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 猪细胞因子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硕士学位论文 猪细胞因子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硕士学位论文 猪细胞因子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硕士学位论文

多头带绦虫Tmls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n

目录..................................................................,.................................,...................,. (i)

第一章文献综述.....................................................,.. (1)

动物绦虫坳病疫苗研究进展 (1)

l天然抗原..............................................,........................,...........‘ (1)

1.1六钩拗及其分泌/排泄物二,................................,...,.........................,...,. (1)

1‘2原头拗及其组分抗原.....,二‘. (2)

1.3细胞苗..................................................................,...............,.. (3)

2基因工程疫苗..........................., (3)

2.2重组蛋白疫苗 (4)

2.2.145w家族.............,.........................,.................................................................、. (4)

2.2.216kDa和18kDa抗原............,..........,.........................,......., (6)

2.2.3Eg95和Em95 (7)

2.2.4多肤疫苗.................................., (8)

2.3核酸疫苗.......,,二,.............................,....................................,............,.. (10)

3疫苗研究展望.....,,.....................................................,.......................,. (12)

4本试验的目的意义.....................................................................,.. (12)

第二章多头带绦虫Tmls抗原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13)

1材料和方法......................................................................................................,.. (13)

1.1材料........................................................................................,.,..........、,,. (13)

1.1.1虫株和实验动物....................................................................................,.. (13)

1.1.2主要试剂.......,.................................................‘.,.,. (13)

1.1.3菌株及质粒载体....……,.....................................··········································……

14

1.1.4主要仪器设备 (14)

1.1.5培养基及常用液体的配制......................................,.. (14)

1.1.6主要生物信息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 (16)

1.2试验方法..................................,...................,........, (16)

1.2.1多头带绦虫虫卵的收集和六钩坳总RNA的提取..............................。.. (16)

1.2.2多头带绦虫Tmls基因的克隆.................................................,.. (17)

l.2.3Tm18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0)

1.2.4重组pGEX一4T-1一Tmls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21)

1.2.5重组蛋白的纯化.....................................................................................,. (23)

1.2.6重组蛋白的免疫印迹(Westem一Blotting)检测..............,.. (24)

脚1.2.7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的抗体水平的检测 (25)

2结果..........................................................................................‘.. (26)

2.1多头带绦虫Tmls基因的克隆....................................................,.. (26)

2.1.1多头带绦虫Tmls的扩增和克隆质粒的鉴定 (26)

2.1.2多头带绦虫Tmls基因测序鉴定........................................, (26)

2.1.3多头带绦虫Tmls基因的序列分析.,...............,.................., (26)

2.1.4多头带绦虫Tmls基因的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29)

2.2重组Tmls基因的亚克隆 (34)

2.2.1重组Tmls基因片段的扩增.,...............‘. (34)

2.2.2pMD18一T-rTmls质粒的鉴定 (34)

2.3pGEX一4T-rTmls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34)

2.4pGEX一4T-rTmls重组质粒表达产物的SDS一PAGE电泳分析…‘.................……‘.34

2.5重组蛋白的纯化和免疫印迹检测....................................................,............‘ (36)

2.6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的抗体水平的检测.......................................,.............., (37)

2.6.1小鼠血清中lgG的检测结果............................................,. (37)

2.6.2小鼠血清中lgGI的检测结果....................................., (38)

2.6.3小鼠血清中IgGZa的检测结果...............................................。 (39)

2.6.4小鼠血清中IgE的检测结果 (40)

2.6.5小鼠血清中IgM的检测结果 (41)

3讨论二, (42)

3.1关于绦虫的18kDa抗原.........................,......‘ (42)

3.2多头带绦虫的Tmls抗原 (42)

3.3多头带绦虫Tm18的表达....,................,.,.,.........,.....................。.. (43)

3.4重组抗原的免疫活性............................,,..............,.. (44)

4结论与创新点...........................................................................·...............············,···一44

4.1结论..…,.…,.........................................................................................................……,44

4.2创新点........................................................................................................,....‘....,. (45)

参考文献……,...................................……,..…‘.……,.........……,.......................................……‘46

致谢..........................................................................................................,.. (5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1)

第一章文献综述

动物绦虫蜘病疫苗研究进展

动物绦虫蝴病是带科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寄生于中间宿主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包括猪囊尾坳病(Cystieereuseellulosae)、牛囊尾坳病(Cystieereusbovis)、细颈

囊尾坳病(Cystieereustenuieollis)、羊囊尾坳病(Cystieercusovis)、豆状囊尾坳

病(Cystieereuspistiformis)、脑多头坳病(Coen二5cerebralis)、连续多头坳病(C

oenurusSerialis)、棘球坳病(Echinocoeeiosis)、链尾拗病(Strobiloeercosis)等。

中间宿主吞食了含有虫卵的食物和水后,在胃液和肠液的作用下,六钩拗从虫卵中孵

化出来并被激活后,钻入肠粘膜侵入宿主的体内,再通过体液循环到达其定居的组织

和器官,并发育成为成熟的中绦期幼虫。动物绦虫坳病是一种慢性的,消耗性的疾病,

多数并不致死,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都可以感染。绦虫蝴病不但在经济上给畜

主造成了很大损失,且由于该类疾病可在人和家畜、人和野生动物、家畜和野生动物

之间传播,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对于动物绦虫坳病的防控,长期以来存在两种方法:一种是药物防治;另外一种

是免疫预防。由于寄生虫抗原的复杂性及免疫逃避机制的存在,抗原来源的局限性,

疫苗的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制约,免疫预防无法在生产实践中大规模应用。然而,随着

寄生虫抗药性的出现以及人们对食品中药物残留的关注,免疫预防又重新受到关注,

寄生虫疫苗的研制又有了新的动力。绦虫坳病是作为一类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研究人

员格外关注,随着对绦虫坳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绦虫坳病的疫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

突破。下文主要从抗原的角度阐述绦虫病疫苗的研究现状。

1天然抗原

1.1六钩蜘及其分泌/排泄物

早期绦虫坳病疫苗与其它的寄生虫病疫苗一样,主要的抗原成分为天然抗原。天

然抗原主要来自于六钩坳及其分泌/排泄物(Es),原头拗及其分泌/排泄物、囊液、囊

壁等,其经过处理后用于制备的绦虫坳病疫苗。

在上世纪的60一70年代,Gemmell就发现通过肌肉注射活的同种或异种绦虫虫卵,

可以使绵羊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反应川;而经过冻融或超声破碎处理后则不会lz]。然

而,Rickard和Ben设计了一个特殊装置,排除了六钩坳对实验的影响,证明了绵羊

带绦虫和带状绦虫的六钩坳排泄/分泌产物可刺激宿主产生免疫保护反应I3j。verster等I’1用多头绦虫的六钩坳分泌性抗原(oncosPheresecretoryAntigenosA)间隔两

周免疫四月龄羔羊,再用虫卵感染,动物剖检结果显示免疫组的感染率为16.6%(5/

30),而对照组为72.7%(8/11)。Pathak等[5]发现猪带绦虫六钩坳的E/s也能诱导

机体产生对攻击感染的高度抵抗力,免疫猪和对照组之间猪囊尾坳平均数有非常显著

性差异,8头免疫猪的囊尾坳平均为19个,而8头对照猪的囊尾坳平均为369个。

随后的研究证实,其它带科绦虫的六钩坳体外培养的上清液和六钩坳粗提物都有抗绦

虫蝴病的感染的效果,并发现这种抗原是一些能被尿素溶解的膜结合蛋白[6]。这一

基础研究为后来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内也进行了相似的研究,张文宝等[7l用多头带绦虫六钩蝴代谢物制备的疫苗,

免疫12周龄的羔羊(相当于13000个六钩坳的代谢产物),24天后再用7500个虫

卵感染,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6只全部死亡)免疫组的保护率为75%(9/12)。

同时田间实验的感染率下降了70.7%(11.6%/15%)。此外,朱兴全等l8]用细粒棘球

绦虫六钩拗排泄分泌(ES)抗原加入弗氏不完全佐剂两次免疫绵羊后,用1000枚虫卵

攻击感染,七个月后的剖检结果显示其减囊率达%.04%。Fan等191分别用猪带绦虫和

亚洲带绦虫(https://www.360docs.net/doc/a314658102.html,tica)的灭活六钩坳皮下免疫猪,一个月后用10000个活虫卵攻击感

染。结果免疫组平均检出4个活囊尾坳和625个钙化或变性的囊尾坳,对照组则检出

2567个活的和10个钙化或变性的囊尾拗。

1.2原头蜘及其组分抗原

在绦虫拗病的疫苗研究中,有些人将原头拗及其组分制成疫苗免疫中间宿主。曾

经用过的抗原有囊尾坳的粗提物、囊尾坳的头节抗原(SPA)、囊尾坳的囊液及囊壁

蛋白。Molin硕等!’“]用猪囊尾坳制备的免疫复合物间隔7天接种猪两次后,用猪带绦

虫卵攻击感染。发现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保护率达842%(63.1/74.9)。在墨西哥G

uerrero州北部猪囊尾坳病流行区进行了田间试验,在试验开始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猪舌猪囊尾坳的感染率为2.4%(62/2650),以150林g猪带绦虫囊尾坳粗抗原免疫

后,感染率下降到了0.45%l”]。Naseimenlo等[‘2]用猪囊尾坳头节抗原(seolexprotein antigenspA),加福氏不完全佐剂(Freund,5adjuvantIFA)或棒状杆菌(Co叮nebaeteriu

mp一mCP)后间隔20天皮下注射猪3次,10天后用10000个猪带绦虫卵感染。

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保护水平达71.43%和75.00%,并可检测到高滴度的的特异性抗

体。Manoutcharianl’3]等曾用带状带绦虫囊液的56、66和74kDa蛋白制备猪囊虫疫

苗,免疫猪后用10000个的猪带绦虫虫卵感染,结果获得了较高的保护84.0%(0.04

2 2/0.05)。

此外,国内的窦兰清【’4,”l等对多头坳囊液及囊壁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进行了研

究,用多头坳抗原三次免疫羊后,攻击感染2500个多头绦虫虫卵,囊壁抗原免疫组

羊只获得全保护(3/3),囊液免疫组、原头节抗原免疫组和原头节E/S抗原免疫组

羊只均获得部分保护(3/4、2/3、2/3)。朱兴全等116]研究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及其

E/S抗原的免疫原性,原头节ES抗原免疫绵羊诱导很强的免疫保护力,其减囊率达9

2.07%,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为74.89%。

1.3细胞苗

尽管以天然抗原为主要组分制成的疫苗获得了不错的免疫保护效果,然而由于来

源的局限性以及生产工艺的不健全,导致其无法大规模的生产,在实践生产中无法广

泛应用。为了解决抗原的来源的局限的问题,后来出现了绦虫坳的组织细胞苗。

在对绦虫坳病的疫苗进行研究的同时,研究者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建立绦虫的细胞

系。早期对绦虫的六钩坳的体外培养实验发现,六钩坳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可以发

育成早期的原头拗。因此,后来的细胞系建立多以原头坳为细胞来源。Fiori等117]对

不同种源的细粒棘球拗的生发层细胞进行培养,发现牛源细粒棘球坳最容易培养,其

培养了720天。陆家海等【’“]从细粒棘球坳病人体内获取生发层和原头节作为培养材

料,首次成功培育出一株人源细粒棘球坳细胞系(13G一5)。该细胞系主要以成纤维

型细胞为主,呈贴壁生长;经接种小鼠后能形成包囊样结构;接种鼠产生对囊液抗原

的特异性抗体;用该细胞系细胞的代谢物作为粗制抗原进行的免疫预防接种实验可使

60%的小鼠获得保护。

李靓如等I’9]建立了猪囊尾拗cc一97免疫细胞系,并用细胞和代谢产物作为抗原

研制疫苗,进行了的动物保护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系细胞(颗粒抗原)和代谢产物(可溶

性抗原)均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其中用300万个细胞制成的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完全

保护率达50%,减虫率达92.31%。张中庸等120]用该疫苗在全国进行了大范围的区域

性免疫试验,其平均保护率为%.18%。2006年4月猪囊尾蝴细胞灭活疫苗获得了农

业部的批准,并颁发了新兽药注册证书,证号:(2006)新兽药证字09号。

2基因工程疫苗

现代生物技术在寄生虫学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加之寄生虫免

疫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保护性抗原分子的鉴定及抗原基因的分子克隆不断取得进展,为研制基因工程疫苗防治寄生虫病奠定了基础。三十多年来,经过科学家的不懈

努力,绦虫坳病的基因工程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一些疫苗还进行了商业生产。

2.2重组蛋白疫苗

2.2.145w家族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1989年Johnson等f2’]首先开发出了羊带绦虫(Taeniaovi

,)基因工程疫苗一45W疫苗,这是绦虫坳病研究史上一个里程碑的发明,为后来绦

虫坳病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模板。他们首先应用免疫杂交技术从丁ovis六钩坳ES抗原

中筛选出羊囊虫血清反应强烈的47一52kDa蛋白,该蛋白免疫羊后获得了很高的保护

率(98.0%);然后,用该蛋白制备的特异性抗体,筛选羊带绦虫的六钩坳文库,得到

了阳性克隆45W和455;将45W和455基因导入表达载体后,在大肠杆菌中与日本

血吸虫谷肤甘肤S转移酶(GST)共表达,获得的融合蛋白经亲和纯化后,以GST作对

照进行免疫实验。结果表明,45W一GST重组疫苗可有效抵抗里ovis虫卵的攻击,其

保护率可达94%;而455一GST重组抗原则没有免疫保护效果。序列分析发现455基

因为45W基因的短小转位。

rovis45WmRNA全长约l.lkb,有四个外显子剪接而成,完整的ORF(叩enr

eadingframe)为765bP,具有真核生物mRNA典型的5’帽子结构和Ploy(A)尾巴。T.

ovis的45W蛋白由254个氨基酸组成,推导分子量约为28kD,可能是由于缺少了糖

基化的缘故比实际的要小122)。

45W一GST疫苗的效果在新西兰得到了确认,无论是自然感染或实验攻击保护都

在90%以上。然而45W一GST蛋白很不稳定,大多以降解形式存在,所以不能满足疫

苗商业化发展的需要。T045WB/X为Tovis的45W基因的Bam一众。片段,表达的重

组蛋白与45W·GST蛋白相比缺失了N端的信号肤和C端的疏水区的氨基酸残基,其

稳定性较45w一GST蛋白的稳定性大大增强[23]。这一研究为疫苗的商业化生产提供了

技术支持。1994年以45WB仪一GST研制出的羊带绦虫疫苗“quovadit”,在新西兰

注册。45WB仄一GST蛋白在4℃下保存两年仍然稳定,包涵体用尿素或SDS等强变

性剂处理后,免疫原性仍然良好(保护率为89%一100%)[23]。在后继的研究中发现,

刃ovis455全长基因表达的GST重组蛋白可以保护羊对里ovis虫卵的感染,其保护率

可达86.9%124]。

随后,其它带科绦虫六钩坳的45w相继发现。LightowlerS等[2s]扩增出了牛带绦虫(Taeniasaginat。)的45w 家族的基因一TSA一9,与TO45W的序列和氨基酸同源

性为83%和72%。TSA一9导入大肠杆菌经表达获得其GST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有

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形式。动物保护实验结果显示,分别用200林g可溶性的TSA一9-

GST和TSA一18一GST免疫牛后,可使27头牛中的14头获得了完全保护,减囊率可达

94%一99%。

猪带绦虫(Taeniasolium)45w基因可能以轮换剪接的方式,形成了A、B和c

型3种转录版本,这是绦虫中的首次发现126]。Flisse:等[27l将TsoL45一IA基因亚克

隆入pGEx一lT中,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表达产物经纯化后获得TSoL45一IA

一GST重组蛋白。以该重组蛋白为抗原进行动物保护实验,结果显示,免疫组的减虫

率可达97.1%。TSO45W基因三个转录版本中同源性最高、转录量最大的TSO45一4B,

也被考虑作为疫苗抗原基因。骆学农等[28]对Tso45一4B的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Ts

045一4BX单独免疫后可获得94%的减虫率,与粗抗原免疫组的减虫率相当。而混合

免疫组TSO45一4BX+TSO一18+IL4的减虫率达99.7%,且保护率达到80%。

对多头带绦虫的45W基因的研究发现,在多头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成虫中均

可扩增出45W基因,由此认为在多头带绦虫45w基因仍是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29,

301。由弘等构建了多头坳的45w重组表达载体45m一pET4lb,成功诱导表达了重组蛋

白。用45W重组蛋白免疫动物后制备的高免血清,不仅可以与多头带绦虫的成虫和

幼虫抗原在63KDa处发生反应,也可与细粒棘球绦虫的不同阶段的虫体天然抗原(囊

液、囊壁、成虫和原头坳抗原)发生不同程度的免疫交叉反应,这一结果提示在细粒

棘球绦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可能存在45m的同源蛋白,或者45m是某些带科绦虫虫种

发育的必需基因。

分析带科绦虫的45W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其N端有分泌性信号肤,C端的跨膜

区及可供粘多糖结合sGsG序列,提示45w蛋白为糖基磷脂酞肌醇锚定(glycosylPh osphatidylinositolanchor,Gpl)蛋白,而Gpl一蛋白多为分泌性蛋白或膜结合蛋白,这

恰好与天然45W蛋白的特性相符。同时,45W蛋白存在多个与糖基化有关的位点,

如Tovis的45w六个N一x一s/T位点和(190,0)s/T残基122],Tso45一A型蛋白中存在5

个N连糖基化位点,分别在74,96,106,139和169位的氨基酸(Asn)处[26]。在

对应外显子11和111的氨基酸残基分别构成了纤连蛋白111型(fibronectin111typedomai

n,Fnlll)结构域,Fnlll结构域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细胞粘附分子、细胞表面受体和

糖结合蛋白有部分同源性,是胞外分泌性蛋白的典型结构。因缺失外显子H的TSO4

55一B型只有一个Fnln结构域【26]。45w蛋白作为一种胞外蛋白和具有的免疫保护特性,

提示45W蛋白可能在六钩坳感染宿主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3l]。

对带科绦虫45W蛋白的研究,显示45W蛋白是一种优良的疫苗抗原,可以实现

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相信在后继的其它带科绦虫研究中,45W蛋白也是重点。

2.2.216kDa和18kDa抗原

H翻son等[32l发现经sDS一PAGE分离的12一18kDa的羊带绦虫六钩坳抗原对在

了ovis感染中具有很高的免疫保护效果。而其中16kDa和18kDa能与兔抗丁ovis六

钩拗12一18kDa抗原发生强烈反应,于是用16kDa和18kDa特异性抗血清筛选羊

绦虫六钩坳cDNA文库,共筛选出了的10个16kDa和1个18kDa基因,将其亚克

隆到pGEX一IT中表达GST融合蛋白,表达产物免疫羊后进行的动物保护实验。结果,

TO18一GST、TO16.17一GST融合蛋白能诱导羊产生高水平的免疫,并能抵抗羊绦虫虫

卵的攻击感染。而TO18和Tol6.17基因与TO45W基因并无同源性,因此,被认为

是能诱导高免疫保护效果的新型抗原基因。

Lightowlers等125]用Tols的cDNA为探针,分析牛带绦虫基因组,从其m翩A

中克隆了一个同源序列TSA18,与TO18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0%。表达的蛋白可诱导

高水平的免疫保护,可作为疫苗抵抗牛绦虫虫卵的攻击感染。Benitez等133]用免疫定

位牛带绦虫的18kDa抗原在六钩坳上的分布,发现其主要分布在小钩上和与穿刺腺

附近,推测18kDa抗原可能有一定的酶活力,并与六钩坳入侵组织有关。

Gauci等[3’l用DIG标记的作为TO18探针,从猪带绦虫六钩坳cDNA文库中筛选

出了出了Tso一18基因(U75739一42)。TSo一18基因长579bp,含有一个390bP的开

放阅读框,编码130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4.7kDa。TSO一18的撷氨酸扭

al)残基含量高达12%,并有一个N连糖基化位点。TSO一18基因与其他绦虫的18kDa

基因的同源吐都为540,0(Tols,TsA一18,HP6一4)[3,]。Flisse:等[27]在墨西哥和喀麦隆进

行的动物保护实验显示TSO一18一GST疫苗对猪带绦虫虫卵的免疫保护率为99.5%一10

0o’o。Gonzalez等136]也取得99.9%保护率。骆学农对TSO一28的研究也显示TSO一28一G

sT抗原能对猪带绦虫虫卵的感染形成有效的保护,其减囊率达到940/01281。Assana

等137】在喀麦隆进行了TSO一18一GST疫苗的田间试验,结果发现免疫组无一感染,而

对照组感染率为19.6%。通过RT一PCR扩增得到的猪带绦虫16kDa抗原基因(TSOL

16A和TsoL16B)),其与羊带绦虫的Tol6基因的同源性很高,其基因结构也十分

相似,两者的基因序列很保守,尤其是在编码信号肤和Fnlll片层的区域[38]oGauci等139]通过RT一PCR 扩增获得了多头带绦虫的Tmls和Tml6基因,构建了

GST融合表达载体,获得了具有免疫活性的Tm18一GST和Tm16一GST重组蛋白。Tm

18和Tml6基因与其他带科绦虫的同源基因的同源性很高。此外,还发现威尔士、

英国、土耳其三个不同地理株的Tmls和Tml6基因序列并无差异。动物保护实验中,

对照组感染率100%(9/9)、死亡率55.6%(5/9);而免疫组无一死亡,Tm16一GST

免疫组感染率50.0%(3/6),与Tm18-GST共同免疫组感染率42.9%(3/7)。随后

在意大利进行了田间试验,与对照组7.78%(33/424)的发病率相比Tm18一GST免疫

组的发病率仅为0.48%(1/208),这一结果提示Tmls一GST重组疫苗有良好的免疫

保护效果,具有推广的价值1401。

2.2.3Eg95和Em95

Ligntowlers等[4’]用抗细粒棘球绦虫(及人inocoecus脚nutosus)六钩坳抗原(23-

25kDa)的抗血清筛选细粒棘球绦虫六钩坳cDNA文库,成功筛选出了Eg95基因,并

表达出Eg95一GST融合蛋白。融合蛋白加入佐剂后免疫动物,保护率为可达98%。其

获得的Eg95基因长715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462bP,编码153个氨基酸,预测的蛋

白质分子量为16.skDa。序列分析发现:Eg95和其他带科绦虫保护性抗原一样,含有

Fnln结构域,提示Eg叱可能在细粒棘球绦虫六钩坳入侵小肠绒毛上皮的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

对Eg95基因的研究发现,在细粒棘球绦虫的六钩坳、原头坳和成虫三个阶段的

噬菌体文库和总拟A中均可克隆出Eg95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与GenBank基因序

列一致,表明Eg95基因是高度保守的,提示Eg95可在细粒棘球绦虫的几个不同发

育阶段表达,是细粒棘球绦虫生长发育中所必需的142,43]。

Eg95疫苗初步的动物实验就表现了不错的抗感染能力(96一98%),由此也被认为

是预防细粒棘球坳最有前途的疫苗川]。随后,Lightowle:等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阿

根廷进行了Eg95疫苗的动物保护实验,用50林g的Eg95一GST融合抗原加lmg的Qul !A,间隔一个月经皮下免疫4一6月龄绵羊2次,两周后再用当地细粒棘球绦虫虫卵感染,一年后剖杀检查。相对于对照组免疫组羊保护率分别为100%、%%、99%,平

均为99.3%,其中86%的羊获得了完全保护[44]。该疫苗二免后可产生至少12月的免

疫保护,若是第二次免疫后隔6一12个月再加免一次可以产生记忆反映,保护率达10 O%免疫期为3一4年,畜群可以获得理想的免疫效果。另外免疫能力可通过怀孕母畜

垂直传给新生幼畜,对初生羔羊和犊牛的保护期分别为3个月和4一5个月[45]。在新疆,7青海和四川进行的田间实验和人工感染实验显示Eg95的免疫保护效果良好14547】。据报道IL的大肠杆菌培养物可生产出10000份免疫剂量,说明该疫苗用于大批量生产

是经济可行的[’8]。因此Eg95疫苗也是现在抗细粒棘球绦虫六钩坳感染的唯一商业化

生产的疫苗。此外国内外学者还构建了不同的Eg95表达载体,如甲醇酵母表达体系[4 91、卡介苗表达体系1501、口蹄疫病毒载体15’]、转基因植物载体[52]等。

oauei等[,,]用Eg95标记的探针从泡状棘球绦虫(及人inocoeeusmultilocularis)原

头坳的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了一个克隆,将该基因命名为Em95。Em95cDNA长

570bp,其ORF为447bp,与从DNA推导的Em95基因相比,其缺失了ATG及编码

七个氨基酸的序列,与Eg95一1和Eg95一6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0%和84%。E m95基因编码15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7.IKDa。对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N端

有信号肤区域(aal一16),C端存在跨膜区域(aa139一155),序列中有多个糖基化

位点,还有一个与免疫相关的Fnln结构域(aa34一119),提示Em95蛋白是一种分

泌性的免疫相关性的蛋白。通过构建表达载体获得的Em95一GST融合蛋白能诱导小鼠

产生对泡状棘球绦虫虫卵的抵抗力,其动物实验的结果显示Em95一GST免疫组可以产

生63.1%一82.9%的保护率。

2.2.4多肤疫苗

蛋白质抗原的功能并不是通过完整分子发挥的,而是由其特异性的表位来体现

的。一组表位的合理组合与搭配则是产生免疫保护性的基础。因此,多肤疫苗的开发

是以抗原表位的研究为基础的。

Lightowlers等1241用9个氨基酸重叠多肤进行羊带绦虫的45w抗原表位分析,发

现其抗原决定簇可能由23个氨基酸(DYEQPIERTVVEYPSLRDIFAWE)和(或)9个氨

基酸(VwvTTsos)残基组成。Dadley等[,4]合成对应于4sw的N端和e端宿主保护

性区域,发现45W重组蛋白的抗血清能与N端多肤发生强烈反应。单独用N端和C

端多肤或与载体结合后免疫羊,发现N端多肤具有免疫原性,C端多肤只有与载体

蛋白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而且只有N端特异性多肤抗体可以与羊绦虫六钩坳抗原

结合。此外,经SDS处理的天然45W蛋白和45W重组蛋白的包涵体复性产物,免

疫原性仍然良好,提示45W的抗原决定簇可能呈线性。以上研究为45W多肤疫苗的

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并未见以45W为基础构建的多肤疫苗的报道,更多的是用肥

头绦虫(Taenia.cr口lsicePs)保护性多肤构建抗猪囊尾坳的多肤疫苗。

Toledo等[5s]根据肥头带绦虫的KETc7抗原合成了三个线性多肤GK一l,GK一2和GK一3,其中GK 一1(GYYYPSDPN吓Y ApPYSA)能诱导对鼠巨颈绦虫40·71%的保护。

此外,免疫荧光显示抗GK一1抗体可与猪带绦虫虫卵、六钩坳、囊虫和绦虫发生强烈

反应,提示该多肤可作为猪囊虫疫苗候选抗原。进一步研究证明,GK一1至少有一个

T细胞表位.并能刺激产生细胞因子。Toledo等〔56](2001)合成2个表位肤:KETcl (ApMsTpsATsVRo)和KETelZ(GNLLLSCLG),免疫接种小鼠KETel和KETelZ分

别诱导出66.7一100%和52.7%一88.1%的抗囊虫病的保护力。免疫应答反应表明这2种

肤都至少含有一个B细胞表位和一个T细胞表位,高水平的细胞因子提示它们也许

都参与THI反应,3个保护性表位在猪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而且被证明能

作为疫苗抵抗猪带绦虫感染。由此认为他们能作为抗囊虫病多肤疫苗的候选肤。Hue

rta等l,7]合成3种多肤疫苗GKI、陇Tel和KetelZ,选择2个乡村农户家中240头猪

进行试验,试验前该地区猪囊虫的自然感染率为14%。10一12月后剖检结果显示:12

0头免疫猪共检出804个活囊虫,而对照猪检出63951个活囊虫,免疫组减囊率达9

8.7%,感染率下降了52.6%。这一结果验证了三种多肤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大大

增强了研究抗囊虫多肤疫苗的信心。

Manouteh丽an等[,8]2004年首次将三肤(旺Tcl,KET。12,GKI)和重组抗原KETe

7在丝状噬菌体(M13)表面表达,构建抗囊虫噬菌体疫苗(CPhV),经皮下或口服免疫

猪后可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其减囊率分别为88.86%(244。5/275.2)和97.09%

(267.2反75.2)。随后,2005年Morales等I,9]将三肤(FK7,F以l和F既TclZ)与噬菌

体蛋白(M13cPVlll)融合表达构建抗囊虫病的口服三肤疫苗(s3Pvac),田间试验结

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的减囊率为87%,其舌检减囊率为70%。该疫苗有很

好免疫保护效果,其口服免疫也更容易在生产中推广。有研究者还希望能通过与布氏

杆菌的2,4一二氧四氢蝶睫合酶(Brueellas即.lumazinesynthase,BLS一KETel)偶联,

提高KETcl的免疫原性(Cruz一Revilla2006)[601。

有学者根据Eg95基因序列合成了25个Eg95多肚,每个多肤含有14个氨基酸,

同时在其氨基端有生物素标记(生物素一SGSG一EG95多肤),相邻多肤有8个氨基酸

残基相同。通过ELISA筛选,发现抗EG95血清可识别P12/13、PZI/22、P24和P6

四条多肚。将以上多肤与与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toxnid,DT)偶联成为DT偶联肤

后进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多肤都可以诱导出特异性抗体,但是并不能形成保护

力,也不能杀伤Eg六钩坳[6l,62]。这一研究提示了具有免疫原性的Eg95疫苗需要具

有一定的构象。该学者又研究了Eg95三段多肤(1一70,51一106和89一153)的GST

9融合表达产物,动物实验表明融合多肤几乎没有免疫保护效果,而且其抗血清对六钩

坳也没有杀伤作用。因此认为Eg95抗原的免疫反应取决于其特定抗原表位及恰当的

空间构象,而并不是线性的抗原表位[63l。最近,考虑到空间构象对Eg95抗原表位的

影响,Read等用Eg95抗体筛选噬菌体随机多肤文库,筛选的出20个多肤,除E14

外其它多肤与Eg95并没有序列同源性,筛选结果同时提示Eg95分子上有至少四个

构象依赖性抗原表位。其中的E100经Eg95抗血清纯化后,可以与重组或天然的Eg

95抗原反应,并能产生补体依赖性六钩坳杀伤作用。基于以上研究,作者认为E100

可成为Eg95多肤疫苗的研究的一个基础!641。

Guo等165]用毕赤酵母表达的糖基化TSOL18抗原免疫小鼠后,通过细胞瘤杂交技

术制备了TSOL18的鼠源单克隆抗体,并用该单抗筛选TSOL18的噬菌体肤库中与之

反应的模拟肤。结果筛选出的ETTKLQRFQAML和DHTXF两个多肤与TsoL18的

序列并无相似性,由此认为其为TSOL18的表位肤,可以用于后继的多肤疫苗的研究

和疾病的诊断。

2.3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又称DNA疫苗,是将外源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注

入动物而使其获得免疫的一种新型疫苗。绦虫坳病的抗原基因的研究是开发核酸疫苗

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发现抗原基因后相应核酸疫苗的报道比比皆是。

Rothel等1661早在1997年就对To45w的核酸疫苗进行了研究,发现对提前注射

过45w重组疫苗的羊只,免疫45w核酸疫苗后,其抗体水平显著升高,尤其是IgG

l亚群;再用45W重组疫苗免疫后其并IgGI水平并无显著的变化,而lgGZ水平则呈

10倍的增加。nrew等167]构建了羊带绦虫的To45w、Tols、Tol6的侧A疫苗,对

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经免疫印迹分析三种疫苗转染Cos一7细胞后分别产生了相应的抗

原;免疫小鼠后可产生特异性的抗体,而免疫羊后仅有45W能产生低滴度的抗体。

随后,Drew等168}又分别用羊绦虫45w的DNA和基因的不同截断形式构建了PcDN

A3一45w,peDNA3一K45w,PcDNA3一K以sw三种DNA疫苗,并转染细胞观察其免疫活

性。Cos一7细胞产生了完整的高度糖基化的40一65kDa的45W抗原,而经衣霉素(tun

icamycin)处理后仅表达28kDa的45W蛋白。在小鼠体内,无论基因是否含有内含

子,通过肌肉注射或基因枪导入的方法,三种DNA疫苗都产生相同的高滴度的抗体;

免疫羊也可产生的抗体但是滴度较低。与重组45W蛋白相比DNA疫苗产生的抗体特

异性更好;然而DNA免疫产生的抗体不与线性多肤反应,提示DNA免疫产生的主要是构象特异性抗体。Drew等[691还研究了k45w、k45wsec和k45WTR(膜结合型、

分泌性和非分泌性)三种形式的DNA疫苗的抗体应答水平。结果显示表达分泌型45

W的DNA免疫较膜结合型产生的抗体滴度高3倍,而比非分泌型高18倍。这一结

果表明肌肉注射45w基因疫苗的免疫需要抗原的活性分泌。王雪梅等I70,川成功构建

了peDNA3.1汀5045一4B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后使其在体内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显示注射部位肌肉表达了该质粒。

scheerlinck等1721研究了Eg95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先用编码Eg95的质粒DNA

肌肉注射免疫羊1次,再用Eg95重组蛋白加强免疫,一周后便可检测到高水平的Ig

G抗体,而重组蛋白免疫组在两周后才检测到相同水平的抗体;当用Eg95核酸疫苗

免疫羊2次,再用Eg95重组蛋白加强免疫后可诱导高水平的IgGI抗体;而重组蛋白

免疫组则是可以检测到高水平的Igq抗体;当用编码Eg95与GM一CSF的DNA共同

免疫羊可提高IgG抗体水平,但用编码Eg95和IFN一Y或IL一4的DNA共同免疫则降

低IgG抗体水平,提示细胞因子可调节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林仁勇等[73一75]

将402bP的Eg95基因克隆入peDNA3.1,构建Eg95抗原基因DNA疫苗印cDNA3一E

995)。用100拌g疫苗间隔两周肌肉注射小鼠五次,在免疫后第4周IgG、lgGZa就开

始升高,并可持续到第10周;免疫小鼠脾T淋巴细胞经Eg95抗原刺激后增殖明显。

以上结果提示peDNA3一Eg95疫苗可诱发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丁剑冰等176]用采用肌肉、静脉、‘皮下三种免疫注射途径和不同剂量的peDNA3一Egg

5重组质粒免疫小鼠,用ELISA测定小鼠的抗体滴度。结果同一剂量下,刺激机体产

生抗体反应强度的免疫途径依次为肌肉、皮下和静脉注射,阳性反应率由高到低依次

为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其中,以肌肉注射免疫小鼠的抗体反应维持时间较长,且

主要产生lgGZa为主的抗体。由此认为肌肉注射可作为免疫peDNA3一Eg95的最佳途

径。

国内的学者构建了TsoL18的真核表达载体[77l,并对其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进行

了研究178,791。构建成功的重组真核质粒pvAxl/TsoL18转染至BHK一21细胞后,用

免疫荧光实验可在转染细胞看到特异荧光,免疫印迹在18kDa处出现了阳性条带,

表明重组质粒表达了TSOL18蛋白,且表达的蛋白能被猪囊尾蝴病阳性血清所识别。

免疫动物后能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而且安全性也较好。3疫苗研究展望绦虫蝴病作为绦虫疾病中最主要的部分,科研人员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虽

研制成功的疫苗很多,其中也不乏免疫保护好的疫苗,但是真正用到生产中的屈指可

数。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免疫疫苗所能带来的直观的经济效益不大,不

能引起畜主的关注,因此关系到公共卫生的绦虫坳病免疫的经费来源有限,养殖畜主

的免疫积极性不高,导致流行地区的免疫率并不高。其次,与传统细菌病和病毒病疫

苗的生产相比较,动物绦虫坳病疫苗的规模化生产过程更为复杂,需要的技术要求更

高,而开发出来的适用于商业生产的疫苗不多。此外,绦虫坳病的疫苗多为单价苗,

抗原成分单一,很少多联或混合疫苗,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应用的范围。

绦虫坳病的疫苗作为防治绦虫坳病的有力武器,开发价格低廉,副作用小,免疫

效果好的绦虫坳疫苗仍是研究研究者的主要任务。随着对已知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抗原

表位的深入的研究,以及对绦虫坳病的免疫学机理的进一步阐明,相信不久将有绦虫

坳病的基因工程多价疫苗或多联疫苗用于生产,从而达到用一种疫苗预防多种绦虫坳

病的目标。

4本试验的目的意义

脑包虫病是牧区的羔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于该病的治疗通常是长期投

服大剂量的驱虫药或是手术摘除包囊,两种方法的治疗成本都比较高,后者对操作

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因而生产中病畜大多淘汰处理。作为终末宿主的犬,在传播这

种疾病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牧区特有的生产模式,传统的生活习惯及风俗习惯

不可能对犬及时驱虫,并处理犬粪,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传染源。因此,免疫接

种就成了一种确实可行的防控方法。目前有关动物脑包虫病的免疫防治,尚无研究

报道。本研究从脑包虫的患羊脑部采取脑多头拗,感染犬后收集节片孵化虫卵得到

六钩蝴,提取其总RNA,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多头带绦虫的Tmls抗原基因,将获得

的基因进行克隆后测序,并与已报道的同源基因进行基因序列比较分析,确定基因

的正确。随后,构建多头带绦虫的Tmls抗原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并验

证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为研究该抗原的生理功能和家畜的多头带绦虫的疫苗奠定

基础。第二章多头带绦虫Tmls抗原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多头带绦虫(TaeniamultiPle)的中绦期幼虫(脑多头坳Coenurusce“rebralis)

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耗牛和骆驼等有蹄动物的脑、脊髓内,引起脑及中枢神经

系统的功能障碍,称为脑包虫病。脑包虫的感染常常是致命的,也是牧区羔羊死亡的

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脑包虫也是一种动物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80,8’]。

目前我国家畜的脑包虫病的治疗常采用两种方法:药物治疗和手术疗法。药物疗

法比较保守,效果常不稳定;而手术疗法效果虽好,但仅适用于脑表层的包囊182]。为

切实际有效地搞好家畜脑包虫病的防治,进行脑包虫疫苗的开发就显得十分必要。早

期进行疫苗研究的抗原有脑包虫的囊液抗原、囊壁抗原、六钩坳抗原、六钩坳排泄/

分泌抗原等,其对脑包虫的免疫预防都有一定的效果17,83,84]。但是由于受抗原来源的

限制,使其很难推广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带科绦虫的基因工程疫苗研

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羊带绦虫(Taeniaovis)、猪带绦虫(Taenia:olium)、牛带

绦虫(Taeniasaginata)和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基因工程疫苗均

己研究成功185],而多头带绦虫的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才刚刚起步。

多肽检测方法的建立

多肽检测方法的建立 在开始做多肽分析之前要首先了解多肽的构成——氨基酸的性质,两个酸性(Asp、Glu),三个碱性(Arg、His、Lys),以及他们的亲疏水,特别是Val、Ile、Leu三者基团多的肽链要格外注意,以下列出二十种氨基酸疏水比例:Arg(R)-4.5 、Lys(K)-3.9、Asn(N)-3.5 、Asp(D)-3.5 、Gln(Q)-3.5、Glu(E)-3.5、His(H)-3.2、Pro(P)-1.6、Tyr(Y)-1.3、Trp(W) -0.9 、Ser(S)-0.8 、Thr(T)-0.7 、Gly(G)-0.4、 Ala(A)1.8 、Met(M)1.9 、Cys(C)2.5、 Phe(F) 2.8 、Leu(L) 3.8 、Val(V)4.2、 Ile(I)4.5。 肽链构成的不同直接决定检测方法的建立,根据肽链我们再决定该肽的溶解方法以及检测时 所走的梯度。 首先谈液相检测样品的溶解,现在取样量用2mL透明进样瓶作参照,一次取样量碾成粉末后基本上薄薄的铺满瓶底1/3。对于一条肽链来说能否顺利纯化就看关键能不能将它很好的溶解。溶解的原则就是尽量用最少的有机试剂达到最优的溶解效果,这个不是为了节省有机试剂,而是确保样品不会因为有机试剂加多而提前出峰,进而影响判断。 对于一条普通的肽加水和乙腈就可以溶解了,样品溶解先碾成粉末,一般疏水基团数目不超过40%比例的但多于10%的,考虑在样品碾成粉末后先加两滴乙腈,稍微摇晃使样品在乙腈中分散均匀,再一滴一滴加高纯水,先加一滴如果发现水滴下去的位置样品能溶掉可再滴加直至0.5-0.7mL(适当体积)左右,滴加水过程中观察样品有没有析出,如果有就立即停止加水,补滴乙腈,再通过不断调整水与乙腈的比例再将样品体积控制在0.5-0.7mL左右,注意尽量用最少的有机试剂达到最优的溶解效果。体积控制好后观察样品中有没有没能溶解的颗粒或者絮状物,如果有就用超声,仍不能溶解则考虑过滤掉非溶物,样品即可用了。如果当时加完乙腈再滴加水时发现这样并不能让该肽溶解,则再多加乙腈试试,如果可溶就此放大体积至0.5-0.7mL,后面处理同上。若多加乙腈不溶这时就要比对肽链序列的酸碱性,一般碱性很好溶,难溶的多属酸性,如果酸性不强考虑用醋酸铵,如果不行就用稀释至10%的氨水,用碱性助溶试剂时一定要注意该肽链里有没有Cys基团,如果有尽量少用,可以考虑先用纯甲酸溶再用乙腈和水稀释至适当体积,如果纯甲酸不能溶那只好加碱性试剂,不过接下来检测要快,不能让样品不必要的时间滞留,避免样品变质。如果乙腈与水不能溶解,而且该肽不显酸碱性,则考虑加甲酸溶,如果这样不行则用纯甲酸先不加乙腈和水,能溶掉考虑再稀释,溶剂成份加的顺序是有讲究的,不能溶可以考虑用稀氨水,以上都不行的话就考虑放弃,如果非要检测结果的可用DMSO试试助溶。如果一开始疏水基团就大于40%就多加乙腈,谨慎加水,必要时甲酸、氨水;疏水基团少于10%的直接考虑水溶不加有机相。 样品溶解好就要做液相及质谱检测。检测时要分析清楚序列特点,含Trp的样品测前加少许酸(TFA、乙酸,0.1%-1%),再用吹风机对吹2-5min,瓶身发烫为止,Trp会结合不稳定的羧基,含不含该羧基的会各自形成一个峰,所以务必要处理;含至少两个连续的Pro,多个连续Ser的要把柱温箱加热到50度再测,这样的基团在常温下检测会形成假的肩峰,加热可避免;对于整条肽链都是两三个基团重复构成的有可能在C18柱上出峰很小,这时可以考虑用CN柱;对于那些用碱性溶剂溶解的样品尽量用CN柱在4g/L的醋酸铵流动相里测。至于检测时梯度的设定很大程度受经验的影响,不过做久了会发现其中的规律,拿250mm、5um 的C18柱举例,A:0.1%(V/V)TFA in H2O,B:0.1%TFA in 80%(V/V)ACN,以下涉及流动相比例未强调的均是体积比。十个氨基酸左右长度的肽,亲疏 水总和接近0时就用10-70%B in

围术期炎症细胞因子的监测

围术期炎症细胞因子的监测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 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 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 7天至术后7 - 12天。 炎症反应一方面通过致炎因子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炎症介 质来实现;多数炎症介质通过与靶细胞结合发挥活性,炎症介质作用于细胞后可进一步引起 靶细胞释放次级炎症介质从而放大或抵消初级炎症介质的作用。不管机体遭受何种刺激, 宿主对炎症反应的总体特征非常相似,然而不同的损伤涉及不同类型的细胞,导致不同炎 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引起系统性和局部性损伤。通常术中的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细胞因子的作用又进一步加强了手术以及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如此恶性循环终将导致组织损伤而增加手术后临床相关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 目前,手术方式以及麻醉方法、药物对恶性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细 胞因子是机体免疫及炎症反应中细胞之间交流的信息分子,它们通过效应细胞表面相应的 受体对细胞生长、成熟和修复产生调控作用。创伤、应激、感染等是影响围术期病死率的 重要因素,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总结各种炎症因子的特点、围术期使用不同药物和麻醉方式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提高患者围术期安全,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1. 炎症细胞因子 多达20%的肿瘤源自于慢性炎症,大部分的实体瘤都有炎性渗出物。免疫细胞对肿瘤 的发生、生长和进展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且很多这些效应都是由促炎症细胞因子介导。在所有细胞因子中,TNF和IL-6具有促进肿瘤发生的效应,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TNF和IL-6 作为肿瘤相关炎症和肿瘤形成的主要调节因子,使得它们在癌症的辅助治疗中成为很受欢迎 的研究目标。因此在围术期对患者进行炎症细胞因子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免疫学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第十五章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本章考点 1.细胞因子的概述 2.测定方法及应用 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调节、炎症应答、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这类因子不仅是基础免疫研究的有较手段,亦是临床上探索疾病发病机制、判断预后和考核疗效的指标。 第一节细胞因子的概述 (一)概念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一大类能在细胞问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二)共同特性 (1)化学性质大都为糖蛋白。 (2)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3)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三)类型 细胞因子分类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免疫调节因子和免疫调控因子两大类。主要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转化因子家族以及其他细胞因子等。 1.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IL)是指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以示区别。现在已取得克隆化的基因、明确产物性质和活性的白细胞介素成员有15个IL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生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生重要作用,此外IL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反应。 (1)IL-1、IL-2的性质及生物活性 1)IL-1的性质:IL-1的产生细胞: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均可产生IL-1,主要以巨噬细胞为主,IL-1分子有IL-1α和IL-1β两种不同分子形式。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都有IL-1受体(IL-1R),也分为IL-1R 和IL-2R两类。 IL-1的生物活性:局部免疫调节作用:①与抗原协同作用;②促进B细胞生长和分化及抗体形成;③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等APC的抗原递呈能力;④与IL-2或干扰素协同增强NK细胞活性;⑤吸引中性粒细胞,引起炎症介质释放;⑥刺激多种不同的间质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并产生一些效应。全身性作用:①有较强的致热源作用;②对IL-1的生成具有反馈调节作用;③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急性蛋白;④使骨髓细胞库的中性粒细胞的释放和活化;⑤与CFS协同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增殖能力。 2)IL-2的性质: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CD4+)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IL-2分子量为l5KD,是含有11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IL-2受体:T细胞,NK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均可表达IL-2R。 IL-2的生物活性:①刺激T细胞生长;②诱导细胞毒作用;③促进B细胞生长分化;④增强巨噬细胞抗原递呈能力、杀菌力及细胞毒性。 2.干扰素 (1)性质与类型:干扰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根据其产生细胞的不同分为3类:α型、β型、γ型,根据干扰素的产生细胞、受体和活性等综合因素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Ⅰ型干扰素又称抗病毒干扰素,其生物活性以抗病毒为主;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IFNγ,主要由T细胞产生,主要活性是参与免疫调节,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

细胞因子的ELISA方法检测

实验报告

1.取已包被抗体并完成封闭的酶标条2条,分别装于酶标架上。在每条酶标条的1~6孔分别加入稀释液100微升。 2.向第6、7孔加入分别加入2000pg/ml PGFβ1标准品100微升。 3.用加样枪吹吸混匀第6孔的液体,注意避免气泡形成。混匀后其浓度约为1000pg/ml。 4.再吸出100微升加入第5孔,吹吸混匀。其浓度变为500pg/ml。以此类推,一直加到第2孔。吸去多余的100微升。 5.向第8、9孔各加入100微升样品1。10、11孔加入100微升样品2. 6.封口膜覆盖酶标板,防止水分挥发。 7.将酶标板置于37℃温箱孵育120min。 8.取出孵育后的酶标板,揭开封口膜,甩去孔中液体,注意甩动方向,避免液体流入相邻酶标孔,造成交叉污染。 9.加入洗涤液,注意不要溢出至相邻孔,造成交叉污染。静置3min后甩去孔中液体,重复以上洗涤过程4次。在吸水纸上拍干孔中液体。 10.每个孔各加入酶标记抗体100微升。封口膜覆盖酶标板,将酶标板置于37℃温箱孵育60min。 11. 取出孵育后的酶标板,揭开封口膜,甩去孔中液体。再加入洗涤液,静置3min后,甩去孔中液体,重复以上洗涤过程4次。在吸水纸上拍干孔中液体。 12. 每个孔各加入底物A 100微升,再加入底物B各100微升。晃动酶标板混匀。将酶标板放入37℃温箱孵育15min显色。 13. 取出孵育后的酶标板,见酶标板孔中液体呈蓝色。 14. 每个孔各加入终止液100微升,可见液体变成淡黄色。 15.用酶标仪在450nm处测OD值。结果如下: 16. 分析结果: 将2组标准品的OD值和标本1、标本2的4个副本的OD值合并得到平均值。根据各自的OD值,在半对数坐标上标出62.5、125、250、500、1000、2000这6个不同稀释度标准品所处的位置,将6个点连线集会成标准曲线。

细胞因子6项临床意义

6 项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 检测靶标 促炎因子: IL-6、IL-17、IFN-γ、TNF-α、 抑炎因子:IL-4、IL-10、 本项目涵盖由Th1、TH2、Th17、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更全面的反映疾病状态下机体免疫系统的改变。 重症疾病 细胞因子水平是早期预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证(SIRS)的灵敏指标,SIRS 发生时IL-6、IFN-γ、IL-10、TNF-α等细胞因子大幅升高,是反映SIRS 的关键细胞因子。对于临床重症患者,如脓毒症、不明原因发热、急性胰腺炎、重症肺炎、围手术期等患者,若发生SIRS 不能及时治疗,则易引发ARDS 和MODS,死亡率高达40-60%,因此,越完善的因子种类更有利于反映患者的细胞因子风暴,进而警醒临床医生及时干预。 IL-4 是机体Th2 细胞特异性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是机体Th1 细胞特异性分泌的细胞因子,临床中多用IFN-γ/IL-4 来反映机体Th1/Th2 漂移水平,Th1/Th2 漂移是评估肿瘤疾病病情的重要指标; 自身免疫性疾病 IL-17 几乎参与所有自身免疫疾病的炎症反应,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损伤 评估的主要指标 感染/炎症相关疾病 IL-6、IFN-γ、TNF-α是感染患者主要升高的促炎因子,IL-4、IL-10 是机体最主要的抗炎因子,检测促炎/抗炎因子变化情况可评估感染病情进展及预后疗效。 细胞因子谱鉴别脓毒症和噬血细胞综合征(HLH) 脓毒症:IL-6 显著升高,IL-10 升高较明显 噬血细胞综合征:IFN-γ和 IL-10 显著升高

革兰氏阴阳性菌细胞因子谱 G-BIRCP:我们将 IL-6、 IL-10 同时高度增高>10 倍( X+S),定义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相关细胞因子谱( G-BIRCP)G+BIRCP:将 IL-6 为轻度增高>2 倍甚至>10 倍( X+S),但 IL-10 正常或增高值<10 倍( X+S)者,定义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相关细 胞因子谱( G+BIRCP) 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细胞因子谱 IFN-γ>100pg/mL, ,IL-10>60pg/mL ,且 IFN-γ水平高于 IL-10 水平。该标准对于 HLH 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达到 88.0%和 98.7%,且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达到了 93.6%和97.5%。 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疾病中的结果解读 1、常见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相关细胞因子 2、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方法比较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方法比较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这里主要利用生物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分析法免疫分析法 正文: 细胞因子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和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众多细胞因子在体内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等多种生理特性,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细胞因子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疗效判断及细胞因子治疗监测等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分析法有两种: 1.依赖性细胞株:利用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的特性进行检测,但是干扰素的测定利用此法并不简便,所以不当采用。 2.功能检测: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特性,可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在这里可以利用干扰素的抑制病毒感染效应,对已进行病毒感染的细胞群加入干扰素的特征进行观察,达到检测的目的。 免疫分析法: 1.流式细胞仪检测: 原理:利用Brefeldin(BFA)、Monensin阻断了胞内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方法,使得细胞因子聚集、蓄积,增强细胞因子信号,可被流式细胞仪检测。 方法:用抗细胞因子(干扰素)抗体与细胞表面或胞内特定亚群标志组合,即可检测不同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采用特殊的化学与抗体选择,确保静止与无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最小荧光背景。 所需材料:蛋白转运抑制剂:阻断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作用,使得刺激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聚集在胞浆内质网内,以利于准确检测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 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①间接ELISA(Indirect ELISA):用于筛检抗体(抗特定抗原成分的特异性抗体)。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②夹心ELISA(Sandwich ELISA):用于检测目的抗原的量。其优点是避免了对特异性抗体的直接标记,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测定时间。 ③竞争ELISA(Competitive ELISA)用于确定抗原特异性或待检标本中含交叉反应成分时为了提高实验的特异性而使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标记抗原与同种未标记待测抗原与抗体间发生竞争性结合的原理,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 检测方法的进展:高通量细胞因子检测 CBA(Cytometric Bead Array)是一种微珠多用途检测分析技术,它由一系列的微珠组合来捕获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EDTA血浆、血清样本中被检测物质的量。其采用夹心法分析策略,与传统的ELISA分析技术相比,此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项指标。用已知的标准品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的概念:是由细胞分泌,影响细胞生物学行为,造血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反应的一类物质。(抗体,补体除外) 细胞因子的特点: 1. 大多为5-20KDa的小分子蛋白; 2.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影响附近细胞或细胞自身; 3.效能高,10—12mol/L水平即有明显生物学作用。 4.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5.细胞因子的产生受基因和环境调控; 6.可发生多重,重叠的作用; 7.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8.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对靶细胞产生作用; 9.与神经,内分泌共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细胞因子和激素 1. 激素是内分泌腺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是许多同样腺体细胞 组成,通常“统一行动”; 2. 激素通常随血液循环与全身,发挥“远程效应”; 3. 激素通常对特定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有效应; 4. 激素调节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系统性的变化: 5. 以辐射或树杈形式发挥作用。 但是,有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细胞因子的结构功能分类:有白介素(IL)类,干扰素(INF)类,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1 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2 评估免疫状况,判断疗效和预后。 3 细胞因子临床治疗应用的监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 功能检测:利用细胞因子功能特性,建立相应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 法敏感性高但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2. 免疫检测:制备抗细胞因子单抗或多抗测定。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灵 敏度不高,且不能代表其活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或用 PCR扩增。此法当前最敏感,但只代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能代表当前水平。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 细胞因子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多样性,重叠性和组织细胞非特异性,所以不能

猪痘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4(4):781-785http://xuebao.jxau.edu.cn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E-mail:ndxb7775@sina.com 猪痘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张文波,蒋新华,冷闯,邓舜洲*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建立猪痘病毒(swinepox virus,SWPV)的PCR检测方法,为SWPV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提供可靠技术支撑。参考GenBank登录的SWPV(AF410153.1)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扩增目的片段为975bp。以SWPV江西分离株SWPV-JX01为模板,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SWPV的PCR诊断方法。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对临床上常见的其它猪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模板的最低检测量为2.7pg;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用此方法检测50份疑似猪痘的临床样品,其中阳性率为80.2%。该方法敏感度高,重复性和特异性良好,可用于猪痘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病例的诊断。 关键词:猪痘病毒;PCR;猪痘 中图分类号:S852.65+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2286(2012)04-0781-05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PCR Assay for Detection of Swinepox Virus ZHANG Wen-bo,JIANG Xin-hua,LENG Chuang,DENG Shun-zhou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U,Nanchang330045,China) Abstract:A detection method for Swinepox Virus(SWPV)with PCR technique was established as a relia-ble technological means for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clinical diagnosis of SWPV.A pair of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genome of SWPV to develop a PCR assay for detection of SWPV,the length of the product was975bp.The SWPV strain isolated from Jiangxi Province(SWPV-JX01)was taken as tem-plates.The PCR detection method for SWPV was finally established under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The tests for the specificity,sensitivity and repeatability of the PCR assay were conduc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were negative to the optimal examination method on other pig viruses and the necessary dose of tem-plates of the assay was2.7pg.50clinical samples,which were suspected SWPV syndrome from Jiangxi Prov-ince,were analysed by the method,the result showed that80.2﹪samples(41/50)were SWPV positive.The PCR detection method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nsitivity,high specificity and good repeatability,may be used in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rapid clinical diagnosis of SWPV.Key words:swinepox virus;PCR;swinepox 猪痘病毒(swinepox virus,SWPV)在分类上属于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猪痘病毒属唯一成员。是引起猪痘(swinepox,SWP)的主要病原,以引起猪的发热、外表皮肤起水泡、形成痘疹和结痂为特征,对3月 收稿日期:2012-05-01修回日期:2012-06-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60498/C1803) 作者简介:张文波(1972—),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与免疫学研究,E-mail:hnzwb22@163.com;*通讯作者:邓舜洲,副教授,博士,E-mail:shzhdeng@163.com。

有关物质测定HPLC方法的建立

有关物质测定hplc方法的建立 一、开始之前必须明白: 1、有关物质来源的两种途径: 1)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体和副产物; 2)储存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 2、分析你的样品结构,熟悉样品的基本性质; 3、样品中可能含有的中间体; 4、样品的基本稳定性和可能产生的降解产物; 二、准备工作 1、查阅文献,看看是否同行已经做过类似的工作,有的话就简单了,直接奔主题了。 2、没有文献(苦!),那就很是麻烦了。 1)分析结构,看看有无紫外吸收,有就比较简单,选用紫外检测器就行了,没有的话那就麻烦,可以选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等; 2)分析结构,看看选用何种色谱方式进行分离(正相或者反相色谱); 3)分析结构,看看流动相该如何选择,要不要选用一些离子对试剂。 4)分析结构。。。。。。 5)与同类产品进行比较; 三、开工(以紫外检测为例) 1、流动相的选择(采用粗品进行选择) 1)、有文献,按文献进行优化。不过我得提醒一下,文献的方法参考是可以的,要想完全按照他的条件做出来是很难的。 2)、没有文献。。。。。。 a、紫外扫描一下,看看哪里有最大吸收。将能得到的中间体、副产物、分解产物、样品配成相同浓度,在紫外扫描分光光度计上扫描一下,选择所有物质具有相同的最大吸收处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要是有pda检测器就不需要这一步了。 b、还是得找一些资料,看看类似的样品的流动相,以它为起始流动相进行选择,如果没有,那就找专业书吧,看看它是怎么教你选择流动相的。 2、最低检测限 3、系统适应性试验 重复进样5次,记录色谱图,给出系统评价报告 4、考察中间体及副产物和样品的分离度。同时定出中间体在色谱图中的出峰位置,为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5、考察降解产物和样品的分离情况。 这个一般是通过破坏性试验来考察。常用的一般是高温、强光、氧化、强酸、强碱五个因素

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检测

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检测 细胞因子是可溶性蛋白,在淋巴细胞应答中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显示,细胞因子可以具有多重功能,作用于多个细胞亚群并可在不同亚群细胞表达。早期细胞因子表达与T细胞功能相关性研究是基于特定克隆细胞的激活。尽管研究应用T淋巴细胞克隆证明了不同细胞因子的合成,如Th1(IL-2,IFN-γ)与Th2(IL-4,IL-5,IL-10),但这些研究很难推广,因为T细胞克隆与体内T细胞功能相关性还不清楚。 活化的T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至细胞外,而流式细胞仪仅能检测细胞内的抗原,所以应阻断细胞因子分泌至细胞外,方法为破坏高尔基体,因细胞因子(即各种蛋白)在合成后需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转运,才能到达细胞膜,然后通过高尔基体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作用将细胞因子分泌至细胞外。因此破坏高尔基体即可切断细胞因子的转运途径,干扰其分泌。近来,Jung与Picker采用了Brefeldin(BFA)与monensin等药物预孵检测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的方法。这一方法阻断了胞内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使得细胞因子聚集,蓄积,增强细胞因子信号可被流式细胞仪检测。 胞内细胞因子染色与传统的检测可溶性蛋白的方法如ELISA相比,具有显著优越性。该法从单个细胞水平检测内多个细胞因子的同时,还可标记各种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以及活化分子、趋化因子受体和黏附分子等,从而区分表达特定细胞因子的细胞亚群及其表型特征。使用特定刺激剂研究细胞因子应答是细胞因子研究中的重大进展。早在1986年,Mosmann等应用Th细胞克隆技术和细胞因子产生的不同,发现小鼠CD4细胞是一个不均一的亚群,可分为Th1和Th2两个功能不同的独立亚群。后来在人类的CD4细胞群中也发现了Th1和Th2细胞亚群。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FN-γ和TNF-α等,介导与细胞毒和局部炎症有关的免疫应答,参与细胞免疫及迟发型超敏反应,在抗胞内病原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其主要功能是刺激B细胞增殖并产生抗体,与体液免疫有关。应用该方法,在细胞水平该方法证明了人与鼠的淋巴细胞都存在1型与2型分化,且这些分化在特定细胞因子增强时可被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关于原料药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建立的思考解读

关于原料药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建立的思考 审评四部七室赵慧玲 【摘要】本文针对审评原料药有关物质检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介绍欧洲和英国药典关于原料药已知杂质的研究现状和有关物质方法建立及质量控制,以供申请人参考。 【关键词】有关物质、方法学、分离度。 笔者审评原料药有关物质检查方法中发现,大多申请人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控制原料药有关物质的重要性,自行建立方法考察原料药中存在的有关物质。但在研究中往往片面认为样品通过了破坏性试验和1%自身对照法后的系统适用 性试验就符合了要求。因此,忽视对主成分中杂质产生原因的分析,忽视仪器的检测灵敏度的分析、忽略色谱柱(柱效)的选择、流动相及比例的选择、检测波长的选择。忽视主成分和可能产生的杂质分离度的问题。 1、原料药有关物质方法建立应关注的问题: 原料药中的杂质来源于合成的中间体、副产物、以及降解产物,建立方法初期,仅采用破坏性试验的方法考察降解产物的做法是片面的。由于降解产物的量较小,如果选择的方法不好,比如,柱效低,波长选择不合理、流动相及流动相比例不合适,即使有降解产物,也达不到有效的灵敏度和有效的分离。因此,一个好的分析方法的建立首要问题应是围绕主成分和杂质的分离度和检测波长进行。对于生产原料药的企业来讲,由于可以通过工艺得到中间体、副产物,在方法建立初始,首先应该将可能的中间体和副产物作为杂质对待,进行柱效、流动相及流动相比例、波长和分离度等方法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成熟后,可根据中间体和副产物的安全性和工艺得到的难易程度决定是否固定为已知杂质。如果工艺中难以得到,且比较安全,可考虑采用杂质校正因子加上相对保留时间的方法。或采用杂质相对保留时间加上自身对照方法。上述三种方法均有好的分离度和响应值(灵敏度)作保证。也是研发和审评中应当提倡的。 如果原料合成中确实得不到副产物,对于有紫外吸收的样品可以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考察未精制的粗品,并对比已精制过的样品,确定粗品中各成分的分离度和样品中可能杂质的检测波长。方法确立后,可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或面积归一化法控制杂质。对于后一方法,在研发和审评中应当慎重选用。 如果证明上述四个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方法后,如果再加上破坏性试验考察降解产物,其方法就更加完整和适用。 2、介绍欧洲和英国药典控制有关物质关注的问题 欧洲和英国药典的原料药标准后面,大部分都附有可能产生的中间体和副产物的结构,在有关物质质量控制中有些采用已知杂质的方法;有些采用杂质校正因子加上相对保留时间的方法;杂质相对保留时间加上自身对照方法和自身对照方法或面积归一化法。 例如:核黄素磷酸钠的有关物质检查就是采用HPLC的已知杂质-核黄素、其他杂质相对保留时间加上自身对照的方法。 取本品0.1g,用水50ml溶解,并用流动相稀释至100ml,取该溶液8ml,用流动相稀释至5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核黄素对照品60mg,加盐酸试液1ml

乳腺癌相关细胞因子

众所周知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蛋白质或多肽。它既是机体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应成分,又是免疫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介质。大多数细胞因子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抑制生长、促进凋亡的负面作用,同时具有促进生长繁殖、为侵袭转移提供条件的作用。这与细胞因子的浓度,癌细胞的恶性程度,癌细胞生长的微环境等因素有关,这些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其临床意义值得关注。 在部分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已居于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细胞因子(CK)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和相关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蛋白或多肽。近年来研究表明乳腺癌与细胞因子密切相关。 1 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1.1 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介导乳腺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研究发现肿瘤细胞招募的调节性T细胞可能在逃避免疫监视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从肿瘤中去除Treg细胞后,宿主免疫系统能有效地排斥早晚期肿瘤[1]。 ②促进血管的生成,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 ③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TNF和IL-1促进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而肿瘤表达的粘附分子受体能使其实现转移。 1.2 细胞因子的抗肿瘤作用 ①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如TNF-α; ②促进宿主的抗肿瘤免疫; ③影响肿瘤血供,减少营养来源; ④刺激造血形成,解除放疗、化疗对免疫的抑制。 2 乳腺癌相关的细胞因子

2.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发现的特异性最高的刺激血管生成的因子。人VEGF基因位于6p21.3,长度大约为14kb。VEGF基因的表达与缺氧、细胞分化、雌激素和细胞因子有关。在乳腺肿瘤的生长过程中,肿瘤细胞产生蛋白水解酶分解原有的血管基底膜,血管内皮细胞在肿瘤细胞产生的VEGF诱导下,形成毛细血管芽向肿瘤方向运动,最后形成毛细血管[2]。但这些新生的毛细血管基底膜不完整,管壁通透性高,利于肿瘤的血行转移。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示VEGF在乳腺癌肿瘤样本中的表达率为39.8%,但是没有在临近的正常组织中表达。值得注意的是,VEGF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VEGF阴性患者。 2.2 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NF)有a、b两型,都具有参与免疫应答、引起恶病变的作用。但TNF-α对肿瘤的作用,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TNF-α起到直接和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为TNF-α和癌细胞上的TNF-α受体结合,内移入细胞裂解其DNA。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TNF-α对肿瘤有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可能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①促进肿瘤细胞存活,肿瘤细胞产生的TNF通过诱导依赖于NF-κB的抗凋亡分子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存活。 ②促进肿瘤血管的新生:局部大剂量的TNF-α可以破坏肿瘤血管,但小剂量持续的TNF-α可以促进血管生成,有利于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③抑制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而损坏免疫监视。 2.3 转移生长因子-β 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将细胞外信号传至细胞内,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的调节及恶性转化,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TGF-β对不同时期

细胞因子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分泌的蛋白质,在体内广泛参与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刺激造血系统、刺激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等重要生理活动,?在抵抗外来病原及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中均起重要作用。某些刺激因子也可导致一些细胞因子超量表达,或表达减少,从而参与疾病的发病及病理过程。 1、免疫学检测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细胞因子作为抗原进行定量检测。?如免疫斑点法、ELISA法、RIA法和免疫印迹法等均已用于细胞因子的检测。 2.、生物学测定法其原理是根据细胞因子对特定的依赖性细胞株(即靶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以增殖细胞中的DNA的合成或酶活性为指标,间接推算出细胞因子的活性单位,如对IL-1、IL-2等细胞因子活性的检测。亦可根据某些细胞因子对特定靶细胞的杀伤效应或对病毒的抑制作用进行测定,如对肿瘤坏死因子及干扰素的生物活性测定。 3、分子生物学测定法目前采用的技术有各种印迹法、斑点杂交、原位杂交和PCR等。通过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的基因组成或mRNA量,推算出细胞因子的合成量。

一、IL-1的检测(生物活性测定) 产生IL-1的细胞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为单核-巨噬细胞。IL-1可分为IL-1α(?也称酸性IL-1,pI=5.0)和IL-1β(中性IL-1,pI=7.0)。两者的分子量和生物活性相似,?只能用抗体检测方法才能区别,常用的生物学测定法对两者都适用。IL-1?的生物学活性广泛,其检测方法亦较多,包括有小鼠胸腺细胞增殖法、D10G 4.1细胞增殖法及L929细胞增殖法等。IL-1反应细胞增殖可以通过活性染料染色,显微镜直接计数,3H-TdR或125I-UdR的DNA掺入量或以活性细胞代谢率为指标来表示。本试验介绍L929细胞增殖MTT比色法。 (一)IL-1的诱生 体外试验可用LPS等有丝分裂原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或用 P388D1(鼠),THP-1(人)细胞株制备IL-1。本试验以小鼠巨噬细胞制备IL-1。 1、取6~10周龄BALB/c或C57BL/6小鼠,雌雄均可,拉颈处死后用酒精消毒。 2、用带9号针头的5ml注射器腹腔注入5ml冷的含5%小牛血清的Hanks液(5?%?NBS-HBSS),轻揉腹部吸出腹腔液体(内含腹腔细胞),反复抽吸几次。 3、1500r/min离心8min,洗细胞2次。

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研究

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研究 临床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化学、物理方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医学检验技术和检验仪器不断更新,临床实验室工作效率得到稳步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大众健康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临床医学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减少误诊是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性能评价是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临床医学检验设计质量控制方法的依据。本文主要探讨了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1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性能评价 基于保证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考虑,临床医学在使用检验方法对患者标本进行检测前,必须采用相应的实验去评价检验方法的基本性能,只有符合临床使用要求的检验方法才能用于临床检验。而在性能评价内容、评价类型与评价方案上,具体分析如下 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内容在性能评价内容上,主要包括:①检验方法的特性。即检验结果可报告范围和检验方法的灵敏度。②检验方法需证实的基本性能。即检验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总误差。③检验方法整个分析性能的其他内容。即特异性分析、建立参考范围及其他必要的性能。 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类型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建议指南EP192中对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类型做出了如下描述:①建立(establishment)。主要是检验仪器制造商在产品研发阶段对其操作性能的规定。②证实(validation)。即制造商为确保其产品性能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产品性能证明工作。③验证。即临床医学检验部门为保证检验方法能够满足临床需要而进行检验方法性能的验证工作。目前,临床医学检验部门多采用6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来评价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性能。该评价方法用数据说话,以科学的分析为依据,简便、直观,是行之有效的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手段。 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方案在性能评价方案上,主要方案流程如下:精密度→准确度→总误差→检验结果可报告范围→参考范围→交叉污染→分

细胞因子检测-应用手册

儿科 细胞因子与儿科疾病 儿科的常见疾病主要分为四大类: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和皮肤系统疾病。 Th1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12、TNF-α、TNF-β、IFN-γ等,参与细胞免疫应答,可激活炎症部位的巨噬细胞,增强宿主对病毒及胞内病原体的抵抗力,诱发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因子包括IL-4、IL-5、IL-6、IL-10及IL-13等,促进B细胞的激活,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可抑制自身免疫,并协助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及IgG1、IgE的生成。Th1/Th2互为调节和抑制,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紊乱是多种疾病的发生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1.呼吸系统疾病 儿童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儿童呼吸道感染分为三种: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是对多种呼吸疾病的总称,包括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儿科常见病。 1.1肺炎 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症,肺炎的发生、发展与病原体数量、毒力以及机体失控的炎症反应有关,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在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为腺病毒(AV)、流感病毒(IFV)、副流感病毒(PIV)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毒的致病力、机体的免疫应答力相关。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细胞因子或炎性介质的产生在炎性反应的激活以及组织损伤机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引起免疫系统和多种炎症反应因子发生紊乱,表现为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病毒性肺炎急性期患儿血清中IL-2、IL-4、IL-5、IL-6、TNF-α水平升高,IL-10、IFN-γ水平降低;经药物治疗有效后,TNF-α水平下降,IL-10、IFN-γ水平升高,Th1/Th2平衡逐渐恢复。 肺炎支原体感染机体后可导致血清IFN-γ和IL-4不同程度的升高,导致Th1/Th2免疫调节失衡,机体出现由Th1为主的细胞免疫向Th2为主的体液免疫转变,早期以Th1应答为主,中后期转变为以Th2应答为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4、IFN-γ水平升高,且与肺功能、气道功能呈负相关,测定血清IL-4、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可以辅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临床在治疗支原体肺炎时,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如抗IL-4单抗等进行干预或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疾病恢复。 1.2重症肺炎 IL-6水平的增高是最早出现的感染指标,IL-6浓度与重症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IL-10能抑制Th1细胞产生IL-2、IL-3、TNF-α等,起着发挥下调炎症反应,拮抗炎性介质的作用,IL-10的分泌缺乏会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和不可逆的组织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期重症肺炎患儿的血清IL-10水平明显下降,提示低水平的IL-10会导致Th1/Th2细胞功能失衡,免疫调节失控。TNF-α在重症肺炎的免疫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过量的TNF-α可促进炎性反应的失衡,造成局部乃至器官组织的炎症损伤,高水平的TNF-α可反映严重感染的生理病理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