措施,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完成情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加快。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十五计划(2001—2005)

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计划内容: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

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

问题: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农村征地、拆迁、看病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问题: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完成情况: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初步遏制了严重刑事案件上升势头。

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文)》,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规划内容: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评价:虽然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严格地说,从“规划”的意义上,应该是“第一个”。因为,此前的十个,都是“五年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这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另外,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规划

历次五年规划回顾“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一个“五年规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基本情况: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基本情况: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完成情况: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基本情况: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明确提出:“三五”计划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 主要成就:“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基本情况:“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主要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 基本情况: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五五计划。 主要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增长。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 基本情况: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 主要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成就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基本情况:“七五”计划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使改革和建设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主要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基本情况:以1992年邓小平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主要成就:“八五”时期中国的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稳步增长。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基本情况: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主要成就: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基本情况:1999年6月22日,国家计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十五”规划工作。 主要成就: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2)

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并提出了赶超英美的目标,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年-1962年)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提出了“以钢为纲”,追求高指标,高积累,放弃实事求是,违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严重失衡。“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将赶超英美的计划从15年变成10年,之后又降到2年至3年。(毛泽东主席提出)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1970年) “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

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将国防建设放在首位,提出加快“三线”建设。没有形成正式文件。 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1年-1975年) “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主要问题: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与经济最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一线(指东南沿海及东北、新疆等地区)和位于中间的安徽、江西等二线省份相对,三线建设的范围包括四川、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陕西、青海、甘肃和宁夏13个省及自治区,他们全部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强大的战略后方、狠抓钢铁、军工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第五个五年计划 (1976年-1985年) 主要问题: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 这个计划没有专门编制,与“六五”计划一并进行编制的。提出的计划不切实际,如“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十年内搞“十来个大庆,十来个鞍钢”等。 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0年-1985年) “六五”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与1980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0%。 主要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 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发日期:2011-09-10 14:29作者:来源:农业部农垦局 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休闲农业发展形势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发展休闲农业意义重大。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一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必将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五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二)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二是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三是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四是产业品牌影响扩大。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一批服务能力好、休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广西发展和改革委 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广西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符合广西实际的重大举措,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指标超过万亿元,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千亿元产业增至10个,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城镇化水平提升,“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区域发展协调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高铁经济圈和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南宁机场跻身千万旅客吞吐量大港行列,西部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工

房地产历次调控回顾

历次调控回顾 2012.3.5 工、农、 中、建四 大行松绑 首套房贷 款利率 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原则合理定价首套房贷款利率,但首套房首付比例仍然执行30%的标准。此外,还将提高住房贷款审批效率。 2011.11.19 国土部: 鼓励有条 件地方进 行农村土 地股份制 改革 国土部门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 2011.11.16 央行首提 适时适度 进行预调 微调存 准金率或 下调 央行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首次提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2011.11.9 国土部: 全国第三 季度房地 产用地供 应增速放 缓 全国第三季度房地产用地供应增速放缓,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全国第三季度房地产用地市场运行平稳,调 控效果进一步显现。 2011.11.7 国税总局 十二五期 间将坚 决推房地 产税 “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推出房地产税的全面实施,做为未来地方上的主要税务来源,无论楼市走势如何,国税总局都会坚决推出房产税。

2011.10.29 温家宝部 署经济工 作:坚定 不移搞好 房地产调 控 坚定不移搞好房地产调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近期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内外需增长动力更趋协调,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 2011.10.29 住建部: 拟放开个 人提取公 积金用于 租房 拟放开个人提取公积金用于租房,一旦全国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和银行、税务等系统信息统一到一个平台,就不必再采取限购这种行政色彩浓厚的办 法来调节楼市。 2011.10.23 首套房贷 利率现进 入上浮时 代 首套房贷利率现进入上浮时代,“涨”声齐鸣,但不同城市的首套房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却存在差异。 2011.10.15 建行部分 银行上调 首套房贷 利率相 当于加息 两次 首套房利率上调至1.05倍后,以贷款100万20年期计算月供接近8000元,相当于加息约两次,这个对刚需的影响非常大,第一套房购房的负担继 续增加 2011.10.1 国办:地 方政府完 不成保障 房任务禁 建办公楼 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国政府网发布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完不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的城市,一律不得兴建和 购置政府办公用房 2011.9.21 住建部: 计划为经 适房改名 以明晰政 策 住建部:计划为经适房改名以明晰政策,相比此前因寻租、腐败而饱受诟病的旧式经适房,新经适房不能再被视为私产,随意转手或继承。

十二五规划纲要最全复习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练习题库 1.“十二五”规划提出,把( C)大发展作为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A第二产业B医疗制作C服务业D第一产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是的关键时期,是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C)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3、“十二五”的核心任务是( A ) A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 改变社会风气 C 提高人均收入 D 促进社会和谐. j 4.“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 D 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A振兴 B改革 C现代化 D 发展 5.“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 A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A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B必须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 C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 D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6.“十二五”时期,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B 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A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B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C世界多极化、经济国际化 D世界一体化、经济国际化 7、“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A)特性。A、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B、战略性发展性科学性 C、科学性发展性前瞻性 D、指导性发展性科学性 8.“十二五”时期,从国内看, D 深入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A工业化、网络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 B产业化、网络化、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化 C产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 D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9.以 B 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A改革开放 B科学发展 C和谐社会建设 D和平发展 10.以 B 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A改革开放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和谐社会建设 D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建设 11.要坚持把 C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和谐社会建设 B两型社会建设 C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D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建设 12.要坚持把 C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改革开放 C科技进步和创新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3.要坚持把 A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改革开放 C科技进步和创新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pdf

第21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使我国由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阶段。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和颁布的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起了动员和法律保证的作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过渡时期结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时召开的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我党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革命和建设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②通过介绍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五”期间经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高昂热情和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比较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形式的异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成就,引入新课)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课前提示,交代“过渡时期”的概念)1952年当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结束时,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总路线的内容,1954年将其载入宪法。(①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小注学习总路线的内容,将其归纳为“一化”、“三改造”;②讨论、分析总路线的特点和目标。)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任务同时并举,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其目标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条总路线是党内,七届二中全会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的充实和发展。 2.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总任务,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这一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①指导学生研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归纳出三个要点;②利用课本小注讲清“国家资本主义概念”。)“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其建设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一五”计划的中心是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本建设,同时也相应地照顾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教育事业,还制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指标。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姚千户屯镇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姚千户屯镇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 索引号:210111048E20120090001 发文号:生成日期:2009-12-17 姚千户屯镇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序言 “十二五”期间,是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的关键时期。虽然面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招商引资等相关情况不容乐观,但挑战中同样孕育着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研究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我镇实际情况的“十二五”规划,提出正确的发展思路,调动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团结一致、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乘势而上,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更大发展,为把我镇打造成为财政收入超千万经济强镇和旅游产业名镇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重点阐述了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旨在明确我镇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是带有战略性、宏观性的规划,是统一全镇人民意志,开创广阔未来的行动纲领。 “十一五”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全镇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富民强镇为目标,统一思想,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到2010年末,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71亿元,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1亿元;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亿元,保证了地区国民经济以年14.9%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实现了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50元。2.1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实施,百亿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中新网7月21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下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教育部 二一二年六月 目录 一、发展环境1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5 (一)指导思想5 (二)主要目标6 (三)基本思路9 三、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11 (一)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11 (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 (三)完善高等教育体系15 (四)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18 四、创新国家教育制度19 (一)落实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20 (二)完善教育公平制度21 (三)完善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21 (四)完善民办教育制度23 (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24 (六)创新教育家办学制度26

(七)完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26 (八)健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27 (九)建立健全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28 (十)健全教育督导制度30 (十一)改革考试招生制度30 五、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31 (一)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31 (二)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35 (三)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36 六、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37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37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9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41 (四)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42 (五)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43 (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44 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4 (一)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45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46 (三)落实教学改革重大举措48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50 (五)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51 八、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52 (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52 (二)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53

1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2009年09月17日04:52凤凰网里【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全国国民经济年度计划。1952年,成立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同时,加强了对国营企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尽管如此,在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的当时,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陈云具体主持了这项工作。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和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计划草案由原来的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左右。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 “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 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以致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国际资本严密封锁的环境中,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当时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如果平均使用,百废待兴,可能一事无成。没有基础工业,也不可能大量供应化肥、农业机械、柴油、水利工程设备;不可能大量修建铁路,供应机车、汽车、飞机、轮船、燃料和各种运输设备。为了应对战争威胁,也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这一切都决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方针。在投资总额中,工业的比重占第一位,共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苏联帮助设计的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单位的投资占44.3%,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设投资,则占51.5%。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具体体现在: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

关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 (2011年1月5日) 同志们: 受县委常委会委托,我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作以说明。 一、关于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 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历时一年之久,经历了前期调研、基本思路研究、纲要编制、纲要修改完善四个阶段。 首先,规划《纲要》是在县委高度重视、直接领导下形成的。在编制过程中,县委***书记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并就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县政府按照县委的要求,年初成立了规划《纲要》编制领导小组,确定了编制单位,抽调专门人员,组织开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其次,规划《纲要》是在集中各方面智慧、广泛征求意见下形成的。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动员大会之后,县政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规划《纲要》编制的建议,并邀请了部分县级领导、离退休老干部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法人代表、有关专业人士专题座谈,集中听取来自不同阶层和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体现

了开门编规划的原则,提高了规划编制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再次,规划《纲要》是在认真调研、科学分析下形成的。从去年3月开始,县政府围绕“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等重大问题,展开专题调研,为规划《纲要》编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规划《纲要》编制单位(省政府信息中心),深入有关部门、乡镇和企业、邀请部分专业人士召开多层次的座谈会,就发展思路和重大项目进行反复讨论,形成了《*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于6月底前完成了专业规划初稿,县政府对初稿进行了专题讨论,并以书面和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了县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先后多次对规划《纲要》文本进行了修改审定。 可以说,规划《纲要》形成的过程,是认真总结“十一五”、科学谋划“十二五”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汇聚集体智慧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 二、关于规划《纲要》的编制原则 (一)力求做到“四个体现”。一是力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县来讲,在现阶段甚至今后一段较长时期,经济欠发达仍是基本县情,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始终是主要任务,富民强县依然是奋斗目标。因此,我县科学发展的核心是加快发展、扩张规模、蓄积能量、促进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综合经济实力上台阶。二是力求体现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臵,促进环境保护上台阶。强调资源的深度开发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基础保障水平,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经

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德州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亮点最多、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新提升。连续5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2.9亿元,均较2005年实现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年累计均是“十五”的2.4倍。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预计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4:34。工业总量快速膨胀,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其中九大产业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占比达到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推进,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9%,占比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高效优质农业成为新亮点,成为全国首个“亩均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181个农副产品获“三品”认证。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城镇化率提高到45%,主城带动、组团发展、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合村建区”成为全省样板。 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齐河、禹城、庆云和部分乡镇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基本药物制度在临邑、禹城、德城等7个县市区先行实施。8家企业成功上市。

开放合作谱就新篇章。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成功举办了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13个开发区全部被认定为省级开发区,德州经济开发区进入全省十强。“南融北接”成效显著,对接央企成效显著。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援川3年任务2年完成。 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就业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 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全面推进碧水蓝天行动和生态城市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9.2%。“十一五”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在海河流域和全国9个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中均名列第一。 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二是始终坚持科学务实;三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四是始终坚持借势图强。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为目标,围绕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双重任务,坚持科技人才、改革开放双轮驱动,推进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生态化,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经济社会协调进步,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